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资料选读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七章(1984)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二十二讲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七章(1984)

常福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开示九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一讲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四章(1989)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48集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32集

净土法门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一讲

星云大师: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立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63集

净土法门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五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讲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77集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33集

钟茂森:佛说阿弥陀经大意(第三集)

宏圆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06讲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32集

本源法师:《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一)

净土法门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讲

 
阿弥陀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十五章(1984)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五页,倒数第三行。

  解【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盘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前面注解里面所讲的「不为见思所乱」,那是讲的事一心,此地所讲『不为二边所乱』是说的理一心。事一心我们一般说是证得念佛三昧,理一心是分破无明,智慧开了。「二边」,拿我们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都是两边,凡是相对的都不是真实。可是离开了相对呢?那一句也说不出来,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印宗法师请教六祖的时候曾经说过,他问六祖在黄梅得法的时候,五祖有没有说关于禅定、解脱这些重要的道理。六祖当时一口就否定,他说禅定、解脱不是佛法,这句话说得可以说是令人相当的吃惊,现在的术语说那是引起很大的震撼。禅定、解脱怎么不是佛法?所以连印宗都不懂。而六祖跟他怎么说?禅定、解脱是二法。诸位懂了吗?二法就不是佛法。

  这个境界是往上提升,二法就是二边,禅定是一边,散乱是一边;解脱是一边,系缚是一边。换句话说,你起心动念都是落在两边。落在两边,怎么就不是佛法?诸位要晓得,佛法是觉悟之法,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这就叫佛法。你的知见落在两边里面,永远不觉,那哪里是佛法?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这是讲的真正的佛法,诸位一定要懂得。所以佛法不在经典里面,佛法不在言语上,佛法也不在思惟上,可是佛法也不离开经本、也不离开言语、也不离开思惟,妙就妙在此地,要我们深深去体会。你从这个意思上来看,二乘人是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因为二乘心还住在两边,没有离开两边,唯有大乘菩萨才是「两边不住,中道不存」。所以严格的来说,佛法只有大乘菩萨才有分,小乘以下决定没分。这都是句句讲到了真实法。

  禅宗里面所谓「向上一着」,就是指这个意思,如果真正离开两边了,今天的话就是已经超越了相对,超越相对论了。这个时候你所见的佛就不是应化身,你所见的佛是报身佛,『感受用身佛』,这受用身就是报身。圆瑛法师讲义里头也说得很清楚,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临命终时有这个境界现前,就是报身如来之大身,以及观音、势至、诸上善人来迎接你。可是你这个时候脱离二边了,所以他举个例子,生死涅盘,生死是一边,涅盘是一边,这两种的见解决定不现前。为什么?这两种见解在你心地里面已经消除了。换句话说,没有生死,也没有涅盘,这个境界才叫一真。生死涅盘是一,决定是真实的境界。换句话说,如果是落在二里面,那是虚妄的境界,是错误的见解,虚妄的境界,唯有一才是真实。

  此地应当明了的,所有两边的见解统统消失,在你内心里面完全消灭,这个时候这个一心就叫理一心不乱,理一心跟事一心在境界上就是这一点不相同。事一心,换句话说,这种见解并没有消除,他是烦恼不生,不被外境所干扰了,决定不生烦恼,就是前面跟诸位说过的,贪瞋痴慢、五欲六尘,不会动这些念头,但是两边的见解并没有消除,那是事一心。两边见解没有了,这真正得大自在,这是理一心。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往生实报、寂光两种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一共四种,事一心不乱是生同居土、方便土,在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凡夫。理一心不乱这是圣者了,所谓是法身大士。

