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菩提心弥足珍贵如何发起菩提心?


   日期:2016/1/10 7: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菩提心在本体方面的不同分类

  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菩提心有世俗、胜义两种。

  (一)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入行论》云:“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菩提心,就如同想去一个地方;行菩提心,则不仅是心里想去,而且实际行动中已开始做了。同样,我们发心想要利益众生,就属于愿菩提心;不但是心里发誓,还要行持六度万行,这就是行菩提心。

  有些人天天说发菩提心,已经说了好多年,但真正遇到众生的事时,不理不睬、不闻不问,眼睛闭起来了,行为也变成慢动作,逐渐逐渐就不动了;而一遇到自己的事,眼睛睁得大大的,行动也非常快速。这样的话,你只有发心,却没有在行动中体现,就不能叫真正有菩提心。

  而有些人从来没发过菩提心,只是行为上做做善事,发放布施也好、守持戒律也好,表面上看是菩萨的行为,但从来没想过度化众生,让众生获得佛果。这些只是无愿的行为,内心未被愿心摄持的话,也不算是有菩提心。

  没有学过大乘佛教的人,对这些都不太懂。现在有些善知识宣称不要闻思,其实,你如果是利根者,那什么法都不听,只要上师直指一下,即可当下证悟,安住于特别高的境界中,这在禅宗、大圆满中也有。但你到底是不是这种根基?自己应该好好观察一下。

  如今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当“利根者”,因为修加行、发菩提心、六度万行特别累,所以他不愿意从一年级读起,而妄图一步登天,直接就拿博士文凭,这是很不现实的。在世间上,你依靠种种关系,拿个博士文凭也许可以,但没有博士学问的话,光有一个本本,到处说“我是某某大学毕业的博士”,在工作中必定会捉襟见肘。反之,假如你有真才实学,就算没有那一纸文凭,或者别人的认可,照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同样,倘若你有真实的境界,即使没人认定你是大成就者,你依旧可以利益很多众生。

  关于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差别,这里讲了一个比喻:就像一人去拉萨,首先他怀有“我要去拉萨”的想法。(在华智仁波切的时代,去拉萨是藏族人特别向往的,见觉沃佛像也是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同样,我们最初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这相当于“欲行”,叫做愿菩提心。

  (我们讲《入菩萨行论》时,对这个道理也讲过,大家应该都清楚。愿菩提心就是发心“我要去度众生”,很多人听闻大乘经论时,常会产生这种念头,跟大家一起也举手发了愿。但实际去做的时候,尤其遇到脾气不太好的众生,自己就很容易退下来。)

  去拉萨的人,要先准备好途中所需的口粮、驴马等,然后正式启程上路。同样,为了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我们在实际行动中,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相当于“正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

  (在座的人应该都发过这个愿,不但是发愿,而且行动中多多少少也在做。而刚学大乘佛法的人,可能还没有正式启程,只是在准备口粮的阶段。)

  这样的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属于世俗菩提心。发起这种菩提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口头上说说倒不难,但在生活中遇到违缘时,这种心就可能荡然无存了。尤其是在家人,发菩提心更是难上加难,《优婆塞戒经》中也说:“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

  现在个别的修行人,一边在家生活,一边发起这样的大乘菩提心,我觉得极其难得。希望你们在有生之年,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退,若能如此,即使你今生修行不是特别成功,但没有舍弃菩提心的话,《华严经》中用金刚钻石的比喻也说了,这种善根无与伦比,将来不会堕入恶趣。法王如意宝在不同的教言中,对此也再再强调过。所以,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遇到这么好的菩提心教法,万万不要轻言放弃!

