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下


   日期:2010/6/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四章 学佛

  一、只要心好、行善,何必要学佛?

  (1)每个人都说自己是好人,每个宗教都说自己是劝人为善。但是所谓的好坏、善恶,是以什么为标准呢?都是以各人自己的成见为标准!

  一般人都只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善,一旦受到侵凌攻击,便视对方为仇敌,拼死反击,却不知自己这种敌视的心态、忿怒的心情、和反击的行为,也都是自陷于‘恶’了。又常有人以‘嫉恶如仇’自诩,但这个‘嫉’念又岂是善?‘善’的标准仅到人类的人,他杀生食肉也自以为是善。

  每个人都以各自的观点为标准,认为自己所为的都是善,而个人的观点又是随时会随自己的情绪和利害关系而变动的,以致每个人连自己的标准都无法作一定的规范,何况要认同别人的标准?人人都自认为是善,都认为别人是恶,而互相攻击,互相攻击却仍然各自认为自已是善。

  宗教也是一样,各有各的善恶标准,而相互评击。标准较严格的,认为标准不及自己的是恶;标准较松散的,认为标准超过自己的是愚痴。但之所以标准散漫,是他见得不够深、不够广,然则到底谁才是愚痴?

  佛教和一般人及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是在于对善恶的标准非常严谨而且明确。以佛教的标准来衡量。事实上一般人所谓的‘心好’都是自我粉饰,所谓的‘善’都是虚伪、都不彻底。因此,之所以要学佛,就是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什么样的发心才是真正的‘好心’,让自己的错误没有借口逃避;从而更能身体力行,真正地来行善,最后让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人格,都达到最完美的标准。

  所以,也可以说,如果真正心好、真正愿行善的人,一定肯学佛,接受佛教严谨的善恶标准,努力成为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

  (2)善是有漏业,只是增长福报,不能解脱轮回。而学佛最终的目的,是要修无漏业,要解脱轮回。佛法中之善行,是增长修无漏业的助缘,是基础,而不是目的。所以学佛,不只是要行善,即使能学行佛法中的善行,也还是不够的,还是要学究竟解脱的佛法。

  二、学佛必须吃素吗?

  (1)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吃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吃素是源自于大慈悲心,是因于对畜生道众生的悲悯,是对他们被残杀、被屠戮、被烧煮等惨烈遭遇的不忍。任何人,在面对碗盘里的肉块时,都应该想想它们从活生生到被做成所谓‘美味佳肴’过程中的残酷经历,如果他还吃得下,那真是连一点点的悲心也没有了。连孟子都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种没有悲心的人,也可以说连‘人性’都没有了,儒家都认为他连做‘人’的资格都不够,何况学佛?

  所以,虽然五戒和出家戒中都没有禁止食肉,但《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便将食肉列为菩萨戒。经云:‘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2)真正说来,吃素不是学佛的‘必须’条件,而是学佛的‘必然’结果。它不是用强求的,而是当自己慈悲心增长时,自然会发生的现象。但这种结果,也只是学佛当中的一种‘副产品’,而不是学佛的目的。

  但如果还不习惯吃素的,或是慈悲心还不够大到能自然不忍吃肉的,练习吃素,可以培养增长慈悲心。此时,吃素是学佛的一种手段,一种增长慈悲心的手段,但也不是学佛的目的。而且这种手段也不是‘必须’的,这是自由选择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

  (3)对于有心吃素,而环境因素不许可的人,可以暂时随顺因缘,或吃‘肉边菜’。毕竟发心要比外相更重要,有‘不忍吃肉’的慈悲心,要比强求吃素更重要。而爱护自他一切生命的慈悲心,又比不吃肉更重要。对环境有困难的人,当更努力在心性上修持。但还不能发心吃素的人,千万不要以这种论调当借口,来掩饰自己贪好吃肉的行为,更不可以此来反对、破坏别人吃素,这是要负极大因果的。

  三、只要心中有佛,何必吃素?

  (1)如果心中真的有佛,就不可能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吃肉饮酒。

  佛是大觉、大智、大悲者,如果心中有大平等觉,怎会吃同具觉性的众生之肉?怎会让酒来迷乱心念、障覆觉性呢?如果心中有大智慧,怎会不知道动物临死前会产生尸毒,而食肉造成血质变酸,更是致癌的主要来源?又怎会不知道酒精会伤害脏肺、麻痹神经、腐蚀智慧呢?如果心中有大慈悲,又怎么忍心吃得下众生的肉?

  (2)只是心中有佛,还不能吃肉。必须自己已经成佛了,具有佛的大能力,能超度得了你所吃的众生;又必须是为了度化众生,而行游戏三昧,如此方可以吃肉。

  (3)有些戏剧小说中写到酒肉和尚,常讲一句‘口头禅’:‘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这句话原是出自《两般秋雨  随笔》所载,明朝末年张献忠将攻渝城(重庆)前,驻兵某寺,并胁迫寺中的僧众吃肉。当时有一位法号叫破山的和尚,即以渝城百姓的性命为交换,要求张献忠在攻破渝城时不能屠杀百姓,而他自己毁戒吃肉。于吃肉时,破山和尚随口说偈:‘酒肉穿肠过,佛在当中坐……’。

  为了救一城的百姓,而自己犯戒,这才是真正大慈悲心,真正的心中有佛在。破山和尚如此吃肉,非但没有毁戒,反而更积下无量的功德。但如果一般人,只图口腹之欲,而饮酒吃肉,虽然口中念的是同样的偈,心中却是‘罗刹当中坐’,自己造业不说,还误导引诱别人造业,更严重的是破坏正法,断人慧命。这样的业报,要以多大的代价来承担?请诸位学佛行者千万要三思而后言,切莫以身试法,徒逞一时的口舌之快,而换来无量劫的三涂苦报。

  四、学佛必须出家吗?

