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五)


   日期:2017/1/15 12: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导言

  净土宗五经一论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在这五经当中,以《阿弥陀经》最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对它的义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历代大德对于这部经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师所著的《弥陀圆中钞》,莲池大师所著的《疏钞》,及我们要学习的藕益大师所著《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是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一本关于《弥陀经》的注解。大师称赞此注解是“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于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此注解,可见藕益大师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是观音菩萨再来。

  《要解》虽然精当简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较专业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写成,这对同修来讲,确实有点困难。近代的宝静法师以及圆瑛法师又先后对《弥陀要解》进行了注释,写成了《亲闻记》以及《讲义》。虽然两位大师所处年代离我们较近,但他们所注解的这些讲义,在一些初学佛的人看来仍然比较吃力。由此我们连载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释的本源法师开示,今天登载讲义(十五),敬请恭敬耐心体会,佛法从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五)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弥陀要解》。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这句问答是破偏赞西方疑。十方有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佛,那就必然有无量的净土,为什么偏赞西方净土呢?大家要明白,十方世界的一切净土都无法与西方净土堪比,西方净土有三种不可思议:一者依报环境不可思议;二者正报成就不可思议;三者说法不可思议,所以十方世界无与伦比。我们看藕益大师的答词,“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藕益大师先呵斥这样的问题非善问,再加以解释,如果不赞西方而赞叹东方阿閦国,你又要问为什么赞叹东方而不赞叹南西北方,这样的问难毫无意义,皆是戏论。

