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资料选读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12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26集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十五)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84集

《六祖坛经》教坐禅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31集

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 第六 忏悔品 经文.注释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九)

崇慈法师:《六祖坛经》第三讲

达观法师 :《六祖坛经》偈颂

星云大师:《六祖坛经》(二)

禅宗与《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原文全文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4)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20集

星云大师:《六祖坛经》(三)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 顿渐品 第八卷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三)

六祖坛经:般若品 第二

 
六祖坛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七)  

  今既懺悔已,與善知識授[一]無相三歸依戒。大師言: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已後,稱佛為師,更不歸依餘[二]邪迷外道。願自三寶慈悲證明。善知識,慧能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三]。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離財離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故,即無愛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眾中尊。凡夫不[四]解,從日至日,受三歸依戒。若言歸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即無所歸。既無所歸,言卻是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意。經中只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性不歸依[五],無所依[六]處。

  校記

  [一]“授”,原作“受”字。

  [二]“餘”字據國家圖書館“有”七九號寫本補。

  [三]原本作“身三寶”,參惠昕本校作“自性三寶”。

  [四]原本無“不”字,參鈴木校本補。

  [五]原本缺“依”字,據北京本加。

  [六]原本缺此“依”字,據惠昕本補。

  今既自歸依三寶,總各各至心與善知識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善知識雖念不解,慧能與說,各各聽。

  摩訶般若波羅蜜者,西國梵語,唐言大智慧到彼岸[一]。此法須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二]。修行者法身與佛等也。何名摩訶?摩訶者是人,心量廣大,猶[三]如虛空。若空心禪[四],即落無紀空。世界虛空[五],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性含世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捨,不可染著,猶[六]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摩訶[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八]。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小。若[九]口空說,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一〇]時中,念念不愚[一一],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一二]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一三]。般若[一四]無形相,智慧性即是。何名波羅蜜[一五]?此是西國梵音,唐言到彼岸[一六],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是為[一七]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永長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羅蜜。迷人口念,智者心行。當念時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一九],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識,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第一,無住無去無來,三世諸佛從中[二〇]出,將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陰煩惱塵勞,最尊最上第一。讚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無去無住無來往,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諸佛從中出[二一],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二二]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般若常在,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二三],無著。莫起雜妄,睚是真如性。用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

  校記

  [一]原作“彼岸到”,敦煌本同,此參惠昕本校。

  [二]原本作“如如化”,據惠昕本加“幻”字。

  [三]“猶”原作“由”。

  [四]原作“莫定心禪”。敦煌本作“莫定心座”,鈴木校為“若空心坐”。惠昕本作“若空心靜坐”。

  [五]“世界虛空”四字,據惠昕本加。

  [六]“猶”原作“由”。

  [七]原本“摩訶”下有“行”字。

  [八]原缺“行”字,據惠昕本加。

  [九]“若”,原作“莫”字。

  [一〇]原本無“切”字,據惠昕本加。

  [一一]原本“愚”作“思”,據敦煌本改。

  [一二]“愚”原本作“思”。

  [一三]原本缺“世人”、“自言”,參惠昕本補。

  [一四]原本無“般若”二字,據惠昕本加。

  [一五]原本“何名”下衍“般若”二字。

  [一六]原作“彼岸到”。

  [一七]原本“為”作“於”,參鈴木校本改。

  [一八]“永”,原本作“水”,參北京本改。

  [一九]原本“若”下有“不”字,據敦煌本刪。

  [二〇]原本“中”作“口”字。

  [二一]原本無“出”字。

  [二二]原本無“一般若生”四字,據惠昕本補。

  [二三]原本“憶”作“億”字。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心[一]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須修般若波羅蜜行,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當知此人功德無量。經中分明贊嘆,不能具說。此是最上乘法,為大智上根人說。小[二]根智人若聞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龍,若下大雨,雨於[三]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四],如漂草葉;若下大雨,雨於大海,不增[五]不減。若大乘者,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六]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譬如基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王於江海中將身引此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蒙潤。諸水眾流,卻入大海。海納眾水,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小[七]根之人,聞說此頓教,猶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八]者,若被大雨一沃,速皆自倒[九],不能增長;小[一〇]之人亦復如是。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之人,亦無差別,因何聞法即不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蓋覆於日,不得風吹,日無能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有迷心,外修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聞其頓教,不假[一一]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一切邪見煩惱塵勞眾生,當時盡悟,猶如大海納於眾流,小水大水合為一體,即是見性。內外不住,來去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心修此行,即與《般若波羅蜜經》本無差別。

  校記

  [一]原本無“心”字,據北京本加。

  [二]原本“小”作“少”字。

  [三]“於”原寫作“提”字。

  [四]原本無“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八字,敦煌本同,此據惠昕本補。

  [五]原本“增”作“曾”。

  [六]原本“般若”誤作“本性”,據敦煌本改。

  [七]“小”原本作“少”。

  [八]原本“小”作“少”。

  [九]原本“速”作“迷”,“倒”作“到”,據北京本校改。

  [一〇]“小”原本作“少”。

  [一一]“假”,原本作“信”,敦煌本同,參鈴木校本改。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