  (1)佛教徒包括出家众和在家众,单从这一点就可以很明显地知道,学佛并不是非得出家才行。事实上,在家学佛的人是占学佛人数的大部份。

  (2)另一个问题是:若想专心学佛,是否应该出家?因为似乎出家才是‘专业’的学佛者,能够专心修持、专职弘法。

  出家,的确是非常值得赞叹。但现实的问题是:一、出家有很多戒律,必须有特殊根器和福德才能承担,并不是每一个学佛者都能有此因缘;二、出家有寺院的工作必须做,并没有多少时间能随自己的意愿调配;三、出家众,由于身份形相,出外弘法亦有很多不方便处,有时反而不如在家身容易弘法。

  (3)对修心法的行者(特别是本宗弟子)来说,心出家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身出不出家,只是随缘示现不同而已。因此,学佛行者无需于此间题起分别心。

  五、学佛是老年人的事吗?

  老年人能来学佛固然很好,因为老年人通常比较需要佛法,来指引他死后生命的归宿。但并非学佛一定要等老年。

  很多人都以为老年比较有空闲的时间,才可以学佛,其实不然。你能保证你年老时一定有空闲吗?甚至你能保证你能活到年老吗?而且学佛也不是要空闲时间才能学,而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学的。更何况老年学佛,有好多比年轻人更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吸收能力、理解能力、观想能力、和修法所需的精神体力等,都已经大大减退,而执著心和染污心、世间习气等,都更深、更难革除,障碍更大。因此,老年才来学佛,比年轻就学佛,困难何止数十倍?更别说要想成就了。

  所以,若是真正想学佛,真正想成就,必须趁年轻就好好学、好好修。早一分开始,就多一分容易。

  六、学佛只是追求心灵的寄托吗?

  寄托心灵的方式有很多,学佛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但这并不是学佛的目的。

  所谓寄托心灵,其所指的心灵,只是我们的妄念而已。追求心灵的寄托,为的是使心灵得以安顿。而寄托心灵的方法,不外是藉用艺术或宗教等外境,以虚幻的外境羁绊妄念。但妄念是念念生灭、变幻不定的,即使暂时获得安顿,也不会永远,终究会再度失落,再度追求别的目标来求寄托。虽有少数的人,能把一生、甚至把生命部献给艺术,但这是妄念强烈的执著,强烈的追求,不断加强追求同一境相为目标,表面上看似找到终身的寄托,事实上依旧是不断在追求,并不能使心灵得到安顿。所以向外追求心灵的寄托,事实上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寄托的。

  学佛,则正好相反,是向内追求自己的真心。追求真心的第一步,是止息妄念,使妄念对外境不起作用,而不是向外境找寄托,用外境满足妄念。妄念止息了,身心自然安顿,而真正达到追求心灵寄托的目的。但这并不是学佛的目的,而只是学佛的开始。

  七、学佛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吗?

  (1)若相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来讲,极乐世界当然是非常高的境界,非常好的环境,也很值得我们这世界的一般众生追求往生。一到极乐世界就不再受生死轮回,这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成就了。但若从学佛的全程目标来说,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究竟,它只是一种殊的方便而已。

  我们学佛,尤其是学密宗的行者,要以即身成就为目标而发心,要自己建立一个极乐净土,要显现自性本具的净土。因为净土和秽土,原本就是同一体,只是众生的心念有染污,所以所见的世界才不清净。世界的净秽相貌,是随我们的心念和业力而现的。当我们能回复本具清净无染的自性时,自性中本具的净土,也就自然显现,则随处都是净土了。

  除非是妄自菲薄,自认为不能成就的,才退而以往生极乐为目标。

  (2)要想往生极乐世界,首要的是发大菩提心,要为修行而求往生、为早日成佛而求往生、为救度一切众生成就而求往生,其次再修往生净土的法门。如果不肯发菩提心,即使修往生的法门修得多好,也一样无法往生。因为阿弥陀佛是以大菩提心愿力建立净土,众生不发菩提心,便不能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故无法往生。

  八、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学佛是为了什么目的?以什么动机来学佛?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如果动机不正确,怎么学、怎么修,都会走到歧途去。

  一般说来,学佛有四种不同的发心:一是为了此生或下一生的福报,或为了自己或家人的寿命健康,而来学佛;二是为了自己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而来学佛:三是除了追求自己解脱,也要救度一切众生都能和自己一样解脱痛苦,乃至都能究竟成佛,为了这个目的而来学佛;四是了解一切生死轮回、或成佛涅槃,一切的痛苦与解脱,一切的众生和佛果,都一样只是虚妄的幻相,没有什么可追求,也没有什么必须脱离的,为了让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能觉知这个道理,并回归这种超越的绝对境界,而来学佛。

  这四种发心,虽然有层次上高低的差异,但基本士都还不算错误。当然我们不鼓励第一和第二种发心,但如果你是以这两种发心而来学佛,我们也不排斥,但你自己必须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随著对佛法了解的深入,和心量的逐渐开展,让追求的目的也跟著提升。事实上,学佛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圆满觉悟。

  除了这四种目的之外,如果你还有不同的目的,那就要小心了,最好自己彻底检讨一下。特别是如果为了追求超常态的能力、为了感应、或通气脉、练灵动等等目的而来学佛,请一定要重新考虑,重新了解佛理,重新建立学佛的理念,等确定具有正确的动机后,再来学佛。因为学佛是一条追求正确觉悟之路,而不是追求迷惑于超常态能力感应之路。如果以超能力或感应来吸收信徒的,必定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为了超能力或感应而来学佛的,必定会走入歧途。拿自己的慧命去换取虚幻的超能感应的眩惑,那是最不值得的事。

  九、学佛是学些什么?

