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观经疏》大愿业力与《大经》三誓偈


   日期:2016/9/29 20: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和大家研讨的讲题是“《观经疏》大愿业力与《大经》三誓偈”,主要是会通善导大师《观经疏》开宗明义所讲的: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是所有往生者的增上缘,只要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则不论圣凡善恶,任何众生都能够往生弥陀报土,没有一个遗漏。反之,如果没有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即使等觉菩萨都无法进入报土,何况我们博地凡夫?如果能懂得这个道理,不论对修行人来讲,还是对愿生极乐的念佛人来讲,都是莫大的法喜与安慰。

  修行人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自他的生死轮回,念佛人的目的,则是往生极乐世界。但怎样才能把握往生、确定往生,而不会有丝毫差错?那就得先了解这个关键的道理。

  “确定往生”的教理,固然三经一论都有解说,但如果能进一步经由纯正净土法脉的传承祖师来阐释,那就能够更加明确地掌握到纯正的法义而获得往生的安心。

  首先解释标题——《观经疏》大愿业力与《大经》三誓偈。

  《观经疏》是善导大师批注《观无量寿经》的一部论注,也叫作《观经四帖疏》。《观经疏》也称为《楷定疏》,意思就是善导大师写这部《观经疏》的目的,是要纠正在他那个时代之前,以及在他那个时代,所有对《观经》的误解。

  “大愿业力”就是“大愿、大业、大力”。《大经》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在发四十八大愿之后,再度以愿偈的形式发愿,四句一行,总共有十一行,叫作“重誓偈”。“三誓偈”是最前面的三行,涵盖十一行“重誓偈”的内容;因为有三种誓愿,所以叫作“三誓偈”。

  法藏菩萨在发四十八愿之后再度发这三誓偈,当然有祂的用意,这个后面会提到。

  《观经疏》言: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这里所讲的“弘愿”,是与“要门”相对的。

  《观经四帖疏》一开始开宗明义就举出《观无量寿经》的核心,也就是“要门”与这里所讲的“弘愿”。

  《观无量寿经》的内容有三点:一是“定善”,二是“散善”,三是“弘愿”。

  “定善”就是十三种定观,“散善”就是三福九品,此二者皆属于“要门”。所谓“要门”,就是重要之门,以定善或散善为门而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说以定善或散善为门而进入阿弥陀佛的弘愿。

  不过,不管定善也好,散善也好,或者完全没有定善、散善,凡夫众生之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其实不是靠自己本身。也就是说,如果他本身没有定善、散善可凭靠的话,当然就无所靠;即使自己有定善,有散善,他的往生也不是靠他定善或散善的功德,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愿力,善导大师在这里讲“弘愿”,意思是说,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要救度的众生,是没有一个众生不被救度,也没有一个众生不能救度的。定善、散善的根机,阿弥陀佛固然能够救度他,即使没有定善、散善,阿弥陀佛照样要救度他,照样能够救度他。这样的悲愿,弘广普遍,能够救度十方世界任何众生,没有一个被遗漏,所以善导大师赞称为“弘愿”。衡诸事实,阿弥陀佛确实是要使所有众生都能够到祂的报土,也深愿所有的众生——不管是等觉菩萨,还是声闻、缘觉,乃至天、人,甚至三恶道的众生,阿弥陀佛都要他们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是平等往生。

  等觉菩萨能够进入极乐世界报土,下品的罪恶凡夫、地狱的众生也同等地往生极乐世界报土,善导大师称作“五乘齐入”。“五乘”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同称佛号,平等往生极乐世界,因相同,果也相同,所以善导大师说“莫不皆乘”。

  所以,净土法门是“他力救度”的法门。这个“他”是指阿弥陀佛,“力”就是大愿业力。因此,阿弥陀佛的增上缘,也可以说是完全他力、绝对他力,没有自力可言。如同过海,从此岸到彼岸完全是靠船;如果不靠船,世界游泳冠军也不可能到达彼岸。要从娑婆的此岸到极乐的彼岸,没有不须靠阿弥陀佛大愿船而能到达的。

  我们凡夫,尽管有散善的功德,甚或有定善的功夫,可是往生不是靠这些。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阿弥陀佛的迎接,我们再怎么功夫高、功德多,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反之,即使没有定善的功夫,即使没有散善的福德,只要乘靠大愿船,也照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净土法门是绝对他力、完全他力,是阿弥陀佛他力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精进念佛,累积功德回向往生,这不是自力吗?尽管有阿弥陀佛的来迎,有阿弥陀佛的救度,如果我们不发愿往生,如果我们不念佛,不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也不能往生,阿弥陀佛也救不到我们。所以,我们的发愿,我们的念佛,这不就是属于我们的力——自力吗?”

