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五时佛经串讲24--华严经解分16十回向品之八 |
||
|
||
五时佛经串讲24--华严经解分16十回向品之八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回向品之八,请大家先看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佛子,何者是菩萨摩诃萨真如相回向? “菩萨志乐常安住,正念坚固离痴惑,其心善软恒清凉,积集无边功德行。 本品讲的是十回向品之八,名为真如相回向。在本品的后面,讲说“真如”的体性、法相、力用,讲得非常鲜明,借此,可以加深我们对“真如”的认识。现在,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这个真如的知识。关于这个真如,大乘起信论的相关内容是这样来描写的: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这个真如,佛教词典则解说如下(我认为有不妥当不明确不准确的地方,有改动。对于其他名相的解释,也是如此。): 真如,是指法界万有的真实性,或本来的状态,也是法界的真理。彻悟真如之理,即是如来。 宇宙万有之实性,名为真如,诸家对于此点大体认识一致,然而有关真如本身,则有异说。如地论家立第八阿赖耶识为真如,摄论家更立第九阿摩罗识,说俱是自性清净心,即是真如,而其真如为受熏之体。若唯识家,则立生灭的第八阿赖耶识而说一切诸法的开展,说真如是二空所显之理,为诸法所依之实性,凝寂湛然,超绝能熏、所熏之境域,为不生、不灭、不变、恒常之无为法。这就是所谓的‘真如凝然,不作诸法’之说。此时,‘真’是真实、非虚妄的意思,‘如’是如常、无变易的意思。‘真’简别于有漏,‘如’简别于无漏有为。又‘真’简别于遍计所执,‘如’简别于依他起性。 另外,真如缘起家认为,真如并非冥顽无知之死物,若遇无明妄缘,则真如举体起动而成生灭万法。虽成生灭万法,但无伤真如之体。恰如风吹水而成波,虽成波而无损水之本身。因此,解释真如时,不变为‘真’,随缘为‘如’。由不变之义,故真如与有为法非一。由随缘之义,故与有为法非异。相对于此真如缘起家所说,唯识家仅以‘不变’一义解释真如。 以上所说,虽然对于真如所设立的名相各异,解说也不相同,这都是对同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造成的,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解说真如。如本品中也运用了这种解说方法。 佛法学修的最高目标,就是圆满灭除生灭妄法,证入真如法界,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所以,就世间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说,真如之说,是居于佛法的最高峰,如同世间的珠穆朗玛峰的最高顶峰一样。所以,只要明白了真如的真正意思,就理解了佛法当中最奥秘最高深最顶峰的知识,以世间语言形式表达的“解行相应”当中的“解”,到此就走到了尽头,就到此为止了。这是只就即言真如而说的,不是针对离言真如来说的,在本品的解说中,我们所作的解说,只限于即言真如,不针对离言真如。 本来,佛教导人们的学修,是要讲求一定的次第而循序渐进的,可是现在的佛教,却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许许多多的学佛人,趋入不正常的“秘密心态”当中,陷入所谓秘密的困境而无以自拔,产生了不该产生的不良后果。原先我打算按部就班地和大家一起学习佛法,可是看到现在这种情况,又于心不忍,由于这个原因,我想把佛法的最高的知识,提前揭示出来,让人们能对之有正确的理解,产生真实无误的正见,让学佛的人清醒明白地“随法而转”,不去盲目性的“随人所转”,让与我有缘的、见到这个文章的学佛之人避险就安。 真如和涅磐,只是异词而同义,都是针对我们的自性真心的实相而言的。真如即是涅磐,涅磐寂静是佛教的法印之一,所以明白涅磐的真义,是极为重要的。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佛教词典对于他的解释: [涅槃的语义及其内容] 涅槃原是印度语,具称涅槃那,也被译做泥洹或抳缚南。他的意义,是包括了灭、寂、寂灭、寂静、灭度,而玄奘译为圆寂。在印度的原语应用上,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如灯火熄灭了称为‘灯焰涅槃’(见《俱舍论》卷六)。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采用此词做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大毗婆沙论》中,列举异教五种现法涅槃论,即以现世五欲的快乐与得四禅定为涅槃;此外也见于婆罗门教,以修持达到梵我合一或死后生到梵天,称为‘梵涅槃’;可知‘涅槃’不是佛教专有的名词。唯‘涅槃’这名词一出现在佛教经典上来,便给它以新的内容,到现在差不多变成佛教特有而庄严的名词了。 有人以为死即是涅槃,这是错误的。