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老居士答问:谷响集


   日期:2010/12/20 2: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昧耶戒佛弟子黄念祖敬答客问

 

   

    夫一切法从因缘生。因缘牵引成种种事,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此集之印行亦是随缘演变,非始料所及。戊午岁(一九七八)起开始酝酿注解《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乃谢绝酬应,于故交今雨之间唯通鱼雁。数年之间论佛之书札颇多,不意江南有热心居士,抄出所得书信,蔚然成册。认为有益,坚主刊印。复蒙上海悲誓宏深为法忘身之郑老居士赞助。愚虽再三婉谢,亦未获允。于是乃仰体诸君子之大心,不揣愚陋,捡得讨论佛法函件六十余通,于中遴选,校定删节,乃成斯集,敬作供养,并请教正。

    集名谷响,盖取自永明大师之《宗镜录》。其百卷之末有偈云: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数年来诸方贤达不耻下问,乃引起幻士之酬对。下愚之掬诚献曝,正如谷响之应和。空谷回响,随声而应,故名《谷响集》。

    《宗镜录》之宗旨为泥牛水上行。此语直似金刚王宝剑,斩断一切情计。至于本集宗旨,愚则效颦仍用此五字,而变其次序为水牛泥上行。水牛者,天地间一蠢物耳!呆头呆脑,千丑百拙。若问其行处,亦只是水塘里打滚,粪土中操作。毫无文彩,更不奇特。夫牛之耕田,唯知牵犁曳耙。愚之答问,唯知随机而应,率真而言,宁可身受地狱苦,不把佛法作人情。于是拖泥带水,而作落草之谈。以言遣之,未曾道著一字。五十封信,总是落二落三。直是扯葛藤而已。今以世法为喻,水牛焉比拖拉机,上机利智自当机械化、电力化、自动化,而永弃水牛。但在山区无法使用拖拉机之处,水牛尚不失其助耕之用。古德云:若要会,也须从这里过。故本集或可为初修作他山之助而已。

    本集所答之问者:有初信、有未信,有初修、有久修,有禅、有净、有密,有专修、有兼修,种种不一。故所答亦随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若无般若,则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终难作饭。若不以净土为归,则于现世,决定难出轮回,再出头来,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呕心沥血以此为劝也。

    念祖乃具缚凡夫,谬误难免。禅宗有陈解问之说,指陈明本人见地,参以请大德指教或印证。当前拙见已备显集中,谨以此集作个问端,敬向诸方请求指示。故此集非答话也,实为陈解之问而已。敬请诸方大德不吝慈悲,垂赐棒正,不胜企祷之至!

 

答信摘抄

                                 (一)答小友

    为了更好地继承既往与迎接未来,都必须了解佛法。

    接到来信,我很高兴。您纯正朴实,心地光明,沉默寡言,不与人争,所以不同于凡俗。有许多人善言说,广交游,办法多,门路广,实际只是小聪明,佛法称之为世智辩聪。这种人学佛至为困难,称为八难之一,与盲、聋、哑、精神病患者,处于同一的行列。

    信佛与否,尚为第二步的事,但对于佛教的理解则刻不容缓。日人有一部《禅学讲义》,其中说只要是一个人就必须理解禅。我觉得这个要求未免太高。只要每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能理解禅,那就很不错了。实际上,在一百年前,中国的旧社会基本上就有这种情况。过去的文人如果对于禅宗一无所知,他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像个市侩。因为自从汉代佛教流入中国后,便在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音乐、政治、经济各领域都起了升华作用,各个方面都因为摄取了佛教的新血液而面目一新了。不研究佛教便会在中国古代学术各个方面,出现空白区,而得不到全面的了解,当然也就谈不到如何来继承。

    这些空白区不但局限了人所理解的,更严重的,它影响所理解的。不理解佛教便很难理解中国学术中,离文字、超形相,精深微妙、思虑所不能及的妙谛。我们便将辜负固有文化的宝贵遗产。

    另一方面,不理解佛教哲理,则将落后于时代。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许多大科学家都在研究佛教,希望给实验结果找到解释,给研究工作找出方向。这是一个新的形势,整个科学正在酝酿一场大革命。

    当前确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便应肩荷起这个伟大的任务,发起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大志。我们要为一切有情感、有灵性的生物,谋求最广大、最长久、最真实、最彻底的利益,这就是利他。最真实最彻底的利益,那便是觉悟。所以要觉他,要把这些醉生梦死的人,从醉梦中唤醒。点破他们的愚痴迷乱,恢复他们本有的觉性。让他们得到真实的利益。既要觉人,先须自觉。既能自觉,即是自利。故此八个字的次第为:为利他,乃觉他;欲觉他,先自觉;因自觉,即自利。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目前芸芸众生中,多少人终身忙乱,只是在混吃等死:混口饭吃等待死亡!

 

(二)答小女

    劝真实发心,善处逆境

    (一)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身难得?因为在解决根本问题来说,天身不如人身。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是人身,但这个机会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三途一报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个问题很明显,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也就是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二)眼前都是生死事,既然活着便必然有这些事。表面看来,这些事与出生死有矛盾。怎么办?道理很明白。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与社会联系。所以要抓纲,一纲举万目张,一领提全衣顺。所以在头脑中要有出生死这条纲。万变不离其宗,万目皆随于纲,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为了什么?如果其目的、动机落在佛法上,那么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场中,忙得脚跟不点地,可是,内心深处,是个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骗佛,表面是佛教徒,实质上何异于魔子魔孙!同样,整天拜佛烧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灾延寿、富贵荣华,妻儿子女,人间福报,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痴,知道佛法还是这样,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世间事,只要从出世法出发,并落实到出世法上,世法又何尝有妨碍呢?但是当有不同的机会时,选择什么,这是检验自己最好的仪器,是自己有没有真实发心的真实表现。老是为了世间而牺牲出世间,那还谈得到什么发心呢?

    (三)有的时候是不容你自己选择的。例如我的上干校和你的下农村,是不由分说。这类的事,大的小的,酸、咸、苦、辣、甜样样俱全,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怎么办?既然无容选择,当然也就无法逃避。那就要逆来顺受,化火宅为清凉,转毒药成甘露,善于利用,善于转变。

    一切事物皆有两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对于我们的根本大事,同样有以上两方面,就看我们会不会用,会用就能转。但能转物即同如来。转物二字多少人错会,以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楼搬走了,才是转物。不对,那是圣末边事。应知,转烦恼为菩提才真是转物。例如:文革时我在河南干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厌恶。对于自己的家庭与自己的前途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整天劳动,身同牛马。这是好事是坏事?可是我当时觉得,人不愿和我说话,我正好一句话不说。既然许多事我盘算也无用,干脆就不想。于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个飞跃,坏事变为好事。

    对于你来说,现在(一九七九年)是好事还是坏事?应该说有好有坏。工作单位要垮台,经济上没有收入,从世法看,这都是坏事。但必须重视这当中有一件大好事:现在可以有全部的时间和最好的因缘,来学佛和修行。这不但是在家人所难有的,出家人同样也难于求到;可是你自己有了!怎样使好的方面落实,是现在的首要问题。关键是这三段话要理解清楚:第一是发心;第二是分清主次,知所选择;第三,在无选择之中,则从两方面下手。避免其坏的方面,落实其好的方面,当然无往而不利。

    这一段话虽不圆满,但万分重要,应好好去思考。如能信受,绝不辜负这一生。好好努力!

 

(三)答A居士

    一、劝继续忏悔念佛求生

    三月十二日来信收到,此信实是您能否往生的关键,因此抽暇先回您的信。从信中可以看出:(一)您的发心很真诚,用功也很勤。(二)对于自己要求很严格,并敢于直率的说出自己的缺点。(三)为忏悔自己过失,曾哭过数十次。这些都是很可贵的优点。但目前成为障碍者,则由于(一)嗔毒较深,(二)更重要的则是,对于教理的了解,还不深入。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染入我们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面时掺入一些油是极其容易的;但掺入之后,想再从面中取出这些油,那就难如上青天了,所以经典中说世尊的常随弟子中,许多已证阿罗汉,但三毒所残留的习气,仍保留不断,只有如来才能断残习。盖久反之地,非一战所能成功,故首先劝您,不可丧失信心。犯错误,怎么办?那很自然,那就是忏悔。再犯怎么办?那就再忏悔。一切罪从忏悔灭,故普贤大士十大愿王中云:我此忏悔,无有穷尽。普贤菩萨尚且尽未来际,忏悔不休,我们凡夫焉能因为忏悔数百次,哭过几十次,但脾气不改,愧见如来,便半途而废呢?

    您说发一次脾气,就把多日修持的功德,一把火烧光,这是根据于一点嗔心火,能烧功德林而来的。但我们想要正确理解经论中的一句话,那就需要联系其它经论中文句,融会贯通来理会。例如,经论中说我们看经和念佛的功德,如食金刚,决定不消。这就是说念佛和诵经的功德,如同人吞食了金刚钻(钻石),这是决不会消失的。于是这句金言,便同您的体会,烧光了一切功德,完全矛盾了。那么,这相矛盾的两句话应如何融会来正确了解呢?现在我做个譬喻。例如有人被法院冻结了他在银行中存款,这笔钱他当时完全不能动用,就和没有这笔钱一模一样,这就是火烧功德林之原意。但是这笔钱并没有被没收,没收了,那才真是烧光了。现在只是冻结,仍承认这笔钱是他的,这就是决定不消之义。我这个譬喻,可引证佛经。佛在世时有一人因八万劫前遇虎,失声念了一句南无佛,八万劫后得遇释迦牟尼佛,因此一句功德,收容为僧,而证阿罗汉。试想,此人在八万劫中应该生过多少气,发过多少嗔心火,但这句南无佛的功德决定不消,终于凭其功德而证阿罗汉。同时根据这段经中开示,证明嗔毒等的可怕,所以把念佛功德的果报推迟了八万劫。

    修禅定的人,一发脾气,于是禅定的境界保不住,定中所发的神通,也不出现了,必须再用一段功才能恢复。至于修净的人,临终一念,如果是嗔恨,那就决定不能往生。以前修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极乐的愿望,此时都失效了。这即烧尽功德林之意。所以我们必须忍辱护嗔心,如能忍辱则嗔心渐渐的自然不起了。

