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万善先资白话解(4)


   日期:2015/12/26 14: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梦感群神

  (出《现果随录》)

  昆山张迩求是冰庵先生之兄。笃信三宝,力行善事。曾经在崇祯戊寅冬,请三峰大树证和尚,在清凉庵起禅期。期间回家偶然吃了鲜鱼鸡蛋,这天晚上,梦至庵门,看见龙神八部,青发獠牙的样子,有五十多位,出门要离开,张仓皇询问。他们说:“我们是护道场神,你为禅期之主,回家食荤,所以我们就要走了。”张迩求在梦中,苦苦恳求,真诚忏悔,众神又进去了。因此,三月禅期,坚持斋戒。

  破斋酬业

  (下三事同前)

  昆山魏应之,是子韶的同宗侄子。崇祯庚辰春,和子韶同睡,梦中忽然大哭念佛。子韶惊问什么原因,他说:“梦中到阴府,看见一官抱着生死薄过来,我的名字列在缢死薄上,下面有注说:‘三年后某天吊死在自己的书房。’我问是犯了什么罪,冥官回答说:‘定业难逃。’我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免难,他说:‘没有比长斋念佛更好的办法了,只要你精进修行,努力不懈,就可以免难了。’”于是魏应之就对子韶说:“小侄从此就要一心一意修行了!”就持长斋,一天到晚不断念佛,努力精进,过了八个月。后来他在文社的朋友对他乱说:“只不过是一个梦罢了,何必这么认真?”经他们一说,就渐渐开了斋戒,到癸酉春,无故打开书房的门,吊死在房里。屈指一算,离作梦的时间正好是三年。

  这样的文人,世间的蠹虫,眼光如豆,真可哀怜,但比比皆是啊!

  茹素延寿,破斋即亡

  平湖给谏①马嘉植,字培原,崇祯甲戌登第,操行清正。下县时,听从某官嘱咐,扑杀欠粮二吏。元旦扫墓,忽见二鬼诉冤。马公说:“这是某台之意。”鬼说:“我两人是替身,若能反问,即能辨明。只因为雷霆之下,不容置辨,故负冤而死。今我二人,虽不敢索命,老爷不久,也当谢世了,去做蒲圻县城隍。”马公以此为耻,顿思悔改,就持斋戒,礼雪窦石奇和尚披剃出家,法名行旦,号僧祥,清净修持,已十二年。偶然因为小病,吃了鸡蛋,夜晚时分,又见二吏说:“老爷因为破戒,已经难以留世,某日当赴蒲圻了。”至期而逝。

  注:①官名,给事中的别称。秦汉为列侯、将军等的加官。常在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等事。因执事在殿中,故名。魏或为加官,或为正官。晋以后为正官。隋开皇六年,于吏部置给事中。明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之权。清代隶属都察院,与御史同为谏官,故又称给谏。

  三年吃斋,一卖即死

  麻城王某,吃了三年斋,忽然染上恶疮,他的朋友安慰他说:“您是吃斋人,佛和上天会保佑您的。”王说:“吃斋三年,还得到这样的恶报,吃斋人有什么利益呢?”朋友说:“你如果后悔吃斋,可以把斋卖给我吗?”王问怎么个卖法,朋友说:“一天一分,三年就应当得银子十两八钱。”王一听就很高兴,写了卖斋券换回银子,打算在第二天开斋,但当天晚上就梦见两个恶鬼骂道:“十个月以前,你的命就尽了,因为吃斋的缘故,才延长到今天,现在你把斋卖了,你就反而超过了你的寿命。”要把他立即带走。王请求缓一个晚上,发誓退回银子,继续吃斋。第二天找他的朋友要卖斋券,朋友说:“昨天拿回去后,就在佛前焚化了。”王悔之晚矣,马上死了。

  持斋免溺

  (出《观感录》)

  康熙二年,有一条渔船停泊于小孤山下,夜闻山神命鬼卒说:“明天有两条盐船来,当沉没捉拿。”到第二天早晨,果然有两条船到,风波顿作,沉没数次,过了好久才脱离危险。这天晚上,渔船仍旧停在原处,又听到山神责问鬼使违反命令,鬼说:“我正要拿下时,一船后有观音大士,一船前有三官大士,故不敢接近。”第二天,渔人追问盐船,盐船人不信,一思索,忽然醒悟说:“有一操舵者持观音斋,一拦头者持三官斋。”

  万善先资集卷三

  疑问解答

  释生物养人之疑(六辨)

  问:天地养育了万物,而人是万物之灵。飞禽走兽,本来就是供人食用的,现在禁止宰杀,要人吃素,这不是违背天意吗?

  答:既然你知道天地生育了万物,是万物的父母,那么万物就是天地的赤子,不应该互相残害,恃强凌弱,自以为高贵而欺侮卑下者,因为这样会使父母伤心不愉快。如果你因为吃了众生肉,就说天地是用这些生命来养育我,那么以此推论,老虎、豹子吃人,蚊子、水蛭叮吸人血,就应该说天地之所以生人,是为了喂养蚊虫水蛭虎豹了。

  问:既然如此,上天为何不禁止人杀生呢?

  答:上天本来就是不让人杀生的,因此我们才经常看到世人杀生所受的恶报,这就是上天有意让人见到并催人警醒的。至于不可能禁止所有的人杀生,就象无法禁止老虎豹子吃人,蚊子水蛭叮吸人血一样。

  问:既如此,飞禽走兽及水中鱼鳖之类就都可以不出生,为什么它们偏偏又充满了这个世界呢?

  答:它们是因为本身业力的关系才生为异类的。如果将原因归之于天,那天就极不公平了。如果说它们是得了天地的戾气才生为异类,请问为什么它们单单只得戾气呢?

  问:世上飞禽走兽的种类很多,如果人人戒杀,它们就繁殖越多,将来岂不成了一个禽兽世界?

