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六)


   日期:2016/8/30 10: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关于极乐世界的依报,有指方立相的“西方说”与恢廓广大的“十方说”;正报有成佛十劫的“十劫说”,与久远实成的“久远说”。这两种说法,于净土宗来讲,是以“西方说”及“十劫说”作为纲格,这在上次已略有谈到。

  接下来,引用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的第一和第二首来作说明。

  一、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

  《赞阿弥陀佛偈》也叫作《无量寿经偈》或者是《大经偈》,是昙鸾大师依据《佛说无量寿经》的经文与内涵所撰写的赞偈;有的是四句一首,有的是二十句乃至二十六句一首,总共五十首。

  净土法门的赞歌、赞偈,非常的丰富优美,读起来令人非常激赏。

  譬如《无量寿经》就有两种赞偈:第一种,上卷的“赞佛偈”,是法藏菩萨因地发愿的时候对佛的赞叹,四字一句,四句一行,共二十行;第二种是下卷的“往觐偈”,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五字一句,也是四句一行,共三十首。

  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对阿弥陀佛的赞叹共有三十二首,都是五字一句,四句一首。此外,龙树菩萨又特别撰写十二首七言的诗偈赞叹阿弥陀佛,亦即《十二礼》。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前面就是“愿生偈”。愿生偈非常的有名,也非常的优美。

  再者,昙鸾大师撰写的《赞阿弥陀佛偈》是效法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十二礼》,以及天亲菩萨《往生论》中的“愿生偈”,再依据《大经》的经文,写成七言的赞偈;文字非常雅丽流畅,内容兼备真、善、美。

  这五十首《赞阿弥陀佛偈》并非吟风颂月之类的诗句,而是完全依佛所说之经文,尤其是有关阿弥陀佛以及极乐净土的内容,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语言与内涵,可说是从真如所显现的,具备”真“的实质;善,有分有漏善和无漏善,无漏善之中,阿弥陀佛本身以及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善中之善;法界之中,弥陀净土之依正二报最为殊胜庄严,优美无有过者:《赞阿弥陀佛偈》是依据经典所撰写,所以具备真、善、美。

  昙鸾大师的《赞阿弥陀佛偈》可以说是净土门中最高级、上乘的作品之一,令人一读便感欢喜踊跃。第一首就是对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阿弥陀佛净土的方位作赞叹,使我们能够具体地归命于弥陀,愿生其净土。

  现在西方去此界,十万亿剎安乐土,佛世尊号阿弥陀, 我愿往生归命礼。

  第一首是就弥陀净土的方位以及净土主人的名号来作定位,所谓“指方立相”。

  “现在西方去此界,十万亿剎安乐土”,这是指方。净土法门所归宿的弥陀净土——极乐世界在哪里?在西方十万亿剎土的地方。

  “佛世尊号阿弥陀”,这是立相。弥陀净土的主人名号叫阿弥陀佛。

  这就是指出方位,建立阿弥陀佛的形象。所以净土法门是指方立相的法门,与圣道门谈理性、法性是不一样的。当然,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佛超越时间、空间和形象,佛是真理,是绝对性的存在。净土法门是从有相的时间、空间、形象,进入无相的法性,这才是末法众生的根机所堪修的。

  “我愿往生归命礼”,我愿往生十万亿剎的安乐土,愿归命于大慈大悲、平等救度的南无阿弥陀佛。昙鸾大师在第一首赞偈就将净土法门的根本显示出来。

  第二首:

  成佛已来历十劫,寿命方将无有量,法身光轮遍法界, 照世盲冥故顶礼。

  这首偈将阿弥陀佛的体、相、用都显示出来了。

  “成佛已来历十劫”,这也是一种定位。对我们来讲,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是“久远实成”比较契机,还是“成佛已来十劫”比较契机呢?祖师就帮我们定位说“十劫”。成佛十劫对我们来讲比较相应,比较契机,比较容易信受。因为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同时也显示成佛以来才十劫而已,可见未来广度众生的时间是无量无尽,使得尽未来的众生,不管哪个时代,哪个时节,都有受弥陀救度的机会。

