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六)


   日期:2017/1/16 15: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导言

  净土宗五经一论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在这五经当中,以《阿弥陀经》最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对它的义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历代大德对于这部经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师所著的《弥陀圆中钞》,莲池大师所著的《疏钞》,及我们要学习的藕益大师所著《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是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一本关于《弥陀经》的注解。大师称赞此注解是“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于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此注解,可见藕益大师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是观音菩萨再来。

  《要解》虽然精当简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较专业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写成,这对同修来讲,确实有点困难。近代的宝静法师以及圆瑛法师又先后对《弥陀要解》进行了注释,写成了《亲闻记》以及《讲义》。虽然两位大师所处年代离我们较近,但他们所注解的这些讲义,在一些初学佛的人看来仍然比较吃力。由此我们连载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释的本源法师开示,今天登载讲义最后一期,敬请恭敬耐心体会,佛法从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弥陀要解》。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瞋。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

  烦恼总说有六大根本烦恼,还有二十种随烦恼。根本烦恼如同树木的根,随烦恼就像树叶枝干,只要将树根砍断,树叶枝干也会随之枯萎。同样的道理,我们对治烦恼,就要对治六大根本烦恼,其它二十种随烦恼也会随之而断。六大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及见惑(邪见)。烦恼浊就是贪、嗔、痴、慢、疑,即思惑。见惑断起来比较容易,一下子就可以断除,所以叫“五利使”;而思惑,贪嗔痴慢疑这五种烦恼是慢慢生起的,要断除也非常慢,叫“五钝使”。劫浊之时,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期,五种烦恼越来越厉害,恼乱我们的身心,驱使我们迷惑造业、受报。

  五钝使第一个“贪”,贪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三时系念》有偈曰“诸苦皆由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因忘自性弥陀佛,忆念纷驰总是魔。”我们痛苦的根源就是贪,贪财、色、名、食、睡,这是地狱五条根,现在社会上的人,都是被这五种欲望所束缚。我们在顺境中要把这五欲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智慧哪里来?要学习经教,只有了解事物的真相才会看破。佛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财色名食睡是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想。看破之后要放下,放下就要下功夫,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来讲,就是信愿具足、老实念佛,一心求生西方。

  嗔,也是我们很容易犯的毛病,遇到逆境嗔心最容易爆发,嗔心爆发时,什么学佛,什么因果,统统都忘记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致对方于死地。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以前诵经、布施好不容易积累的功德,都被嗔火一下子烧掉了,正是“火烧功德林”。嗔是修行的一大障碍,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如果不能克制住嗔心,临命终时一念嗔心就会让我们堕入恶道,不能往生西方,所以修学净土法门一定要戒嗔。佛在世时,有一位阿耆达国王,造佛塔寺、布施供养,累积了种种的功德,本应得到将来往生天道享乐的果报,但是在他临命终时,服侍的宫女将驱逐苍蝇的扇子掉在他脸上,国王因此动了嗔心,随即投生畜生道变成了一条大蟒蛇(蛇的嗔心是很大的)。国王做了这么多功德,但因一念嗔心,最后变成大蟒蛇,所以修学佛法的人一定要戒嗔,不管顺境、逆境都要淡定。

  痴,对世间的真相不了解,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无净计净,不知道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无我,没有能力分辨正邪、是非、善恶,都属于愚痴的范畴。如果不按照佛法修行,标新立异,显异惑众,也是愚痴的表现。

  慢,傲慢也是我们常犯的毛病,可概括为五种:一、我胜慢。总觉得自己的条件比别人好,出身好,比别人富裕、有才华,觉得自己佛法学的好,发心比别人大,这时说话总喜欢凌驾于人,甚至呵斥于人,就是我胜慢的表现。二、我等慢。遇到同一等级、同一层次的人,喜欢找别人的毛病。比如同一时期学佛的,其中一个人出家了,另外的人心里不服气,他跟我一起学佛的,现在出家了,凭什么要我去恭敬他?这就属于我等慢。三、我劣慢,或卑慢。自己条件不如别人,但是为了掩饰自卑而故作高态。有些人看到有钱人,心态不平衡,觉得他有什么牛呢,不就是多几个臭钱吗?这就是我劣慢,非常自卑,心里又不服气。四、邪慢。没有德行却自认为很有德行,没有修行却自觉修行很好,说话总是冷嘲热讽讽刺他人。比如见到有人安心修行,却说人家是盲修瞎练,就属于邪慢。五、增上慢。依照自己的思维去理解佛法,自以为正解如来真实义,别人都不懂,自己是人上人,就是增上慢。佛法讲“我慢山高,法水不停”,傲慢的人是得不到佛法法水滋润的。大家在这里听经,如果没有谦虚的心,就是左耳进右耳出,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啊,不需要学了。大家注意观察,傲慢的人都比较骄傲,喜欢自赞毁他,凌驾于他人之上,比较爱慕虚荣,这都是傲慢的表现。傲慢的根源就是愚痴,不了解一切众生佛性都是平等的,觉得自己厉害,听不进别人的话。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诸佛”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对未来佛还能生起傲慢心吗?