  答:蚯蚓虫蛇,人是不吃的,但是并未见满世界蚯蚓虫蛇。世界上畜生多,正是因为杀害畜生的人多,冤冤相报。今生杀畜生,来世变畜生还债,这个世界就真成了禽兽世界了!如果能人人戒杀,则人人不受来世变畜生的果报,那么将来生人天界的就多,而沦为畜生的就少。楚国人不捕食青蛙,青蛙反而少了,蜀国人不吃螃蟹,螃蟹反而难得见到,这不就是证明吗?你今天还没有戒杀,就先担心畜生会多起来,这不是与田里还没下种就担心天下人吃胀肚子一样荒唐吗!

  问:上天既然痛恨杀生,就应该使畜生的血肉恶臭难闻,这样人们不自然就戒杀了吗?

  答:畜生的血肉本就恶臭难闻,但人们吃起来觉得味美,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这些畜生的业报所致,业报未尽,所以血肉自然变为美味,引诱人们宰割;第二是人类自身的业报,所以舌头贪爱美味,使业债越积越多,如果业习除尽,自然不会再贪吃众生血肉,以为美味了。正象有人,过去世为猫,念念都是捕鼠,过去世为鹤,时时想吞蛇,而一旦转生为人,就不再想捕鼠吞蛇了。可见有某种形体就有某种嗜好,嗜好不同,是由于形体不同,形体不同,是由于业力因缘不同,业缘不同,是由于用心不同,或善或恶。上天尚且不能改变用心的善恶,又怎能改变血肉的恶臭难闻呢!

  问:屠夫猎户等以杀生为业的人,就靠此养家糊口,你劝他们不杀生,不是断了他们的生路吗?爱物不爱人,我以为是不可取的。

  答:以杀生为业,虽然暂时得到了衣食,但却千万劫遭受业报,无有出期。我正是因为爱护他们,才劝他们另谋生计,而你反说我断了他们的生路,这真是小人之见。

  释俗见断杀之疑(八辨)

  问:牛能耕田,狗能守夜,是应当加以爱护的,但猪羊等一无所能,如不作为食物,还有什么价值?

  答:我们戒杀放生,只是为了保存我们的慈悲心,并不是因为那些畜生有用或无用。如果只是因它对人有用才不杀不食,这还是出于人类的自私心,就不是慈悲了。请问,蝙幅、蝎子、蟑螂之类,人们认为是无用的,可人又为什么不吃,可见无用并不是人食其肉的正当理由。

  问:鸡犬牛羊都哀鸣怕死,杀它们心中有所不忍,但水中鱼虾则无声无泪,我们总不能连鱼虾都不吃了吧!

  答:物类的形体有大小之分,但贪生怕死的本性并没有大小之分,因此杀一纠纠武夫与杀婴儿的罪是一样的。如果说形体小就可恣意杀害,人比牛小,杀牛就不如杀人了。如果说不会出声的就没有痛苦,试问哑巴被杀害时就没有痛苦恐怖吗?

  问:自己动手杀生是损害了慈悲心,如果我拿到外面,请别人宰杀之后再拿回家,也不失孟子的君子远庖厨之义,这样总可以吧。

  答:这不过是掩耳盗铃。你请他人代你屠宰,杀生的罪过还是要你来承担的。你想,那些受冤枉挨棍棒的人会只怨行刑的差役而不恨官老爷吗?如果换一个地方杀生就能迁怒于别处,那被冤枉判刑而遭流放的人就只应该恨他所去的边地而不恨在判他的官员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请不要自欺欺人了。

  问:我买放的那些生命又被别人捕捉去了,怎么办?

  答:他捕他的,你放你的。正如良医给人治病,并不保证病人将来不死;又如灾年施饭,并不保证这些灾民以后就不再挨饿;又好比修建高楼大厦,也不保证它永远不倒。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对放生就顾虑重重呢?今天的人争名夺利毫无顾虑,唯独做善事就左右畏缩,总觉得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也不好,裹足不前,要知道,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因此而来的。

  问:那些畜生在遭捕捉时已有损伤,即使买来放生,也不见得能活命,又何必白白浪费钱财呢?

  答:既受了伤,就更加可怜了。如果因你买放而得以活命,这是大功德,万一死了,也得一善终,不至受汤烹油炸之苦。正如牢中囚犯,知是无辜就要释放,哪能因他形容枯瘦、一身病痛就反而置之死地呢!

  问:行善以培养善心为根本,只要心善,又何必戒杀呢?

  答:你所谓的这种善心人,为一己的口腹之欲,不惜让其它生灵蒙受巨大痛苦,而从口中吃下的这些“美味”,很快就变成粪便脓血,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残忍的。请问这有丝毫善良之心吗?只怕三恶道中尽是这类所谓善心人呢!

  问:畜类众生多于恒河沙数,今天你能救的有限,只怕无济于事。

  答:上天有好生之德,能救助保全一条生命也是合乎天意的,何况是保全许多生命呢!好比贫穷的人,你不能送他铜山金矿,但是一斗粟米也能救他一命。

  释业重难逃之疑(六辨)

  问:畜生遭屠宰烹煮是势所必然,逃不了的,我不杀它,别人也会宰它,我戒杀又有什么意义呢?

  答:畜生被杀固然是业报,罪不可逃,难道你就不能逃脱罪错吗?如果因它们罪不可逃就加以杀害,那你将来就会与它们一样,遭受不可逃之罪了。你不想想今天遭果报的这些畜生,前世或许正与你一样造了“罪不可逃就杀它”的业,因此今世它才逃也逃不了的。想想这个,你怎不考虑早早从制造杀因中逃脱呢!

  问:我是无可无不可,不起心念,非戒杀,非不戒杀。

  答:以这种无心态度戒杀,功德当然不少,但以无心态度杀生,罪也不轻。如果强盗抢劫邻家财物时,误伤了你,你能原谅他的无心吗?