  (二)胜义菩提心

  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世俗菩提心,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长期修心,最后证悟诸法实相、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这就是胜义菩提心。《药师经仪轨》中也说,胜义菩提心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从一地菩萨开始,我认为才是真正的开悟,此时才有了胜义菩提心。有些人虽没有证得一地,但也可以获得与胜义菩提心相似的境界,比如在加行道忍位时,就能不堕恶趣,对万法本体有总相上的开悟,那个时候,基本也可以称为有胜义菩提心——注意啊,我这里有“基本”两个字!不然,学过因明的有些人,等一会儿就要跟我辩论了。

  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依靠修行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而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则需要依靠仪轨——我们每天上课前念的课诵中,就有发菩提心的仪轨:“杰达温杰得夏吉,向却特呢杰巴当……”也就是说,往昔如来怎么样发心,现在我也如是发心。每天至少念一遍的话,作为凡夫人来讲不可缺少。

  所以,我平时特别喜欢上课,这样大家就有机会共同发心了。如果没有上课,你也应按照菩萨戒的要求,最好白天三次、晚上三次,一天六次发菩提心;实在做不到的话,最低也要一天一次。假如你连这个都不行,十天、一个月、一年也没有发心一次,除非你是菩萨,否则,作为凡夫人的话,天天自以为很了不起,认为自己是成就者,这完全是自欺欺人。

  为什么呢?因为你真能没有贪嗔痴等一切烦恼,那说已获得须陀洹、阿罗汉等圣果也未尝不可。但你的烦恼那么强烈、炽盛,还认为自己是成就者,这只能是“烦恼”的成就者。所以,现在很多人不容易认清自己。

  作为凡夫人,我们每天最好念一遍发心偈,在上师或皈依境面前受菩萨戒,这非常有必要。这样的行为,在有生之年中不要换来换去。现在很多人喜新厌旧,跟这个上师学一学,过段时间又到另一个上师那里去,尝尝那个传承的味道。其实你再怎么换,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也都一样,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禅宗、净土宗,这些都没什么差别。心不稳定的人,到哪里也不一定能真正受益,所以,希望大家要长期、稳定地把一个法作为主修,为了使自己所生起的菩提心不退失,并且日益增上,要随时随地、反反复复这样受菩萨戒。

  戊二、正式发心:

  像前面修“皈依”时明观皈依境那样,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莲花生大士,佛陀、佛经、僧众等三宝所依,以及传承上师、护法圣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

  接着,心里默默思维:“遍虚空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中,都无一例外做过我的父母。在当父母时,他们均与今生的父母完全相同,对我倍加疼爱、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给我吃,有好衣服先给我穿,极其慈爱地抚养我成长,恩重如山。”(这个很关键!现在大家正在修十万遍发心,不知道对此想了没有?如果你不想、不修,我再怎么讲也没有用。)

  在噶当派的教言中,有七种修法观修菩提心,首先就是知母、念恩。也就是说,三界中的所有众生,全部当过我们的父母,当父母时,真的跟现在的父母没有差别,除了少数前世因缘不好的以外,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对这些道理,我们要通过教证、理证先了知,然后再正式地修行,进而产生不退的菩提心,发愿一定要把众生度尽。

  然后再继续想:“所有这些大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轮回大苦海中,被无明愚痴的黑暗所蒙蔽,茫然不知取舍,遇不到开示正道的善知识,孤苦伶仃,没有人救护,没有人援助,没有指望处,也没有皈依处,犹如无依无靠漂泊在旷野中的盲人一样。所有这些老母有情,流转在这个轮回中,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因此,为了一切众生,我要发殊胜菩提心,随学往昔佛子菩萨的广大行为,为了轮回中的芸芸苍生全部解脱而精进修持。”

  佛陀在《大集经》中也说:“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众生因为心被贪嗔痴所迷乱,堕在生死的江河里沉沉浮浮,就像盲人因为看不见,经常被各种痛苦所逼迫一样。所以,我们务必要发愿度化这些众生,并尽可能多地念诵下面的发心偈:

  吙 那凑囊瓦切 得怎瑞记

  吙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

  扣瓦乐革杰德恰 波昼

  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