《胜鬘经》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如果死就是涅槃的话,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证涅槃应是死在成道的时候了,可是菩提树下证涅槃时与死是无关的。菩提之与涅槃,原如光之照物,是同时而没有先后,故涅槃不应指为死;在严格的译师称圣者之死是译做‘般涅槃’,般是‘全无残余’的意思,故般涅槃的意义,是近于阿罗汉最后身心俱灭的无余涅槃,显然是和佛陀在菩提树下或声闻人现生所证得的‘现法涅槃’有所区别。把死叫做涅槃,是有伤害这个庄严的名称的。 涅槃具有‘灭’义,指的是消灭烦恼灾患,《杂阿含经》卷十八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中,以‘无苦义’名涅槃。这说明灭是以消灭烦恼与苦为义;烦恼与苦消灭,就会出现寂静、安稳、快乐的境界。小乘的、大乘的两种涅槃经,都非常重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一首偈,寂灭的法喜充满的生活,不仅是小乘声闻也是大乘菩萨精神生活营养上所必需的东西。唯小乘声闻与大乘菩萨的智力有所不同,在寂灭的含义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也即是涅槃的内容上划分消极的与积极的鲜明升线。如《俱舍论》卷六引灯焰涅槃,喻佛陀所证的涅槃‘心解脱亦尔’,并说︰‘如灯涅槃,唯灯焰谢无别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脱,唯诸蕴灭,更无所有’;但在大乘《涅槃经》卷六中,则否定这种说法,说︰‘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卷四并说︰‘若油尽已,明亦俱尽,其明灭者喻烦恼灭,明虽灭尽,灯炉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因为小乘声闻唯了知缘生法的无常、苦的法相,体达我空得我空智,灭苦灭烦恼灭业,体现了缘生法上的我空理,但执着缘生法的法体是实有,畏惧生死,厌离众生,耽着寂灭理为涅槃,结果是灰身灭智堕入顽空中去了,对人生社会缺乏积极的精神。大乘菩萨是根据佛陀的菩提涅槃,了知缘生法的无常、苦的法性;体达我法皆空得我空法空的二空智,了达苦即法身,烦恼即菩提,业即解脱,无苦无烦恼无业可灭,体现缘生法的中道实相,故能不厌生死,不欣涅槃,但为饶益众生,广作佛事,故于人生社会是发挥了积极的精神。以谈涅槃为中心的大乘《般涅槃经》,说涅槃具足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具足常、乐、我、净的四德,具足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如甜酥之具八味的八德;于是涅槃之体已不落于寂灭的顽空,而涅槃是以实相或法身为体,起有生命的无穷尽的作用了。清凉释涅槃──圆寂之义说︰‘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理,妙绝相累曰寂’(《华严经疏演义钞》卷五十二)。表达出涅槃是具有多么丰富的内容。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涅槃] 四谛、十二因缘是佛教缘生论的基本论据,他是阐示出‘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时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辩证的原则性理论,而后来发展为大乘小乘论部的各种缘起论。但佛陀的缘生论也不只是停止在认识的理论上,小乘佛教通过缘生论的观点,总结出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做为佛法理论与实践的鉴定;大乘佛教通过缘生论的观点,总结出诸法一实相印,做为佛法理论与实践的鉴定。寂静,是小乘涅槃之体,大乘的涅槃之体则是实相,然而客观缘生法的生、异、灭的规律,是法尔如是,平等普遍,唯由小乘人与大乘人的根性上的差别,主观智力的浅深,使所证之涅槃也有所不同。小乘声闻,是停留在缘生法的现象生灭无常相上而起畏惧,但求自我个人的灰身泯智以求寂灭;大乘菩萨透过缘生法的现象掌握到他的真实相,把法尔的生异灭相统一于变者不变的规律性中,了知无生死可出,无涅槃可证,世间与出世间不二,染污与清净不二,众生与诸佛不二,同一实相印之所印故。 由于小乘声闻以灭尽生死为涅槃,在解脱轮回生死到生死灭尽的涅槃过程中,分涅槃为两个阶段︰一是有余依涅槃,二是无余依涅槃。前者是以我空智斩断生死轮回的牵引链索──烦恼与业,心得寂灭曰涅槃,但这个由过去有漏业力所牵引的肉体尚未消灭,残余之身依然还在,名为有余依涅槃;到了这个残余的躯体也死亡,身心俱归寂灭,未来的生死永灭,名为无余依涅槃。在阿含经典中说明声闻两种涅槃的颇多,但以《本事经》卷三说得最简要,现节录经文如︰ ‘涅槃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有余依涅槃界,二者无余依涅槃界。