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五时佛经串讲08--华严经信分03毗卢遮那品 |
||
|
||
五时佛经串讲08--华严经信分03毗卢遮那品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在前面,我们所学习的信分之一的世主妙严品,主要讲了止恶修善的戒学。又在信分之二的普贤三昧品,主要讲了普贤三昧的定学。今天,我们来学习信分之三的毗卢遮那品。 现在我们先来看经文: 在这一品中,以大威光依次见第一个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第二个波罗蜜善眼庄严王佛,第三个最胜功德海佛,作为主要线索,而展开说法的。 我们先来学习大威光太子见第一个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的情况。先来解释此中的一些名相意义。 关于“劫”。 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极大时限的时间单位。佛教沿用他,把他视为不可计算的长大年月,故而在经论中,多用比喻故事,以比喻来显示他。佛教对于‘时间’的观念,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的过程。劫的时量悠长,算数难以计量。三劫三千佛缘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等,则说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等三劫,其中各有千佛出世。 关于“须弥山”。 又作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略作弥楼山。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在佛教的宇宙观中,沿用他,说他是耸立在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关于“庄严”。 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据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载,弥陀净土有国土、佛、菩萨等三种庄严,其中,国土庄严有十七种,佛庄严有八种,菩萨庄严有四种,合计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 关于“众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都是名叫众生。音译仆呼那、禅头、社伽、萨埵。又译作有情、含识(即含有心识者)、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一语,普通指迷界之有情。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同性经卷上,说众生是因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故称众生。又有,不增不减经载,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故称众生。一般来说,为无明烦恼所覆,流转生死者,通称为众生。 关于“佛光”。是指佛的光明。赞阿弥陀佛偈曰:‘佛光照耀最第一。’ 关于“法门”。 即佛法、教法。 佛所说的法,因为他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佛之所说,而作为世间的准则者,称为法;这个法,既是众圣入道的通处,又是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这个门,有通入的意思,又含有差别的意思;以佛所说的法义,有种种差别,故称‘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如是,法门一词,既可作为佛所说教法的总称,而以‘不二法门’总括其教说的绝对性;也可以用‘八万四千法门’,含摄其重重无尽的个别性,以对应众生千差万别、重重无尽的烦恼;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而佛就为他们说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些烦恼。 关于“四无量心”。 又称四无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无量心解脱。