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杂宝藏经》的结构模式


   日期:2017/4/18 21: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杂宝藏经》既然是佛经,就有别于一般的故事,不可能通篇都讲故事,也有说理的成分,有些篇目说理所占的比重还很大。而且出于宣说佛教义理的需要,《杂宝藏经》还形成了固定的文本结构模式和故事结构模式。

  (一)文本结构

  《杂宝藏经》的文本结构主要有两种:二段式和三段式。

  二段式一般都是开首直接讲述故事,故事的叙述方式往往是先顺序,后倒叙。顺序部分讲“果”,倒叙部分讲“因”。如第20则《波斯匿王丑女赖提缘》的主题是:辱骂得恶报,布施得福报;辱骂佛者变丑陋,念佛使丑女变成美人。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分毫不爽。故事先说赖提有多丑,后说赖提为什么这么丑,即赖提长得丑的前生因缘。第21则《波斯匿王女善光缘》的主题是:自作善恶,自受其报。敬重佛、供养佛者能得大富大贵。阻拦他人供养佛者受贫贱之苦。故事首先叙述波斯匿王的女儿善光即使嫁给最贫穷的乞丐也能发财致富,享尽荣华富贵。然后讲述善光今生受福报的前生因缘。

  三段式的结构模式为:引子加故事正文加结语。引子往往以佛祖与诸比丘的问答引出故事,一般分为四层:先是佛祖宣说教义。接着是诸比丘称赞佛祖。然后是佛祖以“非但今日……过去亦尔”的句式应答诸比丘的称赞。最后以诸比丘顺着佛祖话头的提问引出佛祖的故事。故事正文后面的结语往往说明故事中的人物是当今的谁谁。结语的意义:一是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思想。二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佛教故事要让读者认为是真实存在过的事实,而不是文学的虚构,这样才有宗教启示意义。对于佛教徒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只有让人深信不疑,才能吸引人信仰佛教,使人愿意接受佛教的教义和教诫,并以教奉行。

  如第3则《鹦鹉子供养盲父母缘》的文本结构即为三段式。开头是佛陀直接向弟子说理。中间是佛陀讲述的关于他自己的本生故事,说的是他前世为鹦鹉时是如何供养自己的父母的事情。结语指出故事中的人物是当今的谁。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有过渡句“非但如今,于过去世……”,以这样的句式将说理部分与故事部分巧妙地串联起来了。第4则《弃老国缘》的文本结构也为三段式。开首是诸比丘与佛陀的问答,以引出下文佛陀讲述的故事。中间是佛陀讲的故事。结尾指明故事中的人物是现在的谁。诸比丘与佛陀的问答由叙述人转述。以佛陀所说“不但今日,我于过去无量劫中,恒恭敬父母耆长宿老”的语句和紧接着诸比丘的“过去恭敬,其事云何”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故事。佛陀所讲的故事是对诸比丘的提问所作的回答。

  卷五第51-72则及卷七第83-90则故事都是同一个主题的因缘故事:主人公因行善获生天之福报。除主题相同外,这些故事还有一个共同点,即文本的叙事模式是固定的,形成了不变的套路。这类故事的文本结构分为二段式和三段式两类。二段式的前半部分叙述主人公因行善而生天。后半部分叙述主人公从天宫下到佛所,听佛说法而得果位。众比丘因感到惊奇向佛祖询问主人公生天的因缘,佛祖作答。三段式的开头与二段式的前半部分相同。中间是帝释以偈语问主人公生天的因缘,主人公以偈语作答。结尾与二段式的后半部分相同。实际上,二段式与三段式的叙事模式基本相同,只是二段式缺少帝释与主人公以偈语问答的部分而已,但故事的主干结构是一样的。这类故事的文学价值在于:叙事手法统一中有变化。统一表现在:故事的主题相同,叙事模式相同,故事结构基本相同,结尾部分的句式相似。变化表现在:一是故事结构有二段式和三段式之分;二是同是三段式,叙事结构有细微的变化。第51、52则开头没有叙述主人公因作何善业而生天,而是描述了已经生天的主人公光彩照人的仪容仪表。第51、52、53则故事在主人公以偈语回答帝释的提问,说明自己生天的因缘的后面,有帝释的偈赞,三段式的其余几则没有偈赞。第65则是三段式的变体,只有三段式的前两个部分,而没有三段式的“结尾”部分,因为主人公布施的对象是罗汉,而不是佛祖,不存在“听佛说法,佛说因缘”的事件。

  这22则故事叙事模式固定不变,变化的是主人公,及主人公行善的具体事件。从文学的角度说,这种固定不变的叙事模式反复出现显得单调,但从宗教的角度而言,这样做是必要的,用固定不变的叙事模式和基本相同的故事结构反复讲述同一个主题,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行善得福报”的教义。