云何名为有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与比丘同)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中略)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着,(中略)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槃。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槃界。云何名为无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中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中略)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 经文指出两种涅槃,都是以‘诸漏已尽’的寂灭为体。但前者诸根的身依还存在,饥时要吃,寒时要穿,四大不调时也要发生疾病;唯由于烦恼之漏已尽,六根门头所反映的种种好丑境界,只是可厌弃的法有的扰扰之相,更不会起执着爱憎之心,这正是显出现证涅槃的境界;可是残余的身依尚存在,故称‘未般涅槃’,所谓‘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为有余依涅槃。至于无余依涅槃与前者所区别的,是在‘彼于今时’寿命已尽,肉体消灭,现在的身受心受的牵引因已断,对于未来更‘不复希望,皆永尽灭’,达到了灰身泯识的境界,名为无余依涅槃。《成实论》卷十三说︰‘得有余泥泹,则垢心灭;得无余泥洹,则无垢心灭。’这样的无余依涅槃,是身、心、意、识都灭的境界。虽然《本事经》指出,无余依涅槃界不是完全归之于无有,尚有个‘清净无戏体’存在,而这个清净无戏体毕竟是什么状态的?却用遮诠的表现法,‘不可谓有,(中略)不可谓彼非有非无’。在《大般涅槃经》卷四中,也有形容无余依涅槃境界说︰‘譬如热铁,槌打星流,散已寻灭,莫知所在;得正解脱,亦复如是︰己度YIN欲,诸有淤泥,得无动处,不知所至。’但是要知道佛教运用的语言,是爱用遮诠的表现法,爱用非、无、灭、空等字眼,从否定的反面来肯定他的正面;阿罗汉无余依涅槃的清净无戏论体,绝不是等于龟毛兔角毕竟虚无的东西;因为涅槃的境界不属于理论的问题,而是唯实证体验方能知悉的真如境界。因为阿罗汉以我空智证入涅槃的境界,一方面解脱了由烦恼、业所招的有漏生命,同时也就是得到非烦恼、业的无漏生命。可是这无漏生命──清净无戏论体,已超越过烦恼、业的意识所能认识或经验的境界。《中阿含》二一0经说,苦乐以不苦不乐为对,不苦不乐以无明为对,无明以明对,明对涅槃,涅槃则无对。也即是《俱舍论》卷六说的︰‘此极寂静,此极美妙。谓舍诸依及一切爱,尽离染灭名为涅槃。’昔跋迦梨比丘死,佛说他因为已证入无余依涅槃,恶魔已不能再找到他所往之处了;也是证明这个无对的道理和事实。 在声闻乘二种涅槃中,主要的是现证的有余依涅槃,而无余依涅槃不过是到了残余的身依灰尽──死,加上一个名称罢了。所以死,毕竟无关紧要的,‘寂灭为乐’的境界是要求在生前证得的,南传巴利语藏经的《如是语》(即汉译的《本事经》)上座偈有︰‘实极安乐,佛说涅槃;无贪无愁,安隐苦灭。’以及‘我依安乐,得此安乐’的饱餐法味的真如境界。 但声闻人所证的涅槃,毕竟是个人享受的法味与安乐的境界;对诠释涅槃实相用语方面,也多属遮诠,对人生社会缺乏积极的意义。到了大乘佛教,对于诠释涅槃问题上的用语,遮诠与表诠并用,而表诠的表现法运用更广。因为大乘佛教的生命源泉的般若智,是从空到不空;空,就是对缘生法上空去有见、无见,空去生死见、涅槃见,空去众生见、佛陀见,统一于不二的一实相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的不空的肯定。于是说涅槃时无一法不是涅槃,涅槃即实相故,生死即涅槃故。觉悟这个道理,就是成佛证涅槃;不觉悟这个道理,就是凡夫落生死,但虽落于生死的凡夫,这个法尔道理并没有失去。在凡夫不失分上,《十地经论》称之为‘性净涅槃’,《三无性论》名之为‘本有’;在佛陀觉悟分上,《十地经论》称之为‘方便净涅槃’,《三无性论》名之为‘始有’。《成唯识论》说四种涅槃中称本有的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称始有的为‘无住处涅槃’。论文中,解释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说︰‘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解释无住处涅槃说︰‘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依据以上的论典,自性清净涅槃,是指‘佛如、众生如’的法尔真实如是之理,可是未觉悟的凡夫毕竟不能称为佛陀,好像地下未被开发的矿藏,虽然是财富,但还不能为人民所享用,天台家称之为未有庄严过的素法身,到了证得无住处涅槃,才能亲自受用涅槃的境界,发起无穷的妙用,好像已开发的矿藏,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实有财富,真正得到享受,天台家称之为庄严了的法身。前者是属于理论的,是指出实践的方向;后者是实践中的现实,充实了证实了涅槃的理论。