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8集)


   日期:2015/1/24 10: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上一次介绍了「三辈往生」,在结束的时候也把「往生正因」里面第一段正因里头的第一句话,要读诵《大乘无量寿经》,这个上次也做了介绍。这两品所谈的都对於我们来说非常切要。我们知道了很多很深的道理,知道了很多极乐世界的好处,知道这是度众生可以说唯一的方便法门,但是具体怎么做?是些什么条件?所以这个经它很完整就在这个地方。有的经只有讲一些方法,没有谈出很深的原理;有的只是谈了一些理而没有事,都怎么做?前一个就说是可以把往生的很粗很粗的分为三种类型,所以上中下。一切事情往往都是如此,可以分成三个大类,这也是极粗的三个大类。《观经》就分为九品,就是三中再分三。实际是可以无穷尽的分下去,是无量的品。这个是从往生以后的这个水平方面著眼的。当然这个水平是个果,上品是个果,中品也是个果,你要达到这个果,跟它的因也有关系,也谈了一些因,共同的因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但是往生还有很多正因它并没有都概括进去,所以这一品就是对於前头的补助。还有其他许多许多往生方面重要的行持都是正因,也就可以说,要得到三辈往生,你也需要种这些个正因,这里头。而种种往生正因里头,你行这些正因,你将来得到的果位,也就是前头那一品,「三辈往生」那些果位。这两个是互相补足,同等重要。但是这里头分了三段,也是第一段最殊胜,中间一段稍微差一点,后头一段又稍微差一点,也好像正是相对於那个上中下。但是在正因方面说,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上中下,但是这个上中下不对应於前头那个「往生三辈」那三辈。第一段当然是上辈,中间那一段就是中辈,下头那一段就都是下辈,不能这么机械的连系,就是说这个里头还要看情况。这三个是有差别,这个里头是第一段最殊胜,中间差一点,后头又差一点,这也是对的。

  今天我们就接续,来看第一类的正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这是一个方面。我们也说这是包括了六句,这里头有几句,这算是一句,也就是一个方面。就是这个《无量寿经》,为什么单提《无量寿经》?《观经》也说,「读诵大乘。」读诵大乘,都是共同必要的。这个经它是净土的第一经,也可以说是大乘的第一经。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十方的如来为什么要出兴於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唯一、唯独就是要来说弥陀本愿之海。这部经就是说弥陀本愿之海,十方诸佛的心愿就是要说这部经。所以这个就可以说不但是净土宗的第一部,最近我写了一篇论文,说这个就是《华严》、就是禅、就是密,这就是整个佛法中的第一部经,所以单用它来代表。实际上并不是说只是念这部经,别的经不要念了,用这部经代表读诵大乘,而大乘之中首推这部经,尤其是学净业的人,那更没有话说了,以它为代表。这是第一句要说的。

  第二句就是「求生彼刹」,这个是求生净土。所以我们修净业的人,我常常说,我们不管大家是学什么法门,各人有各人许多的因缘、愿力,不能勉强。不可能说是一个道场或者咱们一个班都是净土宗,除非说开始就是以净土宗这个目的集合的,不然人各有志。但是求生净土却是共同要遵守的,这是必要的。不求生净土,当然其他路还是有的,但是困难。如果还希望在这一生之中,把生死的事情能够解决,不求生净土可以说没有希望。所以第二句话就是求生彼刹。第三句就是「发菩提心」,这我们过去讲了,这是共同的。第四句「持诸禁戒」,戒是宝塔第一层,没有戒就是漏器。我这个茶杯放了很好的茶,但是它是漏的,我就喝不成了,倒的茶全漏了。所以漏器,你虽然也做了很多功德,它存在不了,你没有守住戒。所以戒是这样,不受则已,受了就要好好的护持。人不能够一下子就做到没有缺憾,赶紧要忏悔。所以要严守禁戒。第五是「饶益有情」。所以这些话也可以说修行人共同要守的准则。各有各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萨戒,像我受的三昧耶戒,这是密教的,也可以说是金刚戒。各有各的戒,都要遵守。要饶益有情,你这个修持是为利他。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若菩萨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所以说众生欢喜,诸佛欢喜,我们要做到让众生欢喜,这是饶益有情。所以三聚戒中有饶益有情戒。最后第六是最关键的,「忆佛念佛」。所以这些就跟上头那个是相辅相成的,不过又多补充一些,最大的一个补充就是要念《无量寿经》。念佛是善中之王,捷径中的捷径。这是「往生正因」第一个段落中所修的因,修了这个因就一定得果。影子随著身体一样,必定有个影子,一定有个果,这个结果就是「是人命终,如佛色相」。所以他这个品位我说是相当於上品,因为这些修行的因也是上品的因,所以得的果也是上品的果,他就跟佛一样,具足种种佛的功德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往生到宝刹中,极快就闻法,这只有上品能做得到。所以这个是「往生正因」的第一个,又是这一类的正因。

  第二个,「复次阿难」,佛又跟阿难说,有的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前头是很精进,读诵大乘,持戒、禅定,尽持经戒,所以我们知道前头说的这个经是以《无量寿经》为代表的。「尽持经戒」,它这个尽字就是很多很多的意思,不过我们也不要意会,现在有人就认为专念《无量寿经》,有的念《普门品》他觉得都不专,这也稍微体会得偏了一点。好是好的,不过就是狭隘了一点,佛不是,这个经为代表的。他那个经有缘,他念得很熟,他继续再念还是很好,但你要求生净土。不能尽持经和戒,戒也不能受得很多,戒都持。所以蕅益大师退戒,他认真,蕅益大师那样的大德,他最后退只剩了个沙弥戒。所以有的著作写的「沙弥智旭」,智旭是蕅益大师的名字,他那时戒就退成沙弥了。我要是比丘我就要持比丘戒,我没有退菩萨戒我就要持菩萨戒,菩萨戒起心动念就是犯戒,他就是认真。所以从来也没有人说是蕅益大师退了戒,大家看不起他,而是更尊重他,说他认真、负责任,不欺骗佛,不求好看。我要说得很好看,实际没有做到,这个是有点假。

  不只做不到,不能大精进禅定,不能尽持经戒,那怎么办?你修十善。杀盗淫这是身三,身业三方面;语有四种: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口四;意三,贪瞋痴。所以身口意这三业造十恶。把这十恶翻过来就是十善,例如不杀生,现在我不但不杀生,我还放生,这就是十善。你不杀生,那只是说我不行十恶了;不但不杀生,我还放生。昨天那个电视里头就介绍,一个人买鸟,笼子里头把它装了之后,然后把它放走,电视里介绍得很清楚,就是现在的人提倡。这都是好事,是不是?他不但不杀生,还放,拿他的工资一点点,他还这么花,这就是善。你不但不偷盗,而且你还布施,这就是十善。诸如此类,我们就不再一一的说,身三、口四、意三,不但不行那个不好的,而且翻过来,所以叫十善。光是十善不够,十善它是世间的善。当然世间的善也有好处,沈善登在《报恩论》里写,「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你行的善行都可以做为往生的资粮,但是必须要常常念佛和回向。你光是修塔、修桥补路、斋僧、布施等等的,这是行善,你还需要常常念佛,还要把这个功德回向,就能转世间的善为净因。这一转很重要,不然你只是人天的福报,享了福之后还要堕落。所以这个就是要行十善,而且是昼夜念佛。

