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资料选读

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二十八集

净土法门法师:帮助流产的人,是诵《地藏经》或哪一部经为好,需诵多少遍或多长时间?

为什么农历七月要读诵《地藏经》?

圣一法师:地藏经略说

念《地藏经》超度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净土法门法师:诵地藏经时感到害怕,怎么办?

金刚经对生者利益极大,地藏经对亡者利益极

竺摩法师:地藏经 第一章 讲述的微诚

宣化上人:地藏经 忉利天宫品浅释 第一卷

为什么七月诵念《地藏经》功德很大?

黄柏霖:撞成昏迷险成植物人代其恭诵《地藏经》后来完全康复

嘎玛仁波切:之前听说念《地藏经》好,皈依以后,还要继续完成之前发的愿吗?

悟道法师:《地藏经》对治业障深重的众生很有效果

跪诵《地藏经》彻底治愈精神病

宣化上人:地藏经 嘱累人天品浅释 第十三卷

不要粗浅地认为《地藏经》讲孝道

光明禅师:为什么金刚经培阳、地藏经滋阴,诵金刚经直超四果证菩提

圣一长老:《地藏经》之读经能获哪些利益?

女友邪YIN被残忍害死,念地藏经成功超度

《地藏经》是一张生命蓝图

 
地藏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法界的根源《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第六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纶贯》,我们上一次已经把五重玄义里面第三个部分学习完了。第三个方面是讲「明宗」,本经是「以不思议行愿为宗」,这个愿、这个行都非常的深广,愿里面有通愿、有别愿,行里面也是无限的。青莲大师举出「三学」和《涅盘经》的「五行」给我们举例说明,我们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大家如果想要深入的去探究,最好是读青莲大师《纶贯》的原文,兼着听我们师父上人的讲解。我们今天就开始讨论学习五重玄义的第四个部分,这个是讲「论用」:

  【第四论不思议方便用者。】

  青莲大师在阐述论用这一部分引用了本经的好几条经文,我们把《纶贯》的文字念一念:

  【准经。佛告地藏菩萨云。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刚强众生。令心调伏。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

  这是第一条经文。『准经』的准就是依据,依据本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来讲,这是讲到佛告诉地藏菩萨说,『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刚强众生,令心调伏』。佛教化众生目的就是调伏其心,用的教学的手段就无量无边了,所以底下讲『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这里提出不思议的方便做为教学的手段。所以青莲大师要立不思议方便来为本经之用,『用』就是作用,你学这本经到底得到什么受用、有什么作用。下面又引用另一段经文讲:

  【又告四天王云。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

  下面又继续说:

  【又告地藏。汝须百千方便。劝是等人。】

  下面又引用一条经文:

  【又云。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

  底下又说:

  【又菩萨方便力故。使令解脱。】

  地藏菩萨自己说:

  【地藏自云。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等。】

  这些经文总共加起来有六条。大师引用六条经文为我们清楚的显示,确实本经是以不思议的方便为力用,这是很有根据的。所以底下讲:

  【故以方便为今经之用也。】

  这个『今经』就是指的本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一条总结。下面青莲大师引用天台宗智者大师这几个意思来为我们解释什么是『方便』,他讲了三个意思,我们来读读这段文字。第一个:

  【一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巧用诸法。随机利物。】

  这是解释方便的第一个意思。『方』就是方法,『便』就是用,所以方便就可以解释成『巧用诸法,随机利物』,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善巧运用各种恰当的方法,随顺众生的根机来教化利益众生。所以这个方便就可以解释为最合适的、最适宜的方法,这种合适的方法就契机。教化众生不仅要契理,还要契机。如果只契理不契机,你说的没有错,但是众生不能接受;如果契机不契理,讲得天花乱坠,大家被你说得倾倒,但是你说的不合真理,那就是魔说,误导一切众生。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乱发表言论的,他们可能是很著名这些大学者、大教授、名人,可是你仔细听听他们所讲的话,并不符合真相,这些就是只契机不契理。菩萨教化众生他是契理、契机。现代人的根机可以说都比较浅,心浮气躁,没有时间听你讲太深的理,他也听不懂,也没这个耐心听。所以你跟他讲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给他介绍,而且还得用最短的时间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让他得到受用,这就是契现代人的机。所以这第一个解释「方便」的意思主要就是讲契机。第二个解释「方便」的意思,我们看底下的文,是讲「门」:

  【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

  这里所讲的方便就是指法门,法门有很多,都称为方便。佛法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方便,都能够通真实。所以这个『门』是『能通』的意思,通到哪里?总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让你见性成佛。这个『方便』就是『权略』,权就是善巧,权巧方便。所以知道这样的意思我们就能理解,这个法门它是一种方便,它本身并不是真实。真正的真实我们是很难一下子能够入得进去的,必须借助这些权巧方便的门道,这些方便都是『为真实作门』的,你从这个门进去,你就能够证得真实。所以这个意思我们要知道,门本身不是真实,但是它能帮助我们入到真实处。