  问:畜类众生很多是因为过去世欠了债,今世变盘中食物还债的,杀它们有什么罪呢?

  答:变畜生还债是理所当然,但你宰杀它们,则有对受果报和非对受果报的区别。所谓对受果报,就是前世他曾杀我,欠我一命,今生仇家相逢,我便杀它,这是它应受的果报。所谓非对受果报,就是前世他杀了别人,今天该受报应,但他并非欠我一命,而是欠别人的,如果我杀了它,它受的就是非对受果报。世人天天杀生吃肉,往往一盘肉食就要牺牲许多生命,你哪能保证你杀的尽是对受的呢?实际上该还你命债的不过占其中千分之一、二,而本不欠你命的,因你而死,就是你反欠它的了。这些债未来世你都要一一偿还的。想到这里真令人毛骨耸然,太可怕了。

  问:非对受者杀生,将来固然是要受报的,但如果是对受者杀生,欠命还命,理所应当,这样就不会再有杀报了,又有什么不妥的呢?

  答:你没有见过人在街上斗殴吗,你一棍打过来,我一棍打过去,两人拳脚相加,落在对方身上,几时见过你打我一下,我再还你一下就心平气和住手的呢?冤冤相报,哪有终止的时候,菩萨正是因为对未来世的因缘果报洞若观火,所以遇到怨仇一律不报,就是为了避免生生世世为仇。

  问:佛说畜类众生多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眷属,这话有根据吗?

  答:众生从无量劫来就在六道中轮回,若以一劫而论,我们就有无数父母眷属,无量劫的父母眷属那就真是多于恒河沙了,又怎能知道眼前这些畜生在过去的生生世世中与你不是眷属呢?想到过去世的父母眷属今天沦为畜生,心中就不忍,如果今天你因认不出他们而加以杀害,或见他们被杀害而不营救,就能忍心吗。

  问:既然过去世的六亲多,其中堕入畜生道的也就多,但既然都是六亲,与我就有缘,纵然为畜生,也未必会死在我手中。

  答:你不知道六亲也是从怨家对头中来的吗?受了我恩惠的,就要来还我的债;施了恩惠给我的,我就要还债给他。即使至亲骨肉是因过去世的善缘才聚在一起的,也可能因爱得太深而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一旦失望,自然产生意见与不满,以至生了怨怒。这一世稍有怨怒不满,就种下了下一世怨恨的因,到下一世就成了对头。这样就又种下第三世互相仇杀的因,以至恃强凌弱,以大吞小,无所不至。仇怨是由亲而起,人如无亲,就不会生怨,无怨也就无亲,怨不离亲,亲不离怨,因为有亲有怨,人就有了轮回的根本了。因此如来教导我们怨亲平等,不生分别心,就是为了让我们不再无休止地轮回于六道。

  问:见别人杀生,虽想救护,但力不从心,该怎么办?

  答:可在一旁默持任何一种神咒或念菩萨名号,或代它们发忏悔心,出世心,这样被杀的众生就能受益。

  释宴请违俗之疑(四辨)

  问:招待亲朋好友吃饭,如果只有蔬菜,气氛就不太欢快,要有好酒好肉才算尽了主人的责任。如果为了不杀生而牺牲宴会享乐,这就不符合待客的规矩了。

  答:如果亲朋好友心地善良,就一定高兴我能戒杀,不会认为餐桌上没有肉就是轻慢客人。如果认为我这样做是待人不礼貌不热情,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贪图口腹之欲的小人,即使是轻慢了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冒着杀生的重罪而去满足别人的口腹之欲,这样的蠢事我是不会做的。

  问:盛情待客,这是礼节,如果菜肴过于简单,在礼上是讲不过去的。

  答:待客之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摆了一大桌菜,鱼山肉海,这也是仁义之人所不愿意的。做人缺少仁义,在礼上也是讲不过去的。

  问:现在社会风气以奢侈为荣,宴会越来越讲排场、规格,我即使想挽回这一风气也孤掌难鸣,怎么办?

  答:没有能力挽回风气,难道就不能独善其身,先从自己做起?“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才是大丈夫。如果随波逐流,一味迎合,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什么区别?

  问:为待客而杀生是不对的,但如果亲朋不期而至,来不及上市场买菜,又怎么办?

  答:既然戒杀食素,待客的食物平常就应有储备,以免客至而失礼,怕失礼而又杀生,这就是不注意爱护生命了。愿云禅师有一首偈:“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经常宴请宾客的人应将它作为座右铭。

  释荤血祷神之疑(六疑)

  问:祈求神灵保佑生子,或求功名富贵,不献上牺牲,又如何能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呢?

  答:天地神明,好生恶杀,你屠宰畜类的子息以求得子,减损畜类寿命以求长寿,牺牲畜类以求名利,不但天理难容,自己良心也应有所不忍。这样做,不但得不到你所求的,还可能适得其反。命中本来有子,说不定反因杀生而绝了后,本可长寿,反因杀生而短命,命中本来有名利,反因杀生而折了福。这还只是今生的报应,更可怕的是因杀生而堕三恶道,与今世结的这些仇家冤冤相报,那就没有出头之日了。因一时顺应世俗人情而将来遭此万劫难出的恶报,真正令人叹惜。

  问:如果父母重病,求医问药都没有效果,不算卦求神,难道就眼看着父母病死吗?

  答:如果是人寿已尽,老天也救不了,何况鬼神。你杀生祈祷鬼神,这又增了业债了。如果亲情难舍,又不知是否还有救,可适当地用些蔬菜水果敬献神灵,不要听那些愚昧无知者的话而牺牲猪羊鸡犬的生命。

  问:如果你家里本来是食素的,用素菜祭鬼神是可以的,但如果自己吃肉,用素菜祭鬼神就不恭敬了。

  答:当喜鹊吞食一只老鼠腐烂的尸体时,凤凰是决不会与它争夺的。

  问:享用血肉祭品的鬼神,将来会堕地狱,这是真的吗?