  疑,修学佛法的人往往会有三种怀疑:第一、怀疑自己。自觉障深慧浅,福报浅薄,没办法成佛。所以藕益大师对净土法门讲到六信,其中第一个就是“信自”,要相信自己的佛性与佛没有两样。第二、怀疑他人。亲近的善知识很年轻,小和尚一个,“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对依止的师父产生怀疑。第三、怀疑法门。对所修的法门产生怀疑,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他不相信,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所以听到别人介绍其它法门,他马上去修其它法门了,如此反复,始终不能一门深入。佛法讲“信为道源功德母”,信非常重要。修学佛法的次第以信为首,如果没有信,后面的解、行、证也就没办法建立了。修学净土法门也以“信”为基础,没有信怎么会发愿,如何会导行?“疑”是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一定要断疑生信。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会使众生心烦意乱,迷惑正信,所以称“浊”。

  【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没有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恶,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当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超越当下的烦恼浊。如果修学其它法门,则是很难超越的,前面我们多次讲到,要把见惑断尽就非常不容易了,才初入圣流,更谈不上断尽思惑。在末法时期,只有依靠信愿念佛法门才能超越。这里“凡心”是念佛的心,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是一不二,能念的是我们的心性,所念的是心性的名字,心佛不二,心外无佛可念,念来念去还是念自己的心性,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只有这样念佛方能得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众缘和合而生即是众生,这里“众缘”指五阴,色、受、想、行、识。“见”是见惑,“烦恼”这里指思惑,我们得到这个业报之身,就是因为见思烦恼的缘故,依见思烦恼迷惑的深浅、造业的不同,感召不同的众生之相。人道众生见思烦恼比较浅,懂得布施持戒,肯定感召长寿富贵的果报;见思烦恼迷得深,造杀生、偷盗、邪淫种种恶业,就感召贫穷短命多病的果报。众生由五阴和合而成,五阴就是《心经》中的“五蕴”。“阴”是“覆盖”的意思,五阴覆盖了我们的真如佛性;译作“蕴”有集聚义。五阴分别是色、受、想、行、识,人就是由这五阴组合而成。(一)色,就是物质,我们这个身体看得见摸得着,就是色。色有四大特性,就是平时讲的“四大”皆空,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合而成。地大,坚硬义,像我们身体中的牙齿、骨头;水大有润湿性,血液、鼻涕就属于水大;风大,像呼吸,有动性;火大,有暖性,像我们的体温,所以身体是由这四大和合而成。四大是物质,称为色法。此外,还有心法,指精神方面的,就是受想行识。(二)受,领纳义,感受,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接触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领纳外境,产生种种的感受。(三)想阴,即第六意识,领纳了外境,通过第六意识去思量分别种种苦、乐感受。(四)行阴,第七末那识,它执著于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同时有传导作用,把前六识的信息传入到第八识中。(五)识阴,即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我们的心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心识去投胎,阿赖耶识里面包含了我们在这个世上所造的善恶业,如果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随顺我们的善恶业去投胎,也是阿赖耶识去投胎,阿赖耶识就是俗称的“灵魂”。五阴和合,也就是物质跟精神和合,即是假名众生。《心经》有“照见五蕴皆空”,你如果知道五蕴的空相,能够放下,那就得大自在了,达到这种功夫就已经断除了见思烦恼,就是阿罗汉的境界了。