  (1)学佛要学佛的心,不是学佛的外相。什么是佛心呢?佛是觉者,佛心也就是‘觉’,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觉知自己的念头,觉悟自己的本心。而觉,是要自己来觉,要自己体证,而不是学习了解佛陀说出来的觉后的境界,那是佛的觉,不是我们的觉,你‘了解’也只是用意识去想像而已,并不能真正达到觉的境界。所以我们学佛,是要学习觉的方法,自己依此方法来觉。

  (2)佛心是平等心,是不分别心,是无取舍心,是不生灭心,是无贪、无嗔、无痴的清净心。我们学佛、修法,也就是在修这个心,把我们众生不平等的心态、自私的心态、喜欢分别取舍的心态、念念转变不定的心念、充满贪嗔痴的心念,‘修正’成清净的佛心。我们要先学这种‘修正’的方法,再学著运用这些方法,将自己的心修正成佛心。

  (3)佛心就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有四种:胜义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证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即众生本具的圆满觉性。愿菩提心,即求开顾此圆满觉性的心愿,不仅愿自己觉悟,也愿众生都能觉悟,这也就是菩萨‘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誓愿。行菩提心,即依佛法修持六度万行,以开显本具的觉性。证菩提心,即本具的觉性已圆满开显,为究竟觉悟之心。胜义菩提心是所依之根,愿行普提心是所修之道,证菩提心是所得之果,根、道、果都同样是这个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所见,愿菩提心是所得之果,根、道、果都同样是这个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所见,愿菩提心是所修,行菩提心是所行,证菩提心是证果。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依这四个菩提心而学:先觉胜义菩提心,了知我们自已的心性和佛的心性不二;依此而发起愿菩提心,愿令自他都能觉证这个与佛不二的菩提心;再依愿而起行菩提心,实际精进修持佛法;最后到证菩提心,实证这自始至终所做的自性菩提心。

  (4)佛心具足大智、大悲、和大能,我们学佛,也是要学佛的智慧、慈悲、和能力。但这些智慧、慈悲、和能力,都是我们自己本来就具有的,因为我们的心和佛心本来就是相同的,只是我们自己一直都不知道而已。所以我们学佛,是要学习佛陀如何开发他的大智、大悲、和大能的方法,要依照他的方法去做、去开发我们自己自心本有的智慧、慈悲和能力。

  当我们依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开发出我们本有的智慧,自然能和佛陀一样了知宇宙一切事相、了知八万四千法门差别。如果不是这样开发自己的智慧,而只是努力研究吸收佛陀所宣说出来的事相法门差别,那样以意识学习得来的,不是佛心的智慧,只是知识而已。这种知识只能知道事相差别是这样,却不能了知为什么是这样。知识是有限的,因为人的意识作用是有限的;智慧却是无限的,因为我们的真心(佛心)是无限的。知识不能了脱生死,智慧才能了脱生死;知识不能救度众生,智慧才能救度众生;知识不能成佛,智慧才能成佛。不学开发自性的智慧,而追求外在的知识,这是舍本逐末的最愚痴的做法。

  慈悲和能力也是一样,都必须开发自己本有的才是真实的,而且都必须有智慧来引导。如果只是用意识或知识来引导,慈悲和能力不但不能帮助众生,反而会害了别人。这是极危险的。

  十、学佛要历经那些阶段?

  不管显教、密宗、大乘、小乘,任何一个宗派,学佛的过程,都是由信心开始,要有想来探讨、来学佛的意愿,才能正确地领会佛法的义理,这便是第一步,建立正确的知见;接下来就是要实际去修行,这是最重要的部份;最后实际体证到那种境界,这是最后的目的。

  十一、学佛要怎么学?

  (1)学佛的通则:

  第一是严守戒律,让自己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心念都清净,因为佛与众生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佛是清净,而众生不清净。

  其次要多行善事,广积福德资粮,因为佛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的。

  第三是习定,因为唯有藉由正定,才能够产生正智慧、佛法的智慧,这不是靠看经、参访、学法等向外驰求的方式而得来的,而是藉由正定而向内开发,把自己本具的智慧开发出来。但是要能定,就必须先把持戒和福德修好,才有可能定得下来。而所谓‘福德’,就是必须要有‘德’,才能保得住‘福’,所以如果戒律持守得不好,没有‘德’,即使一直在努力行善,也积不住福德,反而原有的福德也都因为犯戒而漏失光了。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实在就是持戒的基础。

  (2)本门的学佛法则:

  第一、对师父真诚的信心,师父怎么说就怎么做,不用怀疑,当师父的教示和自己的想法相左时,就是考验自己对师父信心的时候。

  第二、依照师父规定的修法程序,次第而修,并且要常参加师父主坛的各种法会。对修法上的问题,只问‘怎么做’,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都是自己的意识在转动而已,是永远问不完的,也没办法解脱生死,反而是沉沦生死的主因。而且问‘为什么’,也就表示对师父、对法还没信心。总之,密宗的修学法则,就是完全相信师父、完全依止师父、完全照师父所说的去做、照师父所传的法去修。

  第三、华藏祖师的开示:修法不能成就,修心才能成就;修行之道无他,唯有革心而已。所以学佛最重要的法则,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到自己的心念,‘修正’我们的心念,把我们无始以来向外驰求的心,扭转来观照自性本具的菩提心,即把凡夫的心转变为佛心。

  注:1.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有任何问题。若是修法上有问题一定要问,如果是特殊的问题,最好是直接请示师父,至于一般基本的知见,则可以和师兄们一起研讨。但是不要在名相、事相上钻研、分别。

  注:2.上师对修密弟子之重要,于‘修密问答录’这本书内有详细的说明。

  十二、没有显教的基础,也能来学密宗吗?

  虽然说学密最好先有显教的基础,但各人的根机和因缘各不相同,若是学密的因缘已经成熟,直接来学密宗也是很好的。但进来之后,要赶快自己充实基本的佛学知见,修持上才不会有偏差。

  但是充实佛学知见,并非要大家到处去跑道场,到处参访。没有基本知见,而到处跑道场,更容易出错。

  最好、最简单、最不会出错的方法,是常参加师父主坛的法会。因为我们该具备的基本知见,师父都会往法会中开示,所以参加法会等于是充实佛学基础最直接而简单的方法。若能经常参加法会,好好领解师父的开示,修持一定不会有差错。

  其次,师兄们只要做‘求法申请规定’所列的必读书籍,逐次阅读,必能一窥佛法之全貌,基础亦得以稳固、具足。

  十三、成佛很难吗?

