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探寻抱怨的本质与起因


   日期:2014/11/27 9: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经中说,众生所遭遇的一切痛苦,都源于愚昧——也即误把“安乐因”当成“痛苦因”、“痛苦因”当成“安乐因”。因为所有众生都有着离苦得乐的本能,所以就拼命地行持着自己心中所理解的“安乐因”、而不愿意行持自己心中所理解的“痛苦因”,但是由于他们心中所理解的“安乐因”与“痛苦因”是颠倒的,依其行持的结果就是必然遭遇各种痛苦与失败。正如《入行论》所云:“众生不欲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人们之所以会抱怨,就是心中对“抱怨”的作用存在着愚昧,误以为抱怨是安乐因,能够解决问题、遣除痛苦、得到安乐。想要遣除抱怨的恶习,我们必须对“抱怨”这件事进行反反复复的观察,认清抱怨的方方面面,如抱怨的起因、本质、分类和后果等等,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断除抱怨,让自相续永远不沾染抱怨的恶习。

什么是抱怨的本质呢?抱怨的本质就是内心不愿意接受某个对境——这个对境可以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自己能够预见到的未来要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外境上的一个人、一件物品,或者甚至可以是自己或者自己过去已经有过的想法、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也可以是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或将来不得不做的事情等等。总之,人们所抱怨的对境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自心能够认识到或触及到的事物,大到整个世界、小到一个微尘,都可以成为一个人所抱怨的对境。抱怨在本质上就是心在一个对境之上产生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就是对这个对境“不接受”,或者说“不满意”。因此,抱怨的本质就是一种不接受的心态或情绪,而抱怨的言语和行为等,实际上都是这种不接受的心态或情绪的进一步表现。

产生抱怨心态的因是什么呢?有三个:一、对境;二、我执——认为有一个真实不虚的自我存在;三、认为对境对“自我”或者“我所”不利、有伤害,所谓“我所”就是自我所拥有的东西,例如我的财产、名声、地位、想法、意愿等等。这里所说的三个条件,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产生抱怨。例如,若没有第一个条件——对境,第三个条件也就不会产生,因为一切念头都需要依靠一个对境而起,没有对境就不会有任何观点与看法,从而也不会产生抱怨;有第一条件,但是自己并不认为这个对境对自己有什么不利,也不会产生抱怨心理;如果是断尽了我执的阿罗汉,由于心中根本没有自我的感觉,也不会有“我所”的执著,因此根本不会产生“对境对自己不利”的想法,所以也不会产生抱怨的心态或情绪。对于具足我执的凡夫来说,只要认为某个对境对自己不利,或者对我所不利,对这个对境不接受的抱怨心态就会任运产生。

将心中所产生的不接受的抱怨心态继续延续下去,或者诉诸语言和行动,还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心中有一个观点:“认为用语言抱怨或行为表现心中的不满、不接受,就可以去除自己不接受的现实,或者可以使自我得到保护或某种利益(如同情、帮助、赞扬等)。”这个观点很隐蔽地潜藏在我们的心中,不容易被我们察觉,但是我们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可以知道,这种愚昧的观点一定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怎样推理呢?假如没有这种愚昧的观点,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中已经深深地接受了这个观点的反面——“将抱怨诉诸语言与行为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的观点时,虽然心中暂时会不接受对境,但不会将这种抱怨的心态长久地持续下去并诉诸语言与行为。所以,如果一个人将这种抱怨心态长久地持续下去,就说明这种愚昧的观点在这个人的心中是存在的。

我们知道,万法皆从因而生;因灭则果灭,因生则果生,这是整个宇宙的法则。认识了抱怨的成因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因灭则果灭”的道理,来对治抱怨。从上面所分析的抱怨的成因可以看出,我们对抱怨的对治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层次:

一、要想不让心中产生的抱怨心态持续下去,或者在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来,需要充分认识到“抱怨于人于己有害无益”的道理。若内心有这样的正知正念,那么即便心中暂时产生了抱怨心态,也会被暂时压服,不会继续持续下去或者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上。