故涅槃论到了大乘佛教,才有了真实的着落,表现出富有朝气的积极精神,像‘大悲般若常所辅翼’,‘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的明确而生动的语句,扫除了小乘佛教关于涅槃遮诠表现法的那种暗昧的气氛。 [大乘佛教的涅槃是生活实践的深刻契证] 一个人要走远路时,为保护两足,是把道路上铺满皮革呢?还是只要两足穿上革靴呢?佛陀教人的方法是叫穿上革靴。证入无住处涅槃的智慧,就是穿上革靴,两足便能走任何不平的生死道路。《大智度论》卷九十六说︰‘一切法不可尽坏,但离其邪忆想,一切法自离。’故涅槃之寂灭,是转变义,即转变邪识妄想而成为般若智,则一切法皆是实相,生死险道顿成涅槃的坦途。《大乘入楞伽经》卷二说︰‘非于生死外有涅槃,非于涅槃外有生死;生相涅槃无相违相。如生死涅槃,一切法亦如是,是名无二相。’《思益梵天问经》说︰‘当知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槃。’ 我们比较完整地明白了真如和涅磐的意义之后,现在来进入正题。现在的学佛人中,不明“秘密”的底细,受探玄求密心理的影响,进入“秘密误区”的学佛之人实在不少。本来,密法也是佛度众生的一种方便法门,在佛教的律教禅密净五大宗里,密宗也是其中的一大宗派,这本来无可厚非,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地方。对于佛菩萨的圣者境界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诸法相通而法法圆融,本来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矛盾可言,对于不同的宗派来说也是如此。然而,每一个宗派都有每一个宗派的特点,这种特点对于特定时空中的凡俗众生来说,是有其利弊存在的。度化特定时空当中的凡俗众生,也要思惟考虑这种具体的某个宗派,对这些众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教学教学,教育和学习是彼此相关的,老师和学生是彼此相关的,由于这种相互关系的存在,老师的教育对学生会有影响,用俗话说就是,跟着黑猫就学黑猫,跟着白猫就学白猫。有的人认为:哪个人跟哪个法门有缘,就学哪个法门好了。这种说法似乎没有错,可是仔细想来也不尽然。一切众生包括人在内,生命个体都是业报的显现,都有其产生之缘。可是我们也别忘记了,众生虽然说有“过去之缘”,可是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在之缘”。“ 哪个人跟哪个法门有缘,就学哪个法门好了”,这种只看见和承认“宿缘”,而完全忽略和轻视“现缘”,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可取的。佛教中说“命由心造”,但是同时还有一个“业由心转”,所以我们不能完全顺着过去的宿缘走,被过去的宿缘牢牢地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我们还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当今的现缘,来转过去的宿业。所谓善自把握当下,而创造美好的未来。对于法门的修学也是如此,三十七道品的七觉支中有一个,叫做择法觉支,就是叫我们在众多的法门当中,于中好好思惟,选择善法,修行善法,而不是叫我们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之下,盲目胡乱地就随意选择一个法门来盲修瞎炼,或者盲目瞎乱地别人说哪个法门好我就去学哪个法门,或者盲目瞎乱地以探密求玄的不正心态去选修某个法门。兵书上说,打仗也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个法则对于我们选择实修法门来说,也是如此。佛教化人,是适人适机,是因材施教;我们选择自己实修地法门,也要先把自己认识清楚,把自己的根性和所选的具体法门紧密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来修行,才能得到实际的效果和利益,才能保证实修的安全性和妥当性。 佛教现在给人的感觉,的确是相当的混乱,对于出现的矛盾,回避是毫无用处的,回避并不能解决矛盾。我们应当也只有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客观地正视矛盾和面对矛盾,实事求是地观察问题,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实事求是地针对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不必讳莫如深。现在佛教方面已经突显出来的比较大的问题,第一是显密之间的问题,第二是说不正当法扰乱净土法门的问题,第三是讲演宣传错误佛法的问题,第四是魔外破坏佛教正法的问题。 末学有时在网上和现实中,也接触了一点当今佛教的一些人事,也了解一点其中的情况。也在网上了解一点佛教宗派之间的情况,从中发现显密之间的矛盾比较大,甚至可以说是尖锐的。看到有些人过激的言辞,简直是触目惊心。