  【问。何不遍缘法界。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这个问答是破不遍缘法界疑。有人问为什么不遍缘法界净土?大师答复有三个原因。一者,令初机易标心故。初发心的人心量很小,即便发心长远的人,烦恼未断,叫他缘念法界也很难做到,心必定要散乱。真正能够遍缘法界的人,那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大菩萨,就是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初发心的人,必须给他指出西方这个方向,使他能够集中思想,专心求生。二者,阿弥本愿胜故。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他所发的大愿特别殊胜,都是为了度化众生,像十念必生愿、临终接引愿等,而十方诸佛在因地没有这样的大愿。三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阿弥陀佛与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缘分非常之深,无量劫中已经种下了很深的缘分,所以在我们华人地区,可能有人不知道释迦牟尼佛,但大都知道阿弥陀佛,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阿弥陀佛已经深入人心。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佛度化众生,众生接受佛的度化,这是相互的, 都要靠宿世的缘分,有些难度化,有些容易度化,根本原因就在于前世结缘的深浅。佛有三不能,其中就有不能度无缘之人。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城东老母,她是释迦佛的邻居,释迦佛虽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是从未与老母说法,底下的弟子就怪释迦佛了。佛陀感叹,不是不慈悲,而是自己前世与她没有缘分,所以没有办法度化。佛的弟子不相信,请佛去试一试。老母一见释迦佛来便掉头就走,佛转到老母的前后左右,老母皆回避不及。佛又示现无数分身将老母团团围住,示现无量的神通给她看,老母看到佛的形象却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就是不肯看佛一眼,这样弟子才相信佛的话。度众生不光要有真本领,而且要与众生有缘,无缘是度化不了的。佛陀跟弟子说,我没有办法度化这位老母,只有阿难可以,阿难尊者就去度化她了。城东老母一看到阿难尊者就生欢喜心,把他迎进去供养,最后皈依了阿难尊者。所以度众生,缘特别重要。释迦牟尼佛临涅槃时讲到,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度化众生,能度多少就度多少,当度的已度,没有度的也给他种下得度的因缘,日后因缘成熟,自然能够皈依三宝,修学佛法,圆满菩提。“缘之所在。恩德弘深。”既然“缘”是度众生非常重要的条件,它是什么地方来的呢?佛与众生有缘,就是前世惠施众生的恩德,宿世恩德多缘就深,宿世恩德少缘就浅。佛陀告诉我们,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现在没有成佛道,先要跟众生结人缘,少结恶缘,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给众生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都是结善缘的方式。结了这个善缘,将来你成佛了去度化他,他听你的,这个缘都是在因地结下来的。阿弥陀佛为什么与我们这些众生有缘?因为他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发了大愿,行了大行,与一切众生结下了深广的因缘,所以现在有这么多众生愿意往生到他的国土,接受他的教化。“种种教启”,阿弥陀佛与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因缘很深,所以释迦佛给我们讲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劝导我们这些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听闻教法得四悉檀之益。“能令欢喜信入”,我们这些众生由于与阿弥陀佛因缘很深,有些众生一听到这个法门就能够欢喜信受,发起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之心,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深信切愿念这句佛号呢?就是与阿弥陀佛的缘分还不够深,怎样加深这个缘分?就要现在信愿具足切实去念这句佛号,就是加深与阿弥陀佛的因缘。“能令触动宿种”,我们听闻教化,能够触动宿世的善根种子。今天能够到寺院来念佛,修这样的法门,都是宿世种下了念佛的因,今世缘分成熟了,知道这个世界的苦,知道极乐世界的乐,就能发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之心,这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能令魔障难遮”,有了强烈的往生之心,就能一心执持这句名号,因为一心执持的缘故,其它一切妄念就不可能再出现了。有人问,为什么有的念佛人念到着魔?就是因为念佛过程中,没有把念头安住在佛号上,起了别的妄念;或者念佛出现境界没有舍弃,执著于境界。所以正确的念佛方式就是一心执持,遇到佛境也好,魔境也好,通通舍弃放下,自始至终就是一句佛号,一切魔障不能靠其身。这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能令体性开发”,念佛至事一心不乱,通过事持达到理持,念到理一心不乱,破无明证法身,自性的佛性彻底显露,这时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明心见性,就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这段说明更深层次的四悉檀。“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诸佛已经彻证了心性,住于常寂光净土,但是佛以大慈悲心故,不忍一切众生沉沦苦海,所以示现到世间来救度众生。佛示现到世间有三个目的:有善根的人使其善根增长,善根成熟的让他解脱成佛,没有善根的人给他种下得度的善根。我们作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也这样做,遇到世俗之人,他们不学佛法,一般的礼节是握手,我们作为佛弟子就不能握手,首先要合掌,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样他也会跟着念一句阿弥陀佛,就种下了得度的因缘。对于已经了解佛法的,在末法时期要向他介绍净土法门,让他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生起真信切愿之心,求生净土。对于已经选择净土法门的同修,要让他信心坚固,并且为其求生净土创造条件。“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不管世间的缘种还是出世的缘种,令世出世间一切众生悉能成佛,所以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尊隆”是“高于”的意思,“教”是十二分教,“乘”是三藏佛法。《弥陀经》所诠释的义理是无上了义之法,无上圆顿之法,在如来一代时教当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可以看出弥陀经的重要地位。“举扬于海会”,十方一切诸佛海会云集的时候,都在赞叹此经,赞叹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这部经称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沁入于苦海”,我们这些苦难众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释迦佛为我们讲了这么殊胜的了义大法,就是以法水滋润苦海众生的心,让我们生起信愿念佛之心,灭无量生死重罪,这是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得生善益、破恶益。“慈契于寂光”,众生闻此法门依教奉行,执持名号往生净土,得生净土后哪怕下品下生,也是圆见三身,圆净四土,契入佛的寂光境界,这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所以万德钦承”,“万德”讲的是诸佛,因为西方净土如此殊胜,十方诸佛都对阿弥陀佛无比赞叹,都承担起弘扬弥陀经的重任,劝导他们所教化的众生求生极乐世界。所以不但释迦牟尼佛赞叹这部弥陀经,十方一切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被诸佛认为佛中之王。“群灵拱极”,“群灵”一者指极乐世界的众生,上至等觉菩萨,观音势至,下至带业往生,下品下生的众生。“拱”是环绕,“极”是北极星。如同天上的星星皆环绕北极星,极乐世界大众亦皆围绕于阿弥陀佛四周,亲近阿弥陀佛。二者,“群灵”不但指极乐世界众生,更包括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的菩萨、罗汉,皆要求生极乐,亲近阿弥陀佛。说明一切诸佛偏赞阿弥陀佛,一切众生偏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

