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昌宗法师(刘洙源先生):佛法要领(中编:发菩提心)


   日期:2012/12/28 21: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要领

刘洙源先生著

 

中编 发菩提心

 

已说四句要义竟。由初句,知唯心。由次句,知心体空。由三句,知悟心不离般若。由四句,证真方能了俗。今当略说发菩提心。

一、名义

发菩提心,具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义如常释:阿,无也;耨多罗,上也,为无上心;三,正也;藐,等也,为正等心;三菩提者:三,正也;菩提,觉也,为正觉心。此无上心、正等心、正觉心,心字该通三项,各有所拣。初拣凡夫外道,凡夫不觉,外道邪觉故。次拣二乘,但了生空,偏觉故。三拣菩萨,菩萨因觉,未满果位,非正觉故。

问:以上三心,如何融摄?以便下手。答:菩提心者,统为自性清净心。此自性清净心,生佛平等,人人皆具,不增不减。发者,发起也,开发也。初心只是发起,见性乃名开发。非观照不能发起,非观照不能开悟。故发心者,即观此自性清净心也。

二、意义

问:云何为自性清净心?云何观自性清净心?答:自性清净心,即吾人之真心;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真如,亦名实相,亦名涅,亦名法性,亦名法界。妄念依之,而成三界,为世界成立之本,人生缘起之源。众生不知,无始以来,从未观照,枉造轮回,沉沦生死。佛法教人返观内照,即是入佛性,入法身,入真如,入实相,入涅,入法性,入法界。顿断轮回,速出生死。是故佛法根本在心,行法根本在观。大乘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问:发心究竟为什么事?答:为见自性。吾故云:发心者,发见性之心也。学佛不求见性,即是外道;志求见性,方是佛子。

问:何以观心便得见性?答:古德云:“若不观心,法无来处。”盖佛法都在清净心上,返观内照,始能引出佛性;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一切解脱门,一切神通门,一时具得显现。故知心是妙法来处,若不观心,如何能引得出来?是以观心为佛法第一妙行,诸行莫及。故华严云:“初发心时,即成正觉。”谓自心是佛,见自己真佛,即成正觉也。发菩提心论云:“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今人欲成佛,而驰心外求,哀哉!未曾发心,而修杂观行,只得生天果报,不得出离轮回。

问:发心既是观心,且又重要如是,究应如何观乎?答:佛说观心,有一句定义。文殊问经云:“不发,是发菩提心。”云何不发?谓不发一切求利益之心,及悲愿有条件之心。盖发心时,须要摒息一切外缘,离念清净。生心动念,即乖法体,故云不发。云何又言发?谓念念俱寂,自性圆融,周遍无际,即是发心。智行于内,不行于外,故不发为发。华手经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庞居士云:“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其熟味之。

又有要义三:一、发心时,当知无能发者,此破我执。二、无所发之境界。三、无所发之方便。此二破法执。总以毕竟空、无所有、无所得为归趣。又发心时如有妙境,及小小神通发现,急宜舍去,以此是无相法故。一切杂行,一切杂观想,不得合入此中修。此指修三乘言,如圆顿教,即纯乎合修。

三、修法

修此法时分二:一、趺坐,二、观心,说明於下:

(一)趺坐。择清净处,结跏趺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上。此为全跏,名吉祥坐。或但半跏,右押左上亦可。又有降魔坐: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押右。禅宗多传此坐,任人自择,年老者端坐亦可。)身体端正,不动不摇。手结定印(二手仰掌,右安左上,二大指,头相拄,安於脐下跏趺上。此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狂乱妄想。)合眼断光,闭口合齿,舌抵上颚,鼻对肚脐,背脊笔直,两肩齐平,不偏不倚,如是而坐。

(二)观心。观心之法先要休心息念。须将六尘万缘,一概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过去未来,一概不想。直观当下念头,憧憧往来,起灭不停;勿执著他,勿随逐他,勿断除他。只管细细静看。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复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久久纯熟,看到一念不生,即与般若相应。发菩提心论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心性之妙如是。吾人平日之不相应,是为妄念所遮,是无明心。无明何所依?依真如而起。观无明心即是观真如心,观心性即是观无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故。观而得定,即是真如三昧,为三昧之王,故名上定。

问:此种发心,有异名否?曰:有。心上不念外境,故名无念行。一心不动,故名不动行。心无所缘,故名无相行。心不住境,故名无住行。用般若观照,(观时不起分别心)故名般若行。总之,常修此行,则离分别,离能所,即是离心意识。心意识离,真心自现。发心之能事,如是如是。

○事忙人,每日必须坐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时。若能坐二三次,每次一二时者方妙。愈多愈久则愈妙。坐时须要宽衣松带,从容安详,不宜当风,不宜饱腹。坐毕缓动其身,徐开口眼,两手搓热,抚摩面目腰腹腿足,休息片时,然后下坐。

○平时须将唯心之理,自心是佛,二空之义,诸法无性,常常思维,以作预备。涵养省察,尤不可忽。当知世事如梦幻,人生若朝露,刹那无常,都是空忙。如能发起冷淡想,厌离想,最易合拍。以一念万年修去,即是。勉之勉之。

四、种类

 

发菩提心有二种:一、世俗;二、胜义。发悲愿心,是有为法,名为世俗。观自性清净心,是无为法,名为胜义。世俗不能摄胜义,胜义则能摄世俗。

问:大悲大愿,是佛法要行,何以此中拣去?曰:非拣去也。未见性人,悲愿甚狭,见性时,乃能广大,故见性为最急。所谓悲愿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耳。今求见性,原为成佛利益众生,即是大悲大愿,何必更发。

五、不发之失

发心为总相,其他观行为别相,别必依总,总能摄别。涅经云:“虽信别相,不信一体无差别相(即菩提心),名信不具。信不具足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故所有多闻亦不具足。”古德云:“无菩提心,三皈五戒亦不成就,以不知佛法根本故。”其重要如此。今之人,学得一肚皮佛法,而於此茫然,何哉?

