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十二)不放逸


   日期:2015/7/17 19: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6月12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二规教言论》,广讲之四,不放逸。

  有些愚痴浅学者,自其出生至衰亡,

  犹如一日所经历,一生碌碌无作为。

  有些人没有智慧,放逸,虚度光阴。无论是从世间还是出世间的角度,这样的人一辈子都没有任何的成就。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没有什么成绩、荣誉。凡夫都是这样,上班、生活每天做同样的事情,就是这样轮回。这种人没有什么更高的人生目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虽然天天都很忙碌,但是最终也没有成功,也不会得到任何的荣誉。其实人应该有人生目标,应该有一些追求,应该做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利的事情。

  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很多人虽然信佛,也在学佛法,但是一事无成,就这样虚度光阴。对自己而言,最终也没有得到解脱,更没能成佛;对弘法利生的事业而言,也没有做出什么事情。还有很多人,虽然学佛很多年,但是自己没有什么收获,也没有什么改变。

  这种人就是“犹如一日所经历”,一辈子都没有什么。有一句谚语:生,自己不知道;死,他人不知道。虽然来过这个世界,但谁也不知道,就这样死了。大家不能这样。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都应该有目标,有追求,这样自己的人生才有意义,才不会虚度光阴。

  在座的各位都应该反省,用这些教言衡量自己,改变自己,这是最重要的。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人生目标?自己有没有追求?如果有目标、有追求,那么有没有掌握方法?如果没有方法,最终也不会成功。如果有一些方法或手段,也要观察这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如果是不正确的,那么最终的结果也会背道而驰,这样也不好。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应该做对自己和社会有利益、有意义的事情。

  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也是如此。我们现在修净土法与大圆满法,这都是今生解脱、即身成佛的方法。一旦自己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或所求,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这是很重要的。若能这样,人来到这个世间才有意义,你的人生才有价值。

  此处讲,碌碌无为的人一辈子犹如一日所经历。很多世间人的生活和工作就是如此,在那样的规划中,在那样的一个范围里,天天重复。很多学佛人的修法也是这样,天天糊里糊涂地上课、听法,但是并没有真正去领会,也没有真正去提高自己内心的境界。这些都是在虚度光阴。

  博学智者每日间,行持法财欲解脱,

  彼等圆满四德故,最终获得大成果。

  一个具有智慧的人不会浪费光阴,不要说一辈子,哪怕是一分钟也不肯浪费,时刻都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圆满四德。“四德”就是法、财、欲和解脱。此处主要讲圣者七财,这些才是所修,也是真实福报。

  第一,信,即信念。信念要坚定,比如我们信佛,坚信很重要,若是你能坚信,最后一定会成就的。否则,不会成就的,也许刚开始很有精神,也很努力,但是最终会半途而废,不会有任何成就。

  第二,戒,即戒律。如果你有某种信仰,比如你信佛,肯定有很多该做和不该做的戒律,要用这些戒律来约束自己,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否则是非常可怕的。

  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戒律。信佛者有信佛的戒律。佛讲了很多戒律,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都有自己的戒律,有很多该做的,有很多不该做的。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就不能做。

  第三,闻,广闻博学,尤其是出世间的解脱之法。

  第四,施,即施舍。自己的受用或能力都要奉献给他人。为了创造和谐,必须要有这种方式、方法。如果你有这种精神,有这样的方法,社会乃至我们的团队才会和谐。如果总是自私,只顾自己,全世界乃至某一个团队都是不会有和谐的。

  如果自己有能力,拥有一些受用,就要分享给别人,这种做法也是所谓的布施。虽然在表面上看,这是在利益他人,但实际上是在利益自己,这也是一种窍诀。上师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讲“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若是自己想得到究竟的利益,暂时利他是种窍诀。如果这样做,才是真正地利益自己。

  第五和第六,知惭,有愧。无论是否有信仰,人都应该有惭愧心,知惭和有愧。有些人对自己和对他人总有一些不利的言行,这都是不好的。自己应该对此有一种知惭和有愧的心。

  人都会犯错误。自己一旦做出了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心里要有这种惭愧之心。如果自己的言行直接或间接地伤害到了他人,直接或间接对社会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也应该有一种惭愧之心。尽管当时因为自己烦恼重、习气重而没有控制住,但是过后一定会慢慢改过,这样也是一种进步,也会逐渐圆满的。

  第七,智慧。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有很多的取舍之处。如果你对此不迷惑,自己真正能了知,甚至能够取舍和掌握,这就是智慧。

