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中国式家教的通病:从小惯,长大管


   日期:2015/2/13 15: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一向主张家长给孩子留下充份的成长空间,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的放任娇惯。有的家长跟我说:“我并非一定要让孩子达到我的什么期望。但孩子养成了难以容忍的坏毛病,比如沉溺于网络、手机中不能自拔。不强制不行!”

孩子陷于网络、手机而不能自拔的,是我的学生中最普遍的现象。这些东西对有些孩子来说,如同毒瘾一样戒不了,最终严重影响到学业,乃至高中毕业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甚至有些学霸型的孩子,也会熬夜玩儿网络游戏。我知道,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但是,至少就我接触的圈子的情况看,中国的情况似乎比美国严重的多。

我曾经在一系列文章中介绍过,美国的家长,特别是教育背景好的家长,在网络、手机等方面对孩子控制的很严。硅谷那些创造了这些玩意儿的高科技人士,往往更严。比如,硅谷的高工、高管喜欢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华德福学校,那里在一定的年级以前甚至连频幕都禁止。这些高科技人士,往往不让孩子在13岁以前接触网络、手机等等。过了这个年纪,每天的上网时间也控制的很严,而且上网一定要在全家的起居室,不得在自己的卧室里,等等。

我们的女儿,也是从小不接触移动通讯等玩意儿,乃至乔布斯死了的时候还不知道乔布斯是谁。我把这事晒在微博上,引起很多人的抨击,说我把孩子管出毛病。我告诉大家:女儿一天到晚有许多自己的事情作,从来没有用过乔布斯制造的产品,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乔布斯呢?这下子更捅了马蜂窝:怎么会?没有iPad,

iPhone?这不是变态吗?

其实,我们对孩子一直“放任自流”,从不干涉她的行为。她有计算机,可以在自己的卧室上网,我们進屋从来敲门获准。显然,她在网上可以为所欲为。为什么我们这么放心?也许,她确实看了些“不该看”的东西。但从她的行为中就可以观察出来:她对网络没有那种病态的瘾,不可能沉溺于某种有害的影响中。另外,她是学校同龄孩子中最后一个拥有智能手机的。14岁那年向我们提出要台智能手机,原因是运动队训练、俱乐部活动等等,大家都在手机里打短信。她没有,误了好几次。最后决定给她买,她自己上网挑了个刚过时、仅能满足基本功能的型号。可以看出来,14岁前没有,她除了感到点不便外,没有什么同伴压力,一直不提买手机的要求。等决定买了,心里想的是怎么给父母省几个钱,放弃自己不需要的功能。上瘾的孩子当然不会这样。我们当然由她去了。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小的时候最依赖父母,也最容易接受父母的影响。“管孩子”在这个时期最有效。当然,这种管,不是消极的,如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等等;而是积极的,即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占据孩子的注意力。女儿小时候,对频幕等等基本没有兴趣,因为粘妈妈还粘不过来,妈妈又舍的所有的时间。等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迅速形成,独立的欲求强烈,正好是父母逐渐退出、让孩子“自作主张”的阶段。这也是为孩子远走高飞的必要准备。孩子小时候的习惯越好,此时父母撒手就越放心。

许多中国的父母,则恰恰相反:孩子小时候依赖父母,自己没有时间,索性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手机,只要不来麻烦自己就行。等孩子進入青春期、该独立的时候,父母一看大事不好,反而开始管了。孩子年纪越来越大,但获得的自由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这种反人性、反成长的作法,自然会激起反叛。

更糟糕的是,这些家长为了改变孩子的坏毛病,往往操之过急、矫枉过正。我对许多家长说:孩子迷恋网络、手机,一是从小养成的坏毛病不可能一下子就改掉,一是他们的生活也太单调:整体关在学校刷题,回家被父母看着做作业,心理的厌倦和疲乏已经到了极限,自然要从这些东西里面寻求解脱。我建议家长更多的从积极的角度想办法,比如送孩子去学游泳等等,引导他们发展些课外的兴趣愛好,有个调剂,同时也培训性格、拓宽自己的社会视野和网络。当生活不再那么单调以后,从网络游戏中脱身也就容易了许多。

从小惯,长大管,这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大毛病,目前还远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现在是该警觉的时候了。(来源薛涌微博)

推荐1:中国家庭教育九大败笔

我们的家庭教育成在很多问题,特别是独生子女时代,我们的家庭教育显得更是问题成堆,本文就家庭教育的问题做了些总结,给家长的学习提供了一些借鉴,希望能从中有所收获。

第一、过份溺愛,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结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愛。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愛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

这种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愛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愛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進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愛,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的学死知识,一味的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

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的象不象?

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的好不好?