  【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前面从事相上说明为什么不遍缘法界,这里从理性上来回答。“当知”是藕益大师提醒我们念佛人应当知道。佛性有三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其中正因佛性是佛性种子,就是一真法界,诸法实相。“佛种从缘起”这个“缘”就是了因佛性与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是慧性之解悟,缘因佛性是善心之修持功夫,如果没有了因佛性跟缘因佛性,我们的正因佛性就埋没于五阴之中。正因佛性好比矿中的金子,如果没有智慧之光的觉照,就不会发现矿中的金子,智慧之光就是了因佛性。我们知道了矿中的金子,要经过开发才能提炼出纯品金,提炼的过程就是缘因佛性。“缘即法界”,“缘”就是了因佛性与缘因佛性,这是法界。正因佛性是法界之体,三因佛性不离一心,一心就是我们的心性,就是实相,一真法界。三因都是同一个意思,不出这一心。“一念一切念”,阿弥陀佛是心性的代名词,是法身佛的本名,一切佛的法身都是相同的。不但一切佛,一切众生的心性也与阿弥陀佛、与一切诸佛一样,所以一切众生都可以叫“阿弥陀佛”,一切诸佛也可以叫“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生一切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等于往生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就是法界藏土,生到极乐世界就是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我们在阿弥陀佛这一处点香供花、音声赞叹、色身礼拜,就是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面前点香供花、赞叹礼拜。“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阿弥陀佛接受我们的忏悔,并给我们授记、摩顶,垂手接引我们,就是十方一切诸佛接受我们的忏悔,给我们授记、接引我们。“十方三世。莫不遍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一切依正,随拈一法皆是法界,普遍融通,这就是事事无碍法界。“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这里“此”指“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增上缘因,得生净土,称为法界缘起正因。“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专念阿弥陀佛是遍缘法界,如果不明圆融无碍之理,念西方再念东方南方等等,一一分别执著,都是偏念偏赞,而非遍念遍赞。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上、中、下三种根性的人都可以修这个法门。“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浅位人”指六道凡夫,没有断烦恼,没有证果,但是也不出法界外,可以决志念佛,专求往生西方。“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深位人”指已经开始破无明证法身的法身大士,按照教理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他明白法界之理,明白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法界诸佛,生极乐就是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包括华藏世界,那么何必舍极乐而别求华藏世界呢?华严会上,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求生极乐,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他已经是法身大士了还要求生西方净土,何况我们这些业障凡夫呢?“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我们在前面讲到,唐朝李通玄长者注释《华严经》,在著作《华严合论》中讲到了“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这种观点就是“全堕众生遍计执情”,妄生分别。他于一心中分权分实,分大分小,这就是众生的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历史上注释华严经的只有两个人,李长者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不解权实大小都是依他起性,依他就是如幻,没有实体,依他也不离圆成自性,所以权实大小皆是法界体,称为“一体”。

  丁二、徵释经题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从这段经文开始是劝信流通第二科。佛又问到大智舍利弗尊者,以及弥陀海会诸大众,你们诸位觉得为什么称这部经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在弥陀海会上,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在列,声闻乘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列,但是这两位圣人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佛大慈大悲,就自问自答到,如果有人能够闻此经,受持、读诵、理解这部经典,并依经典所诠之理去称念诸佛名,诸佛就是指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如果能够念阿弥陀佛,一念一切念,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就能得到三世一切诸佛的护念,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释迦佛恐怕大众还是不能生信,又接着说,你们诸位,包括我们在座的大众,应当相信我所说以及十方诸佛所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不说假话。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这段解释护念。《阿弥陀经》所阐述的就是三大要素:一者无上心要,二者诸佛名字,三者圆满究竟万德,这是一切经典里面找不到的,所以称“独诠”。“无上心要”,“心要”就是我们能念之心,能念的心就是我们的佛性,心性是法界之体,成佛之源,一切法不能超越其上,所以称为无上心要。“诸佛名字”,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名字,就是法身佛的名字,这是所念之佛不可思议。“无上圆满究竟万德”就是能所不二,能念的心本具万德,所念的佛也是万德洪名。诸佛已经彻证心性,因行果满,智德究竟,证般若德;断德究竟,证解脱德;心性究竟,证法身德,三德圆证,万德毕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一切诸佛共证的,也是一切众生自性中本来具足的,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皆离不开这三德密藏。所以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部弥陀经,并且能够受持,及闻诸佛名者,皆为诸佛之所护念,这是从闻经的角度来解释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这是从持名角度解释护念。听闻这部经之后能够深信不疑,对娑婆世界生起厌离心,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心,且能执持这句名号,这句名号是法界藏身,具足万德及诸佛名号,一念一切念,必定为诸佛所护念。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这里通过问答来释疑。假使有人但闻阿弥陀佛名号,而未受持此经,是否能得到诸佛护念不退呢?

