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61--70)


   日期:2016/10/24 12: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六十一问:“我弟学佛、禅行、素食十多年,却被一年轻少妇诱惑,离家姘居,不再学佛禅行,开始喝酒吃肉,抽烟赌博等。与其二人见面时,不愿结俗缘,不知该说什么,少说或不说话;却引起不快,不知如何面对为好?”类似情况很常见,能为其开示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凡属此种类型的学佛人,皆因过去世善根不足,修行中有破十重戒之过,未来得及忏悔改正;今世虽遇大善知识教化,能够学佛、禅行、素食十多年,但业习还在,未证定空,心智不开,不能转境。若遇大恶因缘缠绕时,魔法促使欲望膨胀,魔律侵扰心戒丧失;飞行精灵入窍助力,魔民用尽妖媚手段。投其所好摸准软肋,甜言蜜语攻破防线;吃喝嫖赌多管齐下,将其收回魔王阵营。观其因缘,知多恶因缘缠绕可怕,可坏正戒、正法、正心、正行、正见、正道、正业、正命,失去大善因缘,又毁今世善根,损减慧命增长,一失戒万劫恨;常处幽冥无期,尽是无明伴侣,缘起本来是空,不见今日姐弟。明其因缘,知因果循环不息可醒,各业各受,自果自偿,不被情牵,心不妄动。放下俗缘结法缘,正戒可守道业田,精勤正法舍俗念,定空心智破情关;无生法忍护正念,快意恩仇放天边,一切杂染皆为扰,往来无碍不相代。表面是如何对待亲情,处理好姐弟关系;其实质是魔事对行人的考验,相缠相绕将其拖入魔网。既不可不慎,又不可过慎;既自利自度,又利他化度。

  为何既不可不慎,又不可过慎呢?因为事已至此,无法挽回;就应面对事实,泰然处之。既然在很多场合无法回避,就应顾及在场亲友的心里感受,以及当事人的人格情面;当以礼相待,尊重人权,显示学佛人的大气风度,保持学佛人的宽容心态,体现学佛人的方便智慧,树立学佛人的和善形像。在慎重上,适度得体而心里敬而远之,言行自清而把握心里界限,谦下和顺而不失戒身威仪,与其交谈而保持法体正念。在不可过慎上,心态反感会令众人不快,表情冷漠会影响场面气氛,言行不当会引发争吵冲突,失去礼仪会造成亲友反目。所以学佛人的修行境界,是出世可证悟超凡脱俗,入世不离随顺人情事故。

  为何既自利自度,又利他化度呢?因为学佛人处处是道场,时时皆法事;特别是在家受持菩萨戒的人,一切俗事在依事理认知的同时,还须依法理认知。事理认知不离人情法度,人情关系道德,平常人生活不检点,或为失德,在不违法度的前提下,都为作风小事;而学佛人事理认知则不同,既关系戒体法事,又关系世世生命的生死大事,还关系自性慧命的涅槃佛事。若依如此事理认知,似乎合于世法,不违佛法,无懈可击。但学佛人若素依世法处之,是为堕落,当为不可。但学佛人若素依佛法处之,不及其他,所言所行不容易被当事人接受,心态表情容易引起当事人的误解,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对立面,还为心有怨亲、差别、我思、法相等执著。其效果是虽身不愿与其结俗缘,却与当事人的心结下当世恶缘;若当事人再说几句轻慢诋毁学佛人的话,徒增烦恼,又结下后世恶缘。法理认知是站在佛法的高度上,身在俗缘之中,心处俗缘之外,不见法缘之相,自在法缘之中;没有度人之名,却行化度之实,空去利他之虚,隐含利他之理。若依如此法理认知,一切功过皆有为,俗恶是非随业习,荣辱得失相对法,舍去放下得上乘;人不可与世常住,理却可与世常存,事在世常生变化,法与世雄辩大明。其效果是自己业缘自己了,我也省力气,心也无烦恼,自在乐逍遥。所以学佛人应将大乘法化入心智,将一切事项圆融于如法如戒之中,法空无一切相。2016/1

  第六十二问:“出家人,弘法是家务和毕生的事业,他也必须担当弘法利生的责任。所以僧宝是三宝之一。在家人有护法的责任。如果出家人不去弘法,在家人热心弘法,这本来就是不正常的,这本来就是颠倒的。所以说,这是一个败法的标志。而且,如果白衣弘法,白衣会越来越贡高我慢,出家人没有事可干,那就无事生非,这正常吗?这不正常。为什么?不如法。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居士不是三宝,你至少有家。居士讲的是知识,不是经,所以不要本末倒置。经典里也不允许居士讲经。即便有,大家可以讲空、空性,佛给认证的,可以。否则,不可以。”如何认知这种说法,我等愿闻。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如此说法,只能是照猫画虎的相似法,不见证悟,我法不空,主观臆断,尽是名相;混淆义理,颠倒知见,误导世人,实为败法。

  “出家人,弘法是家务和毕生的事业,他也必须担当弘法利生的责任。所以僧宝是三宝之一。”出家人,担当弘法利生的责任,是自依愿力,也是众生祈盼。但弘法不只是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语言文字,将教义法理示范世间,将修行证悟过程醒告世人,将定空境界教化有情,将明心见性利益众生。若红口白牙所说的语言,白纸黑迹所写的文字,贴上出家人弘法利生的标签,披着佛法外衣而无实义的假名;不论什么人,弘得什么法,利得什么生,都值得深思。出家人,相上为三宝之一,若不与佛心相契,所弘皆是正法吗?《达摩血脉论》中云,“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若魔子魔民入伽蓝为僧,以及破戒杂僧,相为三宝,实为地狱人。

