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维摩诘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维摩诘所说经白话解 佛道品第八 第三十三章 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维摩诘所说经卷第七   佛道品第八   本品有三章 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文殊师利说如来种 维摩诘偈答普现色身   第三十三章 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原文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肇曰:上云诸佛之道,以无得为得。此道虚玄,非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问所以通也。)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肇曰:夫以道为道,非道为非道,则爱恶并起,垢累兹彰,何能通心妙旨、达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为道,不以非道为非道,则是非绝于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处是,无是是之情:乘非,无非非之意。故能美恶齐观,履逆常顺,和光尘劳,愈晦愈明。斯可谓通达无碍,平等佛道也。)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肇曰:五逆罪必由恼恚生此罪,舍身必入地狱受苦无间也。菩萨示行五逆而无恼恚,是有不以逆为逆,故能同逆耳。若以逆为逆,孰敢同之?)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肇曰:罪垢,地狱因也。示受其报,实无其因。)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肇曰:痴慢偏重,多堕畜生。)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   (悭贪无福,多堕饿鬼。)   白话解   这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菩萨怎样才能通达佛道?   维摩诘说:如果菩萨行于非道,不以道为道,不以非道为非道,就说是通达佛道。   舍利弗问:菩萨怎样行于非道?   答:如果菩萨行五无间业,不因为怨恼嗔恚而作五逆罪。   不因为罪垢而落在地狱道中。   没有无明憍慢等过愆而入于畜生道中。   本来具足功德而行于饿鬼道中。   (白云按:在种种复杂恶劣的环境中道心不移。)   原文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什曰:至色、无色界,凡夫生彼,则谓为涅槃第一最胜,今有为而生,不以为胜也。肇曰:上二界道,受有之因,虽同其行,知其卑陋也。)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   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肇曰:示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白话解   行色界无色界道不以为胜道而固步自封。   迹近贪欲而心不染着。   表现嗔恚而能与众生没有隔閡。   貌似愚痴而能以智慧调伏众生心。   原文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示行嗔恚而常慈忍。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肇曰:示行六弊而不乖六度也。)   白话解   看似悭贪而能舍内外所有,甚至不惜身命以救济众生。   看似毁禁行为而内心实安住净戒,时刻惕厉乃至小罪也不为。   面露嗔恚而常怀慈悲,忍一切难忍之事。   形似懈怠而精勤修习菩提功德。   言行似乎乱意而自心常在定,   举止近乎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智慧。   原文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肇曰:外现随俗谄伪,内实随经方便也。)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肇曰:使物皆践我上,取卑下之极也。)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肇曰:烦恼显于外,心净著于内。)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肇曰:外同邪教,内顺正慧也。)   白话解   似行谄曲伪诈,实是能善巧方便,随顺经义之行。   示现憍慢相而为众生作桥梁,任由践踏。   示现种种烦恼形相而内心常自清净。   示现魔王的行为而随顺佛智慧,不着魔惑。   原文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肇曰:声闻不从人闻不能自悟,况能为人说所未闻!)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肇曰: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肇曰:手出自然宝,周穷无尽。)   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   (肇曰:得无生忍,必继佛种,名生佛种姓中也。)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肇曰:那罗延,天力士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白话解   示现声闻身而为众生说其所未闻之法。   示现辟支佛身而以大悲心大乘之法教化众生。   示现贫穷身而有出自然宝的宝手,周穷无尽,作无量功德。   示现形体残缺而又具有种种好相貌且有庄严气概。   示现下贱身而心有佛种,得无生忍,为佛眷属,具备各种功德。   示现羸劣丑陋形象而得坚牢有胜力的那罗延大力神之身,一切众生见到都生欢喜心。   原文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肇曰:法身大士生死已尽,况老病乎?)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   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肇曰:津河可度处名正济,险滩处名邪济。佛道名正济,外道名邪济也。)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肇曰:遍入异道,岂曰慕求?欲断其缘也。)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肇曰:现身涅槃而常入生死。)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白话解   示现入老病身而永断病根,超越畏死之心。   有所资生而观世间无常,其实并无贪念。   示现有妻妾采女而能经常远离五欲淤泥。   似是讷钝,而辩才无碍,说法总持不失大旨。   似是以外道邪法济人而实质是以佛法正道济度各种众生。   能遍入各种外道的修行法而能断所有因缘。   修行呈现涅槃境界而不断一切生灭现象。   文殊师利!菩萨在修行中如果能这样行于非道,即是以种种应化身行佛之道,这就是菩萨通达佛道。 
		      
		 
		(下载WORD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