  当然,就阿弥陀佛来讲,他的寿命是永恒且超越时间的,因此无所谓有量或无量。时间和空间是对我们凡夫众生来讲的:由于凡夫众生能够感受到时间,譬如昼、夜,日、月,春夏秋冬等,因为有时间感,所以有时间的限制;也由于我们凡夫众生受限于这个狭小的身体,没有神通,所以就感觉有空间的距离。如果我们能够超凡入圣,就能够超越时空,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妄想。

  就理上的境界来说,时间和空间其实是虚幻的,但这是修行证果的圣者所感得的境界。也由于这是理上的境界是圣者的境界,对我们凡夫来讲就不契机,所以昙鸾大师这里就说“成佛已来历十劫”。《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也都揭示极乐世界在西方,弥陀成佛以来是十劫。

  “寿命方将无有量”,这是就佛的寿命来讲,赞叹佛的寿命无量。

  “法身光轮遍法界”,这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阿弥陀佛的法身有所谓法性法身及方便法身。所谓法性法身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形象;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也无所谓过去、未来。可是为了救度众生,必须垂名现形,垂名现形就是方便法身。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两者其实是一体的。

  法身的光明普遍于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无时不在,无所不在。这个光明的功能力用在哪里呢?照世盲冥——照亮世间黑暗愚痴的众生。“盲冥”是一种譬喻,是指我们六道的凡夫,尤其指愚恶的人道众生。“盲”譬喻我们没有眼睛,不能看到真实的外境;即使有眼睛,可是在这虚假的三界六道环境当中,也如同处在黑暗的世界。“冥”譬喻在黑暗当中,没有光明,也看不到真正真实的景物。

  照世盲冥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有因缘接触佛法,未信佛的,以这个光明让他消业障、增福慧,而来接受佛法,进入佛门;已经进入佛门但还没有学净土的,就引导他接近净土的法缘——还没有起信的,让他起信;还没有念佛的,让他能够专称佛名,同时现生保护他,临终的时候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这个就是法身光明的功能。

  “寿命方将无有量”是赞寿德,赞叹弥陀寿命的功德;“法身光轮遍法界”是赞光德,赞叹弥陀光明的功德。前面是指寿命,所谓竖穷三际,永恒存在;后面是指光明,显示横遍十方,普渡众生。照世盲冥就是寿命、光明的功能力用——愿生、归命之人,都蒙受佛光的摄护。所以这两首偈意义内涵都很简要明了,文字也很简洁优美;而最重要的,是对净土宗的根本义可说一锤定音。

  二、善导大师《法事赞》

  此外,善导大师的赞偈也非常多,如《法事赞》上下卷,尤其下卷所有的赞偈,都是依据《阿弥陀经》经文的内涵而作。

  有关阿弥陀佛的光明、寿命,《阿弥陀经》就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这两段经文在昙鸾大师第二首偈约略有简要的赞叹,而善导大师在《法事赞》是以三首偈来赞叹。

  第一首:

  果得涅槃常住世,寿命延长难可量,千劫万劫恒沙劫, 兆载永劫亦无央。

  这一首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寿命之德,说阿弥陀佛已经修行证果,获得了常住、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寿命非常的绵长,千劫、万劫、恒沙劫,乃至阿僧祇的兆载永劫,都没办法衡量弥陀的寿命。其实若就寿命来讲,当然就有所谓有量、无量的问题;可是如果超越寿命的话,就无所谓千劫、万劫、恒沙劫,或者兆载永劫、阿僧祇劫了,因为是永恒的存在。

  第二首:

  一坐无移亦不动,彻穷后际放身光,灵仪相好真金色, 巍巍独坐度众生。

  这一首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之德。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阿弥陀佛无来无去,在极乐世界一坐,无移不动,可是从此后尽未来际,永恒地放着法身的光明,广度十方的众生。

  第三首:

  十方凡圣专心向,分身遣化往相迎,一念乘空入佛会, 身色寿命尽皆平。

  这一首是赞叹阿弥陀佛光寿摄化之益,令我们感觉非常的赞叹、欢喜!