  就像《金刚经》里做的一个比喻,「如筏喻者」。你过河得拿个竹筏,过小河站在竹筏上,撑着竹竿就过河了。过了河,那个竹筏就得扔到那里不要了,你还得去赶路;不能说过了河,还要拿着这个竹筏扛着走,那你就太执着了。所以法门就好像这个竹筏,它是帮助你过河的,渡到彼岸了,那你这个法门也要放下。《金刚经》所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现在读经、听经、学习这些教理,教理你不能不去看这些文字,不能不听这些言说,但是这些文字的相、言说的相它并不是真实,不可以执着在这上面。所以古大德教我们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最后要离心缘相。这些名字也好、言说也好,甚至你去思惟经义,这些统统都是方便,你不可以去执着它;执着它,它反而会障碍你大彻大悟。

  所以这是讲『真实得显』,是要靠这些方便,但是方便本身并不是真实。我们现在学习法门,最关键的一个原则,就是懂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都是初学,烦恼习气很重,现阶段不能够广学多闻,为什么?因为烦恼都没有断。你看四弘誓愿里面所讲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发心;发了心之后,第一个工作要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然后才是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圆成佛道了,「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没有断烦恼之前不可以广学法门,因为什么?广学法门会把自己的心学乱了,心不专。我们的烦恼要靠专注,这就是精进,这就是禅定,才能够去控制得住,才能够去断烦恼;而且要长时间的去断去修,这样子才能够真实得显,真实是一真法界。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就是方便,用这种方便时间久了,你专注在一个法门上,你就得定,由定开慧,智慧开了你就入一真法界。

  所以我们学习,现在现阶段末法时代选择法门,最殊胜的就是净土法门。我们念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最关键的修清净心。我们要得到清净心,首先必须要专,专是清净心的前方便,你由专才能够得定,不能学得太杂。所以我们师父上人提倡念一部经、念一句佛号就够了,一部经,一部《无量寿经》或者是《阿弥陀经》,每天念这部经,每天也听这部经,听这部经的讲解,明白道理,然后一门深入念佛。慢慢的你把执着放下了,把分别放下了,最后妄想也放下了,你就凭这句佛号就能够真实得显。这是讲第二个意思,这个「方便」说的是法门。第三个意思又更深一步了,我们来念念:

  【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前二释并非今品意。后一释正是今品之意。】

  这三个对「方便」的解释讲得更深一层。『方者,秘也』,「秘」是秘密。告诉诸位,佛法里面没有秘密,有秘密就是等于见不得人的,那决定不是好事情。佛法里面讲的这个秘密是讲什么?深秘,太深了,一般人很难懂,所以称它为秘密。实际上你通过修学去证悟,也能够证得这种境界,这种境界是靠证的,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想象可以理解得到的,所以就叫它秘,深秘。所以这个「方」是指深秘。

  『便者,妙也』,妙是什么?巧妙,它是讲善巧。『妙达于方』,妙是讲巧妙,达到什么?达到方。这个方我们说秘密,秘密到底是什么?是自性,能够达到自性,在禅宗里面就讲明心见性了,这就是真秘。这个自性在有情众生分上称为佛性,在无情众生分上称为法性,法性、佛性是一个性。等你证得了自性,你看到宇宙万有一切现象、一切真实,无不了解、无不透彻,你达到了『真秘』。所以这第三个意思就比前面两个意思更深了,因此他这讲『前二释并非今品意』,前面两种解释方便的,一种是讲契机,一种是讲法门,这两种解释并不是青莲大师所说的以不思议方便为力用,不是指的这两种解释。他指的是后一种解释,就是这种妙达于方,就是明心见性的这种解释,才是今品之意。所以这个「方」真的是不思议,不思议的真秘。虽然本经真实方便的意思是指不思议的真秘,有没有前面两种解释的意思?也有。底下跟我们讲:

  【亦可具足用彼三意。】

  这讲到三种「方便」解释的意思都具足的,正所谓三而一,一而三,后面的意思比前面的意思深,后面的意思就涵盖了前面的两种意思。所以这里讲的方便三种意思统统具足,它包括契机,教化众生要契理、契机;要用最合适的法门,用这些善巧方便来教化。你要教化众生,首先自己要修行,自己要做到了你才能去说;你自己没做到你去说,众生不听你的。你叫人家断烦恼,你自己有没有断烦恼?你叫人家放下贪瞋痴慢,你自己有没有贪瞋痴慢?如果有,就得先把自己的这些烦恼习气放下,你才能够有教化的效果。所以你自己最后要明心见性了,你教化众生才能够真正契理、契机,真正达到善巧方便。所以三种意思在这里都具足。底下青莲大师又说:

