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刘余莉:深入《群书治要》认识中华文化


   日期:2014/10/28 21: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诸位来宾、诸位家人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特别感恩主办方给后学一个向大家汇报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群书治要》的机会。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的题目是「深入《群书治要》认识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九问,也就是我们一般通常人对学习传统文化比较容易提出的九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何谓有知识没文化?这个文化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字构成的。首先我们看什么是文?文就是文章、文字、礼乐、古乐、曲调,包括文艺、雕塑等等。这个化就是人受教而变化,它的本意是教行的意思。凡是以道业诲人为教,人接受此道业而变化气质,以远过迁善,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若干变革,这个变革就称为化。所以文化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等文艺形式变化人的气质,以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我们明白文化两个字的意思,我们就举一个例子,比如以文字来说,看到这个文字能够对我们有帮助,对我们的修为有提升。中国古代的汉字都是一个智慧的符号,比如说我们看这个耻字,它是一个耳朵的「耳」加一个「心」字,《说文解字》上解释说,「耻,辱也。从心耳声」。什么意思?告诉我们这个羞耻心,是每当我们闻听别人说我们的过失而心生惭愧,表现在外面就是面红耳赤。所以这个耻是人心有所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感受。正是因为如此,孟子对耻这个字特别的强调,他说「耻之於人大矣」,耻这一个字对一个人太重要、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因为得到了这个字,有羞耻心的人他就会成圣成贤,而把耻这个字给忘记的人,最后就沦落得离禽兽不远了。

  在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上对这个字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说,「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於禽兽而不自知也。」让我们想一想古代的圣贤人,比如说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们和我们同样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百世的师表?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人,一提到他们还非常的尊重,愿意向他们学习,而我自己呢?却是一身瓦裂。这个瓦裂指的是什么?这个瓦裂就是指陶制的器皿,比如说陶制的杯子、陶制的碗等等,但是这个杯子和碗却破裂了,结果怎么样?一文不值。耽染尘情,过分的放纵於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偷偷的做著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将要沦落为禽兽而不知不觉,相反还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看了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一个人在没有成圣成贤之前都是凡人,都是普通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习气毛病。但是圣贤人和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就是他做错了事他有羞耻心,他感觉到不好意思,「知耻近乎勇」,他进而能够改正自己的过失,最后成为圣人、成为贤人、成为万世师表。而那个普通的人却和圣贤人恰恰相反,他做错了事情不知道回头、不知道羞耻、不知道忏悔,最后就一天一天的为习气所控制,最后就沦落为禽兽。所以,你看我们看了这一个字,就给我们的修学很大的提升,告诉我们要志在圣贤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挑战,这样或者那样的考验;而且你愈是在哪一方面薄弱,就是愈有什么方面的东西来诱惑你;而且一个人修行的层次、程度愈高,愈想提升的时候,所遇到的考验也就愈严格。就像我们从小上学一样,上小学的时候,小学生的考题就比较简单,比较容易通过,但是你要到大学的时候,考博士的时候,这个考题就愈来愈难。如果你能够层层的都通过,那你在修行的路上才能够畅通无阻。如果通不过去,那可能几十年的修学也都毁於一旦。

  看了这一个字告诉我们,文化就是以文字或者文章、文艺等等的形式来教导人转恶为善、转凡为圣。在《礼记》上也说了这样一句话,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你看这个鹦鹉会学舌,但是虽然鹦鹉能够讲话,也不离飞鸟之身;猩猩有的时候智力也很高,也会学人讲话,虽然它能够学人讲话,也不离禽兽之身。现在的人不懂得礼,不懂得用礼来节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虽然能够讲话,不也堕落得离禽兽不远、变成了会讲话的衣冠禽兽了吗?所以这一句话确实值得我们警醒。我们中国古人经常说,「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为什么?因为古人所读的书都是圣贤之书,都是告诉你怎么样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怎么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以你读这样的书,自然而然的就成为君子,进而成为圣贤。所以三日不读书就面目可憎。古人还说,如果你读《论语》之前是什么样的人,读《论语》之后还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论语》就是不曾读。读《论语》是为了什么目的?它是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於大圣大贤。圣贤之书不是让我们拿来做文章,来研究它的理论体系的,拿来评教授、写博士论文的。是拿来做什么的?是拿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以怎么样读才能读出味道、读出法喜?读一句书便要反之於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於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也就是我们读了一句话就要反省自己,我是不是能这样做到?做一件事的时候就要问一下自己,古圣先贤面临这样的境界是如何做的?这样做才是读书。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贵在变化人的气质,转恶为善。

  习总书记在前几次的重要讲话中也多次强调,他说「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告诉了我们,文化的本质和灵魂在於道德,确实应该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所以什么叫有知识没有文化?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学《弟子规》,很多人知道《弟子规》非常的有效果,很多的班主任老师就要求学生要把《弟子规》给背诵,不仅如此,还要能够默写。有的班级全班的同学都能够把《弟子规》默写下来,一个字都不错,但是《弟子规》前面的四句话却没有做到,前面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前面的四句话没有做到,这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再比如,我们从小就喜欢学唐诗,有一句唐诗大家耳熟能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我们考试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首诗默写下来,也可以把它倒背如流,但是我们吃饭的时候,白花花的大米还有馒头就随意的丢弃在垃圾桶里,这就叫有知识没有文化。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很多的知识分子,这句话很有味道,知识分子如果没有力行传统文化,就变成了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於农业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当代社会是不是还能够起作用?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我们看《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这个《易经》它有三个含义。它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变易的意思、变化的意思,告诉你这个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变化莫测、变化无穷的,所以你要懂得与时俱进,你要懂得变通。第二个含义,这个《易经》的易字就是不易、不变的意思,告诉你虽然现象是变化莫测的,但是有一个不易的、不变的规律,只要你掌握了这个不易的、不变的规律,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承下来的、可以继承的,就是这一个不易的、不变的道。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就像我们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自古至今没有一天是变化的,这个道是不变的。所以我们之所以肯定的说,传统文化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在中国适用,在西方国家、在世界也都适用,因为这个东西是称性的,它讲的是不易的规律。《易经》的第三个含义就是简易、简单的意思。中国古人讲「大道至简」,真正深刻的道理都是以非常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我们现在都在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我们古人自古以来都是用核心价值观来教导人们的。这个核心价值观概括的还非常的简单,把它概括成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比如说这个五常,仁义礼智信,它概括得非常简单,每一个规范只有一个字,所以它易记易行,千百年来都成为中国人所奉行的价值观。四维,管子提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像支撑这一个房子的四根大柱子一样。我们知道管子他是被誉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即使是一个法家的代表人物,还特别重视礼义廉耻的道德教育。还有八德,一种说法是朱熹提出来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一种提法是孙中山先生所概括的,那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把两种八德的说法重复的去掉,最后概括了十二个字,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可以称为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东西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所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恒常不变的道理,在农业社会是如此,在今天也依然是如此。