  其实不是这样。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成就大愿业力,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要去哪里?有什么“力”可言?我们既然无“力”,如今能往生极乐,不就是全凭弥陀的大愿业力吗?

  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要“欲生我国”,我们就随顺阿弥陀佛“愿生彼国”;阿弥陀佛要我们“乃至十念”,我们就专一念佛,与佛感应道交:只是这样而已。

  这样讲,并不是说就不用行善持戒,不是的。行善积德,那是我们为人的本分,如《观经》“三福”所讲,我们处事为人本来就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学佛的人更要“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果是出家众的话,则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而大乘法门,自信教人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都是本分。

  所谓“发菩提心”,我们专修净土,因此我们的菩提心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心。因为只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就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能圆满菩提心。而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人当然也是相信因果,晓得善恶报应,晓得六道轮回,所以才发愿舍离娑婆而往生极乐世界。

  “读诵大乘”,可读诵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大乘中之大乘,因为净土法门是圆顿之教。所谓“圆”,只要念佛,就能圆满成佛的功德,只要念佛,就可快速成佛,这岂不就是圆顿?

  “劝进行者”,自信教人信,我们以念佛来劝导,岂不是最好的劝进行者?真正的大慈大悲,是使对方能脱离轮回,快速成佛;否则再怎样精进修行,不能了生脱死,那都不算大慈大悲。因为只要还在轮回之中,投胎转世,逢缘遇境,就有可能再作恶。我们念佛而了生脱死,也劝导他人念佛,使他人亦能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对他人的大慈大悲。

  彻底地讲,往生极乐世界是全凭他力,完全他力,绝对他力,所以善导大师才说“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这里所讲的“大愿业力”,就是“大愿、大业、大力”(如上表格)。“大愿”是指弥陀因地五劫思惟四十八愿——为我发,“大业”是指弥陀因地兆载永劫六度万行——为我修,“大力”是指弥陀果地光明名号,广度十方众生的能力——为我成。那大愿、大业、大力浓缩的话,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阿弥陀佛以这句六字名号来回向给我们,这六字名号就是“大愿、大业、大力”,“大愿、大业、大力”就是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

  “大愿、大业”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所有修行,“大力”是因地修行的“愿、行”圆满,如此才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才能广度十方众生。

  “弥陀因地五劫思惟四十八愿”是指阿弥陀佛因地当国王的时候,发菩提心要广度十方众生,放弃王位,现出家相。祂的智慧、愿力以及德能,都是很勇猛高超的,所以经中说“高才勇哲”。

  “五劫思惟”,“五劫”可说是天文数字。这个“五”也未必是数字上的五,而是指经一段长久时间的息虑凝心,寻求彻底周遍的解救之道。

  “四十八愿”——后面所要解释的“三誓偈”,就是要解释这超世愿——四十八愿是为谁发?就是为我所发。每一个愿都是为了我,我就是十方众生之一。阿弥陀佛为了要救度十方每一个众生,所以必须发愿。

  愿的内容,必须涵盖三方面:

  第一,必须涵盖极乐世界,作为十方众生离开轮回的去处。如果没有极乐世界这个去处,那众生到哪里去?还在六道?所以要有一个净土,而且这个净土必须纯乐无苦,让往生的众生快速成佛。

  第二,必须涵盖救度十方众生的功德。

  第三,阿弥陀佛必须成为救度众生的佛,而且要成为“诸佛之王”,其他佛不能救度的众生,阿弥陀佛也能救度。

  愿发了,如果没有实际修行,愿就只是空愿,只有内容,没有力量,因此要进一步修行,来圆满这个愿。法藏菩萨经过多少时间来完成这个愿呢?“兆载永劫”。“兆”,是亿再上去;“载”,是汉字数目的最高位元,在第23位,上面再没有更大的量词了,意思就是多到没办法具体来数了。