  【例如维摩所说。方等初开。故荆溪作进退之释。容与取门秘之谈。】

  『荆溪』是天台宗的祖师。他用『进退之释』,进退之释就是浅深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解释这些经文可浅可深,浅深不二,浅深相即。我们师父上人常说的,你讲经,真正会讲经的人怎么讲?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无不自在,对于不同的众生就有不同的讲法。这是我们后学努力的目标方向,我们的师父上人现在做到了,真的,讲经长讲短讲、深讲浅讲无不自在。我们现在没达到这个能力,是自己还没有通,等自己真正通达了,就自然有这个能力。

  我们现在是借助复讲的这个讲台来通到真实,这是我们学讲经的目标方向。我们现在在这个讲台上讲,不是说教化众生的,我们哪有这个资格?自己烦恼没断,怎么可能断众生烦恼?所以我们用讲经做为一种修学的方便,它帮助我们通到真实、通到明心见性,等到真正有一天我们明心见性了,在讲台上就可以自如了。不仅在讲台上讲经,在台下何尝又不是讲经?所以我们会学的人处处都是道场,时时都是我们教化众生的时候。遇到有缘的我们跟他讲几句,开启他们的心扉,帮助他们解脱烦恼;或者在日用平常跟人家接触的时候,我们把经典的教诲做出来,做出个好样子,这也是讲经。所以真正会学的人不是说在讲台下才叫学,真正会讲的人不是说在讲台上才是讲;讲堂外面才真正是我们修学用功的道场。《华严经》善财童子所说的,他是历事炼心,就在事相上、就在生活里面跟修学融成一片。所以到这种境界,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佛法。下面继续说:

  【今地藏亦然。虽主秘妙之谈。必兼门法之说。】

  这里讲到地藏菩萨他真的入境界了,他入了大圆满的境界,所以他的生活、他的受用无不是大圆满。所以你看本经一开头就说,佛放「大圆满光明云」,这大圆满光明云是什么?这就是妙达于方。在生活当中落实佛的教诲,把佛的教诲圆圆满满的做出来了,这个就是大圆满。所以这里讲『虽主秘妙之谈』,这个方便主要的意思是讲它的真秘、它的真妙大圆满,它也兼有前面两种。这是讲门道、讲法门、讲契机这些意思。下面我们继续看这文字:

  【三释咸具。庶括一经大意。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于尘点劫前。现身教化。随机巧逗。法用偏宜。】

  『三释』,就是天台家解释方便的三个意思,这里统统具足了。『庶括一经大意』,就是讲总括这一部经的大意,这是讲「方便」总括了大意。『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于尘点劫前,现身教化,随机巧逗,法用偏宜』,法就是法门,方是方便,地藏菩萨在无量劫来现身无数,来度化一切有缘众生,用的是最适宜的方法、最善巧的方法。这个宜是很适宜、很恰当。下面:

  【显实时臻。权门可入。发菩提心于赖耶识内。点如来藏于无明心中。斯正妙达于方。即是法华真秘。】

  地藏菩萨教化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帮助我们成佛,他所用的方法、方便虽然是无量无边,目标只有这一个。所以底下这句讲得很重要,『发菩提心于赖耶识内,点如来藏于无明心中』。我们要成佛,这成佛是果,你得有因才行,因是什么?发菩提心。在哪里发心?菩萨教导我们,就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之内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如来藏是我们每个人具有的自性,用这个藏是指宝藏,还没有开发的宝藏。

  没有开发的宝藏在哪里?就在我们无明妄动的那个心里,所以菩萨教我们,就在我们的妄心之内教我们发心、教我们成佛。当然这个在妄心里面才能够有得说、有得讲,如果是在真心里面,真心里面无话可说、不可思议。阿赖耶识它是什么?它是我们迷了以后的心意识。无量劫来我们的心意识都在迷位,都不觉。这种不觉的众生,不仅包括六道众生,也包括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天台教别教里头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都是用的阿赖耶识;换句话说,他们还没有真正觉悟,他们还是用心意识,他们的无明没破。破了一品无明之后,就见到一分真性,见了真性那就不是凡夫了,那就是法身大士。我们凡夫没有办法用真心,因为我们真的无量劫来迷得太久了,所用的都是这种心意识。因此菩萨引导我们,就在我们的心意识内发心,这真的是善巧方便。真叫我们发出真心我们不会,那就在妄心当中发,把菩提心从阿赖耶识里发出来,就在我们的无明妄心里面来证入真实、证入如来藏性。如来藏是真,真在哪里?真在妄中,真妄不二。其实妄就是真,迷了的时候,我们见到真的都变成妄;觉悟了,妄就是真。

  所以你看地藏菩萨所教化我们的,他给我们所示现的发菩提心,就在这个心意识里面,你看他能发得出来,这就能够通达真实,真实之门。所以发心重要。所以《地藏经》里所讲的这些理论、境界,又何尝不跟《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所讲的理论境界相同?所以都可以说是『斯正妙达于方,即是法华真秘』。这大乘经,最高的用《华严》、《法华》可以作代表。《法华》是一乘了义的经典,青莲大师是法华的子孙,所以他处处引用《法华》。所以「法华真秘」原来《地藏经》里也有。下面青莲大师又引用《地藏经》的经文和《法华经》的经文相对照,让我们来看到确实两部经所讲的是相同的、相通的。我们来念底下的文:

