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五时佛经串讲19--华严经解分11十行品之一


   日期:2010/5/2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时佛经串讲19--华严经解分11十行品之一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行品之一。请大家先看本品的内容: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号功德林,而现其前,告功德林菩萨言:“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共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诸菩萨众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众生界故,所入无碍故,所行无障故,得无量方便故,摄取一切智性故,觉悟一切诸法故,知一切诸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行。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是时,诸佛即与功德林菩萨无碍智、无著智、无断智、无师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尔时,诸佛各伸右手,摩功德林菩萨顶。

  尔时,功德林菩萨即从定起,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行不可思议,与法界、虚空界等。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学三世诸佛而修行故。佛子,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行?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违逆行,四者、无屈挠行,五者、无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著行,八者、难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实行。是为十。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欢喜行?佛子,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但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爱乐诸佛本所修行,清净诸佛本所修行,增长诸佛本所修行,住持诸佛本所修行,显现诸佛本所修行,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令诸众生离苦得乐。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此行时,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随诸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假使于念念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乏,靡所资赡,饥羸困苦,命将不全。唯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尔时,菩萨即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满足。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来乞求,菩萨于彼曾无退怯,但更增长慈悲之心。以是众生咸来乞求,菩萨见之,倍复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请而来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于无余涅槃。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利益众生而无我想、众生想、有想、命想、种种想、补伽罗想、人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但观法界、众生界,无边际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作是观时,不见自身,不见施物,不见受者,不见福田,不见业,不见报,不见果,不见大果,不见小果。尔时,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于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为诸众生说三世平等、随顺寂静、不坏法性,令其永得安隐快乐。’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欢喜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饶益行?此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所著,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不求威势,不求种族,不求富饶,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无所著,但坚持净戒,作如是念:‘我持净戒,必当舍离一切缠缚、贪求、热恼、诸难、逼迫、毁谤、乱浊,得佛所赞平等正法。’佛子,菩萨如是持净戒时,于一日中,假使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大恶魔诣菩萨所,一一各将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天女──皆于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丽倾惑人心,执持种种珍玩之具,欲来惑乱菩萨道意。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舍于一切智心。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尔时,菩萨但作是念:‘一切众生于长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贪著五欲。其心决定耽染沉溺,随其流转,不得自在。