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要敢于审视传统佛教中的陈规陋习


   日期:2014/3/28 12: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编者按】寂静法师开示“佛教有边,佛法无边。佛教传承佛法,佛法超越佛教。佛法是智慧和境界,不是知识、教条和迷信!”,寂静法师推行人间佛教,以世人接受的现代讲解方式传递着佛法微妙的智慧。在他看来,佛法也好,圣贤智慧也好,在现今时代的传播中,应结合时代的变化,打破、改变甚至扬弃一些旧有的形式,不要让传统变成了教条和迷信。

    本文摘自济群法师的访谈。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著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金刚经的现代意义》、《心经的人生智慧》、《学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等人生佛教系列丛书。

    虽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部分民众对佛教充满的是由某些现象得来的片面认识。看到有人来寺院烧香拜佛,就以为佛教只是保佑平安的途径;看到信徒中老年人居多,则以为佛教是闲来无事后的精神寄托;看到个别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又以为学佛是走投无路后的无奈选择。而近年来的部分影视作品,更使很多人以为出家人都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豪侠之士。凡此种种,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佛教的正确认识。我们通过人生佛教的正面弘扬,就是要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正信的佛教。

    佛教界目前存在的误区现象,比较突出的有四点,即鬼神化、来世化、哲理化和学术化。经忏佛事的盛行,使很多人将佛教当做是为鬼神服务的手段,从而背离佛教的人本精神。净土法门的特别弘扬,又使很多人觉得学佛只为求得来世,是老之将至时才需关注的问题。而哲理化的佛教,只适合具有相当文化层次的僧侣学习研究,普通民众没有时间也没能力深入。至于学术化的佛教,也只是部分学者的专业,他们将佛教当做文化现象研究,很少和现实人生发生关系,也很少考虑自己的安身立命,这些学术成果从文化传承来说固然有一定意义,却无益于现实人生,更无法激起他人的信

  人生佛教虽然定位于现实人生,但不是人们通常所以为的仅仅关注现实。入世只是其中一个层面,其内涵远远不止于此。太虚大师有首偈说得非常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首偈包含三层内容。首先,人生佛教是以人为本,通过佛法智慧来正确认识人生,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建立幸福人生。其次,说明做人与成佛的关系,学佛要以佛菩萨为榜样,克服自身的贪嗔痴,成就慈悲和智慧的生命品质。第三,佛是由人修行而成,每个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因而,人生佛教涵盖了由人到成佛的整个过程。

    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自然有其相应的权威性。也正因为这样的权威,使得人们往往只是埋头顺应,却不敢加以审视。比如我们今天继承的佛教传统,包括我们的生活、修行乃至寺院建设,究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还是陈规陋习?这个问题,很多学佛者是不曾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似乎想一想就是离经叛道,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那么,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传统,和唐朝的佛教是否一样?和印度早期的佛教是否一样?和南传佛教是否一样?和藏传佛教是否一样?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观察,会发现传统并不是从上至下的唯一道路,也不是亘古不变的唯一样貌。 
    在它的周围,还有很多或并行、或交叉、或渐行渐远的道路,还有许多或因时、或因地、或因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而展现的丰富变化。其中,究竟什么传统更符合佛法真谛?究竟什么是主干,什么是枝末?究竟什么是需要继承的,什么是需要扬弃的?

   如果没有一个开阔的视野,我们很可能成为所谓“传统”的牺牲品,甚至不知道,这个所谓的“传统”,只是佛教发展过程出现的某种变异。不幸的是,我们却将这种变异“忠实”地加以继承,进而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从这一点来说,今天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格外的机遇,让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视野。否则,我们是没有能力对传统加以审视,进行甄别的。

【以上转自凤凰网华人佛教微信,原篇幅较长,有删减】

   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在《金刚经说什么》里也说到——

   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尤其我们看到庙子上拜佛的人潮,以前是十块啦!现在充其量是一百块钱,买一大堆香蕉、饼,一大把香,烧了以后又拜,拜了以后又磕头,然后求神明保佑丈夫好、然后还把香蕉带回去慢慢吃。你们看!出这么一点点本钱,那个要求多大啊!我如果是佛是神,是不会理这一套的。哼!你这个人自己都成问题嘛!花一点点本钱,要求一切都圆满,达不到目的,还要讲这个菩萨不灵,这个菩萨好当吗?就像古人的一首诗,讲这个天气很难办: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出门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

    你说老天究竟该怎么办?人同天一样更难,菩萨更是难上加难。两家人都要烧香要帮忙,保佑他打赢,你说这菩萨究竟帮哪一边好呢?你说菩萨是看谁的香蕉多一点,猪头大一点来决定吗?所以啊!这些都是宗教仪式,从心理学立场来研究,这是很滑稽的。我们经常听人家讲宗教仪式的,也只好写四个字来形容,不可理喻!不可理喻!简直不可理喻!嘴里没有办法讲出來,只好说对对对,你说的差不多啦!

   所谓能生信心,可不是迷信,是理性上的正信。

    人说非要拜佛不可,西藏密宗非要吃荤不可,中国显教非要吃素不可,非要这样不可,那样不可,这都是定法,不是佛法。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不一定这个形式就叫佛教,那个形式也是佛教。所以你们青年们要弘法,能够一句佛话也不讲,一个佛字也不提,就能将这个道理教导别人,就是佛法!何必要加一个“佛”字呢?那只是外衣呀!这个外衣是可以脱掉的。

    所以,开始我们已经说过,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

    爱因斯坦说:“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审视       形式)(五明学佛网:审视       形式)  

 韩焕忠博士:佛教中国化的形式和内容 

 魏德东教授:法衣与《坛经》——从传宗形式的演变看禅宗的中 

 周齐教授: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 

 周齐教授:佛教的经济理念与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经济问题之审视 

 雪漠:宗教的意义和形式 

 妙心法师:四阿含思想在中印佛教时期不同的表现形式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A 1222经:本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六)~H 第446经、44 

 净因法师:佛教反对任何形式的「执着」吗? 

 仁清法师:愚痴是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本性是“无明” 

 净土法门法师:只著重形式,心里还是贪瞋痴慢,这怎么能感得 

 嘎玛仁波切:忽略了内心,就会特别在乎外在的形式和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