    您来信问我有什么办法?现在办法已跃然于纸上矣!办法是:(1)恒修忏悔。(2)修行忍辱,善护己念。在这两方面的无上武器,便是一句佛号。

    (一)忏悔,有理忏与事忏。理忏者,如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是谓心空则罪消也。是以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实相,若能心契实相则诸罪自然消除。但此法不是凡夫之人所易做到。事忏者(又名作法仟),乃修忏法(例如大悲仟)以忏除罪业。目前有先师所编之《宝王三昧忏》,又名《长寿忏》,正在印制。印好后,会寄送您一本,您可照忏轨礼拜忏罪。但更重要者,《观经》说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劝您一心持名,是即无上殊胜之忏悔。

    (二)忍辱护念:《金刚经》中忍辱仙人,实是我们之良师,仙人是说法度众,反被诬蔑为调戏妇女,并用刀来节节支解,可是仙人当时无人我等相,不生嗔恨。故知嗔毒之根在于我相,若无我相,还有谁会生气?所以生气者,只是为了它违反了我,污辱了我,冤屈了我,欺负了我,侵害了我,处处都是因为多了个我。若能无我,则一切烦恼,都除了根,便必然随之消灭了。正因为多了个我,于是处处有障碍。例如有人骂我是蠢猪,当他骂完了,这句骂人的话也当时消灭完了,何处还有这两个字的音声?蠢猪这句话本身就是肥皂泡(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已骂完,于是这个肥皂泡已经消灭。可是自己不依不饶,还死抱着这个已灭的肥皂泡不放。大发脾气,真是加倍的愚痴。所以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秉着经中无我无人的开示,来待人接物,应付一切。例如有人骂我,请问骂人的人是谁,挨骂的人是谁,那句骂人的话是什么,实际上一切皆不可得。故云: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何苦来。自己要闹个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吗?《首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们何尝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来。所以要一心念佛,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古云: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那还有什么脾气可发?

    奉劝您进一步把功课集中在持佛名号。随时随地,心中常提这句佛号。您念佛看经的功德,与忏悔而哭泣的功德,都是决定不消,盼您继续努力。根据您的信愿行,都已有基础,但能坚持下去,决定可以往生。净土宗称为他力门,乃是仗佛力而能往生。只要我们深信切愿持佛名号,那么在我们临终,阿弥陀佛自然实践其本愿,前来迎接,加持行人,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见唐玄奘大师译的阿弥陀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我们凡夫往生,都是带业往生,您这些嗔恨之业,便都托弥陀慈航之力,而不成障碍了。

    二、劝看破世缘,一心念佛

    读来信,对于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离婚,儿子不很听话,自己又有病,许多折磨集中一身,确甚苦恼。但您在烦恼堆里,仍然信心不退,并坚持念佛,很是难得,实应赞叹!

    您的苦恼,证实了在娑婆世界修行之难。它是进一退九,进一步便要退九步。就像您想用功,这是进步,可是偏偏有事引您发火吵架,这便是退了九步。同时也说明如果有一种因缘使您进步,例如您看了《净土资粮》很想发心,可是偏有种种烦恼来使您退步,这又是退九。这就叫娑婆世界。这是修行人个个都共同的,只是表现到每人身上而有不同而已。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下定决心,誓于今生出离生死,往生极乐。

    实际上,夫妻儿女只是一台戏。在台上您是母亲,下了台您是谁?所谓母子,其实都是戏,都是假的。您是过于认真了。《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坏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马上就要幻灭的。老实说来您的儿子在当前年青人中还是不错的,您是爱之深,责之切。演变至今,几乎形同水火了。您现在应当认清目前是演戏,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实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么还不知道。希望您看破这台戏,往生极乐,莲花化生。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先师夏老有诗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坚。这两句对于您很合适。在病痛中,在烦恼中,能念这一句佛号,功德更大。因为在难能,所以可贵。烦恼乃多生习气,如油入面,不能期望忏悔几次,便能永断。只有不断地忏悔,不断地改正。发了脾气,马上知道不对,便到佛前忏悔,这就是进步。脾气发得小了一点,短了一点,都是很大的进步。烦恼很多,一样往生,故云带业往生或云带惑往生。这便是阿弥陀佛极大的慈悲,也是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您能闻能信,能修此法,实是最大的幸福。《无量寿经》说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世间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万不要被这些假像耽误了您的根本大事。

    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往生极乐,全看他有没有信和愿,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他念佛的水平和脾气的大小(当然,临终时正发脾气,则不能往生)。反之脾气很好,念佛也好,但信愿不足则去不成。所以您当前应多读《净土资粮》来增进自己的信愿。至于您的脾气,只要您是在克制,而不是放纵,发了就好好忏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您问临终时是否有魔怪变成佛形来诱骗?蕅益大师说,临终时不是魔扰时。也即是说,临终时没有魔扰,见佛即是见佛。总之您只要在临终时把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只要能念就接着念,这便一定往生。

 

(四)答B居士

    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

    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破。

    (一)为解决问题,宜先从问题之根下手。您之病根有二,一曰唯看现实,二曰但重功利。您所著眼的只是自身当前一生中的情况,于是不能放眼宇宙。应知过去的时间是无量的,未来的时间也是无量的。若想在人的一身中,实现全部无穷尽的因果关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白痴才希望在电影挎贝中的半寸胶片,明了电影的全部故事。只看手中的一小块胶片,不问过去与将来,故名之曰唯看现实。所谓功利主义,您认为做好事必须现世得福,这就是求利,何况您还是急功近利。您主张一切善恶之事,都应现世报应。殊不知,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纯,其所得之福则如仰箭射虚空,福尽还堕,福力甚微。以此微弱之福业,所感善报往往须远待多生之后,焉能尽望皆于当时而现报?恶业亦然。故须知三世因果,过去生中所作之因,当前所受者是;将来生中所得之果,现在生中所作者是。多劫以来,无量生中,种种业因,种种果报复杂错综,实不可能皆于现世显报。但应深信业因果报三世相续,丝毫不爽。

    (二)伸手与助手

    这又是说了多年的问题。求福求寿求平安等等,总之都是向佛伸手,求之又求,始终是个伸手派。观音大士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正道。有求必应,是以欲钩牵也;而其真实目的,是希望行者发心,从求佛变为学佛,从伸手变为助手。如报载高田二君入水救生,舍己利人,这才是学菩萨之所行,成为菩萨之助手。

    (三)求仁得仁,种菩提得菩提

    高田二君之志愿是救人,有愿必满,他们救起了人。并且他们的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牺牲了自己。救了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他们成功了,同时也成仁了。如同写诗人写了一篇登峰造极的诗,诗人牺牲了眠食健康,写出了极优美的诗,难道是得不偿失吗?士各有志,诗人以诗为生命,庸人只是以吃饭睡觉为生命。伯夷叔齐求仁得仁饿死首阳,难道说既应保全气节又要吃饱肚子才正确吗?世尊因地投身饲虎,诸天人也只收拾遗骨造塔供养礼拜。天人既能于菩萨身后,做这些工作,那为什么不于半空中托住菩萨,或于菩萨落地后,赶走饿虎呢?这一点请深思之!如果天人那样做,那就是干扰这位舍身菩萨的大行。

    如果世界上没有牺牲享受的诗人,没有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齐,没有投身饲虎的菩萨,也就不会有今天舍身救人的高田二君,那样的人世将堕落为一个大动物园。

    佛教徒万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报。莲池大师发愿文中,明白写出不求人天福报。修行的真实目的,是求觉悟。佛者,觉也。我们学佛所为何事?也只是普为众生求觉悟而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觉也。

    (四)谨防业力发动

    由上可见,每人无始以来功功过过,层出不穷,无量无边,是为别业。但个人所造之过,绝不孤立,决与其它之人有关,于是互相牵连,功果复杂,又复无量无边,是为共业。共业决定世运,别业决定本人之命运。前因后果,有因必有果。故云: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此上经文道出一切因果关系。今君意见与此相违,实即与佛相违。多少年来,坚持不改,此实应速行忏悔者也。现生所受,乃多生以来之别业与共业所决定,若无回天动地之功过,焉能轻改定业?更有进者,明年之事,但您今年不知;明天之事,但您现在不知。最怕是明天翻到的一页,恰是受恶报的一页,于是便有飞来之祸。您之伤腿,即类此也。故云今日不知明日事。又云只怕业力发动,故须日日防盗,夜夜防贼。谁能知下一页是什么?(此信寄去一年左右,此居士竟在散步中惨被火车撞死。)

    (五)念佛求生,超脱生死

    生死苦海,实可畏怖,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了脱之道端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切莫磋砣,错过今生。此回若错真成错,再出头来是几时?愿共勉之。

 

(五)答C老居士

    一、劝不可减少念佛时间以习定

    承询修定问题,甚为惊愕。老学长早岁皈依印老,虔修净宗四五十年,今日仍欲舍念佛而习定,足证念佛之法,真实难信也。灵峰大师常云:一句佛号念熟,则三藏十二部极则道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都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可见持名是大总持,圆摄一切功德。只要老实念去,不管它定不定。若去管它,早是二心。欲定反乱,只是自扰。夏师诗云:散乱固成病,分别引魔军。散乱当然不好,故名之为病。若起心分别欲遣除之,则此分别之心,即是魔心,故曰引魔军。引得八万四千魔军乱舞,何苦来?古云:欲除妄想,去一添两。

    静坐念佛甚好,但八旬老人亦不一定勉强要坐。勉强则身不宁,身不宁心即不安矣!要之,行住坐卧,均是威仪,只贵念念相续,不管你是坐是卧。

    函云:欲修禅定,终不能定。此正合规律。因有此希求心,故终不能定。又云:但口里念佛,即不是放下一切,实难入定。仁者之见,本末倒置。今欲放下念佛以入定,如是之定,最多只是个无所住,何尝有些许般若气息?无住生心,才是金刚般若。五十年前,弟第一次读佛典,看《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当时便领会得,以凡夫心,欲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也。盖放下一切,即是无所住;一句佛号声声相续,即是生其心。倘欲抽减念佛时间以习定,则更是大错,念佛是易行道,余者皆难行道,乃龙树菩萨之开示,若去此易行之道,反趋坎坷之途,何其颠倒之甚也!

