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著名佛医专家李良松教授访谈录


   日期:2010/11/18 14: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说到佛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说到由宗教信仰引申而来的医学体系——佛医学,想必更多的人却是充满着疑惑的。那么什么是佛医学,在科学知识越来越普及化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来理解佛医学,并把佛医的科学体系发扬光大为世人服务呢!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佛教医学的开拓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良松博士,就佛教医药问题与我们一道详细探讨如下。
    记者周秋丽(以下简称周):李教授,您好,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是佛医学,首先,想请李教授给我们解答一下什么是佛医学?
    李良松教授(以下简称李):佛医学是指以四大、三学等佛学理论为指导,以悟证论证、调理心神、注重饮食为特征,以启迪无上智慧、改善思想境界、追求永恒真理为目标,最终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全面协调的医药学体系。由于佛医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主要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医学,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医学。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佛医学就是指佛门人士创造和传承的医药学。

    周:佛医学的研究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目前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李:佛医学早在佛陀时代就已经存在。但佛医学真正作为现代学科被提出来,这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不少的学者就开始关注佛学文献中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已及佛教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影响。真正提出佛医学的概念、系统开展佛医学的研究,当始于1993年5月,当时先后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福建武夷佛教医药研究所,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佛教医药学术研究团体——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佛教医药研究会,主办了第一、二届国际佛教医药学术研讨会和全国第一、二届佛教医药学术会议,主编了《中国佛教医药丛书》系列著作,我有幸全程主持和参与这些项目与活动。目前,海内外学者已先后出版了有关佛教医药的著作3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同时,佛医的文献研究、理论探讨、临床诊疗和产品开发正在全面展开。可以说,佛医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周:佛医学与儒医学、道医学的区别在哪里?
    李:确切地说,道医和儒医都不宜称为“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医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有完整的病因病机学说,如四大、三毒、五蕴等,有丰富的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大量的文献基础,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此外,对饮食、养生、保健、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厚的建树。因此,称之为“佛医学”并不为过。但儒医、道医与中医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基本相同或相近,如都以阴阳五行为指导,都提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儒医和道医只能说是中医学里的特殊现象或特殊群体——即精通儒学和道家理论的医家。但如果要上升到“学”的层面,至少目前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佛医学与儒医、道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理论体系与思想方法的不同,内涵与外延的不同,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视角不同,处方用药的特色不同,信仰的群体不同。

    周:李教授,我听过您的课,课堂上你也罗列很多佛学同医学相关联的数据,请问下当时你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决心开始研究佛医学的?你觉得佛医学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李:俗话说“佛度有缘人”,我就是一位与佛结下了大缘的人。首先,由于机缘巧合,我出生在一座千年古寺,自幼种下了佛因。其次,又是由于机缘巧合,我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同时接受了中医与佛学的文化教育。第三,又是由于机缘巧合,我曾在全国首家全民所有制的佛教医药研究所担任所长,专职从事佛医的学术研究工作。第四,又是由于机缘巧合,使我认识了一批热衷于弘扬佛医文化的有识之士。第五,还是由于机缘巧合,我有幸调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专职从事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工作,佛医文化成为我最主要的研究课题。正是基于以上五种机缘,使我在佛医学的研究道路上比其他人先走了一步。我在演讲中所罗列的大量数据,都是我运用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成果。
    对于你所问的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佛医学未来的发展空间无法限量。套用一句时髦的广告词来说:你的心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医学是还没有得到全面开垦的处女地,无论在养生、食疗、心理健康、医德修养、临床各科、保健品开发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并不是十亿、百亿等数据所能涵盖的。到目前为止,能够将佛与医有机结合起来的人并不多,能够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如果谁占领了先机,谁就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

    周:李教授,你写了很多有关佛界医学方面的书籍,业界人士还送一个“佛教医学开拓者”的称号给您,想要了解下,目前国内有没有哪家医院已经开始把您的理论研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呢?而您本人有没有打算从一个佛医学的开拓者与传道者的角色转变成为一个佛医学的实践者呢?
    李:“佛教医学开拓者”是媒体和同行对我的赞誉,对此我实在是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什么呢?我是一个做实事的人,总觉得自己做得太少了,而得到的荣誉太多了。在今后可见的日子里,我将全力弘扬和推广博大精深的佛医文化,尽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社会的慈善、公益活动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从佛医中得到实惠、得到帮助、得到智慧。目前,确实有几家医疗机构正着手开始实践我的研究成果。同时,正如你所说的,我自己也将做一名佛医的实践者,我是一名医生,慈怀济世、普救众生是我永恒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我希望李医生、李大夫将继李博士、李教授之后成为我人生的崭新名片。

