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周泳杉老师:入则孝是圆满落实孝道


   日期:2010/11/2 13: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入则孝”是发蒙的初机,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学习,接受教育最基础的学科,那就是“入则孝”。早上我们也讲到过蒙以养正的重要性,这个我们就不再重复。唯一要跟大家再探讨的,那就是这样的教育不是单靠言教,而是靠身教。换句话说,《弟子规》不是仅仅给孩子读的。我们看“弟子”,好像是小孩子才要学习的,其实不是的,其实我们都是圣人的弟子。小孩怎么学《弟子规》?因为我们知道,童蒙的时候,他的智慧还没有开显,这个时候他的学习完全是靠模仿。我们来思考一下,什么叫教育?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上行下效。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模仿,它就是模仿。用科学的语言来讲叫做遗传。我们总觉得基因会遗传,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情绪会不会遗传?会遗传。脾气会不会遗传?会遗传。这个就是教育。所以,《弟子规》是父母表演给孩子看的,这就是教育,它叫身教。而在孩子智慧还没有开发之前,他就模仿对的事情,就形成了对的习惯,对他日后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就我们早上说的,就像一条河流,它的源头是清澈的,将来它流到了中下游的时候,它能够嘉惠的群众就相当的广泛,无法计算。这是童蒙养正的重要。而第一点就要表演孝道给孩子来学习。

    而在这个“科会”当中,末学借用了《孝经》谈到的五种孝道来做为《弟子规.入则孝》的段落的分析。当然这也是李毓秀夫子在写《弟子规》的时候,他老人家学问道德都已经成就了,所引用的都是圣贤人的言教和脉络,自然它会吻合圣人的意旨。所以我们从“入则孝”通篇来看,正好跟《孝经》的五种孝行吻合。在《孝经》里面谈到,我们已经写在这个白板上,“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五条缺了一条,侍奉父母的这一个孝道就不圆满。所以,这五条在我们谈“入则孝”的时候是一条都不能够缺少。

    而从“父母呼,应勿缓”到“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条是“居则致其敬”,它强调的是一个恭敬的那个敬字。这一条是总纲领,换句话说,有了这一条,下面这四条才能够趋近于圆满。这一条有了缺失,下面的四条就做不成功了。从“冬则温,夏则凊”就开始谈到“养则致其乐”。可是养则致其乐它又分成四个脉络,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还有养父母之慧。所以这个养,它的范围相当的广泛,包括了有形以及无形的点点滴滴。因此在“冬则温,夏则凊”,这个是强调养身,把父母之身体照顾好。这一条,大家可以看到举得很少,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相对于后面的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这一条是最基本的,把父母的身体照顾好这是最基本的。接下来从“晨则省,昏则定”一直到“身有伤,贻亲忧”,这个是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安心,不要让父母操心我们,这个是养父母之心。再来,“德有伤,贻亲羞”开始,到“亲憎我,孝方贤”,这是养父母之志,志向,这是指道德方面的、品格方面的。最后,“亲有过,谏使更”到“号泣随,挞无怨”,这是养父母之慧,成就父母的智慧。接下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是“病则致其忧”。“丧三年”到“丧尽礼”,这是“丧则致其哀”。“祭尽诚”到“事死者,如事生”,这是“祭则致其严”。

    总共这五条,我们看到李毓秀夫子他在编辑“入则孝”的时候就是按照《孝经》的这个脉络来指导我们一条一条怎么样圆满落实孝道。所以可见得古人的学养都是有本有源,他不是自己杜撰的。我们很佩服李夫子这样的一个眼光,为什么?因为从头到尾,我们如果按照这个脉络去做,一条都不会漏掉。换句话说,我们早上讲的“余力学文”,学文的目的在哪里?学文的目的在圆满孝道。没有学文,我们空凭一个孝心,能不能把孝道做得很圆满?未必。因为我们有心,可是不明理,可能在无形当中亏了孝道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余力学文告诉我们的是,学问的寄托是在于经典。而经典是死的,需要人把它演出来,所以我们要依靠老师。所以我们叫“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亲仁就是表师承,而余力学文就是学问的依据,那就是经典。这两者合起来,我们学问就有落实处了,落实在哪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就落实在这里。所以为什么叫余力?告诉我们,学必须要有根本,无本之学不可取。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