  “十方凡圣专心向”,十方世界的众生,不论凡夫、圣人,不论善人、恶人,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极乐世界,那阿弥陀佛就会怎样呢?“分身遣化往相迎”,阿弥陀佛就会分身来照顾他、等待他、迎接他。虽说是分身,但其实就像太阳一出来,光明自然遍满整个地球,一念之间十方来去;亦如月亮,月亮一出来,月影同时映现在千江万水之中。

  “一念乘空入佛会”,当我们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一念之间,我们就到极乐世界了;可以说无所来去,当下就转娑婆成为净土。

  “身色寿命尽皆平”,一往生极乐世界,身相也好,寿命也好,都跟阿弥陀佛平等,没有两样。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身、色、寿命跟阿弥陀佛平等,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

  《无量寿经》讲到圣众功德的经文就说: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 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意思是说,他方世界有天人,有声闻,有菩萨;他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虽然还是用这样的名称,但这些名称只是随顺他本来地方的概念称呼;实质来讲,是内外平等的——内心的智慧平等高明,神通也是一样的洞达;外相也是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没有两样。

  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内证、外相都平等。和谁平等?和阿弥陀佛平等。因此下文就说: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 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自然、虚无、无极”都是佛性、法性、涅槃、真如实相、第一义空的另一种名称。到了那里,就证悟真如,进入涅槃,与阿弥陀佛内证、外相都一样。

  《庄严经》也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

  外相和阿弥陀佛一样,是金色之身;化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就是无量相,无量好,无量光明;也与阿弥陀佛一样,具备大慈悲、大智慧、大平等、大愿力,来广度诸众生。

  当然,进入极乐世界的清净海会,身色、寿命与佛皆平等,这都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大平等心所使然,一切都来自于阿弥陀佛的愿力。

  三、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说:

  弥陀身心遍法界,影现众生心想中。

  阿弥陀佛的身也好,心也好,是遍满整个虚空法界,同时进入到我们众生的心想之中。

  我们众生的心是清净的,还是污秽的?是污秽的,充满贪瞋痴,妄想烦恼。可是只要我们起心动念念到阿弥陀佛,立刻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和阿弥陀佛互相震荡,因为阿弥陀佛来到了我们的心中。当然,我们如果当下起贪瞋痴,妄想杂念,有种种的胡思乱想,当然就不能和阿弥陀佛的频率相震荡。所以就要回心转意,信受弥陀的救度,此后专称弥陀的佛名。

  阿弥陀佛身心遍法界。在二、三十年前,没有计算机网路,但是有电力、电灯,电也遍满着地球,所以我们可以用电波来体会阿弥陀佛遍满法界的光明。现在有了计算机,所以网络很可以形容阿弥陀佛的光明。网络无远弗届,遍满整个地球,甚至到达其他的星球。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阿弥陀佛的身心,何止无远弗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我们要进入他的频道,没有限定对象,没有讲任何条件,也不用输入什么密码;他的账号就是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只要正确地输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可以免费进入阿弥陀佛的无线网络世界,就能够悠游于阿弥陀佛网络世界的种种功德。就好像射箭,如果是远方的标靶,必须是射箭的高手,不然要一箭中靶是不容易的;可是如果是以箭射地面的话,即使不是射箭的高手,乃至盲人,也可以射中目标,因为箭没有不落地的。

  同样的,我们十方众生,不管圣凡、善恶,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射中了箭靶,进入弥陀的网络世界;当下就和阿弥陀佛的身心成为一体,将我们有限的命光契入了弥陀无量的光寿;所以念佛人与佛光寿、机法一体。这也就是经典所讲的“影现众生心想中”。若能进一步自信教人信,则人人都是阿弥陀佛的分身。