  所以在《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上就提出,「人弃常则妖兴」。常是什么?就是五常大道,就是伦常道德。如果人们再不讲仁义礼智信了,再不讲四维八德了,这个妖就兴起来了。什么叫妖?就是奇奇怪怪的、不正常的现象就出现了。比如说父子有亲,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现在出现了儿子杀父母的现象;兄弟之间应该是友爱、合作、团结、互助,但是现在兄弟之间起了纷争,为一点点财产就把对方送上了法庭,这就叫妖。夫妻本来应该恩爱,同甘共苦,但是现在夫妻同床异梦,因为一点点的财产也都背叛了对方,这也就叫妖。所以伦常大道不讲了,这些怪异的现象就产生。再比如,我们古圣先贤提出了很多治国的理念。比如说我们现在都在讲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怎么样才能够使社会和谐?我们看《论语》上记载,孔老夫子到魏国去考察,他的弟子冉有给他驾车子,孔老夫子就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了。冉有就问,说人口已经很稠密了,还应该做什么?孔老夫子回答了两个字「富之」,就是要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说已经使人们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孔老夫子又回答了二个字「教之」,要给他们以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和本分。所以你看促进社会和谐非常的容易,只要把这四个字做到了,按著富之、教之的步骤来进行就很好了。

  所以很多人认为,儒家让我们饿著肚子去讲道德教育,这个是不现实的,人们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谁有时间给你讲道德?其实孔老夫子他非常的平实,孟老夫子他讲话也都是从实际出发。比如说我们看《孟子》上就有这样一句话,他说现在我们所规定的分配制度、田产制度,让人上不足以侍奉父母,下不足以照顾妻子儿女;年头好的时候每一年都奔波辛苦,到年头不好的时候就免不了饿死、冻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死里逃生还来不及,谁有功夫给你讲道德、明礼义?所以儒家从来没有撇开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讲道德教育,反而认为解决温饱问题,一定的物质条件,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像孔老夫子他也说,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诸位朋友,谁不喜欢富与贵的地位?当然我们相信,也有很多人视钱财、视权势如粪土,但是从社会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喜欢追求富贵的地位。比如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在这里召开这个学习传统文化的论坛,那也有很多大富长者要慷慨捐助。如果没有这么多的钱,我们想汇聚在一堂学习传统文化、祭祀祖先,也都是不可能的,是吧!所以富和贵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他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如果通过不道义的、不正确的、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它,我宁愿不处於富贵的地位。所以孔老夫子所反对的是不讲求道德的富贵的追求。在《论语》上孔老夫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通过不道义的方式让我获得富贵的地位,这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第一,天边的浮云离我很远,和我毫不相关;第二,也是提醒我们,通过不道义的方式获得的富贵,就像浮云一样聚散无常,你是不能够长久的保持的。所以他们所反对的全都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富与贵的地位。这一点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

  我们现在之所以出现了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腐败问题,都是因为什么原因?都是因为人们追求富贵不择手段。这就是《孟子》上所说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从上面的领导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是在交相的争夺利益,结果怎么样?结果就会出现笑贫不笑娼的现象。为了追求财富不择手段,甚至置别人的性命、健康於不顾,丧尽了天良。这些问题出现也是因为失去了道德教育的结果。

  再比如,中国古人讲管理,认为最高层次的管理不是不敢欺,也不是不能欺,而是不忍欺。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包括政府的管理,还都以能够达到不敢欺、不能欺而沾沾自喜。所以我们中国人特别的好学,但是因为学习的时候没有智慧,不加选择,就走了很多的冤枉路,缴了很多不必要的学费。比如说有一群企业家要学企业管理。诸位朋友,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在哪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在中国。但是很多中国人没有文化自信,认为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在美国、在欧洲、在日本。所以有一群企业家为了去学最先进的管理,坐了飞机万里迢迢飞到了美国,要向通用公司学管理。通用公司的人很谦虚,他说我们这一套管理都是从日本丰田公司那里学来的,你们不如直接去日本学得更加彻底。结果这一群企业家又坐了飞机万里迢迢的从美国飞到了日本。但是他们下了飞机,来到了丰田公司的大门口,还没有进门,就看到在门口赫然写著几个大字,他们还都认得。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在日本战后,凡是稍有成就的企业家,可以说无不是熟读《论语》。比如说被誉为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日本的企业之父、日本的金融之王的涩泽荣一,就是一手执《论语》、一手执算盘,开创了日本儒家式的企业经营之风。他写的《论语与算盘》至今仍然为企业家们所信奉、学习。

  我们看早在《史记》上就记载著,西门豹去治邺县的时候,他把法律设计得很严苛,只要老百姓一触犯法律就给以严惩,结果怎么样?老百姓被吓得战战兢兢,没有人敢欺骗他,他达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郑国的子产,他做郑国的宰相,他把法律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设计得很严密、很合理,结果老百姓想欺骗他都做不到,一想欺骗他就被发现,他达到的是不能欺的境界。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他把仁爱忠恕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而且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最后他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

  子贱有一位同学叫巫马期,他很想知道子贱治理单父到底有多好,於是他就乘著夜色,到单父来微服私访。结果看到一个人在夜色下捕鱼,但是很奇怪的是,这个人捕上了很多鱼,看了一看,又把它们给放回到河里去了。巫马期就觉得很奇怪,於是就走上前去问,他说我看您捕鱼,为什么捕上了很多鱼,看了一看却又把它们给放回到河里了?这个人怎么回答的?他说,我们的长官子贱告诉我们,不要去捕捞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他的生态意识非常的强,还在生长中的小鱼没有到一定的尺寸是不允许去捕捞的。而我刚才所捕捞上来的那些恰恰是还在生长中的小鱼,所以我又把它们给放回到河里去了。巫马期听了之后非常的感慨,回来向孔子禀告,说子贱治理单父,能够做到即使没有人监管,在夜色下捕鱼,也就像严刑峻法就在身边一样,不知道他是靠什么方法达到了如此的境界。孔老夫子说,子贱曾经告诉我,他说一个人对身边人的至诚恭敬之心,自然而然的会波及到远方,他就是把这种方式运用到管理之中。你看子贱做为一个地方官,可能这个捕鱼的人没有见过他,但是子贱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心,能够为大家所了解、所认同,大家知道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老百姓的长远利益打算的,所以他愿意去配合,对他毫不怀疑。所以孔老夫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必须让人们信任政府,你所制定的政策大家才愿意去配合。

  这一种管理方式被松下幸之助学到了,他成为经营之神;被稻盛和夫学到了,他在短短的七十多天,就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而且在一年之后,就使日本的航空公司成为所有航空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个。当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就很谦虚的说,其实我不过是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经验运用到管理之中而已,正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读过孔子、孟子这些圣贤人的著作,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这些圣贤人的话已经过时了,已经不管用了,但是事实证明,愈是在困难的时候,这些圣贤人的话愈有用。稻盛和夫其实就是把《孟子》上的一句话运用到管理之中。哪一句话?那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告诉我们人民是最重要的,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於一个企业而言,员工是最重要的,所以企业有了收益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回馈员工,然后再用於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最后才想到领导者自己。这样一种理念,怎么不让他的员工竭忠尽智?所以「得人心者得天下」,稻盛和夫就是把这一句话运用开来,所以获得了成就。这些例子就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仅仅在古代适用,在农业社会适用,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依然适用。

  第三个问题,中国近现代以后的经济、科技相对於西方发展缓慢,这是不是因为中华文化落后的原因而导致的?