  我们学佛的同修,昨天诸位来参加念佛,这个也是感应。我们《阿弥陀经通赞疏》刚刚从印刷厂送来,每一位同修送了一本做纪念,我把名字题上,为什么提上诸位的姓名?这里头也有点感应,我们这个地方发心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花就生了,而这个莲花上就有你的名字。将来你自己报身舍了之后,阿弥陀佛来接引你,阿弥陀佛手上拿的那个莲花,就是有你名字的莲花,一点都错不了的。这个理与事在本经的前面讲过,在莲池大师《疏钞》里面也详细的讲过。所以这经本上提的诸位名字底下上善,经上不是说吗?诸上善人。所以诸位将来一展开,上善如果要是不念佛了,那就退转,七宝池中的莲花慢慢就枯谢了。念佛功夫勤惰,与七宝池中的莲花光色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希望诸位一定要了解这个事实,要好好的去努力。

  实报土跟寂光土都是分证,一分一分的证到圆满。无明有四十二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实报土,同时也证一分寂光土。四十二品无明断尽,实报土圆满,寂光土也圆满了,所以大师在此地将寂光跟实报是合在一起讲的。再看底下一段,这一段的前面两句非常重要:

  解【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

  希望诸位把这两句要牢牢的记住,你才晓得这个法门的不可思议。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门当中,确确实实是第一法门。

  我们的念佛会早晨二支香,中午上供,下午也是二支香,晚上照常讲经,下午末后一支香,绕佛以后,止静的时间,我答复同修的疑问。在第一个星期当中,你听经或者是你修行,有了疑问了,在这个时候我给你解答。昨天我答了一些问题,其中就有同修有疑惑,说我在讲堂里面常常劝勉同修们选经,一门深入。如果你有怀疑,可以求佛菩萨加持,如果没有怀疑那就不需要了。选经一定要契机契理,谁要是选上《阿弥陀经》,这个人了不起!真正了不起。

  今天我们讲选经,一门深入,选《阿弥陀经》的人恐怕太少太少了,一般人都是选大经大论,好高骛远。《阿弥陀经》太高了,他没看见,他想选个最高的经,看到一棵大树在顶上,他选择那个,《阿弥陀经》在天上没看到。实在讲这部经太高了,他没看到,这个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没有比这个法门更殊胜。如果对于这个法门信受奉行,给诸位说,其他的法门统统可以放下,这一门成就了,一切法门统统成就了。在一切法门里面,《阿弥陀经》的确是简单容易,就是这一本最直捷,它不拐弯的,一生当中决定成佛,一生成佛不要经过第二生。一个法门不要用任何的法门来帮助,所以正助双修,这句佛号既是正修又是助修,正如同蕅益大师所说的「圆摄五宗,该罗八教」。五宗是讲禅宗,圆圆满的把禅宗都收摄尽了。八教是大乘八个宗派,或者是讲天台家讲的藏通别圆,化法化仪八教。那是说的世尊一代时教,统统包括尽了,一句弥陀!

  我们接《通赞疏》之后,就是现在所发起我们印的这部经本,跟这个本子,我们现在用的本子分量差不多大,比这个多一点点,没多几页,大概多二十几页的样子,多个二、三十页。我们这个内容是《要解》、《西方确指》,《要解》是经、是理论最重要的依据。《西方确指》跟《西方公据》是方法,是重要的修行方法。再附上一篇《释门法戒录》是教你持戒。所以这本书是持戒念佛,我们一生有这一本就够,不需要第二本了。所以这一次发起选的这四种,把它合订成一本。也许诸位或者会怀疑,你最先为什么不这样印?而印成这个本子?《西方公据》跟《释门法戒录》是我今年在香港讲经才看到的。《西方公据》我一共看到有六种不同的版本,我在里面选择了这个版本。所以这次印了之后,我们就成为定本,以后诸位能够拿到这一本书,拿到这部《弥陀经疏钞演义》,这两册书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决定往生净土。诸位功力要用得勤,可以说决定上品上生。