在此首先声明,本人只是一名佛的弟子,我本平素之人,自守素位而行,并不卷入任何宗派和任何人的打斗骂阵的漩涡,只是如实地表明我个人的一点见解,虽然说法当中具有不可避免的倾向性,但是这种倾向性并不代表我参战于其中,并不代表我对某某宗派或某某宗派的学佛人为敌,对我来说,只是把一切学佛人,当成是一家的亲人,而所说的话,只是站在劝说者的立场上,对家中的亲人进行劝说而已。 对于已经成就无上正觉的诸佛来说,一切圆满光明,一切圆融无碍,他们虽然安住各自的自性真心清净涅磐实相境界,而这个所安住的实相境界是一样的。但是对于迷界的众生来说,由于实际修行功德的不同,在所处的实际层次上,还是有高低上下的差别,这正如楼梯的阶步,有高低上下一样。举例来说,比如对同一个人来讲,在陆地上跑步,虽然有空气的阻力,但是这个阻力毕竟不大,所以在陆地上跑的速度就非常快。但是这个人,一旦跳入水中,在水中游泳前进,这个水的阻力就比空气的阻力要大得多,因此即使他奋力地游泳,也没有在陆地上奔跑那么快。如果这个人的面前挡着一堵厚实的墙壁,那么他就根本没有力量穿过去,而寸步难移。 现在我们来讲说一下所谓秘密的含义。什么叫做秘密呢?不知道的东西就是秘密,知道了就不是秘密了。释迦牟尼佛为了引导众生,分为几个大的阶段来教化众生,这是合情合理的。比如人们对于世间知识的学习,也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佛教化众生的出世间法,也是如此。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依时间的进展从整体上化分为五个时期,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对于世人学习世间知识,我们假定分为幼学、小学、中学、大学这几个阶段。所谓知识上的秘密,不懂就是秘密,懂了就不是秘密了。处在幼学的小儿,没有学过小学的知识,因此小学的知识对于他来说就是秘密。同样地,处在小学的小学生,没有学过中学的知识,因此中学的知识对于他来说就是秘密。其他可以照此类推。一旦上了大学,自然以下的幼学、小学、中学的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秘密了。如果我们把学习佛法的知识,分为小乘、中乘、大乘、佛乘。如果把小乘视作幼学,把中乘视作小学,把大乘视作中学,把佛乘视作大学,同样的道理,我们只要把佛乘的知识明白了,以下的小乘、中乘、大乘的知识自然了然无遗,一通百通。在这里,我们只是打个比方,只是就佛法知识来说的,而没有涉及到实证方面的事。 这个小乘、中乘、大乘、佛乘的秘密,我们也可以作这样的比方。比如在一个山洞里,在这个山洞里连续开了四间屋子,每间屋子都安有一盏电灯。从外到内,第一间屋子比作小乘,第二间比作中乘,第三间比作大乘,第四间比作佛乘。在我们没有学习佛法知识的时候,就象这四间没有开电灯的屋子,每一间屋子都是黑暗的,每一间屋子里面的情况,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秘密。当我们学习了小乘知识,就相当于打开了第一间屋子的电灯,这间屋子的电灯拉亮之后,里面所有的东西一清二楚,因此这第一间屋子对于我们来说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但是当我们正处身在第一间屋子里的时候,第二间屋子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黑暗的,还是一个秘密。只有当我们不断前进,进入第二间屋子,把它的电灯拉亮之后,里面的东西才明白地显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这一间屋子对于我们来说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其他的第三间第四间屋子,也是如此。佛教化人所设立的秘密,也是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所有一切法,都是以大慈悲心为本,为了度众生出生死而开出来的。不管是显法,还是密法,都是如此。对于显法来说,比如净土法门,如是经,如是言,如是教,如是行,叫你按照如是方法去做,就可以得到如是之果,一切都明摆在白纸黑字上,如同日光明照天下,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因此就令人想作弊也作不到弊。但是密法就不一样了。这是为什么呢?密者,密而不公之谓密故。本来显密都是佛说,都是出自一佛之金口,而说的两般法。既然一分为二,这不同之二必有差别,各人对显密的认识不同,因此各有各的见解,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当今宣传显密的实况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合情理的说法。显法显而易见,可以照本宣科,但是密法就不一样了,人为性的影响因素很大。现在宣传密宗方面的,我看了一看,的确有些不妥当甚至是相当离谱的说法。 以藏地密宗来说,基本上的宣传藏密的人,虽然在有些地方还是表明不要自赞毁他,但是在自己的实际言行上,却把这个自赞毁他落实得头头是道。他们总是在宣扬密宗超过显宗,密宗胜过显宗;密法速度快是坐飞机,显法速度慢是步行;密法超过净土法,密法的地位在净土法的地位之上,密法的层次在净土法的层次之上。诸如此类的说法,可以说是遍地都是。