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已,于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作是学已,离诸恶行、计我、无知,以智入于一切佛法,为众生说,令除颠倒。然知不离众生有颠倒,不离颠倒有众生;不于颠倒内有众生,不于众生内有颠倒;亦非颠倒是众生,亦非众生是颠倒;颠倒非内法,颠倒非外法;众生非内法,众生非外法。一切诸法虚妄不实,速起速灭无有坚固,如梦如影,如幻如化,诳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觉了一切诸行,通达生死及与涅槃,证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脱,令他解脱;自调伏,令他调伏;自寂静,令他寂静;自安隐,令他安隐;自离垢,令他离垢;自清净,令他清净;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乐,令他快乐。’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我当随顺一切如来,离一切世间行,具一切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明达境界,离诸过失,断诸分别,舍诸执著,善巧出离,心恒安住无上、无说、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色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饶益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违逆行?此菩萨常修忍法,谦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两害;不自取,不他取,不两取;不自著,不他著,不两著;亦不贪求名闻利养,但作是念:‘我当常为众生说法,令离一切恶,断贪、瞋、痴、憍慢、覆藏、悭嫉、谄诳,令恒安住忍辱柔和。’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众生来至其所,一一众生化作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语,所谓:不可喜语、非善法语、不悦意语、不可爱语、非仁贤语、非圣智语、非圣相应语、非圣亲近语、深可厌恶语、不堪听闻语,以是言辞毁辱菩萨。又此众生一一各有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手,一一手各执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器仗逼害菩萨。如是经于阿僧祇劫,曾无休息。菩萨遭此极大楚毒,身毛皆竖,命将欲断,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动乱,则自不调伏、自不守护、自不明了、自不修习、自不正定、自不寂静、自不爱惜、自生执著,何能令他心得清净?’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从无始劫,住于生死,受诸苦恼。’如是思惟,重自劝励,令心清净,而得欢喜。善自调摄,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复更思惟:‘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真实,性空无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我当解了,广为人说,令诸众生灭除此见。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为慈念众生故,饶益众生故,安乐众生故,怜愍众生故,摄受众生故,不舍众生故,自得觉悟故,令他觉悟故,心不退转故,趣向佛道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无违逆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屈挠行?此菩萨修诸精进,所谓:第一精进、大精进、胜精进、殊胜精进、最胜精进、最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普遍精进。性无三毒、性无憍慢、性不覆藏、性不悭嫉、性无谄诳、性自惭愧,终不为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但为除一切习气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乐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境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诸根胜劣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法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根本性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但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故而行精进,但为证一切佛法智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一实相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无边际故而行精进,但为得一切佛法广大决定善巧智故而行精进,但为得分别演说一切佛法句义智故而行精进。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精进行已,设有人言:‘汝颇能为无数世界所有众生,以一一众生故,于阿鼻地狱,经无数劫备受众苦,令彼众生一一得值无数诸佛出兴于世,以见佛故,具受众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汝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尔不耶?’答言:‘我能。’设复有人作如是言:‘有无量阿僧祇大海,汝当以一毛端滴之令尽;有无量阿僧祇世界,尽抹为尘。彼滴及尘,一一数之,悉知其数。为众生故,经尔许劫,于念念中受苦不断。’菩萨不以闻此语故而生一念悔恨之心,但更增上欢喜踊跃,深自庆幸得大善利:‘以我力故,令彼众生永脱诸苦。’菩萨以此所行方便,于一切世界中,令一切众生乃至究竟无余涅槃。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屈挠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离痴乱行?