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日期:2010/6/22 9: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

  我们的心,被这些前尘缘影障碍了、埋没了、迷失了,我们该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 ?这里有四点要留意: ­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认知自己的心­

  如果连自己的心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无从着手了,你又从何修起呢?心是什么?不清楚,说修心那岂不是谎话吗?所以,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

  古人说:人贵自知,连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别人,岂非谎言?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剥香蕉树,一层一层地剥,看我们的表面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一层一层地剥到最后,你就会发现是什么,就看到了真实。­

  要想如实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参禅。参禅包括观心与看话头。我们对禅下过太多的定义,定义多了,就不成其为定义了。­

  禅,是什么?不懂禅的人,觉得禅很神秘,钻也钻不进去,古人讲的话也看不懂。自己参了两天,觉得淡而无味,就不去参了。观心呢?观来观去也观不住,这个心很难观,就不观了。我们要想如实认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须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参禅。参禅必须有亲切感,如果感觉很陌生,觉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烦,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你不具亲切感,等于缺少了媒触剂,没有媒触剂,它是不会融结成一体的。­

  要想与法相应,首先了知参禅在参个什么? ­

  禅,不是别的;禅,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参?参禅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

  这样讲,各位一定说,那太简单了。其实,除了领悟自觉,发觉自己以外,没有什么。而禅的目的,就在于完成生命的觉醒。  洞山走到水边,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

  古人对洞山所悟,拈唱、下语很多,这几句话,我们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语以后,反而糊涂了,何以不加解释反倒明白,画龙点睛之后,反而糊涂呢?因为他所叙说的只是心的原态,别人从道理上寻觅,从线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

  我们很通俗的把这几句话解释一下,当不难理解。切忌从他觅不是你我他的就是自己以外的东西,不要离开自己去找自己。­

  迢迢与我疏:远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遥远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独自往: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叫,去掉这些根尘就了;既然了,就是不二,不二,则一切无非自己,岂不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字是无相、无私、无为的,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迁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对的、二元的、因缘所生的幻我。­

  你要这么去体会,才能与真如吻合。­

  洞山悟道,只是悟了自己,并没有悟出什么大道理。所以真正的开悟,就是认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么是心。参禅人彻始彻终,从开始到最后,都只是在认知自己,除了认知自己,就没有修行的正确目的。 ­

 

(二)制 心 ­

  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 ­

  就世间法来说,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问题、学问或工作上,让它形成一个焦点,在那个焦点上就会迸放出智慧的火花,就会使生命发光发热。­

  章太炎夜读,他姐姐送了一盘炸年糕和白糖,结果他用年糕粘着一盘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觉。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无二用,把心力集中到这种程度你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力,而你也就辜负了自己,埋没了自己。­

  你本来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没有集中。 任何人,只把理智投入,把精神投入,而不投入情感的话,那是没效的,那会做得很辛苦,对你来讲,是一种惩罚;如果加上投入情感,那便是一种享受了。­

  瓦特在实验室,家里人给他两个鸡蛋,叫他饿时煮来吃,到想吃鸡蛋时,一看煮的却是怀表。­

  爱迪生纳税忘了自己的名字,蜜月旅行忘了新婚的太太,专心研究不看时钟,养两只猫开两个洞……,看起来好像智商零蛋,实际上他心无二用,他把精力、智慧和感情,全部集中到他酷爱的工作上了。­

  王冕是个放牛的孩子,没有读过书,而他画的荷花成为一时之珍品,王公大臣争相请求,因为他画的荷花,赋予了纸上荷花以生命(感情)­

  佛法讲情生智隔执一生,就形成般若智慧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生于,就会产生慈悲,而拥有无比的动力。 ­

  制心一处,在世法上会产生创新的作用,对修行而言也是同样的。佛法有所谓方便,什么叫方便?如《十六观经》,叫你全神贯注在一件事物、一个景象上。 ­

  密宗叫人观种子字。­

  五祖叫人观月轮。­

  练习瑜伽的叫人观蜡烛、观香火、观四大。­

  道家练丹,叫人守窍--观想丹田那一点。­

  像这些,都是一种方便,目的都在教人制心一处;把心力集中成为一个焦点,然后才发挥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脱。­

  对禅来说,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门--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够不二,便能消除一切相对,消除一切二元的谬见,以契合真实。­

 

(三)要常惺 ­

  《指月录》上有个和尚(师彦),常常自言自语:主人公!(自答:有!)惺惺着!他时后日,莫受人谩。” ­

  惺惺着: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大家能把这小故事搞清楚,对参禅很帮助。他的意思是说:  主人公!自己要当家作主,要保持清醒。他时日后,即是说:以后莫受人愚弄。谩即是 愚弄,什么是愚弄? --打你一棒是,是愚弄。 --“不要动舌头,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说一句看!”也是愚弄你。­

  对一个真正的禅者来说,这都是多余的玩艺儿!用不着说空说有,说神说鬼,这都是愚弄。­

  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头脑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觉,不要迷糊。《圣经》上也说:不要睡觉!”“不要做梦!” ()能舍  不少人学佛法走错了方向,搞反了,一心只想获得;就像梁惠王,一见孟子就问:你来了对我有什么好处