  第二句,经上说,「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昼夜思惟,这也是要求得很高很高,不仅仅是白天,而且包括夜里头。这种昼夜思惟,底下那一段正因也是昼夜常念,不光是白天,还包括夜里,那就是没有间断的时候,夜里头也在用功,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现在,在我们下手的时候,我们就是要注意到要保持,像鸡孵小鸡,要保持,要抱这个蛋。过去的老方法,母鸡就要用身体在这个蛋的上头,保持鸡蛋的温度。这个鸡当然有时要离开鸡蛋,它要找东西吃,但是它不可能因为找吃的,它就忘记了它的小鸡,忘记那些蛋,它就不回来了,以至於这些蛋都凉了,凉了之后回来它再抱,这蛋也孵不出来了。所以就是你可以中间找一找食物、跑一跑,但是不能使这些蛋断了暖气,断了暖气就再孵也不中用了。所以我们要注意也就这个事情。现在比方有许多庙里头,有的僧人打扫卫生,这一天忙得不得了,腰酸腿疼,真正要看书、禅定种种修持,这个时间是没有,所以这个也是很困难。但是净土法门还好办,你心中还可以念。所以要保持这个暖气。当然有的时候还要当知客,招待客人,还要给人导游,这个时候就耽误你,这些事情也很难避免,但是总之你心中不要忘了你的小鸡,要给它保暖,这样从这个地方去下手。他是达到这个条件的话,就是说只要是自己不放弃,不管是白天、夜晚,自己不放弃,能够自己都在那抓紧用功,那也就符合,可以说总是趋向於这个条件。夜里头念有时也很自然,我记得四十年前有这么一次,半夜里头,因为听见很大的念诵的声音,把自己吵醒了。醒了之后我说是谁,这已经是深夜了,他这么大声的念?仔细再听一听,因为那个声音还在念,仔细听听是自己在念。这个现象只是发生过一次,如果老发生,那比现在水平还要好一点。就说这些情形都是可能,只要你真实去用功,它也就很自然可以做得到,昼夜相续。

  「昼夜念佛」就是资粮上的功德。他不是思惟忆念吗?《往生论》的五念法门,一是「礼拜」,我们每天都有礼拜;二是「赞叹」,赞叹这里头就包括称如来名;三是「作愿」,要发愿;四是「观察」,观察就是忆念这些功德庄严,极乐国土佛有什么功德庄严,菩萨有什么功德庄严,国土有什么功德庄严,这样的观察,那也就是忆念,这就是第四;第五是「回向」,这就是五念法门。这个意思就是说,一方面修十善,一方面修《往生论》的五念法门。是人临终怎么样?底下再一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极虔诚的心来归依,归依就是归命。顶礼,就是上头说的第一个礼拜门。供养,过去讲过有法供养,依教奉行,发菩提心。《往生论》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老是这么修的话,「毕竟得生安乐国土」,结果必定得生,能够见到阿弥陀佛。这样的话,他以修这个的因感得这个果,在命终的时侯,佛的愿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个人他就「不惊不怖」,没有什么可以惊慌失措的(怖是害怕),也没有什么恐怖、畏惧,「心不颠倒」。颠倒是错乱,人到了最后他会很错乱。我有一个亲戚,他一生念佛,到了他临终的时候,他变成骂佛、恨佛,就是错乱了。所以我们都要坚持到最后,这个事情不是很容易。还不光是现在,现在当然是关键,但是就是要坚持,不要遇见什么原因就退失。所以我常说,往生法门是一切法门中最容易的一种,但是千万不要把它看容易了,以为就是自己这么舒舒服服的、悠悠忽忽的,跟玩似的,这样就可以得到往生,这个是不可能的。你看上头提到要昼夜,这就说明要很艰苦。如果这样的话,当然最后就是不惊不怖,也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可以往生了。这个地方没有说见佛,必定是见佛,佛来接引。因为这是佛的愿力,凡是符合条件的,佛都来接引。而且从他这个临终的情况,他能够在临终的时候不惊不怖(一般首先是怕死,害怕得很),不颠倒,这个就是有佛的加被。所以这个地方没有明说,也就是不言可喻,很自然,他只要做到这一些,又能得到这样一个果,这个果就是佛在前加被,使得他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

  第三类事情更多了,出家人,不要说出家人,出家人的事我看现在有的时候比我们在家人不少,中间也有很多勾心斗角,世间所有的这些毛病也都带到佛教里头来了。所以曾经因为这个,我做过叛徒。我也是从小佛教家庭,我是信佛的,后来看到很多出家人、在家人,这些有名的人物,还是机心在那作用,勾心斗角,还是很多世俗的俗套。那时候我很小,只十几岁,我就误解了,我说信佛信了半天,学佛学了半天就是这样,佛法没用,我就认为没用。后来到了大学三年级,看了《金刚经》,这才明白不是佛法没用,是大家对不起佛法,这才又重新不当叛徒了。第三种就是事情很忙,不能够离开家,也不能够大修斋戒,也做不到一心清净。这就很符合於现在的,现在的出家人也还属於这一类的很多,身出家,心没有出家,在家人当然更是如此。那需要怎么样?这里头它一共是两句,一个是「修行世善」,一个是「忙里偷闲」,他世间的善要好好的修,一个就是忙里偷闲要念佛。他在有空闲的时候,你总可以抓点时间,你做工作总可以有个假期,一段工作完了之后有一点休息;你还有礼拜天、年假,都有一些假期,有些空闲。「端正身心」,身心要端正。「当自端身,当自端心」,要端正。身也要端,不是现在一上来,沙发上一靠,两只脚蹬到茶几子上头,那种放逸。所以看中国过去的椅子都是太师椅,那都是叫你端坐,你不能像现在的沙发那样去坐法,那么放逸。所以端正身心。「绝欲去忧」,就是在家人也不能够行欲道,不能行夫妇这些事情,为什么?他自己要用功。所以不要淫欲,不要忧虑世间这些事情。「慈心精进」,慈心就是要利他,你要给众生得到安乐,是这种心;精进,要勇猛的去修善断恶,这个事情要勇猛。精进的解释,《华严经大疏》解释得很好,说「练心於法,名之为精。」什么叫精进?你这个心很精纯,都在法上头。要当方丈,这都是世间的考虑,都不是精,不精进。进字就更深了,「精心」,这不是精心了吗?「务达」,以达为务,通达的达,务是事务(做),「目之为进」。所以精就是精其心在佛法上,拿这个精心,唯以识心达本为务(为事业),叫做进。不是叫当佛学家,现在有的人好一点,想当个佛学家,这都不是,都是不务本,舍本逐末。你要识你自己的本来,你连自己的本来都不知道,本来不显现,你虽有,虽跟如来同等的智慧、功德庄严,不显现,你不以这个为务,只搞些枝枝叶叶的,装饰门面,这就不精进。所以就是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这是达本。所以精进的意思,以这个做为自己的正业,不做这个就是不务正业。