  “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色”是色法,“心”即心法,色心二法皆是漏劣。这里又运用到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色法漏劣对应四念处的观身不净,这个身体天天洗但是从来没有干净过,是个臭皮囊,过于执著自己身体的人一定要修不净观,我们讲过有九种不净。心法漏劣,表现在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受是苦指受阴,不管苦受、乐受还是舍受,其实全部是苦受。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讲想阴、行阴、识阴,我们的念头不断地变化,同时我们的身心世界于一切法当中不能主宰,得不到自在。色心二法皆是漏劣,名众生浊。“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极乐世界皆是莲花化身,相好庄严,没有漏劣的色心二法,对净土同修有很强的吸引力。一定要具足信愿执持名号求生极乐世界,才能超越众生浊。如果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之心,对娑婆世界没有欣求之心,肯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生脱死。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命浊者,“命”指生命,生命是由色法(身体)与心法(精神)构成的,如果但有色身,只有色法没有心法,没有受想行识,这个色身不能构成生命,就是一个死人了,时间长了必然要腐败;如果但有心法没有色法,也无法形成生命,心法没有依托。“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因”是见浊、烦恼浊,即见思烦恼,“果”是众生浊,就是感召的业报身,这二者并劣。因为见思烦恼的缘故,迷惑造业,就感召到现在这个有漏的业报身。从我们来到世间的那天开始,就在向死亡倒计时,过一天就少了两个半天,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过生日、过年的时候就不会去庆祝了,因为在向死亡迈进了。释迦牟尼佛示现到我们这个世间的时候,众生的平均寿命是一百岁,现在处于减劫的时间,每过一百年人寿减一岁,现在距释迦佛出世过去两千多年了,人寿就减了二十多岁,现在平均寿命是七十多岁,寿命短促,所以称命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在命浊中我们的寿命非常短暂,必须要修一个一生能成就,比较稳当的法门,修这个法门不要太长时间,不要费心思参究,不劳勤苦,这就是信愿念佛法门,除此没有其它法门。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这里再次强调我们修念佛法门,不是单单地嘴巴在念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里面都要包含信愿,不然就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嗓子也枉然。藕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信愿属于慧行,只有具足信愿去念佛才能往生西方。《三时系念》中讲到,净土求生全在发愿,所以一定要信愿念佛。只要信愿具足执持名号,就能转五浊为五清。五浊是我们迷惑造业所召感的果报,当我们心地清净之后,就能转五浊为五清,这就是境随心转的缘故。“转劫浊为清净海会”,现在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炽盛的时期,只要我们信愿念佛到了极乐世界,那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是清净之法,海会聚会,没有五浊,也就没有劫浊。“转见浊为无量光”,“见浊”就是邪见炽盛,现在这个时期种种邪见多如牛毛,信愿具足执持名号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里的众生全部具足正知正见,无量光的光明代表智慧,那个地方众生皆具足无量的光明,即是无量的智慧。“转烦恼浊为常寂光”,“烦恼浊”是思惑炽盛,现在这个世间的众生被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所牵,自性得不到清净,内心得不到清净,为诸烦恼所扰,信愿念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就能证得涅槃三德,就是常寂光——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众生浊”指我们身心世界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边是莲花化身清虚妙体,哪怕带业往生下品下生的众生,身体都等同于阿弥陀佛。“转命浊为无量寿”,“命浊”指我们在娑婆世界的寿命非常短暂,但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等同于阿弥陀佛。五浊能够转成五清,根本的力量就是信愿具足老实念佛,可见念力不可思议。如果娑婆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具足信愿念佛,那我们娑婆世界就能变成极乐世界了。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故”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文一句佛号能转五浊为五清,接下文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修的法门也是信愿具足念阿弥陀佛,释迦佛也是示现的念佛。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就是我们心性的代名词,念佛就是念我们的心性,念佛成佛。藕益大师在这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释迦佛也是念佛成无上正等正觉的。释迦佛慈悲心切,不但自己成佛了,而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成佛的方法告诉我们这些浊世众生。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释迦佛的果觉全体是什么?即是阿弥陀佛,他因地念的是阿弥陀佛,果地也成就的是阿弥陀佛。释迦佛通过什么形式把修持的方法告诉我们的?就是通过《弥陀经》,在经中劝信、劝愿、劝行,从这里可以看出,念佛法门根本的修持还是以念佛为主,经典只是一个说明书,告诉我们具体修学的方法。所以诵念经典不单单是嘴巴诵,而且要心念,一定要明白经典的意思。我们皈依的时候,皈依法要深入经藏才会智慧如海,不单单是一诵而过,一定要明白它的意思。“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能于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这是诸佛所行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方能究尽,难行能行。这样的境界不是九法界众生能够依靠自力信解的,不但我们六凡法界,就是等觉菩萨也难依靠自己的力量信解。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能够在这里发起信愿心称念这句佛号,这是释迦佛跟十方一切诸佛加持的缘故。佛是佛光普照,对众生不简怨亲,如果佛菩萨加持我们,但我们还是没有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这个原因不在于佛,而在于我们众生自己。好比太阳光普照大地,你撑一把伞太阳光就照不到你了,这把伞就比喻障碍,业障很重。怎样破除我们的障碍呢?还是要发大心,信愿具足念这句佛号,这样业障才会消除。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经文有“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部经典是为我们这个世界众生而讲的,这里“诸众生”即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人道众生,而这个法是一切世间众生所难相信的。一般讲有三种世间,佛的正觉世间、九法界有情世间、器世间(依报国土),这里讲到“一切世间”包括了九法界有情世间及四土的依报器世间。在一切世间里,下至六道凡夫上至等觉菩萨,都很难相信信愿念佛法门,所以称为难信之法。