  所以,不是我们高明有能力,是阿弥陀佛自然来到我们的心中。好像月亮一出现,月影就自然来到水中,不管是大海的水,或者是河水、溪水,乃至杯中之水,都自然地映现。

  (讲义)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此二句贯通上下,双明彼佛成 佛之功用,及众生往生之理由。

  “此二句贯通上下”,上一句是“彼佛今现,在世成佛”,下一句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也就是说“彼佛今现,在世成佛”,他成佛有什么功用呢?“本誓重愿不虚”就是他的功用。那“本誓重愿不虚”有什么结果呢?就是能够使“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讲义)

  由彼佛成佛,故本愿不虚;由本愿不虚,故称念必生。

  这几句是用逻辑性来说明: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因此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愿就实现了。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愿再怎么样深重,若他迟迟不能成佛,那么他深重的愿也不能实现,也是虚假的;因为成佛,所以“本愿不虚”;因为“本愿不虚”,所以使十方众生,不论圣凡善恶,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故称名必生。

  (讲义)

  要言之:由彼佛成佛,故众生必生。

  因为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众生就必定往生。用譬喻的话,就是刚刚所讲的,只要太阳一出来,大地就光明普照;只要月亮一出来,万水就映现月影,这是必然的、自然性的。有关必然、自然,后面会讲到。

  (讲义)

  此事此理,劝当知也。

  “弥陀成佛,故愿力不虚”的道理,与“众生称念,必定往生”的事相,已经是真实的呈现,永远的存在。它非常的重要,关系到诸佛出世的本怀以及众生轮回的解脱,乃至众生究竟成佛,都在这事与理当中,因此劝导我们应该知道。

  接下来:

  (讲义)

  当知者,劝应知、应信、应行之意。

  “当知”,“知”就是知道、了解。这里不只是劝我们要了解,进一步要信受,更进一步要身心投入地去实践,把这当成我们的生命。

  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先生有一句话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王阳明的学说就是知和行,知行一体,知行合一,即知即行;也就是说,知道是行的开始,行是知道的成就。所以,圣贤的功夫,知和行是一个,不可以看作两个,在知的当下就应该实践。

  大概十七八年前,有位同修好意邀我去参观某个直销的见证发表会。发表会的目的,一方面是推销其产品;一方面怂恿来参加的人加入他们的团体,成为他们的会员,声称加入会员,必能在短期之内轻松、容易地除贫致富。他们演讲完之后,台上的人也好,台下的人也好,都大声呼喊:“立即行动!立即行动!立即行动!”在这种群众性的踊跃鼓动的氛围之下,不少人被感染而纷纷加入,成为其直销系统的会员。这岂不是即知即行?那时候对他们这种立即行动的运作方式就很赞叹,感觉很震撼。如果大家学佛有这种立即行动、不再犹豫的踊跃的心,则十个十个往生成佛,百个百个往生成佛。有些人往往会“我回家再想想看,考虑考虑……”。其实真正能够立即行动的就是净土法门,要当知、当信、当行,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论语•雍也第六》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意思就是说,知道、了解,总不如进一步又去喜好;进一步喜好,还不如全身心投入,陶醉、悠游在其中。一件事情,一个兴趣,如果能够喜好,甚至身心投入,陶醉在其中,乐在其中,到了忘我地步的话,那就很容易成就。

  可是,这也有困难和容易的差别。譬如观想的法门,善导大师说,以观想的法门要能成就的话,必须全身心都投入,而且如醉如痴,忘掉自己。这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可是,念佛我们就比较容易做到。

  法然上人也有相同的说法,他说:“闻而不信如不闻,信而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这一句,法然上人主要是向信众说明《观无量寿经》“流通文”的重要性。

