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阿弥陀佛的化身善导大师法语 |
||
|
||
一、《观经四帖疏》摘要 1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2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3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4 5 6 7 8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9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 10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11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12 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13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 14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15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16 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17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18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二、《观念法门》摘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十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三、《法事赞》摘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往生礼赞》摘要 1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烦恼具足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2 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何故偏叹西方,劝专念等,有何义也? 3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4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5 6 7 六方如来舒舌证 8 9 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10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 11 若称佛愿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12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五、《般舟赞》摘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普劝有缘常念佛 11 若能念佛人中上 12 利剑即是弥陀号 13 谤法阐提行十恶 14 念佛即是涅槃门 15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16 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