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
||
|
||
我们的心,被这些“前尘缘影”障碍了、埋没了、迷失了,我们该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 ?这里有四点要留意: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认知自己的心 如果连自己的心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无从着手了,你又从何修起呢?心是什么?不清楚,说修心那岂不是谎话吗?所以,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 古人说:人贵自知,连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别人,岂非谎言?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剥香蕉树,一层一层地剥,看我们的表面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一层一层地剥到最后,你就会发现是什么,就看到了真实。 要想“如实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参禅。参禅包括观心与看话头。我们对禅下过太多的定义,定义多了,就不成其为定义了。 禅,是什么?不懂禅的人,觉得禅很神秘,钻也钻不进去,古人讲的话也看不懂。自己参了两天,觉得淡而无味,就不去参了。观心呢?观来观去也观不住,这个心很难观,就不观了。我们要想如实认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须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参禅。参禅必须有亲切感,如果感觉很陌生,觉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烦,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你不具亲切感,等于缺少了媒触剂,没有媒触剂,它是不会融结成一体的。 要想与法相应,首先了知参禅在参个什么? 禅,不是别的;禅,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参?参禅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 这样讲,各位一定说,那太简单了。其实,除了领悟自觉,发觉自己以外,没有什么。而禅的目的,就在于完成生命的觉醒。 洞山走到水边,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古人对洞山所悟,拈唱、下语很多,这几句话,我们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语以后,反而糊涂了,何以不加解释反倒明白,画龙点睛之后,反而糊涂呢?因为他所叙说的只是心的原态,别人从道理上寻觅,从线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 我们很通俗的把这几句话解释一下,当不难理解。“切忌从他觅”:“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他”就是自己以外的东西,不要离开自己去找自己。 “迢迢与我疏”:远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遥远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独自往”: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叫“独”,去掉这些根尘就“独” 了;既然“独”了,就是不二,不二,则一切无非自己,岂不“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无相、无私、无为的,“渠”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迁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对的、二元的、因缘所生的幻我。 你要这么去体会,才能与真如吻合。 洞山悟道,只是悟了自己,并没有悟出什么大道理。所以真正的开悟,就是认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么是心。参禅人彻始彻终,从开始到最后,都只是在认知自己,除了认知自己,就没有修行的正确目的。 (二)制 心 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 就世间法来说,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问题、学问或工作上,让它形成一个焦点,在那个焦点上就会迸放出智慧的火花,就会使生命发光发热。 章太炎夜读,他姐姐送了一盘炸年糕和白糖,结果他用年糕粘着一盘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觉。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无二用,把心力集中到这种程度你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力,而你也就辜负了自己,埋没了自己。 你本来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没有集中。 任何人,只把理智投入,把精神投入,而不投入“情感”的话,那是没效的,那会做得很辛苦,对你来讲,是一种惩罚;如果加上投入“情感”,那便是一种享受了。 瓦特在实验室,家里人给他两个鸡蛋,叫他饿时煮来吃,到想吃鸡蛋时,一看煮的却是怀表。 爱迪生纳税忘了自己的名字,蜜月旅行忘了新婚的太太,专心研究不看时钟,养两只猫开两个洞……,看起来好像智商零蛋,实际上他心无二用,他把精力、智慧和感情,全部集中到他酷爱的工作上了。 王冕是个放牛的孩子,没有读过书,而他画的荷花成为一时之珍品,王公大臣争相请求,因为他画的荷花,赋予了纸上荷花以生命(感情)。 佛法讲“情生智隔”,“情”执一生,就形成般若智慧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情”生于 “智”,就会产生“慈悲”,而拥有无比的动力。 “制心一处”,在世法上会产生创新的作用,对修行而言也是同样的。佛法有所谓“方便 ”,什么叫方便?