    周:美容、养生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李教授,能否同我们聊聊佛医学对美容、养生这方面的相关观点?
    李:美容、养生不仅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而且也是千百年来永恒的话题。说到佛教美容与养生,有两个人值得大书特书,一位是唐朝的武则天,另一位是北宋的刘皇后(宋真宗皇后刘娥)。这两位都是当时权倾朝野、精力充沛、驻颜有术的女中豪杰。她们的共同特点是:一为精神上虔诚信仰佛教;二为生活上合理调配素食;三为美容上合理使用植物化妆用品;四为日常起居中善于使用佛香;五为时常诵经,遇到危急时更是坚定地修习佛法;六为经常到佛教寺院结缘,听高僧讲经说法。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佛医中的美容、养生具有非常独到的特色和方法,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我在演讲中将佛医养生分为素食、茶道、心法、禅定、瑜伽五个方面,但事实上,还有更多的方法等待我们去开发、去实践、去应用。在美容方面,佛医中有沐浴、焚香、服药、饮食、禅定、瑜伽等多种方法。当然,这当中有不少的方法都是以信仰佛教为前提,只有在虔诚信仰佛教的基础上,才会有特殊的感受和感悟,才会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恒心。因为这一话题太大了,我难以在这里全面展开。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句,佛教美容、养生或许将会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美容和养生方法之一。

    周:佛医学里的瑜珈与当前一些瑜珈馆内推行的瑜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李:区别相当大,可以说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首先,修炼的目的不同;其次,修炼的方法不同;第三,修炼的结果也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教的瑜伽重在修养心性,而目前社会上流行的瑜伽主要是一种健身的手段;前者的修炼方法为以静制动,而后者的修炼方法为以动克静;前者重在心智,后者重在体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前者修的是智慧,后者修的是身形。

    周:相比较其它医学,佛医学对人类心理疾病的治疗这块,它有哪些突出的优势吗?
    李:与其他医学相比,佛医学对人类心理疾病的治疗具有无与伦比的特色和优势。这主要表现在:①心理疾病的调理与治疗是佛医最重要的长项,这是其他医药学所无法与之比拟的;②佛医的禅定和瑜伽是调理情绪、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这是其他医学所难以具备的;③虔诚的佛教信仰,是净化身心、纾解焦虑的灵丹圣药;④佛医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⑤佛医的方药对心理疾病的康复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此外,诵读、佛咒、听经、弘法等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都能够对人类的心理疾病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一句话:佛医从信仰、理论、修禅、瑜伽、诵经、方药等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心理疾病,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和特色。

    周:李教授,能详细同我们谈谈佛医学里的“禅”同心灵养生的关系吗?
    李:要明确两者的内在关系,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禅”。禅,又作禅那,寂静审虑之意。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由于修习的层次与境界不同,其结果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通常来讲,禅系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人们常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而心灵养生,则指排除杂念、净化心灵,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从上述的定义对比不难看出,禅与心灵养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禅”肯定就是一种心灵养生的方法,但心灵养生方法未必都算得上是禅。为什么呢?一是心灵养生没有宗教、种族之分,而修习禅法则深深地打下了佛家的烙印;二是心灵养生比较宽泛,而禅定养生则有其具体的规范和方法;三是两者追求的境界不同,前者仅就净化心灵而言,后者则是追求一种超越身心、超越时空的思想境界。

    周:李教授,请问《心经》讲的是养心的道理吗?
    李:说得没错,《心经》讲得就是养心的智慧、证悟的法门。《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指的是大智慧,波罗蜜多指的是到达彼岸。彼岸是什么?彼岸指的就是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因此,《心经》书名的含义就是“到达智慧彼岸的心法”。《心经》的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260个字,但浓缩了佛教养心的大智慧、大道理,可以说是一部纲领性的经典文献。
    在这里,引用我所写的一首禅诗《读<心经>感怀》,或许对大家理解和把握《心经》中的养心智慧能够有所裨益。“我的心/是一朵智慧的莲花/多少污泥与浊水/都无法玷污那圣洁的高雅/我的心/是一杯淡淡的清茶/无数露珠的牵挂/全都倾注在那细细的嫩芽/我的心/是一本浪漫的童话/在那鲜花盛开的田野里/沐浴着春风迈出轻盈的步伐/我的心/是一匹奔腾的骏马/在那宽广无垠的大地上/迎着东升的旭日在纵横飞跨/痴妄无明/世界上的一切就失去了章法/心无罣碍/总能把人间所有的善恶洞察/或色或空/宇宙万物犹如一现昙花/或生或灭/生生死死早该彻底放下/心中若有菩提/就能感知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心中若有大爱/也就有了到达智慧彼岸的津筏/五蕴皆空/一切苦厄都无所惧怕/金刚般若/豪迈中自有万丈彩霞/心中有了经卷/成佛的道路不必远赴天涯/人生有了感悟/阳光的坦途必将四通八达/诸法空相/成就大道何须披上虚伪的袈裟/我心永恒/成功之境界注定是无限的潇洒。”

    周:就佛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这块,您今后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李:对佛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我的初步计划和设想主要有:第一,全面开展佛医的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争取在3年之内,完成《佛医集成》、《佛医词典》、佛医系列丛书、佛医教材和佛医科普系列丛书的编写和出版工作;第二,成立国际与全国性佛医学术团体,召开各种形式的佛医学术研讨会;第三,开展佛医临床诊疗工作,为“慈怀济世”、“普救众生”竭尽微薄之力;第四,积极开发佛医保健产品与佛家方药,为挖掘、整理和开发佛医宝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五,建立佛医研究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佛医的学术研究工作。第六,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佛医知识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