  「不当瞋怒」。所谓一点瞋心火,能烧功德林,所以不要随便瞋怒。瞋心是地狱业。为什么瞋心这么严重?因为在你瞋恨的时候,你一点慈悲心也没有,对於任何人都不慈悲。所以瞋心这个果报很惨。不要嫉妒,我们应当欢迎任何人的成功、成就,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别人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别人的成就就帮了自己的大忙。这个道理很浅。黑暗,都在黑暗之中,不管在哪有一盏灯亮了,这都有好处,多少给你照亮了一点。还有这个修持就是消共业,一个人他很进步,他把共业消掉一点。共业,既然叫做共业,就是大伙的业。所以你们这几位用功,消了共业,就是把黄念祖的业消了一些,干嘛要妒嫉?应当去顶礼。所以妒嫉,他个人这些思想太严重,不愿意看到别人成功。「不得贪餮」,贪是贪恋一些享受,餮是好吃,「悭惜」,悭吝。「不得中悔,不得狐疑」。所以密宗里头有这个咒,说这个咒绝对灵验,而唯除於咒生疑,对於这个咒你有怀疑就不灵验了。你说念这个有这么大作用吗?你只要这么一想,你念咒就没这么大作用了,因为你生疑,你一生疑就不灵了。所以疑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金刚经》的赞子,头两个字就是断疑。那个赞子,般若赞,「断疑生信」,没有疑才能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要从断疑起。疑,咱们净土宗祖师的话,是个脏的东西,它不但是自己脏,它碰到你的帽子、碰到你的衣服,你的帽子、衣服都不好办了,沾了好多大便在上头,你这个帽子就不大想戴了,疑就是这么个东西。

  「要当孝顺」,要行世善,这是第一善。因为老年人很苦,行动不方便,处处要人家照顾,要人照料,而且也不惹人喜欢,很孤独,因此要报养育之恩,要孝顺。要「至诚忠信」。所以一个忠,一个孝。所以咱们这个《无量寿经》它就是好,它是很全面,把做人各个方面都给大家点到了,不是片面的。你要学好佛,你先要做好人,你要以身弘道,人家看你这个佛教徒所行所为就是值得人们恭敬;反之,人家说你看看你们佛教徒都这样,信佛有什么用?你看过去我就犯过这个错误,认为佛教没用,就是看见这些佛教徒不够争气。至诚忠信,这个忠、这个信都是指的世间法,信指的信用,忠心於我们的国家,忠心於人民,忠心我们的事业,忠实。所以我也常常跟在家居士们说,我说我从来不赞成挤公家的时间来用功,你们应当还是做好你们本位的事情。信是信用,人无信不立,对於谁都要有信用,说话算话,不能欺骗人,要真实。

  「当信佛经语深」,你应当相信佛经里头的话很深。这个地方的信就跟刚才那个信不一样,刚才那个信讲信用,这个信就是信愿持名那个信,指的出世法。什么叫做信?《唯识论》说「於实德」,真实的德,能够相信、能够忍,能够坚忍,能够很欢喜的要得到、要做到,心很清净,这样一个情况,这就是信字的性质。信字是什么性质?他就是心很清净,於实德能够相信、能够坚持、能够欢喜、能够去争取。这个信,要信佛经语深,我们不但是信了佛,要信佛经语深。我曾经碰见过几个居士,他们也都讲讲他们对於佛经的体会,一塌糊涂。他就把他所理解的当作佛的那个话来体会,不知道佛经语深,不是这么庸俗,不是这么肤浅,很深入,这是一个含义。佛法是无尽藏,你深入之后,还可以深入,还可以深入,永远没有穷尽,切不可得少为足,这是一个。再有语深是什么?正确。它深入,它正确,这是真理。所以信信这个,又信不及了,又信别的去了,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这个因果行善必然得到福报。要奉持以上所说的这些法,「不得亏失」,不得有所减少、有所减损。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自己好好在那考虑,在那想一想,我这样持戒,放弃这些世间的事情,我不像别人那样吃好东西、穿好东西,我受一点苦,不如人,这也不过是很短时间的事,但是从无尽的时间我得到解脱,而且我还可以继续来救度别人,这样来深思熟计欲得度脱就是要出离。「昼夜常念」,也是昼夜,刚才我说过了。有的大德就是认为你夜间要是不能念,你应该起来痛哭流涕的忏悔,这要求很高很高。我们现在就是能够要求做到不要断暖气,中间有的时候有所间断,但只要一有时间、一清醒,比方睡著刚一醒,头一句就是阿弥陀佛,就是这样。「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这种情形之下能坚持十日十夜,乃至於少到只是一天一夜,都可以往生,「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这是第三类,这一类比前两类又差一点。

  但是所有这些人,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大乘。而且经中称赞这些人是什么?是行菩萨道的人。他们的发菩提心没有明白写出来,实际他们已经都是在行菩萨道。「行菩萨道,诸往生者」,这个行菩萨道是指上面所说这一切往生正因所有这些人的,所以在这里头我们不要怀疑。不是说都要发菩提心才能往生,怎么这些人没有发菩提心?因为这些人所行的已经是菩萨道,这样一些做法,所以菩提心也就是不言而喻了。在头一类里头写明了发菩提心,第二类当然不像头一类那么完整、正规的发了菩提心,但是他所行还都是菩萨道,那也就在菩提心的,这种心才有这种行,这种心行就是菩萨道,也就是菩萨心,菩萨心也就是菩提心。但是具足不具足、广大不广大,那又是一个问题。所以上面所说这些正因都是大乘行者,都是菩萨道的行人,这些到了往生之后都是阿惟越致,都是阿鞞跋致,都是金色三十二相,都当作佛。想在哪一方世界作佛,从他的愿力,随著他精进的程度,早晚求道无有休息,精进的情况。当然有一些差别,但是总之都要得到的,他预备在哪方成佛都可以在哪方成佛,就是早晚,不会失掉他的所愿。