  答:不但享用血肉祭品的鬼神将来会堕地狱,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福报享尽之后,也还要再受报的。昔日摩耶夫人问地藏菩萨,什么是无间地狱,菩萨回答说,不论男女,或龙或神,或天或鬼,都在此地狱中受报,因此称为无间地狱。(出自《地藏菩萨本愿经》)神的福报尽了,根据业债轮回三恶道,这是理所当然的。

  问:都是神,有的享用血食,有的不享用血食,这是为什么呢?

  答:过去世为人正直,因此现世为神。虽然正直,但有的嗔心重,因此今世虽为神而嗜好血食。也有的是因过去世好布施,做善事,因此现世为神,但如果过去世没有接触佛法,不知道三宝,只修世间善法,那么就福多而慧少,必定堕入嗜血食一类。如果原来就深信因果,亲近佛法,并做佛事回向布施,那就慧多于福,也就一定不堕血食类了。

  问:人的寿命长短,如果鬼神做不了主,祈祷就不会应验。但是世上有些生病的人,百药无效,一去问卜求神,病马上就好了,这就证明人的寿命长短掌握在鬼神手中。人们怎么不纷纷敬奉鬼神呢?

  答:求鬼神而病愈,这就说明这个病是鬼神引起的。但病好之后享有的寿命,就不是鬼神所给予的了。如果人寿未尽,即使不求鬼神,病也会好;如果人寿已尽,就是求鬼神,病也好不了。病由鬼神而起,不过是那些嗜血食的邪鬼们见机而行,乘机赚些食物罢了。愚昧无知的人却因为一祭鬼神病就好了,便深信这是鬼神的功劳。见祈祷后不久病人死了,又说没有及早求神,以至病死。这种人,我相信他们将来会世世为畜生。《譬喻经》说,鬼神能知晓人的寿命长短及罪业福报,但鬼神并不能增长也不能减省人的寿命,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但却能令人作恶杀生。鬼神在人身体衰弱,精神萎顿时扰乱人,不过是为了赚取些血食祭祀罢了。

  释孝亲祭祖之疑(六辨)

  问:为祀神而杀生,现在知道是不可以的,但为奉养亲人而杀生,看不出有什么罪错。

  答:这样做罪过更重。为儿女的,应该将善行归于父母,将过错归于自己。现在你不为自己杀生,单单为父母杀生,这就是将罪过归于父母了。譬如国家法律,自己不敢触犯,难道就可让父母去触犯?鬼神在享尽福报后还要堕入轮回,难道你父母的福就享而不尽吗?如果父母不能持素,可供给他们三净肉,或者买熟食也行。如果一定要自己屠宰,就真是用鸩酒为双亲解渴了。

  问:听了这番话,有人生气地说,杀物奉养父母,天经地义,名正言顺,上天一定不会以杀生之罪加于孝养父母的人。至于被杀的畜生,谅它们也不可能以细小的怨恨而于未来世进行报复。

  答:以你一个人的眼光看,应当奉养的不过是父母二人,若以天下人的眼光看,应当受奉养的人就多得数不清了。如果人人都为奉养父母而杀生,就会积骨如山,流血成海,难道这不是罪过?况且杀这样无量的众生,能保证其中就没有过去世的父母眷属吗,杀过去世的眷属奉养今世的父母,就已经是颠倒了,如果杀过去世的父母来供养今世的父母,不更是颠倒吗?如果说,为了奉养父母,上天一定会谅解,请问在这件事情上是单单体谅你一个人的感情,还是对世上所有因孝亲而杀生害命的人都予以谅解呢?看来只有糊里糊涂不去想它了。

  问:祭祀去世的父母,是儿女的本份,父母在世时不吃素,今天以素食祭礼他们,就不随顺亲情了。

  答:如果祖先要靠你的祭祀才饱,则一年之中,祭祖不过几次,其余350天,不会饿吗?如果其余350天并不饿,就说明祭祀祖先不过是尽子孙的一点心意罢了,尽心意并不一定要杀生造业。做儿女的,让父母一辈子操心劳累,生前不能尽孝,而死后又以这些虚名虚利,害父母欠下多生业债,这就真不配做儿女了,孝顺的儿女总是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来奉养父母的,在父母过世之后,杀生害命,将众生血肉呈献于父母前,这就太缺乏仁爱之心了。

  问:子孙设祭,祖先会不会来享用呢?

  答:先人如果投生鬼道,子孙态度十分诚敬,就会来享用。如果祖先生了天道,在天上享受种种快乐,就不肯来了。如果祖先堕入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因正在受苦,也不能来。如果生在人道,另有亲眷,也不会来享用。子孙虽极为恭敬,不过自己得到孝亲的福报。这是《中阿含经》所说的。

  问:如果祭祀时祖先不来,是否有别的神灵来享用呢?

  答:《长阿含经》说,一切人所居住的房舍都有鬼神,没有哪里是空的。《优婆塞戒经》说,如果祭祀的地点靠近树林,树神会来受祭,如靠近江河泉井,江河泉井的神灵会来受祭。

  问:历史上梁武帝萧衍信佛,祭祀时,用麦面做成牛羊猪的形状作为祭品,这大概是中国人以非血食祭祀的开始。后来梁武帝亡国,就是他祭祝缺乏诚敬的结果。

  答:梁武帝曾杀皇亲国戚,水淹寿阳城,这都是他的不仁道处。但以麦面作为祭品,是开了好的风气,至今祭祀祖先的人还从中受益。如果没有这个办法,又不知道要牺牲多少生命,耗费多少财物了。武帝因一念慈悲,于无形之中,令天下人消除无数杀业,这功劳不可谓不大。至于武帝后来亡国,这是国运如此。如果说是不用血食的缘故,那么陈与隋都是用牛猪羊来祭祀的,为什么国家亡得那么快呢!可见国家安危并不寄托在祭祀用的牺牲品上。

  按:梁武帝即位后,断酒禁肉,节俭爱民,即使在暗室中也衣冠整齐,夏天不敢赤膊,执行死刑的那一年必定先斋戒一个月,为判死刑的犯人流泪。不兴兵打仗,让百姓休养生息,以天下为公,是从晋至隋这段时期少有的小康社会。武帝治国49年,享寿86岁,当时还没有哪位国君能比得上。他的子孙在唐代为官,有八人当了宰相。写史书的人因他信奉佛法而有意加以贬低,使他的功劳及长处不为世人所知,这真是太缺乏公正心了。

  释古圣教杀之疑(六辨)

  问:伏羲①氏教人织网,捕鱼打猎,那么伏羲做得不对吗?