  【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此义有局有通”,“局”是狭义,“通”是广义,大师从两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狭义角度讲。“占察谓杂乱垢心”,“占察”是地藏三经之一,叫《占察善恶业报经》,这部经讲到“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杂乱垢心”指我们的心被见思烦恼所乱、所迷惑,心不清净,因为所念之佛不具足信解,就不具足真信切愿,也就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嗓子也枉然,这样念佛不能得到往生西方的真实利益,只能得到世间的福报。

  【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

  如果念佛功夫达到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又称“一相三昧”,就能保持三业与佛相应。见思惑断,杂乱心就转化为广大清净微妙心,证得相似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菩萨的境界,“无生法”是不生不灭之法,“忍”是安忍,菩萨于不生不灭法之中安忍不动心,就是无生法忍境界,证得这种境界就是不退转菩萨。这里不是真正的无生法忍,“相似无生法忍”按照教理来讲,等同于阿罗汉,已经断了见思惑,把无明烦恼伏住了,到这种程度才能听闻十方佛的名字。

  【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这部经与占察经一样,也需要持名至事一心不乱,不为见思所乱,或持至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这时才是真正闻诸佛名,能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

  从通义角度讲,诸佛皆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这种慈悲是自性之中流露出来的,不可思议。诸佛名号具足万德,也不可思议。不管有心无心,信或不信念这句佛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华严经》中有偈曰“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宁可受地狱的苦报,也一定要听到诸佛名字,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字,因为听到阿弥陀佛名字就成为我们得度的因缘,就有机缘出离六道。如果享受天乐却闻不到佛名,那将永远在六道之中轮回,永无出头之日。对于现在的众生来讲,在座的有大福报,非常幸运啊,不但闻到佛名,而且能依此修行,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这段说明佛性平等。佛度众生是平等普遍,不分怨亲的。分怨亲的是谁?我们凡夫在分啊,喜欢的人跟他多讲讲话,不喜欢的人就跟他少讲话或者不讲话。佛度众生只讲究缘分,有缘的哪怕是五逆十恶的人也要度化,我们前面讲过,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信愿具足,也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佛度众生没有疲倦,不简怨亲。我们今世能有善根闻到佛名,信受奉行,佛必定护念我们,还有什么疑惑呢?

  【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这段说明依靠自力蒙诸佛护念之难。“金刚三论”是无著、天亲两位菩萨造的,解释《金刚般若经》。“根熟菩萨”谓善根成熟,入正定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得念不退,位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分证之位,这是靠自力断惑,入同生性,可以得到诸佛护念。