  【又复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我渐度脱。使获大利。】

  这是讲的《地藏经》的经文,这是地藏菩萨为我们表演出来发无上菩提心。『一毛一渧』,毛是指我们身上的汗毛,渧是一滴水,还有『一沙一尘』,一粒沙、一颗微尘,这都是小到极处的这些小事物。这些小事你看菩萨都没有放过、都没有疏忽,通过这些小的善事、功德,菩萨能启发众生觉悟,渐渐度脱众生。『使获大利』,大利是讲明心见性。这里也是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可以疏忽小事情,点点滴滴里面我们都要想到要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教化众生,这是菩萨的心。菩萨的慈悲就落实到这个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穿衣、吃饭这些平常小事。

  所以平常生活中不管事情多小,都要想到我这么做有没有为众生做一个好样子?譬如说我们迭一条毛巾,这个毛巾我们把它迭到整整齐齐,放得非常好,这是表演什么?恭敬。这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里的第一「礼敬诸佛」,诸佛包括有情无情,我们对毛巾也是要礼敬。为什么?毛巾也是我们一念自性所变现出来的东西,所以它也通一念自性,它也有如来种智,所以它也是诸佛,我们对它都礼敬。对它的礼敬就是恭恭敬敬的把它迭好,不是说跟它每天礼三拜,那你就学呆了,真正是把它迭好,放置得整整齐齐,这就是对物的礼敬。对人的礼敬呢?我们彬彬有礼,对人和蔼、微笑,人家叫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一定尽心尽力的做好,绝对不会怠慢一个众生,这都是礼敬。你看这都是一毛一渧,一沙一尘,都显示无上菩提,这是真正觉悟的人。这一点青莲大师所引用的这条经文,他也能在《法华经》找出类似的经文,底下说:

  【举手低头。聚沙为塔。咸开小善。成佛奚差。】

  这是《法华经》里面所说的,『举手低头』,是对佛那种恭敬,也引申为对一切人、事、物礼敬。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它积累起来就是大事,『聚沙为塔』,所以小善不异于大善,真的小大不二。成佛了,他的生活我们看起来也很平常,但是就在他的平常里面有不平常,为什么?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统统都与性德相应,所以小善不可以轻忽。古人都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善事很小就不做了,或者是一个恶的行为虽然很小,但是你就不愿意改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样子不能够进步。恶虽小也要把它断掉,因为积小恶成大恶;善虽小也要去做,积小善成大善,积功累德。说到真实处,小大是不二的。底下这几句话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大士出假利生。以发菩提心为因。无缘大悲为根。无得方便为究竟利生。】

  这里讲的『出假利生』,这是地藏菩萨所做的事情。出假利生是什么?就是讲他能够舍己为人。身体是假的,这是菩萨,菩萨在六道里面示现这种假身来利益众生。只是他能够做得到,因为他觉悟了,知道宇宙就是一体,众生跟我是一体,所以他有这种智慧、方便、善巧,他能够处处分身度脱众生。我们现在没有他这种境界,那能做到哪一步?要做到舍己为人,不能够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了。譬如说我们看到现在圣贤教育很衰微,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很淡薄,我们应该怎么做?有志的年轻人要发心出来弘法利生,或者是护持弘法利生,弘护一体,这是舍己为人。虽然不能像菩萨做得到出假利生,没这个境界,但是相似做到舍己为人了。

  有人说弘法利生这个事情不容易做,像我们师父常常告诉我们,以前李炳南老居士教我们师父的时候就常说的,要真正弘法,你得通达世出世间法。那你怎么能做得到?怎么能通?我们靠自己的这个能力通不了。通不了是不是就不能弘法了?如果真正是这样的条件,确实这世界上没人弘法了,这佛法就灭尽,到我们这代就结束了。因为没有人弘传、没人有资格弘传,都没通、都没有明心见性。所以怎么做?李炳南老居士教导我们师父上人,要「至诚感通」,用我们真诚心去感,求佛力加持,让我们上了这个讲台能够与佛菩萨的心相应,所讲的都能讲对,不要讲错,不要误导众生。这自己要认真努力的修学,知道多少讲多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可以认为自己上了讲台是老师。上了讲台我是学生,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如果有讲错的,请大德们给我批评指正,让我能够提升。所以下面的都是评委、都是老师,这种心态才能够真正没有过失。我记得师父上人曾经送我一个印章,这上面印章刻的是「至诚感通」,他对我讲当年李老师教他学经教的时候,就教他这四个字,至诚感通。现在我们年轻人要学教,也还是要遵守这四个字的原则。