  《观无量寿经》“流通文”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法然上人说:听闻到《观无量寿经》这一段这么重要的流通文,如果你不相信,等同你没有听闻到;你即使相信了,但是不称名,则等同没有相信一样;那应该怎样样呢?──“唯应常称弥陀名”。

  这段话是法然上人在“自信教人信”的开示中常对信众引用的法语。我们现在听到了“唯应常称弥陀名”,知道了就要进一步信受;接下来要进一步身心、性命投进去──常称弥陀名,以弥陀光寿无量的名号作为我们的生命、生活。印光大师也说:“以念佛为自己本命元辰。”所以我也常常勉励大家:“一天的生活要从念佛开始,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把念佛当成我们的生命。”

  (讲义)

  有三当知:一彼佛成佛,二本愿不虚,三称念必生。当知彼佛成佛,当知彼佛本愿不虚,当知众生称念必生。

  (讲义)

  此三而一,一而三。

  这三个“当知”其实是一个,展开来说就是三个。

  “一”是什么呢?就是“称念必生”。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所以他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成就了;愿不是空愿,每一愿、每一愿都有它的内涵,都有它的功能力用,尤其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十方众生只要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

  (讲义)

  为已成不变之事实,具法尔自然之功用,劝应信知也。

  阿弥陀佛既然已经成佛,众生也应该成佛,因为阿弥陀佛是为了能够使我们十方众生──不管圣凡、善恶,都能成佛而成佛的。可是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成佛,还在这里沉沦呢?问题在哪里?在不知、不信、不行。

  所以,善导大师要我们“当知”,这两个字实是意义深远!这里的“知”,包含信与行、即知即行在里面。

  “已成不变之事实”,好像米煮成了饭,木烧成了炭。饭要再恢复成为米,炭要再复原成为原木,可能吗?不可能,因为已成为事实,所以必具备法尔自然的功用。法尔自然就自自然然,不假造作,不假功用,不假勉强,所以有自然的功能——自然让念佛的众生往生,自然让往生的众生快速成佛。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成佛的时候,这个地球的所有人类都应该离开轮回,离苦得乐,往生极乐;乃至现在的七十亿人口,乃至十方世界的众生,甚至蜎飞蠕动之类,都应该往生成佛。但现在我们还在这里,可见这个法门的传播还有众生的当信、当知、当行的重要性。于此,有心之人应该会感慨万千!不只万千,而是感慨无量!

  (讲义)

  本者因义

  “本”就是因地的因之意。

  (讲义)

  久远之昔、因位之时所誓,谓之本誓;

  也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萨的时代,在世自在王佛前所发的誓,叫作本誓。

  (讲义)

  重愿者,深重之本愿。

  “重愿”是深重的本愿的意思。

  这个“重”字有两种读音:一种是重(chóng),一种是重(zhòng)。如果读chóng的话,就是重复、再度;如果读zhòng的话,又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深重,一个是重要。

  在这里应该读chóng,还是读zhòng呢?有人读chóng,把“本誓”与“重愿”分开解释:“本誓”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有发誓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重(chóng)愿”,是指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之后,又再特别地发下了“三誓偈”──“我发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可说是将四十八大愿的精要提出来,再一次建立他的愿。这一种解释也很好,但比较不契合这里的意思。

  怎么说呢?善导大师的这四十八个字,前面六句是解释第十八愿,后面六句是解释第十八愿的成就。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一种誓愿——众生不往生,我就不成佛,我的成佛必须建立在众生的往生之上。这个就是誓,而且这一种誓非常的深重。

  如果阿弥陀佛的愿只是以三大阿僧祇劫积功累德就成佛的话,这样就只有愿,没有誓,当然谈不上深重不深重。可是阿弥陀佛的愿中有誓,我们众生的往生他必须负责;如果有一个众生不能往生,那他还不能成佛,还必须要再等,还必须要再修,所以叫“本誓重(zhòng)愿”。善导大师在这里所讲的本誓就是重愿,重愿就是本誓。所以在这里等于是说“当知本愿所誓之深重”。