  【今仗他力。故相在座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今仗他力。故相在座似位即蒙护念。”现在依靠他力,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到了相似位,念佛至事一心不乱,教理上讲就是别教的三贤位,圆教的十信位,这时就可以蒙诸佛护念,而靠自力要至同生性才能蒙诸佛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甚至在相似位以前的观行位,名字位,只要具足信愿执持名号,也能得到诸佛护念。我们现在只要信愿具足执持这句名号,就能够得到诸佛护念。“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同体法性”指佛与众生同一法性,我们虽然没有成佛,但是佛性与诸佛没有差别,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之护念如果放到最低的限度,哪怕就是听闻一佛名,对我们的佛性都有资熏作用,生起现行之力用。虽不能一下子证得果位,终究会成为得度的远因,总有一天会修行得入不退。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这段解释果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每一个学佛人所追求的,就是圆教的大乘妙果妙觉,不管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最终的目的都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中文译作“无上正等正觉”,属尊重不翻。“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上面讲到闻经受持,及闻佛名,皆能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就是等觉菩萨,候补佛了。“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身子”就是舍利弗,“等”者包括弥陀海会大众,包括在座的大众,佛劝导我们皆当信解受持这部经典。“闻名功德如此”,闻名功德尚且如此,何况受持读诵此经以及一心念佛呢。“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释迦佛与六方诸佛,六方诸佛就包括了一切诸佛,异口同音赞叹这个法门,劝导众生受持这个法门,我们作为佛弟子为什么不相信呢,为什么不听佛的话呢?

  丙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佛告诉舍利弗及弥陀海会大众,如果有人已经发愿、现在发愿或将来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这些人都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报。已经发愿的已经生到了彼国,现在发愿的现在就能生到彼国,当来发愿的将来就能生到极乐世界。所以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中,如果有人相信我的话,就应当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样才是明智的选择。

  上一段劝信,这段是劝愿。念佛是二力法门,信愿持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临终阿弥陀佛及清净大海众来接引是他力,只要具足信愿念佛,就能在临命终时被阿弥陀佛接引。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在释迦牟尼佛为娑婆世界众生讲解阿弥陀经之前,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已愿已生”指在这十劫当中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的声闻菩萨。“今愿今生”谓现在求生净土之人,只要信愿具足老实念佛,临命终时就能心不颠倒,一定蒙阿弥陀佛及清净大海众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愿当生”,当来之世,如果有人发愿往生西方,一心念佛,阿弥陀佛悲愿无尽,寿命无疆,自然不违本愿,接引往生,正显所发之愿不会落空。“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这是说明信愿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有信,没有信就不能发愿,我们要相信娑婆世界是苦,极乐世界是乐,这样才能发起求生极乐之心。如果但有信却不发愿求生,这样的也是大有人在,这样的人不能往生。你相信了,就应当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三资粮中,“愿”最为重要。藕益大师讲“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券”是凭证,“枢”是门轴。愿是信的凭证,有愿之信如同凭证在手,绝不悔改。有愿之行,如同大门有了门轴,行有所归,决定无倒。“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举一愿,当中就包括了信行二者。在经中我们看到信、行只有一劝,而劝愿则有三次。第一次在正宗第二科中,先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众生生者皆得不退,经文有“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第二次在正宗第三科末,次闻念佛,能够一心不乱,临终见佛,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经文“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次就是这一次,欲生极乐者,只要有愿,必定能生,皆得不退佛果,经中讲到“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从三次劝愿,可以看出“愿”在三资粮中的重要性。释迦佛、藕益大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劝导我们应当发愿,愿者实在尤为重要,下面详细阐释原因。