  《通赞疏》我特别提倡,那是有特别的用意。因为有许多年轻人把净土看轻了,认为净土是老太婆教,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学的,他是自命不凡,不肯学净土。《通赞疏》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窥基大师注的,不要说别的,看看窥基大师的文章,你也就不能不佩服了,他是法相宗的祖师。现在年轻人对于法相宗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法相唯识开山的祖师。你看看他对于《阿弥陀经》的称赞,也是称赞极简易、极直捷、至顿至圆,也是这么赞叹的。今天在学术界,没有不公认唯识是佛门里面最高、最圆满的哲学,可以说窥基大师是佛门里面大哲学家,他对《阿弥陀经》也是这么赞叹。我提倡他这个注解用意在此地,是拿它来折服那些年轻人好高骛远的心理,错解了净土法门,是用这个来对治的。而我们自己修学的依据,还是依据《要解》跟《弥陀经疏钞》,依据这两种。大师在一开端,就给我们说明这个法门「简易直捷,至顿至圆」。下面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

  解【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这几句话实实在在讲得太圆满了。为什么说『念念即佛』?这个道理前面都说得很清楚,这句佛号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功德,这句佛号包括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念念无量觉,觉就是佛。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相应怎么个相应法,关键就在这个地方。相应就是与法性相应,而不是与情识相应;换句话说,念念都称性。禅家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念念称性,岂不是念念成佛吗?关键就在相应上。一相应,这功德就大,功夫浅的把见思烦恼念掉了,成了念佛三昧,得事一心不乱;功夫深的把无明也念掉了,证理一心不乱,你看这个方法真是简单明了。

  『不劳观想』这一句,是就本宗来说的。净土法门里面,单说念佛就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本经着重在执持名号,除这个之外,譬如《十六观经》里面,就是《观无量寿经》里面,它用的方法是观想,除这个之外还有观像、还有实相,所以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但是那些方法都相当的麻烦。一切法门里面,唯有持名来得简单容易。我们要不要加上观想?不要。大师在此地肯定的告诉我们,「不劳观想」,用不着。所以有些同修念佛的时候常常来问,我这念佛要不要观佛的白毫,要不要观佛的莲花,观这样观那样,今天你看到了,用不着。你要相信!不需要加任何的观想,就是这句佛号念到底就行了,这是我们真修。

  『不必参究』,参究是禅宗的,这一句也非常的要紧。因为现在很多人迷在禅里头,还有许多修净土的,禅也放不下,问是不是可以禅净双修。念佛里面还要参一个「念佛是谁」,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也用不着。只要你老老实实去念佛就好了,不需要夹杂禅宗的念头在其中。所以「不劳观想,不必参究」,这八个字对我们今天来讲是痛下针砭。我们今天多少人念佛,他不能够死心塌地的相信,不能深信,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就是夹杂这些妄念在里头。我们要想一生成就,有这样的夹杂,对我们来说就是严重的伤害。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为什么功夫不能成片?说老实话,多半都是夹杂这些妄念在其中,把自己纯一的功夫破坏。

  底下大师在此地接着说,『当下圆明,无余无欠』,这是这个法门不可思议之处。说明这句佛号当下就是圆圆满满,一点都没有欠缺,无余无欠。这句佛号就是大总持法门,所谓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怎么晓得它是圆明?它是总持?下面大师举出例子来告诉我们:

  解【上上根。不能逾其阃。】

  『阃』是界限,出不了它的范围。『上上根』是指谁?文殊、普贤,是名副其实的上上根。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所看到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发愿求生净土。菩萨众当中还能有比文殊、普贤更高的吗?没有了。他们都要求生净土,何况于我们。所以我们想想,他是什么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他都求往生,我们要不求往生,行吗?

  解【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下下根』,是指那些畜生道的,或者是指人间极其愚蠢的,他也能往生。古人把历代畜生往生这些事迹编成一本册子,叫《物犹如此》。也许诸位同修看过,这是说明畜生道都晓得念佛,都晓得求生净土。如果我们要不肯发愤,不肯求生净土,真是连畜生都不如!这是下根那些我们见到的。至于饿鬼道、地狱道里面,那我们见不到,所举的例子都是我们能看到的。如果我们自以为聪明,我们要参禅、我们要学教,你的聪明程度能比得上文殊、普贤吗?如果你说你笨、愚蠢,难道你比畜生还笨?举出一个上上根、下下根,就统统包括了。劝勉我们,应当要晓得念佛求生净土。