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第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五十遍新字词吗,你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搞笑?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的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的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份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四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份。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

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的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第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份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份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進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進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的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

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的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愛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

据笔者的经验,孩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二是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

三是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

四是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

五是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

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推荐2: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

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家长,又或者你是一个不希望未来遭遇这种困惑的家长,请你和我们一起,拨开这团困惑的迷雾,看到迷雾后面藏着的真相——中国完形教育著名的亲子教练陈鹏宇老师,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愛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您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的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愛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進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愛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愛,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的陪伴,单纯的给予孩子愛的支持更显的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進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愛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愛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孩子不耐烦的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愛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進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進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進这间网吧看看。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的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愛!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

如果您碰上了这样的孩子,赵淑敏老师建议您家长会后一定要理性对待孩子。

“针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你着急就行的事,关键在于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帮助我们的孩子。”赵淑敏老师说,“家长不能简单照搬别人的方法和标准直接运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且要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方法修正标准;对孩子的严格教育不只是简单的严格要求孩子,而是要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要想使孩子改正缺点,先看看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同样的缺点。”

面对问题孩子家长是“包容”还是“溺愛”是有本质区别的。包容是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改错,对孩子是有原则的愛;溺愛是允许孩子犯错,并接受孩子的错误,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愛。

针对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的现状,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机会進行尝试,所以更需要我们家长理性地对待孩子。有的家长会想,面对一个问题多多的孩子,你让我理性,我做不到呀!但是孩子的问题越多,问题越严重,越需要家长的理性和耐心!

开家长会也要提前“备课”

每个学期每个班主任都会至少开一次家长会,但不同的家长开完家长会后的感觉却不一样。有心的家长在去开家长会前会提前“备课”。

赵淑敏老师说,平时,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班主任及各学科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并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注意倾听孩子关于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想法。家长只有如此详细的备了课,才能在当他参加家长会时提出的问题明确而有针对性。

但不少的家长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开家长会。有的只注意与老师沟通,忽视了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和交流,这样的家长尽管也给老师打电话了,了解到孩子在校的表现,但只对孩子转达老师对孩子的看法及要求,孩子是怎样想的就不知道了;对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不能進行观察和分析,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就更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事了,甚至对学校组织家长会或老师不断的找他反映孩子的问题有厌烦情绪。因此,从表面上看,家长每天都在接送孩子,每次都来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但家长在对待孩子、对待学校、对待老师的看法和做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最后导致了教育效果的不同。

家长会·观点

家长不要当孩子家中的“班主任”

学校举办家长会,通常是要通过这个机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关的教育政策、学校的课程改革等信息,使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同时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机会。可家长往往只注意其中的两件事:学校的要求,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家庭教育有自己的任务和方法。家长就是家长,你没必要当孩子的又一个班主任,对孩子完全重复学校老师的要求,这样的说教让孩子觉的你好烦人。你在重复时往往断章取义,借题发挥,弄不好让孩子觉的你无知又无理。这样随孩子的长大,开始是怕你,慢慢变的烦你、恨你,最后蔑视你。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从内心佩服一个人时,他对你的说教你就能心悦诚服的接受,即使当时对你的指责严厉,你不能接受,但私下里你也会去尝试去努力做的更好,以便获得他的认可。如果你从内心就很看不起的一个人,无论他跟你说什么,无论他是怎样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要么哼哈对付,要么抬杠发泄你的不满,要么以沉默表示你的轻视,要么以逃避表示你的回绝。总之,你很难听的進去他苦口婆心的真言。

家长的作用有时更像“煽风点火”。“家长不是要到处找劈柴以维持已经点燃的火苗,因为家长总要有累了的时候、总要有不能及时找到劈柴的时候,这样火苗的熄灭就是早晚的事情。”赵淑敏老师说,“家长的作用是观察风向,然后向着有草和可燃物的方向煽风,火借风势,自然就会越烧越旺。”

成功家教与失败家教的方式差异是微小的

无论你有心还是无意,真正的家庭教育就在你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進行着,也就是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时时处处存在着,它深刻而不可避免。

赵淑敏老师指出,虽然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给孩子以及整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实施家教的过程中,往往成功家教与失败家教的方式差异是微小的,有时让人无法发现。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积极密切的配合学校教育。这里所讲的配合,并非是家长简单的地重复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不是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充当学校老师的角色,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助和完善学校教育。有些教育功能在学校里效果不如在家庭教育中更明显,比如: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和热愛劳动的观念和习惯,在家庭生活中教育效果会更好。家长就是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这些特点,对学校教育不能做的、做不好的地方進行补充教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中国式       家教通病)(五明学佛网:中国式       家教通病)  

 陈坚教授:《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兼作“中国佛教”新解 

 法忍法师:中国式佛教寺院的典型格局 

 触目惊心的中国式剩宴,浪费的背后是一场大灾难 

 祸害千年的“中国式聪明”,正在毁掉下一代! 

 嘎玛仁波切:中国式“孝顺”,该反省了 

 嘎玛仁波切:中国式“孝顺”,该反省了 

 被宠坏的中国式聪明 

 操心的中国式父母所暴露的心理问题 

 拒绝中国式“剩宴” 网民发起“光盘行动” 

 CCTV健康之路---中国式膳食与健康(世界营养学倡导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