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当医生的能如是者,诚可谓即世间法以行佛法,由医身病而愈心病


   日期:2016/12/12 8: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为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世间医士,只能医身,纵令著手成春,究于其人神识结果,了无所益也。汝既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为人治病,则当于医身病时,兼寓医心病法。何以言之,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而有病之人,必须断绝房事,方可速愈。欲灭宿现杀业,必须戒杀吃素。又复至诚念佛,及念观音,则必可速愈,且能培德而种善根。倘怨业病,除此治法,断难痊愈。其人,与其家父母,妻子,望愈心急,未必不肯依从。倘肯依从,则便种出世善根。从兹生正信心,后或由此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则于彼于汝,均有大益。

  至于断欲一事,当以为治病第一要法。无论内症外症,病未十分复原,万不可沾染房事。一染房事,小病成大,大病或致立死。或不即死,已种必死之因,欲其不死,亦甚难甚难。纵令不死,或成孱弱废人,决难保其康健。不知自己不善摄养,反说医生无真本事。无论男女(处女寡妇不宜说,余俱无碍),均当侃侃凿凿,说其利害,俾彼病易愈,而汝名亦因兹而彰。每每医生只知治病,不说病忌,况肯令人改过迁善,以培德积福乎。此是市井唯利是图之负贩心行,非寿世济人之心行,况能令人因病而得生入圣贤之域,没归极乐之邦之无上利益乎。

  古人云,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是以称医士曰大国手。世间医士之名已高极,若兼以佛法,则藉此以度众生,行菩萨道,实为一切各业中最要之业。以人于病时,得闻不专求利,志期利人,发菩提心之医士所说,必能令病即愈,自不能不生正信依行也。欲人取信,切不可计谢礼多寡而生分别。倘富者认真为医,贫者只应酬了事,久之,人皆以谋利而轻之,则所说利人之话,人亦不信从矣。又须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与因果报应之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生死轮回之经六道,有可语者,不妨以有意作无意之闲谈。使闻者,渐渐开通心地,知生死轮回之可畏,幸了生脱死之有法。能如是者,诚可谓即世间法以行佛法,由医身病而愈心病。

  又现今是一患难世道,天灾人祸,常常降作。无论水火,刀兵,饥馑,瘟疫,虫蝗,旱潦,怨家,对头等,灾患临头。但肯至诚恳切,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决定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又女人临产,念观世音,决定安然而生,无有苦痛。纵久不能生,将至于死,肯念,则亦即立时而生(要出声念,不可心里默念。以此时须用力送子出,若默念,必致伤气受病。旁边照应之人,亦代彼念。家中人,不在产房,亦宜为念。不拘在产房内,产房外,念之皆有利益也。平常于睡眠,与衣冠不整齐,及未洗漱,并沐浴,抽解,至不洁净处,均当默念。默念功德仍是一样,出声念于仪式不合,非完全不可念也)。世人无知,视此事为畏途。纵平常有信心人,亦不敢教人念,谓裸露不净,念之得罪。不知此时母子性命相关,菩萨唯以度生为事,此时只取其诚,其裸露不净,乃出于不得已,非不恭敬特作此相者之可比。肯念,则其子即生,不但无罪过,且令母子同种善根(此见药师经,非光杜撰)。若平常,必须致虔致洁,不可引此时为例,而漫不恭敬,则罪过弥天矣。此事凡念佛人均不知。光从前不知俗习之谬,故文钞中均不言及。后深知之,故常为一切人说,而其依者,无不即得其效也。此亦利人之一端也。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与马星樵医士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医生       印光大师)(五明学佛网:医生       印光大师)  

 大安法师:印光大师由儒入佛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的因果与感应思想论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人生思想过程(下)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人生思想过程(中)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人生思想过程(上)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四)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三)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二)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一) 

 心理医生称有时候懒是重大疾病的征兆 

 余池明居士:再探印光大师教义与人间佛教思想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选定及流通《净土五经》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