  解【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叹其难信也。】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明,往生的人,由于信愿浅深不相同,念佛的功夫不一样,所生之土有四土的不同,品位各有三辈九品,就是四土里头各有三辈九品,这是前面都讲过了,所以殊胜的这个境也不一样。这些都是说明,念佛这个方法是圆圆满满具足一切法门,这就是前面所讲的总持的意思。

  『横该八教』,蕅益大师是学天台的,天台将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判为顿、渐、秘密、不定,化仪四教;又判为藏、通、别、圆,化法四教。「仪」就是仪式,我们今天讲方式。「法」是讲教学的内容。一种是教学的方式,一种是教学的内容,这是把世尊一代的教学全部都包括了。

  如果就时间上来讲,佛四十九年可以分为五个时代,好比我们现在念书,有小学时代、中学时代、大学时代。在佛的一代时教里面,分为「华严时」,最初佛讲《华严经》,这是佛示现成道的时候,所谓是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转根本法轮,这是讲华严时,这是法身大士才有分,我们凡夫是不见不闻。然后再回过头来利益我们中下的根性,把佛教从头讲起,由浅而深,讲阿含好比是办小学。方等、般若好比是中学、大学。到最后讲《法华》,好比是研究所,这样完成一代时教。所以大师在此地才赞叹,这是如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这才叫真正的彻底的悲心。

  其余的经论我们晓得,都有请法的人,问了佛才答,这个法门不必等人问,他老人家说,什么原因?太重要了,太希有了,太高了!无人能问,没有人能够见得到,所以没有人能问。而唯有这个法门才能普度一切众生,唯有这个法门才能真正成就众生,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任何一个法门不归到净土,决定不能够圆满,所以这个法门才是真正的大圆满的法门。深广、难信!佛给我们说难信,十方诸佛给我们说难信。

  再看底下的注解,这才详细给我们解说,为什么不必观想?为什么不须加以参究?如果不说明,我们的疑虑不能够断除。大师在此地假设问答来给我们说明。

  解【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

  这个问,问得好!《观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是修学净土人不能不读的经典,它里面讲的修行方法,就是讲的观想,为什么你现在说不必观想?我们看大师的解释。

  解【答。此义即出观经。】

  这个答得太妙了,不必观想这个意思,就是出在《观无量寿经》里面。由此可知,大师这个说法,他是有经典理论做依据的,而且是净土经典做依据的,不是从别的经典里面采来的。

  解【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

  这一句要紧,他这个道理就从这儿来的。这个《观经》难修,它这个十六观是有层次的,开始观太阳落日,「落日悬鼓」,看黄昏的时候太阳下山,红红的太阳像一个鼓一样。观成之后是什么境界?一天到晚这个相就在你眼前,你睁开眼睛太阳在你眼前,闭了眼睛太阳还在你眼前,这叫观成,这第一观。第二观观大海结冰,那观什么?观我们这个地是琉璃地,所以诸位如果观成,无论你在哪里,你看那个地是琉璃地。换句话说,把现前境界完全转变成极乐世界,不简单,太难了!难到我们一般人没法子做到,那怎么办?

  第十三观开方便。前面观佛都是观报身佛,像我们赞佛偈里面所念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个相怎么个观法?太大太大了,无法想象。所以说不是凡夫能力能观的,再去把它缩小,观丈六金身。十三观观八尺的金身,就跟我们一般人相一样高大,这容易观想。观这个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睁开眼睛闭上眼睛,佛都对在你面前,相好光明清清楚楚,一点都不含糊。如果连这个功夫都做不到,那怎么办?干脆不要观了,念佛就好了。所以这十六观到最后一观就是念佛,你没办法观,没有办法观就干脆念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