  答:捕鱼网鸟,村夫童子都会,何必伏羲来教呢?大概洪荒之世,鸟兽繁殖,不加以提防,人将无法生存。伏羲教民防御,或未可知。否则,或佃渔之事,兴于伏羲之世,也未可知。如果说他教人杀生,那么渔舟无赖,都是伏羲功臣。而解网放生,反开罪不浅了。

  尸子②说: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人以猎。

  注:①又作宓羲、包羲、庖牺、伏戏、牺皇、皇羲,中国传说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

  ②尸佼,战国时晋国人,为秦相商鞅的宾客,鞅被杀,佼逃入蜀,着《尸子》,共二十卷,六万余字。

  问:伏羲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但西伯①养老,定母鸡母猪之数,又为什么呢?

  答:古圣的政治,有的应当继承,有的应当革除。例如,结绳变书契,巢窟变宫室,正是人们希望改变的。从前以后辈为尸②,使父兄叩拜趋承于其下,何等颠倒?今只设虚位,何等相安?那么就知道不养鸡猪,是善于体会文王的心意。何况五鸡二猪的说法,不过是说岐周家给户足罢了。“笾豆之事,则有司存。”③圣人难道还会去关心鸡猪的数目吗?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狱庶慎”④,难道连鸟兽交配繁殖,也一定要去核准数目吗?动物多少不等,是常情,又哪能截然分为五、二呢?以理推断,一定没有这样的事。不然,文王的恩泽施及死人,死人已无知觉,无知觉恩泽尚且施及,有知觉的反要杀害,那么他的见识比小孩都不如了。故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⑤

  注:①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也称伯昌。曾被商纣囚禁于羑(yǒu有)里(河南汤阴北),统治期间,国势强盛,调解虞与芮(ruì锐)两国纠纷,使两国归附。建立丰邑,定为国都。在位五十年。

  ②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以臣下或晚辈充任。后世改为神主、画像。《孟子》:“弟为尸则谁敬?”

  ③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礼仪中的具体小事,有主管官吏去布置”,“笾豆”,指祭祀。

  ④《尚书》立政:“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亦惟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文王能够度知三宅的思想,就能设立这些官员,凭借这些官员能为老百姓大建功德。文王不兼管各种教令。各种狱讼案件各种敕戒的事,只由主管官员和牧民的人指示用否;对于各种狱讼案件和各种敕戒的事,他不敢过问这些。到了武王即帝位,完成了文王的事业后,不敢丢弃文王的善德,考虑顺从文王宽容的德行,因此,文王和武王共同接受了这伟大的王业。)

  ⑤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完全相信《书》,不如无《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不过取两三片竹简罢了。仁者无敌。以周武王这样极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极无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木杵都能漂流起来了呢?”文中所说的书是具体指《尚书》,后人引申为不要过于相信书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孟子在这里只是就《尚书》展开议论,所阐扬的是非暴力主义精神,当然是非常正确的。

  问:孔子戒杀,不过“不纲不射宿”①罢了,未曾废除钓和射,现在一并戒除,难道仲尼不足效法吗?

  答:你知道孔子“钓”和“射”的深层意思吗?作“钓”的样子就是引导大家不要大肆捕鱼;作“射”的样子就是引导大家不要大肆打猎。后人说因养与祭而杀生,也太小看圣人了!试问,后世之所以尊敬夫子,是因为他擅长于钓弋吗?还是因为他的道德无以复加呢?若尊重他钩弋,则渔夫猎人,超过孔子的很多。若因他的道德高尚,请问您的道德已能赶上孔子吗?如果道德赶不上孔子,先以钩弋效法孔子,这就好像学颜子②,只学他短命,学曾晳③,只学他嗜羊枣。戴上头巾摹仿郭氏,改名换姓摹仿蔺氏,仍旧不是郭蔺。学习柳下惠④的思想,才可以作鲁国的大丈夫。

  注:①《论语》述而第七:“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用竹竿钓鱼,不用大绳做网上纲来横断水流拦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不射归巢歇宿的鸟。)

  ②颜子(公元前521一490),名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学生。以德着称,后世称为复圣。

  ③曾晳(xī西),春秋鲁国南武城人,名蒧(diǎn点),曾参之父,孔子弟子。

  ④鲁国的贤者。《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做官毫无责任感的人吧,他明明知道柳下惠贤能,却不给他职位。”)

  问:君子以人为贵,以畜为贱,以贵杀贱,理所当然,等而视之,是否太迂腐了?

  答:圣贤大道都说,天地万物,与我本为一体。例如,人的手足,虽分贵贱,但不可以手断足。若只以眼前高下为贵,那么灶间奴婢,也知诃骂畜生,何待君子说贵说贱?

  问:天地万物,与我本为一体,在什么地方说过呢?

  答:没有看过子思①的言论吗?子思说尽其性,则能尽人性,尽人性则能尽物性。细细体玩几个“则”字,道理自晓。不然,致中何以天地位,致和何以万物育呢?

