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普劝产妇临产时出声朗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永断生产之苦痛


   日期:2014/5/24 15: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本文为会集文章,题目为后人依印光大师文意所订定)



世独知临终助念之益,而不知临产劝念之益,致许多母子受无量苦,或致殒命,无可救法。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儿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凡女子于幼时,即当念佛,及念观世音,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寿。但能至诚念便好,固不在乎外相也,果于平时能念,则宿业现业,均可消灭,后来决无产难之苦。或一受孕即念,或将产三四月前即念,或临产始念,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均得决定安然而生,无有苦痛,决定不至难产。


若有孕时,即常存善心,常念佛号,勿吃荤腥,自然所生儿女贤善。若妇人临产,只可念观世音菩萨,以观世音菩萨,悲愿深重之故,非不可念佛,只可念观音也,切勿错会。若平素不念佛,亦不念观音者,临产肯念,亦即见奇效,定规即刻安然而生。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即非难产,念亦有大利益。纵有难产之极者,久不能生,人已将死,若即教彼产妇念,彼肯志诚念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为彼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则彼此均有功德利益矣。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亦无产后各种危险。此事灵感之极,当与一切亲朋,及诸相识说之,俾彼各各得生嘉儿,而且令母子同得安乐,同种善根。


以观音救苦心殷,至临产决定要出声朗念,断断不可心里默念。若默念心中念力微小,故难感通。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气窒闭气受病,切要!朗念则气息舒畅,其益甚大。不但产妇要朗念,产室照应者亦须通通为彼朗念,即家中人不在产房,在别屋,亦当为此产妇念,不拘在产房内,产房外,念之皆有利益,其产决定无苦,且自己及所生子,皆种大善根。平常凡念佛人,虽行、住、坐、卧、都可念,然睡时只可心中默念,不可出声。若或睡醒、衣冠不整齐、手脸尚未洗漱、及洗澡、至秽污不洁之处、抽解等,只可心中默念,不宜出声,此种时处,默念功德,与平时相同。出声念于仪式不合,非完全不可念也。必须衣冠整齐,手脸洁净,方可出声念。

切勿以裸露不净而不敢念菩萨名,念之亵渎得罪,则失利益。例如江浙一带念佛婆,统统都是信受外道无理之理,死执恭敬一法,故有此种瞎说,流毒世间,误人不浅。纵平常有信心人,亦不敢教人念,谓临产裸露污秽,念则获罪。致无知世人或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此系以凡夫情见,妄测菩萨心行者,不知此时系母子性命相关之时,不可以平常无事之仪式或了无病苦为论。须知理固有定,事变不一,只可据事论理,不可执崖理,而不得理随事变之道。菩萨唯以救苦为心,度生为事,此时只取其诚,其裸露不净,乃出于不得已,非特意放肆者比。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视一切众生,比父母视儿女,还要亲切得多,若因此不救,亦不得名为佛菩萨矣。譬如儿女误堕于粪坑水火之中,一呼父母,父母实时便往救援,决不会因衣冠不整齐,身体不洁净,而弃之不救,任其死亡。菩萨之德,救众生之心,深切于世之父母爱儿女之心,奚啻百千万亿恒河沙倍,当众生罹苦求救时,只有救苦之念,绝无计较形迹之念。菩萨无苦不救,无难不救,何得于产妇而遗之?虽经中未及明言,然当推及救苦之心,以期息人生之大苦,慰菩萨之慈心。是以临产之妇,能朗念菩萨名号者,为极灵极效之最上妙法。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同种大善根。若平常,必须竭诚恭敬洁净,不可引此时裸露而念为例,而漫不恭敬,则罪过弥天矣。须按事论.不可死执。若不能致其恭敬之相,则只可论心中归向之志诚,不可在形迹上讲礼貌仪式也。或有不明理者,家有生产事,彼则躲之他处,过一月多方敢向。谓血腥一冲,则从前所念之经咒佛号,皆无功德,此种愚人,可怜之极!


此义系释迦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杜撰,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故令念药师佛。而观音名号,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药师佛,而可念观音也。)咒药师经中,佛教产妇念药师佛文云:或有女人,临当产时,受于极苦。若能至心称名礼赞(称名,则产妇所能,其礼让恭敬供养,乃家中人之事,非产妇所能。)恭敬供养彼如来者,众苦皆除。(众苦皆除,则无苦可得。所生之子以下,其所得利益,大莫能名。产妇念之,得如此大益,岂念佛之人,一进产妇之房,便完全丧失平日念佛之功德乎。无知之人,自立章程,自误误人,罪岂有极,可怜。)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安隐少病,无有非人夺其精气。可知临产肯念不但无罪,而且母子安全,得大利益,种大善根。产妇如此,余人可知。