  我们都知道,在近现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相比确实是处於落后挨打的境地,结果很多人把这个原因就错误的归结到传统文化上。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原因,而是因为我们抛弃了传统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清朝的时候,康干盛世,这个君主都有一个传统,那就是要延请儒释道的大德到宫廷之中讲经,皇帝带著群臣都要一起来学习。所以从上到下他们的观念高度的统一,大家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心为公,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所以这个时候国家特别的强盛。但是到慈禧太后的时候,她也每一天去听讲经,但是每一天好像儒释道的这些大德都是在说她,都是在骂她,她听不下去了,最后她就把宫廷讲经的传统给废弃了。结果,《孟子》上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一个人一定是自己先侮辱了自己,才让别人来侮辱他;「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一个家庭也一定是内部有了纷争,不团结了,才让别人看到了有机可乘,破坏了你的家庭;「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一个国家也是因为有内乱了,才让别的国家看到了机会,乘虚而入。所以当内部不团结,自私自利的心都生起的时候,大家都是见利忘义,这个时候才让外国人看到了机会。所以才挑起了鸦片战争,才使清朝打败了,从此以后就走上落后挨打的局面。这是因为抛弃了中华文化所导致的。

  当然,我们相对於西方的科技发展而言,确实好像没有西方的科技发展。这是什么原因?其实,李约瑟先生他研究中国科技史,他写了一本书叫《剑桥中国科技史》,对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非常的赞叹。但是他就问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欧洲?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之问。这个问题一直也没有给予很好的解答。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的科技发展相对於西方而缓慢?因为中国发展经济、发展科技背后的哲学理念叫中庸,因为它知道过犹不及。比如说我们看《易经》有一句话,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什么意思?我们看这个自然界的现象,有日就有月,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所以古人常用太极图来表示阴阳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就意味著阴阳失去了平均。阴阳失去了平均会怎么样?那就是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我们发展科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发展到顶端的时候,那就是人类的毁灭。所以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像我们三国时期就有木牛流马,非常发达的这种工具,可以运输粮食等等货物,但是古人把它给毁弃了,没有让它留传下来。在东汉的时候就有了滑翔机,但是古人也没有让它留传下来。为什么?因为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科技发展到顶端就是人类的毁灭。

  人类过去在自然界面前,面对自然是无能为力的。那么现在又发明了科技这个东西,结果导致的是人类在科技发展面前同样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什么故事?就是我们人类看到一群山羊集体去自杀,跳崖。结果人就觉得很好奇,说这群山羊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这么想不开要集体跳崖自杀?然后他们就去探讨原因,一研究才发现,原来这群山羊并没有想到去自杀,它们只是在草原上吃草而已。但是为了吃到比别的山羊更加鲜美的水草,有一些山羊就很聪明,它们就跑起来,跑到这群山羊的前面,因为前面的水草没有山羊动过,非常的鲜美。落后的山羊看到了也不甘示弱,它们也会跑起来,跑到他们前面的山羊的前面,吃到那个更加丰美的水草。结果就这样这群山羊就你追我赶,在草原上莫名其妙的奔跑起来。但是它们在奔跑的时候互不相让,就忘记了要去吃草的这个目的,最后愈跑愈快、愈跑愈快,最后跑到了山崖面前收不住脚,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这群山羊集体跳崖自杀了。

  诸位朋友,这一个故事确实很发人深思。请问我们今天发展经济、发展科技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经常说,那是为了提高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我们想一想,人做为动物要在地球上生活下去,最起码的物质需要是什么?那就是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结果我们发展经济、发展科技的结果,污染了水,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地下水,资源面临著贫乏,南北极的冰在迅速的溶化,很多的大陆都即将淹没在水平面之下,请问我们连干净的水和新鲜的空气都喝不到、呼吸不到了,我们发展经济、发展科技的意义何在?所以中国的近现代以来经济科技发展缓慢,并不是因为它的文化落后於西方国家,而是因为中国古人他更有远见,不想过早的使人类走上绝境、走上灭亡,这个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汤恩比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他就这样说,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更危险的时代,这种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是人类自己招致的,特别是核武器的发明,让他看到科技发展给人类招致的灭顶之灾。所以,如果人把自己的技术滥用於利己主义、邪门歪道和罪恶目的,就有致命的危险。正因如此,它才远比地震、火山爆发、暴风、洪水、干旱、病毒、细菌,还有鲨鱼和猛虎,更加危险。但是诸位朋友,我们认识到这种危险了吗?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种危险。怎么看出来的?比如说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当SARS流行的时候,当各种病菌肆虐的时候,我们全国上下严阵以待,如临大敌。当然这样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与此相比,由人心的堕落所导致的种种社会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是汤恩比先生提醒我们,其实由於人的利己主义而滥用技术所导致的灾难比这些自然灾害更加危险。这个是我们看到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传统文化是愚民的精神鸦片吗?

  因为我们经过了十年文革,当然也经过了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把传统文化当成是统治阶级愚昧被统治阶级的精神鸦片。实际上我们深入经典就发现,这是一个大大的误解。为什么是误解?比如说我们看「大学」,《四书》上的「大学」就说,「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告诉我们从最高的领导者到最底下的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为最根本的,首先是领导者,然后才是一般的百姓。所以道德教育不是首先讲给老百姓的,而是最高领导者首先去学习,他身体力行表现出这些美德,上行而下效,人们自然会跟著去学习。所以我们打开四书五经发现,几乎没有哪几句话是说给被统治者的,几乎都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所以你怎么能说它是愚昧人们的精神鸦片?如果是愚昧人们的精神鸦片的话,那一定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被人识破,肯定也起不到效果。

  我们看现在有很多的企业推广《弟子规》,有的企业做得很成功,把企业建设成和谐企业、幸福企业。但是有的企业做著做著员工就懈怠了,就提不起精神了。什么原因?我们总结那些成功的企业的经验,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一把手工程,都是这个领导者,也就是它的董事长、总经理,率先学习《弟子规》,然后用《弟子规》落实在生活之中,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然后才在企业去推广,所以收到了效果。我们再看一看,传统文化它不是愚民的精神鸦片。我们在《群书治要.礼记》上也读到,它说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他所命令的,而是服从他的行为,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下级属下一定有比他更加喜欢的。所以上级领导喜好和厌恶的事情就不能够不谨慎,为什么?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所以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上行而下效,身教重於言教,这才是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