  真正能够有遵守这种原则,我们学起来怎么学?我们复讲,复讲老师的。复讲老师的,老师怎么讲我们就怎么讲,如果讲错了那是老师说错,我们不用负责任,老师帮我们顶着。从这个方面扎根,根扎好了以后(这第一阶段,我们师父说至少要五年),这五年学完以后,就可以学直接讲古人的批注,古人的批注也是古人的学习心得,你讲他的这些解释,只要你没看错、你没理解错,按照古人的批注讲,那没关系,讲错了也是古人的错,我们也可以不负责任,这是第二个阶段。师父又说再提升一个阶段,就是自己修学有悟处了,你就可以不必按照古人的批注,你可以直接去依释迦牟尼佛的经论讲经,这种方便,真实方便了。等到你大彻大悟,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虽然没读过经、不认识字,他讲出来的全是经典,为什么?他依自性而说。这是我们老师教导我们修学的这种方便。上半场的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在上半场简单的介绍了五重玄义第四部分,以不思议的方便为力用这部分。最后一个部分是「明教相」,我们把文念一下:

  【第五判无上醍醐为教相者。凡言教者。是通途之言。但有指撝分判辩说。皆名为教。四教义云。通言教者。以诠理化物为义。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言教也。】

  五重玄义这部分是为我们说明『教相』,就是判教,这里说判本经是『无上醍醐』。首先要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里什么叫教,『凡言教者』,这个教,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教学。佛教是教育,它的形式跟现在的大学里面的教育是相同的,它有不同的科系,每一部经、每一个法门就代表着不同的科目。所以我们要辨别这部经应该怎么样子来学习、在什么时候来学习,这叫判教。就好像学校里面负责教务的老师,他要去『指撝分判辩说』,这就等于是要编订教学课程,按照不同的学系、不同的年级排课程。祖师大德把世尊当年四十九年的教学全部内容做了一个分类,这是判教,那是便利于后学的。实际上佛讲法是圆融的,并不是说不同的科目孤立存在,好像判的这个教,不同教没有办法圆融起来,这种是自己在执着。所以祖师大德判教对我们后学有帮助,但是不可以执着,一执着,自己有门户之见,反而有害处。所以这里讲指撝分判辩说,都是教育、教学的方法。

  下面天台所说的『四教』,四教是藏、通、别、圆。这里面说到『通言教者,以诠理化物为义』,他讲教学主要是为了度众生,化物是教化众生,把宇宙人生真理诠释出来,『说能诠理』。世尊当年在世是用言说,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他完全是用音声来教学,他没有写文字。文字是后来这些弟子们觉得世尊这一代的时教这么好,就把它结集成经典,这才形成了文字。所以佛讲经说法讲的是什么?诠理,用现代话讲是把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说明。

  这个说教目的在哪里?『化转物心』,化是变化,转是转变,是把众生的心来一个变化、来个转变;这个物代表了九法界一切众生,人也属于其中一个法界,所以世尊教学的目标、世尊的使命,就是启发众生觉悟。我们说变化气质,从凡夫的气质变成圣人的气质,这里有三个阶段,第一断恶修善、第二破迷开悟、第三是转凡成圣,所以这个教育的功能在于转变。我们学习经教,我们的人生志向也是要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常常想起师父上人对我的鼓励,告诉我要有使命感。看到现前众生因为迷惑颠倒而造作恶业,我们学佛了,我们明白了,要有使命感。我们来这个世间有什么使命?就是要学习佛菩萨,学习古圣先贤、祖师大德化转物心,也就是挽救世道人心,帮助众生做到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这个转凡成圣的最终就是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我们学佛人应有的立志。我们凡夫迷惑颠倒,最主要的迷,迷什么?迷了这一念自性。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一念自性变现的,所以在这里面分自分他,造作这些恶业,全由心量狭小、自私自利所致,所以受因果的报应。这个因果是当我们起一念恶的时候,整个境界就变恶了,所以这个因果同时的;起一念善,我们的这个生活境界就是善的。这个境界里面包括我们的时空,这个时空包括现在、未来,实际上也包括过去,统统都在这一念之中。所以当我们起一个恶念的时候就注定有恶报了,那个恶报是同时跟我们这一念恶心起来的,只是它报在将来,这个将来也在你这一念当中。众生迷,不了解,所以造作这些恶业,不知道这个有果报,果报真的是丝毫不爽的。所以要化转,化转物心,就是要让他的心能够真正明白,明白了之后自然他就不敢造作恶业了。所以这个教化用什么教化?用伦理、用道德、用因果、用哲学、用科学,统统都是教化众生的内容。所以文中说:

  【化转有三义。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三转凡成圣。】

  这是教学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第一句『转恶为善』是戒学,第二句『转迷成解』是定学和慧学,所以戒定慧三学;最后『转凡成圣』是果报。前面是修因,后面是证果,证得最后是无上佛果。我们在现阶段要从哪里学起?从第一阶段学起,转恶为善。怎么学?我们师父上人教导我们要扎三个根,儒家的根《弟子规》、道家的根《感应篇》、佛家的根《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都要扎,都是帮助我们转恶为善。《弟子规》里讲的是伦理道德,《太上感应篇》教的是因果道德,《十善业道经》是教给我们成佛的基础、佛法的入门。首先要把这个恶的念头去掉,转为善的心,把恶的习气、行为都能够改过来,你才能够真正到第二步,转迷成解。这解就是悟,如果恶不能断掉,那是你的迷根,你怎么能够悟?所以第一步的工作非常重要,要扎实,根扎好了,这觉悟就快了。

  悟是什么?悟到宇宙万事万物一切的众生跟我是一体的,只是一个自己,没有外人,这是真正悟了。悟了以后,你看这一切众生统统都是自性,这些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无不是自性。所以宗门里面讲自性在哪里?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里都是,无一物不是自性。「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真正入佛知见了。入佛知见的人,我们叫他成佛了,就是转凡成圣了。这些都要自己要做到、自己去修学,同时才能够感化别人,你得先转自己,才能转别人。下面青莲大师又说:

  【今地藏大士现身六道。于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赴缘。随机说教。化转物心。大概不越此三。】

  这地藏菩萨的教学就是这三个方面,转恶为善、转迷成解、转凡成圣。具体的说,『地藏大士』现身在六道里面,我们知道他是幽冥教主,实际上他不仅只现六道里头,十法界里头他都现身。只不过地藏菩萨非常慈悲,知道六道里头的众生特别苦,而且最苦的是地狱道的众生,所以他对地狱罪苦的众生关心就特别多,特别的照顾他们。实际上菩萨的心清净,他不会有这些分别执着。

  下面说『于四不可说』,四不可说是天台家的说法,他是根据《涅盘经》所说的。《涅盘经》里讲六不可说,他这里按照藏、通、别、圆四教讲四不可说,这是六不可说的浓缩。天台四教,首先我们看第一个不可说,是讲藏教的不可说,藏教是小乘的教育,第一个是讲的「生生不可说」,这是众生的生,两个都是生,生生不可说。通教里面讲的是「生不生不可说」,别教里面讲「不生生不可说」,圆教是讲「不生不生不可说」,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

  首先藏教里讲「生生不可说」。藏教里说能生的因缘,一切法因缘生,因缘是能生,诸法是所生,这些都是实有的,所以称为生生。这么样说,众生的知见里面比较容易能够体会,确实看到这些东西是实有的,他能够接受,这是佛随顺俗谛的说法。佛说法依真、俗二谛而说,对俗谛是随顺世间人的这些看法想法来说的,让他们能够接受;真谛是如来的境界,这个就不好懂了。这个不可说,意思是说不出来,为什么?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这因缘很复杂。譬如说一张桌子它是因缘和合的,你去分,每个因里面又有因缘,缘里头又有因缘,因中有因,缘中有缘,一直说到底下,这是没法说了。所以这个世间人因为迷惑颠倒,他看到眼前的这些事物,他以为能看得清楚,实际上这个来龙去脉他是一点都不知道,所以这是讲的「生生不可说」。

  第二个是讲通教,通教里讲「生不生不可说」。藏教小乘教义用因缘来说,让我们破执着,通教里面讲能生和所生都是当体即空,所以说生不生,这个能生的心不可得。你看《般若经》里面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法里又讲一切法心想生。这一切法从哪来的?我们心想生的,这能生的心就不可得了,那么所生的法又哪里是可得的?哪里有实有?所以《般若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法不可得、无所有、毕竟空。这个是事实真相,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就能放得下,你不会有这些执着,知道万法即空。通教之所以称为通,就是前面通小乘、通藏教,后面通大乘。

  大乘里头有别教,别教讲的是第三个不可说,叫「不生生不可说」,别教里讲的是真如不生之理。「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不生之理,心识生十法界差别之事,所以称为不生生。因为真如本性不生,而宇宙万事万物有差别相,所以它是这样的,叫「生」。如果我们对这个道理不能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比喻去理解,譬如说我们作梦,在梦中你见到了山河大地这些梦境。梦境是从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可是这个心里头有没有一个梦?心里面没有梦;如果是心里面真有梦,这个梦就实在了。如果梦境是实的,你就天天应该做一样的梦才对,你为什么每天做的梦不一样?很少人能够做两个梦是完全相同的,几乎不可能。为什么?因为这个梦并不实有,你的心里面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梦。这种心是能生,能生的心有没有?它也没有,这个梦境当然也不会有,虽然没有,但是你明明又见到。所以你从这个梦境去体会,我们这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这个能生的心变现出来的,那是梦境。梦境虽有千差万别、有种种事相,都是从这一个心出来的,这是妄心。实际上妄心跟真心不二,这妄里面就有真,不是说妄外面还有一个真,把真跟妄对立起来了,不是,真和妄是一不是二。你迷了就会起妄动,真心就变成妄心了;觉悟了之后,不起心、不动念,那个妄心没有了,就是真心。这是讲到「不生生」。