  智慧是不可缺少的。稳重、不放逸等这些功德的基础就是智慧。如果缺乏智慧,所谓的稳重不是稳重,而是固执;所谓的不放逸不是不放逸,而是较真。有些人虽然看似很认真,看似很执着,实际上都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具有智慧。

  智慧是首位,智慧是根本。不用说佛法,即使是世间法,若是没有一点智慧,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最终还会给自他都带来很多烦恼和痛苦。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是这样,忙来忙去,搞来搞去,最后给自他都带来了很多烦恼和痛苦。

  其实,很多人也不是没有一些好的发心,也可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缺乏智慧,最终还是错误的。总之一句话,如果缺乏智慧,所做通通都是错误的,所以不能缺乏智慧。

  《二规教言论》讲的就是人规和圣规,也就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很多取舍之处,大家应该多了解,这样自己才会有一定的分辨和取舍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想一步登天,根本不去闻思这些经典和论典,一无所知,还想成就,甚至还想成佛,这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成佛了,也是一个迷惑的佛,实际不是佛。不要痴心妄想!

  无义抑或失义者,皆从放逸而生故。

  应当日日时时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此处偈颂译文“智者日日时时中”,改为“应当日日时时中”,这样更符合原文。

  “无义抑或失义者,皆从放逸而生故”:放逸的人有很多,但所做都是无义或失义的。

  首先讲“无义”。放逸者所做都是无有意义的事。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整天在外面吃喝嫖赌,不好好工作,也不好好生活,所做都是无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人每天还特别忙,根本没有时间,昼夜颠倒了,晚上到造业的场合,白天睡觉,一点空闲也没有,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有意义的,甚至暂时与究竟上给自他都带了伤害与痛苦。不能这样!

  从出世间、佛法的角度讲,有些人也在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虽然自己开始学佛,甚至出家了,但还在忙世间的琐事,整天打妄想、分别。我们的妄想太多了,正知正念很少,几乎没有。我有时候一观察自己,妄想太多了,分别太多了。妄想、分别,这都是愚痴到极点的一种表现与结果。还有些人,虽然学佛了,甚至出家了,但是整天搞世间这些没有用的琐事,这都是无义的事情。

  既然大家已经学佛课,甚至出家了,应该去对治这些妄念与分别,要放下这些世间的琐事。世间的这一切,随缘就OK了。我们有一句法语,随缘才能顺利,放下才能得到。你真正放下了,才能得到了;你真正随缘了,才会顺利。但是我们放不下,所以永远也得不到;我们不随缘,所以总是不顺利。

  大家应该学会放下,学会随缘。随缘和放下不能缺乏智慧,否则都是错误的。若是缺乏智慧,虽然看似放下,实际是放弃,是种造业;看似随缘,实际是种随便,是种过错。为什么我说“放下不放弃,随缘不随便”?若是有智慧,就是随缘;若是没有智慧,就是随便。若是有智慧,就是放下;若是缺乏智慧,就是放弃。所以,根是智慧,智慧是最主要的。大家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具有智慧,让自己的智慧增长,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了智慧,智慧增长了,你的一切会逐渐圆满。这一点毋庸置疑。

  下面讲“失义”。此处,失义也就是我们以前讲过的“业际颠倒”这种情况。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有些人刚开始发心很好,做事也很有规矩,但是一旦得到了一些地位、钱财,人就变了。以前没有地位、权力的时候,这个人还很善良、很正,但是一旦有了地位、权力,他就开始滥用权力、无恶不作,最后的下场就是人财两空,进监狱甚至被判死刑了。还有一些人之前没有很多钱的时候,也是很好、很正的一个人,但是一旦发财了,就开始在外边混,无恶不作,最后家破人亡,落得了这样的下场。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都是这种情况,刚开始家庭很和睦,人也挺好,后来有钱就变了,在外面什么都干,家庭也不和睦了,最后家破人亡。这就是业际颠倒。

  按佛法的角度来讲,很多学佛人也有业际颠倒的情况。有些人刚开始发心很好,信心也很足,尤其有些新皈依、刚接触佛法的居士,信心百倍,发心也特别好,但是过几年就变了,对谁都生不起信心,也没有法喜了。一些出家人也是如此,时间一长,法喜也没有了,人变了。

  还有一种业际颠倒者。有些人明白了一些佛理,也能为大家做一点事情,这时就开始搞一些不如法的行为。现在就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他开始诱惑他人,骗不了那些老居士和有正知正见的人,就从新接触、什么也不明白的人那里下手,去欺骗、愚弄这些人,让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以盲引盲,最后害己害他。现在真的有这样的人。表面上明白一点,也能做一些事,然后就去迷惑一些人,搞这个,搞那个,从中为自己索取一些利益。有些做得太过分了,影响了家庭,影响了工作,最后工作和家庭都没有了,落到这样的一个地步。这都是业际颠倒。