  (二)故事结构

  《杂宝藏经》故事结构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两种。单一结构,经文只有一个故事。如《十奢王缘》就属于单一结构。所谓复合结构是指文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有关联的故事组成,后一故事往往是由前一故事引出的,但两个故事宣说同一个主题,后一故事进一步深化前一故事宣说的义理。如卷一第2则《王子以肉济父母缘》即为复合结构,文本由两个本生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在逃难途中,当粮食断绝时,王子以自己身上的肉济养父母。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儿子孝养双目失明的老父母。“王子以肉济父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来讲完这个故事就可以结尾了,不必再有下文。但佛陀接着又讲了主题相同的第二个故事。这是为什么?从宗教的角度说,佛陀用两个主题相同的故事反复说教,是为了增强宣说的力度,强调孝顺父母、供养父母之重要。从叙事的角度说,复合结构可以增加故事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也可以扩充文本的容量,使故事不单调。两个故事同中有异,多样统一。相同处:故事主题相同,都是孝养父母;主人公所受的福报相同,都是逢凶化吉,死里逃生;两个故事中都有“发誓”这一情节。不同处:“发誓”的情节雷同,但誓言的内容及誓言所包含的佛教义理不同。前一个故事是王子发誓以证明自己对于割肉供养父母之举并不后悔,强调的义理是“慈孝”,这是故事中的显性主题;后一故事是睒摩迦发誓以证明自己对于向他误射毒箭的国王没有憎恨之心,强调的义理是“宽容”,这是故事中的隐性含义。又如第28则《昔仇伽离谤舍利弗等缘》也是复合结构,由三个故事组成,故事中套故事。前两个故事有因果关系。第三个故事与前两个故事没有因果关系,因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情节、主旨皆与前两个故事有别,但第三个故事与前面两个故事又有内在逻辑联系。联系之一,第三个故事是由前二个故事引出的。联系之二,故事中的事件有相似之处,都与诽谤有关,且诽谤之事都是男女关系之事,只是受诽谤者对待诽谤者的态度和行为不同而已。三个故事相互串联,每个故事侧重宣说一个主旨,又相互涵容,共同揭示“诽谤”这个主题。

  《杂宝藏经》的复合型故事结构多为主从式结构,一般为今生故事加前生因缘故事。或者前后故事的角色相同,或者两个故事中的人物不同,但相互有关联,后一故事中的人物是前一故事中的人物的前生。如第5则《佛于忉利天上为母摩耶说法缘》的主题是孝敬父母,拔母苦难。文本由两个故事组成。前一故事讲述佛祖到忉利天上为母说法,使其母脱离三恶道。后一故事讲述在过去世中佛祖为猕猴王时把掉进深坑的老母从深坑中救出。又如第95则《拘尸弥国辅相夫妇恶心于佛佛即化导得须陀洹缘》,第一个故事是与佛有关的今生故事,说的是佛祖以神通降伏和感化凶残暴虐的拘尸弥国辅相夫妇之事。第二个故事说的是佛祖的前生鹦鹉王规劝迦尸国王改邪归正之事。

  (三)叙述结构

  文本结构是文本的谋篇布局的方式,是叙事作品中的表层结构,它与具体的故事内容和故事情节无关,好比收藏故事的一种容器,什么样的故事都可以往里面放。故事结构是文本结构背后的叙述者组织和讲述故事的方法,它关涉到具体的故事内容和故事情节。叙述结构有别于文本结构和故事结构,是一种隐藏在具体故事叙述背后的深层叙事结构,它不但牵涉到具体的故事内容和故事情节,还包含着叙述者的话语策略和叙述意图。如果说分析故事结构侧重于故事的内容和主题的话,那么分析叙述结构应侧重于故事的内容和主题是怎样表现在故事叙述中的。

  《杂宝藏经》故事的叙述结构中最值得称道也最能显示其文学性的是双层结构的运用。这在第4则《弃老国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则故事说的是老人的智慧达成了由“弃老”到“敬老”的转变,宣扬要敬重老人,孝养老人。故事用明暗两条线索揭示敬老、养老这一主题。从叙述结构角度来说,用的是双层结构,即故事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层面。表层结构就是故事中的明线,深层结构即故事中的暗线。历来的研究者只注意明线,而忽视了暗线。实际上暗线宣说的义理是对明线宣扬的主题思想的强化和深化,它在表达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故事中的明线由大臣的父亲解答天神提出的九个难题串联而成。这九个难题依次为:(1)辨别两条蛇的雌雄。(2)解答“谁于睡者名之为觉,谁于觉者名之为睡?”(3)称大白象的重量。(4)解释“一掬水多于大海”的道理。(5)天神变成一个形销骨立的饥饿者,问世上有象他这样饥饿穷困、骨瘦如柴的吗?(6)天神变成一个带着手铐脚镣,脖子锁着铁链,全身冒火,烧得烂焦的人,问世上还有人比他更痛苦的吗?(7)天神变成一个端正美丽绝世无双的女子,问世上有比她更端庄美丽的人吗?(8)辨别檀木的根梢。(9)辨别两匹形色一样的白母马,哪匹是母,哪匹是子。老人以其智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一解答了天神所出的难题。国王原先以为是大臣自己解答了这些难题,当知道事情真相后,猛然醒悟,明白老人有智慧、有大用,老人是个宝,于是下旨普告国人不准遗弃老人,必须敬老、养老。九个难题中,第一、第三、第八、第九个难题是具象的,贴近生活,可以用常识、生活经验作解答,且这些问题本身与佛教义理没有多大关系,纯粹是为显示老人的智慧而设置的。其余几个问题都是抽象的,并与佛教义理紧密相关,实际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宣说故事的主题,或者是从正面说明孝养父母可得福报,或者是从反面强调不孝顺父母必遭恶报。这些问题单凭常识与生活经验回答不了,必须熟悉佛教义理,且有很高的悟性才能解答。由于双层结构的运用,大大扩充了故事的思想容量,既使故事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更多的含义,也深化了故事的主题。故事设置九个难题也颇耐人寻味,表面看来是不经意为之,事实上是刻意为之,包含着说法者或撰经者的良苦用心。若故事的题旨是“老人智救王国”,那么,不必设置这么多的难题,光有四个具象的难题就足够了,对这四个难题的解答已足以显示老人的智慧。然而,这则故事的题旨是借“老人智救王国”这个故事宣扬敬老、养老的重要性,那么设置其他五个难题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对于这些难题的解答不仅将佛教义理表现在故事的叙述中,而且大大深化了敬老、养老的主题思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