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佛教对战争的看法-麦莹儿 |
||
|
||
前言 “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姐妹、亲族辗转共诤。……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杈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1”。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指出争斗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陀对战争也从教理教证上作出相应的指引,目的是让人们“不要堕入世上种种的束缚;应看透五欲,自证涅盘寂静”。 第一部分 反对战争! 一.教证的例子 我国著名“诗圣”杜甫曾经写过一首关于战争的诗:《兵车行》,写的就是一幅骨肉分离、血流成河、哀鸿遍野、鸡犬不闻、荒芜人烟的战争苦况,其中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两句可谓神来之笔,触目惊心。因为在封建时代,民间大部分是重男轻女,但现在由于战争,走投无路,令传统心理发生了这样的变态,仿佛让人看到老百姓在战争中蹒跚的身影,无助的脸容,面对苍天无语的悲愤。 因此,面对战争、暴力、冲突等问题,佛陀曾经有一段语重心长的教诫: All tremble at violence, 这说明了:①佛教承认一切众生趋生畏死、趋乐避苦的本能;②佛教反对杀生,是基于尊重这种“求生”本能的原则;③佛教不仅坚持反对杀生的立场,而且还身体力行“护生”实践。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异议:既然要护持生命,那么那种反对不义战争的“正义之战”不就属于可允许之列,正是理所当然吗?!其实,佛陀作为我们人间修行实践的导师,而且本文的论题正是探讨佛教的立场和看法,我们正需要在教理和教证的相互印证,为我们作出行动上的指引,因此让我们先看看佛陀的现身说法吧。 在《琉璃王屠城》的故事中讲述了以静坐来保护国家的佛陀,勇敢而慈悲的摩诃男2,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佛陀没有鼓励人民备战、抗战,而只是以真诚温和的态度,表达了“爱护亲族”的心态,激发起对方的同理心;而他作为佛陀,十力无畏,神通广大,却是以和平的方式,反映自己面对不义战争的明确态度。而在佛陀的影响下,摩诃男和释种王族作为国家的权力机构,面对作战这种“自卫”式的“正当”杀人,却是选择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3的悲壮方式。这充分说明了在处理战争、暴力和冲突上,“以暴易暴,以暴制暴”应当不会是佛陀乐见的方式。 所谓“正义战争”的另一心理动机:“报复”,这似乎也不为佛陀所称许4。国仇,家恨,亡国,灭族,——漫漫的长夜,一灯如豆,只有泠泠的秋雨伴着月影下击起的琴声,难怪李后主慨叹:“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悲愤的心,不甘的情,所以才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的传世名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6的落泊,曾经的王宫贵胄,荣华富贵,要作出今天的舍弃更是千难万难,那种痛楚难道不如如蛆附骨;莫非一介布衣对家产祖业的依恋,那种习惯了就着温温的太阳,送下稀粥咸菜的暖意被打散后,又是怎样的落魄失魂?!但是,昔日的菩萨,今天的佛陀,就是这样身披忍辱铠,手执智慧剑,化干戈于无形,打破了千载万世的金科玉律,在经历了“八千里路云和月”7后,莲目低垂,似乎在告知:纵使是杀父深仇,亡国之恨,报复,并非最好的解决之道。 二.戒律的指引 《华严经》中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可见戒律在佛教修行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既然戒律有着如此的重要性,那么如果它对战争这一问题表明立场态度,相信是具有驾驭全局的意义。 比丘、比丘尼戒,“由于佛法住世的关系,意义更加重大。”8而佛陀对这两部僧众关于处理与战争的关系作了明文规定。如在《四分律比丘僧戒本》及《四分比丘尼戒本》中[1019b09]、[1019b10]等,其罪相当于波逸提9。佛教把和军队交往都视之为犯戒、妨碍修行的因缘,可见战争在佛教中并不是值得赞同称颂的角色;更何况战争意味着“有暴力的冲突”,常常和“杀生”联系在一起10,在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中对于杀生有更严格的规定: 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持刀授予人。叹誉死快劝死咄男子。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作如是心。思维种种方便叹誉死劝死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11。 所谓“波罗夷”,梵语parajika,是叶罪(于佛法之外)罪,是断头罪,是不可救药罪。犯此罪者,不光堕地狱,现生已失去出家人的身份。可见此罪之重。 不光比丘、比丘尼戒有如此规定,其实杀生戒是属于性罪,通于一切佛戒,包括五戒、菩萨戒等。如此看来,佛教不赞成战争可谓昭然若揭了。 三.佛教反对杀生的原因 一行禅师曾经对杀生戒作了如下的解说:觉知到杀害生命所带来的痛苦,我承诺培养悲心,并学习种种方法去保护人、动物、植物,和大自然.我决意在思想和生活不杀生,支持任何杀生的行为12。