  此外,一些人刚开始学佛时还很精进,最后又不学了。有些人不让出家也非要出家,但是最后又还俗了,又开始造业。这些都是业际颠倒。

  以上这些无义和失义者,“皆是放逸而生故”,全都是因为放逸而产生的。若是能以智慧去观察,以智慧做取舍,任何时候都不会做无意义的事情,也不会失义。因为放逸,没有通过智慧去观察,也没有用正知正见去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应当日日时时中,以不放逸而行事”:应当在日日时时中,以不放逸而行事。以智慧进行观察,去辨别、取舍。做决定,然后践行,这样就不会犯下无义或失义的过错。这是至关重要的。

  聪明智慧非究竟,聪明邪慧狡猾赢,

  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

  这也是一种放逸的过失。

  虽然聪明,但是他没有智慧,他能掌握很多知识、方法,却没有用到正道上。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虽然很聪明,有很多知识,很有能力,但都用在一些不好的事情上了。比如,一些科学家或学者专门研究怎么杀生,怎么毁灭敌人,制造出很多具有杀伤力的武器,他们的聪明和才能没有用到正道上。世间上还有各种各样欺骗的手段,这些也都是这些聪明人研究出来的。很多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啊,这都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害的。正是有这种所谓的聪明人,才产生了这些手段方法,令害己害他的事情频频发生。

  从佛法的角度讲,有些人明白了一些佛理,也掌握了一些方法,但也没有用到正道上,甚至拿佛法去造业,然后以盲引盲,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师,如果真正想弘法利生,自己得有这个能力。我们弘法利生,第一要精通三藏,第二要具有三学的功德,这样才真正具有这样的能力。如果自己不精通三藏,或是不知道佛法的教理,很难弘法,也很难利生。尤其是如果自己没有修证,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没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也不可能真正利益众生,将来对众生、对佛教的危害性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希望大家都有真正的能力。

  我们通过弘法去利生。弘法,就要弘扬教法和证法。只有精通三藏,才有弘扬教法的能力;只有具有三学的功德,才有弘扬证法的能力。如果不具足这些能力,将来你最好别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否则就是以盲引盲、害己害他,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大家在没有能力之前,不要做弘法利生的事业。首先让自己具有这些能力,然后好好地去弘法,这样对人类也好,对我们佛教也好,意义非常大,贡献也是非常大的。我们之所以建立实修小组或建立僧团,也是有这样一个目标或愿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为这个目标和愿望去努力。

  还有一种是小聪明者,也是放逸的过失。

  在世间上,有些人总耍小聪明,最后大家都厌离他,对他生起厌烦心,离他远远的。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喜欢比较实实在在的人,不喜欢那种狡猾的人,不喜欢那种耍小聪明的人。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实实在在的人,不喜欢那种狡猾或耍小聪明的人,我觉得很多人应该都是这样的。若有人喜欢那种狡猾的人,他自己肯定也是一个很狡猾的人;若有人喜欢那种耍小聪明的人,他自己肯定也是那样的一个人。除此之外,没有人会喜欢和接近那种人。

  在佛法的角度讲,我们学佛人当中也有很多耍小聪明、狡猾的人。无论是学法还是依止上师,都没有一颗诚心。有的人认为:“没有事,我多亲近几位上师,也许其中一位能度我;我多学几个法门,也许其中一个法门能度我。”其实,具德的上师都是平等的,法门都是平等的。能否成就,要靠自己的缘分和信心。各有各的缘分。如果你有信心,都一样能成就;如果你没有信心,是不会解脱、成就的。

  这些狡猾的人,这种飘忽不定的人,这种脚踏两只船的人,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但是有些人就是爱耍聪明,那就耍吧!

  若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讲,这种耍小聪明的人更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法里强调的是诚心、一心。只有一心,才能够成就;只有诚心,才能够成就。一心、诚心是成就的根本!无论你学修什么法门,无论你依止哪位上师,都要一心一意、诚心诚意,这样才会有成就,才是如法的。如果耍小聪明,最终耍的是自己,最后不会有任何的成就和结果!

  如果自己有一定的定力,身心都不受影响,这时你可以亲近其他的上师,研究其他的法门,但是要具备这个前提是很难的。尤其现在有很多刚学佛的人,学佛时间都不长,最长也就几年,信心还没有稳定,还没有真正生起定解,所以很难!大家不能漂浮不定,这样会影响自己。

  狡猾和小聪明,这些都是放逸的过失。这都是因为放逸,缺乏智慧产生的。也可以说,是自己不太谨慎,言行随心所欲所导致的结果,这还是因为放逸而产生的。狡猾和小聪明都是不好的!