  “在家人有护法的责任。如果出家人不去弘法,在家人热心弘法,这本来就是不正常的,这本来就是颠倒的。所以说,这是一个败法的标志。”在《大般涅槃经》中,有四众具足为圆融,有真俗二谛不坏为正法,有四依法句佛旨为凭据,在家人不但有护法的责任,也有热心弘法的义务,与出家人住持佛法相互融合,与出家人弘法相得益彰,才能使佛教正法长久住世。佛住世时,维摩诘居士还讲法教化菩萨与声闻弟子呢!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中有四十七位现在家相,只有六位现出家相。难道这是本来的颠倒法吗?难道这是败法的标志吗?答案不言自明。在家人弘法,不碍出家人弘法;出家人去不去弘法,与在家人弘不弘法没关系。若只有出家人弘法,没有在家人乐说佛法,没有各宗教赞叹佛法;就没有大众拥戴佛法,就没有社会护持佛法;那只能是孤芳自赏,那才是真正的败法标志。在如何对待在家人弘法上,千万“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为好,以防自断鸟之一翼。

  “而且,如果白衣弘法,白衣会越来越贡高我慢,出家人没有事可干,那就无事生非,这正常吗?这不正常。为什么?不如法。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在《妙法莲华经》中,有释经解法者,须证悟我法二空,须具大慈悲心,为入如来室。证悟我法二空已无名相,具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平等,怎么还会越来越贡高我慢呢!越来越贡高我慢的居士,能释经解法让大众信伏吗!若居士能释经解法,必是依法持戒的修行人,必是证悟诸法空相在行菩萨道;如同烧火棍虽不能当牙签用,但牙签也不能顶替烧火棍的作用;否则,负不起谬法误人的因果。若居士能释经解法,出家人就没有事可干,那就无事生非;在佛法中,哪里有如此义理,出家人有没有事可干,或无事生非,与居士释经解法能搭上边吗!若没有事可干,就无事生非的出家人,尚不能自利,如何能弘法利生呢!这才不正常,特别不正常。这种义理还称是佛说的,不知佛在哪部经中所说,还不知这种义理怎么如法的;真是闻所未闻,荒谬至极。出家人日日礼佛、念佛、禅行、持戒、法事、善行、诵经、传法等一切僧事,本身就是弘法利生;完全没有必要与居士释经解法对立起来,引起没有必要的争论。

  “居士不是三宝,你至少有家。居士讲的是知识,不是经,所以不要本末倒置。经典里也不允许居士讲经。即便有,大家可以讲空、空性,佛给认证的,可以。否则,不可以。”居士在世间相上不是三宝,但从法性上是不是三宝呢?有可能不但是三界真僧,还是宇宙真僧呢!特别是末法时代,有无量菩萨乃至大菩萨,依化身示现世间;《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菩萨依愿力救度众生苦,应以何身得度者,就示现何身,化身无量数。若观世音菩萨示现白衣身,那还是不是三宝呢?当然是三宝!鸠摩罗什法师还有家室,那还是不是三宝呢?当然还是三宝!白衣与居士,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白衣是未皈依、未受戒、未得法、未修行的人,应是有关专家学者,讲佛教常识,研究佛教起源,考证佛教历史发展过程,传播佛教文化,还有将佛经文言解为白话等;这当然不是释经解法,但也不可或缺。居士则不同,是皈依、受戒、得法、修行的人,居家向佛士心坚固,禅行定空证悟智慧者有之;释经解法而利乐有情,荷载重任助正法中兴,人天眼目护法运久长,如何成了本末倒置呢?不知哪部经典里不允许居士释经解法呢?又怎么知居士释经解法没有遵佛法旨呢?恐怕是说法太随便了,或理解佛法偏颇了,或以个人知见而说吧。

  如此讲法,不是与谁知见不同的小事,而是关系佛法兴衰的大事;故须明辨法理,以免欺世误人。2016/1

  第六十三问:“佛法僧为佛教三宝,三宝为众生皈依对象;可释迦牟尼佛由苦行证道,为身有苦;肉身入般涅槃而不能长久住世,为身无常;诸法是空,亦为无常;众僧是苦,亦为无常;空、苦、无常处,为何成为众生依止处呢?若是皈依自性三宝,为何又在佛法僧前皈依,不是着相吗?”望予明示,以解众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教中佛法僧三宝,可分世间三宝与出世间三宝;世间三宝为权、为方便,出世间三宝为实、为了义。世间三宝为无常,是空是苦,不是众生真实皈依处。出世间三宝为真常,是实是乐,是一切众生真实皈依处。对人道凡夫而言,世间三宝可见闻觉知,出世间三宝不可见闻觉知;须通过皈依世间三宝后,依法持戒修行证悟后,才能知见觉出世间三宝。释迦牟尼佛为化身示现身,示现世间一相三宝;卢舍那为报身佛,不来不去为出世间一体三宝;人若不知释迦牟尼佛,当然不知卢舍那佛。名为三宝,实为一佛;于一佛宝,即有法僧。宝济慧命,法养智身,僧化凡心,世出世间。佛僧二宝,人异体别,各住本位,同别有愿。法与僧佛,体同难别,性空妙有,各依功用。

  世间三宝,为别相三宝。佛宝别相;一为菩萨示现身,依愿度众生,有太子出家,自修诸苦行;二为坐菩提道场,示现破魔众,成无上正觉,转法号名佛。法宝别相;一为经律论十二部,义含一切善恶,理分有为无为,教化奉行善法,远离一切恶法;二为传授解脱法门,离法门无修行,法门属修行人,证道依法成就。僧宝别相;一为心性自在无为,真空妙解智慧,凡圣共住清净,无生法忍无争;二为弟子从教受化,和合梵侣信众,住持守护佛法,弘传三乘义理。故世间三宝,义为觉者、正者、净者;觉者福慧具足,正者轨持常住,净者清心无为。