  「阿难」,佛又告诉阿难,「以此义利故」,因为这些道理很利,「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上面这些形容词都说明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这么多的世界,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那么多,那些世界的一切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所以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共赞,是一切佛都在赞叹的法。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咱们要不信,咱们还算佛教徒吗?你要不信释迦牟尼佛,你还能算佛教徒吗?但实际上大家不大信,你别看,真正问问大家信不信?不大信。不大信,我给大家提个问题,你们对释迦牟尼佛信心不够,这是个大事。既然都出家了,都做了和尚,你对於释迦牟尼佛的信心还不够,这个结果很值得警惕。所以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自己可以问问,你到底是真的是假的?到底是假的,那刀山剑树决定不虚,不要自己骗自己。所以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共赞,千经万论共指。

  「惠以真实之利」,这个利字有两个解释,一个利字就是坚利。这个道理就如《金刚般若》那个金刚的意思一样,它可以摧毁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摧毁;可以破除一切邪见,不会被一切邪见所干扰,说这个利。第二,这个法门利益,能惠以真实之利,这个意思。利,你要真能接受,你就得到。诸佛所以要出兴於世,就是要给众生真实之利,你就得到这个真实之利。「阿难:以此义利故」,能够给大家真实之利。因为它是真理,不会为一切所破坏的,所以十方无量无数无有等等、无边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都称赞阿弥陀佛所有功德。这一品全都说的是往生的。

  下面一品大家应当很感觉兴趣,阿弥陀佛说法,咱们经本子里头有阿弥陀佛说法的很少。第二十六品,这是「礼供听法」。因为十方世界都称赞,十方世界的人民都到极乐世界去,就说的是这一类。刚才不是说无量无数的世界都称赞吗?称赞,他的人民就到那去参访,参拜阿弥陀佛。底下,「礼供听法品」。释迦牟尼佛说,「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因为听到这些话,赞叹阿弥陀佛,就想去瞻仰、礼拜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带著香花、幡幢、宝盖(宝盖是伞盖),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去恭敬、去供养,「听受经法」,听阿弥陀佛说经。并且「宣布道化」,听了之后,自己也可以再为别人转说,来称赞佛土功德;因为我到了极乐世界,我就告诉别人极乐世界是什么什么样。因此,十方世界不可说不可说的菩萨都到极乐世界,就是这一段。

  底下世尊就说颂了。佛当初说法有两种体裁,一种是长行,就是咱们这种文字,散文;再一种是颂,就是唱的,诗歌这种体裁。这种体裁言简意赅,而且很深刻,文字精美,音调抑扬,更容易感动人。下面就是颂。「东方诸佛刹,数如恒河沙」,从咱们这往东,一切佛的佛刹,刹是刹土,其数如恒河之沙。那里都有很多很多菩萨,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往礼无量寿」,这些国土有这么多菩萨,到极乐世界去礼拜无量寿佛。这说的东方。「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也是如此。「咸以尊重心」,都是以很尊重的心,「奉诸珍妙供」,来奉献很珍妙的供品。

  下头就是去的这些菩萨的情况,他们不是去了吗?去了就是「畅发和雅音」,他们去了要供养、要赞佛。从心中流露出来的,叫做畅发,从心而出的。你也可以说畅谈,没有保留。畅发就是从心里头发出来的和雅之音,其音很和、很雅,来歌叹,来歌颂赞叹最胜的世尊,就是阿弥陀佛。「究达神通慧」,佛的功德是什么?究竟的达到神通智慧。所以达本,不但是达,而且是究竟的达。达是洞达,神通跟智慧都洞达。神通跟智慧这里头,《六波罗密经》讲了一点,「佛言:神通者,能以通力见极微色」,因为有通,能见极微细。比方现在我们说苍蝇腿上有细菌,大家是看不见,太小了;用放大镜就看见了,哎哟可怕,真有这么多细菌。这还不是极微,所以现在要放大若干若干倍,现在这个倍数科学已经进步了不得了,但这还不能说是极微。神通就是能看到极微之色,叫做神通,不需要器械,眼睛能看到极微。智慧呢?以清净的法眼看到这一切极微的色,我们知道这个色的本性是空,色即是空,在这里也无所取、无所著,这是智慧。神通智慧就这个分别。神通能看到极微,肉眼所不能见的;净法眼就知道色境是空的,无取无著,这是智慧。这个意思就把各土都讲了,这举了很多例,我们就不一一说了,对於神通和智慧都究竟通达。

  「游入深法门」。「法门,肇公注《维摩经》」他这么讲:「言为世则谓之法」,你说的话可以做世间的准则,这个称之法;就是法度,就是轨则,这叫做法。「众圣所由谓之门」,众圣(一切圣)都要经过这,圣人就是经过这成了圣人,这叫做门。所以法门搁在一块就清楚了。佛所说的是个轨则叫做法,这个法就是众圣入道的门,叫法门。深法门,叫穷尽源底,这叫做深法门,不是浅浅的,达到究竟了。什么叫做入?「穷本称入」,《净影疏》,能够「穷尽本源」。比如咱们找黄河,找到最初的发源地,找到了,这就是穷其本。你在山东那是下游,到河南什么还都不行,还一直往上,陕西还不是,一直跑到大西北,现在到电视里可以看见,咱们跑不去,那小小的一点点水,那个是黄河的源,那就是穷其本。我们对於我们的本心,实际上没有像黄河有这么个地方,这是譬喻,藉由这一切譬喻都不能来解释佛法,都不够,世间的这些东西不够,就譬喻一下,穷其头,穷尽了,叫做入。游字,游戏三昧。《会疏》,日本人解释说,「出入无碍名游」,很自由自在的。这个游字应当等於游戏三昧那个游,三昧有游戏三昧。所以佛的这个境界,不要把它看得很执著。我们再打个比方,就像孔子问大家志向,有的说领兵,有的说搞经济,有的说愿意搞外交,曾子的父亲他说,我就是到了春天换了衣服,带几个中年人,带几个童子,出到城外去洗洗澡,洗完澡乘乘凉,唱支歌回来,我的志向就是这个。孔子说:「吾与点也」,我跟你一致。所以圣人就是圣人。这就是游字的体会,很自在,很自然,没有那么些做作。游入深法门,这是大家赞叹阿弥陀佛的话,不但入法门,是深法门,但是游入深法门。《会疏》解为出入都无碍也可以,当然无碍,但游字的意思在这里头没有法执,没有造作。