  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得力,就是我们认为道德教育是给老百姓讲的,做为领导者可以不学。在十八大之后,弘扬传统文化的风气日益高涨,什么原因?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上行下效的效果,那就是因为我们的习主席每一次讲话,都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重要意义,而且他自身也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力行传统美德的榜样。你看他办公室里摆的照片是陪父母散步的照片、夫妻和睦相处的照片,还有爱孩子的照片,这个家庭伦理可以说是尽善尽美。而且习主席去南巡的时候,他只是吃四个菜一汤的自助餐,住的是简单的宾馆,没有特别的排场。所以他在全国提倡力行节约,反对浪费,一下子就得到了响应,因为自己做到了再去说,这个才能够有效果。所以我们对习主席之所以能够生起信心,就是因为他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我们看他每一次的重要讲话可以说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古代的名词、术语、警句、格言都是如数家珍,没有深厚的底蕴可以说做不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美德,看到了在力行传统文化。

  我们再看《群书治要》有很多关於对老百姓的态度的论述,更证明了传统文化它不是愚昧人们的精神鸦片。比如说《群书治要.贾子》上有这样一句话,「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而至於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矣。」说这个人民虽然他的地位很低微,但是你不可以简慢对待他,虽然他不够聪明智慧,但是你不能够去欺瞒他。从古代到今天的历史表明,凡是与民为仇的人,迟早都会被人民所战胜。所以你看这哪里是愚民的精神鸦片?

  在《六韬》上,周文王去向姜太公请教怎么样治理国家?姜太公说,善於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慈爱儿女,就像兄长慈爱兄弟,是「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我们想一想父母对待儿女是什么样的态度?我们经常讲父慈子孝,从这一个慈字上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待儿女的恩德。这一个慈字,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看到这一个慈字告诉我们,父母对待儿女就是念兹在兹,他的心里无时无刻的不在牵挂著儿女。特别是这个孩子小的时候,他还不会言语表达,但是他一哭、他一闹,这个父母就知道他的需要在哪里;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不舒服的感受,他的母亲就知道孩子想干什么。从这里我们就知道,父母时时刻刻的心都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一个好的国王、一个好的君主、一个好的领导者,对待百姓的态度就是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这个父母家里很穷的时候,儿女吃不饱饭,他宁愿自己饿著肚子也要把这个粮食省出来给儿女吃;家里穿不暖衣服,他宁愿把自己的衣服让给儿女去穿,免去儿女的冻饿,这就是慈母对待儿女的态度。所以姜太公告诉周文王,一个好的领导者对待百姓的态度就是一个这样的态度,见到老百姓饥寒交迫,就为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觉到哀伤;看到他们劳苦奔波,也又从内心表达出对他们的悲愁,并且想方设法的解决他们的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习总书记当上总书记之后,立刻就兴起了群众路线的教育,这也是把民本思想运用到治国理念之中,把人民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春秋左氏传》上也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盛发达,什么原因?就是把人民视为受伤的病人加以体恤、加以关爱,这是一个国家的福祉所在。结果有一次有一位同学告诉我,他说你讲到视民如伤,把人民比喻像受伤的病人,这个程度还不够,应该是视为自己的伤病,那样的加以关心、加以体恤。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得病的时候会怎么样?他会东奔西走,知道哪一个地方有一个好的方法,可能不惜万里都要赶去,想给自己治疗,不惜重金也要去把自己的病治好。所以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盛,就是把人民百姓视为自己的伤病那么样的关心,那么样的体恤,这是一个国家的福祉所在。而一个国家之所以灭亡,就是以民为土芥,把人民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的低贱,不值钱,可以随意的践踏,这是一个国家灾祸所产生的原因。所以从这里我们读到的是传统文化、传统经典,不仅仅没有欺民,而且是非常的重民、爱民、贵民。

  第五个问题,结合我们现在的反腐倡廉的形势,反腐倡廉怎么样才能更得力?

  这个也是我们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更得力?在去年的三月八日,习主席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审议时这样说,「我在中央纪委全会上讲,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项工作要继续坚持,去搞好完善、建设。同时在我们国家也有一句话,叫面壁成佛,就是自我境界的提升。」其实这句话很简单,但是把我们如何反腐倡廉才能够标本兼治的方法给我们说出来了。第一就是必须重视法治制度建设,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强调领导干部自我境界的提升,强调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如果我们仅仅重视制度建设,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它不会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

  在美国有一位著名的伦理学家叫麦金泰尔,他写了一本书叫《追寻美德》。在这本书中他就这样强调,他说「无论道德原则有多么具体和完美,如果人们不具备道德品格或美德,这些原则就不会起作用。对於法律的应用而言,它仅仅对那些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才有可能发挥作用。」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提醒我们,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人的美德的培养。而他的这句话,在《群书治要》中几千年前的中国的思想家们就有所表述。比如说在《群书治要.傅子》上有这样一句话,「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明智的君主一定是顺著好的制度才能够达到天下大治的结果。换句话说,好的制度重不重要?当然也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制度就可以单独发挥作用,达到天下大治的结果,必须有好的辅佐的人才推行好的制度。也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必须要培养圣贤君子来担任领导职位,才能够把这个好的制度落实。

  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专门进行制度建设,会有三个问题是不可以解决的。第一就是难以防患於未然。古人说,「礼者,禁於将然之前;法者,禁於已然之后。」这个伦理道德的教育,礼仪的教化,都可以防患於未然;但是法律,只是等消极结果已经产生了,才给以事后的惩罚和补救,它没有防患於未然的效果。而这种礼防患於未然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中医和西医的对比来加以说明。在《群书治要》上记载,魏文侯听说扁鹊医术很高明,他就把扁鹊请来了说,我听说你的两个哥哥也是医生,那么究竟你们三位兄弟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因为他在人病隐伏未发的时候就可以对治,所以这个人也不会得什么大病,但是他的名声却出不了这个病人所居住的家,出不了这一家的家门。我的二哥医术其次,他是在这个病人的病有小小的徵兆的时候就给以对治,但是他的名声却出不了这个病人所居住的这一条街。我是三个兄弟中医术最差的,但是我的名声却传遍了整个诸侯国,为什么?因为这个人已经病入膏肓了,我要给他鑱开血脉,给他针灸,再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汤药,结果三下五除二把他从死亡线上拽回来了。大家一看都佩服得不得了,说这个扁鹊医术高明,可以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结果虽然我的医术最差,但是我的名声却传遍了整个诸侯国。诸位朋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西医的影响超过了中医,西方管理方式的影响超过了中国的管理方式?因为中国人他能够有防患於未然的智慧,让这个消极结果根本就不产生,但是法律却没有这个效果。

  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只是重视制度建设,第二个问题,就是会导致「民免而无耻」。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很多人觉得太夸张了,半部《论语》就能把天下治好吗?其实《论语》上的一句话我们学会了,都不会盲目的去学西方式的管理。孔老夫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我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政令条款,用这个来引导人们,只要他触犯了这个政令条款就给他以刑罚的惩罚,结果是什么?人们因为惧怕惩罚免於去做坏事,但是没有羞耻心。甚至他仍然想方设法的去做坏事,免於法律的制裁,还以此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你看我们学的西方式的管理,是不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管理?