  《观经》第十六观的经文,圆瑛法师引用在讲义里,在二百二十九页第六行,圆圈底下。《观经》下品往生章云:「如此愚人」,指下品的,这在十六观里面哪一观他也不能成就,只好称名念佛了,「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观经》里面讲的下品下生。用不着作观,而且是讲的十念往生。大师在此地教我们一心称名,无须作观,这个意思《十六观经》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解【今经】

  今经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读的《阿弥陀经》。

  解【因末世障重者多。】

  『末世』,现在是末法时期,烦恼多、业障重,这是我们自己要明了。没有能力断烦恼,没有能力消业障,那怎么办?持名就好。

  解【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

  取『十六观』就是专门教你念佛,不必加观想。也许人听了这个话心又未甘,不甘心,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以上是不是要带观想?底下讲得清楚:

  解【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这个几句话要紧。理事都具备了,足可以把我们这些疑虑都断除。我们的怀疑、我们的顾虑,都把它扫得干干净净。前面取十六观的末后一观,那从事上讲,这一段从理上讲。我们现前烦恼虽然多,业障虽然重,可是我们的佛性与诸佛如来的佛性没有两样。佛像,佛的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这个「心作心是」也是出在《观经》里面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观经》里头有这两句话,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能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就是说明,不是观是佛,不是观作佛,你这个疑虑不就消除了吗?

  现在教你念佛用什么?用心。开头我们用的意识心念佛,念到后来,用真心念佛,所以可以不必加观想,加上观想就打闲岔,不容易得到一心。因为你里头有观,很难得到一心。我只有一句佛号,什么妄念都没有,就很容易得一心不乱。你要是念到事一心不乱,你想想看,你是不是下品下生?不是。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怎么是下品?念到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那是上品上生。这些理论,也是从《观经》里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从这两句而来的。这才恍然大悟,下品下生不用作观,中上品也不用作观,这句名号不可思议。

  底下下结论说,『故观劣者』,观劣就是我们用观想没有办法成就,那干脆就不用了,这是《观经》的意思,观不成干脆念佛,第十六观到末后就是如此。『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这是接到本经,这部经里面所提倡的,你是执持名号,用不着作观。这个意思,跟佛在《观经》里面所讲的并不违背。这两部经合起来看,无论在义理上、无论在行法上,真是相辅相成。像这些重要的地方,我们要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能够做到断疑生信,发愿持名,这样我们真正具足了信愿行三资粮。再看底下一段,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不必参究。

  解【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

  问的人都有依据,不是随随便便问的。我们看大师的解答,大师解答实在是高明。

  解【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

  为什么叫你不要参究?不要参究的意思,也是禅宗这些祖师的意思。那些祖师他们主张,要参「念佛是谁」,为什么蕅益大师说无须参究?由此可知,蕅益大师他对于每一桩事情,比一般人要看得深、看得透彻,就是听话也懂得话里头的味道,所谓是弦外之音,这就是人家的功夫。一般人只听他的表面的,只看表面的,只听到肤浅的,不知道人家深义之所在,在此地我们看看蕅益大师他是怎么见解。

  解【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

  圆瑛法师在讲义里,把这一段注得很清楚、很明白。天奇本瑞禅师,毒峰本善禅师,看这个念佛的人,换句话说,他只晓得口念,这句佛号念得并不相应。就像国清寺里面寒山、拾得讥讽这些念佛人「喊破喉咙也枉然」。念得很辛苦,怎么样?不相应,念得不相应。念佛相应、不相应一看就看出来。那个相应的,他的确不一样,他的心变了,行为也变了。乱心妄想心,他变成了一心,变成了真诚心,他心变了。因此他待人接物这些态度统统都变了,那就是相应。如果对待人还是虚情假意,做一切事情还是不踏实,没有相应。尤其是辜负了世尊无问自说,讲这个法门的彻底悲心。所以这句佛号是帮助你成佛,你自己完全误会了,所以祖师在旁边看到,不甘心,忍不过,才于大众开示当中说:「终日念佛,不知全体是佛」,这一句说得多明白,「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谁」,这句话原本是提醒大家的,并不是主张念佛人要带参究,不是这个意思。