  注:①子思(前483?—前402),孔子之孙,子鲤之子,名汲,曾为鲁缪公师,忧孔门心法失传而作《中庸》。

  补充:《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最高峰,天地便各安居其位,万物也依其本性而生长了。)中和就是平等心,有了这种平等心,众生就无差别,天人也就合一了。“尽其性”,就是生起了平等心,平等心生起来了,人的本性就出来了,人的本性出来了,物性就出来了,万物皆备于我,我在万物之中,万物即是一体,这就是如来境界了。参到山穷水尽处,山河大地是如来。

  释仁民爱物之疑(五辨)

  问:君子亲亲仁民,仁民爱物①,实施起来有一定次序,提倡戒杀放生,不是先从最后做起吗?。

  答:孟子所言,是亲疏次序,不是先后次序。如果一定要按照此次序去做,那么从小失去父母,而利济苍生,未入仕途,而放生修善的人,反而得罪于您的父亲了!孟子哪里会有这样呆板的言论呢?又何况亲、仁、爱,意义本来是一样的,不宜分之为三。有子以孝弟为仁之本②,这就是亲与仁不可分了。孟子说以羊换牛是为仁术③,这是仁与爱不可分了。孔子说断树杀兽非孝,是亲与爱又不可分矣。譬如头与腿,虽有高下之分,但它们血脉贯通,相依为命,难道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吗?

  注:①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君子对于禽兽草木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它,却不亲爱它。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进而爱惜万物。)

  ②有子,鲁国人,名若,孔子弟子。《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但总喜欢触犯上级,这是不多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总是反叛作乱,这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

  ③《孟子》梁惠王章句:“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又问

  答:真正实行仁政,必然先劝人爱物。您以满足百姓口腹为爱人,这是小仁小爱;我以爱心遍及一切生命为爱人,这是大仁大爱。

  问:儒门戒杀,不过说到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佛教必定要一虫不伤,与墨子①兼爱还有什么差别呢?

  答:墨子在世时,何曾讲过戒杀之说?考证古书,都没有发现。何况他的学术错谬的地方,在薄亲,不在兼爱。若认为兼爱不对,则孔子说泛爱众②,孟子说仁者无不爱③,那么请问“泛”与“无不”异于“兼”吗?至于摩顶放踵④之说,是好仁不好学所致。与从井救人⑤,道理相同。自己虽死却无补于救人,其结果反而会归咎于仁。孟子看到了其中的流弊,所以予以斥责。这些话不可向无智慧人说。

  注:①墨子(约前468一前376年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久居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子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力主“兼相爱,交相利”。其本人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他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还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②《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年轻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人诚实,博爱大众,亲近仁者。此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学习文艺了。”)

  ③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sī,思)、小功之察;放饭流歠(chuò绰),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智者没有不知道的事,但总是以当前的重要工作为急迫。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自己的亲人和贤者。尧舜的智慧不可能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急于先办理首要事务。尧舜的仁德不能普遍地爱一切人,因为他急于先爱自己的亲人和贤者。如果不能实行三年的丧礼,却仔细讲求缌麻三月、小功五月的丧礼;在尊长面前用餐,大口吃饭,大口喝汤,粗鲁无礼,却讲究不用牙齿啃断干肉,这就叫作不识大体。)

  ④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为推行兼爱,损伤身体,亦所不顾。)

  ⑤《论语》: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据朱熹《四书集注》“井有仁焉”中的“仁”当作“人”解释,那么这段话就可译为: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突然听人告诉他:‘有人落井了。’他就马上跳进井里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救人奋不顾身,但不能作无谓的牺牲,险入井中,同归于尽,于人于己都无好处。君子虽然可以被人欺骗,但也不应当如此愚蠢啊!”朱熹注:“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所以仁者必须智勇双全,既要敢于救人,又要善于救人。

  补充:墨子的兼爱,西方的博爱,佛家的慈悲,儒家的泛爱,在含义上都差不多。但下手处不同,其效果就完全相反。所以,就“兼爱”这个词的本身并没有错,但如何去实现“兼爱”,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墨子“薄亲”,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怎能再升级为“兼爱”呢?其结果必然是“无父无君”,天下大乱。因此,如果按照墨子的想法去做,社会必然也是倒退,国家永无安宁之日。如此看来,他的“兼爱”就是永远也无法实行的乌托邦理想。

  佛家和儒家都重视孝亲,佛陀说父母恩重难报,所以早晚功课都有“上报四重恩”。儒家重视“礼”,“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同样也强调孝亲。佛家强调缘分,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而亲人朋友自然是缘分最深的人,不先度他们出苦海,还去度谁呢?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有先后次序的。首先自己不能以身作则,怎能去管好一个家庭呢?一个家庭都管不好,又怎能治理天下呢?一个国家是由无数家庭组合起来的,家庭不幸福,天下就不会太平。

  不管是儒家和佛家,其结果都是爱及万物,趋于“天人合一”、“众生同体”的最高境界。所以,孟子不仅认为仁爱应当遍及万物,而且这种爱是无条件的。不管对方怎么对待我,我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於禽兽又何难焉!’(仁德的人爱别人,有礼貌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横蛮无理,那君子一定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不然,怎么会有这种态度呢?反躬自问以后,我实在是仁,实在有礼,那人的横蛮无理仍然如此,君子一定又反躬自间,我一定不忠。反躬自问以后,我实在忠心耿耿,那种横蛮无理仍然如此,君子就会说:‘这个人不过是狂人罢了,既然这样,那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该责备什么呢?)

