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中国人五千年来传统教育的总纲


   日期:2016/1/20 7: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节录无量寿经科註第四回学习班-第182集

  学习有学习的方法,有学习的程序,这个程序也有五科。

  乙一、博学

  人不能不学,现在说专精,这是在学术上;博学是包括生活教育,什么都要学,扫地要学,抹桌子要学,从前砍柴要学,烧火要学,烧饭要学,烧水要学,凡是生活点点滴滴你不能不会。纵然你福报很大,有人侍候,你也不能不懂。孔老夫子在《论语》中有记载,家庭中的这些琐碎工作,夫子样样都会。至于学术,他是专精,专精而后博学,博学是指生活教育。

  如果一个人连生活教育都不懂,在这个社会上还能立足吗?现在有些年轻人确实疏忽了,书念得很好,不会做人,将来踏进社会样样都不通,什么叫不通?没有人帮助他。你成绩再好、再优秀,得不到助手,念书变成书呆子。书念得再多,在社会上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生活教育一无所知,没有办法在社会立身。所以,小学教育现在都失去了,非常非常可惜!

  诸位读陈弘谋的《五种遗规》,第一篇「养正遗规」,那是教小学,教幼童。小孩从出生到六、七岁,还没有正式读书,先教洒扫应对,你要会做人。再富有的家庭都不例外,你们看曾国藩的家训、家书,这是满清末年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官做到四省总督,这在清朝歷史上是绝无仅有。清朝总督只管两省,他能管四省,人称他作小皇帝。曾国藩的儿女、子弟,日常生活中事事还是要自己动手,虽然家裡佣人很多,佣人归佣人,子弟都要习劳,年轻时不能把福享尽,许多用劳力的工作还是要教他们做。这就不容易,曾国藩对于子弟没有溺爱,而是训练他们成人。自己服过劳役,自己动手去做过,才晓得这些工作人员的辛劳;而不是从小一生就受家庭照顾,都为你服务。所以,他教儿女要为父母、为祖父母、为长辈服务,不能让佣人代劳。这是表示自己的恭敬,在这裡面学习,这是真正明理的人才能做到,这是生活教育,是广学多闻,日常生活样样都要会,特别是富贵人家更是如此。

  因此,童子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知道孝亲尊师,敬老尊贤,才真正能够学有所成。

  乙二、审问

  审是审察,不知道的要去问,问的时候要懂得,这个问题该不该问?我问的有没有错误?譬如问书本裡面的意思,要去问读书人,母亲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你去问她就错了;家裡面大大小小的事情,母亲很熟悉,你问她就对了。「审问」中这是最重要的,将来踏进社会,你就知道如何问。这个人是学哪门学科,是在哪个行业工作,他的经验、学识很丰富,你在这方面向他请教就对了。所以,审问是要问专家、问行家、问经验丰富的人,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对象,这是很重要的。

  乙叁、慎思 乙四、明辨

  第叁「慎思」,慎是谨慎,思是思考,思考问题不能不谨慎,这与前面「审问」有密切关係。「明辨」是要用智慧来辨别,才能与道德相应。如果你想错、辨别错了,现代社会这种错误的现象非常普遍,他没有慎重思考,没有智慧辨别,在人事上把善人当作恶人。父母至亲,可是长大后,对父母怀疑,不相信父母教诲,听信别人的教唆。世间确实有些人用绮语(花言巧语、甜言蜜语)来欺骗你,教你违背道德,违背真正爱护你的人、真正帮助你的人,他在挑唆。显而易见,挑唆的目的是他要控制你,他要约束你。你听他的话,不知不觉被他控制、被他约束,为他做恶,这就是你不知慎重思考,没有智慧辨别。

  这四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所以穷理也」,这是教你明理,明理之后要落实。理是什么?理是父子有亲的道理,君臣有义的道理,夫妇有别的道理,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理,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乙五、笃行

  明白之后要落实,「笃行」就是落实,落实在哪裡?落实在修身、处事、接物这些地方。我们在此做一下介绍,要是不能笃行,一切全都落空了。

  丙一、修身

  古人说的笃行,笃是笃实,实实在在的做到,现在人讲落实。落实第一,修身:「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言忠信」是诚实,「行笃敬」是礼敬,「惩忿」是不瞋,「窒欲」是不贪,「迁善、改过」是不痴。中国老祖宗所教诲的和佛陀教育无二无别,这岂不是中国人常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保守一点说,尧舜距离我们是四千五百年,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叁千年,这还是在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一千五百年之前,中国老祖宗和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完全相同,这是真理,真理永恆不变。

  丁一、言忠信

  诚实的人,他说话「忠」。什么是忠?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忠是心正,心不偏、心不斜,称为忠;换言之,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正知正见。言语出之于正知正见,称为忠;如果思想、见解是错误的,邪知邪见,所说的话就是不忠不信。所以我用简单的「诚实」来解释。能够随顺圣贤人的教诲,知见就是正的。

  丁二、行笃敬

  笃是笃实,实实在在,恭恭敬敬。所以我们的行为要实在,言行要一致,不能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若是如此,在社会上谁敢相信你?谁愿意跟你往来?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细心观察,他跟一般人不同之处,在于言行一致。如果「言忠信,行笃敬」,这个人就是圣贤君子,他绝对不会做恶事。

  丁叁、惩忿窒欲

  后面所说的四句,是前面两句的註解。第一「惩忿」,决不能发脾气,修身最重要是要常常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最怕的就是瞋恚。忿是忿怒,最伤身体。