  (1)困难或容易,要看你从那个角度来看。

  若是依法门来说,显教注重理论的探究,在理论上花太多时间,所以依修显教要成佛是比较困难的;下三部的密法,多著重于事相仪轨,要成佛也难;无上密法则是直修心性的法门,和其他法门比较起来,修无上密要成佛就没那么难了。

  又若从时间来看,显教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无量无数次的世界成坏的时间)才能成佛,是极难的;密宗下三部的法门,要十六世成佛,比起显教来要简单多了;而无上部的密法则至多三世、乃至一世就能成佛,可以算是最简单的。

  但若从修行过程所遇的障碍来看,显教是把业障在极长的时间里分摊,所以每一世的障碍看起来比较小;修密宗的人,则要把无始的业障在十六世乃至一世中消除掉,所以障碍会特别集中,看起来似乎比较难。然而密宗可仗上师传承及密法的加持,消业除障之力特强,故实际修持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只要对上师有信心,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成佛的难易,也要看所选择的法门对不对机,就是所修的法适不适合自己。

  (3)难易要看个人的精进程度,而最主要的是个人的心态问题。如果你认为很容易,有这个信心—对师父有信心、对法门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又有出离已,深体世间无常,切愿要了脱生死轮回,则必定精进不退地修,再加上大菩提心,那成佛就容易了。如果你一直觉得成佛很难;再怎么修也没信心,当然修不下去,那又怎么可能成就?

  第五章 皈依

  一、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

  成为正式的佛教徒,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皈依,一是持戒。受皈依是正式进入佛教的第一步,受戒则是正式实践佛法的第一步。

  二、皈依是什么意思?

  (1)皈是归投、求救护之义,依是依附之义。皈依,就是归投、依附,而求救护。

  (2)皈是反白之义,即反黑业(恶业)而为白业(善业),依是止息妄念之义。皈依,就是止息妄念、断除恶业,而行善业。

  (3)皈是归复之义,即回归自性,依是安住之义。皈依,就是回转向外追逐的妄念,归复自性而安住。

  三、皈依有那几种?所皈依的对象是什么?

  (1)皈依有三皈依、四皈依、六皈依、一皈依等,依次深入。最初级的是三皈依,是显密共通的基础,显教只有三皈依,密宗则还有以下三种。再深入的是四皈依,是修学密宗的基础。更深入的是六皈依,修到‘本尊法’即是受持六皈依。最高的是一皈依。

  受前面的皈依后,可以依序深入受后面的皈依。但受后一种皈依时,即已具足前面所有的皈依,也就不用再受前面的皈依了。比如显教都只受三皈依。如果已在显教受三皈依的,可以再来受密宗的四皈依,并不和三皈依冲突。而如果还未受三皈依,就直接来受四皈依的,就不用再依显教受三皈依了。

  本宗所传授的皈依,都是四皈依。

  (2)三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以‘常住三宝’为皈依之外缘,以‘一体三宝’为真正皈依处。

  四皈依的对象,是上师和三宝。以归投上师三宝为外缘,止妄断恶,归复自性而安住,是为真正的皈依。

  六皈依是皈依于三宝和三根本—上师是加持根本、本尊是成就根本,护法是事业根本。以皈依三宝三根本为外缘,成就自性的法身体、报身相、化身用。

  一皈依:外相上是皈依上师,实际内涵乃是皈依自性。因上师与佛法僧实属一体,亦是最上乘之皈依。为何一皈依是最上乘皈依?因为无始以来自己流浪生死之次数,已如恒沙,过去无量诸佛皆未能得度,唯目前之上师能引导我等永出三界,而登彼岸,故功德等同千佛,惠我却犹胜于佛(因过去诸佛皆已涅槃)。由于现前之上师可将过去诸佛成佛经验教导于我,加持于我,并为我们印证修行正确与否,密宗之即身成佛,即因上师的功德力,方能有如此不可思议之效应,故言最上乘皈依为一皈依,皈依上师,原因即在此。是故一皈依之前题,在于皈依之弟子,从其长期的观察体会,而确认所皈依之上师为其修证成佛之唯一依归。故对上师须具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说一不二的服从,乃是一皈依成立的条件。新皈依师兄只要如法修持,参与共修,再参阅修密问答录,了解修密要义,即可如实了解:一皈依—皈依上师(皈依自性),确实是修密成就唯一之根本。

  四、学佛为什么一定要行受皈依的仪式?

  受皈依是一种约定,是自己和三宝的约定、和上师的约定、和自心的约定。

  虽然皈依最重要的是发心,真正的皈依是内心的事,但仍需要有一个外相的仪式,同自己做一个决定的表示,以向自己所立的誓约,来坚定安住自性的决心。如此,也可以提醒自己:皈依是何等的重要!而受皈依的这一刻,也就是自己解脱轮回、复现自性的关键。

  事实上,如果真心想要学佛,就不会排斥皈依的仪式。除非是自己还想多了解其他宗教,对佛教的信心还不够坚定。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应该来受皈依。因为皈依是极其庄重的事,是生死大事,不是尝试探险好玩的事。

  如果不受皈依,即使研究再多佛理,或修持多高的佛法,也不能算是正式的佛教徒。若是密宗的法,一定要经过合格的金刚上师为授传法灌顶之后才能修习,何况未受皈依?是绝对不可以修的。

  五、皈依后能保佑平安顺利吗?

  (1)皈依三宝后,的确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及诸护法圣众的护佑。如果是受四皈依,更有传承的无比加持力。

  (2)但相对的,也有许多我们过去世的怨亲债主会来障碍我们,因为皈依是解脱生死轮回的最初一步,一受皈依便表示不久即将解脱轮回,那我们过去欠他们的债、伤害他们所积下来的仇恨种子,以后他们便都无处追讨、报复了,所以他们会用尽办法来阻碍我们。所以一般人在刚皈依后,通常都会遇到很多世间法上的不顺利。但如果我们因此而怀疑佛菩萨没加被我们,甚至误以为这是由于皈依才导致的噩运,因而退失对佛法的信心,那就正趁了怨亲债主的心愿,而自己也将永远沉沦生死,永无出离轮回的希望,这才是最可惜的。

  所以,受皈依时,最好不要抱持想获保佑得平安顺利的心态而受皈依,皈依后更要以平常心来看待一切顺境或逆缘。要知道一切的顺逆都是由自己过去所造的业力感召而来,不要怨天尤人,一切不如意的事都当做消业想,并且诚心忏悔过去所造的罪业,如此必能以自己忏悔力、及诸佛菩萨的加被之力,而迅速消除罪业,自然就逐渐事事平安顺利。