  在世间三宝中,僧宝别相有二种,一是念佛功德名号,功行成就法体,净行守持戒体,现出家相为僧者;二是心念与佛相通,载法大行世间,法性心地得戒,现在家相为居士者。出家人相为三宝之一,在家人具法性无相者亦为三宝之一。在佛陀时代,当正法兴起时,有维摩诘居士为代表的无量在家信众,从国王、太子、嫔妃至文人、绅士、民众等,多拥戴佛教,方兴正法住世。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当正法兴起时,南朝梁代傅大士,三次为梁武帝释经解法,与达摩祖师、志公禅师齐名,共称梁代三大士;虽身在家而心已岀家,相为白衣而实为僧宝;并以傅大士为代表的无量在家信众,助持正法掀天彻地,兴盛多朝。时至末法,正法中兴在即,还会有居士脱颖而出,广为大众弘传正法,以白衣身大行菩萨道,在浊世中依法持戒清净梵行,示现欲爱离欲爱而身心不染,于魔法最胜处显现方便智慧;并且以居士身为代表的无量在家信众,与僧众和合因缘,共同促成佛教复兴,再启继往开来盛世。

  出世间三宝,为常住别相三宝。佛宝别相;一为法身佛,法性遍周一报身佛国土,利益法界众生,恒常一真如相,变易存在无生灭,妙有莲华藏世界海;二为报身佛,如如不动,无来无去,依愿心力,大行方便,安立法界,教化十方,慈悲一切,常乐我净;三为化身佛,随因缘可化现无量数,利益十方世界众生,既为法身功用,又为报身妙用。法宝别相;一为十波罗蜜法,为净土诸菩萨信受;二为诸菩萨行持无量法门,成就菩萨道业。僧宝别相;一为常住净土报身菩萨像,无有生灭,围绕诸佛,觉知诸法空相义,觉了诸法实相理;二为化身往来示现像,依愿护持佛法,悲心弘传教义,化导众生离苦,趣向一乘彼岸。故岀世间三宝,义仍为觉者、正者、净者;觉者觉性真空,正者正心无邪,净者净行无染。

  在出世间三宝中,僧宝往来入世别相有二种,一是出家像,僧相庄严,身离尘染,心法不二,戒为师尊,住持伽蓝,兴办法事,广结善缘,六度万行;二是在家像,百行有身,一心三宝,事理和合,增益慧命,能持一切,顺逆因缘,示现因果,空诸法相。在佛教公案中,比比皆是,历历在目,诸佛化现,菩萨再来;密隐丛林,密行于世,不以相见,自性一体。寺有僧像寒山拾得,世有唐朝庞居士夫妻,还有宰官雅士、妓女屠儿等,不胜枚举。

  在世间三宝前皈依,是当世身心皈依处,也是受戒受法、善行培德、解惑开智处,还是与出世间三宝结缘处,最后是证悟皈依自性三宝处;而成就五分法身,十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波罗蜜,无量三昧,三宝一体,菩提道业。在佛法僧前皈依,即是随顺世间因缘,依相见相,见相离相,离相空相,空相无相;若执名相,有我法相,落有为相,是真着相。2016/1

  第六十四问:“据多种传媒报导,近些年来,一些寺庙被承包经营,乱设功德箱,假冒僧尼方丈,大肆借机敛财。承包方式有合作、投资、合资、租赁经营等;还有一些地方的企业、个人,利用寺庙进行违法经营,‘不烧高价香,游客命不保’。对于此类现象,一些有识之士与高僧大德,纷纷表示谴责,‘寺庙被承包,佛教被绑架,信众被欺骗,信仰受损害。’还大声疾呼,‘景区收钱,佛教被冤,玷污佛门,践踏信仰’。但效果甚微,缘故是被承包经营的寺庙,产权归旅游、文物、房管、园林、环卫(北京数百年历史的福祥寺,成了垃圾场)、企业、个人等多家所有,不能进行有效管理。谁能给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不知您如何认知,能否为其解释一下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寺庙是佛教信众活动的场所,也为常住僧尼清净修行的地方,还为集中展现诸佛菩萨形像的坛城,还为藏经传世与法物流通的殿堂,还为举办各种佛事、法事、僧事的道场,还为广大民众传统信仰的依托,还为传播道德文明与善行社会的家园,还为开启人生智慧与抚慰心灵的宝库等;即是佛教存在并发挥功用的基础,其功能作用及存在价值,无法估量,无法计数。一方面信众对寺庙的需求紧缺,部分僧尼无处可供常住,在民间买房租屋;另一方面大量寺庙被占用、开发、闲置、废弃,或被承包经营,这是对人心的亏欠,对历史的犯罪,对传统的丢失,对道德的亵渎,对文明的践踏,对信仰的毁灭,对文化的蔑视,对社会的欺骗,确实令人痛心疾首,目不忍见。有一位圆持法师,分析总结出十四种主要原因,例举了十二种社会危害,提出了十五条解决建议,义理比较圆满,证据比较充分,分析比较透彻,建议比较合适,故不需再讲什么。只能讲一些因缘,理性认知此类事项,回归平和心态面对一切,天地法则运转惩恶扬善,人间有正气,自然会让无量仁者期盼早日实现。