湖南马舜卿,彼夫妇与五儿女,皆函祈皈依者。民十八年秋,来信言,彼妇生五儿女,初二次尚平安,三次即血崩,四五次更甚。今不久要生,傥再血崩,即无命矣,祈为说救济之法。光令志诚念观世音菩萨,临产虽裸露不净,切勿以为不可念。又须出声念,不可默念。彼又祈为胎儿预取法名。光信到,彼夫妇同看,其妇即念,次日即生,生时仍念,安然无苦。彼即回信言,出于意料之外,菩萨真可谓大慈大悲也。又吾一弟子,数年前在四川,至一友人家,闻妇人叫得伤心,因问何故?曰:妇生子已两日生不下,恐命不能保。彼谓:急令产妇念观世音圣号,汝于天井,焚香跪念,管保即生。其人即与妇说,又复自念,未久儿生,妇犹不知。及闻儿哭,方知已生。妇言:初欲生时,见一人以布兜其下体,故生不出。及念观世音圣号,见其布已脱,故生出尚不知,闻哭方知已生耳!


此事凡念佛人均不知,而生产之苦,实为女人最大之苦。近来难产者甚多,难产之可怜,许多人或生几天,或开肚皮,或由产死。此苦一因宿世恶业,一因亲生不知节欲所致。若论宿世远因,多由宿世现生杀业所致。故傥女子于幼时,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与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自可消除宿现杀业。杀业消,则临产自无作障令不生者,此亦治之于未病之先之一法也。其或未闻佛法,若至临产,若不即生,当令产妇,并在旁料理之亲属,均以至诚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所有宿世怨家,障不令生者,一闻菩萨名号,以菩萨威德神力,当即远避,不敢作祟矣!又产难之近因,乃因亲生不知节欲所致。保胎以绝欲为第一义,故保产心法,首戒交媾。妇一有孕之后,切戒交媾,所以昔人有孕,即居另室,不与共寝,恐动欲念也。大抵三月以前犯之,则欲念起而子宫复开,多有漏下胎动诸患。三月以后犯之,则胞衣厚而难产。要知欲火伤胎,必致污浊凝积,且儿身自浊、痘毒、疮疾,医治难痊,俱因父母不慎也!此初受胎一大关系也!果能识得受胎,与临产之关系,则凡有所生,自无堕胎,及难产等患。而所生儿女,咸皆姿质庞厚,性情温良,既少痘疹等毒,又复长寿康健。人果预知此义,则必致身心安乐,子孙贤善,丕振家声,有益社会。所谓治病于未病之先,即含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种种胜益。


菩萨救苦,固不计彼之若何为因,而平等救之。光从前不知俗习邪说之谬,故文钞中均不言及。自民十五年秋后,增广文钞排毕后,无论何等文字,概不存稿,以免印费虚耗。近来深知此事之弊,曾常与一切人言其利害,冀彼此相传。即不谅者,谓我好言产妇事,亦所不惜,以期挽此恶风,令大家同生正信耳。凡临产若念,无一难生者;而其依之念者,无不立即安然而生也。临产念观音圣号,实为人生第一要事,宜以光言,遍告于一切人,此法若能传布,能预救产妇与儿之患难,及性命也。且世间将永无生产之苦,及因生产而母或子死亡之苦,而所生儿女,亦得安乐,无诸灾殃。惜世人不知,遂致每每受苦不堪,或致母子双亡,为可哀也。人无不爱儿女者,倘令儿女自小即念佛、念观音,则不知不觉,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况自己临终,常念佛者,必能不加扰动,更以念佛相助,便可决定往生西方!




会集说明:


1.读诵印光大师文钞,感受大师多次普劝产妇临产时出声朗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永断生产之苦痛之悲心,为方便大众能立即一探要旨,故会集此一文章。以上会集文章来源,只是印光大师开示函文之部分而已,希望有心之读者,能亲自读诵大师文钞全集,一窥全貌,同沾法益!并避免因为会集不够完善,造成误解!


2.印光大师,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一生不任住持,不收剃度弟子,弘一法师赞为「三百年来第一人」,相传为西方净土大势至菩萨的化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观世音菩萨       生产)(五明学佛网:观世音菩萨       生产)  

 观世音菩萨真地帮我接走了胎儿 

 仁达法师:《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证道法门 

 宋道发教授:观世音菩萨感应初探 

 药师山·紫虚居士:比较禅宗的参话头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六、观世音菩萨 

 法闻法师:观世音菩萨与《妙法莲华经》 

 祈求观世音菩萨,交警真地没有吊销我的驾驶证 

 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圣赞法师:《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圣凯法师:论中国佛教对生产作务态度的转变 

 仁俊法师:观世音菩萨对我们的渴求──如何修学菩萨道 

 智泉法师:智泉法师讲经系列之二 《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