  「闻佛圣德名」,我们听到佛的圣德的这个名号,大家都得到好处。过去的愿力之中有闻名就可以出苦,闻名得福、闻名发心、闻名得忍。所以闻名大家得到很大的利益,都得到安稳。闻佛圣德名,「安稳得大利」,因为听到这个名,第十七愿「诸佛称叹」,大家就要持名,大家要持名就都可以同入弥陀愿海,同证无上菩提,得大利益。「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我们要供养如来,报如来的恩,种种供养中,我们很勤在修持,我们没有懈惰,没有厌倦。这个供养之中主要是法供养,一般大家都是提到献一些什么物质上的东西,这个很轻微,不足道。「《普贤行愿品》曰: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所以菩提心很重要,不能离开菩提心。这些供养,这些供养都勤修,没有懈倦。

  现在我们就来了,到了观这个殊胜的极乐佛刹。这种「微妙」,妙就已经是不可言说,叫做妙;微字又进一步形容这个妙,更微细了,妙中之妙。「难思议」,这个妙是难思难议,说不出来,不够。「功德普庄严」,极乐国土是佛的功德,普庄严。怎么这国土是佛的功德普庄严?这个就是《往生论》说,极乐世界国土功德、佛的功德、菩萨的功德,一共二十九种功德。这二十九种功德就入了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这二十九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流现出二十九种庄严。一法句就是真实智慧,这一切庄严就是智慧之所流现,所以是功德普庄严。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个法身智慧的功德所庄严而成就的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报正报,一切都不可思议。所以这个经上说,极乐国土,「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所以底下就说,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一切佛国比不了。他们都是从佛国来的,到这来赞叹极乐世界,功德普庄严,这一切佛国难比。比方众香国就以香作佛事。极乐国土这么殊胜,我们也发了无上菩提之心,个个都发心,大家到了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献供养、赞叹佛,同时也发心也表态,我们都发了无上心,愿很快要成就菩提之果。这些话是释迦牟尼佛转述,转述什么?转述这十方的菩萨到了极乐国土之后这个感动,向佛献的赞叹,和表达自己的心意,是释迦牟尼转述十方菩萨他们的话。

  底下是佛,「应时无量尊」,应时就是当时,就在大家赞叹的时候,无量寿佛「微笑现金容」。佛一般就是静坐,要笑就是授记的时候才笑,因为又有人可以成佛了,佛就欢喜,佛就笑。这个授记的笑看是授什么人的记,现在是要授菩提记,授这些菩萨都要成佛。所以这个光出来之后,光就从顶上还到佛身体出来,佛就微笑之后现金容,「光明从口出」。为什么要笑?因为要授记。授什么记?授大家成佛。所以这就放光,放光之后,光从嘴里出来之后,先是「遍照十方国」,佛的光从嘴里出来以后遍照十方的国土,然后围绕佛三匝,然后从顶上又融到佛的身体里头来。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瑞相。这个境界不是当时会众两万人,在咱们印度亲自见的,这是听佛说的,这些境界是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的。后头的「礼佛现光」,大家亲眼见到,在后头。「礼佛现光」是两万人,咱们地球上的人类两万,亲眼见到极乐世界。所以有人说极乐世界有谁看见,这不都看见了吗?《观经》那个皇后跟五百个侍女都看见了,净土三经,两部经里头都大家共见。「菩萨见此光」,去的那些菩萨看到佛放光,他们就证到了不退。所以这也就是《华严》里头的十玄,「托事显法生解」,托一个事就可以显它这个法,你可以得到解。菩提树也是这样,看见菩提树的人,极乐世界,哪怕看见影子,就得三种忍,最后有无生法忍。极乐世界看见树都能得到这么大的益处,现在看见佛,佛在放光,所以看见的人都证到了不退之位,这是很殊胜的事情。所以托事,有一个事,这一切事全体是理,全体是阿弥陀佛妙明真心的显现,所以具有无边功德,这就是十玄的一玄。「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这个时候在会上的一切圣众互相庆祝,都来了,都看见这个光,都证了不退,彼此道贺、欢喜,大家今天都得到这样的圣果。

  底下佛要说法,阿弥陀佛要说法。「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佛说的话是极清净,梵天就是清净,所以称为梵声,佛语是清净之声。梵天王他的声音就有五种的特色,一个是深沉像雷一样。现在我们唱歌就是太缺少这种深沉。第二「清澈远闻」,就是非常清、非常彻,能闻得很远,而且听的人心中很安悦。第三就是「人心敬乐」,生恭敬心,生高兴的心。第四,梵天说话人容易懂。现在我有时候很怕听有些人说话,实在不好懂,他不是梵天的音。这个好懂。第五「听者无厌」,他说出的话,人听了之后想听,愿意听。这是梵天的声音,佛语梵音。雷震呢?雷就是譬喻震动,因为佛说法,以无碍的智慧震动你的情识。在《唐译》本里头是这么写的,「震大法雷,开悟一切。」震动大的法雷叫你开悟,就是让大家心中这些盖覆的东西去掉,能够开悟。佛语梵雷震,就像雷震一样。

  「八音畅妙声」,有八种音声来畅达自己微妙的法音。这八种音声在《梵摩喻经》里头说,一个是「最好声」,声音最好,「其声哀妙」,不是让人家很浮躁。所以极乐世界也是哀雅,那个哀字,因为悲悯众生,许多众生还如此,所以微微有些哀的意思说这个音声。第二是「易了声」,容易辨别,容易了知,很容易懂,很容易听得清楚。第三是「调和声」,这个声音大小、轻重适中,还有就是合乎中道之理。第四是「柔软声」,其音很柔软,不是很刚强,不是盛气凌人。五是「不误声」,没有错失。我现在就常常有口误,心里不是这么想的,嘴里说出来,年岁大了,从前还没有。六是「不女声」,说话男子的声音就是男子的声音,不是像有的男人声音听了像女人,那就是女声,佛没有女声。第七是「尊慧声」,觉得有尊严、有智慧,让人听了有这个感觉。第八「深远声」,这个声音很深、很远,像打雷一样,跟那个梵天是一致的。这个叫做八音。另外一个解释,嘉祥师他作《无量寿经义疏》,他提了一个八声:「一、响,二、彻(能够闻远),三、清,四、柔,五、哀,六、亮,七、和,八、雅。」这个都可以合起来,总之佛的声音那是非常微妙。也有人到过兜率天听过弥勒讲经,就说弥勒这个声音让大家愿意听。畅妙声就是说,你看《阿弥陀经》「其音演畅五根五力」,这同一个畅字。所以用八音来畅达、畅述,深说微妙的法音,也就这一句的意思。「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阿弥陀佛开始说法,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法。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你们十方来的诸位正士,你看咱们经一开头就是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所谓正士就是菩萨,大士也是菩萨(观音大士,也称大士),正士也是菩萨,而正士更偏用於在家菩萨。因为这十方来的这一切有好多是在家人(在家菩萨),所以十方来正士。「吾」指阿弥陀佛自称,我,阿弥陀佛说我,完全都知道你们大家的愿望。如来悉知悉见,大家不是说想都成菩提吗?佛都知道,佛就回答这个问题。想得授记,想自己也成就跟阿弥陀一样的刹土,因为看见殊胜刹,微妙难思,功德庄严,就发无上心,愿自己也成菩提,也能成就这样的国土。阿弥陀佛就知道了,你要成佛,你要得到授记,你要成就这个国土,就这个心愿,就回答这些个问题。