  在当代社会因为很多人不再相信宗教,结果他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进行制度安排,就出现了很多的反社会行为。这个反社会行为叫antisocial behavior。比如说青少年以强凌弱,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堕胎。而现在堕胎的人数是与日俱增,有人统计说,现在世界上每一年堕胎的人数是五千万的人次,而这还都是有统计在案的人数,没有统计的就更多更多了。我们知道,堕胎是杀人,而且不仅仅是杀的一般人,是杀害的自己的儿女。但是你看现在人没有伦理道德,做事不知道善恶美丑,居然把杀害自己的儿女看成是一件非常简单而轻易的事。这些问题靠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是可以解决的吗?所以在《群书治要.盐铁论》上说,「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在《淮南子》上把这句话说得更加的彻底、更加的具体,它说法能够把不孝的人给杀掉,但是不能培养出人像孔老夫子、曾子那样高尚的德行;法律也能够把偷盗的人给以刑法的处分,但是培养不出像伯夷、叔齐那样廉洁的节操。孔老夫子培养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教育所成就的。

  第三个问题,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教育而专注於制度建设,就会导致老子所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我们的法令条款一天比一天的更具体、更细致、更严密,愈来愈多,但是社会并没有因此安定和谐,相反,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却愈来愈多。比如说食品安全问题很严重了,有人就说必须要设立食品安全法,加大监督和惩罚的力度。现在恐怖事件出现了,又有专家呼吁必须设立反恐怖法。这个法律条款愈来愈多,愈来愈细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社会因此安定和谐了吗?所以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我们确实要认真的去思考。

  就像在一九九九年,我自己也是因为崇洋媚外,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信心,到英国去留学。结果来到了英国的超市里就看到有一句话,叫CCTV在运行。诸位朋友,什么是CCTV?在我们中国CCTV是中央电视台的简称。所以当时我觉得很惊讶,说你看这个中央电视台的影响满大的,到英国的超市都能够收看得到。结果时间久了才发现,这个CCTV不是中央电视台,是中央监控系统的简称。意思是说我们这个超市有中央监控系统,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监控之中,所以你不要想著去偷东西。当时我们到那个地方,那个时候大陆还没有这些东西,觉得很奇怪,觉得自己也不被人信任,一举一动都被监控之中,觉得很不舒服,你看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结果四年多我回到国内,发现中国人学得很快,各大超市、公共的场合、主要的街道,都有了监控系统摄像头,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中。我们现在很多的破案也确实是要依靠这些高科技的手段,但是问题是这些监控系统、科技手段愈来愈发达,是不是违法乱纪的人因此就愈来愈少了?并没有因此而愈来愈少。

  所以有一次我们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一个西方学者,她是一位女士,她用非常讽刺的口吻说,她说你们中国人千万千万不要盲目的向西方学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西方国家并不像你们想像的那样理想,恰恰相反,还出现了你们几千年前的老子所描述的情形。什么情形?很难得,她当时就引用了这句话,「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你看一个外国的学者,她能够引用老子的话,警惕我们中国人不要盲目的向西方学习,而我们很多中国人却到国外去学习他们所谓的先进的东西。所以我自己也非常的感慨,自己走了很多的弯路,把大好的青春年华都用在学习英语上了。比如说我们从初中开始就要学英语,一直学到了博士。而且直到现在,各个重要的考试都要考英语,所以大家对英语看得很重。但是遗憾的是什么?读不懂自己的文言文,读不懂老祖宗的教诲,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遗憾和悲哀的事情!所以我现在是非常非常的后悔。

  你看我们在大学的时候,每一天起得很早,在校园里读诵。大家现在也可以到中国的大学去调查一下,每天早晨起来读诵的都是什么?基本上都是英语,很少有人在读诵圣贤经典,读诵四书五经的。所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这个确实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当然也有好处,很多中国学生到了国外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生起了信心。不仅仅是我自己有这样的体会,我遇到也是人民大学的一位博士生,我去参加他的论文答辩。结果他到英国去访学一年,遇到了一位英国的汉学家,他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这个英国的汉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的赞叹。他本来是到英国学习西方欧洲的哲学,但是没想到,反而到了英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生起了信心。所以现在这个时代确实不是西风东渐的时代,而是东风西渐的时代,我们以后确实应该把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弘扬到世界各地。

  现在的西方国家因为忽视了道德教育,专注於制度建设,所以也出现了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的弊病。在《群书治要.袁子正书》上也提醒我们,他说「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於市,不能制也。」你不能制止人民作恶的心,而只是以刀锯刑罚禁止人外在的行为,就是你每一天都在外面执行死刑、执行判决,都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在《汉书》上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只是重视法律的严苛,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会出现什么现象?会出现「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的现象。这句话说得很形象、很到位,说这个法律一出台,奸诈的行为就生起;这个命令一传达,欺诈的行为就产生。就像以汤止沸、以薪救火一样,只是使事情愈演愈烈,而於事无补。所以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在反腐败的过程中要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因为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於人心坏了,要挽救人的良心必须靠伦理道德的教育。

  第六个问题就是,读《群书治要》对提升官德修养真的有帮助吗?

  很多人就半信半疑,说你看一部唐代的经典,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读了,居然能够让他不腐败,这是真的吗?我们看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上就写到,相信这也是读完《群书治要》得到的体会,得出了一个经验。他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你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当君主的很贪心,最后的结果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当臣子的很贪心,最后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所以唐太宗说,一个人拿著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徇私舞弊,就如同是拿著珍珠弹射鸟雀。什么意思?这个珍珠的子弹非常的昂贵,在古代还没有人造珍珠,全都是自然珍珠,可谓价值连城,但是他认为这没有什么,拿著这个珍珠的子弹去射麻雀,分不清哪一个重、哪一个轻。

  我们看在清朝的时候,曾国藩先生曾经对军中的僚属宣誓,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我们看到他的这一句誓言,就想到我们现在的很多领导干部,不仅仅是以公肥私,还是想方设法的把国有资产化为私有,中饱私囊。那是什么原因?原因就在於我们所读的书、所受的教育和古人不一样了。曾国藩之所以能做到不取公家的一文钱挪作私用,是因为他从小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受的是圣贤教诲。我相信他之所以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定是和他熟读圣贤书、熟读《大学》密不可分。在《大学》上告诉我们,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告诉我们德行是根本,财富、名声、地位都是枝叶花果。学习植物的人都知道,这个植物它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必须要延伸到哪里。所以中国人有句话说,「厚德载物」,外在的财富、身分、地位、名声靠什么来承载?靠深厚的德行。所以中国人又有一句话说,「德不配位」,也就是说你的德行和你的位置、名声、财富、享受不相匹配,那就怎么样?那就多有奇祸,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灾祸。所以古人明白这个道理,对於不义之财是不敢去贪取的。