  丁二、教主结叹

  【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这段说明科意。“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流通分的第一科是劝信流通,是诸佛劝导各自世间的众生。这一科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劝导娑婆世界的一切世间众生。“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在上一科中有别指、通指二义,“汝等众生”是别指,“一切世间”是通指,但在本科当中只讲为一切世间,而不讲为诸众生,省略了别义,只讲通义,因为通义里面包括了别义。“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汝等众生包括了彼国的九法界众生,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一切世间,也指九法界众生,其中文殊菩萨在菩萨法界,迦叶尊者属于二乘,在二乘法界,都在劝导的范围之内。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释迦牟尼佛对当机的舍利弗尊者及弥陀海会大众讲到,你们大家应当知道,我能够在这个五浊恶世,修此难信的信愿持名念佛法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又能为一切世间众生说此难信之法,实在是难上加难,所以称“是为甚难”。释迦佛说这段经文用意很深,我们现在不是说自己在学佛吗,那就要以释迦牟尼佛作为榜样,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释迦佛行这个难行之法,成正等正觉,是自利;为众生讲解这个难行之法,就是利他。所以我们现在修学佛法,不但自己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而且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佛讲这段经文用意就在此地。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这段说明这个法门难遇难逢。“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信愿持名念佛法门是第一圆顿无上法门,念佛成佛,不需参究,不劳观想,只要一心专持名号就能圆转五浊恶世,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生起信心,有了深信才能契入,这个法门不是凡夫用意识心去思维分别的,它是无上圆顿不思议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大智”就是佛具有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大悲”就是同体大悲,体现佛悲智双运度众生。佛以大智大悲之心来到这个五浊恶世,示现念佛成佛不思议的难信之法,难行难行,难得能得,从而成就无上菩提。佛亲自见此信愿念佛法门的利益,可以圆转五浊为五清,亲自向众生宣扬信愿念佛圆顿法门,要让一切众生修学这个圆顿之法,同出五浊恶世。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示现这样做,我们现在的众生就没有福德听闻如此殊胜的大法,更谈不上信愿具足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样的法门是难遇难逢,百千万劫难遭遇,作为佛弟子一定要感恩释迦佛的大恩德。以下五段说明生活在五浊之中很难超越。

  【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

  “劫浊”就是指这个时间不好,生活在劫浊当中的众生往往会被时间所困。像我们现在社会,科技高度发达,每个人的工作压力很大,哪里有时间去修学佛法?都是为时间所困,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时间。处于这样的劫浊当中,就没有时间去参究、观想,唯一的出路就是修学这个法门,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

  处于见浊中的众生,种种邪见炽盛,自己没有真智慧,往往被邪智所迷惑,没有能力去分辨是非邪恶。而且《楞严经》中说到,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往往会被邪师所迷惑。那怎样才能不被邪智邪师迷惑呢?很简单,只要信愿具足,念一句阿弥陀佛,没有什么风险。

  【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

  处于烦恼浊中的众生,思惑烦恼炽盛,烦恼有八万四千种之多,而一切烦恼的根本以贪为上首,贪五欲,一种是财、色、名、食、睡,一种是色、声、香、味、触。现在的众生往往是迷于五欲当中,有多少人不是在为五欲而奔波呢?在这种烦恼炽盛的情况下,也只有修这个法门才可以得到解脱。