此菩萨成就正念,心无散乱,坚固不动,最上清净,广大无量,无有迷惑。以是正念故,善解世间一切语言,能持出世诸法言说,所谓:能持色法、非色法言说,能持建立色自性言说,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识自性言说,心无痴乱。于世间中,死此生彼,心无痴乱;入胎出胎,心无痴乱;发菩提意,心无痴乱;事善知识,心无痴乱;勤修佛法,心无痴乱;觉知魔事,心无痴乱;离诸魔业,心无痴乱;于不可说劫,修菩萨行,心无痴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量正念,于无量阿僧祇劫中,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听闻正法,所谓:甚深法、广大法、庄严法、种种庄严法、演说种种名句文身法、菩萨庄严法、佛神力光明无上法、正希望决定解清净法、不著一切世间法、分别一切世间法、甚广大法、离痴翳照了一切众生法、一切世间共法不共法、菩萨智无上法、一切智自在法。菩萨听闻如是法已,经阿僧祇劫,不忘不失,心常忆念,无有间断。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修诸行时,终不恼乱一众生,令失正念;不坏正法,不断善根,心常增长广大智故。复次,此菩萨摩诃萨,种种音声不能惑乱,所谓:高大声、粗浊声、极令人恐怖声、悦意声、不悦意声、喧乱耳识声、沮坏六根声。此菩萨闻如是等无量无数好恶音声,假使充满阿僧祇世界,未曾一念心有散乱,所谓:正念不乱、境界不乱、三昧不乱、入甚深法不乱、行菩提行不乱、发菩提心不乱、忆念诸佛不乱、观真实法不乱、化众生智不乱、净众生智不乱、决了甚深义不乱。不作恶业故,无恶业障;不起烦恼故,无烦恼障;不轻慢法故,无有法障;不诽谤正法故,无有报障。佛子,如上所说如是等声,一一充满阿僧祇世界,于无量无数劫未曾断绝,悉能坏乱众生身心一切诸根,而不能坏此菩萨心。菩萨入三昧中,住于圣法,思惟观察一切音声,善知音声生、住、灭相,善知音声生、住、灭性。如是闻已,不生于贪,不起于瞋,不失于念,善取其相而不染著;知一切声皆无所有,实不可得,无有作者,亦无本际,与法界等,无有差别。菩萨如是成就寂静身、语、意行,至一切智,永不退转;善入一切诸禅定门,知诸三昧同一体性,了一切法无有边际,得一切法真实智慧,得离音声甚深三昧,得阿僧祇诸三昧门,增长无量广大悲心。是时,菩萨于一念中,得无数百千三昧,闻如是声,心不惑乱,令其三昧渐更增广。作如是念:‘我当令一切众生安住无上清净念中,于一切智得不退转,究竟成就无余涅槃。’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离痴乱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善现行?此菩萨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住无所得、示无所得身语意业,能知三业皆无所有、无虚妄故,无有系缚;凡所示现,无性无依;住如实心,知无量心自性,知一切法自性,无得无相,甚深难入;住于正位真如法性,方便出生而无业报;不生不灭,住涅槃界,住寂静性;住于真实无性之性,言语道断,超诸世间,无有所依;入离分别无缚著法,入最胜智真实之法,入非诸世间所能了知出世间法。此是菩萨善巧方便示现生相。佛子,此菩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无性为性;一切诸法,无为为性;一切国土,无相为相。一切三世,唯有言说;一切言说,于诸法中,无有依处;一切诸法,于言说中,亦无依处。’菩萨如是解一切法皆悉甚深,一切世间皆悉寂静,一切佛法无所增益。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了知法界体性平等,普入三世,永不舍离大菩提心,恒不退转化众生心,转更增长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作所依处。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不成熟众生,谁当成熟?我不调伏众生,谁当调伏?我不教化众生,谁当教化?我不觉悟众生,谁当觉悟?我不清净众生,谁当清净?此我所宜、我所应作。’复作是念:‘若我自解此甚深法,唯我一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独得解脱;而诸众生盲冥无目,入大险道,为诸烦恼之所缠缚。如重病人恒受苦痛,处贪爱狱不能自出,不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不能灭苦,不舍恶业,常处痴暗,不见真实,轮回生死,无得出离,住于八难,众垢所著,种种烦恼覆障其心,邪见所迷,不行正道。’菩萨如是观诸众生,作是念言:‘若此众生未成熟、未调伏,舍而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所不应。我当先化众生,于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未成熟者,先令成熟;未调伏者,先令调伏。’是菩萨住此行时,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乾闼婆、阿修罗等,若有得见,暂同住止,恭敬尊重,承事供养,及暂耳闻一经心者;如是所作,悉不唐捐,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善现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十行品的内容。在华严经中,本品分为前后两节,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前面的一个小节。在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佛法理论上的知识,然后学习了初发心功德品,在此之后,现在就进入有关实际修行知识的学习。佛学中常常提到一个名相,叫做六度。这个六度,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他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法上的三学,就是戒定慧,这是大小乘共同的修学法则,可以说是统摄所有佛教修行内容的总纲,任何修行法门都可以归属于三学之下。这个三学,对于大小乘修行者所界定的意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就象世间的小学,中学,大学一样,达到小学水平就是小学毕业,达到中学水平就是中学毕业,达到大学水平就是大学毕业。这里也是一样,对于小乘的三学,是属于低水平的层次要求,对于大乘的三学,是属于高水平的层次要求。小乘修行者通过小乘三学的实修,其结果是没有达到究竟程度的。大乘修行者通过大乘三学的实修,成就了无上佛果,才功德圆满,才究竟毕业。对于大乘修学菩萨来说,这个戒定慧三学的展开,就是这里所说的六度。这个六度再一展开,就是万行。