分为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是四种广大的利他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着,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而又名叫四梵行。 “诸佛子,彼胜音世界,最初劫中,有十须弥山微尘数如来出兴于世。其第一佛,号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诸佛子,应知彼佛将出现时一百年前,此摩尼华枝轮大林中,一切庄严周遍清净, 这里就是讲述,在胜音世界的最初劫中,所出生的其中一个佛,这个佛名叫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然后讲述此摩尼华枝轮大林中,所显现的一切庄严周遍清净之色相,令人生起欢喜之心。然后又“复出妙音,说一切众生前世所行广大善根,说三世一切诸佛名号,说诸菩萨所修愿行究竟之道,说诸如来转妙法轮种种言辞。”显现如是等庄严的色相和声相,他的目的何在呢?他的目的呀,就是“显示如来当出于世。” 通过这些所有的庄严色相声相,显示如来当出于世,“其世界中,一切诸王见此相故,善根成熟,悉欲见佛而来道场。”注意哦!在这个世界中啊,一切诸王,由于见到了这个庄严之相啊,是“善根成熟”,才“悉欲见佛而来道场”的哟!你看看,就是去见佛啊,也需要“善根成熟”这么一个条件,才能让这些人去见佛。我们看看现在的世间上,有很多闲人,很多还是世间福报比较好一点的,他有时间,他也有精力,可是他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在打麻将上,用在玩乐上,用在干其他的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去了。干这些无聊的事情,他舍得干,而且乐此不疲。要叫他来信佛学佛啊,他说你这是哪门子的事啊,你这是迷信,是糊涂的老太婆们干的无聊事。他不懂佛教的真实,信口胡说。所以啊,我们的佛菩萨,要不是他们用各种方式和我们结缘,我们这些迷惑众生啊,连向佛的心都没有,连佛教的门槛儿都进不了啊!从这里啊,我们就可以隐隐约约的知道,佛菩萨为了度我们,不知花费了多少的心血啊! 现如是等庄严之相,显示如来当出于世。其世界中,一切诸王见此相故,善根成熟,悉欲见佛而来道场。尔时,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于其道场大莲华中忽然出现。 注意哦!佛度化我们这些凡夫众生,也是要讲“善根成熟”这个条件的哟!你的善根还没有成熟,佛也只能让你先培善根,在培这个善根的过程当中,无论你受什么大苦大恼,佛也是没有办法呀。你的善根没有熟,就算是佛显有形身来度你,叫你如何如何做,才能离苦得乐,也没有用啊。为什么呀?你的善根没有熟,你是听不进佛说的实话的!佛是大觉者,他是无所不知的,他对这个道理和事情明明白白的,明知未到时,便不会明显来度你,他可不会犯傻。你看看经文中的一切诸王,他们的善根成熟了,这个胜云佛就尔时主动来了,作不请之友,在大莲花中忽然出现,主动的来度化这些人来了。胜云佛,来了以后怎么样呢?请看下面的经文: “起见佛心,趣一切智”。这就是生起胜善根之后的结果。大家要好好回心想一想啊?我们到庙里去,去拜佛去拜菩萨,很虔诚的,一面眼睛盯着佛菩萨美好的脸面,一面在心里念念有词的,我们许的是什么愿呢?有求财源广进的,有求当官节节高升的,有求妻求子的。这些本来无可厚非,在人世间打滚的凡人嘛,都是生活在欲望中,希望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观世音菩萨还发愿满众生的这个愿呢!但是我们还要更进一步的深入下去啊,我们要把我们学佛的根本目的搞清楚啊! 我们学佛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要搞清楚啊!就象一般的世间人活着,他都有个他生活的志向,也有他生活的理想。那么我们学佛的人呢,也要有我们的志向啊!我们不但要有自己的志向,而且我们所立的志向,要比世间人的志向殊胜和高尚,这才是正确的呀!我们的善根成熟了,佛来度化我们来了,让我们对佛生起希有的向慕心,起见佛心,自己主动到佛那里去了,要见佛。不但要见佛,而且要通过见佛之面,再进而见佛心。生起见佛心,这就对了,我们的恶业被善根转过来了,起见佛心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转变。就象那些有打麻将爱好的人,他戒掉麻将瘾了,他不打麻将了,他把心转过来进庙子拜佛来了。“起见佛心”,这句话看着很平常很简单,但是他底子里的意义,象大海那样深得很哟!很多学佛人呀,一辈子都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大有人在哦! 我们的善根成熟了,终于起见佛心了,见到我们的那个佛心了。我们通过佛说法,通过佛的手指,指示月亮给我们看,而我们只是把佛的标月之指,当成月亮,而其实这个标月的手指,并不是月亮本身哟!