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性的三大弊端:叫苦,抱怨和冷漠


   日期:2013/6/23 14: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性的三大弊端——叫苦,抱怨和冷漠


人可以在叫苦中寻求帮助,但是这是绕着弯子的,既然自己过不去,为什么以叫苦的形式呢?叫苦是把自己的负面暴漏出来叫人看,以博取别人的同情。这实际是委屈求人的一种方法。人可以做什么事情都按照自己的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叫苦,这是认识问题,叫苦是认为世界别人对自己不公平,这是太自恋的结果。老是哭哭啼啼叫苦的人使人厌恶。因为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苦,只是多数人没有叫苦,只是在默默地生活。

抱怨是叫苦得不到帮助时的升级。抱怨比叫苦更加深刻,就是因为抱怨已经转向客观,怨天尤人。把自己的问题推到外在,已经是外界寻找使自己受苦的原因,这就带着微微的恨意了。抱怨是恨意最弱的时候,但是抱怨已经昭示了一些敌对的情绪。人们抱怨的时候不像叫苦的时候把责任归到自身。

冷漠是在抱怨得不到呼应的时候出现的,冷漠是把自己和外在的世界隔离开来,既然世界和自我的苦是毫无关系的,自己也无法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何必对别人同情?这样冷漠是对叫苦和抱怨都得不到呼应时的最后安静。人在冷漠中把叫苦和抱怨都沉默下去。这样精神就固化了。世人的冷漠可能都要经过上述的过程,叫苦----抱怨----冷漠。最终冷漠成为人生的基本状况。人与人的关系就在冷漠中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状态。

叫苦中自我意识凸显,把自我看成是一种特殊性的存在,为什么世人不关注自己?为什么自我如此这般的存在无人理解?所以,叫苦实际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凸显。抱怨是环顾别人和世界,自然外在的一切,把自己的苦归于外在,这是一种转向,转向世界。

自我意识转向外在世界和别人时,才算把一个自我客观化过程完成了。其次冷漠是对自我和世界的关系的处置。这种冷漠关系说明,自我与世界是漠不相关的。才显示出独立性是什么。冷漠是感性的,但是冷漠的客观性是自由和独立。人在冷漠中既不被别人干扰,也不被自己的自恋干扰。自己才是一个完全的人。

虽然人经过叫苦----抱怨-----冷漠是不好的,叫苦和抱怨是人最被人看不起的毛病,但是随着叫苦和抱怨,人最终在冷漠中成为成熟的人。冷漠也是一种客观性的精神,不为情绪和冲动刺激,在冷漠中,人的自我意识成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冷漠地对待自己的苦,不如意,以及别人的冷漠,也以冷漠看待自己和别人,这似乎把人变成机器,但是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悄悄滴成熟。

叫苦是感性的,抱怨是错误地寻求客观的原因,是错误的知性,但是冷漠是客观的,是理性的。理性的人基本是冷漠的,不动情的,这样人才能形成一种客观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外在看来就是冷漠。实际上在冷漠之下叫苦和抱怨都被自己压抑下去,不再叫苦,不再抱怨,人就成熟了。

如果把抱怨看成是人的成熟的标志,那么在孔子晚年还带着抱怨,抱怨天命,孔子一辈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抱怨,孔子没有把自我的“命”看成是一种客观性,而是抱怨“天”,也畏惧“天命”。这样孔子在实践中还未成熟。固然孔子在理论上提出了“仁”这种理念,但是也没有完全消除叫苦和抱怨,孔子不是冷漠的人,就是因为“仁”。

老子也有一些抱怨的话。“绝圣弃智”之类都是。老子的自暴自弃的话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生活实际谁都不喜欢,但是老子出于叫苦和抱怨最终转向---冷漠。老子的冷漠变成道的独立性。“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大海”。

耶稣基督没有叫苦,也没有抱怨,但是最终还是冷漠地对待自己,走向十字架前对出卖自己的人保持冷漠,这是一种使人吃惊的冷漠。对待死的冷漠。耶稣基督的冷漠和热情交叉出现。耶稣基督对父母的冷漠,对家人的冷漠也是突出的。

表现在人性中的这种叫苦和抱怨的普遍的,但是冷漠却是大人物最普遍的。大人物有一种冷漠的因素,这一方面是来自理性,一方面是来自理智。由于对叫苦和抱怨的超越,大人物就有惊人的冷漠。在冷漠中凸显理性和理智。所以,大人物再也不能嘻嘻哈哈和哭哭啼啼,一种惊人的冷漠巩固了理性和理智使其可以驾驭自己和世界。尤其是对自己的冷漠,大人物对待自己比对待别人更加冷漠。这就是克己的冷漠。