  在佛陀时代,密行第一的佛子罗睺罗,在僧团中地位很高,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多有在家信众供养;当时有一位长者供养一座精舍,供其与众弟子修行说法。但这位长者对精舍内僧团事务横加干涉,致使僧众不快。佛陀知此事后,令罗睺罗告诉这位长者,问他供养精舍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供养僧,施出去后就无权过问僧事,护法可以,管理不行。罗睺罗将佛陀所说告知后,这位长者不但不知悔改,反生怨恨心,趁罗睺罗不在时,将精舍又供养给另外的比丘。佛陀闻知此事,即对诸比丘说法,一物已布施予僧人使用,再将此物供养他人,皆不可接受,当为戒律。如此所表主要义理有四;一是避免寺庙产权纠纷,将僧团拖入相互争讼,损毁佛教形像;二是佛心悲悯,令施主惭愧而免堕地狱,遭受恶报;三是明确僧俗关系,告诫在家人干涉僧事业报极重,不可妄为;四是表示功过有度,供养僧为功德,生悔后收回供养僧物为劫十方佛财、盗取僧物、侵损常住等。

  在末法时代,当代众生因缘如此,往昔善行间杂果报。另外,众生业习加重,魔子魔民遍布世间,魔法魔律操控世人,使其一时失去正佛知见、正法知见,进而欲毁掉伽蓝,毁损僧尼,毁坏佛法,毁灭佛教。听一听民众怎么说的,就什么都明白了;“宗教搭台,贩卖如来;经济唱戏,贪官污吏;寺庙承包,伪僧得益;庙产兴商,行为不当;寺产助学,买卖度牒;打包上市,个人得利;信仰失义,迷信兴起;邪教泛滥,祸国殃民;道德滑坡,良心丧尽;传统文化,不知哪去;畸形追求,利令智昏;多行不义,必然自毙。”从民众诙谐中,不难观察到,在魔法毁败前,一定是魔心疯狂,魔力折腾,戴着伪君子的面具,用尽真小人的伎俩;然后,否极泰来。

  面对如此乱象,如何保持平和心态,恐难理解。其实,凡此种种众生,只见眼前利益,不计身后果报,皆为可怜悯者;待往昔所作善行善报后,今世恶行与恶习和合,贤劫千佛出世,再无因缘善生人天、闻一佛一菩萨名号、见一寺一佛形象,冥中苦受无期,不得救度。另外,佛教终归能觉悟世间众生,佛法流布能培育慈悲心怀,智慧增益能改善核心价值,善行利他能提升人生品德;故人心信仰需要佛教,人心善行需佛法,人心皈依需要僧尼,人心愉悦需要寺庙。待大众明了乱象后的真相时,也是众生善缘成熟时,因缘和合形成不可阻挡之势,佛教正法兴盛如日中天,如此乱象如疾风吹浮尘而荡然无存。但在当下,应持宁静,不碍法行,增长慧命,时不我待。还须净行,言不为魔王所说,行不为魔民所用,心不为魔事所扰,愿不为魔法所动。肺腑叹言,大观因缘三界天,六道众生最愚顽,无量诸佛巧方便,此岸迷儿不上船。2016/1

  第六十五问:“街头巷议最伤感的是一些老人,在骂子女如何不孝;微信圈里传播最火爆的是一些贫困老人,在子女眼里不如宠物狗。心有良知的人要问,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哪里去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只剩物质了吗?过去只听过拜金主义的名词,现在有点领悟实义了,未来什么样算是不敢往下想,太可怕啦!”不知依佛教义理,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古人心里,子女善事父母者为孝;这种善行美德,是做人必备的道德品质,也是做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经国家代代君主规范,经儒教不断丰富完善,从崇拜祖先的祭祀活动,到生命延续的传宗接代,至血缘关系的伦理准则,形成了传统孝道,并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孝文化;即“人性天赋,”孝的善德当然也是天赋,人人都是生而具备。还有以孝悌为核心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会说话的儿童,到百岁老人,皆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的原义,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无后为大的原义,为“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而不是现代人荒谬的解释,不娶无子为大。又将不赡养父母,不尽“反哺”义务,规范为五不孝;即“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孝道是古人一种博大的理想境界,也是做人德行的最高表现。孝道的本质是敬,根基是仁,核心是德,高尚是品,源泉是善,道理是真,百善是先,立身是本,价值是义,纽带是亲。可以跨越时空,成为永恒的命题,为人人自愿遵守的终极法则。在忠君爱国上,训诫为“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理政之道在于理德,理德之道在于顺应民心、官民和睦、上下无怨,自然会万国敬仰,百姓欢心,天下太平,灾害不起,祸乱不生,社会安稳。故孝道即有传统文化理念,又有社会制度礼仪,可概括为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争、善终。