我们尚且停留在佛的手指上,停留在标月之指上,其实并没有见到真实的月亮。这只是解见,只是在我们的识心理解上的见地而已。 这里所说的“起见佛心”,只是讲的善根成熟,开始回转趋向于佛,是这个开始的发心时的情景,只是心中有这么一个愿望,但是还没有实际的行动。进一步呢,就是“趣一切智”。在这里,把我们学佛的目的说出来了。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是了生死,这是正确的。但是怎么样才能真正的彻底的了生死呢?就是要成一切智,成就了一切智之后,生死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而在成一切智之前,还有一个步骤,那就是这里所说的“趣一切智”。这里面的“趣”字,等同于“趋”,是趋向于的意思。意思是我们起了见佛心之后,开始趋一切智了。这是指在发了起见佛心这个心愿之后,转入实际行动的第一步,就是趋一切智。就象我这个人,现在正在四川的成都,我想到北京去,这是我的发心。发了这个心之后呢,然后我就去买火车票或飞机票,买好了票之后,就坐上了火车或飞机,这个火车或飞机开始前进了,向北京方向前进而去,这就是趋向了。 我们看,先是善根成熟,这是因。然后是因于善根成熟,而起见佛心,这是果。其后是起见佛心,这是因。然后又因于起见佛心,而趋一切智,这是果。这就是我们在学习佛法上的因果相续现象。 这个功德山须弥胜云佛出世以后,焰光明大城中的喜见善慧王,还有夫人、婇女们,还有王子们,都来了。这些王子当中,是以大威光为上首的。这个大威光太子呀,见到佛的光明之后,凭借他过去所修善根的力量,马上就证得了十种法门。 我们来看下面的经文: 我们现在来看第一句颂言“世尊坐道场,清净大光明,譬如千日出,普照虚空界。”这个时候啊,世尊坐在道场之中,心性清净,发出大光明来,就好像有千个太阳同时俱出,普照着虚空界。大家想一想,就象一千个太阳同时俱出啊,照着虚空界,这是圆满遍照的光明啊,没有遗漏的地方,也没有虚假的地方,是在这样的清净大光明的照耀下的如实普照。这种如实普照啊,怎么样才能具有呢?就是我们在上面提到的,要成就一切智,成就无上正觉,成就了这种至高无上的真实智慧,才能具有。这个功德山须弥胜云佛,他的智慧如日啊,就象千个太阳那么明亮,在他的慧日觉照中,是没有一丝无明黑暗的。当然啦,这个智慧如千日普照,也只是个比喻的说法而, 已,实际上呢,这个真实的智慧,是远远超过太阳的光明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句颂言:“无量亿千劫,导师时乃现,佛今出世间,一切所瞻奉。”请大家注意啊!佛的出现,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哦!不要当作等闲看哦!我们所遇到的佛这个导师,是要经过无量亿千劫,才出现一次哟!这个机会是难逢难遇的,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发出真正的稀有难遇之想哦!我们常常听到“佛法难闻,人身难得”这个话,这个话是真实不虚的哟!我们这个业报身体啊,寿命是非常短暂的,绝大多数不过几十年的光阴就匆匆过去了。而且我们这辈子重得人身,是极其不易的啊! 如果我们不珍惜今生啊,一旦无常到来,我们只有随业受报,又不知道跑到哪里承受生死去了。要想再得这个人身啊,不知又要经过多少的生死轮回,不知要到什么时候了哟!还有啊,值佛难,遇到佛法也是甚难甚难的。我们娑婆世界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两千多年了,现在只有佛法留在人间。我们的大恩导师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功德圆满,福慧具足,最终才证成佛道。所以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所证得的佛道,是经过长劫修行,最后才成就的,所以他成就佛道是极其不容易的啊!他讲说出来的佛法,也是甚难希有之事,也是极其不容易的啊!所以我们这些学佛的佛子,要对佛法生希有心,要对佛法生珍惜心,要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心存感恩之心啊!我们要做到“佛今出世间,一切所瞻奉”,佛现在出现在世间了,我们一切人要用至诚恭敬心,来瞻仰敬奉他,这样对待佛。 接下来的几句颂言,是说佛的光明,佛的神通,佛身极清净,妙音遍世间。我们又来看这句颂言:“世尊光所照,众生悉安乐,有苦皆灭除,心生大欢喜。”世尊的清净大光明所照到的地方啊,一切众生全部都获得安乐了,所有的痛苦全部都灭除啦,每一个众生的心里都生起了大欢喜。这是讲的佛光的殊胜功德力用,佛光可以灭众生苦,使众生得乐。