在这里,禅师所用到的因果关系的句子,“因”是“觉知到杀害生命所带来的痛苦(这种痛苦是自他双方面的)”,才有“决意不杀生”的“果”。以下,我们将从佛教的教理来加以论述。 1. 缘起的法理 2. 利己主义 3. 利他主义——“自通之法” 第二部分 支持战争?! 我们可以从《佛说大方便善巧经》中看到菩萨“杀一救百”的故事;而同样在戒律中也有同样的开许。 菩萨,是菩提萨缍的简译,梵文bodhi-sattva, 意思是“觉有情”,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得名,也可解说为求大菩提的有情。菩萨的发心,是值得可尊可敬的,因为世间善法,依佛菩萨而有;佛功德也是依菩萨而有——所以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16。菩萨依悲心所受持的菩萨戒,正是菩萨“以大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的实践,而菩萨戒中对杀生戒中的开许,对我们的论题便起到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例如《瑜伽菩萨戒》的第九“性罪不共戒”中,就有在某些情况下,对杀人的开许,甚或颠覆某个政权,这都是菩萨以慈悲与智慧所行的方便。在戒文中是说菩萨见恶人造恶业,不忍他恶业成功而最终受地狱果报,因此菩萨杀生,免除恶人造下恶业,采取的是杀少救多,杀坏救好的方法,菩萨因为这份悲心的杀生,反而会成就菩萨的佛道。 杀生,本来是属于恶业;不杀生,才能长养善根功德,直至到达涅盘妙果。为什么在某些教证中出现了相反的表现呢?这是因为佛教“万法唯心”的道理。 在The Dhammapada中说: All (mental) states have mind as their forerunner, mind is their chief, and they are mind-made. If one speaks or acts, with a defiled mind, then suffering follows one even as the wheel follows the hoof of the draught-ox. All (mental) states have mind as their forerunner, mind is their chief, and they are mind-made. If one speaks or acts, with a pure mine, happiness follows one as one’s shadow that does not leave one. 因此在《地藏经》中才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手握着彩笔,能够画出种种图案来。平常一个人的面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心中希贤求圣,自然能浮现圣贤的风貌;心如凶神,面貌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可怕,所谓“相随心转”,正如“画家选模特儿17的故事,说明心的统帅、指导力量。所以可以想见,由于以慈悲心为主导,虽杀生,犯下杀生的业报,但因慈悲为摄导,却产生无量功德;即使在声闻戒中,以杀、盗、YIN、妄为性罪,但若没有杀心(即故意部筹——此为道德之恶),同样获得一定的开遮。 第三部分 智慧般若行 在《小品般若经》中有提到菩萨如何先发制人,以智慧免除劫难的故事18。经文中的“勇健”,“端正”,“具足六十四能”,“为人所爱念”等都是形容智慧特质的语句。这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多”,在一切无漏功德中,要算是最尊贵、最第一的了,因为它就是佛法的根本。一切无漏功德,一切三乘圣者,都依般若而有。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耧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这说明般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在前文中论述介入战争之是否恰当,其实,如果是具足智慧的菩萨,他是能够在“在可见闻觉知的因缘条件下,无私地作相对最好的决择”19。这就是说,一个具足智慧的菩萨,他能够有这样的智慧,这样的般若在生死苦海中来武装自己,积聚自己的福德资粮,感生有利自己成佛的环境,他绝对不会把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这正如经中说:“慈悲与智慧,如鸟之双翼,不能缺一。”也就是说明智慧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 结论 佛陀慈悲地教导了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在面对战争之前,未雨绸缪,自强不息,“经常聚集开会;二、一心一德相会,相尊重及相负责任;三、遵循古昔社会制度;四、尊奉长者忠告;五、尊重妇女;六、正当护持神舍;七、适当护持供养阿罗汉。——这七法是佛曾经教导越只人的兴盛法。 而当发生争斗时,则‘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若人怀此念,怨恨不能息。‘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若人舍此念,怨恨自平息。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知此,则诤论自息。这是参透无常、苦、空、无我的以德止怨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