六、发心功德

发心功德,说不能尽,遍於群经,广在华严、瑜伽、智度等论。兹举数条於下:

(一)受生利益。发此心已,得四种利益:一、种子胜,以菩提心为种子故。二、生母胜,般若波罗密为生母故。三、胎藏胜,大禅定乐为胎藏故。四、乳母胜,大悲长育为乳母故。

(二)出家功德。

居士不能得出家功德。维摩经云:“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是居士发心,与出家等,亦能得此功德。

(三)具足佛法。

维摩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毗婆沙论云:“此法门是诸佛之母、诸佛之父、诸佛之眼、无生法忍之母、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无边。”大般若经云:“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无不中者。”发心成佛,如箭射地,无不成者。

(四)入劫超劫。

世人常嫌三大阿僧祗劫成佛,时期太远。不知汝修杂观行,尚在三大阿僧祗劫之外也。今日发心,未入劫者得入劫,已入劫者能超劫。

(六)诸佛授记,诸佛加被。

初发心时,佛与授记,群经有明文。如出生菩提经、大乘心地观经、思益经,最广在华严经。诸佛加被者,楞伽经云:“十方诸国土,所有无量佛,悉引光明手,而摩是人顶。”是诸佛常常加被如是行者。

(七)能转女身。

藏中有转女身经。佛说菩提心,八百居士妇,转为男身。

(八)往生上品。

世人念佛,不知发心,纵得往生,只得中品下品。如能念佛而又发心,则可希望上上品生。观经云:“不知第一义,不得上品生。”第一义即菩提心。他经尚多,兹不具引。

(九)远离灾横。

毗婆沙论云:“劫火官贼怨,毒龙兽众病,侵是人者,无有是处。此人常为天龙八部诸佛皆共护念称赞故”此论略举九种灾横:一劫难,二火难,三官事,四贼难,五仇怨,六毒害,七龙难,八恶兽,九疾病。其实一切灾难,无不消灭。广如华严,及瑜伽师地论。

七、不拣门阀

贤劫经云:“星王如来,昔为牧牛人,於声授如来所,初发菩提心。名称如来,昔为织师,於电光如来所,初发菩提心。明焰如来,昔为守城人,於无边光如来所,初发菩提心。难胜如来,昔为樵人,於坚固步如来所,初发菩提心。功德幢如来,昔为汲水人,於妙称如来所,初发菩提心。力军如来,昔为医生,於大譬如来所,初发菩提心。”此段经有三种看法:(一)卑门:牧牛织师等人,皆非高门,故发心不拘身家。(二)得果:此六人皆得如来之果,可见发心不虚。(三)要道:彼等得佛果,不归功於其他观行,而归功於发心,故发心为成佛要道。

问:发心固在速成佛,如一生不成,有果否?曰:有。从发心起,至成佛止,中间受生,瑜伽论中谓之增上生,言生生倍倍增加好处也。出生菩提心经说:欲求富饶豪贵,或作天王,随意能得。何言无果?且能真实发心,十信以往,作十三种法师,即作十三种人天诸王。此义见仁王经,璎珞经。上文受生利益、即是概括其果、论中谓之得四圣轮。

八、仪轨

显扬圣教论云:“於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发誓愿言:我弟子某甲从今日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饶益诸有情故,凡我所修六度等,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同行,愿尊证知。”如是三说,即合仪轨。

九、结论

余观菩萨藏中,说发心义,约十之三。诸大师章疏中,分条详释,义门尤多。今略说如此。最后有三要义:一要信自心是佛,二要有善知识教授,三要肯精进观心。具此三要,无不成者。即刹那一修,亦种佛种。其功德之殊胜,非平常诵经念佛持咒以及其他观行所可比拟。诸修学者,有缘闻此,其各珍重勉励之。

以上为刘先生常常演说之义,大略如此。能生一念信心,刹那修行,功德已无限量,何况精进专修?果报不可思议。

丁亥夏廖寂慧笔记

 

弘恕居士於此讲录,反覆推求,费尽心力,往返数次,渐臻完善。补充处,提行处,俱合。我中间复增加数句,可加入。今以此稿为定本。同为利人,王廖二君决无成见。我本不欲印,屡书止之,今则睹其贤劳,或印或否,听之而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法要领       发菩提心)(五明学佛网:佛法要领       发菩提心)  

 衍慈法师:新年礼物:「发菩提心」 

 黄明尧居士:发菩提心 做本分事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发菩提心义诀(下)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发菩提心义诀(上) 

 正净法师:如何发菩提心 

 宋道发教授:发菩提心的深远意义 

 体慧法师:发菩提心开示 

 体慧法师:清净梵行--发菩提心的八种功德 

 体慧法师: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为什么要念佛? 

 慧律法师: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发菩提心分第四十三 

 超定法师:发菩提心报亲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