  第一,就是「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怎么能成就像极乐国土这样的刹土?你要觉了一切的法,一切法就是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的法都在内。这一切法又是有为法,这就是如梦、如幻、如响,都如梦幻响。这有两段解释,一段是《大智度论》,一段《会疏》,我们就介绍《会疏》的解释。「如梦者」,就是说你看见种种事就好像你梦中所见的是一样,醒了就没有,这叫做如梦。「如幻者」,就好像看魔术师变魔术,变现出了东西。咱们这的魔术师,它事情是幻的,有时出的那个东西还是真的;但是印度它有些幻术,那些东西出来也是假的。中国过去也有,出来的幻人、幻物,根本就是幻相,没有实际东西。所以就是如幻化出来的东西,「幻所现的,虽似实化现」,很像是实际的东西,他们化出来的,它没有本体;「诸法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如幻。「如响者」,空谷的回响,没有真实有个人在那说话,这是声音的回响,回来回去、回来回去,找不到这个声音它的自性,如这个幻响、虚响。说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一个是觉了诸法如梦幻响,这是智慧,你先要有这个智慧。底下还有你自己发的愿,你要成就国土,你要去满足这些愿。所以他不是说,这一切都如梦如幻,我就一切也不做了,还是要去满足这个愿。有这两个为因,以智慧为因,又有愿力为因。所以《净影疏》就说,你举这个智和愿,就可以给你授记,你必定要得土,要得到极乐世界这个土。你觉了一切如梦幻等是举智,是举出你的智慧;你满足诸愿是举你的愿;你能成这些刹,就是授记你能得土,所以必定要成这些刹土。《净影疏》比较好,我们就介绍《净影疏》的,因为它是你了了诸法空,了了诸法空还愿意取净土,所以你就没有落在空一边,也没有落在有一边,不落二边你就可以契中道,这是净土宗的本旨。《维摩经》也说,「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佛国和众生都是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佛国是空,我还修净土;众生虽空,我还教化众生。所以一部《金刚经》也就是这个宗旨,终日度生,终日无度;终日无度,终日度生。现在有很多人他只是一边倒,只是一边倒就是边见。二边都不落,这就是圆教事理无碍的境界。这是第一段,这一共三段。

  第二段,「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这就受记成佛了。知土,这个国土就如同东西的影子所现的相一样,就说如影。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这个影。了知国土就是这个影,这个智慧很深。这些个正士了知国土也是空,可是还发弘誓愿的心来成就国土、教化众生,这跟《维摩经》一样,有愿。不但有愿,从愿起行,究竟菩萨道,他行菩萨道。「究竟者」,登峰造极,在菩萨道上自利利他。这样子又有智、又有愿,行解都好,他就具足功德之本,功德之本就是功德的本源。《圆觉经》说,「本源清净大圆镜」。本源是什么?本源者就是众生本有的佛性,本源的清净像个大圆的镜子一样。裴休作《圆觉略疏序》,他说「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众生的本的源流,这个就叫做心地。具诸功德本,你就是具足这个本源,穷尽了本源,所以才能具诸功德之本,也就入了诸法实相。所以这才是说具诸功德本,一切功德之本都具了,你就真正穷尽了这个源,心源,本心的这个源。

  底下,「修胜菩提行」,修习无上佛道的行就是修胜菩提行。菩提就是觉悟,觉悟就是佛。功德本是根本智,这本源、本心,在修种种的救度众生而差别智。所谓「根本智易会,差别智难明」,你要救度众生,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所以你有八万四千种药,药都要对症,就要有差别智。所以修胜菩提行,从这个本出发,从根本智而差别智来救度众生,从文殊的大智起普贤的大行,普贤之大德就在导归极乐。所以这就是说,这些大士他们觉了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响,还要满足自己的妙愿,这是上一段。这一段,知土如影像,还是发弘誓愿。底下从这个愿起行,究竟於菩萨的这个行道,达了、穷尽自己心源的本,从根本智而差别智来修种种殊胜的菩提行,这个叫受记而得成佛,「受记当作佛」,就是这一段。你看看每一个受记,每一个成就刹土,都是在理上,这个本源上先通达,这个是根本。

  第三个,「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这个我,一个是人我。凡夫就把五蕴和合这个假的身认为是我,并且错认真正有一个能够自主、做主的、做主宰的人,这个就叫做人我。如果你能够了达这个身体不过就是五蕴的假合,就是个假的,实际上这个身体都在那变化,一天天都在那死,最后还就是一堆灰。而且也没有能做主的那个人,谁都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你能做得了主吗?你要能做得了主,就没有那个不如意事了。没有能做主的,你要能做主你就不死了?谁做主让自己死?没有做主的,不可得,而自己觉得有个能做主的是我。这是人我。所以阿罗汉破人我,破了人我就不受咱们凡夫的生死了。还有法我,就固执有一个实法,有涅盘可证,有烦恼可断,就称为法我。要认识这些法也都是因缘生法,缘生故有,缘灭故空,没有自体,这是法无我。「小乘唯悟人无我,菩萨则二无我皆悟」。所以唯识很好的东西,就是「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

  所以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这就深入一步了。上头说的那个,知道一切如梦如幻,刚才不说吗?你像作梦一样,醒了就没有,那还是世谛的智慧;现在通达法性也是空无,这个是真谛的智慧,这是《净影疏》的话,这个智慧来求净土,还是有愿。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无我就是空。所以《大乘义章》说:「空与无我,眼目异名。」空跟无我是说的一件事情,就好像眼睛跟目,文言叫做目,俗话叫做眼,眼跟目不是一回事吗?眼跟目是一回事,空跟无我是一回事。所以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那就是无我,换句话说,也就是空。这是智慧,通达这个智慧,而且这个智慧深入一步,通达这些法性,诸法都是从,它具体说是,随便一件东西,要求它的法的本性是不可得,所以我们说空。一切空无我,不落空边,还求净佛土,就必定能成就这样的佛刹,受记可以得土。

  这一段是阿弥陀佛对来的十方菩萨的开示。因为大家来了,都想学阿弥陀佛,想学能成就这个刹土。所以开示,首先要「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还发愿;底下,「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一切空无我」,还是法性的空无我,还是求净佛土。所以事和理没有碍。一般言理是空无,它就没有事了,没有事就落到断灭那一边了,落到空那一边了,就寂灭了,就发不起大乘广度无尽无穷众生的心就发不起来了。但是你只是有这样的心,你不明本体,你这个心也坚持不了。所以舍利弗最后人家跟他要眼睛,他退了大乘心,他缺少智慧。所以必须这样事理圆融,这是无上的开示。