  一般成佛只要三大阿僧祇劫,为什么法藏菩萨要以那么长的时间来累积六度万行呢?那是因为法藏菩萨所发的愿是超世愿,是超越一般诸佛的愿。阿弥陀佛发的愿是要广度众生,如果有一个众生不能救度的话,阿弥陀佛即使有成佛的资格,祂也不成佛,祂要继续为十方众生累积万行,直到使每一个众生都能具有足够的功德来消除生生世世的业障而脱离六道,同时又能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因为要为众生圆满到这样的功德,所以才要经过那么久的时间积累六度万行功德。

  阿弥陀佛之所以必须用这么久的时间修行,是为了每一位十方众生,也可以说都是为了我。检讨起来,我比任何一个人都不好救度。为什么?烦恼比任何一个人都重,业障比任何一个人都深,罪业更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救其他众生或许不困难,要救我就很困难,困难重重。所以,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已经有能力救度其他众生了,可是对于这个业深障重的我呢,还不能够救度,因此阿弥陀佛说,祂还不能取正觉,祂要继续修;要修多久呢?要修兆载永劫。

  所以,我们看“兆载永劫、六度万行”,如果只当是白纸黑字,就没有什么感受,但深深去思惟的话,就会令人痛哭流涕,令人无法形容地感动;觉得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恩是深广无底,让我们无法报答!即使自己同样兆载永劫生生世世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

  阿弥陀佛大愿大业所完成的功德,都浓缩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回向(布施)给十方众生,这就是大力。大力就是大到能够救度十方众生,大到十方诸佛无力救度的,阿弥陀佛也能够救度。所以这个大,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大。

  善导大师说,大愿、大业、大力为“增上缘”。凡所有事,皆必赖因缘合和才能成就。无因不生,无缘不长。有因无缘、有缘无因都不能成果。如果有因也有缘,可是如果这个缘是弱缘,要结果就比较困难;即使结了果,这个果也会比较不优良。阿弥陀佛这个缘,是增上缘,是百分之百能使因结成优良之果的缘,这个叫作增上缘,也叫作强缘。我们有愿生之心,也专念这句弥陀名号,这样就已经乘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简言之,既已领纳了阿弥陀佛的增上缘,就必定结果,也就是必定往生,必定快速成佛。

  善导大师所讲的“大愿、大业、大力”,与《无量寿经》的“三誓偈”刚好是两两相配。

  《大经》“三誓偈”:

   

 

  这“三誓”,第一是有关大愿方面的誓约;第二是有关大业,也就是修行方面的誓约;第三是有关名号超十方的誓约,把前面的愿与行归结在名号当中,并使之超闻十方法界,广度十方众生。

  “誓不成等觉”,也有版本作“誓不成正觉”,翻译不同,意思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等觉”,不是指等觉菩萨,而是指“等正觉”,也就是等同正觉,是佛的意思。

  四十八愿中,每愿都有“不取正觉”之誓约,今又重说,理由有四:

  可能有人会疑惑:“阿弥陀佛已经发了四十八大愿了,而且每一愿每一愿都说,如果不圆满的话,祂就不取正觉。既然这样,为什么后面又重说呢?会不会是重复、多余的呢?”其实并不是重复,当然也不是多余。理由有四点:

  (一)为显示“统摄诸愿”:四十八愿甚广,约之即是因地愿行与果上名号,今以此三誓偈统摄之,故此三誓偈是四十八愿之纲要。

  之所以再发这重誓偈,第一点就是“统摄诸愿”。

  四十八愿内容很广,可是约略、纲要性来讲,重点就是“愿”、“行”以及愿行成就之后的“名号”。愿——“我建超世愿”;行——“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愿行圆满而成就一句万德洪名的结晶,所以说“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名”就是六字洪名。以这三誓偈统摄四十八愿,而成为四十八愿的纲要。

  (二)为显示“超世大愿”:四十八愿虽皆大悲,但未明示弥陀独有、不共诸佛之超世无上誓愿,故今言“我建超世愿”。

  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与其他诸佛的愿到底同不同?如果相同的话,那就没有什么殊胜的地方,我们也未必一定要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极乐世界;如果不同的话,差别在哪里?所以这里说,虽然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出自弥陀对众生救度的大悲,可是并没有明示阿弥陀佛的愿是殊胜、超越、不共于诸佛的。为了显明超越诸佛、不共诸佛,所以特别说“我建超世愿”,有超越三世诸佛的意涵。