  【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

  处于众生浊的众生,由于见思烦恼的缘故,感召了粗弊的五阴和合色身。一般的众生就执著于身体是我,不觉得这个身体不净,贪恋于这个臭皮囊,每天要化妆美容,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能洞察身体的不净,也没有远大的志向,不能奋发图强求清净庄严的果报。在众生浊炽盛的时期,也只有信心具足修这个法门,才可以得到解脱。

  【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处于命浊当中的众生,寿命无比的短暂,无常大鬼伴随着我们,我们身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犹如石火电光,一闪而过。佛在《四十二章经》中问弟子,人的寿命有多长?第一位弟子答“数日间”,几天的时间,佛说他不知道。第二个弟子回答“饭食间”,吃一顿饭的功夫,佛讲他也不知道。第三个弟子答“在呼吸间”,佛讲到这才是真正的答案。我们的生命有呼吸它就存在,没有呼吸它就结束。所以修行人要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在这种命浊时期,生命非常短暂的情况之下,只有修学信愿念佛法门才能够得度。

  【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

  如果不明白信愿念佛法门是求出五浊的第一方便法门,还认为有其它的方便法门可以出离三界,那都属于邪知邪见。“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藕益大师在这里作了一个比喻,好比在燃烧的房子里面,还在嬉笑玩乐,还在讨论怎么出去的方法,不抓紧时间逃出去。三界犹如火宅,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时间去讨论呢?抓紧时间,信愿具足,老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啊!

  【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只有知道了五浊难出,唯有靠信愿念佛法门,靠这个难信的法门才能超出,明白了这些道理才会发心老实念佛。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反复地讲五浊难出,念佛法门难信,目的就是叮嘱我们五浊难出,只有修这个法门才可以出离六道。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这段经文是法会结束时的总劝,阿难尊者所说,描绘了法会结束时的场景。佛讲完这部经后,当机众舍利弗及诸比丘大众,一切世间来此听经的天人阿修罗等众,都无比的法喜,接受了佛的教化,礼佛而去,回到自己的住处念佛去了。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净土法门非常不可思议,只要信愿具足念这句佛号,就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不要断烦恼,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不但凡夫不可思议,等觉菩萨也不可思议,所以谓“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弥陀经中可以看到实智第一的文殊菩萨,权智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一位是菩萨众中智慧第一,一位是声闻乘中智慧第一,但都不能深解净土法门的深意,这个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所以无人能够发起启问。

  “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佛具有妙观察智,他观察到众生听闻这个法门的机缘成熟了,所以慈悲心切,不待众生提问就为之讲解这个法门。“令得四益。如时雨化。”要让众生得到四悉檀之益。众生长期以来一直在六道之中迷惑轮回,一下子遇到这样殊胜的大法,不要断烦恼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诚如甘霖滋润我们的心田,藕益大师将此比作久旱大地得到了及时雨的滋润。下面解释四悉檀益。

  “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听闻这样的殊胜大法之后,身心皆自在,名欢喜,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毫无疑惑名信”,不但释迦佛如此说,十方一切诸佛都无比赞叹这个法门,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我们对佛的话丝毫没有怀疑,这是信。“领纳不忘名受”,听闻这个法之后,全盘接受,领纳于心,就是受。我们凡夫听闻这个法门以后,业障很重,左耳进右耳出,就没有把它全盘接受,所以在末法时期一定要多听经闻法,长期熏修,让道心恒常精进。这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释迦佛大悲心切,示现到五浊恶世为众生讲解这个难信之法,众生听闻这个法门之后,能够依教奉行,必定出离三界,所以佛对我们的恩德无比浩大。虽然父母对我们有恩,成就我们的色身;老师对我们有恩,教给我们知识,然而佛陀的教法能让我们出离六道轮回,能够成佛,这是一切世间恩德不能相提并论的。那我们怎样报佛恩呢?上报四重恩要报佛恩啊。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教奉行”,按照佛所讲的去做,信愿具足老实念佛,这就是报佛恩最好的方法,就能对治烦恼五浊之恶,这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大众听闻这个法之后,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了,回去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诲,信愿具足老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这就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要解》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还有藕益大师的跋文,作跋文的目的还是劝大家信愿执持名号,求生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藕益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五明学佛网:藕益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一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二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三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四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五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六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七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八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九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一讲 

 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十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