佛教里说我们有八苦啊,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真是众苦会聚,其苦难喻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无一没有受到这个八苦的逼迫,这个八苦,随时随处都伴随着我们,让我们无法摆脱,备受众苦的煎熬。佛出世是为了什么来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苦难众生啊,指示出世的解脱生死的道路,让我们这些苦难众生离苦得乐来的,这就是佛出世的目的之所在。 这个大威光太子说了颂言,宣说佛出世的希有难遇,称赞佛的功德,表明佛出世的目的之后,这个喜见善慧王听闻这个颂言之后,心中就生起大欢喜心来啦,就普告召集他那个国内的所有众生,用许许多多的上好东西作礼物,“一切持向佛,心生大欢喜,妻子眷属俱,往见世所尊”,就礼拜佛来了。再接下来,就是主述大威光发愿心“我当如世尊,广净诸刹海,以佛威神力,修习菩提行。”于是就得到了佛的称扬赞颂“善哉大威光,福藏广名称,为利众生故,发趣菩提道。”大威光发愿“修习菩提行”,佛赞扬他,为利众生故,“发趣菩提道”。在这里面,隐含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发菩提心”。要修习菩提行,发趣菩提道,就要在自己的心中立下一个志愿,而要达到这个志愿该么办呢?就是发菩提心。 这个发菩提心的问题,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的净宗祖师省庵法师,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有名的感人肺腑的文章,他的名字就叫“劝发菩提心文”。由于这个发菩提心,在本经的后面要专门涉及,所以在这里只是简单的提说一下,不作过多的说明,到了那里再作细说。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发菩提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内容。 现在,我们来对上面的内容,作一个小结。第一位佛的出世,一切功德须弥胜云佛的出世这一节,主要就是演说“善根成熟,发菩提心”这个内容。下面我们进行到第二位佛的出世,来学习其中的内容。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经文: 第一种说法,又叫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则为波利匿缚喃。译为圆寂。所谓灭者,灭生死因果的意义。所谓灭度,是指灭生死的因果,渡生死的瀑流。这个灭即是度的意思。所谓寂灭,寂者是指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是指灭生死之大患。所谓不生,是指生死的苦果不再生起。所谓无为,是指无有惑业因缘的造作。所谓安乐,是指安稳快乐。所谓解脱,是指离众果报。 第二种说法,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是完全的意思,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就是殊胜的意思。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示吹灭的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契入悟智(即菩提)的境地。这就是超越生死的迷界,契入不生不死的悟界,这也是佛教实践的终极目的,故而用他来代表佛教的特征之一,而列为法印之一,称为‘涅槃寂静’。 在这里面,隐含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都知道,一棵树子,无论它的枝干分有多少,枝叶花果多么地茂盛,究其实际,都是从一个共同的根发生发展出来的。由修念佛法门,而证得念佛三昧。由证得念佛三昧,其后的一切“即得”就跟着来了,这后面的所有“即得”,都是由于成就念佛三昧而成就的。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和念佛三昧呀,就象树根一样,由这个树根,发生出其他一切的茎干树叶花果来。这就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之处,她是树之根,是诸法唯一的母亲,由此法门,出生其他所有一切法门。 可是这个念佛法门啊,由于看着她好象很简单,而修行她所得到的结果又是如此殊胜,只要把她修成功了,其他的什么都修成了。所以她的利益又是如此巨大,真是让人难以置信。所以佛把她称作难信之法。我们在看经时,可不要忘记了这个念佛法门,是在哪一个佛经中讲说出来的哟!这个念佛法门,是在称为经中之王的华严经中讲说的哟!这个念佛法门,由华严经中首先提定,如果说华严经是经中之王,那么这个念佛法门,就是法中之王,这是顺理成章的推定。