  (三)显示“他力回向”:四十八愿未显他力回向之义,故今言“大施主”“为众开法藏”等,示往生正因皆由弥陀他力回向。

  四十八愿没有明确显示我们凡夫乃至圣者——也就是包含圣凡善恶的十方众生的往生,完全是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把祂的名号回向给十方众生,使得十方众生只要有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离开三界六道轮回,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也能够快速成佛。重誓偈的第二首就说,阿弥陀佛要成为一个大施主,“普济诸贫苦”,又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通过这些经文,就可以了解:四十八愿,愿愿都显示“他力回向”的意义。这个“他力”,是指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是指阿弥陀佛的佛力、佛德、佛能。我们能够往生,都是靠阿弥陀佛的回向,丝毫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功德或功夫。

  有的人认为:“往生极乐世界哪有那么容易?必须自身有很大的功德才能够往生,因为《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因为还没有会通上下经文,导致断章取义而误解了《阿弥陀经》的意思。

  或者有人认为:“念佛当然可以往生,可是如果念佛功夫不达到某种程度的话,也不能往生。”他是以自身功德的大小、功夫的深浅来作为往生的标准,往生与否全决定于自身的修为,仅以自己的力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也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把眼光掉转过来,看阿弥陀佛,了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

  从经文以及净土宗传承的法义来看,往生完全是靠阿弥陀佛。我们固然有功德,也不以我们的功德作为往生的条件,或者作为弥陀救度我们的补助。同样,也不是以我们念佛的功夫来作为往生的条件,或者作为弥陀救度我们的补助。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功德力量已经圆满成就了,不须要再假借我们一丝一毫。而且,实际来说,我们众生既没有功德,也没有功夫。我们即使受三归、持五戒、行十善,也没什么功德可言,因为这些全都只是有福德而已。功德,是就证悟般若空性来讲的,也就是三轮体空,如果没有证入三轮体空,那些都只是三界轮回的福德而已。

  那福德是真的还是假的?佛陀说,对生死轮回的解脱来讲,这种善是有漏的,是有漏之善;祖师则说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一则修行人不可能依靠这样的有漏善而了脱生死轮回,二则因为是杂毒之善,所以跟往生极乐世界是毫不相关、毫不相应的。因为这是虚假的、有漏的,怎么能够以之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呢?

  善的种类很多,但是论我们凡夫所修的善,也不是真正的善。昙鸾大师就说: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因为人天所作的一切善,都还没有断除烦恼。比如,以五戒为因,生人为果;以十善为因,生天为果;以禅定为因,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为果。这些都不是永远不变的,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颠倒的,因为还没有降伏烦恼,还没有脱出轮回。即使能够生天,能够得人,那也只不过是一时的因缘而已,将来还会堕落三恶道;一旦堕落三恶道,将来要再生而为人就很不容易了;即使有幸生而为人,也未必能够继续行善积德,逢缘遇境还会造杀盗淫妄,起贪瞋痴慢,种种的恶行都来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杂毒,有烦恼,罪恶的因子在我们内心蠢动。所以,转一个世,变一个体,就会有不一样的因缘。

  同时,就念佛的功夫来讲,譬如有人将《阿弥陀经》所讲的“一心不乱”以圣道门的教理解释为禅定上的一心不乱,但即使达到禅定上的一心不乱,也不是靠这个来往生的。因为极乐世界是报土的境界,纵使等觉菩萨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进入,何况我们呢?而我们即使有禅定的功夫,禅定的功夫也还是有漏的,还是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更何况我们哪有禅定的功夫呢?禅定的功夫,最起码要降伏五欲——财色名食睡。没有降伏财色名食睡,所谓的定只不过是心一境性而已,只是当下没有其他杂念,没有想到其他的事情,绵绵密密地维持那一念的寂静,就这样而已。

  前面提到等觉菩萨靠自己的力量也不能进入弥陀的报土,我们都晓得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等觉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都想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祂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是什么呢?文殊菩萨说: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普贤菩萨说: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两位菩萨的愿都一样,祂们都是等觉菩萨。所以,凡是往生极乐世界,都是靠阿弥陀佛,不是靠我们自己;靠我们自己不可能往生。如果靠阿弥陀佛,就人人都可以往生。所以善导大师说“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不往生则已,一旦往生,没有一个不是靠阿弥陀佛的。昙鸾大师也说: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一样是显明往生完全靠阿弥陀佛,也显明净土宗的法脉及祖师的传承是一味的、一致的。