    此事切要,故直言之。灵峰《要解》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则在念佛之深浅。当前首要是决定往生,先不管品位高低,但当深信切愿,靠定这一句佛号,靠定这一法,同靠一座山相似,无论如何也动他不得,这才决定生。看来品位也不会低。若于念佛信不及,今天要诵经,明天要打坐,后天想持咒,大后天又欲参禅,这样修法,对于信、愿、行的第一个字,早已七折八扣。信愿不坚,欲生极乐,是真背道而驰也。以上乃剖心沥血之言,望三思之。

    二、劝放下万缘单提一念

    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术文章等等世俗之缘,应舍应放;实则您今日信中,所问之咒名,与所求之圣像等等,总之,亦在万缘之中。以上对于初修,当然是正事。但对于您八十一高龄,终身习净之老修行,则应一刀斩断,一齐放下。万缘放不下,则此一念决定提不起。往生之关键,在于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还是在寺中念,所贵者是你的念是否一。您当前迫切之务,就是把一切善缘、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叠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这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佛来接引,一气念到花开见佛。这样念,决定往生;这样修,也即是万修具备。切不宜头绪过多,百端并举,东张西望,顾此失彼。

    诵经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应繁多。总以随时随地持名为主,其它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宾夺主。一切善行,一切工夫,一切境界,总不如老实念佛,念念相继。

 

(六)答D居士

    一、论密净兼修

    拜读大札,欣悉您已持诵莲师咒二十余年。今又发勇猛心,奉持斋戒,摒弃烟酒,志心精进,欲出生死。不胜赞叹之至!您所提出,密净两门如何进修问题,既承下问,敢不掬诚奉告:

    君现难明者盖以令师,XY二老一密一净,各主专修,莫衷一是。就我所见,两者咸为无上殊胜究竟方便之妙法。行者只要发菩提心,随修一门,皆有所成。现君已选定密法为主,并欲即生了脱生死,则不可不兼修净土也。先师夏莲老曾开示曰:净宗乃是密教显说。故知密净本来不二。且诺那祖师开示曰:故修佛者,任修何佛为本尊,均须兼修西方净土。可见您修莲师为本尊,亦必须兼修净土也。惜诺祖宝贵之开示,多为后人所忽,甚可叹也。

    X老主一门深入甚是。脚踏两只船,一山望见一山高者,则世间小事亦不能成就,况了脱生死之大事因缘乎!故《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必备条件,一向专念X老所谓一门深入之真义也。但一门深入不宜理解为除此一句莲师咒外,一切修行皆不能要,是经于往生正因品,首明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乃正因中首要之因。此经即指《无量寿经》。且《观经》亦以读诵大乘为往生极乐国土之净业正因。可见读诵《无量寿经》及一切大乘经典,皆为往生极乐之正因。且知识分子欲习佛乘,最好是行解相资。尤其是仁者于无上道尚属初机,故首须广读大乘,端正知见。如人行路,先须方向正确也。仁者之机,正宜行解并重,密净兼修。近代大德圆瑛法师曾对我曰:密净兼修好,万修万人去。我今默察居士之因缘,亦正宜于此万修万人去之无上妙法。您说已习惯于持咒,不必另换他法,但随时随地一句莲师心咒,自念自听,一心做愚夫愚妇。果能如是,则决不是愚夫愚妇也。君不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只是忆佛念佛,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此真大菩萨之殊胜行径也,但此话说来容易,做到甚难。只念一句咒,这点做到很容易。但随时随地,自念自听实在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千万人中也难有一个半个。为逐渐落实您自己之言语,同时为满足您出离生死之胜愿,我建议如下:

    (一)您已发心持戒,持斋很好,盼坚持。

    (二)应发菩提心,首先发起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等等。)

    (三)继续持诵莲师心咒,最好能持念珠记数,多多益善,退休后每日至少不应少于一万,(我现注经繁忙,仍每日持咒四至五万。)每日记数念之外,并应随时散念。

    (四)誓心求生阿弥陀佛净土,每日课程圆满,均须虔诚祈愿。

    (五)持诵《无量寿经》(我已寄上),并志心研究。此即往生正因。

    (六)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每日至少十念,多则更好。弥陀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今又密净兼修,故万修万去。

    (七)每月初十日读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已寄上)。如有同修需要此经,您可抄送。平日加念更好。

    拙见认为,根据您之学法因缘与当前环境,以上实为契机应缘之最佳方案。拙见如是,谨供参考。

    二、论求生极乐净土

    必兼修净土者,实为诺祖所传之心要,故莲花精舍之共愿为同生极乐。可见莲舍成员,人人均必以此为愿,如有异说,决非我先师之徒也。当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净土之一法。修禅、习密、学教,无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则不可。盖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入胎之惧,今生修证纵不无进益,但来世一堕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试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干干净净,焉能保证来世不忘本愿?生死不断,则恶趣缘多;再失人身,何堪设想!故云誓尽此生出娑婆。切盼仁者亦以此为誓愿。至于方法,则应以一切功德回向极乐,或兼修十念法、颇瓦法等等皆可。

    仁者所云:以莲师心咒为资粮,一心求生莲师国土。当然甚好。但请谛思:诺祖为何云修任何本尊(当然包括以莲师为本尊)必兼修西方净土?王师为何以同生极乐为共愿,而不云同生贝嘛洛渣?诺祖王师均莲师应化,所见如是,故知此是正印,其他总是落二落三。

    三、论临终接引与发菩提心

    垂问数则,谨覆于下:

    (一)修持以莲师为主,求生则专志西方。因莲花精舍共愿之文,直指同生极乐也。莲师与弥陀无二无别,临命终时,佛来,莲师来,两尊同来,无量圣众同来,只要是接引往生,便是功德圆满。不问来迎者谁,关键是自己一心愿往。

    (二)菩提心浅言之,是悲智并运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之心。终日度生是悲,终日无度是智,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之心是菩提心。净业行人一心为利乐有情故,求生净土。愿见佛闻法后,尽未来际度一切众生。如是之心,即是发菩提心之初步。盖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无大智慧决不能信净土法门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极乐,却无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三)蒙古人住在蒙古包中,佛堂卧室只好挤在一处。只要不是有意亵渎,护法必当垂慈原谅。目前最好在佛像前垂设布帘。用功时,尽量先将室中打扫清净。然后拉开布帘,供养修法。下座礼拜后,复掩上帘幕。

    四、论密净均为易行道

    (一)净宗及密教均为果教(又称他力法门),从果起修,故称易行道。若临终之际,全凭本身定力,则仍为难行道矣!蕅益大师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乃依念佛之深浅。由是可见,能否往生,全看本人之信愿。信深愿切,平素尽力修持,则与弥陀大愿相应,临终凭佛接引,决定往生。故称易行道。难行道如蚁子上山,易行道如顺水扬帆。难易之别,何啻霄壤!

    (二)慎老劝君闭关之话是好话,惜非契机之谈。君尚未退休,未能掩关专念,乃自然之理。目前但应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虚过。如听任时光虚度,则过在自身。可念而不念,表所愿不切。信愿有亏,纵念得甚好,定力过人,亦不能往生。

    (三)承索拙照,我等神交,不以形容相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莲师三身法之法本附寄,供养大居士。盼精进修持,并参究轨中文句。此实即身成佛之大法,于生起次第中圆摄大圆满。殊胜究竟,不可思议。盼勤修习,以报莲师、诺祖、王上师之慈恩。

    五、劝读诵大乘

    密宗义理极深。汉地行者,多喜躐等冒进。知见不明,妄谈法要者,比比皆是。仁者今欲求人,实则不如求法。大乘经典,正显如来密意。一面修法,一面读经。行解相资,功不唐捐。

    六、劝深入《弥陀要解》

    (一)仁者喜读《弥陀要解》而难于领会《金刚经》。殊不知《要解》全体正是金刚般若,但能熟读深思,领会一二,穷劫受用不尽。仁者机缘既在《要解》,盼一门深入。

    (二)读书亦不必太多,目前但以《要解》为纲,再参读夏师会集之《无量寿经》,此书即是一大藏教。

    七、劝重视戒律尊师重道

    十月五日大示敬悉,只以注经事繁,复以问题难答,是以迟迟。

    议论人师,于礼有违,事关密法,焉能不辩。兹为两全,故舍人而专论事。

    (一)密教极重戒律,在大法灌顶坛中,于灌顶前,行人须先饮海螺中之誓语水。并誓曰:如违密戒,此水即于腹中燃烧,命终堕入地狱。此地狱名为金刚地狱,乃专为修密行人而设者。此狱极苦难出,甚于无间狱。佛不能救,唯本人之根本上师,究竟成佛后始能拔度。当前汉地密教行人,竟将根本戒抛置脑后。甚至全无心肝,自己破戒,复劝他人破戒。其应受之恶报,吾不忍言!

    (二)诺那祖师等大德常慨叹曰:汝等汉人与我们康藏人不同,你们一学密法,便想当金刚上师。此语实深痛于此间学密者之狂妄。一蒙授金刚阿阇黎灌顶,便以金刚上师自居。一受慧灌,便任意双修。未经根本上师允诺,擅自非为。于是一盲引众盲,流毒广播,其害无穷。昆明莲花精舍首座大师兄,修持极好,此位大德曾多度受金刚阿阇黎灌顶,但至今不肯传法。请求者虽多,伊只是回答曰:未得上师许可,我不敢传。又双身法亦然,有老学长某君,曾受多种大法灌顶,追随王师极久,伊夫人亦受灌顶。伊曾叩询上师,余夫妇间可否双修,上师曰不可,因其夫人之根器不够。当前许多人乱修此法,以身谤道,不重法,不尊师。盖密戒以尊师为第一条,尊师是尊师之教,不是只凭口里赞诵上师,心里实是违背上师。如此决无好下场。

    (三)谤法之罪,重于五逆。今之学密者,轻口妄谈,蔑视余宗。甚至反对吃素念佛,习教参禅,一概讥之为小乘。这等言语,正是违犯密宗根本戒。密教戒条不多,但极难持。修密法而破戒,则根本腐坏,枝叶亦必随之。菩提心与戒实为根本。

    前事未忘,后事之师,劝仁者此后千万莫轻易拜师,尤其是密教。因当前密教中恶知识易逢,善知识难遇也。

    八、劝深信因果端正知见

    连奉二札,惊闻令师某某发狂逝世,足见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是故菩萨畏因。前以讳言人师之非,故论事不论人。实则所举之事(见第七函),正某某之病。前则略举数端,其实尚不止此。某某修密无功,正合规律,因某某不是修法宏法,实是谤法败法也。某某是反面教员,应以为诫。