  问:孟子说人疼爱自己兄长的孩子,与疼爱邻家的孩子,本来是有差别的①,而佛氏有平等的说法,因此说佛家与墨家学说相近。

  答:孟子这段话是从世情来说的,不是从道的本质来说的。没有看过孔子的言论吗?孔子说大道实行,天下为公。因此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亲人为亲,而是以自己之亲推及别人之亲;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儿子为子,而是以自己之子推及别人之子②。现在大道已经渐渐隐没,天下划分成为一个个小家庭,各以自己的亲人为亲,各以自己的儿子为子。孔子又说,大道实行,我没有看到,但有志去实现③。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孟子所微言抨击的,正是孔子所慨叹仰慕的,所立志想要实现的。把孔子的言论进一步发挥,那么就如上天无私地覆盖大地,大地无私地厚载万物,日月无私地照耀一切。把孟子的言论进一步发挥,那么疼爱自己兄长的孩子,又不如疼爱自己的孩子了。因此,孔子一念,可扩充,而孟子一念,就不可扩充了。何况名教之所以被破坏,都是因为人人争名夺利,过于自私,并非需要担心此心太公。那么孔子所言,正是我儒救时良药,而孟子所言,不过以水济水罢了!论道者应当以孔子为正。

  注:①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如下: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於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睨而不视。夫□也,非为人□,中心达於面目。盖归,反□□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译文:

  墨家的信徒夷之借着徐辟(孟子弟子)的关系要求拜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接见,不过我现在还在生病,病好了,我打算去看他,他不必来!”

  过了一些时候,他又要求来见孟子。孟子说:“现在可以相见了。不过,不说直话,真理就表现不出来,我姑且说说直话吧。我听说夷子是墨家信徒,墨家办理丧葬,以薄葬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薄葬来改革天下风尚,难道认为不薄葬就是不尊贵吗?但是他们埋葬自己的父母却相当丰厚,那便是拿他所轻贱所否定的事情来对待父母了。”

  徐子把这话告诉了夷子。

  夷子说:“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代的君王爱护百姓好象爱护婴儿一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并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只是实行起来从父母亲开始。(那么,墨家的兼爱之说很有道理,而我的厚葬父母,也有着解说了。)

  徐子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夷子真以为人们爱他的侄儿,和爱他邻人的婴儿是一样的吗?夷子不过抓住了这一点:婴儿在地上爬行,快要跌到井里去了,这自然不是婴儿自己的罪过。(这时候,不管是谁家的孩子,无论谁看见了,都会去救的。夷子以为这就是爱无等次,其实,这是人的恻隐之心。)况且天生万物,只有一个根源,(就人来说,只有父母,所以儒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夷子却说有两个根源,(因此认为我的父母和人家的父母,没有分别,主张爱无等次,)道理就在这里。大概上古曾经有不埋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抬了他抛弃在山沟中。过了一些时候,经过那里,狐狸在咬吃着他,苍蝇蚊子在咀吮着他,那个人额头上不禁流着悔恨的汗,斜着眼睛望望,不敢正视。这种流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实是由于内心悔恨而表达在面貌上的,大概他回家也去取了锄头畚箕把尸体埋葬了。埋葬尸体诚然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埋葬他的父母,也一定有他的道理了。”

  徐子把这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茫然地停了一会,说道:“我懂得了。”

  ②③《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说:大道推行的时候,夏商周三代的盛况,我没有看到,但我有志去实现。大道实行,天下为公。选拔贤才,荐举能人,互相信任,和睦共处。因此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亲人为亲,而是以自己之亲推及别人之亲;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儿子为子,而是以自己之子推及别人之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的人,都有所养。男婚女嫁,各得其所。人们都不会随意把财物丢弃在地上,也不会私藏而独自享受。竭尽自己的全力办事,并不是为自己。因此人们不用锁门想法防备别人,从来不会有盗贼出现。这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就是大同世界。)

  补充:面对人欲横流的世界,孟子也感到大局难以挽回。所以从孟子当时说的那一段话的具体情况来看,他是怕世人被墨子“兼爱”所误导,以至于尊长爱幼的基本礼节都没有了。墨子“薄葬”,人们就不会尊重自己的父母。连父母祖宗都不要了,还谈什么兼爱呢?而孔子的话是从“道”的本质来说的。“天下为公”,名之为大同世界,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孔子的话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从《礼记》孔子所感叹的那一段话来看,孔子希望爱心遍及一切众生,一切平等,没有分别,与佛家的大慈大悲又有什么区别呢?实际上,孟子不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所以孟子的下手处虽是从身边的亲人开始,但最终也是要把爱心洒遍人间和众生。

  问:夷子并没有反对孟子的说法啊?

  答:燕雀怎能与鸿鹄相比?疼爱邻居的孩子象兄长的孩子,是孟子的反问。认为是夷子所做的实事,就错误了。

  释因果差别之疑(七辨)

  问:护生救生的人得长寿,杀生的人命短,这是定理,但为什么有的人护生戒杀却命短,杀生的人反而命长呢?

  答:一个人为善或为恶,是一定有报应的,但报有迟早,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这一辈子所做的善事、恶事,有今生就受报的,也有下一世再受报的,还有多生多劫之后受报的。护生戒杀的人短命,这是过去世的业债所决定的,如果他不护生,命一定更短。残忍好杀的人长寿,这是他过去世做了好事的善报,如果今生不是这般好杀,命还会更长。

  问:某人也曾戒杀放生,诵经持咒,但不见有福报,这是为什么?

  答:果报有迟早,要看条件是否成熟。条件还没有成熟就求马上有报,就好象刚下了稻种就要收获庄稼,当然不可能。何况是非官司、水火、盗贼、疾病这些人们经常遭遇的祸患,某某人今天统统没有遇到,这就有福了。你怎么知道这不是他戒杀放生、诵经持咒而在冥冥中获得的福佑呢!

  问:只有今世作恶今世受报,人才知道畏惧,如果今世作恶后世才报,人们就以为渺茫不可信了。上天为什么不让作恶的人马上受报呢?