这个六度内容所包含的意义,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本节经文所说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是与六度一一对应的。一者,欢喜行对应布施;二者,饶益行对应持戒;三者,无违逆行对应忍辱;四者,无屈挠行对应精进;五者,无痴乱行对应禅定;六者,善现行对应般若。

经文中的第一个欢喜行,讲说菩萨修行布施。大乘菩萨摩诃萨以欢喜心行布施,首先说到财布施,那么,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经文中所说的:“佛子,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但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爱乐诸佛本所修行,清净诸佛本所修行,增长诸佛本所修行,住持诸佛本所修行,显现诸佛本所修行,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令诸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内容的中心意义,就是最后那一句话------令诸众生离苦得乐。这里的文字,看起来很好懂,原来这个欢喜行布施,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嘛,他并不难呀,我一看就明白了。可是常言说得好,说得简单,做起来可难啦!我们这些学佛的弟子,对佛法有爱好啊,对她感兴趣啊,学习佛法时,一股脑儿钻进去,七里八外地把佛法掀个底朝天来看,巴不得把最高深的佛法弄透彻,攀登到佛法的最高峰上去。这种学习的精神是可佳可贺的,是值得随喜赞叹的。可是这只是一方面呀,这只是明白道理,实际上能不能做到,却是另外一回事啦。我们说学佛,就要力求做到解行相应。可是大家回过头来,也来个回光返照,自己摸着自己的胸口扪心自问一下,我也看了这个佛经,我也懂了这个佛法,可是在实际上我做得好吗?在实际上我做到了吗?佛法说以欢喜心行布施,来克服悭贪的心理陋习,我们做到了吗?有一句俗话,叫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们世间的众生,对于财物的贪欲,达到了什么程度,为了钱财,不怕把自己的小命弄丢了,连自己的小命都在所不惜。大家看现实的世间中,这种情况的确是存在的。为了钱财,同事亲人朋友可以撕破脸皮。为了钱财,贪污受贿。为了钱财,走私贩毒。为了钱财,不顾党纪国法,去干违法乱纪的事。为了钱财,不要羞耻。钱财能使鬼推磨,为了钱财,甚至有人可以受雇用去当杀手。世间的一般俗人,干这种事干那种事,是为了什么服务的?是为了金钱服务的。当然,付出了自己的劳动,理所当然地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并没有什么错,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保持正常的劳动交换,让整个社会保持正常的经济秩序的需要。金钱本身没有罪,只是人的过度的贪婪心有罪。

现在的社会,经济竞争不断加强,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现了两极分化,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大多数的人找钱越来越困难,所以对找到手中的钱财,抓到手中喜在心中巴不得深深藏到身中,人心越裹越紧,越来越吝啬,越来越小气。我们读书时,就学过守财奴的故事,现在的守财奴大多是个普遍的现象。有个比喻说得好啊,舍钱如同割肉,要是白白地布施一点钱出去,简直就象割自己心头的肉那么疼。自己舍不得布施出去,要是遇到讨债的来了,被骗了,被抢了,钱被别人搞跑了,心中就怨气冲天,嗔心就生起来了,世间一般的俗人,大都是这么一个情况。

可是大乘菩萨摩诃萨,就和我们的一般俗人不同了,就和一般的俗人有天壤之别。菩萨摩诃萨不但能舍财物,而且即使是布施自己身上的肉,也是毫不在乎的。大家看下面的经文:

假使于念念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乏,靡所资赡,饥羸困苦,命将不全。唯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尔时,菩萨即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满足。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来乞求,菩萨于彼曾无退怯,但更增长慈悲之心。以是众生咸来乞求,菩萨见之,倍复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请而来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于无余涅槃。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于无余涅槃。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家看看,若有贫乏众生,来乞求菩萨身上的肉,说仁者啊,我们因为贫乏,生命都快保不住了,我们都快饿死了,希望你呀大发慈悲,把你身上的肉割下来让我吃,以此让我活命。要是我们这些人听到这个话,心中大多立即就生起嗔恨心来了,不把来要的人痛骂成疯子神经病,不拿起棒棒把他们打跑才是怪事。可是菩萨就截然不同了,他听到来人说这样的话,不但不生起嗔恨心,反而生起欢喜心,他就在心中作念想啊,啊呀,你们这些来要我身上肉的众生啊,你们来要我身上的肉,是我得善利,你们是我的福田,是我的善友,平时我作不请之友,主动来找你们,或许你们不会听我的话,理都不理我,可是现在,我一没有求你们,二没有请你们,你们却自己主动找上门来了,这是大大的好事啊,我可是求之不得哟!你们既然来了,来要我身上的肉,我该怎么办呢?------“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我就这么办,不违你们的心啊,你们来要我的肉,那我满足你们的心愿,就布施给你们好了!

大家看到这里,眼睛的反应如何呀?有泪花儿在眼眶中打转吗?在自己的内心中,感动于菩萨的奉献精神了吗?心中有触电般悸动的感觉吗?心中领会到佛菩萨的大慈悲了吗?心中生起了对佛菩萨深重的顶恩戴德之心了吗?