这不是我在虚吹,请大家去看看他们的著作和实际的言说,就知道了。关于这个谁胜谁劣,谁高谁低,谁是谁非的问题,末学现在不作辩论,只是提醒大家去注意几点。第一点,如果净土念佛法门真的是劣小法门,释迦牟尼佛自己也不会在经中宣说,留无量寿经乃至阿弥陀佛名号作末世众生最后的救度。第二点,请大家好好看看经中之王的华严经,想一想这个经中之王为何在其中单独提定念佛法门。第三点,如果要树立对净土念佛法门的正确认识,请大家去仔细看看,仔细想一想印光法师所作的《净土决疑论》一文。第四点,从我们中国的历史流程来看,我国的国家中心,不管是汉人统治,还是非汉人统治,都是处在汉地的,我国历来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以汉人为主。我们要搞清楚,释迦牟尼是已成佛,对于十方三世来说,他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我在想以他的大悲心,如果说他偏爱于人数不多的藏人,唯独把无上佛法预留机缘到封闭的不利于广传佛法的藏地去,而置其他千千万万历史长河中的苦难众生于不顾,恐怕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做得出来的。 密宗还有一个他们所谓的特别殊胜特别重要的说法,那就是所谓上师与其弟子之间口耳相传的窍诀。不知道这是释迦牟尼佛本身创立的这个方法,还是由藏人自创的从而沿袭下来的东西。说实话,这个口耳相传的方法,说起来是把特别殊胜这个词语加于其上盛赞他,可是这个传承方法,却给人提供了无限大的造假空间,因此这个方法有无限大的危险性。现在藏人到汉地传法到处都是,真不知道这些藏人当中,究竟有多少人符合他们所说的上师的相应资格。也不知道在这么多的藏人法师当中,究竟有多少人是他们所说的连续不断的清净传承者。 鉴于密宗本身所存在的弊端,以及他们颠倒的说法,以及他们不良的传法活动,对整个佛教产生了不良的误导和冲击,末学以为,是到了应该掀壶揭盖,露底朝天,揭密为显,让所谓的无上秘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了。密宗所说的无上的最顶峰的妙法,就是大圆满。末学没有深入性地学过密宗,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大圆满法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所以不能对其有任何评判,现在,我只是站在显宗的角度,而说即言表达式的如理佛法,看是否他们所说的无上大圆满法,究竟超过显宗的佛法没有。我只是即言表达出来,而评判是非高下的工作,留给精通密宗大圆满法的人去做,留给显密圆融的人去做。 在佛法中,十二缘起是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是佛法的一个支柱性的法理之一。佛亲自说过这个十二缘起的道理极其深奥,不是那么容易明白晓悟的。佛法讲说我们的自性真心,怎么样使正常的觉明发生颠倒,由真觉而起妄觉的过程,依于真如以无明为缘,由悟界转为迷界,缘起迷界的一切生灭法,都是用这个十二缘起来说明的。不但苦因集起的流转门是依据十二缘起来说明的,而且道由灭成的还灭门也是依据他来说明的,由此可见这个十二缘起的重要性。在十二缘起中,无明处于第一位,一切迷界的生灭流转法,都是以无明为第一因、唯一因、总摄因、根本因,所以无明之病,是一切迷界众生的第一病、唯一病、总摄病、根本病,其他所有一切病都是由无明病衍生发展而形成的。所以,所有一切佛法,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对治这个无明病所开出方药。如果把无明病彻底根除,那么其他所有一切病都药到病除而毫无遗余。 因于无明而缘起的一切妄法,从大体上来说,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由无明所缘起的染污法方面,一个是由无明所缘起的执着法方面。为了说明的方便,现在来建立四种涅磐,第一种是非究竟涅磐,第二种是究竟涅磐,第三种是本性净涅磐,第四种是无住处涅磐。这四种涅磐之间的关系是:修行完全圆满地达到本性净涅磐和无住处涅磐,就是究竟涅磐;修行还没有完全圆满地达到本性净涅磐和无住处涅磐,依此所得所称的涅磐,就是非究竟涅磐。 上面已经说明,佛所建立的一切法,都是为了对治无明而建立的。因于无明之故,而缘起一切染污;因于无明之故,而缘起一切执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中,为了说明问题,总是需要建立彼此,而用彼此互相显示。依于本性净涅磐,说明显示和对治无明之染污;依于无住处涅磐,说明显示和对治无明之执着。因为无明的缘故,由于不明达本性净涅磐即是实相,于本性净涅磐的实相真心之中强作分别,由此虚妄缘起一切有为性的染污之法,这就是妄想染污之心的产生。因为无明的缘故,由于不明达本性净涅磐即是实相,虚妄缘起一切有为性的染污之法,认为这种染污之法是实有的,并且维系和保持这种染污心态,如同流水一样递进相续,进而缘起一切有为性的执着,这就是妄想执着之心的产生。 直接依本性净涅磐和无住处涅磐修行的方法,就是佛法上彻底圆融的至高无上的大圆满法。不论是显宗和密宗,所说的究竟无极的无上妙法,都不能和这个说法相违背,违背这个说法的,即非最上究竟佛法。 