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家不是拿来论是非的地方,应该是互相祝福


   日期:2016/5/15 17: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刚刚听钟博士为我们讲解《太上感应篇》。其实宇宙的万法,确实离不开因果二字。《弟子规》也是因果教育,每一句经文在成就孩子的孝心,孩子的恭敬心,孩子细腻的心,设身处地为人想的心。而这个就像一个种子、一个因种在他的心田,必然招感来福分,招感来贵人,以及招感来世世代代贤德的子孙。所以《弟子规》是一本很精辟的家训。那这个家道能绵延多久,「因」都在我们《弟子规》落实的程度到哪里。当我们建立起这个坚定的信心,进而去深入理解,句句经文我们都从心地去落实,这样信解行完全合而为一,我们就证得自己的道德学问,也证得世世代代不衰的家道。

  早上跟大家分享到,我们修学的过程信解行证,其实这个「信」在我们佛门,在净土宗强调的是「信己」,要相信自己。其实相信自己、跟相信佛陀说的话,这也不是两件事。因为佛在《华严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当我们在跟他人交谈的过程当中,我们都说:「我是凡夫!我不行!」这个时候假如是好的同参道友马上要善相劝:「你这个念头不信佛!」信佛一定在起心动念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其实我们要很了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个不好的念头起来很容易「兵败如山倒」。所以这「正念」一定要很提高警觉的保持它。「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同参道友之间是彼此互相提醒念念正念分明。不能聚在一起,大家都说:我都是凡夫,都不行!我们可能都要轮回了。还是互相鼓励「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大家念到这句的时候,有没有感觉精神特别好?念到这一句,声音宏亮,终於念完了。当我们用这样的心念的时候,那早晚课变成应付。师父教诲是「一切要从真诚心出发」。有应付,这个念头已经跟真诚相违背了。师长也期许我们、也提醒我们不可以这么忍心,早上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骗佛菩萨一次。这样子太残忍了!

  当我们在提起正念,应该在每个心境,应该在读每句经文,都要随文入观。甚至与他人交谈的过程当中,我们都讲利益语、都讲真实语,不讲其他不是觉悟、不是真诚的言语。我们在经上了解到「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那我们读到这句经文给我们什么启示?应该是我们从现在开始效法佛陀的身口意清净三业。我们从此也讲真语、实语、不诳语、不异语。只要我们起心动念都提醒自己有没有随顺佛菩萨的教诲,绝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善观己心,每天正念多还是烦恼习气多?有了这样高度的警觉,我们相信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念这句「勿自暴,勿自弃」一定是从内心真实的信心当中念出来。

  而「信」还要信佛陀,还要信圣贤,还要信一切众生,都是有佛性。我们真信一切众生有佛性,我们就想到「本觉本有」。他有这样万德万能,他现在还被烦恼障住不能起用,我们替他著急、替他舍不得,是用一种怜惜他的心去爱护他、去协助他,因为本觉本有。而「不觉本无」,那些习气都是刹那生灭的虚妄相。所以我们不把这些虚妄相,不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一放在心上,那真诚就不见了。「一念不生是为诚」。别人过失放心上,就好像戴著有色的眼镜看人,戴有色眼镜看人,一定给人家很不舒服的感觉,那就没有办法真诚跟人家结善缘。不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这有大福!在我们古圣先贤的示现当中,以孝道著名的舜王,确实做到不见父母过,不见兄弟、不见他人过。父母的过,他觉得是他自己做得不好,不是父母不好。别人都看不下去了,但是他去阻止他们:「我父母没有错,是我的错。」我们看到这样的榜样,其实都会非常的感动。俗话讲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看到我们台下很多同修点点头。那没有点头的是什么情况?「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突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吞不下去,马上反弹的心理出来了,哪没有错?这也错,那也错。这就提醒我们,我们把父母的过失放心上,我们把亲人的过失放心上,这个时候就不真诚了。不真诚就不可能不造新殃,妄心一定造新殃,真心才不造新殃。

  我们细细来体会这句话,「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请问父母一生有没有过失?你们现在保持高度警觉,终於看清蔡老师的为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父母又不是圣贤人,怎么可能会没有过失。但是在孝子的心中,父母,他觉得跟他是一体不可分,甚至比他的生命还要重要。当父母有过失了,他非常著急,他希望赶快劝诫父母,「怡吾色,柔吾声」的劝,赶快协助父母,不忍让父母堕落下去。孝子时时是提醒自己「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所以不只没有把父母的过失放心上,都是时刻提醒自己要抓住什么样好的机缘好好的劝父母。大舜不只不见父母的过失,也不见他兄弟的过失。因为家不是拿来论是非的地方,家应该是互相祝福,互相成就,互相付出,只想著我能给对方、给我的家人做哪些事情。因为是道义的结合。那个「义」就是本分,一家人是一体,不分彼此。哪里受伤了,其他的家人一定是去安抚他、去照顾他,让他恢复健康。

  而舜王不见世间过的真诚,他吃亏了吗?我们有时候想想看到很多人忍气吞声,他是没什么问题,我们在旁边看的都已经这个脾气快上来了,「这样你也忍得住?」其实吃亏是福!能为大局著想,能忍家才会安!团体才会安!不然「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瞋心感的是地狱。不只自己堕到地狱去,我们瞋恚心很重的时候,当下把这个办公室全部变地狱了。每个人在这里待上一天,可能寿命都要减寿。刚刚我们钟博士说的,可能要「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可能这个身心都被我们给破坏掉了,好像在地狱当中。我们时时不忘初心,我们走入佛门、走入圣教是要为「往圣继绝学」,绝对不愿意再因为自己的习气而让同修生烦恼,而让弘法利生的事受到一点点的障碍,这都不是我们愿意做的、我们愿意看到的。因为我们的初心只是一心一意要来利益正法,奉行师长的教诲,为佛法、为众生。

  摘自:儒释道学说讲座-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集 2007/12/2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