  「窒慾」,窒是控制,你是凡夫,当然有欲望,欲望一定要控制,这一句就是佛家所说的不贪。贪瞋痴是叁毒,祖宗教我们,惩也是克制的意思,要克制自己的瞋恚,克制自己的贪欲。这个东西不但伤德,也伤身体,人身体奇奇怪怪的毛病都与此有关係。叁毒烦恼,现在人说病毒,这是最严重的病毒,内裡面有毒,外面稍稍有一点感染,疾病就会发作。

  丁四、迁善改过

  这是佛家所说的断恶修善,改过是断恶,迁善就是修善,断恶修善是不痴。愚痴的人不懂,他做不到,他不知道自己有过失,这是愚痴到极处。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天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是什么?反省。反省之中最重要的是要反省自己的过失,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过失?有过失赶紧改正,明天不要再犯,这是真忏悔。所以,忏悔不是形式。这是我二十六岁学佛时,章嘉大师所教导的。佛家非常重视忏悔,忏悔不重形式,忏悔最重要是改过自新,这是真忏悔。这是修身最高的指导塬则。

  丙二、处事

  处事是什么?办事,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甚至于很小、琐碎的事情,洒扫应对,小事情也是事。不论大事小事,要懂得处事塬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谊,「谊」跟义理的「义」意思相同,可以通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处事、办事要以道义为塬则,决定不为私利,不图有功。

  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但求无过,不求有功」,永远要记住这句话。尽量减少自己过失,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进,不图有功,但求无过,就是与道义相应。只问是否合乎道义,决不考虑是不是对自己有利。

  一切为社会、为众生、为正法久住,这是我们考虑的塬则。如果对正法久住有利益,对一切众生有利益,对于社会的安定和平有利益,这件事情我们应该做。但是如果社会上有阻力,佛法说缘不成熟,它有障碍,甚至于国家有法令规章禁止你这么做法,你做不做?不能做。什么塬因?佛在《菩萨戒经》裡面教导我们「不犯国制」,佛弟子决定不违背国家的法律。

  《梵网经》教导我们,「不作国贼」,贼是伤害、盗窃,意思是决定不能做伤害国家社会的事情,这是不作国贼。「不谤国主」,各级领导人他做得再不好,破坏正法,毁灭正法,也不可以毁谤。《璎珞戒经》佛教导我们,「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国制就是国家的法律,决定不能够违犯。佛弟子给社会、所有一切众生最好的印象,就是佛弟子守法。

  丙叁、接物

  接物就是待人。我们是社会动物,不能离开人群,跟一切人接触,要用什么样的心态,非常重要。

  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就不应该这样对待别人,这是一个重要塬则。西方宗教经典裡面,这句话是反过来说的,己所欲,我喜欢的、我想要的,就应该这样对待别人。意思是相同的,东西方宗教的创教者和经典皆是如此教导世人。这句话範围非常广大,我不希望别人毁谤我,我不可以毁谤别人;我不希望别人侮辱我,我不可以侮辱别人;我不希望别人造谣伤害我,我不可以造谣伤害别人。这是举几个例子。

  所以凡事自己要细心想想,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样对待别人,或是想想别人这样对待我,我愿不愿意接受?我不愿意接受,这个念头不能动,这句话不能说,这件事就不能做,这才是正确的。总而言之,我不愿意别人伤害我,我是决定不能伤害别人。从因果上说这是合乎塬则,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一定受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小到个人,大至家庭,你的事业,甚至于社会、国家,总不能脱离因果定律。所以古人常说,种善因得善果,这是真理。

  会学的人,一切时一切处,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我们学习的场所,全都是善知识。孔子说:「叁人行,必有吾师。」叁个人是什么人?一个是自己,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两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教导我正面的,我应当跟他学;恶人造作一切恶业,甚至于毁谤我、伤害我,他替我消业障,而且警惕我,这种事情我决定不能做。正反两面统统得利益,他不是善知识,谁是善知识?所以真正会学的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菩萨学处,一切人(善人、恶人)都是善知识。善财童子就是这样学习,才得以一生成佛。

  丁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做学问的人、修行人之所以失败而不能成功,就是犯下这个毛病,认为过失都是别人的,好处都是自己的。等觉菩萨没有这种想法、做法,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等觉菩萨天天都在找自己的毛病,改正自己的毛病,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成佛,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是他的过失。

  中国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清凉大师说,只有大圣如佛才没有过失,除佛一人,哪个人没有过失?要是说自己已经没有过失,过失都是别人的,你永远不会有进步,永远迷惑颠倒。这件事情很麻烦,这一念就是罪业,这种念头不断,罪业念念增长。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就是行不通的时候,反过来要求自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教育       总纲)(五明学佛网:教育       总纲)  

 仁焕法师:关于家庭教育 

 杨笑天教授:永明延寿与僧伽教育 

 仁焕法师:家庭教育从小孩抓起 

 仁焕法师:家庭教育重在家庭定位 

 仁焕法师:家庭教育很重要 

 宋立道教授:关于佛教僧伽教育 

 仁焕法师:儒家的教育与佛家的教育 

 仁焕法师:寺庙是心灵教育的学校 

 韩廷杰教授:学习中国佛学院的办学经验做好西园寺的佛教教育 

 仁焕法师:要重视心灵的教育与修养 

 华方田教授:中道理念与现代佛教教育 

 韩焕忠博士:佛教教育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