  (3)受四皈依的密宗弟子,更要把一切境都当做是师父的加持。当遇到顺境时,要知道这是师父加持我,要感谢师父慈悲赐与这适于修行的时机,要珍惜这顺境,好好修持。当逆境来时,要知道这是师父对我的考验,要感谢师父慈悲赐与这对境验心的机会,要能冲得过障碍、通得过考试。如此则一切顺逆境都是修行的助缘,对修行者来说,并没有任何不平安不顺利的时候。

  (4)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一切世间的事都是短暂的,一切顺逆境都是瞬息万变的,我们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控制外在的情况,却无时不被外在的情况所控制。而我们学佛,就是要从这些被控制的情况之中超脱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平安、真正的顺利。

  六、皈依有什么利益?

  师父常开示:《涅槃经》上说:‘皈依佛法僧,则无所畏惧。’因为皈依佛、则不堕地狱,皈依法,则不堕饿鬼,皈依僧、则不堕畜生。所以皈依之后,只要不再造深重的罪业,都可以免除堕落三恶道的怖畏。这是一般受三皈依的利益。但皈依并不只是为了不堕三恶道而已,皈依真正的目地,是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实际去做,逐渐能脱离六道轮回、乃至成佛,乃至令一切众生也都能成就无上正等觉,这才是三皈依的究竟利益。

  至于四皈依:皈依上师、佛、法、僧,则除了不堕三恶道的利益之外,还能即身成就,不是一生接一生、一世过一世,慢慢修行、慢慢解脱轮回、慢慢成佛,而是这一世就要解决生死的困扰。皈依具有真正传承的上师,和没有皈依上师,差别就在于成佛的快慢。因为只皈依三宝的人,是依靠佛法、完全凭自己对佛法的体会程度而成就的,所以成就慢;而学密宗的人,则是依靠上师而得成就,上师把他成就的经验(也是过去诸佛及诸祖师成就的经验)直接教授给弟子,所以说弟子的一切成就都来自于上师,师父一肩要扛弟子的罪业,一肩要扛弟子的成就,因此只要是皈依正确的上师,并且对上师具有真正的信心,照著师父所教的认真去修,一定可以很快获得成就。这就是皈依上师所获得的利益,由此也可知上师的重要。

  七、如何受皈依?

  如果是受三皈依,一定要在佛像、佛经、和出家比丘三者之前而受,以这三者作为三宝的代表象征。

  若是受四皈依,则必须欲受皈依的人到他所要皈依的上师之前亲受,不能由别人代授、代受皈依。

  本宗的皈依,在皈依法会之前,要先带两张相片、一份身份证影印本,并填写一份皈依申请表,向执事师兄申请。在皈依法会中, 师父会同时传授‘皈依仪轨’。法会之后,要受 师父灌顶。如此皈依才算圆满。

  海外弟子之皈依,由于上师慈悲,故授以电话方便皈依,由师父亲自传授皈依修持,以期能即时同发大悲心、菩提愿,自度度他,利益一切有情,故海外皈依师兄,必须依上师开示,如法修持、坚定信心,方不负上师之悲心。皈依方法可与海外分舍联系。

  八、皈依是拜师吗?拜师是不是愈多愈好?

  (1)所谓‘拜师’,是世俗学艺的仪式。在佛法中,并没有‘拜师’这一套。

  在出家众中,由于僧团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必须依止‘亲教师’,学习僧团的生活方式、戒律仪规和佛法经教等。但依止亲教师并不需要另外皈依或行‘拜师’礼。因为当受三皈依时,其中‘皈依僧’,就是皈依佛教中的一切僧众,当然也包括所要做止的亲教师在内,故不需再单独皈依某一人。何况单独皈依于一僧也是不如法的。这是出家众的情形。

  至于在家众,则没有出家众对‘亲教师’的必要需求,更与‘拜师’牵扯不上关系。同样的,在家众所皈依的僧,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的僧众,在家众所要护持的僧众,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的僧众,都不应该只是某家、某派、某寺、某师。

  为人授三皈依的出家众,他只是代替佛陀来为我们‘证明’皈依,并不是他本身有资格为我们授皈依。而且亦仅是做为十方三世一切僧宝的一个代表而已,是代表僧宝来接受我们的皈依,并不是我们只皈依于他一人。

  现在很多人把世俗的习惯掺杂到佛法里来,把皈依当做是拜师,把为我们作证皈依的那位师父就当做是自己皈依的唯一师父,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也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做法。可叹的是这种错误不仅存在于受皈依的在家众,而且普遍地存在于为人授皈依的出家众。

  由于这种错误的观念,再加上世俗的名利习气,结果使得‘拜师’这样不如法的风气更日益严重。受皈依者是认为皈依愈多愈好,好像皈依的师父愈多,自己的修持相知见愈好;而为人授证皈依者也是认为愈多人来皈依愈好,好像愈多人来皈依,自己的名望和地位愈高,甚至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制定出钳制其皈依弟子(包括出家众和在家众)不得再另外‘拜师’等种种不如法的私规。其实这都是在长养生死轮回的习气,不但无法解脱生死,反而只会坠入轮回更深。真心想要学佛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2)受密宗四皈依的,其中‘皈依上师’,看似和世俗的拜师类似,但其实本质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而皈依一根本上师之后,更不可再皈依其他上师。因为密法最重视的是清净的传承法流,如果皈依两个以上的上师,怕会混乱法统,则不管再如何精进的修,都无法成就的。即使不会把密法混乱,但修不同上师的法,不能专一,也不可能成就。所以 华藏祖师开示说:‘两个师父即两世成就,非一心故。’由此可知专一师父的重要。

  所以想要学密的人,在受四皈依之前,先不要急著皈依,一定要先考虑清楚,是否真要以这位上师为根本上师,确定之后再来皈依。皈依之后,就不要再乱跑道场,到处攀缘。攀缘愈多,生死的缠缚愈多。

  九、皈依后有什么必须持守的规范?