直接依本性净涅磐而修之法,即“凡所有相,皆是清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其中“凡所有相,皆是清净”,是道理;其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依于此道理而作的相应事修方法。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来表述这个事修方法,即是:“即相即是,即染即净,无为直觉,直觉当下,不作方便,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中的内容所包含的意义是,这个“即相即是,即染即净,无为直觉,直觉当下,不作方便”,怎么样“不作方便”呢?这个“不作方便”,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人们对于这个“不作方便”往往难以理解,我举例子来说明。比如对于一张铅笔画来说,如果要保持他的原样,就要求我们对之“不增不减”,不增之,不增加一笔,就是不在他上面增加一笔,增加一笔上去之后就不是原来的画了;不减之,不减少一笔,就是不用橡皮擦抹去其中的一笔,抹去一笔之后也不是原来的画了。这幅画的原样,比作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真心,为了与我们自性真心的本来清净面目相应,我们修行时,也要做到“不增不减”,增加一念,或者减少一念,都不是我们自性真心的本来面目了。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个天平秤,他的左右两边盘子里装的东西重量相等,左盘和右盘本来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为了保持他的原样不变,我们就不能在其中一个盘上添加一个东西在里面,也不能在其中一个盘上减少一个东西,否则这个天平就会产生失衡,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如此这般,就失去他本身的原样了。 直接依无住处涅磐而修之法,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心无所住”,其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道理;其中“离一切相,心无所住”,是依于此道理而作的相应事修方法。金刚经上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于这个道理,我还是用例子还说明。比如一个摩尼宝珠,他是无色透明的,因此就认为其中是清净无相的。当我们用他去观看红色的时候,这个摩尼宝珠当中就显现出红色来了。如果我们把宝珠当中所显现的红色认定为实有的东西而执着的话,显而易见地我们就犯了执着这个红色的错误。因为这个宝珠当中本来是无色的,在他当中虽然显现了红色出来,但是在他当中其实是没有红色存在的。现在发明了一种变色的电灯出来,由一个电灯,可以连续不断的循环往复地转变不同的颜色出来,我们可以把其中的哪一种颜色,当作实有的东西而执着呢?一种都不能,因为这些所有转变的颜色,都只是幻变的假有色相而已。如果我们执着其中的任何一种颜色不放,就是以假当真,执妄而行。修行方法,包括有为修法和无为修法。简单地说,有为修法就是人为性的有造作行为的方法,无为修法就是没有人为性的无造作行为的方法。我们“离一切相,心无所住”,为什么最后就能回归自性真心的清净实相当中呢?我还是举例子来说明。比如一棵原来静止不动的小树木,当没有外力加于其上的时候,他就会一直保持这种静止不动的状态而不会改变。可是如果我们用手抓住这棵树木不停地摇晃,一直不间断地摇,那么他就会在这个不间歇力量的作用之下,他的身体就会不停地摇晃不休。要是我们突然把手松开了,把抓摇他的执着力量突然之间卸化撤除,那么这棵树木摇了一会儿之后,最终会停止不动,而恢复原来的静止不动的状态。又比如,有一盘水,放在一个不动的地方,他里面的水保持静止,没有一点波浪。我们找来一个电扇,打开电源开关,让电扇的风对着这盘水吹,那么这个盘子里原来静止的水,就会在风吹力量的作用之下,不停地波动起来。而一旦我们断开电源,风扇停止吹动,这个盘子里的水不再受风吹,最终会渐渐地趋于平静,而恢复原来的静止不动的状态。我们心中“离一切相,心无所住”,放下一切妄想执着,最终就会回归清净不动的实相心中,这个道理和上面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直接依本性净涅磐而修之法,和直接依无住处涅磐而修之法,这两者之间虽然分为两个方面的说法,而其实际是相通的。依本性净涅磐而修,是“即法”,可以直断染污而直回清净真心实相。依无住处涅磐而修,是“离法”,可以直卸执着而直回清净真心实相。这个即法,是偏向于体性方面来说的;这个离法,是偏向于道用方面来说的;这个即法和离法,都是为了说明问题而设立的相对方便之法。本性净涅磐和无住处涅磐是统一的,本性净涅磐就是不变,无住处涅磐就是随缘。不变而随缘,于清净中无所住;随缘而不变,于无所住中保持清净。就象摩尼宝珠一样,其中本自清净无相,虽然清净无相但是红花来显红色,绿叶来显绿色,无论来什么物都显什么色,虽然其中本自清净无有一相可得,而随缘无所住地显一切相,就是不离清净不即所显,就是不离不即。