  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有些人去拜拜:向佛求富、求贵、求平安、求健康……佛则只舍而不求获得什么。本师释迦牟尼佛,舍江山、舍权势、舍娇妻爱子、舍锦衣玉食……通统都舍,全部放弃。深恐别人妨碍他舍弃,而偷偷地逃走、摆脱。­

  古德说:放下即是。我们若是放不下名、利、肉体、恩爱,是没有办法学佛的。须知春种一把粟,秋收万颗粮;春天不舍,哪来的秋收?  ­

 我们迷失,是因为--贪财、贪色、贪生怕死……因贪而迷失!而堕落!所以必须靠才能得到清醒、解脱。­

  赵州说:老僧十八岁上便解破家散财。破家散财就是舍。  庞蕴居士进士及第,官不做,连万贯家财都沉入江底,带着老婆孩子编竹篓维生过日,他为什么不去庙里供养?因为拿钱给别人,不一定是功德。­

  舍得彻底,便是放舍身命。宗门有句悬崖撒手的话:一切都舍啦!所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你自己肯舍,是由于你自己肯承当,承当个什么?承 当宇宙即我,肯定这一点,你才肯撒手,没有肯定宇宙即我,你肯撒手吗?绝后再苏--一个新生命呈现,从此以后任凭别人再讲什么道理,什么佛法,都骗不了你,欺君不得之故。­

 

四、修心法要 ­

  要语不繁,繁语不要,以上讲了那么多,不能算是法要,真正的法要,只有四句话: ­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各位把这四句话,牢牢记住,这个就是修心法要,亦是修心要诀。 ­

  各位切莫误会,唯我独尊的意思,是指的伟大的佛祖,这与我无关。­

  《指月录》上有人问云门:佛刚出世,就周行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你作何解释?   云门说:我当时若在,一棒子打死喂狗。  云门这么说,我人就怀疑地说:他是不是佛弟子?如果是佛子,为什么说出一棒子打死喂狗大逆不道的话呢?”­

  有个老和尚说:云门这话是真懂得报恩。  因为云门真懂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所以他才这么说,他若不懂,讲不出这样的话。因为,只有我把他打死,才更独尊,独尊是什么意思?不是佛独尊,而是人人原本的自我是独尊的。­

  又有人问: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什么意思?”   答:传语人。传什么语?给谁传语?”“给法界传语。” ­

  各位做到唯我独尊就成功了。因为佛一生下来,第一次说法,就讲了这八个字;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本意。如果大家能不忽略,能够做到的话,即身成佛,绝无问题,着力点就在字。天上天下代表无限时空。唯我独尊即是自在;不与任何东西同在,不与色、声、香、味……同在,不与想念同在,不与意识同在,不与任何东西同在,就是独尊;若与任何一事物连在一起,既不,岂有”?   什么叫自观自在”?观心,即是观自己,观熟了即是观察自己。保任亦是观自己。如果把《心经》观自在摆在一切都的后面,就容易懂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什么都没有了,观自在菩萨,把观自在摆在这里就更明白了,既没有接触外界的工具,也没有外界的真实存在,观自在,除了自观自在,除了永恒生命的大圆觉 海,曰理、曰事、曰心、曰物,了不可得。 ­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稍嫌粗了一些,再细一些就是自观自在,亦即我觉故我在­

  六祖说:来时无口,这是正令全提。­

  守本真心,五祖一生特别强调守本真心。守,初学佛法不守就会迷失。比如带小孩上街,要守住他,你守不住他,走着走着,就会走丢啦! ­

  当你观心、保任,明白了自己的心,认知了自己的心以后,最初若不守一个阶段,让生处变熟,熟处变生,它仍然会迷失的。­

  既然已经知道最尊最贵,和自己最直接最亲切的,就是自己的心,就应该珍惜它,守住它,不须再向外面去找些不相干,没有用的废知识徒增法尘,找些不相关的道理把玩光景,浪费时间虚掷生命。须知金屑虽贵,在眼亦病,眼里既然不能放入金粉,同样的,心上也是什么东西都不能放的。­

  所以,守本真心,守着你那真实、原本的真心;真实的心是你本来的心,没受污染的心,没有蒙尘的圣心,你要守住它,它就不会再迷失,如有一念生心外觅,向外驰求,这叫舍父逃走怀宝迷邦。古人道:向外觅菩提,总是痴顽汉。又说:贪着天边月,失 却手中珠。还是小心脚下!   就修心法要,扼要作了以上说明,前面讲的是病,后面说的是药,如能常常自在独尊,一切皆我,不生见取,离诸染着,把四句话消融于自观()自在之中,其他都可以不要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拾回       )(五明学佛网:拾回       )  

 仁焕法师:浅谈明心见性 

 沈海燕教授:观心 

 沈海燕教授:论一心包容宇宙万法 

 仁焕法师:改良生命从心开始 

 仁焕法师:信心和勇气的重要 

 仁焕法师:念佛的心态——感恩心、快乐心与信心 

 仁焕法师:不要心外求法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杨笑天教授:永明延寿禅师的唯心净土与指方立相 

 仁焕法师:寺庙是心灵教育的学校 

 韩廷杰教授:《心经》不同版本论 

 觉明法师:《准提咒念诵仪轨•大悲心咒持诵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