  (四)为显示“本愿称名”:四十八愿中,摄生愿有三,真假并列,为正直舍方便,故今言“名声超十方”,以示弥陀回向本愿名号,令十方众生知念佛为往生正因。

  “愿”和“行”融成一句万德洪名,所以最后就说“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

  闻名的目的,也是要众生称名,阿弥陀佛五劫思惟的愿,兆载永劫积植菩萨的无量德行,通通归结为一句名号,使这句名号的声音遍满十方世界,令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听到,都能够称名而往生极乐世界。

  这里说“摄生愿有三”,四十八大愿可以归结为三种:一种是成就极乐世界的愿,一种是成就阿弥陀佛本身的愿,一种是救度十方众生的愿。

  救度十方众生的愿——摄生愿有三个: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其中有真有假——这个假,不是虚的假,是方便的意思。所以,这三愿有真实愿,有方便愿,有结缘愿。真实愿就是第十八愿,方便愿就是第十九愿,而第二十愿是结缘愿。最后,正直舍方便,直接、纯粹地讲出心中的真实愿望:阿弥陀佛是愿以这句名号,使得众生称名而往生,而不是使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而往生。如果那样的话,门槛太高,一般人达不到。可是如果只是闻名称念就能往生,那几乎是无条件的,没有门槛的,这样,十方众生都能够往生——这才是阿弥陀佛最根本的愿心,最主要的目的,可以说是阿弥陀佛的本心、本怀。所以,最后就说“名声超十方”,显示阿弥陀佛的回向。回向什么呢?回向名号。

  回向名号,等于回向了弥陀因地所发的愿、所修的行,通通都在里面了。就好像要送礼物给别人,送给他金、银、珠宝、房子、车子……恐怕送都送不完,可是如果送他一张价值无量的金融卡,那这张卡就是最高价值的了。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也是这样,所以祖师的法语当中就说这句名号是“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又说“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

  净土法门有一句话讲得很纯粹,很彻底: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果地觉”是什么?在哪里?果地觉就是成佛,而佛的功德都在这句名号当中,所以说“名体一如,名体不二,名体不离,名体相即”。

  也就是说,这个名字、名声——佛名、佛声,不只是白纸黑字,不只是一个音声而已,这是阿弥陀佛的全部,阿弥陀佛的功德都在里面,阿弥陀佛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力用,这句名号也完全具备;阿弥陀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量智慧、无量愿力、无量神通、无量辩才,都容纳在这句名号当中。因为凡是佛,都证悟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阿弥陀佛本身与这句名号是融通无碍、一体不二的,使得我们一称佛名,当下就能够消灾免难,就能够增长福德,即使当下断气,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句名号不只是白纸黑字,不只是一般的声音而已。印光大师就说: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蕅益大师说:

  六字洪名真法界,不须方便自横超。

  如果这句名号只是一般的名字、一般的声音,绝对没有这样的功能。所以,“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以佛的功德作为我们凡夫因地往生的资粮、成佛的资粮。我们都是因地的凡夫,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都自觉烦恼强盛、业障深重,既没有德,也没有行;可是信受弥陀的救度,领受弥陀的名号,这样就是接纳了阿弥陀佛的果海,阿弥陀佛果地如海的功德就完全赐给我们。此后就像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我们就能够往生,就能够快速成佛:这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所以,既然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果还觉得往生不定,必须还要假借这个功德、那个功夫;或虽然念佛,还不确定是否往生,必须还看临终的时候有没有正念现前,假设昏迷,没有念佛,或者病苦念不出声来,或者遇到空难、车难、海难、水难、火难而去世,恐怕往生不定。如果是这样,那他所说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信念到哪里去了?

  一、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愿:总指四十八愿,别指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以第十八愿统摄诸愿。

  “我建超世愿”这个愿,是指四十八愿,这是就总的来讲;若就别的来讲,是指第十八愿。有了第十八愿,就有其他各愿;若只有其他各愿,而没有第十八愿,那其他各愿也等于不存在了。因此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初看会觉得奇怪:既然是四十八愿,应该有四十八个不同的内容,怎么会说每一愿都说“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呢?既然这样,就不用发四十八愿,发一愿就好了。

  但是,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说“一一愿言”,每一愿每一愿都是在说念佛往生,这样讲得通吗?初看会觉得讲不通,可是这是祖师所讲的;难道祖师所讲的就不可以怀疑吗?可以怀疑。但也由于怀疑,深入探讨才会因了解而颔首:“原来如此!是的是的,没有错,真的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反而不对。”