虽然显现红色而不滞于红色,绿色来了依然照现不误;虽然显现绿色而不滞于绿色,黄色来了依然照现不误;其他随物显色亦复如是,虽然随缘无所住地显一切相,而其中依然保持清净而无有一相可得,就是不即所显不离清净,就是不即不离。不离不即,就是依于体性而显其道用;不即不离,是指这个所显道用,是依于体性的道用,没有离开体性的道用。也就是体性和道用是统一的。随顺这个道理而去修行,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中要清净无住,无住清净。如果实际修行真正成就了,则清净便能无住,住无住中即清净。 现在来说说具体的实修方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念可以会聚一念,一念可以代替万念.只要我们心中聚神会神,先把无明所生五蕴泡沫集中起来,聚为一点无明泡沫,然后再把全部心力专注于这一点无明泡沫,用本性清净之心力,运用直觉当下的方法,恒时照着这一点无明泡沫,久而久之,豁然之间照破这一点无明泡沫,即照见五蕴皆空.或者这样来说明,依无为法,运用直觉的方法,无为直觉,直觉当下,即相即是,随来随照,谁来照谁,当下感觉哪一点,就用清净心力觉照这一点, 当下知觉哪一点,就用清净心力觉照这一点, 内心清净,直觉无住,如此连续不断的觉照下去,随着功力的增强,由粗心照粗相,再由细心照细相,最后由清净心,照破最细微的极细相,豁然之间照破幻有而直契真空,即照见五蕴皆空. 上面所说的道理,说穿了,实际上就是佛法中所说的般若道理。心经上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上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依据般若的道理而作的解说,也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如果有哪个人,妄想还要以什么所谓的无上妙法,企图以之来推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至一切般若经的说法,对于这样的人,恐怕唯有以佛说的“默然摒之”来对待他。以上对于即言无上佛法的表达,已达无上究竟,如果说违背这个说法,更有其他超乎其上的什么说法,即非佛法。如果说还有其他超乎其上的什么说法,那么这种说法连佛法都不是,还算得上什么无上究竟佛法? 佛法有什么秘密?三藏十二部都是在说明佛法,哪里还有什么秘密可言?所谓你把老师教的搞懂了就是你的,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没有搞懂,就还是老师的,对你来说就是秘密。佛法上所说的秘密,也是一种应病与药的方法。当你眼睛患病,被业障遮住了的时候,眼睛就看不见光明,所见一切都是秘密。当你眼睛医治好了,业障消除之后,眼睛就能看见光明,一切大白于天下,就什么秘密也没有了。 顺便还加说一句,净土法门的念佛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由因及果,并不违背本性净涅磐和无住处涅磐。 最后,再借用圆觉经上的经文来总结一下今天说的主要意思: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磐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个圆觉经也是属于显宗的经典之一,请大家好好去思考这句话吧! 以上所说,但依自解而实说,绝无贬密抬显之意。但是依于现在时处末法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削弊增利,防止祸患于未然,提高和维护学佛人的安全性,所以提倡显主密从,以显宗为主,以密宗为从;以净土宗为主导, 以密宗为辅助,形成净主密次的大势局面。无须遮言,倒是真的有这么一个想法的。 印光法师在<<净土决疑论>>中说: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他又在另一篇文中开示说: “无论如何资格,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须注重净土法门,以仗佛力比仗自力,其难易奚啻天地悬隔。近有一种专逞口解脱者,指念佛者为腐败待死,祈勿被此种邪说所惑。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磨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为根本。违悖时节因缘,亦如冬葛夏裘、饥饮渴食,非唯无益,而又害之。”(印光法师文钞, 复云南王德周居士书二)即如世间的战争,也要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对其战略战术作相应的调整。识时务者为俊杰,佛法处在世间之中,要发挥他的正常的效用,也要随顺世间的时势随顺世人的时性,顺从世间的时势顺从世人的时性来办事,才办得好,所谓顺之则昌盛,逆之则衰亡。 最后还罗嗦一句:佛法本一味,唯依众生根性利钝而有差别。若明底里,则无一切差别之相。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