  (1)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皈依时所发的三个誓愿: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论、不皈依外道邪众。若是受四皈依的,还要加一个:不皈依外道邪师。

  但是要我们不皈依外道,并不是独裁专猘,而是为了救我们的慧命,不要我们在不了义、不能解脱生死的外道法中浪费时间和精神。而我们自己发愿不皈依外道,也不要只是为了皈依必须发这样的愿而跟著盲目发愿,必须了解其他外道法门的不究竟,不可信靠,因此而不皈依。

  对于外道,虽不皈依它,但也不能有仇视敌对的心态。应该为了他们不能了解宇宙人生之真相、为了他们不知道真正解脱生死的正法,而对他们起大悲愍心。应该发起救度他们的心,虽然目前没有这个能力,但将来不管多久之后,只要自己有能力、他们有因缘,都要救度他们入佛教、修佛法、证佛果。

  若是先前已信仰其他宗教,而要皈依三宝,最好是能先决定可以完全放下原先的信仰:若是不能完全放下,最低限度,也要能了知它的不究竟,不再依靠它,而逐渐远离。如果还是有事便要求助于它,求它庇祐平安如意,求它成全世间福乐,那即使行了受皈依的仪式,也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2)受三皈依之后,对佛像,即使是残破的佛像,也要尊敬如佛;对经书、写有一句经文的纸帛、乃至随时随处听闻一句经句,都应恭敬;对出家众、即使是破戒比丘、乃至僧众所用物,都须尊重。至于如何才算恭敬尊重?要在行为细节上用心。只要心中常存恭敬之心,行为自然不逾矩。

  受四皈依者,对自己的根本上师更须特别恭敬,乃至上师所用之器物,都必须尊重,不可私自使用,更不可嬉戏玩耍。种种细节,极为重要,可参阅(皈依指引)一书中的(坛城仪规),或请教其他师兄。

  (3)受皈依之后,要时时记得自己的身份—是已受皈依的佛弟子、三宝弟子、密宗弟子、圆觉宗弟子;要时时皈依—念念反省自己的心念,不要随恶业习气所转,念念觉照自性,念念发菩提心。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意义。

  十、皈依誓偈讲的什么意思?

  皈依誓偈是:‘皈依师,总持尊,永不皈依邪恶知识;皈依佛,两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离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论;皈依僧,众中尊,永不皈依外道邪众。’显教受三皈依,则只有后面三句,没有第一句。

  总持,是‘完全摄持’的意思,因为上师是总摄一切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智慧,也总摄一切法,所以说上师是总持之尊。‘皈依师,总持尊,永不皈依外道邪师’,就是说:上师是总持一切之尊,所以找皈依上师,而不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指导者。

  两足,是指福德与智慧两者都到达最圆满的境界。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其实就是积聚福德与智慧的过程,等福德与智慧都圆满具足,便是成佛,所以说佛陀是两足之尊。‘皈依佛,两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是说除了佛陀之外,其他一切诸天、诸神、乃至魔王等,都没有能像佛陀一样,福德和智慧都到达最圆满境界的,所以我只皈依佛陀,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崇拜者。

  离欲,就是破除执著、烦恼、和偏见。一般的法,不管是世间法或出世法,都只能破除不同程度的部分我执,不能完全破除我执(对自我的执著),何况法执(对法的执著)?只能消除不同程度的部分烦恼及现象;不能完全消除烦恼,何况拔除烦恼的根源?只能指责别人的偏见,不能见到自己的偏见,何况见到完全无偏的中道正见?唯有佛法,才能完全地破除我执和法执,拔除烦恼的现象与根源,正见无偏的中道实相。所以说佛法是离欲之尊。‘皈依法,离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论’,是说除了佛法之外,其他一切外道的法都不能真正破除执著、烦恼、与偏见,所以我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法。

  僧众是代表佛陀住世弘化,又是传承佛陀正法的持有者,所以说僧众是众生中最尊贵的。因此,我们皈依僧众,而不皈依其他一切不能出离生死的外道众。

  第六章 受戒

  一、学佛一定要受戒吗?

  戒律是要改正我们错误的习惯,让我们的人格提升为佛格。我们学佛,也就是学者改正自己错误的习气,学习佛的所思、所行、所言。若是不受戒、不持守戒律,怎么能算是学佛呢?所以受戒、持戒,不但是学佛实行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二、受戒后再犯戒其罪更重,不受戒不是罪较轻吗?

  受戒与否,与罪业的轻重无关。不过未受戒者,只有造业一项过犯;受戒者犯戒,则有造业与犯戒两项过犯。

  然而,受戒之后,就纳受了戒体,虽然犯戒,仍有忏悔还净的方法,戒体依然清净,而罪业亦得以因忏悔而减轻。纵使罪业深重,而堕入恶道,但以戒法之力故,受报轻微,犹能于恶道中教化该道的罪生。侍业报受尽,因戒体不失故,乘戒法功德,即得人生、值遇佛法,故能速证菩提。此为受戒而犯戒者之殊胜处。

  若未受戒者,纵造善业,命终生天受乐,报尽还堕。因无戒体故,乃随业流转,欲得人身,不知要经多少千万亿劫?纵得人生,亦难值佛法,何况修持?更遑论成就!是故长沦六趣,永无出期。善业之报尚且如此,何况造恶业者?此为未受戒而未犯戒之低劣处。

  故知受戒与否,罪业虽是同等,而受报轻重,则是受戒者轻而未受戒者重。至于解脱生死、成就佛果,受戒与否更是关键。是故经云:‘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因有受戒故有戒可犯,虽犯而戒体不失,故是菩萨;因无受戒故无戒可犯,虽无犯却仍无戒体,故是外道。

  三、忏悔真的有用吗?