    仁者云:修密已成夹生饭。但佛法无边,夹生饭未尝不可变为醍醐上味。某某传您之法,确是莲花精舍之密法,确是殊胜。但某某对于密法之认识与言论,如糖衣中,全含毒药。是故仁者,法可续修,但对于某某所散布之一切,应彻底消毒。

    仁者愿修莲师大法,愿依止一句莲师咒,均很难得。但应追究一下,为什么喜欢密法?为什么向往莲师?这个问题应穷根到底的追问下去。现世佛教徒虽多喜学密,若究其真实动机,往往只是:(一)好奇,(二)求速效,(三)好神通,(四)占便宜,找窍门,舒舒服服成佛,(五)贪求名闻利养,(六)想当上师,(七)以淫欲心爱慕双修。总之种类繁多,未能尽举,但只要有与上述一端相类者,则学密难成,甚至反招无间之业。故我建议,若愿消毒,请从此始。毒消即净,仍是洁器,可盛醍醐。

    九、劝如法修持

    大札奉悉,因专心注经,迟覆为歉。弥陀、观音、莲师三身法,请照法本修持。近感密法行人,或升或降,因果分明,丝毫不爽。从未见如法修行,而无功效者;亦未见破法毁戒,而不遭恶报者。故我等务须依法而行,切莫重蹈覆辙。密法重实修,不可躐等。按康藏学密惯例,须先学显教十二年,然后修四加行,一般约三年,然后才能修本尊仪轨。近世通病,喜作上师,收徒传法,接受供养。甚至不按法则,不问根基,随意乱传,害人害己。仁者发心甚诚,愿出生死。既然如此,便须依法修行。首应补四加行。但年寿已高,亦可从权,边修边补。百字明正是四加行之一,此咒共一百字,故称《百字明》。乃金刚萨埵忏罪法中之根本咒。应于座上念满十万遍。仁者如真发心,请先念满此数,其余之咒法才可再告。既要修法,便应如法,否则徒劳。

    十、劝安心虔修并诵大乘

    大札奉悉,您求法真挚之情,流露行间。具此真心,必能满足求法之愿。您在得法因缘上虽有遗憾,而其主要之过不在阁下,故不必多虑。阁下既与莲师有缘,又曾发大愿终身持诵,故万无中退之理。唯当精勤到底,再接再厉,誓于今生了此一段大事。

    密法重师承。上师与弟子之关系很深,相互影响极大。但其究竟,仍是各账各算。至于《楞严经》云: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地狱。盖以此等弟子,以其邪师之身口意,为自己之身口意,于是乃因其本身之邪恶三业而招恶果。决不是因有师徒之社会关系,而悉皆牵连入狱也。现仁者所得之三身法,乃莲师无上心要瑜伽广轨中之核心。此法乃康藏红教诸寺必修之大法,殊胜之至,仁者正好终身修习。对于轨中偈语,切须用心。此乃今日汉地学密者之通病,只重咒语与手印,对于轨中偈语漫不经心,真是一大颠倒。殊不知必先于有言说者穷尽精微,才能契入离言说之最后一著。密宗之即身成佛,正是这一著。日东密兴教大师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即身成佛。请看,此中首二句即《观经》之经文,而此二句即是密教即身成佛之妙谛。密乘行人,焉可轻舍汉地之大乘经论而不深究耶?

    仁者今后修行之道路很明确。

    (一)是安心虔修三身法。

    (二)精读大乘经论,盼先从《阿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师与裴相两种)。《显密圆通》等书下手,尽此一期报身,行解相资,发起大菩提心。未发令发,已发增长,直至究竟。

    十一、劝勿执著事相

    大示敬悉,所订每日功课甚好。每座法后,皆应回向极乐净土。莲师即弥陀,故邬金即极乐。回向极乐,正与莲师法相应。

    函云仁者欲据团体照片中拙影,请人画像供养,实万万不可,此举全违我之本愿。我学密之初即发愿,终身不受顶礼供养,不收弟子。去春昆明来三人,一定要顶礼,伊等每人在拜垫上礼三拜,我则在平地回礼共九拜。倘仁者坚决要画像供养,则是以我最不喜之事,强加于我。故不但无益,深恐有害也。总之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大家同心同德,即是最殊胜之事,实不应以色相求也。密宗不废事相,旨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见一切相,即是见第一义空;行一切事,即是行履于实相海中。若当相着相,即事迷事,则皆谬矣!唐译《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应得见我。彼如来妙体,即法身真性。法性不可见,法体不可知。诺那祖师曾盛赞此偈,并谓为最堪玩索。故我等应深留意。

    诺祖本无定像。王上师常说:观传法上师之像,可如莲花生大士;观莲花生大士像,可如传法上师。故仁者今后可观诺祖如莲师,此正是上师金口所宣也。总之学密者可从事相入手,但万不可著于事相。从事相而入实相,终于了达一切相无非实相。

    十二、劝先做到万法归一

    承询如何再进一步,此问极好。拙见以为当前之要,是重点突出,万法归一。阁下重点是一句根本咒,故表赞叹。当前所应进步者,即使此重点突出再突出,方能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当前诸行只是一个目标--求生净土,这即是万法归一;放下一切,单提一句根本咒,亦是万法归一;摄一切法入一法,亦是万法归一。只有先达到万法归一方能问一归何处。又云:若得一,万事毕。故知归一甚为切要。当前应将一切功德回向净土,所愿求者,只此一事:接引往生。至于静坐有无八触功德,均可不管也。

    净宗纲要在于信愿持名,衡量自己之进步,首在信愿二字。夏师曰: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故吾人当前所应关心者,端在信之深与愿之切。信愿二字看来似浅,实则甚深,无有止境。阁下信愿较前增长,此即最大之进步。至于静坐中有何善相,与此不能相比。

    十三、劝行解相资密净不二

    (一)三身法观想已备显于仪轨中。目前修法,依文作观即是,手印未学不妨暂缺。三密相应,当然最好,但三密齐修之人则甚难得。但一密相应亦可成就。手印属身密,暂缺无碍,当前仍以语密为主。持咒持名均属语密。

    (二)读诵大乘应以大小《阿弥陀经》为中心。《无量寿经》称为大本阿弥陀经。目前先以小本入手,以《弥陀要解》为核心,结合《疏钞》与《圆中钞》一同参究。复融会《观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深入《无量寿经》,以此为本。复以《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首楞严经》为辅佐。以上乃学净、学密者之必读经论,未可再少。

    仁者修持以密为主,应专修莲师三身大法。

    仁者研究以净为主,应深究大小《阿弥陀经》。

    如此则解行相资,密净不二。前途光明,未可限量。

    十四、论密宗重见地

    佛法是心地法门,用功宜在念头上用功。密宗最重见地。盼多读《净土资粮》中之拙著,懂得了净宗才能懂密宗,能懂才能正信。颇有净密都不懂而学密者,这只是迷信。既是迷信,举体都在迷中,故决无觉悟之期矣!

    当知成就全在当人。知见若正,则修什么皆可成就;知见不正,则修什么都必堕魔军。

    真实用功,不必住庙,也用不着摆脱工作与家庭。只是随时随地能提起一句莲师真言,就是无上修持。

    十五、劝慎勿信汝意

    《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盼您好好体会这两句经文。因为汝意全体从妄想所生,如何能信,如何能坚持。目前您之真心为妄想所蔽,故汝意不可信,而应虔诚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自己少作主张。

    十六、论心皈依

    您目前应做之事甚多,一方面努力修持,一方面提高知见。密宗之殊胜,就在于传承的加持。如何才能得传承的加持?就须以上师之身口意为自己的身口意。这就不仅是礼拜供养,而是要言上师之所言,想上师之所想。必须如此,师徒之心才能相通,传承的加持才能达到弟子的身心。X老学密甚晚,所闻寥寥;某某则是背离了先师的遗教。因此您对于莲华精舍这一伟大殊胜的传承之真实精神,很不了解。皈依密乘,不仅是身皈依,更要紧是心皈依。组织上参加了,但思想上没有参加,在世间法也是行不通的,在密法上更是如此。至于所皈依的传承,同样的,也不仅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更根本的是心皈依。所以真要学密,便须心皈依。心皈依不在形式,而在于心心相通。这就是您目前所应做的大事之一,首须了解莲华精舍的殊胜精神。

    十七、答其修法收益不多之因

    大示奉悉,深感仁者求法之心甚切。仁者修密多年,自恨收益非多。若究其根源,实因阁下求法所经之过程,万分艰险,能有今日之转危为安,实已万幸。

    修法倘欲即生有所成就,必须遇人始得。阁下数十年来一直未遇明师。于无上密乘,未闻圆音。多是一些隔靴搔痒之谈,甚至掺杂一些异端邪说,障正法眼,是以蹉跎也。

    阁下欲求深秘轨中最精华。秘所欲求者,正是您所修莲师三身法中最末一段之首句,直指此莲师三身法即是深秘轨中最精华者也。王上师称此为莲师瑜伽心中心,最为殊胜故。但阁下未具正眼,于此无上心要未能深信,反欲更得大法,另觅精华,实应忏悔改正。

    阁下久修而未得相应者,原因甚多。首则是传法之人不如法。某某并不具传法资格,又不如法传授,滥传大法,妄修双身,背叛上师,由如是之人传法,当然得不到传承加持力。

    次是,阁下修此法,基础不够,信心未充。至于密法中大法尚多,但其精要亦不能超逾于此。且愚默察您之善根因缘,亦以此法最为应机。目前边修法,边忏悔,边补基础,盼您下最大决心,坚决修下去,务于今生掘井得水,方是修行人的样子。

    再其次,则是您对于《金刚经》等般若经典重视不够。诺祖开示:大密宗的境界,即是金刚经的境界。此真是无上醍醐。过去我劝您多读此经,正是这个道理。目前应以圆瑛法师之注解为主;将来如有机缘,应深研蕅益大师《金刚经破空论》,并以《金刚经宗通》为参考。

    最末则为求师之道。此是学密者第一件大事。阁下过去过于轻率,应永以为戒。密宗行者应尊师如佛。对于师之教导,决不能稍有违越,违抗上师者,堕金刚地狱。又上师如入地狱,则弟子随之亦入地狱,故万不可不慎也。目前汉人学密,有一大错,都是把上师当作卖药的。老爷我来买药,想要什么你就应该卖什么。师徒之间形成买卖关系。如此学密,万劫亦无成就之理。正确态度应是:看上师为大医生,自己是癌症患者。此病只有此医生能医,此命只有我上师能救。于是殷重恳切,一切唯医之命是听。叫开刀便开刀,须切除便切除。决不能自作主张。更不可今日求王三,明日求李四,或者诸医之药混合服之。此喻虽浅,寓意甚深。阁下今后应不断增加对良医之信心,则病可治,而慧命可救矣!