二、要想让抱怨的心态一刹那也不产生,需要去除“外境对自己有害”的愚昧认识。事实上,“一个对境对自己有害”的认识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愚昧。假如这个“对境”是过去的对境——即便是一秒钟之前的对境,也已经彻底消失了,但我们心中却对已经消失的对境耿耿于怀,不愿意去接受,这本身就是一大愚昧。因为你接受,它也过去了;不接受也彻底消失了,自己在一个已经子虚乌有的对境之上产生接受与不接受的心态,都是没有意义的。未来的对境对于现在的我们,也如同虚空一样,自己的内心对着虚空接受与不接受,也没有意义。如果是当下的对境,转眼就会消失,而且已经发生了,不接受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三、要想彻底根除抱怨的心态,需要去除“我执”。“我执”也是人们的一种愚昧,将本来没有的一个东西执著为有,于是我们就好像觉得有了。譬如,如果制造一个高级的会说话的机器人陪伴我们,我们就会产生这个机器人是一个“人”的错觉。实际上,这个机器人只是一些零件的组合,除了这些零件之外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人”,甚至连“机器人”的存在都是一种错觉,因为机器人的存在只是自心执著之后产生的一种感觉而已,这种感觉的可靠性是经不起推敲的。

观察完抱怨的本质、起因以及三种层次的对治之后,我们再观察一下抱怨的分类与后果。

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可以对抱怨做各种不同的分类。例如,从抱怨者性别的角度,可以将抱怨分成男人的抱怨、女人的抱怨;从抱怨者年龄的角度,可以将抱怨分成儿童的抱怨、少年的抱怨、青年的抱怨、中年人的抱怨、老年人的抱怨;从抱怨者的抱怨程度来分类,可以分为对外境具有主动改造、有攻击动机的“主动攻击型”抱怨,以及只是想自我保护、获益的“自我保护型”抱怨。从所抱怨的对境不同,可以将抱怨分为对有情众生的抱怨、对无情事物的抱怨,或者对过去事物的抱怨、现在事物的抱怨、未来事物的抱怨,或者对自己的抱怨、对他人的抱怨等等。总之,对抱怨这种现象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类。

抱怨的后果是什么呢?除了极少数以善心摄持的抱怨之外,大多数抱怨都会给自己与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与痛苦。对于尚未证悟空性的凡夫来说,不接受现实的心态与情绪在产生的当下,就会使自己的心体验一种痛楚,这种痛楚相信所有对人对事抱怨过的人都会有切身的体会。如果这种不接受现实的情绪,不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行之有效的改变外境的具体思想,那么就会使得抱怨者的心长期滞留在对外境的不满之中,此时的对境相对于抱怨者的心来说,就如同一个“牢笼”或“深坑”一般。这颗“身陷囹圄”的心也如同困兽一般,无法施展自己的创造力。其实,我们真实需要的不是与外境对抗的情绪,而是一种接受外境、改变外境的思想与规划。抱怨的情绪,不但不能改变外境,反而使得我们的心丧失了改变外境的勇气与能力。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抱怨)(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抱怨)  

 蔡礼旭老师:学得多孩子抱怨多 

 慧光法师:抱怨损福报 

 星云法师:抱怨的危害 

 呷绒多吉上师:为众生发心做事不能抱怨打退堂鼓 

 净土法门法师:每天诵经念佛很用功,没有感应,於是就抱怨佛 

 因果故事:鬼也恩怨分明,有报恩的鬼,也有抱怨的鬼 

 你越痛苦的时候,越不能抱怨,只会恶性循环 

 每天微笑不要抱怨学会理解,运气会越来越好 

 抱怨,是人生多数痛苦​的来源 

 这个要注意!越痛苦的时候,越不能抱怨,要转变念 

 星云大师:抱怨的​危害 

 越抱怨,你越倒霉,要永远保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