  纵然胸怀宽广者,性情疏懒事不成,

  如无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看似胸怀宽广、很有度量似的,其实这种人“性情疏懒事不成”,并非真正以智慧打开了心量。他不知道什么利害。若利益他,他没有什么感觉;若伤害他,他也没有什么感觉。对他有恩,他也不报;跟他有仇,他也不报。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有很多对自己有利的,他也不在乎;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都有很多对自己有伤害的事情,他也不在乎。这样的人犹如海底下的石头一样。石头的本质是冷、硬,它在海底泡多少年也不会有任何的变化,跟原来一样。同样,这样的人不知利害,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从世间角度来讲,有些人并不是真正放下、放开了心量,就是什么都不在乎,不知道好歹。这是特别不好的。

  从出世间角度来讲,自己也应该了知利害之处,应该有一些取舍,不可能没有!有些人做一件事非常难,说一百遍也不做,答应得很好:“好好好,做做做。”然后就是不做。我们这些发心做事的人当中,也有这样的,答应得挺好,就是不做。这是不是真正放开了心量,都放下了,或者什么感觉都没有了?也不是!其实,真正都放下了,不可能没有感觉。

  这种人也是因为放逸导致的,可以说是一种放逸的过失。如果不放逸,他一定会观察,谨慎地取舍,不会这样的。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

  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

  孤陋寡闻、没有知识和智慧的人,做事特别急躁,今天想做这个,明天又想做那个,没有任何头绪,最后令自己焦头烂额。所以不能这样,做事不能太急躁。首先要观察,再做决定,然后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完成,让它实现,这是一个具有知识和智慧的人的做法。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很多人都想搞出点名堂,就开始着急,今天搞这个传销,明天搞那个传销。传销是骗人、害人的!学佛人里面竟然有很多这样的人,学佛人怎么会变成这样的人呢?妄想不劳而获,不通过勤劳而想获得利益,哪有这样的?真是难以理解,一个学佛人为什么要搞这些?可能太着急了吧,太想赚钱了。很多人说的都好听:“我赚钱用来弘法”,“我赚钱用来供养”,其实不需要!搞传销,用不正当的手段挣来的钱,是不正当的。若是拿这些钱来做事,叫邪命活,这是不好的。

  有些人心态不稳定。比如有些世间人找工作,今天到这个公司上班,明天到那个公司上班,后天又到另一家公司上班,这样换来换去。做生意也是这样。学佛人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学学这个,又学学那个。有些人很着急,“我要解脱”,“我要成佛”,“我要走捷径”,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结果,自己最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也不知道该怎样去修了。接触的上师太多,接触的佛法太多,见一位上师接一个法,法本摞了一沓,皈依证都有很多本。法名有很多,自己也不知道叫哪个名字好了;接的法太多了,自己也不知道该念哪个。刚开始接一两个还行,一天能念下来,早上念这个传承,晚上念那个传承,还可以念完。但是后来越来越多了,八个、九个、十来个、二十个,根本就没时间念了,时间不够啊,怎么办?不念又怕断传承,念又没时间。真是可怜!最后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也许是心太急了,但是也不能这样,急也没有用。

  无论是依止上师还是选择法门,都要先观察。比如依止上师,要先观察再依止,不能先依止再观察。现在很多人都是先依止再观察,这是不如法的。选择法门也是如此。如果你依止了一位具德的上师,并一心一意地跟随,他会给你安排你所修的法门,你听他的就可以了,不必要为此操心。你也不知道哪个法门殊胜,哪个法门符合你的相续,你很难知道,否则也不是一般人了,所以你也不用操这份心,好好地依止,好好地学修,这样就可以了。坚持到最后,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都坚持不了。净土法与大圆满法有前行、正行,但是很多人都不坚持,不按要求做。

  大家不要着急,着急也没用,好好把握自己的心,让心态稳定下来。听话,依教奉行,这样就OK了。修行不是要凭感觉、凭觉受的。觉受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感觉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这些都是无常的,不要靠这些,这些都是虚假的,都不是什么。只要有传承、有仪轨,按这个方法去做就行。也许有时候心里没有任何感觉,甚至生厌烦,这是心魔,一定要去对治,但这也是暂时的,一调整就过去了,不会长久的。