  在近代中,将孝道的作用归纳为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塑造文化五个方面,只留文化符号的躯壳,而无践行的实义。在演化中,将孝道归类于封建主义,定性为禁锢进步思想的精神枷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舆论工具,愚弄人民大众的精神鸦片,是反人类、反社会、反人性的头号帮凶。总结出十大罪状;一是超级反动派鼓吹的信条,虚伪残酷;二是一生只为别人活着,是灭绝人性,使其丧失灵魂;三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散发着腥臭的味道;四是只论长幼尊卑,不论是非曲直;五是报恩高于一切,使人违心做事;六是世界上最大的邪教,使人失去进步方向;七是一切社会不公平的根源,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八是投机取巧的理由,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九是反时代的反动思想,扼杀创新力量;十是不适用神圣的道德,必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实际中,将孝道绝对化为赡养年老体衰的父母是社会责任,而不是个人应尽的义务;将孝道极端化为子女一方一味的付岀,任何人都会寒心;将孝道扭曲为子女并非单方面欠父母的,父母也欠子女天伦之乐的情感;将孝道妖魔化为祭祀亡故的父母祖先,为搞封建迷信活动。在变革中,孝道的形式在变,而孝道的内含没变;因为孝是天地法则赋予人的本性,又从人类本性流出;所以孝道既是道德文明的端点,又是道德文明的底线;一旦突破底线,就等于一切没有底线。发生不能孝敬父母的现象,及发生一切不道德的事项,都不足为怪。若对生我的人不尽孝道责任,对我生的人也难尽义务;如新闻报导某地有一自生自卖子女团伙,涉案成员六百多人,并在当地形成了一种常态环境,多么颠倒的观念,哪有伦理亲情可言。还如,有多少公众名人与达官显贵,悄然移居国外,忠他君爱他国去了,而且成为一种新时尚,成为部分青年精英的梦想;并流传一种博论,“国家兴亡,匹夫无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是执政者的国家,天下是民众自己的天下。”据公开报导,近几年查处的贪官数量也十分惊人,且桃色新闻满天飞,还自以为荣呢!

  佛教对孝道的内含义理,比儒教与其他宗教的内含义理,要广泛得多;首先佛教的孝道是礼敬供养父母、佛、法、僧、君、亲、师,孝顺父母先于佛,大于道,高于义;其次戒名为孝,孝为制止一切恶,广行一切善,是一切戒行的根本;然后一切众生是我往昔父母,地水是我本体,火风是我先身,慈悲救济生命,依法救度慧命;最后是念佛行善,举办各类法会,仗佛功德力超度七世以来及无量劫生生世世的父母,使之离苦得乐,善生人天。当然,还有孝顺父母者,善有善报,人天亲近,善神护佑,多福多寿,家丁兴望,荫及子孙;还有不孝顺父母者,心常怨恨,贪吝狠毒,多遇恶缘,鬼魅缠绕,常遭灾祸,鸮獍恶报;还有若遇孝顺子女,应感佛恩,知善行而得福,继而供养三宝,广修善业;还有若遇不孝顺子女,应知忏悔往昔诸恶业,凌辱二亲、诽谤三宝、两舌恶口、诸多邪见等,因缘和合,感召今世讨债叛逆。佛教中孝道义理无尽,趣味广泛;如有一佛教故事,说有一人去往西天拜佛,想见佛一面,当走数月后见一和尚,和尚告知“佛已知你想见他,已经在你家里,你当速归,见有一人反穿衣、倒穿鞋、大饼贴到门框上的便是佛。”这人急忙赶回家后,见自己的母亲正是如此;便问怎么回事,母亲告知,“正在贴饼子,邻居报信说离家近一年的儿子回来了,高兴之中将手中的面贴在门框上,找件衣服披到身上没看反正,拖拉着鞋往屋外走急着见儿子。”这人醒悟感言,“在家敬父母,胜似远烧香。”还有宣化法师为母茅蓬守孝,本焕长老燃臂孝母等,皆为人间师表,大众楷模。当然,佛教中的孝道义理,与儒教及其他宗教的义理皆能融合,又义理各表,相得益彰,互不为碍;如天主教中的孝道有平等自由,平等是在天主前一切人权地位的平等,自由是在教法自我约束下的自由;而不是绝对平均、等同无别的平等,也不是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自由。佛教中的孝道有平等自在,虽义理有别,但大同小异。2016/1

  第六十六问:“佛法经论浩如烟海,古今法师众说纷纭,不知信佛从哪里开始,身心又该到哪里去,谁能为我开示一下吗?”请为其方便解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法经论浩如烟海,开示悟入的义理,虽普度众生,却多为信行者说;古今法师众说纷纭,信解行证的知见,虽众生平等,却各有侧重而论。对初始发心信仰佛教者,各依因缘善根,各有选择依止;其共同特点是,一切从善行开始,一切善行皆依十善法为基础,一切善法皆依戒律为标准。皈依三宝为善行,供养礼佛为善行,慈护众生为善行,修身养德为善行。诸恶莫作有遮止,众善奉行无边际,无缘大慈心平等,同体大悲唯佛性。善行是善心的体现,善心是品质的体现,品质是功德的体现,功德是福慧的体现。在此世界,若离开善行,一切信仰都无法存在;佛教从始至终不离善行,悲悯救护一切众生。

  信佛善行后,身心依法而修行,可往生人天善道,成就声闻、缘觉、菩萨道,直至证得佛道。同样信佛善行,为何差别这么大呢?缘故很多,主要有六;一是受持戒律不同;二是依止法门不同;三是精进程度不同;四是证悟境界不同;五是发心大小不同;六是善行功德不同。修行人应知,不依名相论道果,不依我法说圣凡;具足圣心可超越,具足圣行乃彼岸。胜境不可作圣解,圣心不可妄揣度;四谛因缘法为道,慈悲喜舍是圣心。胜行人天有为法,圣行无为在平凡;善行可行入门口,难行能行成道艰。心行功德不可说,有说有想无功德;言语道断缘心远,中道自入无二门。

  往生人天善道的人,身皈依三宝而心未皈依,或相为三宝而不具三宝圣心;名受戒而实不能具足守戒,或说戒思戒而身心不能行持戒律;未依止明师而修行传承法门,或以念佛为宗及以因为果;不能依法持戒精进禅行,或依法不持戒及持戒不依法;不得正定而无证悟境界,或口说理悟而无真修实证;嘴上喜乐大乘而实不能行,或惧身苦行而未发道心;只能善行得人天福报而无圣德,或不具圣行而不入法流。