  譬如第一愿说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我们向往没有三恶道的地方,愿去那个地方;那要怎么办呢?念佛。

  同样,去到极乐世界,相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颜色也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我们向往那个地方,要去那个地方;那要怎么去呢?念佛。

  极乐世界是具足三明六通的地方——我们必须断除烦恼才能具备六通,即使五通,也要有入定的功夫才能具备,可是我们无法断烦恼,也没有入定的功夫——那么好的境界我们很向往,要到那个地方;那要怎么办?念佛。

  又,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到了那里一定会成佛,如第十一愿所说“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经取正觉了,所以不管任何人,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住定聚”,而且“至灭度”,灭度就是成佛。所以极乐世界是当下成佛的境界,那谁不向往?那要怎么办?念佛。

  所以善导大师说“一一愿言: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是故,是以第十八愿来统摄四十八愿。

  这好似水脉渗透到地里面去,每一块地面都有这样的水脉在流通。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好像水脉,流到每一愿每一愿里面,所以每一愿的内容固然都不相同,可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念佛。因此,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定善义》中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每一愿各有不同的内涵,怎么说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呢?意思和刚才讲得是一样的。

  《法事赞》就有一首偈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四十八愿各不相同,其中念佛是核心,念佛是主体,唯有念佛才与阿弥陀佛一体不离。

  超世:四十八愿皆超胜二百一十亿诸佛之本愿,是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之精华。

  阿弥陀佛于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为救十方罪苦众生,发心出家,如《大经》言: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阿弥陀佛原是一位国王,听闻了世自在王佛讲法之后,欢喜踊跃,立刻大发悲心,要广度十方众生。那时候的法藏比丘是怎样的阶位呢?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说是“悟无生法忍,位名圣种性”。“无生法忍”就是圣种性阶位,也就是十地菩萨中的八地到十地,法藏比丘是在这圣种性的阶位当中发四十八大愿的。

  世自在王佛显现宇宙之中二百一十亿的佛土来让法藏比丘选择,法藏比丘就把这二百一十亿佛土之中最精华、最殊胜、最清净、最庄严的,作为祂思惟极乐世界的蓝图。所以极乐世界是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的精华,法藏比丘将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中最殊胜的,通通集中到极乐世界。因此,阿弥陀佛的愿超胜诸佛的愿,阿弥陀佛的净土超胜诸佛的净土。宋译《庄严经》就说:

  有一苾芻名曰作法,信解第一,明记第一,修行第一,精进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

  “作法”就是法藏,意思一样,翻译不同。

  “信解第一”,信仰宇宙的真理以及深入经藏,这种信及体悟,都是当时举世第一的。以现代来说,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闻千悟。现在的人能够举一反三的并不多,闻一知十的少之又少,一闻千悟的可说是没有。而法藏菩萨于此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信解第一。

  “明记第一”,现在能够一目十行的人已属超能力了。过目不忘的,就是说从小到现在,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所发生的事情他都能够记起来,世界上也有这种人,但也是比较奇特的;以我们来讲,昨天的事情大部分都忘了,上个月或者去年,能够回忆起来的也没有几件。但是法藏菩萨不但过目不忘,而且记忆力非常好。通常记忆力和领悟力是相对的,有的记忆力很好,但悟性没有那么好;有的悟性很敏锐,但记忆力就会比较差。太虚大师曾自述,他阅读《大般若经》时曾经进入体证空性的境界,之后看《华严经》,觉得华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又说以前自己的记忆力很强,只要用心看一遍就能背诵,但从此以后变成理解力强而没有记性了。

  “修行第一,精进第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而且勇猛精进,无有疲倦,毫无懈怠。

  “智慧第一,大乘第一”,智慧是指空性的证悟,大乘是与小乘相对的,大乘是自度度人,舍己利人,以众生为念,不以自己为念。众生需要怎么被救,就显现来满众生的愿。

  《大经》言:

  超发无上殊胜之愿。

  法藏比丘当初发愿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说明法藏比丘所发的是超发无上之愿的。

  《弥陀偈经》言:

  发愿逾诸佛。

  《弥陀偈经》是一部很短的经典,整部经都是偈颂的形式。经文前面就说“发愿逾诸佛”,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阿弥陀佛独有的,诸佛没有;诸佛有的,阿弥陀佛都涵盖。

  阿弥陀佛愿超胜诸佛,故其佛身佛土悉皆超胜诸佛诸土。

  这里讲“我建超世愿”,阿弥陀佛所发的愿真的是超世愿吗?因地的愿如何,就以果地的成就作为证明。接下来就引用经文来显明,也让我们了解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净土。