  (讲义)

  第十八愿者,佛随自意所发。

  “佛随自意”,“随自、随他”,这句话是出自于《涅盘经》。《涅盘经》就说:“三乘法名随他意语,一乘法名随自意语。”也就是说,佛的本意、本怀,有随自己之意所发,主动所讲的(随自意);有随着对方发问或对方暂时的根机所展现的(随他意)。其中,“随自”才是佛本身的本怀,也就是不因为对方的种种根机,或者对方发问什么,就契应、回答他什么,而是出自于佛针对十方众生,所流露出要救度他、能够救度他的法,这叫作“随自意”。

  这里所讲的“佛”当然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因地时发下四十八大愿,是他自己主动所发的,还是针对某一种根机的众生所发的?就四十八愿中的摄生三愿(第十八、十九、二十愿)来讲,第十八愿是随自意,是出自于阿弥陀佛的大平等心,针对十方众生,平等救度:这就是阿弥陀佛的“随自意”,而不是因为某一特定的对象和根机而发。至于第十九、二十愿,则是随他意。

  如果是就对方根机的话,那就有上、中、下,甚至无量的根机,就有无量的方便法门。但如果是出自佛的本意、本怀的话,那就只有一个法;而且这一个法能够普救任何众生,不管他是三辈也好,九品也好,八十一品,乃至无量辈品、无量根机也好,都能够平等地救度他:这就是“随自意”。第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随自意所发的。

  (讲义)

  四十八愿中,无过此愿之深重,故本誓即重愿,以显此愿之重要。

  所以本誓就是重愿,彰显第十八愿的深重及重要性。

  法然上人在《选择本愿念佛集》“付嘱念佛章”说:“随他之前,虽暂开定散门;随自之后,还闭定散门。一开以后永不闭者,唯是念佛一门。”《观经》中,释迦牟尼佛随着韦提希夫人的提问,暂时开显定善和散善的法门,定散二善是属于第十九愿;可是到了“流通分”的地方,就不再提定散和散善,所以说“还闭定散门”。那开了什么呢?开了第十八愿的念佛门,只讲念佛,只流通念佛,再也不提十三观的定善和三福的九品,只提“好持是语,持无量寿佛名”,所以说“一开以后永不闭者,唯是念佛一门”。就只有第十八愿的念佛法门流通于后代、万万世世永恒的未来,所以善导大师说“流通于遐代”。可以看出第十八愿弥陀的本愿,是释迦牟尼佛所付嘱的,是释迦牟尼佛的随自意。因此显现这一愿的重要性,所以说“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讲义)

  不虚──弥陀今现在世成佛故,信知因位所发深重誓愿,毫不虚妄;不论何人,只要称名念佛,必定往生。

  这个容易理解。

  (讲义)

  不虚者真实,真实者自然;

  不虚假就是真实,不是假的那就是真的。既然是真的,就自然有那个功能;如果是假的话,就没有自然的功能。钞票,如果是假的能用吗?不能;如果是真的钞票,一毛钱也能够用。世间有自然的吗?有真实的吗?世间都没有真实。只有阿弥陀佛才是真实,只有阿弥陀佛才是自然。

  (讲义)

  愿力自然,摄念佛人,生于净土。

  所谓不虚,就是真实,就是自然。在《书信集》中,就有提到三种自然──业力自然、愿力自然、无为自然。

  所谓自然,也叫法尔、法尔自然,就是不假借人为的造作,毫不勉强,自自然然有那种功能。所以,“自然”也叫作“法尔”,也叫作“任运”。就好像黑夜过了就是白天;冬天去了,春天就来;花开了,就会花谢;人生了,就会死。

  三种自然当中,有一种是业力自然。譬如人有生老病死,乃至于地球、宇宙当中的自然,其实都是我们凡夫众生业力所感召的。如果圆满五戒十善,就自然上升天堂,不必特别祈求,也不用再作其他的辅助、造作,这就是业力自然中的善业力自然。如果犯了五戒、造作十恶的话,就会直堕三恶道,不可能违抗,因为它是自然,这是指凡夫的业力自然。