    十八、劝以见为宗,抓紧当下

    手书收到多日。对于三身法中偈语,如有不明之处,应先通过自身之努力,苦思一番。如仍不懂,则可写信来问。学法与学拳不同。学拳是身法,故须当面指点;学佛是心法,故只求心心相契。心若不契,朝夕相处,亦无所益。密宗乃决定见宗,以见为宗。能开大圆满见,方能契入大圆满。若无此见,纵天天修大圆满,亦只能种种善根,甚至仅是结结善缘而已。

    盼您今后看准这个字,此即本也,本立而道生。

    不要等待退休,以为退休后,住庙专修,一定较好。这都是主观的想法,实际上许多僧人的俗务并不少于俗人。身住庙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所以关键只在当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庙也。夏师诗曰:力道须从境上练。即是说从烦恼中锻炼自心。

    十九、诫信念不坚,言行不一

    两信均收到,君求法之心甚切,是优点。唯见解仍有偏差,故不能不予纠正。

    正确者:一心靠定莲师心咒,坚决修下去。把念咒等同念佛,自念自听。这样好。好就好在,这是从众生生灭心入诸法实相的最易之法。余法虽八万四千,但皆无此容易。

    缺点者:仍然有些信不及。信中屡提:唯依尊无他,可是实际上又去修因是子静坐法,实在言行不一。又想学大手印,而不知大手印已涵摄在三身法的仪轨之中。

    劝君把心踏实下来,说到做到,唯依就是唯依,不要好高骛远,东张西望。一山看着一山高,则永无成功之日。

    应知一句佛号一句咒,都具有一切法门无量无边之功德。禅定之法当然摄在咒中。只此一句,念念相续,这即是无上之定。

    习定也可,但离开了三身法去学习因是子则不是好事。君现在可于法本中圆满第六之末,吽吽后练习入定。定不住时,则呸呸呸出定。另外,可按因是子中静坐之姿势,静坐念佛号,(莲师咒、长寿佛咒、观音咒均可。)要在一切时处,永不忘这一句。

    一部法可以有无量的讲法,决定于受法者的水平,总之要以应机为最好。例如治病,以对症为最好。

    劝君利用当前之机会全力提高水平,打基础,作准备。熟读净土资粮,并弄清楚三身法。病人应听医生的话,服药打针,不可自作主张。希望您在晚年,依止正法,往生净土。

    二十、(一)谈止观(二)答咒语不应翻译

    来信收到,问题解答不日另寄。

    《童蒙止观》等乃基本功。静坐是上座修法之第一步。端身正坐,调气调心,清净安定之后,才开始修法,修法即是观也。若能于观中即寓,始是止观并运之大法。

    咒语具无量义,翻译为某一义,便是挂一漏万。并正因咒语之不可解,而是离知解之妙宝也。

    二十一、劝于今生,讨个决断

    您发坚固心,誓依尊无他,很好。我等都应在此生中讨个决断,不再拖泥带水,辗转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后,要摄心专修。关键是摄心,不是挑环境。既是娑婆,焉有清净之处。所谓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随时随地都应歇,都能歇。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您若退休,便是初步休去,应即歇去,莫再等待。所谓休歇者,万缘齐放,一念单提也。

    我之《大乘无量寿经解》最近可印出两卷,盼细读。如能深入《大经》,信受奉行,决出娑婆。若念至一心,自得心开,则是带角虎也。有《净土资粮》与《大经解》时常展读,胜于晤面。有问题则写信来问。人在一起没有用,要心在一起才行。若能契心,则大事了毕。

    二十二、答上戒无戒之正确理解

    上戒无戒之语,应了达其中字之真义。若误认无戒是上戒,则五逆十恶皆是持上戒之大善知识矣!盖上戒无戒者,乃善持戒者,严持净戒而不着持戒之相也。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即上戒也,从心所欲则是无戒也。此乃圣者境界。若破戒凡夫,持此以为盾牌,掩护其过,则其愚甚矣。

    至于净宗是否幼儿园,请一阅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

    二十三、诫坚持己见

    十二月十三日函收到。所提问题,暴露了您的真实水平。看来您之根器,对于无上密,目前尚格格不入。您不知愈高之法愈简单。诺祖有许多无上大法,都极简单,根本没有迎请、加持、灌顶等等这一套。有时一部大法,根本不观咒轮,甚至不念咒,只观一个种子字。如果您遇着如是之法将怎么办?故老子曰下士闻道大笑之。又如叶公好龙,但所好者只是假龙,若真龙现出则吓死矣。盼望您之学密不要象下士与叶公。莲师三身法仪轨中,自明智现,本尊与坛城皆是自心显现,何等直接了当!还有什么迎请、四印与灌顶之必要。为了下士,才需要这些。您以下士自居,何苦来。上次已经指出,不要给法本上添东西。可是这封信,仍认为三身法尚有需补充者。可证您之成见十分坚固,如是学密则很难相应矣!

    学密必须尊重上师,修法必须尊重法本,不能妄自增改。您认为法本不圆满,须补充,根本是轻法。轻慢大法,岂但不能相应,还深有罪。慎之慎之!最近这几封信,都是关键问题,不能滑过,应好好想想。(您所急需的,正是此类逆耳之言,只有这些才能救活您的慧命。)

    二十四、劝老实修法,老实学般若

    数函均悉,目前您课表可增加一项,即为多读《金刚经》与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

    阁下之病在于执着,婆婆妈妈气太重。简单说来,则是一个字。狂、狷都不好,但狷者学大法则更难矣!且您年岁已长,岁月无多,学藏文来不及矣!目前只有老实学般若,使生起次第与大手印大圆满相结合,坚决求生净土,使习密与生西相结合。除此都是梦话,毫无出路,只是自欺欺人而已。目前可把一句咒当作佛号念,亦可把佛号当作一句咒念。观想便于摄心,是其殊胜处。但当前许多习观想之人,一到病重,便一点也观不成,劝君三复斯言。

    如果真想于今生出生死之海,恐怕您还必须在您思想深处,痛闹一番革命!

    二十五、劝真实用功

    仁者年过花甲,不宜追求繁法。应节约时间,集中心力,直叩无上心要之法。

    修法只宜一天比一天增进,应有定课,但不宜定得过多。其份量应可保证完成,同时则争取超额。仁者目前应持名与莲师法齐修,《金刚经》与《无量寿经》合参。行解相资,一心求生净土。

    读《金刚经》不是要成为《金刚经》的专家,也不是像语文老师备课,把一字一句都能向学生交待明白。而是要依止此经,断除自己的妄执,开显自己的本心,也即是通达无上密的无上部份--阿的(心地法门)。

    学无上密,执着则学不成,狂放同样学不成。但应知孔子在狂与狷二者之中,宁可先选狂者;无上密亦复如是。狂者较近于道,是其长处。但狂者又每每易入地狱,是其致命之伤也。

    我劝仁者还是以净宗为主,兼修密法。每日定课以持咒及持名为主。两者之和,每日至少应为二万。(蕅益大师开口便是三万五万,甚至每日念十万。)两经之中,您应以《无量寿经》为主,力求今生往生极乐。

    二十六、诫求知解

    仁者近来研究《金刚经》,颇为勤苦,前进一步,甚以为慰。但应注意切不可流于一般治学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为目的,此实背道而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六祖不识字,只听了约半卷经,即自家日生智慧,压倒神秀国师,这才是善读经者。六祖之悟,即大密宗之且却(义为立断),故禅密一味也。

    二十七、劝因标见月不可认标为月

    唐译《金刚经》及《普贤行愿品》(均有注解)即付邮,两书皆奉赠,不必寄回。一切经论无非因标指月,贵在见月,不必在上苦苦大作文章,学者最忌认标为月,如是则成为迷中倍人,不但终身不能见月,而且以标为月,正所谓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颏者矣。故须行解相资,一方面参究,一方面单提一句佛号或真言。念兹在兹,才可望稍解如来真实之义。净土法门乃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经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菩萨尚难得闻,况余人乎!又小本曰此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所难信者,端在不可思议四字,故非语言文字思维分别之所能知矣。《大经》甚深,慎勿等闲视之。

 

(七)答E老居士

    一、答(一)大经经文来历,(二)修持内容,(三)临终情况

    承询夏师所会《无量寿经》经文来历,此问甚为重要,敬答于次:

    (一)夏师会本中经文之来历问题:弟在注经前,曾把会本中每句经文都从五种原译中,找到来历。绝大多数都是某一译的经文,也有不少是综合数译的原文而成。先舅南梅序文中说: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先舅氏之说,是真实报导,绝非虚文。

    夏师会经的原因,就是因为宋代王龙舒与清代魏默深所会之本,有少数经文,乃会集者所自撰,故不如法。夏老力救此病,方成今本。现此会本已为海外佛教界公认为《无量寿经》九种中之善本,并采入新印之续藏。弟为此经作注解,非出于师生之私情,而实为关系众生慧命之大事因缘也。

    您谓会本对魏译有删节。诚然,确是删节不少。此经第八种乃清代大居士彭二林所作,乃专就魏译删节而成。至于鸠摩罗什大师(乃七佛之译师),于译经时即有删节。《阿弥陀经》本是十方佛赞,大师删为六方佛;《金刚经》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梵文原经为八句偈,但大师所译则删为四句矣。盖为契合华人根器,删繁取要,正是弘经之方便也。

    (二)至于每人之修持内容,实无定法,佛法只是应病予药。因众生有种种病,故如来有种种法。因众生之病不同,故医师之处方不同。决不可只用一个药方治一切人之病,对于某一个人而言,亦应针对病情而用药,今天上火应吃泻药,后病腹泻便不能再吃泻药。修持之道亦复如是。例如磕十万大头,本为四加行之一,乃人人所必修者,但对您而言,高龄多病,且已修密数十年,则不必再专修此法矣。

    具体修行因人而异。(至于每一人,亦可因其修持过程中之情况而异。)或重忏悔,或重读诵,或重参究,或重禅定,或重持名,或重持咒,或专修,或兼修,种种排列组合,不妨千变万化,但总原则,只是以对症为宜,总不应离开以下两句名言:

    持戒念佛看经教  察过去习无自欺

    无自欺三字,至关重要。真实修行,应以深信切愿,老实持名(或咒)为主。

    (三)①念佛人(指信愿持名之人)临终有瑞相,上品往生者也。

          ②念佛人临终有恶相,决定不能往生者也。

          ③念佛人临终念佛,既无瑞相,亦无恶相,亦皆往生(此乃古德所说。)

    二、答大经会本中最后所增四句之深旨

    您问夏师所会《无量寿经》定本中最后增入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之因缘问题。此问有关当前及未来之法运,经您提出,功德极大。

    所问之四句,乃夏师于本经印成之后,而决定补入者(补于勘误表中)。于是此本乃真成为定本,而不再改变。盖此四句十分重要,既表明净密不二,净宗即是密教显说,又显示宏修密乘乃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等,共同之行持。此四句在八相成道之转法轮相中。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能于十方示现八相成道之佛(此乃权小之佛,非究竟圆满之果觉),故可以诸法药,救疗三苦。而其中之首,即为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使诸根成熟众生,能上升至灌顶之位(可见灌顶之重要,千万不可轻视),并授给菩提之记,此即俗说之授记成佛也。此下即为最末增入之四句,首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如上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为教导其余诸菩萨,皆能成为密教之金刚阿阇黎。因密法乃究竟之方便,令众生之三业,顿同如来之三密,但能相应,便得究竟成就。佛果之究竟处,正在此度生方便之究竟,故须教导诸大菩萨皆能成为阿阇黎,辗转传授此究竟方便之密法,普令速证究竟之果觉。下续接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此中相应瑜伽。前者为义,后者为音。故此四句之义,即为:为教菩萨作阿阇黎,以及受教之菩萨,为能充当阿阇黎,彼此皆须实修种种瑜伽(相应)之密行(即修种种密法)。如是则能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经文极表密法之重要。

    又《净修捷要》云普贤菩萨化身金刚萨埵,永为密教初祖,故知密教初祖正是普贤,每代祖师皆是金刚萨埵,(如信不及,则可看为金刚萨埵之代表。)是故经中,德遵普贤诸菩萨,普教余诸菩萨咸能充当阿阇黎。盖以普贤与金刚萨埵本来不二,宏扬密乘正是普贤之本愿也。

    又普贤大士之极果,即普贤王如来,亦即阿达尔嘛佛。密教中称金刚萨埵乃因位,普贤王如来乃果觉。故弟常对人说,修金刚萨埵法,初步即是到家,即此意也。

    三、粗答发菩提心称性极谈

    (一)大菩提心者,浅言之,乃大智大悲大愿三结合之心,亦即行愿菩提心与胜义圆融不二之心。《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即离相,此大智也。修一切善,大悲大愿也。三者结合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但离相,则易堕于豁达空;若但修一切善,则成为有为法。皆不能直趋菩提。但终日度生,终日无度;终日念佛,终日无念;终日求生净土,终日无愿无求,方名大菩提心也。能发此心,必证正觉。结合净宗则为广度众生,而求生净土,能信是心是佛,仍旧老实念佛。如是行者乃必决定往生也。

    (二)称性中之字,即是称心如意中之字。此乃如来称心性登峰造极之谈。开权显实,大畅本怀,称心而谈,和盘托出。故云:称性极谈。性者自性,乃此心之本体,恒常不变者也。又称者相称之义,故称性指与本性相称。此性遍虚空,恒不变,体具万德。今此谈亦遍虚空,恒不变,具万德。此谈与自性相称,故名称性之谈。

                                                        甲子冬小雪节(一九八四)

 

(八)答F居士

    答临终一念可以往生

    承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何以临终一念亦得往生?此问切要。盖信愿持名之功德,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正如蕅益大师所示: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盖直指称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蕅师所示,正与古经相符。六朝襄阳石经于一心不乱下,尚有二十一字,文为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古灵芝、大估诸师皆尊石经。幽溪大师更谓今经讹脱,读经者应补入此二十一字。若补入此二十一字则《阿弥陀经》与《大经》之十念必生,《观经》之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往生,《宝王论》之临终一念得生,均一味无殊矣。

    称名妙法,以佛果德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顿显果德。蕅益大师谓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一念亦得往生。夏师云:念佛即是自心现。古云:一声佛号一声心。盖信愿称名时,即是当人妙明真心显现之时,故其功德微妙难思。莲池大师谓《观经》临终十念得生,因念者顿契理一心故,故必得往生也。至于近世念佛者多,而往生者罕睹,皆以信愿有缺故。蕅益大师曰: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九)答C居士

    (一)论临终往生,唯凭佛力。(二)不闻不睹,何惧魔军。

    您所问(甲、乙、丙)三问题,试答如下:甲乙两问都是临终之事:甲、无人引导,甚至干扰。乙、心脏病发,临终苦迫。因之畏惧,恐难往生。此二问实际是一个问题。其实皆因对净宗是他力法门,体会未深。盖临终时能正念分明,安详往生,决非专靠自力。一般凡夫何能有此水平?净土法门所以能普被三根者,端在弥陀愿力加持。行人如能信愿持名符佛本愿,则弥陀于行人临终之际,必来接引。如玄奘法师所译之《阿弥陀经》云慈悲加祐,令心不乱。盖因弥陀慈悲,以佛威神功德,加持庇祐行人,故此行人临终之时,才能不乱,正念往生也。平日信愿持名,主要靠自力;临终正念往生,主要靠他力。他力无边,故不必有所疑惧。如真欲往生,正好现在努力,提高正信,切愿求生。蕅益大师(莲宗九祖)曰: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盖谓如有信愿,即得往生,反之,则不能往生。可见目前首应弄清楚净宗的道理,深信切愿,必得往生,其余一切,均不必多虑。

    丙、疑惧有外道作祟,来扰身心。此问题今日正好回答,因有实际事例可作证明。今秋我在广化寺念佛七讲阿弥陀经宗要,末后引用印光老法师开示,谓念佛未得到一心者,不可急求见佛。若有此躁妄求见之心,则为自家的冤对提供机会。他们必借机干扰报复,破坏行人。讲完后,有一年老之女居士,前来问话。该人心情激动,神暗气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连声问曰:您所讲的,正是我的病。我的病已两年多。因念观音,就想见观音。谁知见到观音后,从此见种种相,扰乱不息。于是白天黑天,开眼合眼都见。或见善相,或见恶形,心惊意怖,苦恼无穷。夜不能睡,昼不能休。精神疲顿,神经紧张。无法可医。纵满室坐满了人,仍见满室都是恶相,遂致精神恍惚,身心俱疲,苦恼万分,命在旦夕。末后并问是否应念大悲咒来除魔?

    我对答曰:您不必修法去压制,若去压制,即是在作对。则这个结子,拉得更紧,更不易解开了。于是我告以一法:古有大德,在深山中,结一茅蓬,率众共修。但该处山精野鬼,时来干扰,或现佛菩萨相,或现虎豹恶形。大众惊扰,不能清修,力劝大德迁移,但大德不为所动。三年后,野鬼俱寂,诸相皆无。大德曰: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之不闻不睹无穷。可见不闻不睹,不去管它,则魔恼自息,古云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正此意也。她当时要求小女写下来交给她。本月初一日,我在居士林讲《净修捷要》。讲毕,该女居士焕若两人,体态安详,容光焕发,精神奕奕,特来道谢。盖小女所写之字条送到后,诸相俱隐,干扰全清,大患顿除矣。可见不闻不睹,真是去魔之良方,盼您一试。再者《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可见您若切愿求生,一心持名,即得二十五位菩萨于一切时,一切处,来加护持。那还怕什么外道的干扰呢?末后,请听一颂:

            不闻不睹  平等大智  无爱无憎  不舍不取

            般若妙用  不可思议  智光照处  魔障顿息

            毋用排遣  不须对治  一心平等  诸魔绝迹

            外道邪法  无能为力  自在安然  何必疑惧

            舍诸分别  一念单提  深信切愿  持佛名字

            一声佛号  万德圆俱  如海一滴  具百川味

            念佛求生  契佛本誓  佛遣菩萨  随时护卫

            现世安泰  临终佛至  慈悲加护  莲台迎去

            劝君生信  莫更疑虑  信愿持名  绵绵密密

            乘佛愿力  必定生西  莲花化生  径登不退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三日

 

(十)答H老居士

    一、答(一)愿贵切实,(二)临终观行

    拜读大愿,至表赞叹。妙解如环,情辞真挚,定邀四宝加被圆满成就。窃以愿贵切,贵落实。令学长胜愿即贵在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十六字。果能逐步落实,决定有愿必满,往生极乐,位登不退。甚至即此肉身,圆满菩提。

    承询嫂夫人临终观何本尊为宜问题。颇瓦法本尊为观音,嫂夫人平素自修为绿度母,临时更改困难,故可直接观自为度母。谛信度母即观音(实际亦真是观音)无二无别,决得相应。总之,诺祖开示:汝能往生与不能往生,只看汝是真愿意去与不愿意去为断。故古云:但办肯心,决不相赚。

    更有进者,既承下问,敢不掬诚!行人于临终紧张关头,仍能自在修习颇瓦者,恐百中无一,甚至千万中亦难有多少也。例如宋代苏东坡居士才智过人,兼擅禅辩,晚岁以净土为业,临终又有善友在侧。但最后一著,仍只是以手指心,自云这里著力不得而已。持名尚不能著力,况于临终时自运明点开顶往生乎!可见临终一关,非同小可,万勿掉以轻心。唯当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养之于平日,方能用之于临时也。我辈行人,结其求生净土之胜愿,临终之际,万缘放下,一心求佛接引,此时但能续念圣号或本尊真言,直到最后刹那,决蒙接引生西。只此最为简易可靠。由此可见,嫂夫人于临终之际,只要能提起平素熟念之度母咒(或圣号),即大事了毕矣!