  成就声闻道果的人,身皈依三宝而心无疑惑,或具声闻圣心而道果渐修;身心受具足戒而能持戒律,或清净梵行中得无作戒;依止明师而能供养亲近善知识,或修行传承法门而能一门深入;能依法持戒精进禅行,或身心苦行而闭关及住山洞茅蓬;得正定而有体悟境界,或观三界有限因缘而觉空苦无常;乐闻大乘法而不能具足实行,或见众苦而渐发菩提心;能善行世间而具圣德,或身心圣行而未达彼岸。

  成就缘觉道果的人,身心皈依三宝后其心坚固,或缘觉圣心猛于声闻;身心具足受戒持戒得戒,或清净梵行中喜乐身心无为;依止明师而能供养受教善知识,或不舍一门而又入多门;能依法持戒大精进禅行,或身心苦行而避开尘世;得正定而有证悟境界,或观十二因缘而独觉诸法空相;喜受大乘法而次第渐修,或观众生因缘而增道心(即成道后再度众生);具圣德善行而离世尘扰,或身心圣行而渐证彼岸功德。

  成就菩萨道乃至证得佛道的人,身皈依三宝后心合三宝,或心法自然于菩萨道;身心具足受戒与严持正戒,或得自性戒于一切善行中;依止明师净行而重弘法利生,或舍身命财供养受化大善知识;能依法持戒大精进禅行而不疲厌,或苦乐行于世间而常修忏悔法;得正定正慧而有证悟境界,或观世与出世因缘而不舍众生;修行大乘法而赞佛功德,或发菩提心而行菩萨道;具足菩萨圣德而善行不同法界,或舍我法名相而具足彼岸功德。2016/2

  第六十七问:“有位慧远大师说,‘与佛教经典相比,儒道经典不过是糠秕而已。’这句法语争议具大,影响甚广,流行深远。他有资格这么说吗?这么说法对吗?”请您帮助辨明法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应明确见地,不是谁有没有资格这么说法,而是谁有没有证悟如此境界。怎么说法与什么人的资格无关,而与修行人的证悟境界有关。佛法见地,为慧根知见的表达,是不同道次的心境。如蕅益大师所说,“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

  据《神僧传》记载,慧远大师这句法语,是皈依三宝后,听闻道安法师释经解法,豁然而悟,自心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耳。”这本是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宿儒英达;遍参道家博宗,深致嘉遁;而见闻佛教经典了义竟理后,心之校量,自我认知。故争议可以理解,但不能以对错评判。

  在国学文化中,儒释道平等;乃至与天主教、伊斯兰教等,文化平等。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各自造就的精神产品,也是形成的智慧结晶;传承着不同民族各自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善恶观念、宗教信仰等,为人类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又被社会大众心里普遍认可,而且世代心灵传承植根于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民族间能够和睦相处,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广泛借鉴等;同时,在民族文化中,都程度不同存在相对性和差异性,如优秀与糟粕、先进与落后、善良与丑恶、高尚与庸俗等。文化的相对性和差异性,是民族进步的源泉动力,而不是否认平等的依据。一种文化否定另外一种文化,就是否定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就是对一个民族尊严的欺辱,就是对一个民族信仰的蔑视,就是对一个民族历史的否定。由此,不论什么人、什么信仰、什么民族、什么国家,都应坚持民族平等、文化平等、信仰平等、人权平等;否则,就会引发思想抵触、人为灾祸、民族战争、文明毁灭。

  文化平等,不碍教义法理和而不同。和为文化相合,不同为用心不同。各宗教义理,皆为心外求法,思维有边,一切有我,执著名相。唯佛教义理,为心内求法,身心与戒法融通后,修证境界上高无顶,下深无底;觉观心量广而无边,大而无际;佛性光明量等法界,周流遍至;法身慧命十方无尽,三世相续;神通自在通达无碍,法有不共;功德圆满无限庄严,常乐我寂。佛教经典,是人修行证悟后,觉观自性心法的真实记述;是不同法界众生,所处不同生灭过程的汇集;含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世间智与出世间智;依自然法与因缘法,超自然法与因缘法,揭示了宇宙人生真相。修学佛法的人,证悟我法二空后,观世间法与世间智,皆是有为,轮回生灭,诸法无常,不得解脱;故此比喻佛教经典如果实精华,儒道九流如糠秕。

  争议具大,在文化上同而不和;即修学儒道文化的人,依文解意佛教经典,不能悟入学佛人的证悟境界,产生误解误判的知见,才产生具大争议。当了解义理差异后,争议自然平息,儒释道仍平等相处。影响甚广,为儒道文化是本土文化,接纳其他宗教文化,融通佛教文化;但不准排斥攻击、诋毁诽谤儒道文化;任何一种不和言论,必然影响民族情感。当辩明义理内含后,误解误判自会化解。流行深远,儒释道早已成为国学文化,根植于民众心地,各自见地相互欣赏,各人意愿择学选修,善学君子为仁,善修道法为仙,善行佛法为圣。当信仰文明普世,崇尚有德必定流行深远。2016/2

  第六十八问:“人吃亏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缺少智慧;老实人不等于善良,善良人不等于老实;这种说法对吗?”依佛法义理也如此认知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一切世智论义,皆在相对法中,存在缺欠,难得圆融。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不同人群演义论理,可以认为是真理;在一切相反时,可以认为是谬误。如“人吃亏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缺少智慧;”也可以这么说,善良人具有智慧,可也容易吃亏,或为甘愿吃亏。再如“老实人不等于善良,善良人不等于老实;”也可以这么说,善良人多是老实人,老实人一看就善良,或为人老实像好人。这么说与那么说,都似有道理,又各有缺欠。若有人因贪占便宜,掉入他人设计的陷阱,上当受骗,当然是“人吃亏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缺少智慧。”若有人不爱与人计较,时处与人方便,能够容事让人,当然是善良人容易吃亏,或为甘愿吃亏。若人表面上老实,心里一肚子坏水,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当然是“老实人不等于善良,善良人不等于老实。”若老实人乐于奉献,不声不响帮助他人,还不图名争利,当然是老实人一看就善良,或为人老实像好人。