  【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有愿必生,皆得不退转于菩提,愿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力量呢?藕益大师在这里进一步说明愿的深意,它包含四谛法,包含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三世一切诸佛成佛必发的愿,称为总愿。像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属于别愿,但他也发了四弘誓愿。我们在皈依、受戒的时候都要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一切众生成佛必定发的愿。信愿行三资粮中的愿为什么这么厉害?就是因为包含了四弘誓愿。“愿”即欣厌二门,欣求极乐,厌离娑婆。“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娑婆世界是众苦皆逼,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这些苦就是苦谛,我们这些迷惑的众生沉沦于苦海之中,要依苦谛发四弘誓愿的第一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从这里就知道,往生西方念这句佛不是为自己念,而是为一切众生,要发这个大菩提心,发度众生的心,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完全是厌世,为了自己得解脱求生极乐世界,那是决定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那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是从哪来的呢?就是由于众生无明烦恼集聚,迷惑造业,感召了种种的苦报。感召就是集谛,依集谛要发四弘誓愿的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我们为什么要求生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修学环境比我们娑婆世界殊胜多了,在极乐世界正报、依报都可以说法,而且说一切法门,昼夜六时皆在宣说妙法,这是道谛,依道谛发四弘誓愿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哪怕是五逆十恶带业往生,也是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就是依灭谛发四弘誓愿最后一个——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果没有藕益大师这样详细的解释,我们不知道一个简单的“愿”字有这么深的含义,其中包含着四弘誓愿、苦集灭道四谛,学习后就一目了然了。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这里是破疑。前面讲到“今愿今生”,有人问,今发愿应该说当生,为什么讲“今生”呢?回答有两种:第一、“约一期名今。”从出生到死亡为一期生命,“今”可以理解为这一生。只要我们当下发愿持名念佛,临命终时一定能蒙阿弥陀佛与清净大海众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第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刹那”是梵语,中文译为“念迁”,一个念头有九十个刹那,可见其时间非常之短。只要当下一念与阿弥陀佛相应,就能感召往生极乐的一念果报。如果念念皆与阿弥陀佛相应,念念皆往生西方。前面我们讲到,只要发起信愿念佛之心,在极乐七宝池中就有一朵刻着我们名字的莲花,如果我们勇猛精进地念阿弥陀佛,那朵莲花就越开越大;如果我们懈怠了,莲花就会枯萎。所以修学净土法门的人一定要勇猛精进,你在七宝池中的莲花越开越大,这样才是念念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应。“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妙因”就是信愿念佛,往生西方就是“妙果”,因地与果地从事相上讲,相隔十万亿佛刹,但是从理性上不出现前一念心性。藕益大师作了一个比喻,好比天平秤的两头,一头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精进念佛,一头是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具足深信切愿老实念佛,贪著于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娑婆世界这头就要沉下去,极乐世界那边就轻了;如果能精进念佛,往生的心非常强烈,娑婆世界这边五欲六尘就轻了,极乐世界那头就沉下去了,就看重了。如此虽有两头高低之分,但是不离一秤,妙因、妙果同样不离一心。“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何必等到娑婆世界业报尽了,临命终时才能生极乐世界呢?其实只要我们现在发起真信切愿之心老实念佛,当下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就光彩夺目,上面标有你的名字,你的身影就在上面显现出来了。讲通俗一点,就是你已经入了极乐世界的国界,不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只要业报身一尽,立即就生极乐世界。《净土圣贤录》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宋朝的可久法师经常诵念《法华经》,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称“久法华”。在元佑八年,可久法师坐着往生,三日后他又复活过来,和众人讲到,我已经到过西方极乐世界,所见的情形与经典中描绘的差不多。在西方极乐世界有金台有银台,金台银台之分就在于平时念佛的功夫,他看到金台上面刻的名字有成都广教院的勋公、明州孙十二郎及他自己,在银台上面标名的有明州徐道姑,这些话讲完之后可久法师又坐化了。后来孙十二郎临终之时瑞相显现,天乐鸣空,因为他是金台上刻的名字,瑞相非常显著。徐道姑往生之时,异香满室。所以往生西方,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信愿心,你诵法华不要紧,诵地藏不要紧,只要你所修的一切都是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这样叫一门深入,叫专修。我多次讲到,所谓杂修就是一会儿到弥陀净土,一会儿要到弥勒净土,一会儿要到药师净土,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专修就是这一辈子你所修的,哪怕一个善念、一件好事、诵一部经、念佛,都是回向往生极乐。当然对我们末法众生来讲,要以念阿弥陀佛为正行,其它为助行。

  【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是我们的心性,同时圆具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三慧,信愿行三资粮。只要一心念这句佛号,就能顿超五浊恶世,横出三界,了生脱死,所以是极圆顿之教。这些不是凡夫的意识心所能理解与分别的,难议难思。这样的法门只有藕益大师,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这些上根大智慧的人才能对此深信不疑。