不过又说回来,虽然话是这么说,这样的不惜布施身肉的作法,对于学佛的一般凡夫众生不宜也不能这样提倡。菩萨作这样的布施,是有实际修行功德作支撑的,他们可以这样做,但是我们凡夫众生却做不到,因此也不能这样作要求。以前,有佛子在自己的身上燃灯供佛,就是在自己的身上燃灯,烧自己身上的肉来供佛。大家知道五阴,包括色、受、想、行、识,其实,只要修行禅定,通过了受阴,就可以消灭苦乐的感觉。所以要想在身上燃灯能够,能够不受痛苦,起码要通过受阴才办得到。可是告诉大家一个真相呀,这个受阴,是非常厉害的哟!我们看医生动手术,为什么先要用麻醉药,把病人麻醉了之后,才能进行手术呢?这是因为一般人的忍受力有限啊,不能忍受割肉的剧痛啊,如果不事先进行麻醉的话,病人经受不住痛苦,痛都要痛死。大家想想看,要是拿一颗小针,刺我们的手指,越刺越深,能有几个人挺得住?更莫说用锋刀利剑,大块大块的割我们身上的肉,更是不可能忍受得了的。亲身进入受阴的范围,比如痛关,比如乐关,比如饿关,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险关,都不是普通人受得了通得过的。举例来说,其中的这个饿关,有几个人通得过?饿关发起来的时候,整个肠肠肚肚就象被挖空了,用铁绳紧紧拴着,悬挂在空中受刀刮一样的难受。有一个成语叫饥肠辘辘,饥饿的感觉,就象有车轮子在空肠子中辗来辗去,就是那么一个难受相,一点不假。有不相信的人请去小试一番,但是劝你只是小试即可,避免猛心致狂,或者产生其他不测的事情。其实不用劝,你忍受不了,自己都会回心转意去找吃的,到那时你才真正明白大米白饭是比黄金还要贵重的宝贝。

我们这些人,能够遇到佛法,说明我们过去世种了佛缘,能够相信佛法,皈依三宝进入佛门修行,说明我们的善根还不错,这是好事情。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学佛,首先要把自己先认识清楚,把自己安在实际的本位上,自己的实际功德处在哪一个层次上,在修行中就做与之相应的事情,自己是凡夫,就做凡事,自己没有达到佛菩萨的圣位上,心中虽然要发愿向佛菩萨学习,但在实际行动上还是得和自己的凡夫位相适应。比如上面所说的以身肉布施众生,请问各位有能力做到吗?做不到就请心安勿躁,不得腾空跃高,妄自超越中间的间隔,以防腾空而起,坠地而亡。

现在佛法的法运,已经到了末法时代,佛教内内外外学佛的人,不管是心中理论上的,还是实际修行上的,有不少的人在走危险的错路。其中有一个大错误,就是不量己德,自是凡夫,却自以为自己是圣人,以凡夫俗子之业力缠缚的躯体,妄充盲作圣人之事业,这个现象,甚为严重。到了这样一个末法时代,众生的业障重重叠叠,极其深重,从现在的世态人心,还有学佛人的心理行为中就可以了知。一切诸佛菩萨,他们是明明白白地洞察末法时代众生根性的,所以他们即使自己乘愿而来度化众生,也是要俯顺众生的根机,为众生作模范,显现为普通凡夫俗子的心理和行为,而不会高高在上,作出与众不同的怪僻事情。这些乘愿而来的佛菩萨,见到众生的实际情况,对众生的要求是偏低,而不会偏高。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要求过高,而众生实际上做不到的话,一则可能让众生望而却步,不入佛门受佛法化;二则这些高要求不能落到实处,就成为无意义的空谈,反而让众生失去得实益的机会。如果在现实中,某某传法的人,他的言行把自己标榜得甚高,对学佛人也在高层次上作要求,对于学佛人做不到的高标准,硬是叫学佛人这样去做,脱离末法众生的实际情况,象这样的传法是不恰当的,是有问题的。

处在末法时代,如何随顺众生的根机,如何适应社会的实况,如何合乎时代的特点,把佛教与现实的人间结合起来,把佛教落实在现实的人间当中,使人们在现实的人间中得受佛教的转化,使人们在现实的人间中,同时兼办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保证人们在世间法上能正常的生活,在出世间法上能正常的修行,就成为当今时代佛教中在总体局势上的大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路线,一条路线,是在世间法上的正常生活路线,另外一条路线,是在出世间法上的正常解脱路线。其中的在世间法上的生活路线,就是注重人伦,以扎根现实人间为本,以印光法师提出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基本要求。其中的在出世间法上的正常解脱路线,就是注重实修,以落实现世解脱为本,在律教禅密净这五宗之中,以净土宗为主导,其他律教禅密各宗为辅助。