    二、(一)论开悟(二)劝蹑解起修

    大函敬悉。承询树上之猴,必以一手攀枝,若双手齐放,即是悟境之说。此为老学长数十年来久参之老问题,既承下问,焉敢缄默。只好再扯一堆葛藤。禅云:撒手空行。又云:如万丈悬崖,纵身直下。此两语与老学长所聆之法喻相似。教云:真心以实相为相,妄心以攀缘思虑为相。有所攀缘执著,即是妄心用事。双手齐放,顿无所攀,即是离妄。离妄即真。故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又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此时若有毫厘求真作圣之念,便是头上安头,于是猴子又攀住一枝新条矣!正当悟时,赤裸裸,净洒洒,取舍情尽,凡圣体空,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非思量分别所能及。喻曰:如万里寻亲,突于十字街头,一眼看见亲爹。此喻初见本面时之惊喜也。又喻曰贼入空室,此语更好,盖喻:死尽偷心也。可怜生这个小偷,冒危险,费心机,撬开门锁,谁知室中空无所有,于是这一颗炽盛的偷心顿然止息。这也即是双手齐放之喻也。数喻合参,或能稍窥悟时情景。至于函中所引《宗镜》法语,均是妙谛。正宜蹑解起行,行起解绝此是行时,非是解时。近颇有以者,此皆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颔者也。猿猴之病在于舍一取一,厌喧求静,弃秽取净,除迷求悟,舍凡求圣,去妄想入禅定,出生死求涅槃,总之手中必牢执一物,可换而不可无,故永无了期。此尚属上者。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着,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一一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耳!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日新又新。敬献刍言,以备采择。

    (一)进一步加深对上师之敬信。

    (二)继续发起大菩提心。

    (三)严守密戒。

    (四)老实修法。

    (五)下座后忆念不断,如未能,则应不忘佛法。

    (六)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

    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焉有心肠与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一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因无知妄谈,难免

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倘更深堕谤师

谤法之坑,则其下场吾不忍言矣!

    老学长用功勤而过失少,故成功希望甚大。近阅《大圆胜慧》,中云修且却见性者,方可修妥噶。其课程表为:

    1-2点:上师法,2-3点:且却,3-5点:拙火定,5-7点:礼供念诵烧(火供),7-11点:妥噶,11-13点:礼供念诵,13-17点:妥噶,17-19点:护法与气功,19-20点:观无常,20-22点:本尊法,22-24点:卧入光明定。可见24小时全部在修持。卧床只两小时,仍在入定。于是乃知密法之所以能即身成就者,在于菩提心大,从悟起修,昼夜精进不已也。近多有既未悟心,又不勤修,侈言即身成佛,直是笑谈而已。唯愿老学长以《宗镜》为导,密法为行,净土为归。唯精唯一,再接再励。誓尽此身出娑婆,无生而生证佛智。愿共勉之!

 

(十一)答I居士

    一、答悟、修、事、理、愿、行诸问题

    来信及照片均收到,甚慰。从照片可见,顶开得很好。所提问题,依次解答:

    (一)问:悟不由参、不由修是否等于与参修无关?

    悟不由修,但亦不离修。至于悟不由修,更不能笼统。常云,参须真参,悟须实悟。且禅门自宋大慧禅师倡导,乃以参话头为法门。又佛徒常行之修持方法有学教作观念佛修密参禅,可见参与禅实有密切关系。但进而言之,古德有云:诸方的禅是参得的,老僧的禅是会得的。从后半句看,则参与禅又无关矣。总之行不到处,非一切修行之法所能及,故云一法不立。但此决不可误解为离一切修行才是,应知舍离修行更不能及。

    (二)问:有人认为理无碍则事必无碍。

    未必,未必!《首楞严经》云: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又宗下常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契念犹侵。其它同类语句甚多,难于俱引。

    (三)问:八风是动还是不动?

    此问实质是当人应否不随八风而动之问题。此回答是决定而简单的--当然是不随。教下之忍辱戒定,都是不随之意也。至于宗下,一风也无,何有八风?更谈什么随动不随动?从风源起处,一眼照破。不于心外求法,还有什么叫称讥苦乐等。你于此处误解颇深,所以再次提出。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懂得了许多!应知苦乐等境皆是自心,何必以自心分别自心,更何况从自心生起一心去随自心,或不随自心,岂非庸人自扰,头上安头?当前下手处一般以教下之忍辱戒定为宜。例如孔门教人非礼勿视等等是下手处。等到孔子晚年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但这决不是普通人的境界,实无法下手也。另外也决不可误认为悟心之人如一滩死水,这又误入歧途。昔白云端祖师因弟子五祖演的开悟,而乐得手舞足蹈,可五祖演自若也。等到五祖演的侍者佛果开悟时,五祖演兴奋到处告诉人我侍者参得禅也。  (从五祖所说,可见你提的悟不由参也是片面的)这以上不都是欢喜吗?祖师痛哭流涕者比比也,这岂不是悲吗?打人骂人者更多,这岂不是发怒吗?但其悲喜愤怒之境与常人无共同之处。祖师之骂人,正是极度的慈悲,正是演说妙法。

    (四)问:世法中认为,变化和运动是绝对的,出世法认为不动是绝对的

    这后半句话是完全错误的,佛法中没有什么绝对。佛教不说一,就是绝对;佛教只说不二。不动更不是绝对的。宗门说死水不藏龙,又说澄潭不许苍龙蟠,焉能是死硬的不动,那岂不是僵化?《金刚经》所说如如不动,多少人错会!经中之意是指说法之人应如如而说(第一个如字是动词,第二个如字是名词),无有变动,也即是说不可背离如如而说也。《楞严》观音耳根法门,初是所入既寂,这是不动,也即是静也。紧接着便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便不动也无了。这还只是观音大士初下手工夫。下面还有几重能所须超脱,也即是说还有几层笋皮须剥脱才是笋心。

    (五)问:以宗言事,以教言性,如何避免逻辑上的冲突?

    此问文义不显,似为:教下讲性,但性离言说故矛盾。宗下,本无一物。如谈事,又是

矛盾。如果即是此义则好答。此亦不是语言问题,(你信中问如何掌握语言?)而是实质问题。《楞严》说一切经教,都不过是因标指月而已。也即是说,不过是指示一下月亮所在的方向而已。到底什么是月亮,那只有你自己眼见才知道。这不是语言所能解决和替代的。教之谈性,正是如此,有什么矛盾?世人的毛病有二:一是弃标求月,茫茫太空何易寻找?另一是认标为月。这一病最普遍,最难医。一般往往以对经论、禅宗公案的理解当作悟。把当作。这不但永绝见月之望,并且连标也弄错了。当前学禅之人,无论老中青,犯此病者十个几乎有五双,切须仔细。至于以宗言事,此四字本身有很大语病。现在姑不咬文嚼字,只谈大意。禅宗不但不是强调无事,恰恰相反,而是以无事为病。这个问题又是十个几乎有五双都搞错了。宗门所指责的,堕在无事甲里,正批的是这班人。所谓者,堕落也。贬义词也。禅德所示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又无心于事,无事于心,总之都不是一味无事一概断灭去也。如是谈事又何矛盾之有?

    (六)如何判断所发之愿是否恰当?

    此问最好。此问甚切,此问抓住了根本,此是联系当前实际行动的迫切之问,故表扬之。说来也难信,许多人修行一辈子,不懂得什么叫发愿,更不懂什么叫切愿。切者,恳切也,迫切也,切实也。切实两字含义甚广,亦包括俗言切合实际之义,亦即切己、切时、切机。所以首先应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具备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其次是掌握世界、国家、社会的形势,包括今天和明天。再则是默察法运之机缘,何者将兴,何者暂隐。本人今生具体之愿决不能脱离客观形势与法运因缘,但凭己意而盲动。发愿不是细事,更不是只凭主观臆想的事,而是一步一步从小到大,从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从浮泛到切实,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例如阿弥陀佛在因地中,以五劫的时间精勤求索,方才结得四十八愿。您目前先发起原则性的愿,于是一面修法,一面加深对于主客观的了解,逐步形成具体的愿。恳恳切切契合时机,这就是切愿。既是切愿,行动必然跟上来,这样的愿才可能有愿必满。目前就要求全部具体和恰当很难,但其中度生与往生之愿肯定是恰当的、殊胜的。但度生二字目前仍是原则性的。具体内容,当然您自己也有设想,可是恰当与否,不宜主观武断。应多观察总结,并请教师友。

    二、答开顶后之修持

    5月22信收到。目前继修金刚萨埵法甚好,理由如下:(一)此法虽名为忏罪法,实为无上密宗无上大法之第一部分。(二)忏罪亦极端需要,为自为他普作忏悔,于劫火欲燃之际,有此甘露,利乐无穷。(三)此法已熟,可续修,多念百字明。另根据您之健康与愿力,目前应速念满长寿佛咒十万遍(至少数)。当时莲花精舍王上师对每一开顶者均如是要求。此十万遍无论座上座下所念皆算数,座上则于念完本尊咒后接念长寿佛咒。长寿佛即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持咒不但长生,且有临终往生与现世成就之大益。目前就这样修。

    三、劝深信

    六字大明治病之法,目前不必修,将来亦不必修。但对此法应珍重,留待有缘人。能知之法不妨多,所修之法必须专。目前修行人忙忙乱乱,劳而无成,都是缺少信心,对自己现修之法信不及。于是东求西问,无有了期。这样下去,请待驴年。其实,一句佛号、一句咒、一个种字、一个手印,莫不皆是圆圆果海。信得及,当下便用;信不及,徒然忙乱,到头来仍是入牛胎马腹。所贵是信心坚固,知见圆融。一切法含治病法,治病法含一切法。信得及,专修可,兼修亦可,轮修亦可。信不及,一切都成戏论!