  (一)佛身超诸佛:

  《大阿弥陀经》言:

  彻视、洞听、飞行,十倍胜于诸佛。

  又言:

  智慧、说经、行道,十倍胜于诸佛。

  这两点是从自身六种神通来讲的,弥陀的三明六通胜于诸佛十倍以上。

  又言:

  顶中光明,绝胜诸佛。

  又言: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又言: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平等觉经》言:

  弥陀光明胜于诸佛光明百亿万倍。

  《大经》言: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以佛而言,应是佛佛道同、光光平等,可是从上面所引的经文看起来,佛佛光明似乎有一点不平等,像是独尊弥陀,十方诸佛光明不但汇归弥陀,而且以弥陀为尊,十方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其实佛的内证都是相同的,佛的光明是佛智能的外相。佛的慈悲、愿力、神通、道行都涵盖在智慧当中,智慧光明超胜的话,也显现这尊佛的愿力以及度生能力就比较超越。

  光明,在《无量寿经》里面说十二种光,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由于德能无量,所以名号也是无量的,释迦牟尼佛就以两种无量作总归纳,也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

  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简要来讲,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无量光佛。

  无量光又开展为十二种,其中有一种光就是无碍光,于无量光明当中具足无碍。关于“无碍”,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说:

  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阿弥陀佛的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这样说来,岂不是阿弥陀佛对众生的破暗满愿超越十方诸佛?

  有关弥陀的光明,我来念一遍:

  “最尊第一”,第一本来是与第二相比对的,若是“最尊”,就是绝对的,就没有第二与之相比。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最尊第一,是诸佛中光明所不能及的。所不能及就是所不能比,表示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炽盛,在十方诸佛当中是绝对性的,是其他佛都无法相比的,不只是第一,而且是唯一,所以说“最尊”“不能及”。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阿弥陀佛的光明在诸佛当中是王,是最高的、最尊的,没有比王更高的。如果以世俗来讲,一个国家,王只有一个,是至高无上的。宰相以下,官位的高低都还能够互相比较,只有王不能比较,因为王是绝对性的。譬如地球上的山岳、建筑,高与低都能比较,如泰山在中国内地平原当中是最高的,可是与喜马拉雅山比较的话,还是低的;台湾最高的大楼是一〇一大楼,其次是台北火车站对面的新光三越,新光三越跟一〇一大楼比的话,就比较低。可是,不管一〇一大楼、新光三越,还是喜马拉雅山、泰山,要与天比,能比吗?不能比,因为天是绝对的。这是一种譬喻。

  佛的光明都是遍照十方世界的,但在经典上,释迦牟尼佛特别强调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最尊第一。虽然其他佛也有光明,但与阿弥陀佛的光明是不能相比的。

  佛的光明代表什么?代表佛的智慧。智慧是光明的本体,光明是智慧的外相。阿弥陀佛的本身在哪里呢?在名号中,所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也有光明,因此善导大师说这句名号是“光明名号”。这句名号就是智慧,智慧当中含藏着慈悲,含藏着愿力,含藏着神通,含藏着辩才。意思就是说,救度众生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都在光明里面,以光明的大小,以光明的情况,可以看出佛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救度众生的能力。阿弥陀佛的光明既然在十方诸佛当中是最尊第一,是王,是诸佛所不能及,就表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都超胜诸佛。诸佛所不能救度的众生,阿弥陀佛都能救度;阿弥陀佛能够救度的众生,诸佛却未必能救度。

  (二)佛土超诸土:

  唐译《如来会》言:

  彼二十一俱胝佛刹,法藏比丘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大经》言: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又言: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又言:

  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又言: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往生礼赞》言:

  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

  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观经》言:

  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前面说弥陀净土超胜十方诸佛,后面引用《观经》韦提希夫人蒙受释迦牟尼佛的佛力,观遍了十方世界、十方诸佛的净土,之后作了决定:诸佛土虽然也都清净,都有光明,可是“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韦提希夫人的选择,也就是我们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讲义)

  《观经疏》大愿业力与《大经》三誓偈

  《观经疏》言: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大经》三誓偈:

   

 

  四十八愿中,每愿都有“不取正觉”之誓约,今又重说,理由有四:

  一、 为显示“统摄诸愿”:四十八愿甚广,约之即是因地愿行与果上名号,今以此三誓偈统摄之,故此三誓偈是四十八愿之纲要。

  二、 为显示“超世大愿”:四十八愿虽皆大悲,未明示弥陀独有、不共诸佛之超世无上誓愿,故今言“我建超世愿”。

  三、 为显示“他力回向”:四十八愿未显他力回向之义,故今言“大施主”“为众开法藏”等,示往生正因,皆由弥陀他力回向。

  四、 为显示“本愿称名”:四十八愿中摄生愿有三,真假并列,为正直舍方便,故今言“名声超十方”,以示弥陀回向本愿名号,令十方众生知念佛为往生正因。

  一、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愿:总指四十八愿,别指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以第十八愿统摄诸愿。

  超世:四十八愿皆超胜二百一十亿诸佛之本愿,是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之精华。

  阿弥陀佛于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为救十方罪苦众生,发心出家,如《大经》言: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宋译《庄严经》言:

  有一苾芻名曰作法,信解第一,明记第一,修行第一,精进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

  《大经》言:

  超发无上殊胜之愿。

  《弥陀偈经》言:

  发愿逾诸佛。

  逾或作逾,过、越、进,即超过超越之义。其超逾之相,具如大本诸译广说,谓于二百一十亿佛土中,选舍粗恶,选取善妙,摄取心中所欲愿。其发愿之相,超然于诸佛土,谓:庄严超过故,受乐超过故,光寿超过故,生因超过故,利益超过故,故曰“发愿逾诸佛”,谓之“超发无上殊胜之愿”。

  弥陀佛愿超胜诸佛,故其佛身佛土,悉皆超胜诸佛诸土。

  (一)佛身超诸佛:

  《大阿弥陀经》言:

  彻视、洞听、飞行,十倍胜于诸佛。

  又言:

  智慧、说经、行道,十倍胜于诸佛。

  又言:

  顶中光明,绝胜诸佛。

  又言: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又言: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平等觉经》言:

  弥陀光明胜于诸佛光明百亿万倍。

  《大经》言: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二)佛土超诸土:

  唐译《如来会》言:

  彼二十一俱胝佛刹,法处比丘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大经》言: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又言: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又言:

  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又言: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往生礼赞》言:

  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

  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观经》言:

  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二、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此示未来无量无数劫,非唯当时,末法万年之后,犹独留此经,以广度众生。

  施主:财法二施。本愿中二四愿供具,卅八愿衣服,十八愿念佛,四六愿闻法。

  下偈言“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下文言“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唐译言:“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宋译言:“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世众善根,成就菩提果。”

  诸贫苦:通财法二贫。如《法华经》言:“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先与其物救其肉身,再与其法救其法身。

  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初偈发愿(四十八愿),次偈回施众生(无量德行),第三偈缩此愿行为一名号。愿行结晶即是名号,以弥陀名号总摄弥陀愿行。名声由愿行而彰,愿行由名声而着,三誓唯一名声。

  虽名号能度十方众生,若不超闻十方,何能度十方众生?故发第十七愿,此又重誓超十方。两者有何不同?第十七愿但诸佛称扬,此文称扬之力,名闻十方,此是其异。

  超有二义:

  一、超远。名声远闻(遍满)十方世界之意。德小故其所闻亦狭,德广大故名闻十方。

  二、超胜。名德超胜十方诸佛之意。普济诸贫苦,使至无上道,诸佛所无故。又,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世间称佛,弥陀唯多。

  此三誓偈大意:第一偈显示四十八愿是超世愿,且必定满足。第二偈显示以此超世本愿普施众生,并示他力义。第三偈,愿行结一名号,此名德超诸佛,此名声超十方。以此名号广度众生,如宋译言: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大经》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又言: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慧净法师       业力)(五明学佛网:慧净法师       业力)  

 越尘居士:浅说因果业力与宿命 

 慧净法师: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慧净法师:略谈如何从“俗谛”迈向“真谛” 

 慧净法师:念佛了,为啥还烦恼呢? 

 慧净法师:出家颂 

 慧净法师:弃恩入无为 真实报恩者(剃度典礼开示) 

 慧净法师:戚继光诵《金刚经》超度部属的故事 

 雪漠:业力:行为的反作用力 

 妙华法师:和营员们谈谈业力与命运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 

 极乐之光:极乐之光 佛法的原理 ~ 业与业力 

 体慧法师:不持戒就会被业力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