  刚才讲的这一切,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语言很短,和我们这是一个道理。常常有人说《金刚经》、《阿弥陀经》好像是矛盾。《阿弥陀经》就是短了一点,念是最好,大家经常念,能背,短的好一点。但是它有的事情解释的就少一点,要像咱们这个《无量寿经》,这个问题就不出来了。这不是跟《金刚经》是一样吗?如梦幻响、诸法性空无我、都如影像,这不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吗?还要发弘誓愿,还要修菩提心,那不就是修一切善法吗?就要得受记,就要成佛土,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样的。所以《无量寿经》和《金刚经》,这个差别跟过去来说太少了,没什么差别。当然一个就是净土讲得多一点,一个跟禅接近一点,实际是一味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示现在西方,今现在说法。所以十方来的正士都达法空的道理,专求净土,这就是远离四相,现在又发这样的大愿,「必成如是刹」。阿弥陀佛的开示,释迦牟尼佛的转述,到这就完了。

  底下,从「闻法乐受行」起,这一段有的时候你很难找得清这个眉目,有的是释迦牟尼佛说,有的是阿弥陀佛说,有的又变成释迦牟尼佛说,底下又有十方的菩萨又度了很多人,大家又有事,所以这一段要注意一点。「闻法乐受行」,这说的是谁?这个不是别人,就是当时十方世界到极乐世界的这些人。这些人,因为他们本国土的佛劝他们去见阿弥陀佛,他们来了,听了佛的开示,闻了法。他们闻了之后当然很欢喜,这些人,「得至清净处」,因为他听了这些法之后,他就要修持,得到法要修持。这个清净处怎么讲?有两个讲法,一个是《净影疏》,就是说他这样去修持的话,将来一定可以得一个妙土,「名得净处」。这和以上佛的开示都相合,这一说成立。《会疏》说,「清净处即是净土」,也就是说必成像这样的净土。这两说文字上不一样,实际说的一样事情,都是说建立了一个像极乐世界这样的一个佛刹,是得清净处。这就解释了这一句,「闻法乐受行,得至清净处」。

  我在这个地方另外做一个解释,我同意他们的解释,但另外还有一个解释,这就是从那个一心三辈出来的。上头就是三辈往生的解释,还有个一心三辈。所以这个经很特殊,整个包括了禅可以说。这个清净处是指的什么?「则指本净妙心」。你能闻法信受(先一上来都讲理的,无我、法空),你一念能够相应,「直彻心源」,你也直接能够彻到心源,「朗然大觉」,要知道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顿然契入法身,这是得至清净处。这是一类,这是上类。第二,咱们经是「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一念净信,一念净心」,这一些就是刹那之间能够和清净处相契。上头证的成分多,这个就证的成分少,是悟,也是得至清净处。再下就至诚念佛,一切世间的俗虑都没有了,「净念相继」,中间也没有间断,「暗合道妙,即念离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而念这个很多念佛的人有的时候做到,念得很诚恳的时候,他就不用自己起个心,自然能念。但是也不是经常的,偶然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这是「冥至」,冥冥的,不是很明显的,暗合,到清净处。这种也就可以在阿弥陀佛那,或者是明显的,或者是冥冥中的,得到受记。所以得至清净处,这是另一解。「闻法乐受行,得至清净处」有两解,一个就是说去实现自己的本愿,庄严自己的刹土,最后成功了;一个就是契入本心,也是得至清净处,也可以得受记。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来的这些人看见了,极乐世界是无边的殊胜,它的超胜,它的微妙,没有边际,没有量数,不可称说,所以称为无边殊胜刹。这个无边殊胜刹超越十方,全是由於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这样殊胜的佛刹,第十七愿,十方诸佛都称叹,称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名号的人都可以得福、得忍,也都可以信愿持名,也都可以生到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证到了不退转。所以十方国土的人闻名,闻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要求往生,就要念,就要信愿持名,自己就可以得到,「自致」是自己可以使自己达到不退转。因为是他力门,信愿持名还是你自己,你信愿持名才有佛力加被,所以自他不二,指自己使自己达到了不退转。这还都是指的十方来的这些菩萨,他们闻了法就乐意去修习,他们就得到了清净处,必定在无量寿佛那受记。菩萨看见这个刹土是无边的殊胜,都由於阿弥陀佛的本愿,大家听到这个名号,大家愿意往生,自己使自己达到了阿鞞跋致,证不退转。

  「菩萨兴至愿」,菩萨都发了很大的愿。这就表示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也都愿意自己的国土和极乐世界一样。「普念度一切」,平等普度,来救度一切众生,个个都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这就讲的这些菩萨,已往生的菩萨,到了极乐世界都有这个愿,愿自己将来成就的刹土跟阿弥陀佛的一样,而且自己也愿意度一切众生,都发菩提心。所有这些得度的,不是说辗转度脱吗?所有度脱的,他们也都往生,他们也要去到各个世界去闻法,去「奉事万亿佛,飞化遍诸刹」。往生极乐世界,到各处地方去闻法,都是欢喜恭敬而去,闻了法之后回到极乐世界。这些话,有的人说怎么极乐世界闻法的那些人,他应当回到他自己本国,怎么又回到安养国?这些人他们得到往生以后,他们的国土就在极乐世界,还有他们辗转度脱的也都在极乐世界。这个辗转度脱将来也包括我们,我们也是游化遍十方,将来「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所以,辗转教化,辗转度脱。这一品是「礼供听法」。

  底下,「歌叹佛德」。刚才咱们说的十方世界到极乐世界,下面是极乐世界,这不是刚才说到这吗?「飞化遍诸刹」,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到十方世界去供养他方的佛。「彼国菩萨,承佛威神」,承阿弥陀佛的威神,因为他的神通超过一切世界人的神通,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於一食顷」,一顿饭的工夫,可以到十方无边的佛刹去供养诸佛,供养花香、幢幡,种种供养之具。这些供养之具「应念即至」,一想就来了,「皆现手中」。这个也就是《华严》十玄的境界,手中可以出无量的珍宝,一中就如一切。「非世所有」,拿来奉侍他方的佛。极乐世界的众生,去往生之后就是这样。所以他修善容易,供养他方的佛跟菩萨。他去散花,「其所散花」,在空中合为一花,就有许多许多花在空中合成一个花。这表示多法如一法,一多相即,这也是十玄。「华皆向下」,花是向著下头的。「端圆周匝」,花是很圆的、很端正的,成为花盖。盖是伞盖,比如在太阳底下,我们用个伞盖,你看现在印度、东南亚还有伞盖。这是花成的伞盖。「百千光色」,百种千种的光,光中有百种千种的色。而且「色色异香,香气普薰」,散的这些花,极乐世界人散的花,到他方去供养散的。「盖之小者,满十由旬」。一由旬说小也四十里,十由旬就四百里。这有十由旬,已至於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花盖。「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先来的就化,后来的又来散,前头的就消失不见了,后头的花盖又出现了。「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后头要不散花的话,这个花盖就常住,始终不会落下来。并且在空中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这就表示什么?表示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到十方去供养、赞佛。