所以啊,我们应当充分地认识这个念佛法门的重要性啊,不可因为她好象过于简单而轻视她哦!如果有人轻视念佛法门,就等于轻视经中之王的华严经哟!这个轻慢的罪过是无边的啊,请大家千万不要进入这个大大的误区中去哦! 接下来,我们来看大威光童子的颂言,其中最后是这样的话:“汝等应生欢喜心,踊跃爱乐极尊重,我当与汝同诣彼,若见如来众苦灭。发心回向趣菩提,慈念一切诸众生,悉住普贤广大愿,当如法王得自在。”在这里呀,大威光童子就开始劝导了:你们这些人啊,应当生起欢喜之心,踊跃爱乐极尊重,我也应当和你们大家一起,一同前去参拜波罗蜜善眼庄严王佛,如果见到这个波罗蜜善眼庄严王如来呀,一切众苦全部都消灭了。这是第一劝。后面紧接着是第二劝:应当发心,回向自心,趋向菩提,在自己的心中,要慈悲怜念一切众生,全部都安住在普贤的广大愿海之中,就当如同法王一样,得到大自在。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内容,和上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就是说明的这个意思:发菩提心,住普贤愿,修念佛法,得大自在。其后,这个波罗蜜善眼庄严王佛,为大威光菩萨所说的颂言,大致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来看庄严王佛所说颂言的第一句:“善哉功德智慧海,发心趣向大菩提,汝当得佛不思议,普为众生作依处。”前面“善哉功德智慧海”,是称赞功德智慧海。“发心趣向大菩提”这一个,是说明的因。“汝当得佛不思议,普为众生作依处”这一个,是说明由发菩提心,所得到的相应的结果。这个结果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汝当得佛不思议”,一个是“普为众生作依处”。 先来说明“汝当得佛不思议”。这里所说的“汝当得佛不思议”,下面的这些颂言都是说明这个所得的佛不思议的: 再来说明“普为众生作依处”。得到不思议的佛果之后,就能“普为众生作依处”了。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佛说这个国土危脆呀!大家看我们近些年,什么水灾呀,地震呀,闹这些自然灾害,不知伤害了多少众生的生命。我们现在所居住的这个地球呀,也是一个无常变化的小泥丸呢,经过若干年以后,就要变化毁坏。生意味着死,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注定了他早晚都要灭亡。整个世界都有成、住、坏、空的演变过程,这是一切有为法的生死定规,是谁都逃脱不了的。还有呀,佛说人身无常呢,我们这个身体呀,也是无常变化之身,时常都受到无常鬼的威胁。大家看我们这些称为人的众生,寿命长一点的,不过活百多岁。寿命短的,只活了几岁几个月就死去了。还有其他更短的,还在娘肚子里没有生下来就死去了。现在车祸那么多,说不定什么时候运气不好,走在路上就被车子撞一下就夺去了生命。现在疾病那么多那么厉害,今天晚上脱了鞋上床睡觉,明天早上醒不醒得来还打个问号。 可是得到不思议的佛果之后,就能“普为众生作依处”了,不用再担心这些无常的东西来威胁我们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成就了佛果之后,就灭除了一切生死的幻相,契入了不生不灭的真心体性实相境界,在这个真心体性的实相境界里,一切有为的法相被灭除了,这些法相本来无生,无生就无灭,就超出了生灭的轮回心识,契入了常乐我净的涅磐境界。这个真心体性的涅磐境界,他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无常,也没有毁坏,他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他是一切众生的归依之处。我们一切众生呀,只要回到了这个真正的家,就回到常乐我净的安乐宝窝里了,再不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不用担心这个害怕那个的。所以我们这些受无常大苦逼迫的众生呀,就要发菩提心,修普贤愿,好好真修实行,决定要把自己也度到那个安乐宝窝里去。不但我们要为自己树立这个理想,而且我们同时也要发愿,尽力帮助其他众生,让他们也离苦得乐,也让他们这样修行,也回到那个本真的涅磐安乐宝窝里去。 这个庄严王佛所说颂言的最后两句“广大劫海无有尽,一切刹中修净行,坚固誓愿不可思,当得如来此神力。诸佛供养尽无余,国土庄严悉清净,一切劫中修妙行,汝当成佛大功德。”是说要成就以上所说的不思议的佛果,其一就要“坚固誓愿”,其二就要“修妙行”,才能成就佛果这个大功德。这其中所说的坚固誓愿,坚固什么誓愿?修妙行,修的什么妙行?请大家自己去思考。 关于“菩提”。就是指的觉悟,觉悟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前面已说。 