  佛教门中,常劝化世人,与人不要争强胜,退步让人不是痴,荣辱得失莫计较,万般由命不由人;总之,吃亏是福。吃亏是福,福在哪里?不好理解。其实,福在祥和心态,高尚品德,忍辱增道,人天护佑,自然避祸,人身安稳。信佛人的这种理念,是建立在相信天道大公、因果不爽的基础上,“寸心不昧,万法皆明,明中施舍,暗里填还,”当然具有智慧。在佛法中,吃亏是福,简说有四种类型;一是强弱,强者占先,弱者居后,强弱相争,弱者是祸;若是弱者明心,亏名不亏德,亏利不亏理,亏事不亏心,亏力不亏道;吃亏当是福,义理法转化,福至祸远离,强弱应明智。二是智愚,聪明算计,图谋心机,经营名利,愚钝不及;若是愚者明理,算计不过命,心机不抵寿,简单好生活,平淡益人生;将相本无种,富贵不生根,老实人常在,积德留善心。三是善恶,益应善取,善予回馈,利有恶求,埋藏祸根;若是善者明义,善行恶自止,止恶自向善,善行付成本,恶行负代价;人善天不欺,恶人天不怕,天理还公道,地正有公平。四是因缘,他日欠债,今应还帐,前世欠息,今应还利;若是因缘明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人身有轮回,人亡业不失,善恶总有报,因缘和合时。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吃亏是福,有四种衡量标准;一是政治标准,体现国家意志,人人应为国家多做奉献,少争回报。二是法律标准,体现民众意志,人人应为社会繁荣稳定多做努力,少争私利。三是道德标准,体现人心趣向,人人应为道德文明多做善事,少为恶行。四是戒律标准,体现佛法趣向,人人应为众善奉行多做示范,少为毁破。

  若是离开道德力量约束,离开敬畏善恶因果,为了争夺名利,围绕着对错、是非、荣辱、得失,会产生无休止的争斗、辩讼、暴力、报复等,谁愿老实,谁愿善良,谁肯吃亏,谁肯劳苦;必然人心浮动,搅得家国不宁,诚信无人恪守,假冒伪劣横行;教人尽学招法,金钱衡量人品,骗术空前绝后,无所不用其极。故而人心思善,回归道德,功在当代,造福子孙。2016/2

  第六十九问:“佛说三乘法解脱,又为何说唯一佛乘呢?唯一佛乘是舍弃二乘法吗?”请给予方便释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三乘,为声闻、缘觉、佛乘。佛说三乘法解脱,是佛观察此世界众生因缘善根,又观察此世界自然法则,切合实际而为说法。因缘,为值佛住世时间短,人生在世时间短,往昔闻法少,今世善行少。善根,为难信佛法,疑惑佛法,往昔业习多,今世妄执多。自然法则,真、实、存在,空、苦、无常,众生受者是,生灭轮回是。佛一大因缘故示现来此世界,既度脱无余记众生,又度脱有余记众生。在度脱有余记众生中,先以声闻乘为导引,说苦集灭道法,证得世间解脱。再以缘觉乘为教化,说十二因缘法,增长世间解脱智慧。在度脱声闻缘觉与无余记众生中,佛说唯一佛乘为究竟解脱,出世间别无二乘为了义,教化悟入中道义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得彼岸功德,成就佛道。

  佛为何说大乘法呢?当观三界无常,故世间解脱为有余涅槃。无余记众生多为乘愿再来,示现世与出世解脱,证入无余涅槃。依大乘法如何观三界无常呢?当修菩萨行;即大精进禅行证悟定空境界,破无明遮蔽,除烦恼干扰,断贪染业习,行于八正法,时时处处依慈悲心为首,悲悯一切众生,喜乐释经解法,经常忏悔业障,赞颂诸佛功德,教化众生,度脱众生,不舍众生,依声闻缘觉法为基础,悟入大乘道;而不著己乐,不取证世间道果,方便行于凡夫地中。菩萨行人,方便行于凡夫地中,外现凡夫相,内怀菩萨行,具足慈悲心,救摄诸众生。为不舍众生故,常为众生示现修行十善法,依慈教善,依悲济苦,依法度人,依戒护心;弃舍世乐,化转俗见,显示安稳,证大涅槃。

  唯一佛乘是发菩提心,修行大乘法,不是舍弃声闻缘觉法。在此世间法中,若离开依声闻缘觉法为基础,大乘法就如同空中楼阁,根浅众生无法得入;故佛依一说三,化现三城宝藏,观机逗教,引导有缘众生,次第进入佛乘宝城。在出世间法中,诸佛净土虽有边地,度脱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但无声闻缘觉法,而是唯一佛乘的大乘法,直接证入菩萨品位,必然成就佛道。在此世界的修行人,在未证悟觉知自我是乘愿再来者前,应老老实实修行声闻缘觉法,破除自心五蕴魔事,去除三界贪染欲习,清净梵行自无烦恼干扰,显现法性光明何处见无明,于次第证悟道果过程中,发起菩提心,修行大乘法,证入不二法门。若是得无余记众生,见闻大乘经典,至心忆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三称,当世值遇善知识传导,应时获得戒体法体,行证得无生法忍;其人命终,离苦出世,十方世界,随意往生,见诸菩萨,敬奉诸佛。2016/2

