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皈依三宝后应该怎么做?


   日期:2015/11/18 9: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在正在讲皈依的学处,也就是皈依后须守的九条戒律。昨天已讲了三条所断的戒律,今天接着讲:

  戊二、三种所修:

  所修,就是皈依三宝后应该做的。它也有三条:

  一、皈依佛以后,对佛宝的身像,乃至零碎片段以上,也要恭敬供养,以头顶戴,放在清净的地方。对它起真实佛宝想,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佛陀虽然已示现了涅槃,但很多经典里也讲了,佛陀幻化的形象就是佛像。故《亲友书》中说[1],作为智者,即使看到木雕的佛像,也会恭敬顶礼。

  我们作为皈依佛门的人,不要说对佛菩萨的画像、塑像顶礼膜拜,就算是佛像的碎片、唐卡的一角,也应当恭敬顶礼,放在清净之处,不能任人践踏。在末法时代,佛陀会显现为佛像来度化众生,故要把这看作是真正的佛陀,对它生起欢喜心、恭敬心。而千万不能轻蔑佛像,甚至见到时连帽子都不摘,以不恭敬的态度来对待。

  二、皈依法后,不要说对显宗的《大藏经》、论著,密宗的续部、经典要有恭敬心,甚至是只言片语,乃至一字一句,也要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想。

  佛陀曾在经中说:末法浊世时,我会以文字相来利益众生。因此,我们不仅要恭敬佛经论典的文字,从广义上讲,世间的杂志报纸由于能指导人们取舍,故也应该值得恭敬。

  然而,听说有些寺院的佛教徒,在跟别人辩论时,手里拿着《释量论》的法本,说它只不过是文字而已,对它恭敬没什么意义,然后就放在屁股下面。这种行为特别可怕!持此邪见的人,表面上是佛教徒,实际上根本不是。当然,他也是因为愚痴所致,不知道佛经的价值,所以非常可怜。

  我们作为佛教徒,皈依了法宝之后,不能把经典放在不净的地方,或者地上,而一定要放在高处。有些人把法宝、佛像塞在床底下,甚至坐火车时把有经书的行李放在下层,这真的很不合理。一般来讲,有智慧的人,绝不可能将法宝放在身体下面,这样对三宝连基本的恭敬都没有。

  “文革”期间,藏地有些人被红卫兵逼迫必须坐在转经轮上、经函上,他们宁死也不坐,不愿意舍弃三宝。还有个地方的红卫兵,把经函、玻璃碎片分别摊在路上,让一个誓言特别坚定的人,要么光脚踩玻璃碎片,要么就去踩经书。后来那人选择了玻璃碎片,而不愿意踩在经书上。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所有的佛经有恭敬心,因为你已经皈依了法宝。

  三、皈依僧[2]以后,对僧宝所依、乃至僧衣的红黄补丁以上,也应当生起真实僧宝想,恭恭敬敬顶戴供养,将它放在干净的地方,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

  僧众的僧衣,我们千万不能踩,如果在上面跨来跨去,过失也相当大。为什么呢?因为有关经典中说,出家人的红黄僧衣,实际上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成佛时的装束,天龙八部、人与非人都会恭敬顶戴。还有些经典里说,大鹏每天捉龙而食,龙王向佛陀求救,佛以僧衣赠与龙王,教其及眷属各分一缕,系在龙角上,就能避免大鹏捉食之难。

  所以,出家僧衣加持极大,我们穿上之后,除非是前世杀生等异熟果报现前,否则,一般的世间鬼神无法加害。

  现在有些在家人,邪见特别重,对出家人很看不惯,看到谁都觉得是坏人。有这种心态的话,造的业会非常大。阿底峡尊者说过:“四个僧人中,一定会有一位圣者。”只不过我们的心不清净,看不到而已。因此,能穿上这样的红黄僧衣非常不容易,大家理应观清净心,否则,一不小心就会破皈依戒。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皈依三宝       戒律)(五明学佛网:皈依三宝       戒律)  

 严耀中教授:戒律在云南佛教中的实施 

 严耀中教授:试论中国佛教戒律的特点 

 严耀中教授:佛教戒律与唐代妇女家庭生活 

 仁焕法师:皈依三宝和皈命西方有何不同 

 周齐教授:戒律外寺制僧规的产生及其特点和意义 

 雪漠:戒律是阻挡邪风的墙 

 达照法师:禅修要义 第一章 皈依三宝 

 圣凯法师: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 

 悟妙法师:皈依三宝是幸福之源 

 明海法师:戒律的艺术 

 明海法师:戒律的意义和受持八关斋戒的要求 

 妙华法师:关于“戒律的精神与特色”讲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