人的成长必须经过叫苦和抱怨,但是最终一般人在叫苦和抱怨中走不出去,少数人走出叫苦和抱怨,最终变成冷漠的人,理智和理性的人。人是随着弊病成长起来的。叫苦和抱怨也使人必须的精神蜕变过程。就像孩子叫苦和哭哭啼啼,最后却不再向父母说自己的苦,也不抱怨父母,这就成熟了。

看看文化史,是不是叫苦的历史?“砍砍伐檀兮,置之岸兮”,这种叫苦就是文化的最真实反映。文化几乎把叫苦作为一种宣泄方式。其次是抱怨,“硕鼠硕鼠,无食我薯”,诗经中的叫苦和抱怨是普遍的。在思想史中虽然是理性的,但是孔子,老子都有叫苦和抱怨,最终归于冷漠。庄子是叫苦和抱怨之极,他的抱怨变成另一种形式,就是超越对象,以逍遥游的形式----实际是无可奈何的。孔子的叫苦和抱怨都是很典型的,”天丧予,天丧予”,抱怨是重复性的,叫苦也可以是唠唠叨叨的。这都是人是处于艰难困苦的时候的正常的反映。孔子虽然是不怨天尤人,但是还是在论语中有许多的抱怨,他抱怨的主体对象是天,命,天命。他自以为是的支撑对象也是天。“天生予德”,孔子为叫苦和抱怨树立的方法论。就是以另一种形式进行叫苦和抱怨。就是读书转变。老子的叫苦是智慧性的,是对智力的对象的疑惑之叫苦,“吾不知其名,强谓之道”,“道可道非常道”,这实际是智力的叫苦。对要思考的对象不得而知的叫苦。其次是抱怨,老子抱怨孔子的礼仪之类,“礼者,忠信之薄,乱之始也”。最大的抱怨是“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简直是抗议了。但是老子的叫苦和抱怨比孔子少。一句“顺其自然”把所有的叫苦和抱怨都消解了。

叫苦的本质是忍耐,人不能忍耐就会叫苦,抱怨的本质是不公平,所以,叫苦和抱怨的目的是积极的。叫苦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抱怨是希望公平。而当这二者都不能实现时,就回到最终的---冷漠。冷漠是社会进程中不断实现的理性。大城市就比农村冷漠。知识分子就比一般人冷漠。西方人比中国人冷漠,所以冷漠的形式之下是反思,反思的结果是理性。这种转变是别人不知道的。社会文明会使社会越来越以冷漠的形式出现,法律是冷漠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冷漠的,道德也是冷漠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这都是冷漠的表现。医院的治疗,在各种射灯和手术刀之下死去的人也是冷漠的。所以,文明的发展不断把机器的冷漠变成人的冷漠,只有冷漠的人才能排除各种情感的干扰,才能冷静的处置事件。

人是不是在叫苦和抱怨之后变成终极冷漠的人?人的非理性是机器大工业之后,在现代化之后是不是变成冷漠的?人的异化是不是机器人?这是值得思考的。随着现代化的深入,人性的变化可能是逐步把叫苦把抱怨变成冷漠。冷漠可能会是人的一般性界定。理性也表现为冷漠的。冷漠的人,就是酷。一种新的人格。人们可能会见到人的成长的历史叫苦,抱怨最终冷漠,不仅是对自己,而且是对别人,对外在的世界。人的冷漠会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世界。这里冷静是不是也具有冷漠的性质?理智是不是表现为冷漠?哲学家和思想家比文学家艺术家冷漠。这是为什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叫苦       冷漠)(五明学佛网:叫苦       冷漠)  

 雪漠:冷漠的时代 

 净土法门法师:这八种苦叫苦苦 

 净土法门法师:这些事情从早到晚天天遇到的,真叫苦不堪言 

 嘎玛仁波切:夫妻之间彼此猜忌,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到底 

 净土法门法师:人生离不开這八种叫苦 

 对外人慈悲对家人冷漠,是假慈悲 

 地藏菩萨感应录:过失漏财暗叫苦,洋客突来迎善缘 

 恒传法师:我从来没有要故意去伤害别人,为什么我会这么遭人 

 索达吉堪布:你那一低头的冷漠,写给“低头族” 

 索达吉堪布写给“低头症”-你那一低头的冷漠 

 智渡法师:为什么现在的人们都贪得无厌?为什么没有公德心、 

 济群法师:劝人看破生死,是不是显得冷漠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