  丁初、诸佛转赞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这段经文大意是,佛告诉舍利弗及弥陀海会大众,就像我现在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诸佛”一者指阿弥陀佛,二者指六方诸佛、十方诸佛。六方诸佛也同我一样,在称赞我释迦佛不可思议功德。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功德实在是赞叹不尽,在经中举了两件事情表示赞叹:第一,释迦牟尼佛能够示现在这五浊恶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值得赞叹。第二,在五浊恶世为众生讲解信愿念佛法门,这样的难信之法。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

  一切诸佛已经彻证了无量心性,所以智慧、神通、道力都是相同的,但是教化众生有难易之分,有些众生好教化,有些难教化,这不是佛的缘故,佛的智慧都是一样的,教化难易之分取决于众生的根机,众生根机有所不同,有些是利根,有些是钝根。

  【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

  两土之间成道说法有难有易,净土比较容易成道说法,浊土则成道难、说法难。“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我们前面讲到,宋代慈云忏主把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修行之难易作了十条对比,这里不再复述了。“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净土众生根机利,烦恼少,智慧深,业障少,为他一说法就能够信受奉行,契入佛的自性。而浊世众生智慧浅,业障深,障碍多,根机钝,对于甚深的大法很难生起信心,更谈不上依教奉行了,所以在浊世说法非常艰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对浊世众生讲圆顿之法,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浊世众生障深慧浅,很难相信。只能循循诱导,讲藏通别之法,先叫他三皈依,再受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慢慢去引导他,用这种渐法他能够接受,若只讲大法则很难信受。

  【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

  在浊世说净土圆顿之法更不容易。“余顿法”指除净土法门以外,圆教所阐述的法门,像参禅、持咒、修观,这些法门都是依靠自力断烦恼出三界的法门,对利根人比较容易,但是对钝根的人则很难。然而如果在这个时候讲信愿具足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能横超三界,不要断烦恼,念佛成佛这样的圆顿之法,相信的人则是更加少。

  【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

  这段进一步说明在五浊恶世弘扬信愿念佛法门之不易。“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顿修顿证”就是讲实相念佛,即佛即心是顿修,即心即佛是顿证。“妙观”是观想和观像。在浊世中说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这种法门,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只有利根的人才能生信。“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而在浊世中,说不劳观想、参究,只要具足信愿老实念佛求生西方,到了西方就可以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种法门,一般的众生很难生起信心,觉得太容易了,能得到这么多利益吗?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非九界众生能思能议的。所以这个法门是圆顿中第一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在浊世中说这样的念佛法门非常艰难。

  【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释迦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在这个五浊恶世中说此无上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的妙法。十方诸佛见闻之后,无不赞叹其勇猛。我们现在称释迦牟尼佛是“大雄大力”,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寺院住的地方是哪里啊?大雄宝殿。

  【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这段开始介绍五浊。“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是梵语,全称“劫波”,中文译作“时分”,劫是很长的时间,不能用我们世间的日月来计算。“浊”在《楞严经》中是这样解释的,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如若有人,投以沙土,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我们的佛性本来清净如水,现在被五欲六尘所覆盖,心不清净,浑浊了。时间本没有清浊之分,为什么有“劫浊”之说呢?因为这段时间包含了下面的四浊,所以这段时间就称为劫浊。《悲华经》讲到,在住劫当中,人寿八万至三万没有浊,当人寿减至两万岁时,众生就具足了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开始进入劫浊。当人寿减到一百岁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期,就进入了见思烦恼特别强烈的时期,我们现在称五浊“恶世”,就是五浊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现在还不是最浊恶的时候,到了人寿十岁,那时人的嗔心特别大,拔根稻草都能当利剑。在五浊恶世,众生斗诤相当激烈,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在这个时候,示现到我们这个世间,讲这样一个法门,非常不容易。在五浊恶世的时期,修什么样的法门才能得到解脱呢?藕益大师在这里非常清楚、肯定地告诉我们,“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带业横出”就是讲修信愿念佛法门,带业求生极乐世界。我们讲过出三界有两种方式,一种完全依靠自力,断见思惑竖出三界;第二种不要断烦恼,只要信愿具足把烦恼伏住,临命终时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这时也出离了三界。在末法,特别现在五浊恶世,只有修念佛法门带业求生极乐世界。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见浊,知见上面错误了,对这个世间的认识有错误,称为见惑。五利使,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利”是厉害,“使”是驱使。在劫浊时期,这五种邪见日益增长,炽盛超常,驱使众生迷惑造业,招致六道轮回的果报。

