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佛教寺庙

 白仁岩寺


   日期:2009/9/19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白仁岩寺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15千米阳明堡镇的九龙村西。古雁门关右翼的茹山峡谷中,距县城15公里。白仁岩,也名白人岩,以山坡上置有一位天然石人,所以,明嘉靖八年(1529)时,户部侍郎万恭就在寺右的峭壁悬崖上,刻了字大盈丈的“白人岩”三个大字,故又名“白人岩”。但因在《山西通志》、《代州志》中俱作白仁岩,故仍其旧。



南北朝是充满民族斗争和融合的时期。最初统一了北方的北魏政权,用道教和佛教作为精神的统治工具,宗教建筑特别是佛教建筑大量兴造,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寺、塔、石窟和精美雕塑与壁画。北魏立国140多年后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之后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频繁的朝代更迭,使军事重地雁门多蒙战乱之灾。据史书记载,从东魏至隋的70多年中,雁门山上大修长城的工程曾进行过5次之多,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与长城一山之隔的白仁岩,恐难有营建寺庙之举,仍处在早期草创,纯任天然的阶段。

唐代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朝廷曾敕令天下“庙有颓废者,所在长官量事修建,得道升仙之地,代远迹存者,虔加礼醮”。当年慧远幽栖演法之地是否受到地方长官的“礼醮”,或者“量事修建”?尚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位于雁门凤凰山的来仪观在朝令颁布后,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改名天长观,因一道士羽化升天,观址很快得到缮治。唐代中期,雁门地区已有了圆果寺、天宁寺、天长观、观音寺、瑞云观、白杨神祠、文庙、太子庙、佛光寺、文殊寺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寺、祠、庙、观。散布于乡村的小寺小庙更不知凡几。相信当时白仁岩也决非隐秘无闻之地。还应注意,天宝以后不到百年,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会昌灭佛”事件,这是唐武宗在位时限制佛教的政策,致使众多寺刹拆除,僧徒遣散,其时白仁岩即使有了寺庙,也许因“灭佛”而遭破坏。

到了金代,尤其从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开始,代州立监铸“大定通宝”钱,官府大量开采州城南部山区的铜矿,冶炼铸造国家流通的货币,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冶炼、锻造、殖货、建筑、手工作坊等行当。在地域经济相对发达的代州,也给宗教文化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故尔佛事活动比之前代更为活跃。大定年间,白仁岩寺的整治修缮得到民间的大力支持,乐善好施者,纠首经理者不乏其人。

二OO五年秋,我们在白仁岩寺内首次发现了金代的碑石、崖刻,为揭示白仁岩的悠久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其一,残碑3小块,损泐过甚,内容不可卒读,但有“我圣朝天德间……”,“曩远公演法之际”,“灵泉”,“存者咸已圯垝”等语句,可以断定此碑为金代之物。天德(公元1149 1152年)是金海陵王完颜亮执政的年号,相当于南宋绍兴十九年,距北宋结束不到二十年。残碑的碑首仅能识读“寺记”两个完整的篆书字。残碑的价值在于将白仁岩建寺修庙的历史上推到北宋。其二,寺内岩壁上有“大定十五年七月二十日齐现”一则纪年题刻。刻字右侧岩石 有剥落痕迹。无法知道刻写内容,应该是款识。其三,另有一例题刻为“七月廿日武师□契平章作须弥座”。周围没有与此相关的文字。疑似工匠的制艺铭记,值得研究。




元代的白仁岩寺,从规模范围上考察,基本保持了北宋和金时的格局。还是在二OO五年春天,我们在七星泉岩石上又发现了一处元代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后至元)四月初八日民间举办庙会的一组人名刻字。古代的习俗,庙会承办者有提领、社长之类的人,均属山外各村较有名望的头目。四月初八日的庙会,一直延续到现在。传统的庙会期间,乡民要组织进行祈雨迎神、和尚诵经、求子托福、驱邪避鬼、占卜功名、祈祷风调雨顺等名目繁多的风俗活动,持续3 5天不等,还请戏班子来为唱戏助兴。时值春夏之交,满山的松、杉、桦、桧经过冬天的冰雪洗礼,焕发出苍翠郁勃的生机,杂花异卉尽相绽放,迎来四面八方的香客游人,不难想象出六百多年前那红火热闹的场面。

元代晚期的至正十一年六月(公元1351年),白仁岩有过修葺,现在正殿后面的岩壁上留下了工匠的名字和线刻观音坐像,也很珍贵。

有明一代,是白仁岩寺区人文景观进一步拓展的时期,原址上大兴土木工程首开历朝之最。山口的外围也相继建起了寺庙,现在沿称的小寺,就是其时所建,属于主寺区的下院。院落单进四合,座北向南,为入山的必经之地,须先朝拜。寺内僧人还经营着周围沟壑坡梁上的百余亩护寺庄田,收获所得供养全寺。小寺以北半里远的路边,又有背东向西的小庙一处,传称观音庙,大凡乘骑坐轿者到此歇脚小憩,然后徒步登山,车马则由庙内专人看管。进山前,人们也要焚香,祈愿平安。观音庙的西边为广缘寺,与观音庙隔沟相望,规模不大,面南靠山而建,寺内古井一口,水尤清冽,乡下人称,寺的周围原有合抱粗的松柏几十棵,混生桦林,亦别有天地。



清乾隆五十年的《代州忐》云:“晋释慧远建祠,巨石上有石浮图,峰头有说法台、棋枰石,而定心石则舌吐危崖之上,立者熊经。”慧远于崞县(今原平市)创立胜井院、代州创立白仁岩寺,31岁时随师南下襄阳,后至庐山东林寺,创立莲社念佛,行成净土道场。因此说,白仁岩寺为净土宗最早的祖庭。该寺创建于东晋升平元年至兴亍二年(357—364),修葺于唐宋,重建于明清。明时,慧庵、微庵发心重建正殿、前殴、伽蓝殿、祖师殿,并山门、禅堂、东西廊庑,遂使该寺一一周备,栋宇宏伟,像设庄严,金碧辉煌,黝垩芳菲,又成了一大梵宇花宫。清乾隆三年(1738),乡人不忍其废,又重建殿、阁、祠、庑、钟鼓二楼,饬旧鼎新,表里庄严,复为一大禅宗丛林。

  1949年后还有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和钟鼓二楼,“文革”期间殿堂及尊像俱毁。近年来又重建大殿5楹,单檐歇山顶,前出廊,七踩斗拱,棂子形门窗,窗户上方的木板上还绘有15幅佛教故事彩画。殿内供有“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站于莲台上,左手托钵,右手掌心向外下垂,结施愿印。左为观音菩萨,又为大势至菩萨。这3尊铜像高2米,衣纹流畅,色彩古朴,铸造十分精致。大殿左面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清乾降二十五年(1760)、清嘉庆二年(1798)及道光三年(1823)、十五午(1835)、二十五年(1845)、还有同治元年(1862)、光绪九年(1883)、公元2002年等重修碑记12通:大殿两边原有歌台和琴台,前面还有静台。大殿前面为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钟鼓二偻等遗址,左前侧有寮房3间,现住一位僧人。从寮房向东走有见方2米的石洞,内有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的彩塑坐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白仁岩寺)(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白仁岩寺)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