  像《大学》上又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个财货是以不好的、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败散掉,这是一定的规律。当然我们现代人看了这一句话,可能对它半信半疑,甚至心存侥幸,真的是如此吗?古人也知道后人可能会犹豫,所以把那个不好的、败散钱财的方式也给我们概括出来了。说这个钱财不是赚到你手、贪到你手就是你的了,它为五家所共有。首先就是官府,比如说我们这个钱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赚来的,后来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家产、不义之财被没收、被充公。我们看历史有很多像这种不义之财被官府所没收的案例,比如说和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看一个幻灯片:

  这个人就是和珅,清朝最著名的贪官,贪污资产达到上亿两白银。和珅的家产到底有多少?其说法不一,有的说达到了八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是清王朝十年财政的总和。所以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和珅在位时作恶多端,但却深得乾隆皇帝宠幸,荣华富贵久久不衰。大量的财富,使和珅过著帝王般奢华的生活。和珅在北京什刹海畔建造起豪华宅第,也就是今天的恭王府。府内甚至仿乾隆皇帝的宁寿宫,建起楠木房,称为「锡晋斋」。仿皇帝建造修建的还有垂花门和皇宫用的宫灯等等。於是有舆论认为,看来还是邪恶悭贪能得好处。谁料乾隆帝刚去世,他就被嘉庆帝抓捕,抄家、处死。和珅遭恶报之前,因为福报已经折损光了、享受光了,所以家中就出现了种种凶相,这些全部记录在史料中。下面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拍摄的纪录片片段。嘉庆元年七月初七,被和珅视为掌上明珠的次子,刚满两岁就夭折了。仅仅过了两个多月,和珅的弟弟四川总督和琳,又在军中染上瘴气身亡,和琳又是他官场上的一大支柱,突然暴亡,和珅格外悲痛。嘉庆二年,和珅的孙子也夭折了。嘉庆三年二月,和珅结发三十年的妻子冯氏也撒手而去。不到一年,他本人也成了泉下之鬼。和珅死后,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在河北冀州找了一块地,草草的埋葬了和珅。

  和珅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案例。而且不仅仅没收了他的全部家产,而给他的后代子孙也带来了影响。第二就是水灾,第三就是火灾,这些不义之财也会被大火给焚烧掉、也被洪水给漂夺走。第四就是盗贼。中国古人讲「盗亦有道」,这个盗贼也讲道义,而他的道义之一就是专门劫富济贫。所以,你看这个人贪污受贿了很多的家产,过著挥霍无度的生活,盗贼看了都会过意不去,专门偷盗、敲诈、勒索为富不仁的人。第五个,防不胜防,那就是不肖子孙,不贤德的败家子,也会把你的不义之财给败散掉。当然古人这不过是抛砖引玉,引导我们学会去观察。既然这个不义之财不能够长久,还给自己招致了凶祸,谁还愿意去贪这个不义之财?所以如果这个道理大家都明了,官员都学习《群书治要》,你送给他钱他都不敢去要了。

  在道家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也这样比喻,「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而这个《太上感应篇》被誉为道家古代的状元、宰相的必读之书,也就是说你要想做好状元、宰相必须要读这一部书。但是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连这一部书听说都没有听说过。再看《群书治要.尚书》上还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早在二00九年的时候,当时的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延安干部学院秋季开学典礼上,其实就这样告诫过,「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廉官清白,多数能阴泽后代。」可以说这是一个读历史的人得出的必然结论。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历史。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学《易经》,为什么学《易经》?希望找一个人给我算一卦,看看我这件事可不可以做?这一个生意合作伙伴可不可以交?这一个事情发展趋势如何?这些都是枝叶花果。其实《易经》上有两句话我们学到了,我们也可以看一个人的未来。《易经》上有两句话,前面一句话我们刚才讲过了,另一句话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当我们看到一个省部级以上的干部突然锒铛入狱的时候,大家都会议论纷纷,探讨原因,说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原因,莫衷一是。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古人早都给我们写下来了,记在经典之中,那就是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导致的,还有什么其他原因?恶贯满盈,自作自受。

  再看《尚书》上说,一个人对内兴起迷恋女色之风,对外喜欢打猎,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游玩,没有节制,喜欢饮酒,沉溺於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著花纹,雕梁画栋,极尽奢侈之事,以上这几种情况只要有一种你做到了,那就没有不灭亡的。更何况现在的很多领导干部,所有的这些全都做到了,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所以你看到一个省部级以上的官员突然锒铛入狱的时候,不要感觉到很惊讶,其实早在十年、二十年之前,你看到他的所作所为,你就知道他必然有这一天。在《孝经》上还告诉我们怎么样的长久保持富贵,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所以你看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能多学一点《易经》,多学一点《孝经》,多读一读《尚书》,他就不会做那些骄奢淫逸的事,之所以今天锒铛入狱,就是因为做得太过分所导致的。所以《尚书》上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天灾人祸通过人的忏悔,还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自己作恶却不知道回头,是逃不过灾祸的惩罚。这些道理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够熟读,自然就不敢去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了。所以它对官德修养提升确实很有帮助。

  第七个问题,中国古人不重视制度建设吗?

  因为我们刚才讲了很多,似乎都是在强调道德教育,好像古人不怎么重视制度建设。其实中国古人很重视制度建设。他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怎么样把人培养成一个好人,怎么样把这个好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他所有的制度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的。比如说我们看教育制度,《汉书》上就告诉我们,古代的圣王没有不把教化看作是重要的事情的。在国都设立太学,在乡镇设立庠序,就是乡间的学校。这些学校建立的目的是什么?都是教导人们仁义礼智信。所以它的刑法很轻,但是没有人作奸犯科,都是因为教化通行、社会风气非常的好。所以你看他从教育上就很重视把人培养成好人。他的选拔制度,从汉代开始就实行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个地方官负责把这个地方具有孝廉品质的孩子举荐出来,由国家培养,做为官吏的候补。因为这个孩子孝,就能对国家忠,这个人廉洁,就没有贪心。为了使这个地方官举荐公平,不是他把自己的亲人举荐出来了,不是谁送给他钱他就举荐谁,还有一个制度加以保证,那就是「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能够为国家推荐德才兼备人才的人,受到国家最高的奖赏;相反你手下有人才,你因为嫉贤妒能把他给蒙蔽、埋没了,这样的人受到国家最高的惩罚。这样的制度一实行,就使德才兼备的人出现在领导职位上。

  很多人说我们现在腐败盛行就是因为传统的官本位的文化。实际上什么叫官本位?中国古人确实很尊重官员。譬如《孟子》上就说,「德一,齿一,爵一」。让我们尊敬有德行的人,尊敬有爵位的领导者,还要尊敬上了年纪的人。为什么古人对於领导干部,对於有爵位的人那么尊重?因为他的选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也就是说,这个人没有德行就不给他这个爵位,不让他当领导,德行愈高,他的领导位置也就愈高。所以人们尊敬他,不是因为他的官位,而是知道他的德行很高。禄非功不与,这个禄就是奉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工资、奖金,你的奉禄,没有功劳的人就不给与他高的奉禄。所以他拿的奉禄愈多,就说明他对国家的功劳愈大。这两个选官的前提一确立,我们才知道,德才兼备的人出现在领导位置上,大家尊重领导,实际上尊重的是他的德行,不仅仅是他的权势。

