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心律法师: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学佛 |
||
日期:2014/10/10 16: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学佛,要把佛法的慈悲和善良学到生活中去,学到心里去.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 初学佛法者,最忌人云亦云。我们凡夫遇事非常容易起执著,所以初学的同修,只要诚敬,不要知见。并按照以下几点学佛: 1、以慈悲心待人,凭智慧做事。 皈依佛教,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益众生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佛陀的出污泥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 而学佛,就是学习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教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是最主要的。佛说: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学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佛法为准则。 2、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学佛修行,是一种生活,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礼佛、诵经、念佛是修行,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贪念时,内心贪的力量就会增强;当我们产生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也就得到增强了;当我们起我慢心、嫉妒心的时候,内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3、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佛教里有一部《佛说善生经》,在这部经里,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著慈悲心与人为善,这样不仅能给他人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 比如说,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也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甚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再比如说,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著想。因为我执的关系,我们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现实中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而学佛,就是说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4、顺其自然的生活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不要给自己增加太多的附加内容。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以吃饭为例,嗜酒的人必须有几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这就把吃饭这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而以平常心吃饭,就是说感觉饿了才吃饭,饭菜也以吃饱即可为原则,简单唯一,而且吃饭就是吃饭,不想其他,饭就吃得开开心心。 吃饭如此,睡觉亦如此,生活中的一切都简简单单,自自然然,也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