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世间伦理选择趋入道阶”的中观定义


   日期:2014/7/14 1: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明贤法师:“世间伦理选择趋入道阶”的中观定义


  在中观见的范畴内,如何理解“由世间伦理选择趋入道阶”这件事呢?儒道两家的学人,在没有弄清佛教的中观与唯识两个派别之间的微妙联系与差异之前,是不敢用佛教思想去解读这个问题的。


  其间的关键,是唯识与中观的差别。主要是对于“清净名言”的判摄,唯识将其判为胜义谛,中观则判为世俗谛,所以依唯识宗的看法,一乘佛教为权,三乘佛教为实(这是唐三藏玄奘大师的所宗);


  以中观(天台二祖北齐慧文尊者因读《中论》至《四谛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此后,无生宗旨、三观行门,开天台一代时教)的看法,一乘佛教为实,三乘佛教为权(《大正新修大藏经》,50,284c)。


  事实上,都只是对于作用部分的判摄方法不同,对于菩提道体的判断则没有多大的差异。


  《法宝论——入中论未名疏》中,引用月称论师著作的《入中论》,解决了佛教历史上代表根本说一切有部思想的《大毗婆沙论》与代表经量部思想的《成实论》之间的激辩。


  《大毗婆沙论》主张“一切诸法皆是实有”,《成实论》坚持“缘无实体”,其余相异观念,难以尽数。于是,月称论师著作了《入中论》,依龙树菩萨“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及《父子相见经》“世间知者此二谛,非从他闻自证悟,所谓世俗胜义谛,离此更无第三谛”的主张,以建立“世俗谛”及“胜义谛”的方法,解释了世间万物是“缘起”关系的世出世真实智慧。


  他认为,凡人世间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实有法),能被确定实有无疑而真实存在的,均是“世俗谛”所见;凡呈现事物空性本面全无实体的,均是“胜义谛”所见。


  而“世俗谛”有两部分:一为“暂时世俗”,是修行人获得证境之前的“世俗谛”真实所见;二为“究竟世俗”,是修行人以“世俗谛”为目标作观察获得空性证悟以后对于“世俗谛”的空性所见,虽然这就是“胜义谛”,但因为基于“世俗谛”,所以命名为“究竟世俗谛”。


 


  以月称论师的判摄模式,“世间伦理选择”实即修行人在对“暂时世俗谛”作取舍和观照;“趋入道阶”实即修行人在以“暂时世俗谛”为目标作取舍和观照时,获得了空性证悟以后对于“世俗谛”形成了空性所见。


  “世俗谛”是观察目标,“胜义谛”是对“世俗谛”进行观察时的呈现!


  此中对“世俗谛”的观察取舍,便是: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种理解,可以完全确定,虽然有“观察取舍”的行动,但这些全然属于“深度认同世间不圆满性”的实践,就是因为认同,所以才取舍;只有不认同,才会不取舍、不观察。世人昧良心而坑名盗利者,便属此类!


  那么,“为无为,则无不治”,这自然相应于修行人以“世俗谛”为目标作观察获得空性证悟以后对于“世俗谛”的空性所见。假如“无为”的老子证悟水平,能够齐平于“空性的般若”成就,那就不是“相应”,而是“等同”了。这,是还不能确定的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中观       世俗)(五明学佛网:中观       世俗)  

 严耀中教授:试说世俗文献中的佛教内容 

 严耀中教授: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一个标识――关于唐宋文献中“ 

 刘嘉诚博士:奥坎剃刀与中观双钳 

 刘嘉诚博士:中观学的基本观点 

 池田大作:中观与空 

 道坚法师: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李四龙教授:以现象学方法分析佛教中观学到唯识学的过渡 

 黄国达居士: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黄国达居士:中观无自性之研究 

 黄国达居士:中观般若的特色 

 吕胜强居士:略谈龙树中论的复古精神及中观思想在现代生活的 

 周齐教授:怎样调试佛教与经济世俗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