  (1)真心纤悔、真发勇猛心忏悔,一定有用。因为业也是由心而造的,当然也能由心来忏悔,而净除心造的业。

  怎样才叫真心忏悔呢?第一要生起大怖畏心,知道自己造了业,若不忏悔清净,则必定要受无尽的痛苦;第二要生起信心,相信依止上师、依止佛菩萨而求忏悔,一定可以使罪业情净;第三要发大猛厉心,若所造的罪业不能忏悔清净,决不停止;第四要让决誓心,今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坚决永不再犯。能如此忏悔,必定可以业随心转而得净除。若是修密的人,除如此真心忏悔之外,还可以配合上师所传的法来修持,则罪业清净得更快。

  以上四种心中,第四个最为重要。因为所谓忏悔,忏是忏其前愆,就是忏改过去所犯的错误,悔则是悔于未来,就是坚誓未来永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誓不再犯才是忏悔真正的用意。师父也曾开示:‘忏悔的目的,是不要再犯。千万不可存著反正可以忏悔的心,忏了又犯,犯了再忏,这样忏悔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不能坚决永不再犯,即不是真心忏悔,忏悔也没有用。

  而信心是忏悔的根本。如果你心中一直存有‘有没有用’的疑问,那就怎么忏也没用了,因为你不相信,就不会真心忏悔,当然没有用。

  (2)真正的忏悔,是了知诸法如幻,罪性本空,安住于体性当中。

  但大家千万不可误解‘诸法如幻、罪性本空’的意思。在体性来说,罪性本空,但众生还没能实际证到体性之前,业力对我们来讲,是不会空的,如幻的因果还是存在,还是一样要受如幻的业报;虽说所受的业报是如幻的,但对还没证到体性的众生,还是会感受到痛苦。

  因此,还不能安住于体性的行者,甚至还不了解什么是体性的人,都必须藉著有相的忏悔来忏除罪业。千万不要因为在理上‘罪性本空’,而以为用不著忏悔罪业,甚至因此而误以为可以随便犯戒造业,也不会受报。这样误解经义,就断送了自己的慧命了。真正愈深证体性的人,愈不敢造丝毫罪业。

  四、等自己有把握能持守不犯了,再来受戒,这观念好不好?

  有这样的发心是很值得赞叹,但这种作法却并不值得鼓励。为什么呢?

  第一、众生在未成就之前,不可能完全不犯戒的。要想等自己完全能持守不犯之后再来受戒,那就永无受戒之期了。唯有先受戒,虽然屡忏屡犯,只要真发心忏悔,必能渐渐不犯,最后才有可能不刻意持守也不会犯戒。

  第二、未受戒者,即使知道戒律的内容,想要练习持守,但事实上由于没有正式受戒过,缺少严正的约束力,往往就被自己的习气所转,而一再替自己找借口原谅自己,最后使原先追求完美的理想,也变成逃避受戒与持戒的借口。因此说要先练习持戒,已是极难做到的,何况想要持守不犯再来受戒,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学佛的人发心,要用智慧来发心,不要只用情见来发心。要先了解现实,再来决定理想,不能只靠理想而来决定现实。

  五、戒有那几种?各有多少?

  (1)戒的种类很多,如各宗教都有各自的戒,称为‘世戒’;修行人在定中自然不犯某些戒,称为‘定共戒’;修行人证到某些果位时自然不犯某些戒,称为‘道共戒’;还有释迦牟尼佛为弟子们所制订的戒,称为‘佛所制戒’,简称‘佛戒’。

  佛戒之中,又分为好多种,像在家众的五戒、八关斋戒,出家众的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二百四十八戒,大乘的各种菩萨戒,密宗的金刚戒等。

  (2)本宗弟子一般所受的,只有三种:一是最基本的五戒,二是属于‘瑜伽学派’系统的菩萨戒,三是密宗戒中的十四根本堕。

  五戒只有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菩萨戒有三大类:净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净律仪戒是断除一切损害自他的恶法;摄善法戒是学行一切成就自身佛德的善法,可以‘六度’摄之;饶益有情戒是学行一切成就利他佛行的事业,可以‘四摄法’摄之。以这三大类摄尽一切,等于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意思。另外又特别开列出四种‘等他胜罪’、四十五条‘轻垢罪’等四十九条的学行戒文,其中四种等他胜罪是属于净律仪戒,轻垢罪中前三十三条是属于摄善法戒,后十二条是属于饶益有情戒。

  金刚乘十四根本堕,即有十四条戒文。

  六、如何受戒?

  其他宗派各有其受戒方式与规定、仪式等,在此不赘述。

  本宗的受戒,一年有两次正式传戒,在农历的三月十五和九月十五。而每月一次的诵戒日,又都可以方便受戒,但在方便受戒之后的第一次正式传戒法会,一定要参加,才算真正受了戒。

  受戒前,要先带两张照片、及一份身份证影印本,并填写一份受戒申请表,先向执事师兄申请。

  受戒时,要随 师父的开示而做观想,随 师父念诵受戒文,并依文发心受戒。

  七、受戒要做什么次第?

  (1)若是依佛法深浅的次第,应该是先受五戒、次受菩萨戒、最后再受金刚乘戒。因为五戒是一切佛法,不论显密、大小乘、出家在家等,都必须具有的共通基础;菩萨戒是大乘显密共有的戒律;金刚乘戒则是密宗不共戒律。

  (2)依本宗修持而论,因为本宗是属于密宗,所以在受了五戒的共通基础之后,理应先受金刚乘十四根本戒,成为正式的密宗弟子,最后等广大的菩提心如实生起之后,再受菩萨戒。本门求法的条件,也是依这种次第。

  (3)事实上受戒的次第并没有正式限定,全看各人自己的发心。除了五戒一般是要最先受之外,菩萨戒和金刚乘十四根本戒那个先受、那个后受,或者两个同时受,都是可以的。甚至如果有发大心的师兄,三个戒一次同受,也无不可。

  八、受戒后要如何持守?有什么原则?