  无论做什么,先观察,然后再去做,这是很重要的。第一要有智慧,第二要不放逸,任何时候都要谨慎,要注意。只有这样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去做,最后才会成就。否则,若是急躁,给自己的身心带来压力,最后不知所措,失去方向,万事无有头绪,变成一只无头苍蝇,这样就不好,这也是放逸之过失。

  虽无舍财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

  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自己不会管理财产和受用,到处用,谁都用,他是不是这正放下了对财产、受用的执着?是不是真正从心里都能够施舍给别人,谁都可以用了?不是,就是自己不会管理。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自己应该要管理好自己的财产和受用。从佛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做供养还是做布施,也要看対境和时机。当对境出现、时机到了,才可以做,不是随便遇到谁都可以做供养和布施的。否则,也是有过错的。无论做什么,都要把握适度。若失去这个度,都是过错。

  尤其作为出家人,所享用的是信财和亡财,都是十方的供养。以前佛在世的时候,对众弟子有这样的要求:衣服旧了、坏了也不能扔,实在没有可用之处,可以磨成粉,混在泥土里,抹在僧众大殿有裂缝的地方,不能浪费。

  有这样一个公案:两个小孩正在玩堆土、堆沙的游戏,佛走过来,小孩看到佛非常庄严,对佛生起信心,要对佛做供养。他们也没有别的,只有玩耍所使用的土,就拿来供养佛。当时佛也接受了他们的供养。但土不能食用,阿难问佛陀:这个土怎么办?佛说这是他们的供养,不能扔,拿回去和成泥,抹到佛住舍的裂缝处。

  可见,使用信财、亡财是非常严格的,不能随便。现在很多人挺随便,这是一种过错。

  从世间角度来讲,自己的财产要好好管理。自己做布施和供养时,也要以智慧观察和取舍,不能随便,否则也是一种过错。做供养时,首先要观察对境,是不是一个殊胜的对境,是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或真正的成就者?若自己进行供养,对自他有利还是有害?观察之后,再进行供养。做布施也如此。不是对谁都可以做布施的,要观察这个对境是否殊胜,是不是真正布施的对境?若是对他做布施,是有利还是有害?这些都是要去观察的。观察之后,再去做供养或布施,这样才是如法的,自己最终也不会后悔。

  无论做什么事,如果都能这样很谨慎、很小心地去做,最后自己不会产生后悔心。否则,如果你很轻率、盲目地去做,最终有一天你一定会后悔。

  有一些居士心很虔诚,今天做供养,明天做布施,但是过后知道了一些消息,知道了一些事情,自己就开始烦恼,甚至生起了邪见。其实没有必要。所谓“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第一,不赞不谤陌生师。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上师或善知识,不要赞叹,也不要诽谤;不要亲近,也不要去做伤害他的事情,没有必要。第二,不赞不谤一切人。对一切人,尤其是陌生人,最好也是不赞不谤,因为你也不了解他好还是不好,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所以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赞叹,也不要诽谤。

  现在有很多人做事,根本不经过观察,盲目而做,这样肯定是有过错的,最终肯定会后悔,这样是不好的。做事情之前,自己应该先进行观察,没有必要盲目去做,也没有必要去冒险。比如,当你不了解自己所供养和布施的对境是什么样的人,也无法确定这是有利还是有害,这时最好是“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把握好分寸,这是很重要的,不要盲目去做。

  盲目崇拜,盲目追随,这都有过错。我希望跟我有缘的人以及跟我一起学修的人,都不是盲目追随,盲目崇拜。我不赞同盲目追随、盲目崇拜,也不希望这样的人留在我身边,这是没有意义的。虽然我是凡夫,但是若大家真的通过观察,通过自己深思熟虑而做了决定,这也是宿世的缘分。

  大家一定要观察,无论做什么,都要谨慎,这是很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思考题:1、什么是圣者七财?

  2、真正放下和放弃有什么差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不放逸       约束)(五明学佛网:不放逸       约束)  

 传喜法师:约束身心 戒恶修善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K 1304经:本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E 880经~88 

 嘎玛仁波切:现在接受戒律的约束,是为了避免以后的灾难,常 

 嘎玛仁波切:懂得约束自己,是真正快乐的开始 

 宣化上人:我们修道人,无论行住坐卧,都要约束自己的自性 

 大安法师:精进念佛不放逸 

 嘎玛仁波切:约束自己,时刻反省,业力不管大小,时间一到, 

 独尊湛现:修行对自己严格约束,方可成就 

 独尊湛现:这个戒律是修行的一个助缘,对自心一个约束 

 宏圆法师:要懂得约束自己无止境的欲望 

 宏圆法师:要懂得约束自己无止境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