  再就是愿力自然,也叫作他力自然。这个愿不是我们的愿——我们只有业,这个愿是指阿弥陀佛的佛愿,佛的本愿,所以叫作愿力自然。就像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一开始所讲的: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所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这一种愿的力量是自然性的,我们只要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就必然离开六道,必然往生极乐,必然快速成佛。

  《无量寿经》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自致不退转”的“自”就是自然的意思。

  “闻名欲往生”,由于弥陀本愿之力,我们听闻到了弥陀救度我们的六字洪名,而称名愿往生,就自自然然地会往生,而且现在也自自然然地住于不退转之位:这叫作“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每一个人只要信佛念佛,就必然、必得往生,是自自然然的,无有障碍,所谓“诸邪业系,无能碍者”。同时,在今生今世就是凡夫菩萨格,就住于不退转,所以说“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无量寿经》也有提到: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自然之所牵”,名号的功能,自自然然能够使我们横截五恶道,必得超绝而往生于安乐国,而且升道无穷极。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也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只要和阿弥陀佛本愿力相应,就没有空过、白费的,都会往生弥陀净土而快速地成佛。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观”就是闻信,“遇”可以说是称名念佛、称念的意思。因为称念就和弥陀的本愿力感应道交,和他的本愿力感应道交就能够往生成佛,所以说“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昙鸾大师进一步发挥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于《往生论注》中说: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所取三愿,用证意义。

  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往生到弥陀净土,以及往生到弥陀净土的菩萨、声闻、人天所起的种种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等功德,都是靠着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若不是这样,四十八愿便没有意义了。所引用的三个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一愿和第二十二愿。意思就是说,由于有第十八愿,使得众生能够称念而往生;由于有第十一愿,能够使往生的十方众生都能够当下不退转,当下进入涅槃;由于有第二十二愿,所以能使到极乐世界成佛的众生,都能够到十方世界显现普贤之德。

  这个“普贤”有三种含义:人普贤、理普贤和事普贤。人普贤就是指普贤菩萨这一位菩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主人就是普贤菩萨。理普贤就是指一切众生的佛性。事普贤,就是指成佛之后,倒驾慈航,显现菩萨到十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第二十二愿所讲的“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个“普贤之德”是指事普贤,而不是指理普贤或普贤菩萨。

  所以,有了阿弥陀佛的愿力,就使我们念佛能够自然往生,就自然能够成佛,就自然能够广度众生。昙鸾大师强调阿弥陀佛的愿力,强调他力,要我们“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知道弥陀的愿力可以依靠,我们就应该当信、当知、当行,不要自我设限。

  刚刚一开始时,引用善导大师所说:“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所谓的“弘愿”是和要门比较的。要门就是定善和散善。定善就是息虑凝心的十三定观,散善就是废恶修善的三福九品。法然上人就说:“如予者,不堪前之要门,故唯全凭弘愿也。”像我法然这样的——愚痴的法然,罪恶的法然,所谓的定善和散善我一点都学不来、做不到,一点都不相应;只有全凭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称名念佛的救度。论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定善的众生、散善的众生、无定无散的罪恶众生,之所以能够往生,就像善导大师所讲的,“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若是要门的行人,必须要有定善或者散善的回向。若没有定善或散善,他凭什么回向?如果没有东西可以回向,岂不是不能往生了吗?

