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处理感情?


   日期:2015/2/21 7: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所说的“情”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亲情、人情、友情、爱情,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快乐,欢喜、孤独、忧愁、寂寞,所有这些都属于情的范畴。感情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容许和肯定的。
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智慧)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同事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

佛教认为爱情是生命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


有情众生为什么会在三界六道里没完没了地流转?


就是因为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导致了盲目的、无意识的冲动,使我们干出很多不该干的事情;又因为情的力量,使我们被三界里的各种现象系缚住了。比如对家庭有感情,就会被家庭所束缚;对事业有感情,就会被事业所束缚。正因为感情是有强烈的束缚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其中尤以爱情的力量为最。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情爱并非专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举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忠臣爱国之情等,都是情爱的表现,乃至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一种情感。


佛门中许多感人肺腑的孝行,如目犍连救母;陈尊宿编织蒲鞋孝养母亲;无著菩萨感化胞弟世亲,广传大乘;裴休送子出家,并作《送子出家警策箴》,惕励其子以求道为贵等,皆是化私爱为大爱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更是情爱净化的高度显扬。因此,人类的情爱,除了儿女私情,更有舍弃个人贪欲的无限慈悲。

情爱人人需要,但是情爱有染污的,有纯洁的;有占有的,有奉献的。情感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情感处理得当,则不失为一种鼓励向上的力量。爱如冬阳,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发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爱得不当,譬如爱的对象不对、观念不对、方法不对;爱得不正常、不应该,则不但会使双方产生烦恼痛苦,甚至因爱生恨,导致身败名裂,丧生灭顶。因此,佛教认为染污、占有、自私、执着的情感,是学佛者的障道因缘。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我们必须慎思!


感情处理不当,固然能障碍道业,但是“爱的净化是慈悲,爱的提升是”,如果能将爱升华为慈悲,则“慈息贪欲,悲止瞋恚”。


因此,佛教主张:“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亦即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奉献,这样的情感生活才能更丰富,更隽永。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感情)(五明学佛网:佛教       感情)  

 仁焕法师:实践人间佛教 

 李向平教授: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李向平教授: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李向平教授:中国当代佛教的社会建设功能——佛教信仰及其认 

 李向平教授:人间佛教实践与中国公民社会 

 李向平教授:佛教社会”如何可能?——中国佛教公共形象的社 

 仁焕法师:佛教不是迷信 

 李向平教授:中国当代佛教经济的“社会性”刍议 

 沈海燕教授:“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 

 陈兵教授: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严耀中教授:综说中国佛教断肉食蔬之意义 

 严耀中教授:佛教的现实关怀与僧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