  「经须臾间,还其本国」。须臾是四十八分钟,四十八分钟就回去了,这比光速快得多,快多少倍!在极乐世界七宝所成的讲堂听阿弥陀佛宣说大教、妙法,大家都欢喜,都心开解,都得道。这个地方讨论一个问题,清朝的彭际清(彭绍升),一个大居士,有很多著作,他说极乐世界说什么法?是说一乘法还是说三乘法?他说如果是说一乘法的话,怎么极乐世界还有声闻众?如果在极乐世界也说三乘法,那干嘛说二乘不能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也还在说小乘法,他设这样一问。他回答,说极乐世界所说的法纯是一乘法,大白牛车,都是成佛的法。岂但佛在七宝讲堂所说的法纯是一乘法,没有声闻乘、缘觉乘的法,乃至极乐世界「一一花中(一朵一朵花)、一一光中,风声、水声、诸音乐声」,所说的都是一乘法。所以《妙法莲华经》说:「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所以说到《法华》的时候五千弟子退席,不能听,接受不了。圆教,不是人人都能听的。所以五千人退席,你看那就很骚乱。佛说什么?「退亦佳矣」,退很好,让他们退,不留他们在这。为什么极乐世界有声闻乘?因为众生的根智还是有差别,他往生之前所闻的不同,所以到极乐世界所证的也不会同。虽然都说的一乘法,可是有人就听到,或者佛声、法声、僧声、无我声;或者闻的人有的得须陀洹,或者得二果、三果、四果。这是顺其他的佛土,跟著他前生的修习,在哪一方面先成熟了,实在都是决定成佛。因为什么?因为都能够回小向大,而且还有佛的本愿,所以纯是一乘法。这个就说佛在讲堂讲什么,这做了一个问答,经上没有明说,但是彭际清做了解释。「即时香风吹七宝树」,风就吹树,树就「出五音声」,微妙的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风一吹这花就飘,飘在天上飞舞。「自然供养」,不需要人来,这花就散在讲堂里头大众的身上等等来作供养。

  「一切诸天」,这里头又是一个很有意思,诸天也来了。「皆赍百千华香」,百千的花香都带来了。「万种伎乐」,音乐队奏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供养诸大菩萨诸声闻。「前后往来,熙怡快乐」,这个天来了,供养完了走了,那个天又来了,前前后后人很多,大家都很高兴、很快乐。「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等等,这个就表示诸天的供养。诸天怎么能到极乐世界来供佛?这有几个原因,一个就是这里所说的「无量寿佛本愿加威」,是阿弥陀佛他的本愿来加被摄受。你看弥陀的第二十五愿里头,「诸天世人,莫不致敬」,对於念佛的人都恭敬。诸天对於念佛的人、修大乘的人都恭敬,对於极乐教主焉能不恭敬?所以他们来恭敬这是很自然的。第二就是这些天他是为什么能来?这是有因缘的,因为他们过去已经曾经供养如来,他的善根可以相续,「无缺减故」。所以结这个缘很要紧。我们是过去种了这个善根,现在还使得相续,因缘引因缘,所以这个很要紧的事情。所以就表这些天(不是一切天,天中就有这些天),他们能到极乐世界去供养,因为过去生中早跟弥陀结了缘,已经早就供养过如来,并且很善於能使这个善根叫它增长、叫它相续,不要叫它有缺减,这就是第二个原因。第三,「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就是说这些来的人,他们善於修习,对於自己的善根要继续修习,再摄取,使它增加,以至於成就,就先来到极乐世界供养弥陀,「前后往来,熙怡快乐」,使得善根更增上。所以极乐世界这个中间许多交通,国土的菩萨到他方世界去供十方的佛,十方佛土的也到极乐世界这来供养、来闻法;他方世界来了之后,佛要给他们说开示,本土的这些菩萨供养他方回来之后,也在讲堂之中,佛也要说开示;诸天不断的来献供养,往返不绝。

  第二十八品就是「大士神光」。「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洞视是通达,彻听是全能听到,能听八方上下,去来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都能知道。也能知道「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这一切人的心意善恶,嘴里要说什么,何时得度。这就显的什么?就是五神通,洞视是天眼通;彻听是天耳通;知道别人的心意是他心通;知道过去的事是宿命通;知道现在去来的事,知道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这都属於天眼通,这些菩萨都有这些通。「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这些声闻众身光(有顶光和身光),身体放的光,身光有一寻,一寻就是八尺。还有一说,就是乡下没有尺,就两手这么一伸,这就是一寻。菩萨身光,极乐世界菩萨的光也不大,不过他的身体大,比我们的身体大,他这两手一伸比我们大得多。这一寻。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就问,「彼二菩萨,其号云何?」这两位菩萨的名号是什么?「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一个叫做观世音,一个叫做大势至。观世音又名观自在。《心经略疏》里头说得很好:「於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叫做观自在。事理无碍,在这个方面能够观达,很自在,所以称为观自在。「又观机往救」,众生一念就会去救,「自在无失」,就叫做观世音。前头一个解释是从智慧说的,因为他通达这个理;二者,度众生是从悲来说的。观世音跟大势至是西方三圣,显教说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密教说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又观世音他的本地是正法明如来,《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说:「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过去无量劫中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所以早已成佛了。又《观音三昧经》说,观音成佛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叫做正法明如来,释迦牟尼是观音的弟子,所以观音是古佛。《首楞严经》讲,「观世音菩萨於无量劫前,於古观世音如来,受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得无上道。」这是《楞严》说的观音的成就。

  今天大家精力也不多了,「返闻自性,得无上道」,这个地方我们下次再做一点解释,这也是很重要的。总之观音很不可思议。在《观经》里说,观音大士的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就观音菩萨头上这个圆光里有五百个化佛,这化佛都跟释迦牟尼一样,一一化佛还有五百个化菩萨围绕。你看五百乘五百,这都在观音头上的圆光里头,还有无量的诸天做侍者。观音菩萨跟我们这还是特别的有缘,这个我们留到下一节。今天我们就到这儿。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二十八集)  1991  档名:51-001-0028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无量寿经)  

 温金柯博士:以经显经的《观无量寿经》大意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释经题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力用、教相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二)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三)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一)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阿难启请(二)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一讲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