  身见,是执著于这个身体是我,是实有,为了满足身体的欲望而迷惑造业,遭受果报,六道轮回。我们学习过《心经》就知道,身体是四大和合的假物而已,是因缘所生法。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工具,我们成佛要靠它,到三恶道也要靠它,你可以用这个身体来念佛,也可以用它造恶业,做杀盗淫妄酒的事情。在佛典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出家修道的人一天出去参学,看到有个大汉手里拿着大棍,在击打地上一堆白骨。出家人很好奇,问他打白骨做什么。大汉回答到,这堆白骨是我前生的遗骸,它在世的时候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敬三宝,不舍布施,让我这世还在六道之中轮转,受贫苦之报,今天看到了它所以痛打一番,以解心头之恨。又有一天,这位修道人在山中树下休息,看到一位天人向一堆白骨礼拜,他又问天人为什么向白骨礼拜。天人回答到,这堆白骨就是我前世的遗骸,它在世的时候修五戒十善,恭敬三宝,孝养父母,广行布施,所以我这一辈子得生天上,享尽天福,要感恩它。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身体对修行人来讲就是一个工具而已,我们既不要糟蹋它,也不要过于贪恋它,而是要借助假相的身体来修行。不但身体如此,一切人事物都是我们修行的工具,不管是善知识、恶知识,都是你修行的工具。人家骂你,是修忍辱最好的助缘;人家来赞叹你,如如不动,顺逆境中都要如如不动。

  边见,就是偏见,看待问题不全面,偏执一边,这就是由身见引起的分别执著,主要表现为断见和常见。断见,就是认为人死如灯灭,谤无因果,认为没有来世,没有六道轮回。持断见的人目前在中国比较普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信仰,觉得没有来世,没有信仰是最可怕的,他可以胡作非为,今朝有酒今朝醉。只信仰金钱,不相信来世,这种人是非常危险的。现在社会上为什么存在很多问题,就是由于持断见造成的。与断见相反的就是常见,佛在世时古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其中一种外道就持常见,认为人死之后变人,狗死以后做狗,富人死了投胎还做富人,穷人死了还是做穷人。我们看死囚犯有些非常迷惑,说二十年后还是一个好汉,他不知道迷惑造业要堕落了,以为自己将来还会投胎做人,不一定的。

  见取见,是执著于自己错误的观点,不肯听别人的,不肯听正法。

  戒禁取见,持非佛戒,或者修无益的苦行。我们前面讲过一些公案。

  邪见,与佛法不相应的见解都称为邪见,以上四种也称为邪见。最大的邪见就是认为没有因果,修学佛法的次第第一个就是相信因果。

  “昏昧汩没。故名为浊。”“昏昧”是昏沉暗昧,“汩没”是流水汩没。比喻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知见,充满了以上五种邪见,就是整天昏头转向,如同在黑暗之中处处碰壁。又如不会游泳的人到河里面,会被河水淹没溺死。见惑能够污染我们自性清净的佛性,称为浊。见解真的非常重要,我们要深入佛的经藏,才能得到正知见。佛在经中告诉我们,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果这个时候你不依法而依人,往往会落入邪见之中,佛弟子一定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我们现在就是处于见浊之中啊,种种邪见障碍我们的身心,要想了生脱死只有修学念佛法门。现在众说纷纭,不知道听谁的,那很简单,你不要多想,就是发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决定不会错,决定安全。这个法门不要观想,不劳参究,不假任何方便,只要信愿具足,称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藕益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五明学佛网:藕益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一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二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三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四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五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六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七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八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九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一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