  可是,如果就弘愿门来讲,不管有定善、无定善,有散善、无散善,乃至罪恶凡夫,都可以往生。他所凭靠的是什么?是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所以善导大师就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意思就是说:有定善也好,无定善也好,都要专称弥陀佛名,这才是一向;否则非一向。

  而我们净土宗的宗旨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到了那里自自然然就会广发菩提心,“广度十方众生”。而圣道门一定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但我们凡夫发不起真正的菩提心,往往只是口头禅,空愿而已。

  (讲义)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必得”者,决定之相也。

  所谓“必得”就是决定,是百分之百的必然率,不是或然率。

  我早年学净土法门,所学的都是圣道的净土,那个时候对“念佛就能够往生吗”其实没有百分之百的肯定或相信。

  直到学习到善导大师的教理,看到善导大师这四十八个字的解释,就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感恩。因为善导大师这四十八个字可以说是斩钉截铁、百分之百的肯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毫无模糊,没有仿真、两可,而是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像这样的法语,在历代祖师当中很少看到,使得不是依循善导法脉的净土行者,对往生的信心都很忐忑,因此都不安。由此可知,善导大师的法语是甚为稀有难得、难遭难遇的。

  一般人往往认为:又不是圣人,或者是功高德盛、大有修行,一般凡夫怎么能够称念就必得往生?甚至临终称念也必得往生?

  因此《阿弥陀经》早就说了: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也说:

  极难信法,甚为稀有,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说这样的法,是很难信的,是很稀有的;能这样宣说、这样信受的话,说和信的人都是甚为稀有、不可思议的。可见相信这个法门不容易。

  《无量寿经》的“流通文”就说: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相信、好乐,进一步乐在其中。

  “难中之难”,没有比这个更难的。就因为太容易,所以反而让人家不容易相信,难以相信。所以《无量寿经》也说:

  易往而无人。

  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自己称念,自己百分之百往生;如果为别人称念,对方也能往生,这个就更不可思议了。我们自己念,当然我们能够往生,因为我们确实有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可是我们为别人念,而那人没有念,甚至是不知道的,甚至当下是苦恼不安的,他也能往生吗?也能往生。

  自己称念,自己能够往生,不管有信没信,有愿没愿,甚至有没有三皈依,有没有吃素,他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也就是说,称念是往生的正因。如《念佛感应录 一》所举证的,如《佛化大鱼,度捕鱼人》一文,这岂不是证明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已经超脱了凡情的信和愿了,更显出这个法门的容易和殊胜。这是指人的部分。

  动物念佛也往生,如鹦鹉往生的事迹。

  再者,我们为别的众生念,不论对方是人也好,动物也好,也同样往生。在《动物往生佛国记》中有这样的例子,如鸡、鸭、猪、牛、猫等等,都是因为别人为它们念佛而往生。尤其是屠宰场一群一群被杀、哀嚎惊痛的猪,因旁边女主人为其虔诚默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群一群被杀的猪也通通往生极乐世界,也都前来迎接为它们念佛的女主人往生极乐世界。有人将这事迹拍成电影,名为“逆缘”。这“逆缘”的情景,可说感人至极。

  (讲义)

  “往生”义通现、当,平生之机平生业成,临终之机临终业成。

  念佛往生弥陀净土是包含现在愿生称名的人,以及临终才愿生称名的人。这显示净土宗是充满希望的法门,任何人、任何时,都能往生,都有希望,都无绝望。总之,必定往生,必定业成,百分之百,是必然率,而不是或然率。就只怕我们因疑惑而退转;如果虽疑惑但不退转,照样往生。

  今天就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慧净法师       第十八愿)(五明学佛网:慧净法师       第十八愿)  

 慧净法师: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慧净法师:略谈如何从“俗谛”迈向“真谛” 

 慧净法师:念佛了,为啥还烦恼呢? 

 慧净法师:出家颂 

 慧净法师:弃恩入无为 真实报恩者(剃度典礼开示) 

 慧净法师:戚继光诵《金刚经》超度部属的故事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八愿 

 慧净法师: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缘苦众生 

 慧净法师: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以诚感人 

 慧净法师: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一心念佛──净嵩法师往生周年 

 慧净法师: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导归净土──净嵩法师百日纪念 

 慧净法师: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净德昭彰──净嵩法师的德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