但是,光是有上面的两条路线还不够。因为在末法时代,魔强法弱,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在这种严峻不利的形势下,保证人们接受佛教正法的引导,不受各种各样魔外邪法的误导,这个问题,是关系整个佛教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是关系人们学修正确与否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整个佛教的首要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佛教来说,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永恒的主要矛盾,而在末法时代更为突出,必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这个末法社会中,在以人控佛教因素的影响下,狮子身上虫,自食狮子肉,佛教本身的内部矛盾,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剧;佛教内部本身的病态变质,会越来越厉害。现在以及以后,电脑网络的盛行,腐朽思想文化的泛滥,全球交流的统一,全球对抗性矛盾的加剧和升级,使全球关系越来越复杂,身在世间中的佛法,不可避免地也要受到其负面影响,把佛教作为利用的工具,卷入彼此之间的战争漩涡就在所难免。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强,社会污染的不断加剧,人们的业力障碍越来越加重,以致越来越多的人心眼模糊,没有能力明判正邪。人心多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迷人,以及居心不良的邪人,会加入魔外党群之中,形成极其庞大的集团势力,共同攻击佛教正法。因此,佛教的内内外外各种不利因素,都会对佛教正法造成影响和冲击,在这种内外交困内外受敌的情况下,要想佛教在世间正常地延续下去,就必须以“坚持正法反对邪教”为中心。

在此,对于末法时代解决佛教中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路线”的观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坚持正法反对邪教”为中心;所谓两条路线,就是世间法的正常生活路线和出世间法的正常解脱路线。

另外,基于现在出现的问题而言,在引导人们学修佛法之时,应该注意几种错误的倾向。第一种错误倾向,是把佛法当作学术来作研究,不注重佛法是以解脱生死为根本目的,执理废事,令人不得解脱的实际利益。第二种错误倾向,是把不适当的世间知识多多加入佛教中来,以世间知识冲淡佛法,让人们分不清楚世间知识和佛法这两者之间的主次轻重。第三种错误倾向,是在佛教中,有意无意地制造假大空的浮夸风,让学佛者的修学脚底无根,对于没有高层次实际功德的凡夫,误导其作不合实际的虚浮妄行。

现在我们来学习十行中的第二饶益行,这个饶益行是与持戒对应而言的。经中说,菩萨持净戒时,大恶魔就派长得端正美丽无比的天女,来引诱惑乱菩萨,扰乱菩萨的道心来了。正处在修学位的菩萨,欲望未破,男女性欲还是有的,不然就不存在降伏的问题了。可是这个无明欲爱,是生死之根啊,如果不破除了这个欲爱,是不能成就无上道的。凡夫菩萨面对美女来了,这美女还百般作态勾引他,这时凡夫菩萨的内心,肯定还是有躁动不安反应的。对此,菩萨该怎么办呢?经文中说:

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舍于一切智心。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

美色的诱惑来了,菩萨心中一定要保持清醒,认得五欲的害处------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心中有这样的觉醒,给自己敲警钟。就象我们走路,路中间却有一块大石头挡道,让我们通不过去,这个大石头就是障道之法,这个大石头就是五欲,需要把挡道的石头移开,把五欲清除,才能在修道上继续前进。在这段经文中,暗藏着一个道理,就是让我们用菩提心,来降伏五欲,用菩提心作自我激励,把五欲转化消除掉。这种转化方法的运用,没有亲身去实证修行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我们自从真心颠倒,迷惑自性流浪生死,已经度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了,无始以来的无明贪爱习气,在八识田中是根深蒂固,极不容易消除啊。就拿平常来说,面对一个面如桃花的美女,心中不起心动念,这样的人恐怕是希有难得的。有的人通过修禅定,有了一定的定力,没有看见女人时,以他的定力之功,能够压伏住心中的欲想。要是把他引到舞厅里去,在灯红酒绿中,受那些露肩露背露胸露胳膊露腿的女人一逗引,给你抛个媚眼凑近你,看看心中还稳得起不?一个实修禅定的人,是会遇到欲魔来磨你的哟!所谓欲乐欲乐,这个欲中有乐哟!一个实修的人,通过持净戒,去修禅定,通过一定时间的修持,把过去世的淫性习气显发出来,欲念也随之加强,这个欲念当中的乐之念,把你乐得欲仙欲死般,那个时候呀,要是没有真正的大心大智作倚靠,来对待降伏转化的话,就要因欲之乐而有漏哟!在这种情况下,功德林菩萨教我们怎样来转化呢?用心中的菩提心来转化。这时,我们就得保持理性的智慧,在感性的欲念现前之时,选择利于菩提道的东西啊,克服不利的因素,旋转消化感性的淫心幻觉泡沫,让这种转化力量,成为恢复理性智慧的功德道力,如果这样真正做到了,就不会因欲乐而漏掉修行功德了。