  很多人对高薪养廉问题也一直很关心,一直在讨论。我们看《群书治要》,我们发现其实古人对这个问题很早就给以探讨了。比如说在《刘廙政论》上他就说,他说「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我们想让官员清廉,但是却不知道提高官员的奉禄,结果官员的欺诈之风就会兴起,官场很污浊。「知重其禄而不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只知道一味的提高官员的工资、奉禄,但是不知道减少官员的人数,国家负担很重,就感觉到竭尽全力也没有足够的工资供养这些领导干部。「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阙」,知道减少官员的数目,但是没有提高官员的职业道德,让他竭尽全力的把自己的本分尽好,就感觉到事情很繁多而职位有所缺失。其实不是职位缺失,而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竭尽全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几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高薪养廉有没有必要?古人认为非常的有必要。如果官员的奉禄很低,不足以养活他的父母、妻子、儿女,但是他手里的权力又很大,他批个条子就是一个项目上百万、上千万、上亿,但是自己的工资每个月却很微薄。古人把这个称为「渴马守水,饿犬护肉」,这个形容得非常形象,很渴的马让它守护水源,很饥饿的狗让它看护肥肉。让他想不去贪占是很难很难的,只有极少数很自律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怎么样?要让他们的俸禄足以维持一个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所以高薪养廉有必要。但是它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要减少官员的数目,不能够人浮於事。比喻说公务员的队伍非常的庞大,你又提升他的工资,结果要维持这么多的工资,人民百姓的负担就会相当的沉重。所以你要高薪养廉必须要减少公务员的数目,还要提升他们的责任感,他一个人可以担负很多人的工作,这样减少公务员的数目之后,也不会感觉到人手短缺。给他很高的工资,他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自己不会轻易的做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事,因为不值得。所以古人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如果事繁职乱,人浮於事,只能给他很微薄的俸禄,他微薄的俸禄他对自己的工作就不会很珍惜,他就可能会去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会与民争利,这样就会走向一个恶性循环。相反,你精减机构,精减官员的数目,使人当於事,给他足够的、很充足的俸禄工资,这样他就会很珍惜自己的工作,会廉洁奉公,也不会去与民争利、贪污受贿,这样才会走向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你看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几百年前,就对这个高薪养廉的问题有很深刻的认识,都值得我们现在人去参考。

  第八个问题,民主制可能的弊端是什么?

  我们现在都在倡导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认为这才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度。实际上民主制它如果没有人民百姓的道德素质、理性能力做基础,也会有一定的问题。我们看《论语》,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就是很多人都说他好,我们也要认真的去考察,他到底是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大家为什么说他好,可能是他当了官,这些说他好的人都跟著受利,都有利益可得。众恶之,必察焉,很多人都说他不好,我们也要认真的去考察,大家为什么说他不好,可能这些人都嫉贤妒能,因为这个人很贤德,他那么贤明都把自己位置给超越了,因为嫉贤妒能才厌恶他。这个话就是告诉我们,不能简单的凭民众的喜好,决定一个人的德行高低。

  在《群书治要.六韬》上,给我们讲得就更加的彻底、更加的具体。他说如果君主是以社会大众所赞叹的人称为是贤德的、有智慧的人,以社会大众所毁谤的人认为是不贤德的人,结果就是喜欢结党营私的人、有很多党羽的人就会被举荐了,不愿意结党营私的人却被罢黜了。那些邪曲不正的人因为结党营私,把真正贤德的人给蒙敝了,忠臣,像岳飞这样的,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以死刑;邪曲不正的人,以虚有的声誉,取得了领导的位置。结果是什么?这个社会的乱象愈来愈严重,这个国家也就不免於危亡了。所以你看这里面告诉我们民主制的弊端,可能是把那些喜欢结党营私的人给选举出来了,真正贤德的人都被蒙敝了。真正贤德的人,我们看历史就知道了,是三顾茅庐才能够请出来的。像诸葛亮这样真正贤德的、有智慧的人,要三次去请他,他才出山来帮助你。因为他没有名、没有利,他出来做事不是为了自私自利,所以他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看到这个君主真正想为天下人做事,真正有诚敬之心,他才愿意出来协助他。所以民主所选拔出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人才。

  在《群书治要.晏子》上有一个具体的故事,更说明了这一点。开始齐景公派晏子去治理阿城,结果治理了三年,毁谤的声音全都传到了齐景公的耳朵里。齐景公非常生气,就把晏子给召回来了。他说你看你去了三年,结果到处都是毁谤你的声音,看来你治理得有问题。这个晏子特别的聪明,他没有去狡辩,也没有去说明,他说请您再给我三年的时间,三年之后我一定让赞叹的声音都传到你的耳朵里。齐景公就答应了他。结果他再去治理三年之后,果然赞叹的声音全都传到了齐景公那里。齐景公很高兴,把晏子召回来,说要封赏他。这个时候晏子就说了,他说三年之前我所做的事应该受到奖赏,但是您却要惩罚我;而三年之后我所做的事应该惩罚我,但是你却要鼓励我、要奖励我,我不应该接受这个奖赏。

  齐景公就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个晏子就说,他说以前我在去治理阿城的时候,修筑小路,加强住宅里巷门户的防务,这样做了之后,邪恶的人就憎恨我;我还提倡生活节俭,力行孝顺父母、热爱兄长,惩罚那些苟且偷懒的人,以至懒惰的人就怨恨我:审判案件的时候我也不包庇显贵豪强,以至於显贵豪强之人就厌恶我;我身边的同事有所要求,合法的我才给与,不合法的就不给与,结果我左右的人就讨厌我;接待地位显贵的人亲近程度也不超过礼仪的规定,结果地位显贵之人也不喜欢我。於是三种邪恶之人在外毁谤,两种谗佞之人在内部毁谤,所以三年之内这些毁谤的声音全都传到您的耳边了。后来我再去治理阿邑的时候,我就改变了原来的做法,停止修筑小路,放松住宅里巷门户的防务,结果邪恶之人就高兴了;不再推崇生活节俭、尽力孝顺父母、亲爱兄长,也不惩罚那些苟且偷懒的人,结果懒惰之人就高兴了;判决诉讼的时候偏袒显贵豪强,显贵豪强的人就高兴了;身边之人有所要求我全部答应,也不管他们对错,结果左右之人也都高兴了;接待地位显赫之人亲近的程度超过礼仪的规定,结果地位尊贵之人就高兴了。所以三种邪恶之人在外部称赞,两种谄邪之人在内部称赞,三年之内我的好名声就传到您的耳边了。他这样一讲之后,齐景公低头沉思了一会,仍然是给晏子以重赏,说明齐景公还是一个非常明理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做一些事业,很多人不理解他、不支持他,很多人不支持是因为自己自私自利,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危害,不见得这个人所做的事就是错误的。结果我们都以人民的好恶、喜欢不喜欢来做为事物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标准,但是很多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现在很多的领导干部上了台之后,不考虑国家民族长远的发展,只是希望大家给我一个赞叹,给我一个好名声,搞的是政绩工程,都是短期效应,不顾子孙后代的发展,那么这样很多的弊病流毒就会出现了。所以民主不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如果没有民众的道德基础和理性能力做基础,仍然会产生种种的弊端。

  最后一个问题,领导者应当亲近重用什么样的人,才能兴盛发达?