如《十六观经》,叫你全神贯注在一件事物、一个景象上。 密宗叫人观种子字。 五祖叫人观月轮。 练习瑜伽的叫人观蜡烛、观香火、观四大。 道家练丹,叫人守窍--观想丹田那一点。 像这些,都是一种方便,目的都在教人“制心一处”;把心力集中成为一个焦点,然后才发挥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脱。 对禅来说,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门--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够不二,便能消除一切相对,消除一切二元的谬见,以契合真实。 (三)要常惺 《指月录》上有个和尚(师彦),常常自言自语:“主人公!(自答:有!)惺惺着!他时后日,莫受人谩。” 惺惺着: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大家能把这小故事搞清楚,对参禅很帮助。他的意思是说: 主人公!自己要当家作主,要保持清醒。他时日后,即是说:“以后莫受人愚弄。”谩即是 愚弄,什么是愚弄? --打你一棒是,是愚弄。 --“不要动舌头,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说一句看!”也是愚弄你。 对一个真正的禅者来说,这都是多余的玩艺儿!用不着说空说有,说神说鬼,这都是愚弄。 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头脑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觉,不要迷糊。《圣经》上也说:“ 不要睡觉!”“不要做梦!” (四)能舍 不少人学佛法走错了方向,搞反了,一心只想获得;就像梁惠王,一见孟子就问:你来了对我有什么好处? 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有些人去拜拜:向佛求富、求贵、求平安、求健康……佛则只舍而不求获得什么。本师释迦牟尼佛,舍江山、舍权势、舍娇妻爱子、舍锦衣玉食……通统都舍,全部放弃。深恐别人妨碍他舍弃,而偷偷地逃走、摆脱。 古德说:“放下即是。”我们若是放不下名、利、肉体、恩爱,是没有办法学佛的。须知“ 春种一把粟,秋收万颗粮”;春天不舍,哪来的秋收? 我们迷失,是因为--贪财、贪色、贪生怕死……因贪而迷失!而堕落!所以必须靠“舍”才能得到清醒、解脱。 赵州说:“老僧十八岁上便解破家散财。”破家散财就是舍。 庞蕴居士进士及第,官不做,连万贯家财都沉入江底,带着老婆孩子编竹篓维生过日,他为什么不去庙里供养?因为拿钱给别人,不一定是功德。 舍得彻底,便是“放舍身命”。宗门有句“悬崖撒手”的话:一切都舍啦!所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你自己肯舍,是由于你自己肯承当,承当个什么?承 当宇宙即我,肯定这一点,你才肯撒手,没有肯定宇宙即我,你肯撒手吗?绝后再苏--一个新生命呈现,从此以后任凭别人再讲什么道理,什么佛法,都骗不了你,“欺君不得”之故。 四、修心法要 要语不繁,繁语不要,以上讲了那么多,不能算是法要,真正的法要,只有四句话: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各位把这四句话,牢牢记住,这个就是修心法要,亦是修心要诀。 各位切莫误会,“唯我独尊”的意思,是指的伟大的佛祖,这与我无关。 《指月录》上有人问云门:佛刚出世,就周行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你作何解释? 云门说:“我当时若在,一棒子打死喂狗。” 云门这么说,我人就怀疑地说:“他是不是佛弟子?如果是佛子,为什么说出‘一棒子打死喂狗’大逆不道的话呢?” 有个老和尚说:“云门这话是真懂得报恩。” 因为云门真懂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所以他才这么说,他若不懂,讲不出这样的话。因为,只有我把他打死,才更独尊,“独尊”是什么意思?不是佛独尊,而是人人原本的自我是独尊的。 又有人问:“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什么意思?” 答:“传语人。”传什么语?给谁传语?”“给法界传语。” 各位做到“唯我独尊”就成功了。因为佛一生下来,第一次说法,就讲了这八个字;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本意。如果大家能不忽略,能够做到的话,即身成佛,绝无问题,着力点就在“独”字。“天上天下”代表无限时空。“唯我独尊”即是“自在 ”;不与任何东西同在,不与色、声、香、味……同在,不与想念同在,不与意识同在,不与任何东西同在,就是“独尊”;若与任何一事物连在一起,既不“独”,岂有“尊”? 什么叫“自观自在”?观心,即是观自己,观熟了即是观察自己。保任亦是观自己。如果把《心经》“观自在”摆在一切都“无”的后面,就容易懂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什么都没有了,“观自在”菩萨,把“观自在”摆在这里就更明白了,既没有接触外界的工具,也没有外界的真实存在,观自在,除了自观自在,除了永恒生命的“大圆觉 海”,曰理、曰事、曰心、曰物,了不可得。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稍嫌粗了一些,再细一些就是自观自在,亦即“我觉故我在” 。 六祖说:“来时无口”,这是正令全提。 “守本真心”,五祖一生特别强调守本真心。守,初学佛法不守就会迷失。比如带小孩上街,要守住他,你守不住他,走着走着,就会走丢啦! 当你观心、保任,明白了自己的心,认知了自己的心以后,最初若不守一个阶段,让“生处变熟,熟处变生”,它仍然会迷失的。 既然已经知道最尊最贵,和自己最直接最亲切的,就是自己的心,就应该珍惜它,守住它,不须再向外面去找些不相干,没有用的废知识徒增法尘,找些不相关的道理把玩光景,浪费时间虚掷生命。须知“金屑虽贵,在眼亦病”,眼里既然不能放入金粉,同样的,心上也是什么东西都不能放的。 所以,守本真心,守着你那真实、原本的真心;真实的心是你本来的心,没受污染的心,没有蒙尘的圣心,你要守住它,它就不会再迷失,如有一念生心外觅,向外驰求,这叫“舍父逃走”、“怀宝迷邦”。古人道:“向外觅菩提,总是痴顽汉。”又说:“贪着天边月,失 却手中珠。”还是“小心脚下”吧! 就修心法要,扼要作了以上说明,前面讲的是病,后面说的是药,如能常常“自在”、“独尊”,一切皆我,不生见取,离诸染着,把四句话消融于自观(觉)自在之中,其他都可以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