  我们如何去证入这种境界?佛告诉我们要懂得从幻相里面,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一草一木、小事小物里头,你都要去体会。这种生灭的事相里头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理、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古大德常常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来说明这个问题。像我们走到金铺里,香港很多金铺,你走进一家,周生生或者周大福,你进去这个店里一看,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金器,有金镯子、金项链、金耳环、金杯子,各种各样的金器,甚至有些雕像等等,看得你眼花缭乱,这相很多、千差万别。但是你要从这个相上看到性,知道所有的这些金器都是金子,这个金子就在哪儿?就在金器里头。金子和金器是一不是二,所以那个金器是妄相,金子是真,真妄不二。假如你要是不懂这个道理,你到了金铺里面跟老板说我要买金子,到处找,找不到一个金子。我只找到有耳环、有手镯子、有项链这么多的器皿,但是就看不到金子,没想到这全都是金子。所以要从相上去见性,真正见性的人,他看哪一相不含有自性?随拈一物都是自性,这是他真正明心见性了。所以真正明心见性,他就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的、不垢不净的、不一不异的。你虽然见到一切万法都有差异,但是它又是相同、相一的,不二的。这就是讲到「不生生不可说」。

  下面第四个是讲圆教里面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圆教里面讲的是真如之理,它这个理跟十法界的事是一不是二,所以这叫「不生不生」,理事都不生,这真的是圆融不二的。这是四种「不可说」。藏通别圆都有讲到「不可说」,讲到真实处确实是没办法说。但是我们世尊真的用善巧方便,在不可说中他竟给我们把这些道理给说出来了。我们去听,要懂得听佛的意思,不要执着在文字相上,要执着在文字相上,你永远不能够体会如来真实意。所以如来说法要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你这样去体会才能够了解如来真实意,你能够契入境界。这是如来说理,说这个不可说之理,理是很深很广。你还要去做,做是怎么?『用四悉檀赴缘,随机说教』,四悉檀就是我们跟众生说法的这些原则。四悉檀,「悉檀」是华梵合译的一个名词,悉是华语,悉是普遍、平等的意思,檀是梵语,它是布施,称为檀那,是布施的意思。所以悉檀,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普遍的、平等的布施。像观世音菩萨遍洒甘露这是悉檀,用四悉檀去教化众生,跟众生相处。

  四悉檀,第一个叫「世界悉檀」,第二个是「为人悉檀」,第三是「对治悉檀」,第四个是「第一义悉檀」。我们简单的把这名相解释一下,关键要懂得去落实,佛法如果不落实,真正学了得不到它的受用。首先讲的第一个「世界悉檀」,世界悉檀是讲的布施欢喜、布施爱心,让众生都生欢喜心。如果我们能够用真诚的爱心去跟众生交往,这种爱是清净的爱、平等的爱、无私的爱,哪一个众生不欢喜?我们的这种教学哪个众生不接受?所以我们首先要让众生欢喜才能够去度他,这是讲世界悉檀。

  第二个是讲「为人悉檀」,为人,这个人泛指一切众生,我念念都要为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的。我布施是为别人,完全是替对方、替别人来考虑的,没有想到自己,这叫为人悉檀。真正觉悟的人不会想自己,因为想自己还有私心、还有我执,执着没放下,这就没有觉悟。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帮助别人,都想到自己,帮助得就不彻底,都附带一些条件,这是他没有真正觉悟。真正觉悟的人他为众生服务是诚心诚意的,丝毫没有附加自己的利益在里面,念念都想着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要帮助众生你得有方法,众生迷惑颠倒,所以造罪,你要懂得方法来对治,这就是第三个「对治悉檀」。对治悉檀,就是你能够用好的方法来帮助众生,能够用善巧方便来随机教化,看到众生的毛病,知道他毛病的根源在哪里,你帮助他解决。现在我们师父上人看到我们净土行人学佛多年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因为做人都没做好。所以提倡用《弟子规》、用《感应篇》、用《十善业道》,这是扎根的教育。我们学佛要常常想到,为什么自己功夫不得力?听到师父上人这么一说就恍然大悟,知道根没扎好。就像建楼,建楼房你得先打地基,地基没打好,怎么能够建高楼大厦?你怎么能够成就?所以老老实实回过头来认真的落实这三个根,这是对治,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讲菩萨会观机说法,他契机,能够帮助众生茅塞顿开,这是讲对治。这种智慧不是普通人能有的,必定是过来人,他真正修学有体会的人,悟很深了,他就知道如何帮助众生对治毛病。

  第四个是「第一义悉檀」。第一义悉檀是什么?就是讲要我们圆满成佛,这是第一义。对我们现前来说,能够帮助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第一义悉檀。因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不退成佛,这是讲「用四悉檀赴缘」。赴缘就是感应,跟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佛菩萨应就是四悉檀。虽然他应,他决没有说我在做四悉檀的工作,这个意思他没有,他的心清净,他本来就是这么做的。那我们细心去观察他的待人处事接物,就发现他有这些原则,把这些原则总结出来就称为四悉檀。下面青莲大师用天台家的「五时」来判这个教,说明《地藏经》为什么属于无上醍醐。这五时我们念一念:

  【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盘时。】

  这是世尊当年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多半都是由学生启请、提问,佛回答,后来弟子就把佛所说的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虽然说祖师大德为我们判教分为这五个教学的阶段,实际上五个阶段我们也不要执着,它也是圆融。佛说法是契不同根机的,众生不同的根机,上根利智的人他听到这个小乘法,他都是得到大乘的利益;根机浅的人,他听大乘法也只能得到小乘的利益。但是佛心清净,他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得的利益视众生根机不同他就不一样。我们不可以去固执,这是有门户之见,这就造成障碍了,所以学法要懂得圆融。

  五时里面第一时是讲『华严时』,这是世尊示现成道以后在定中讲这部《华严经》,它是以经立名的。佛刚示现成道以后,在三七日中讲了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讲的都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所谓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这些名称虽然不同,境界是一样的。我们一般凡夫没办法参加这样的一种法会,为什么?因为没办法入境界。实际上入了境界,境界在哪里?境界就在当下。所以《华严经》里参加法会的,在相上来讲有不同类别的众生,十法界众生统统都参加法会,但是这些众生都是法身大士。所以他们代表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方式,种种的不同都在华严会上圆融起来了,都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不正是和谐世界吗?这就是我们现在大家都梦寐以求的境界,而《华严经》里为我们展现的就是这种和谐世界。所以要真正我们想帮助构建和谐世界,《华严》确实是最好的教材。我们用现代话说,它有时代的现实意义,帮助不同族群的、不同宗教文化信仰的这些大众和睦相处。

  第二时是讲『鹿苑时』,鹿苑时这是对初学,这是对小乘根性的人,也叫阿含时。鹿苑时就好比是佛教办的小学,佛在定中讲《华严经》,没能够参加的、听不懂《华严经》的、没入境界的人,那得从头学起,那得先学小学,这是小乘。然后是『方等时』,方等时好比是中学,这个方等时,渐渐大家根性提升了,佛跟他讲的不是只讲小乘了,就开始讲大乘,所谓「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这是通后面的大乘圆教。到『般若时』,这就是等于办大学了。鹿苑时和方等时加起来二十年,般若时就二十二年,所以你看般若是佛法教学的中心,都是讲智慧。最后的阶段是『法华涅盘时』,这是等于佛教里头的大学研究所,这是又到了高级的佛法了,讲的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法华》、《华严》它是境界相同的。《涅盘经》,『涅盘时』是讲《涅盘经》,《涅盘经》是佛入灭之前一日一夜所讲的。这是古大德判为五时。下面文说:

  【前后四时。判味有定。不属前后所摄者。皆收归方等。】

  这是讲前面『四时』,就是华严、鹿苑、般若、法华这四时,都有很清晰的界限。只是『方等』包括就很广了,凡是不属于前面四时的都判作是方等时里的。底下举个例子:

  【如光明。胜鬘。大集经。楞严等。是其例也。】

  这是讲到《金光明经》、《胜鬘经》、《大集经》、《楞严经》,这些都统统收在《方等经》里面,不属于前面的四时。

  【今地藏本愿经。亦合第三方等时摄。】

  古人多半是这么样去判教的,把《地藏菩萨本愿经》判成是『第三方等时』里头的。这个五时,古人用奶制品来比喻。第一时是华严时,比作乳,这个乳是刚刚出来的奶,味道很浓的;这些小乘根性的人受不了这种味道,于是这就得做成酪,奶酪,这个酪是加工出来的,奶味就没有那么浓了,比较淡,一般小乘根性的人就可以受用,这是鹿苑时的;然后慢慢又提炼变成生酥,这个味道就浓了点,这就是方等时;第四时是般若时,比喻成熟酥,这又提炼了;最后《法华》、《涅盘》比喻成醍醐,这醍醐是提炼得最精华的奶制品,也是味道很香浓的。用奶制品比作,比喻这五时。

  古来的大德都认为《地藏经》应该属于第三方等时,也就是生酥。怎么能够把它做为无上醍醐?醍醐是最精华的奶制品,跟《法华》、《涅盘》是一个味道。实际上青莲大师答复得非常好,他首先在时间上给我们说明。根据历史记载,在周穆王五十二年的时候,十一月十五日,佛上升忉利天讲法三个月。三个月下来之后,是第二年的,这是周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四日,下到阎浮提,讲一日一夜《涅盘经》,然后就入涅盘了。所以证明《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在《法华经》以后、《涅盘经》之前讲的,所以在这个时间上也属于醍醐,更何况在理上讲也能够讲得通。因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这里。明天我们再继续给大家分析,为什么《地藏经》在理上也应该判作无上醍醐,跟《法华》是同一个法味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末学讲的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大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