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太桥旦曾堪布:你想成为菩萨吗?


   日期:2016/6/3 8: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太桥旦曾堪布

  皈依大乘佛法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是大乘菩萨行者了?还不够,只有领受了菩提心戒,也称为菩萨戒,才算真正步入了大乘之门。要想领受菩提心戒,首先要了解菩提心,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了解:

  一、菩提心的本质

  菩提心的本质是利益众生。首先就要舍弃“伤害众生”的心念。

  二、菩提心的对境

  菩提心有两个对境,一个是众生,一个是佛陀。

  看到众生的苦痛,急切地想要救度众生脱离轮回,这属于世俗菩提心;看到佛陀的殊胜,想要开启与佛陀同样的空性智慧,这属于胜义菩提心。

  如果对境是佛陀,所有修行者都会重视;如果对境是众生,很多修行者往往会忽视。实际上,对于一位大乘修行者来说,众生和佛陀同样重要。如《华严经》所说: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关于众生,我们要建立起三种观念:

  第一,无一众生不曾为自己的父母。

  第二,所有众生都具足佛性。

  第三,根据密法,一切众生都是勇父勇母的化现。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因为看到众生的种种过失而生起烦恼,实际上,这是源于我们自心的烦恼。在佛陀的心续中已经没有烦恼,所以佛陀视一切众生毫无过失。因此,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过失时,首先要意识到这是由自心的烦恼引发的。然后,要努力改正这个坏习惯,尽量去看他人的优点,这样才能逐渐生起菩提心。

  三、菩提心的动机

  动机有两种:一是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一是希望众生获得佛果。

  

  四、修持菩提心的根器

  根器有三种,可以用三个比喻来表达:

  第一种是国王式的发心,意思是让自己先当上国王,再去为百姓谋求福祉。比喻修行者发愿自己先成佛,再去救度其他众生。

  第二种是摆渡者的发心。就像一位船夫摆渡旅客,在旅客到达彼岸的同时,自己也到达了对岸。意思是说发愿自己和众生同时成佛。

  第三种是牧童式的发心,牧童在放牧时,都会把羊群赶到前面,自己走在最后。意思是说,修行者发愿:先救度一切众生成佛,自己最后成佛。

  这三种根器,以牧童式的发心最为可贵,当然也是最困难的。因为这种发心必须修行六度波罗蜜,直到所缘的众生度尽为止。要经历漫长而众多的苦行,需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以这种发心最为殊胜。

  五、菩提心的分类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其中的世俗菩提心又分为两类,如《入行论》中说:

  菩提心,即觉醒的心,

  可简要归纳为两种:

  一是愿菩提心,二是行菩提行。

  心中发愿要去往某地,这相当于愿菩提心;已经动身上路,这相当于行菩提心。二者有先后之别。具体来说,愿菩提心是指“为了将如母众生安置于佛果,自己发愿证果”的愿力;行菩提心是指“为了将如母众生安置于佛果,自己要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的行动。

  了解了菩提心的这些内涵,于是发愿要修持菩提心,这时就可以到一位上师或善知识面前去领受菩提心戒。也可以自己在清净之处,观想对面虚空中充满了诸佛、菩萨、圣者,向他们领受菩提心戒。只有领受了菩提心戒,才意味着真正步入了大乘之门,成为了一名大乘菩萨行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