    四、论依法不依人,并再谈发愿

    来信收到。内容丰富,思想真实,颇能反映勤修后之心境。欣悉竿头日进,甚以为慰。现仍事冗,乃择要先覆如下。

    (一)来信谓依法不依人依法也依人

    第一句乃古人四依之一,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此四依实为万古颠扑不破之至言也。所谓依法不依人之实旨,正如《菩萨戒》云: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而实有德,是故不得观法师种姓。意云,当观法师之见正与不正,莫观其种族之贵与贱。此即依法不依人之正义,亦即求善知识之正眼。当重正知正见之实德,而不看其人之名望与地位也。近世依人之病更深,只慕名头与牌号,唯重表面,故学法者如牛毛,而得道者如麟角也。《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经意甚明。世间能遇之善知识当然是人,但应是什么样的人?经云正知见人正知见即是法也。故云依法不依人。应因法而依,不是因人而依。此段经文极重要,盼终身信受奉行。此经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经题直截名为了义经,可见此实为了义中之了义也。此经亦正四依中所指应依之了义教也。经意甚深,切盼深入参究。

    从以上所引经戒,估计君之意见可以消除。只要正确理解依法不依人之话,便可免君所谓之流弊。殊不必另提依法也依人,另提一句,反易混淆。我看但说依止善知识,依法不依人较妥。《华严经》中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大乘四法经》云:诸比丘尽寿乃至逢遇丧命因缘,必定不得舍善知识。《圆觉》又云: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此皆明,应依善知识,并尊之如佛也。但如何辨别善知识与恶知识,则应依法不依人

    (二)关于发愿问题,函中有选择所集中的目标中,就有对自身的取舍标准,要准备牺牲什么以集中力量得到什么。数语甚好。表示确在认真考虑发愿问题,应珍重。但另一方面也不宜操之过急。大经中法藏比丘以五劫时间方才结成四十八愿。当前,君之求索,不外默察机缘创造条件两途。因须利他,即客观方面。一切法从因缘生,当然要看机缘。至于自觉,虽是主观方面,但也不能脱离因缘,自身之求法修法,也都要看机缘。故首须对于机缘有切实与深刻之了解。但又不可局限于现有因缘之中,而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条件。当前首应创造的是。《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世音菩萨云:欲诵持(大悲咒)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正如函中所云:怎么去辨别人,怎么知道这是了义教。这都首须具眼。所以你当前首须创造的便是。这也即是你当前首先应发的愿。这正是观音大士的教导。要持咒先须发这样的愿。你说按着经本把愿文念一遍,这只叫诵愿,不等于发愿。真实发愿,必然有行动跟上来。那就是止恶行善,忏悔祈愿,诵咒修法,读诵大乘。祈请上师三宝加被,早开正眼。你已有初步眼力,经过一些考验。但还有更大考验在后面。必须通过这些考验,才有可能得智慧眼。通过考验,不等于具眼,只是过程而已。

 

(十二)答J老居士

    (一)略谈慧业文人学佛通病,(二)劝老实修持,读诵大乘

    学长深具慧根,才华甚茂。先师夏老谓您根器过于Z某某,确是如实之言。Z公确甚聪明,参禅亦甚深入,所惜者聪明反被聪明误。恃才傲物,自认为必可开悟,不料终身未能打破漆桶。其症结所在,正是《首楞严经》世尊呵斥阿难者。阿难多闻第一,但不能免摩登伽之难。佛教导曰: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阿难闻此并未了悟,仍以现前能推寻者为心。世尊斥曰: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世,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可见从古至今,从阿难到Z公以及以彼二人为代表者,无量无数之修行人,都是通患此病。认贼作子,煮沙作饭。不知当前能作决断及种种思维计较者,只是第六识。八识中前五识及第八识均无过咎,只此第六第七两识使人背觉合尘,枉受轮回。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则执我。由于执我与分别,故全真成妄,全盘都错。而聪明人则受病更深。聪明人自恃比别人更能分别,更善计较,殊不知其自作缠缚,百倍于常人也。例如名学者某某自作聪明,谬指《大乘起信论》为伪书,而其文中之论点及论据均极可笑。又如尊函中所提到之Z某名人,竟将《心经》中之密咒译为华文,真是荒唐盖世。试问这四句为何玄奘大师不译,难道大师不懂这四句梵文?但大师不译。盖不译才真译也。咒中每一字均有无量义,请问如何译?勉强译出非但挂一漏万,实则挂一而漏无量矣。更有进者,密咒之妙处,正在于其无理路,离言思。《心经》之妙亦正在于前部有理路,可思议,末后直是四句咒,毫无理路,不可思议。从显而密,即思议而入不可思议。故此经称为般若之心。(书至此,适收到韩清净居士所著之《心经颂释》亦曰此咒经意义,强解非所应。可见译咒真是画蛇添足。)但大函中荒谬绝伦者,则莫过于某外国学者认为《阿弥陀经》是伪经之说。难道此外国学者,竟能超过罗什大师与玄奘大师?此两位超绝古今之大译师,均亲译此经,正显伊等重视此经。又净土法门乃千经万论所共指,难道千经万论都是伪!真是不值识者一笑。盖慧业文人学习佛乘,总是易生知解。宗门常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又《圆觉经》曰: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盖众生意识分别,皆生灭心。以此妄心,欲解圆觉,则圆觉妙性,亦随众生心而流转为有生有灭之妄相。故劝学长发一猛省,深认生平所自负一切聪明过人之处,即去道愈远之处。从此甘作钝汉,老实修行,方能跳出以上诸人之巢臼。至于实修,盼能密净双修。则常修贡师亲传之度母(或亥母),(度母似更相宜,诺祖幽囚井下,因持绿度母,屡次中毒皆不死。)则常持阿弥陀佛圣号。必须是心作佛,方能证本来是佛之自心也。故此为首要。

    其次则是读诵大乘。苏州有一老居士,自谓已开悟,实则尚未。夏师曾问伊,平日如何修持,伊曰:我只是浑浑沌沌。夏师曰:你还有什么浑,你早已是日凿一窍而浑沌死。夏老之当头一棒,打得正好。惜伊不识,当面错过。事后弟曾请问夏师:似此浑沌已死者,当如何办?夏师曰:继续凿,直到通身凿通为止。妙哉!妙哉!此真起死回生之妙药。知识分子不能如愚夫愚妇之老实修行,正因浑沌已死。故唯有广读大乘,深参实究,凿之不已,直到通体透脱,方到休歇之地。敬盼老学长一方面老实用功,一方面刻苦参研,行解相资,专精勤久,必将柳暗花明,别有一番天地。老学长诚意甚殷,下问于我,故不得不掬诚以报。谨以此密净双修,行解相资,二语作为供养。至于密净之中,孰宾孰主,请您自决。

 

(十三)答K老居士

    (一)答茶碗的空假中三观(二)略谈物质文明皆有为法

    上次光临途中备受辛苦,足证为法心切,甚为难得。所问敬答于次:

    您问茶碗如何结合《金刚经》?

    (一)茶碗,是假有,若根本无此物,何有此形?何有其名?今既因,盖由于假有也。即非茶碗。透过现象看本质,则何尝有茶碗。只是一些电子、质子与中子,再究其实,则只是波动与能量而已,如是则茶碗成,是即空观。一个茶碗即假即空,(既是假有,复是空无)空假不二,是名中观,故曰是名茶碗

    (二)物质文明能为人类带来福利,但所能造福的范围,只限于一个小小地球,乃沧海之一粟。若只照顾一个小地球,而抛弃无量无边的世界,正所谓弃海认浮沤者也。

    至于所谓福利,实际皆是短暂、虚妄。人间福利以及科学本身,都是有为法。《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科学总透不出三维空间,对于多维空间的真实境界,亦无所知。

    末后,佛教徒中像您这样因年老多病而退休之科学家应当如何呢?那就是:学如梦之科学,做如梦之研究,得如梦之发明,造如梦之产品,利如梦之人类。这些都不妨尽力而为,但必须牢记--如何出梦!

 

(十四)答L老居士

    略谈大圆满法

    L翁老学长道鉴。大示及法照同时寄达,欢喜无似。既闻道场开光,复瞻宝像庄严。莲师法幢,蔚然建立,此实为大事因缘。学长偕伉俪与令媛令坦赞助之功,不可思议。为众生贺,为莲舍贺,亦深为学长合府贺也。至于大圆满法包括且却(立断)与脱噶(顿超)。且却完全同于中国之禅宗,无修无证,一法不立,不历次第,见性成佛。行人若与且却相应,则同于禅宗之顿悟。至于脱噶则必须在与且却相应后,方可开始修习。目前大陆,学密者多喜躐等,未契且却,而大修脱噶。修法者兴高采烈,自认为得无上法,而不知如是修持正是煮沙作饭。莲舍之法极妙,大圆满即摄于生起次第之仪轨中。例如四臂观音法及莲师马王金翘鸟法均有最极殊胜之大圆满部份。此即无上之妙法。

    对于精舍拙见以为:(一)对于同学,贵精不贵多。(二)对于道场,重实质而不重形式。香火兴旺、坛城庄严者皆形式也,而实质者,法也。发无上菩提心,如法修持,如是之人,所在之处,即是道场。(三)对于法,重悟心,而不重境界、灵感、禅定、神通。盼同修能于修生起次第中,直趋大圆满。

 

(十五)答LM两居士

    答学密须兼修西方净土并读诵大乘

    莲师法乃莲华精舍必修之法。王上师指定精舍所有同学均以莲师为上师,嘛嘎哈拉为护法。至于本尊则可因人而异。再者,精舍初十之会供,王上师亦指定为莲师会供。故知莲师乃同学人人必修之法。莲师与阿弥陀佛、观世音本为同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故红教尊弥陀崇净土。诺那祖师曰:修任何本尊皆必须兼修西方净土。因西方净土有弥陀大愿摄受,最易往生也。

    您夫妇发心真实,对于密乘信仰甚坚,学法因缘又极殊胜,实为多劫善根所感。切盼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大乘经论,用心读诵。王上师曾指定精舍同学必读与参考之经论各十余部。《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普贤行愿品》《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维摩诘经》《地藏经》《药师经》《六祖坛经》《大乘起信论》皆必读者。昔有人问诺祖,什么是密宗境界?祖师答曰:密宗境界不可说,不可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密宗境界。诺祖开示是无上醍醐,愚即是从此经入。

 

   

    校稿初竣,于午餐之际,俄顷得一偈,附录于后,以代结语。

                                    校稿偶兴

                    清净一句万德严          禅密净土一而三

                    掩耳不闻末后句(注1无心犹隔一重关(注2

                    六根齐摄当下是          三密相应刹那圆

                    持名即禅即持咒(注3  且却即是祖师禅(注4

                                                      丙寅(一九八六)初秋

                                                龙树大士圣诞黄念祖志于北京莲舍

 

1:宋黄龙忠禅师观水磨发明心要。佛眼曰:吾有末后句待吩咐汝。黄龙掩耳而去。

2:古德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3:《大集经》: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4:且却义为立断,乃红教大圆满法中之要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谷响集)(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谷响集)  

 黄念祖居士: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五、记我与黄念 

 黄念祖:不要总想什么事都如意,什么都好了那就要有麻烦了 

 黄念祖: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纯,其所得之福则如仰 

 黄念祖:有许多活生生的事例,证明佛教的轮回之说 

 黄念祖:一生补处 

 黄念祖:住正定聚 

 黄念祖:大势至之功德是不可思议呀 

 黄念祖:这么念,她就能救你的苦,救你的灾、救你的难呐 

 黄念祖:截流大师谈信 

 黄念祖:这个经,有方便,有理论,有实际,又种种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