  修大乘的人,是以心来持戒,尤其是本宗都是修心法的,更注重心戒,只要起一个违犯戒律的念头,就已经算犯戒了,不必等到身体去做。所以本宗弟子受戒之后,天天都要诵戒,检讨自己这一天当中是否有犯戒。但其实这也是一种方便而已,其目的是要让我们养成自我检讨的习惯,乃至最后能每一个念头生起时,都能马上自己检讨是否犯戒。所以,持戒的原则,就是一定要从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来持守。

  九、持戒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

  (1)持戒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根本方法,就是依戒律的精神来持守,而不只是死板地依戒律的条文来持戒。所以大乘的戒律有很多开遮,就是只要不违反戒律的根本精神,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允许不必尽依戒律条文的。

  比如菩萨戒,《摄颂》上说只要具足慈心、悲心、及善心,即不会毁犯菩萨戒,正因为慈心、悲心、和善心,即是菩萨戒的精神。但菩萨戒最根本的精神,则是菩提心,‘为利众生求成佛’的心,所以只要时时想到要利益众生、要与众生同证无上菩提,即是念念持守菩萨戒。

  又如金刚乘十四根本戒,其根本精神是在于对上师的真实信心,只要能完全依止上师,完全照上师所说的去做,便能持守金刚乘戒。

  只要能把握戒律的根本精神,也是修学佛法的根本精神,要持戒其实并不难。

  (2) 师父曾开示:‘把一切妄念都摄归一句密咒,自然一切戒律都不会违犯。’

  因为会犯戒,就是我们有不正确的念头,如果念念都在持咒,那里会有引导我们犯戒的念头出现?

  (3) 师父开示最究竟的持戒方法,是时时刻刻安住于体性。但是对初学的行者来说,这是极困难的。所以初学者,还是以念念返照自己的念头,或者念念持咒,为最佳的入手方法。

  第七章 宗派

  一、为什么会有许多不同的‘乘’?

  ‘乘’是车子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以车子来比喻佛法。有些车子大,可以载运很多人,到达很远的地方。有的车子小,只能载运少许人,到达较近的地方。用来比喻佛法,有些法门可以令一切众生都究竟成就,但有些法门则只能让自己暂时解脱生死,或者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因此,就把全部的佛法归类成某些‘乘’。

  二、佛法分为那几乘?

  显教的分法,一般是分为五乘:修持五戒,求来生为人,得世间福报的‘人乘’;修持十善,求来生生天的‘天乘’;修持四圣谛法,求自己尽速得以了脱生死轮回的‘声闻乘’;修观十二因缘法,同样自己了脱生死轮回的‘缘觉乘’;和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求证佛果的‘菩萨乘’。第二种分法,是以声闻为‘小乘’、缘觉为‘中乘’、菩萨为‘大乘’。第三种分法,是以声闻和缘觉都属‘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第四种分法,是以上面所讲的五乘、三乘、二乘等,都是‘权乘’,是方便的教法;以究竟成佛的教法称为‘一乘’或‘佛乘’,只有这才是‘实乘’,是真实的教法。

  密宗的分法,则将一切世出世法总分为三乘:人天乘、外道乘、内道乘。内道乘即佛法,又分为九乘: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外三乘是显教,又称‘因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内三乘和密三乘是密宗,又称‘果乘’。内三乘是下三部密法:事乘、近乘、瑜伽乘。密三乘即无上密部,包括:大瑜伽(大相应)乘、随瑜伽(圆满相应)乘、和极瑜伽(大圆满相应)乘。

  三、为什么会有许多宗派?

  宗教,是以目的来区分,不同的宗教各有自己的目的。两宗派,则依方法来区分,目的相同而方法不同,便形成同一宗教中的不同宗派。

  由于众生的根性各不相同,适合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佛法包含有八万四千种来观察与解释,所以解说佛法的理论,也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系统。在这多元的佛学和佛法并容的情况下,以各种不同的佛学理论,配合各自相容的法门,而组织成各种独特系统的教法,是很自然的事。而其中有某几个系统的教法,适合此类根机的众生较多,研学修持的人多,推广弘扬的人也多,如此就发展成独立的宗派了。

  四、佛教有多少宗派?

  在印度,大乘佛教只分为中观和瑜伽两派,中观派后来又分为自续中观、应成中观、和瑜伽中观三派。

  中国古代的宗派,有十三派之多,但到现在只剩下七宗:唯识(即印度的瑜伽派)、天台、华严这三宗是以研究教理为主,律宗是研究及修持戒律为主,禅宗、净士宗、和密宗是以实际修持为主。(另有再立三论宗的,但因此派已无独立的传承,而其教法也多被其他们宗派吸收,所以这里不把它列出。)

  西藏的密宗,又分为四派。宁玛巴,翻译为‘古派’,俗称红教,是莲华生大士由印度最先传到西藏的密宗,也是最古老的密宗。此派也是西藏早期唯一的密宗宗派。后来西藏发生一次毁佛运动,此派的传承,不是流散到边区,就是由还俗的僧人,以在家众的身份,私下秘密传承。之后,再由印度传进其他的新教派,包括噶学派(俗称白教)和沙迦派(俗称花教),后来又有在西藏创立的格鲁派(俗称黄教)。这就是西藏密宗的四大教派。

  我们圆觉宗,属于西藏密宗宁玛巴的传承,再由第六代祖师—华藏祖师,融合汉藏佛教显密各宗派的精华而成。详细的传承源流,请看本门的简介。

  五、学那一派最好?

  (1)每一个宗派都很好,唯以适合自己的宗派最好。

  (2)圆觉宗的法门,特别值得你用心探讨、修持。因为:第一、圆觉宗是统摄显密佛教各宗派之精华;第二、圆觉宗是直接修持果地法门,可以法报化三身齐证;第三、圆觉宗是三根普被的法门,不管何种根器,都有适当的法可以修;第四、圆觉宗的修法次第完备,条理清楚,一入门即有法可凭,可以循序而修,直至成就。且有关修行之理念,皆备有详细资料,甚易理解而不迷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知见)(五明学佛网: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知见)  

 觉明法师:学佛者在灾难面前应具的知见 

 衍慈法师:佛之知见 

 界诠法师:境界·知见·正命 

 药师山·紫虚居士:佛法知见(续) 

 药师山·紫虚居士:是否每个学佛的人皆需要知道各种佛法的知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3、佛 

 法闻法师:正知见是生命提升的关键 

 常照法师:学佛要有正知见 2 

 常照法师:学佛要有正知见 1 

 慧律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月悟法师:佛知见 

 传喜法师:学佛重在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