  答:报应的或迟或早,这是自身业力决定的。善人虽今生为善,但过去世作恶所结的果今生已经成熟了,那就只能先受恶报;恶人虽今生为恶,但过去世所作善行之果今生已经成熟,也就会先受善报。这就好比果园里先种桃后栽李,桃已成林,李不过盈尺,虽精心浇灌,也一定先结桃后结李。所以一定要现世报应才肯信因果,这是太愚蠢了。

  问:某人未修福时一切顺利,行善之后反而事事不如法,这是因为过去世作恶的业报碰巧现前吗?

  答:如果不是过去世作业的恶报碰巧现前,就是过去为恶,应受重报,因为他现在行善,所以转重报而为轻报。正象判了死刑的囚犯,要到秋冬才执行,刑期虽没有到,但因有得力的贵人相助,改判几十棍棒,执行之后便获释放。

  问:布施的人将来一定富贵,吝啬贪心的人将来一定贫穷,这是当然之理。但今天乐善好施之人大多贫穷,豪富又多半吝啬,这是为什么呢,

  答:人处逆境则勤于思考,思考就能增长善心。人处顺境则快乐,快乐多了,自然就忘了善。忘了善就会起恶心,这是自然之理。何况轮回之事,互为因果,贫苦而吝啬,后世更贫苦,有钱而好施舍,后世更有钱,这样贫富就更为悬殊了。《业报差别经》说,如有人经常布施,但布施之后又后悔,来生先富后贫,如有人劝人少布施,但布施之后心中欢喜,来生先贫后富。有人过去虽曾布施,但未遇福田,所施不如法,因此果报微小,随得随尽,但由于有布施的习惯,虽处贫穷仍好布施。有人吝啬,但遇善知识开导,偶然布施一次,因布施得法,种了福田,因此来生富有,但因为并没有布施的习惯,虽然富有却很吝啬。

  问:杀生的人,使畜类不能保存其子,应得到绝后的果报,渔民杀业最重,为什么偏偏子女多呢?

  答:世间人的子女,有因福报而来,也有因孽报而来的。渔民为自己的衣食而广造杀业,因业力所感,就有恶眷属来讨债。吃他的,穿他的,使他昼夜辛劳而入不敷出。子女越多,负担越重。你不见猪狗羊这些畜生,一胎就生一窝,而天仙则永不生育,我们应该好好想想其中的道理。

  问:人生在世,应学古圣先贤,上效忠于国家,下造福于百姓,这样自然能得到富贵。至于因果报应之说,与世道人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因果的道理就是圣贤之道。儒书上说,“作善降祥,作恶降殃”,为善为恶是因,降福降祸是果。《易经》说:“吉凶消长”。佛经中说因果。其实讲的是一回事,道理一样,说法不同。末法时代,人心败坏,为非作歹,目无法纪,不顾廉耻,但夜深人静时能息下心来想一想,心中不安,因此不敢再继续为恶的,都是相信点因果,怕来生受报的人。如果说人死如灯灭,为善为恶没有果报,世人就无所顾忌,以为圣人贤人自讨苦吃,而违法乱纪无恶不作的则自以为得计,那么天下人都将效法恶人了。现在的人谈圣谈贤,总以不讲因果为高明独到,这种人与圣贤之道相距不知几千万里了!历史上晋永嘉四年,天竺国佛图澄来到洛阳,见石勒性格残忍喜好杀人,便想感化他。石勒问佛法有什么灵验,佛图澄知石勒不明佛理,只能先以神通令他信服,于是取一钵净水,焚香念咒,钵中长出一朵青莲花,使石勒敬服不已。以后每当石勒要杀人,佛图澄便对他讲因果报应,从刀下救人无数(出晋书)。又有南宋周颙(yónɡ庸),见明帝杀人用刑非常残忍,又不敢当面劝阻,于是读诵经中因果故事,明帝听了因害怕果报而有所改悔(出南史)。因果学说就具有这种威慑力量,不用奖赏就能劝化世人,不用惩罚就能使人畏惧。因为相信因果,渐渐走上正道,却还不知因果学说出自何处,不知道这正是佛祖对世人的教诲。

  释恶道有无之疑(四辨)

  问:人为万物之灵,却常常恩怨颠倒,畜生愚昧,反而恩怨分明,这是为什么呢?

  答:报恩报怨,有想得到的,也有想不到的。知恩知怨而报,这是想得到的。不知有恩,但过去世与自己有善缘,今生见了自然觉得欢喜,与他不会生怨隙。而过去世与自己有恶缘的,今生遇到会自然生起怨怒不满。这都是料想不到的。所造杀业的果报有迟有早,一旦业缘成熟,不论天仙人鬼,谁也逃脱不了。假使到了来生,造杀的为人,被杀的为畜生,就有蛇伤狗咬虎吞等事。如果造杀的为人,所杀的为鬼,就有瘟疫、僵尸、意外之伤等事。如果造杀的生为人,被杀的生为神,就有灾殃、疾病、暴死等发生。如果造杀的生为良民,被杀的成为官吏,就有牢狱、冤案在死等事发生。造杀者生为士兵,被杀者为将军,就有刀伤阵亡等事。如果造杀者生天界,被杀者生为修罗或造杀者生为修罗而被杀者生天界,就有地动山摇海陆战争。世人一遇患难就怨天尤人,而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放生       杀生)(五明学佛网:放生       杀生)  

 韩廷杰教授:说杀生 

 陈坚教授:论智顗的“生态放生”及其对当代佛教“放生”的启 

 仁焕法师:为什么要护生放生 

 衍慈法师:放生的意义 

 大安法师:家中有很多爬虫,有点泛滥,可弟子受五戒不杀生,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放生的现代意义 

 宽运法师:西方寺北角码头放生法会开示 

 宽运法师:戒杀与放生 

 宽运法师:十善业道之不杀生 

 宽运法师:素食、放生与生态环保 

 宽运法师:庆生放生 增福延寿──放生之意义与功德 

 妙祥法师:放生不会刺激养殖业发展 放生是光明 一灯能除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