  首先我们看应该远离什么样的人?在《群书治要》上告诉我们,领导者亲近君子,远离小人,事业就会发展;相反,他亲近小人,远离君子,他最后就会走下坡路,就会衰败。什么样的人是小人?韩子告诉我们,小人有一个最大的、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都会顺著君主领导者的心思去说、去做,以取得领导者的信任和宠幸之事。所以领导者认为什么是好的,他也不分这件事是否真的是好、真的是对,他一定跟著赞叹什么;领导者憎恶什么,他也不问这件事是不是真的不好,他一定跟著毁谤什么。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点。我们看一看现在的很多领导者,都是喜欢用君子还是喜欢用小人?我看很多领导者都喜欢用听话的人,都喜欢用顺著自己意思的人、用谄媚巴结的人。其实这些人恰恰是需要我们远离的。

  那用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兴盛发达?首先就是孝亲之人。古人说,「求忠臣於孝子之门」。为什么?因为这个孝子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我们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一个人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想著去报答,请问还有谁的恩德超过父母,值得你念念不忘想著去报答?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看一个幻灯片,体会一下父母的爱。

  母亲:喂,谁呀?儿子!怎么?路过,五点。唉呀,你甭管,妈过去看你去。

  儿子:妈,你怎么才来?火车都要开了。

  母亲:这你最喜欢吃的,带上。

  儿子:现在出差,我还要见客户,我怎么会带这个?

  母亲:我都做好了,能占你多大地?带上。

  歌词:时常会想起咱白发的父母,年迈的人这时候最怕孤独。操劳一辈子,吃了多少苦,风风雨雨都是为咱儿女,风风雨雨都是为咱儿女们付出。别嫌老人唠叨,听听他们倾诉,那是我们童年成长的记录。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需要呵护。亲情常伴是父母渴望的幸福,渴望的幸福。别叫老人伤心,别让老人孤独,寂寞本来就不是他们的归宿。常回去看看父母,把他们接来住住。孝敬老人是儿女应尽的义务、最大的幸福,孝敬老人是儿女最大的幸福。

  我们从这个幻灯片中就感受到,父母对儿女的关爱,确实是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体现在生活的无时无刻。但是我们做儿女的人却粗心大意,往往辜负了,甚至糟蹋了父母的关爱。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学习圣贤教诲,确实是以孝道为基础。一个人对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知道回报、去报答,请问还有谁的恩德值得我们念念不忘,想著去报答?所以一个人他的慈悲心从哪里生起来的?其实就是从对父母的孝生起来的。如果对父母处於悲苦的境界都没有感,没有什么触动,没有想著去帮助,那么对於谁又会生起救度之心?所以孝道培养起的是一个人的慈悲心、责任心,还有感恩之心。所以一个人看不到别人的需要,看起来是粗心大意,实际上是因为看不到父母的需要所导致的。一个人在道业上不能够精进,时而随波逐流,那也是因为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忘记了父母的期待所导致的。所以孝确实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没有孝道也就没有师道,这个大乘佛法也就荡然无存。

  其他的几种人我们简单的说一下,要用能够犯颜直谏的人,能够用能够荐贤的人,就是推荐贤才的人,还要能够用隐恶扬善的人,最后要用忠贤之人。忠贤之人特别的重要,就是他有道德、有学问,能够给大家以伦理道德的教育。国家如果重用这样的人,社会风气很快就会转变。在《尸子》上就有这样一个比喻,说如果你们家的房屋著火了,有人赶过来把火给扑灭,你一定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很早就告诉你,要把这个墙的缝隙涂好,要把这个烟囱做好,如果你这样做了,终身没有失火之患。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现在被关进了监狱,有人进监狱里把你救出来,让你免於牢狱之灾,你们全家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因为你出了监狱之后可以孝敬父母、照顾妻子、教育儿女,所以一家人都能够对这一个使自己免於牢狱之灾的人感恩戴德。问题是什么?那些教导人仁义慈悌道理的人,就像我们尊敬的上净下空老和尚这样的人,每一天讲经说法,教导人们仁义礼智信,给人们以因果的教育,教导人向善,这样的人如果你认真的按照他的教诲去做,你一定一生不会有牢狱之灾,并且还会成圣成贤。但是很多人对这样的人却不知道感恩戴德,不知道重视,不知道尊敬。所以你看社会风气为什么不好?原因很简单,就是那些给人讲仁义慈悌道理的人没有受到重视,所以国家的社会风气才不是那么样的好扭转。

  所以《群书治要》告诉我们尊重贤才,尊重像老法师这样德才兼备有智慧的人,对於社会风气的好转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学习《群书治要》得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它说历史上凡是能够有成就的圣王,都是以圣贤人为师,都是有圣贤的老师做指导。这个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果我们国家领导能够把老法师这样德才兼备的人非常的尊重,兴起伦理道德的教育,那我相信社会风气的好转也是指日可待。我们也看到老法师的学生,你看陈大惠老师、蔡老师、胡老师,还有像吴念博董事长,包括潮州的谢总等等,这些老师都是身体力行圣贤教诲,走到哪里就使这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这个国家领导人都特别的欢喜。这样的学生都是有好老师教导出来的。所以一位好的老师可以带动众多的好老师,这些老师都能够兴起伦理道德的教育,社会风气好转确实是指日可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确实指日可待。

  最后也让我们衷心的祝愿,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在中华大地普遍盛开,进而影响到世界,为世界的安定和平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深入《群书治要》认识中华文化  刘余莉教授主讲  (共一集)  香港国际机场亚洲国际博览馆:5、7号馆  2014/8/9    档名:56-160-00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刘余莉       群书治要)(五明学佛网:刘余莉       群书治要)  

 刘余莉:行有不行反求诸己 

 刘余莉:童年要惜福,中年时造福,老年才会有福 

 刘余莉: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刘余莉:第七讲贪色为YIN,YIN为大罚 

 刘余莉:快乐很简单,烦恼要很多 

 刘余莉:朋友圈很重要 

 刘余莉:教育的根本——长善救失 

 净土法门法师:清朝嘉庆皇帝登基,日本人送他礼物里头有唐太 

 净土法门法师:《群书治要》有这么大的功德,能帮助唐太宗离 

 刘余莉:“色”字头上一把刀 

 刘余莉教授:把我能得到什么的观念转向我能给予什么 

 刘余莉:谁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