  甚至于还有许多人把永明延寿大师的话提出来,永明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所以有很多人修净土还带着参禅,禅净双修。引用永明大师的话,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误会。永明大师这句话对谁说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他这句话是对那些参禅的人说的,参禅的人很执着,认为禅比净要高,祖师在旁边看到,也是不甘心,晓得他这个禅不会开悟、不能成就,可是要叫他舍掉禅,他又不肯,坚固的执着他又不肯放,于是才提出有禅有净土,你再修净土那就是戴角虎。这句话是鼓励参禅的人兼修净土,你那个禅不能成就,净土将来还能救得了你,不是对修净土人说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所以看他说的这个话,他对谁说的,对方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我们总得要搞清楚。

  如果你是一个修净土的人,他再不会给你说这个话,所以这些祖师当时说话,要晓得他用意之所在,要晓得那个时代的背景,他说这句话的真实义何在,不能错会了他的意思,不能曲解了他的意思。如果把这个意思错解,那这些祖师真要喊冤枉了,他说的话不是这个意思,你们全把他搞错了,冤枉了。祖师这句话真正的用意,就是禅宗所谓当头棒喝,你听他在念佛,他忽然大声一喝,念佛是谁?叫你一下惊醒过来,你在这里面才能够悟入。悟入什么?《观经》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叫你入这个境界。

  大师在末后一句说,『何止长夜复旦』。长夜是比喻无明,众生无始劫以来,我们的本性被无明盖覆住,这就好比是长夜。一旦觉悟了,无明破了,真性现前,就好比太阳出来,这白天又现前一样。所以祖师这是对念佛人的一句转语,不是劝你念佛时候还带着参究,这个意思这样的明显,如果你要是把它看错,这个罪过是在自己。实在说与祖师无干,你没把他的话听懂,你误会了他,他的话没说错。「复旦」就是见性,就是理一心不乱。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是总结:

  解【我等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

  这一句话是很感慨。

  解【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这个话是苦口婆心说出来的,说得非常的沉痛,非常的哀切。佛四十九年教化众生,只有这个法门是真正彻底悲心。念佛成佛,不但成佛,是一生成佛,一切经论里头都没有的。

  最近我接到美国那边同学来信,要我明年到美国去讲经,开一个棒喝班,希望一棒把他们打醒。我明年去开什么班?就开《阿弥陀经要解》的这个班,希望借这一棒把他打醒。不修这个法门都叫浪费光阴,都叫做白费心力,这是我们要明白。几时你才死心塌地的去念佛了,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真正弟子。如果还没有死心塌地念佛,就辜负佛恩,违背诸祖,绝不是善顺诸祖,把祖师的话误会了。

  『敲门瓦子』是比喻,现在没有了,现在家家都用门铃,你去叫人开门的时候,按门铃,在从前没有。以前社会里头敲门用什么?在外面捡个小石头,捡个瓦片敲敲门,而里面的人知道,外头有客人来了。那个敲完,人家门一开,这个瓦就丢掉,暂用而已。禅宗里面观心、参话头,就好比那个敲门瓦子,用这个手段达到明心见性,一见性了,这东西就丢掉了,所以它这个是工具。此地比喻是你把这个工具忘掉,你认为这是个宝贝,念佛还得要带着它。

  念佛前面讲了,「念念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念佛里头还带着有参话头,带参究,这个参话头就是你念念相应的障碍,那就不相应了。就好比拿敲门砖,你的爹娘给你开门,门一开你先把他打死,那就大逆不道,那就全盘都错了,所以成了恶逆,成了十恶五逆,不是善顺了。所以你把佛的意思、祖师的意思统统误会了,还自以为是对的,殊不知自己已经铸成大错特错,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一定要把这些事理统统搞清楚,你才晓得这个佛号应该怎么个念法。怎样念佛,这个里面没过错,没有过失,怎么样念法,才真正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往生净土一生成佛。祖师这些话,无非都是叫我们死心塌地的去念佛,一句佛号里面决定不能掺杂任何东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