为了排除障道之石,我们需要怎么做?------“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心中不要生起欲念之想,哪怕是一念欲想都不能够,要在自己的心中保持清净的状态,就如同佛一样。对于欲想,这是第一个对治的方法。接着,功德林菩萨又为我们讲了第二个对治的方法:“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大家看看功德林菩萨在这里对于淫欲的想念,他的语气说得有多重------“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这一品呢,是功德林菩萨宣讲的。功德林菩萨,顾名思义,就是许多功德聚集在一起,成为象森林一样丰茂的功德。这一品主要就是讲的修行上的功德之事。如果我们把降化欲想这个事情做得好,获得的功德就是很大的。反之,如果做得不好,自然损失的功德也是很大的。

前面,说了修行菩萨,欲乐现前,用心降化的方法。那么,为什么要降化这种欲乐呢?这个欲中有乐,也有快乐呀,为什么需要降化它呢?下面的经文,功德林菩萨就讲说了需要降化欲乐的原因:

尔时,菩萨但作是念:‘一切众生于长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贪著五欲。其心决定耽染沉溺,随其流转,不得自在。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已,于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

为什么学佛修道的人,需要降化欲想呢?功德林菩萨就说啊,因为这些欲想,能令众生流转生死,不能得到自在解脱。在佛法的十二缘起中,顺行十二缘起,称为流转门;逆行十二缘起,称为还灭门。流转门就是生死门,还灭门就是解脱门。我们要想修行得到解脱,就一定需要断除欲爱之心,斩断轮回的生死之根,这个问题,在楞严经和圆觉经,以及其他经典中,都在反复地阐明和强调。在这里,顺便给大家说一个与此相关的事情。前不久,有一个莲友和我辩论,彼说佛法上说要断除淫欲,这个说法好象不通。为什么呢?彼说你看世间的在家学佛人,不是也在过夫妻生活嘛,为什么他们还是有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呢?这个净土法门,是带业往生法,这个净土法门,是无上解脱法,不管淫欲断还是没有断,都不是能不能往生的原因。往生的正因,除了修福种善之外,还有信愿行,如果这个达到了,同样可以往生。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啊,佛对于往生的人,还分了九品高低的。就这个淫欲问题来说,针对同一个人来说,如果他的淫垢微薄,那么他往生所得的品位就高;如果他的淫垢厚重,所得的品位肯定就要低一些,这是毫无疑义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一个熟话: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对于学佛的修行人来说,哪怕是对自己的冤家对头,都不应该生起嗔恨之心。大家看功德林菩萨是是怎样教导我们的,即使是这些来扰乱我们的诸魔,来诱惑我们成为我们障道法的天女,也不能用嗔心来对待他们,而只是在自己的内心当中,作出正念来安住他们转化他们:“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已,于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就是说我们不应对他们生起嗔心,而应让他们和自己一起,都安住在无上净戒之中,共同修习佛法,直至最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转化他人,来成就自己呢?因为一切诸法,都是自心所造生出来的,好象是与我互相对立的冤家,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的变相而已。

好了,我们就对本品的这一节学习到这里,其他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去看去体会。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五时佛经串讲       华严经)(五明学佛网:五时佛经串讲       华严经)  

 张文良教授:《楞伽经》与灵辨的《华严经论》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二十四、永远之求道——入法界品(三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二十三、唯一法门——入法界品(二)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二十二、善财童子求道——入法界品(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二十一、清凉之心水——离世间品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二十、如来之示现——宝王如来性起品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九、普贤之行愿——普贤菩萨行品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八、如来之光明—佛不思议法品、如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七、文殊菩萨之圣地——菩萨住处品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六、无量数与寿命——心王菩萨问阿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五、华严力之发扬——十明品、十忍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四、甘露之法雨——二睦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