这个菩提心的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证’这四弘誓愿,前一个为利他的愿心,后三个为自利的愿心。以要言之,此心即是自他二利的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所以诸多经论都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 关于菩提心的体性,《大乘义章》卷九中说,知菩提之性是己体,归心自实名为真发心。这就是以如来藏性,为菩提心之体。《大日经》卷一〈住心品〉中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这就是以本有的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为求菩提之心,即无上菩提之正因,故应为本有之自性。 菩提心的实质意义,就是自愿作佛之心,因此一切菩萨,都以发起菩提心为要,即使求净土往生者,也应当发起此心,如《无量寿经》卷下,说三辈往生之人,皆当发无上菩提心。 关于“菩萨”。前面已说。 明白了菩提的意义,我们要想成就出世间的菩提,第一步需要怎么做呢?就是我们首先要发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也就是发成佛之心。发菩提心,是我们在出世间的佛法上,在自己的内心中,必须要下的第一颗种子。这个菩提心一旦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发起了,就在我们的心田当中,播下了一颗出世间的金刚种子。有了这个金刚种子,即使我们由于恶因缘的阻碍,此时此生没有得到大成就,可是由于这颗金刚种子存在于我们的心田之中,有了这个因存在,彼时彼生她遇缘就会发起现行,让我们重温旧梦,重新燃起向往菩提的火花,促使我们在菩提路上继续前进。而那些善根还没有成熟,没有发过菩提心的人,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只有等他们的善根成熟了,才能发起菩提心。只有发起了真正的菩提心,才算真正进入了出世间佛法的门槛儿。没有发过真正菩提心的人,全部都是在出世间佛法的大门外边的。所以发菩提心,这是进入出世间佛法的第一步基础啊,希望大家深切地重视这个问题,真真实实在自己的心中发起菩提心,真真实实的播下这个出世间的金刚种子,发成佛的大菩提愿,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进一步的进修,直至最后成佛成菩提。 也有这个说法,发菩提心的前面,还有一个发出离心的问题。我打个比方来说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发出离心,就象我们受到世间痛苦的逼迫,不想再受这些痛苦了,想摆脱这些痛苦,我们在自己的心中,“转过身来”,这个欲转身的还处在转折点上的心理,就是发的出离心。而当我们已经转过身来了,打开佛法的大门,开始跨过这个门槛儿,进入佛门,心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就是发的菩提心。就人们通常的理解而言,出离心是厌世间苦,欲求出离这个苦难世间的心理。但是这个出离心,如果细细而言,有消极的出离心和积极的出离心两种情况。消极的出离心,就是反面的不正常的悲观厌世的颓废心理。积极的出离心,就是正面的积极寻求正常的方法解决痛苦的良好心理。不管是消极的出离心,或者是积极的出离心,都是偏向于侧重于世间法上而言的。但是出世间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定是积极出离心的后续行为,或者先是由消极的出离心,转化为积极的出离心,再由这种积极出离心,所发起的后续行为。 在前面,我们说到菩萨有两种,一种是生死肉身菩萨,这种称谓的菩萨,实际上还是凡夫。另外一种是法性生身菩萨,这种称谓的菩萨,是有实际修证的菩萨。法性生身菩萨,肯定是早已发过菩提心的人。而对于生死肉身菩萨来说,要想适合菩萨这个称号,必定也要具备这个必须的条件,这就是他自己已经发过菩提心,才能称其为菩萨。对于连菩萨心都没有发过的人,是不能称其为菩萨的。我们通常在出家人或在家人当中,有时听到这个人在叫那个人某某菩萨。要注意哦!这个被叫的人啊,如果他没有发过菩提心,那么这样子称呼他,给他戴上菩萨的帽子,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恭维哟!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学佛的人,就要如理如法的学,如理如法的行,不要随着自己的浊陋习气,去搞名不符实的虚伪的恭维,在佛门佛教佛法中造成混乱。 发菩提心,成就菩提智慧,这就是本品毗卢遮那品所说的主要内容。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