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 |
||
|
||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 壹、 安心篇 一、特别法门 贰、 实修篇 一、选择称名 一、 特别法门 1. 「法门不同」之文(总判通别二门)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2. 「拣去自力」之文(劝修特别法门)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 3. 「果觉因心」之文(法门不能相混)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4. 「自谓弘法」之文(法门相混之错) 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弘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并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续编卷上.覆善觉大师书) 二、 仗佛慈力 5. 「全是佛力」之文(坐船过海之喻)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增广上.覆裘佩卿居士书二) 6. 「专仗佛力」之文(佛力不论断证) 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不论断证,惟恃信愿。(增广下.净土释疑序) 7. 「带业往生」之文(佛力带业往生) 念佛法门,乃佛法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临终三大要) 8. 「舍此无别」之文(佛力能救业力)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9. 「两种深信」之文(佛力自然成办) 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10. 「净土最要」之文(佛力自力非比)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11. 「净宗切戒」之文(切戒藐视佛力) 好高鹜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三、 念佛胜易 12. 「念佛必生」之文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13. 「逆恶来迎」之文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14. 「凡夫为本」之文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往生。(三编卷一.覆恒惭法师书一) 15. 「潜通佛智」之文 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16. 「即凡而佛」之文 持名一法,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增广上.覆吴希真居士书二) 17. 「成佛有余」之文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三编下.覆周群铮居士书) 18. 「念佛足矣」之文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增广卷一.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增广上.与悟开师书) 19. 「不在只在」之文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20. 「万修万去」之文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 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三编下.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 21. 「发无不中」之文 如人习射,以地为的,发无不中。(续编下.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民二十年) 22. 「一照俱了」之文 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 23. 「易行功高」之文 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 24. 「顿超十地」之文 莫讶一称超十地, 25. 「往生同佛」之文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增广下.傅大士传录序)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26. 「成佛度生」之文 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行,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增广卷四.净土问答并序)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宏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增广上.与心愿居士书) 27. 「归宗结顶」之文 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增广下.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 念佛往生一法,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续编上.覆济善大师书)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 四、 普劝众机 28. 「皆须修习」之文(劝一切人)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增广上.覆马契西居士书二)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三编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29. 「末世学佛」之文(劝末世人)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 30. 「举下摄上」之文(劝自卑者) 世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功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功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增广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31. 「志大言大」之文(劝自负者) 聪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为志事,甘让愚夫愚妇早预圣流也。(三编下.覆秦铭光居士书) 32. 「真念佛人」之文(劝平常人)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只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增广卷一.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33. 「抛智学愚」之文(劝矜智人)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 34. 「同一过失」之文(劝竖用人) 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三编下.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得益浅而受损深。(增广上.覆何慧昭居士书) 五、 信愿专修 35. 「信佛未极」之文 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36. 「唯信为本」之文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增广卷一.覆周智茂居士书) 37. 「一切人皆生」之文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三编卷三.覆马宗道居士书一) 38. 「最平常最高深」之文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善根,实难深生正信。(三编卷三.覆秦铭光居士书) 39. 「平生业成」之文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增广卷二.覆邓伯诚居士书二) 40. 「现生不退」之文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41. 「必堕恶道」之文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增广上.覆周智茂居士书)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续编.覆杨树枝居士书之三) 42. 「破戒违法」之文 念佛,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 43. 「只怕不成佛」之文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三编卷二.覆志梵居士书三) 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会说法。 欲利他,先须自利。 44. 「专杂得失」之文 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有大智慧,有大神通,其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45. 「忙闲不离」之文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46. 「利他最大」之文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续编上.一函遍覆) 47. 「唯念弥陀」之文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48. 「故乡风月」之文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贰、实修篇】 一、 选择称名 1. 禅宗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 2. 密宗 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 3. 相宗 相宗,如果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 4. 教理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 5. 通家 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得实益。 6. 圣智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 7. 实相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 8. 观想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 二、 称名仪则 9. 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10. 专一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 11. 相续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佛。 12. 守凡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 13. 守愚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 14. 守实 修净业的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 15. 守约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 16. 守宜 念佛岂有定章,但取适宜。 17. 妄想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 18. 耳听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 19. 掐珠 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 20. 记数 念佛记数,是防懈堕。 三、 诸事用心 21. 取舍 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 22. 念死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 23. 发心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24. 操持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 25. 静闹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 26. 境界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27. 遇病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 28. 任业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 29. 戒偏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 30. 瑞相 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 31. 世福 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32. 佛事 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33. 结社 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结社?」是不知世间万事,须待众缘相助,方得有成,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 34. 助念 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 35. 孝亲 成就亲往生,即是成就亲作佛。 36. 利他 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