  第七十问:“见闻二义,甚难悟知;一是‘十界从心生,心从何处生’,何义?二是‘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什么处忏悔’,何解?古今未见详解,不知谁能说明白。”可以为其解疑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古僧依禅理相有问,未见有禅师明了作答,只告知从参悟至妙悟,可自心悟知。虽未见明了作答,却不碍真修实证。今又有人问义何解,可见世有大因缘、大善根者,乐闻大乘法理深义,求证解脱。虽依禅理相有问,须依法实相作答;不是依理讲理,而是依实相讲法,理在法中,义在理中。但是,如此讲法,恐未证义理圆通者,及未证了观诸法实相者生疑;或世间依文解义者,及在名相上争来讲去者生诽;可因缘殊胜,又有机缘成熟者,只能方便略讲,各自随缘去吧!

  昔有广印禅师自幼出家后,经常回家探望母亲。母亲恐影响其道心,便对他说,“三朝新妇,一世禅和。子其勉之!”虽不知此偈原记如何载之,但今可理解为,我一妇人,为人妻者,修了几辈子好,才生此贵子,能因缘和合,一世出家为僧,清净禅行智慧;你应记住这话,好好修道,将来救度母亲。广印禅师成道后,不忘母亲劝勉,终生受用。一日,广印禅师于寺内见十法界图,便问剃度师,“十界从心生,心从何处生?”剃度师不能回答,便劝其游方参学。简介此问出处,方便理解法义。

  十界从心生,是实相法;即十法界众生,皆由心中业习而生。佛亦由因地慈悲喜舍修菩萨行,与无量众生结缘,依菩提心发大愿力,成就佛道,安立法界。佛虽缘起性空,而无缘大慈愿心不空;众生虽在生灭与变易法中,而所行业习不失;故有诸佛国土庄严,又有不同世界与不同法界。心从何处生?心从五蕴生,五蕴识即是心。五蕴识从何处生?五蕴识由法性(单指法界性,不含器物性)生,即心由性主。法性由从何处生?法性无生妙有,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无明在哪里,在六道众生五蕴中,根植在区宇,表现为业习;而在四圣道众生中,无无明而法光明升起,根植在心中,表现为愿力。五蕴,在六道众生中为善恶杂染,在四圣道中为纯善无恶。如此讲法有依据吗?有!很多人都读诵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经中有五蕴皆空,才心无挂碍。经文开始便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还可见菩萨有五蕴,只是五蕴皆空,直至成佛。那么五蕴与心的差别在哪里呢?主要差别有二;一是五蕴中有色、受、想、行、识,为五蕴区宇,五蕴区宇各有功用,各依众生,各通法界;五蕴为心组合体,心为五蕴一合相,可法理各表,又各有其名。二是十法界众生各有形态,身根相异,五蕴有同;业习差别,心性相通;但在不同形态中,各由相体不同而有差别,只能各表其义,各称其名;如人有六根、七识、八阿赖耶,五蕴也在其中,可总称为八识心田,而不能断开称六根五蕴等。在这里多讲几句,我曾讲过,学佛人只念一句佛号,不能精进禅行,除乘愿再来者外,不能往生诸佛净土,只能随业而转;法理依据是五蕴不空,业习未除;如非想非非想处的天人,只依识五蕴(其他处众生皆称五蕴识)而存在,就是在识蕴区宇不空有疑,疑佛、疑法、疑出世间三宝一相,而不得出离世间;若解深义,可参学《大佛顶首楞严经》。故我劝学佛人,欲出离世间,须依此经修行,终生受用不尽。

  广印禅师参访仪峰禅师,仪峰禅师便教他读文偃禅师“露”字话头;即有僧问文偃禅师,“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甚么处忏悔?”文偃禅师答,“露”。义可解为,露者显露,法界无藏;自向心忏,悔无匿罪。道应内求,不应外参;内求证道,外参学理。证道自明,学理唯识;自明明心,唯识识智。杀父杀母者,必在佛前忏,须在众前悔,重在行中改。而杀佛杀祖者,世间有之;古有歌利王与提婆达多,今有毁坏佛塔、佛像、佛经者,打杀骂辱菩萨行人者,业报等同。若有求忏悔者,应如法忏悔;首先应皈依三宝,身心方能如法忏悔,求得悔过自新;然后应于现在佛前,向过去佛忏悔,称念过去佛名号,仗其功德力,去除恶因;其次于现在佛前忏悔,称念现在佛名号,仗其功德力,去除恶习;再次于未来佛前忏悔,称念未来佛名号,仗其行愿慈悲力,化转恶果;再次于诸菩萨前忏悔,称念诸菩萨名号,仗其行愿慈悲力,改恶向善;最后诵持大乘经典,仗诸方等经典加持力,净行证道。如此忏悔为具足,少一为有缺失;具体可在法师引领下,参照《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行持;否则,难忏难悔,难除恶因,难去恶习,难转恶果。2016/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慧法师       网络问答)(五明学佛网:净慧法师       网络问答)  

 净慧法师:关于禅与生活禅 

 净慧法师:第十七届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禅堂开示 

 净慧法师:无门之门——禅堂开示 

 净慧法师:云水开示 

 净慧法师:遵规守戒,把修行落实在具体生活中 

 净慧法师:佛经漫谈 

 净慧法师:第七届夏令营 净慧法师三皈五戒开示 

 净慧法师:生活禅是大法门 

 净慧法师:生活禅,禅生活 

 净慧法师:第九届夏令营 三归五戒开示 

 净慧法师:第九届夏令营 净慧大和尚在开营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