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文珠法师:修福修慧修净土


   日期:2011/2/22 9: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修福

  (一)福的意义与类别

  何谓福?福是指人间富贵寿考,子孙繁盛,身体健康而言。韩非子云:“全寿富贵之谓福”。人生得意之极,该是五福临门,所谓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考终命。但此仅人间有限的、无常的俗福,还不及天上的洪福。而天人的洪福,又不及二乘圣人无我的清福。二乘圣人的清福,又不及菩萨无相之福。因为菩萨,无相布施,内不见有能施之我,外不见有所施之物,于其中间,亦不见受施者,所谓“三轮体空”。故其所得之福既大且胜。虽然,仍不及诸佛实相之福,因为诸佛因中,福慧双修,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直至福足慧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时,其福报之大,简直不可思议。

  无论是人间世俗之福,抑或天上洪福,二乘清福,菩萨无相之福,诸佛实相之福,皆靠自己耕耘,自作自受;既非人与,亦非天赐。如果人能敬心布施,必然大富大贵;人能慈心不杀,必然健康长寿;人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必然如意吉祥,消灾免难;人能无相布施,广修福慧,必定成佛。所以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无福之人,固然要修福,即使有福之人,更要惜福,积福,自求多福。

  (二)如何自求多福

  若想自求多福,必须修福。修福就是种福,譬如农夫播种于田,努力耕耘,必有收获。修福之人,若将福德的种子,散播福田,自当获得福报的果实。

  何谓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说:“生世福寿,如田生物,故名福田。”世间福田,又可分为多种:

  一是敬田与悲田两种。对父母师长及三宝生恭敬心,供养侍奉,名敬田。对贫苦大众,悲愍同情,平等救济,解人困苦名悲田。

  二是报恩福田、功德福田、贫穷福田等三种。对父母师长,及凡有恩于我者,皆孝敬侍奉,以种种物质供养,精神安慰,自可增长自己福报,名报恩福田。恭敬三宝,功德殊胜,必得大福,名功德福田。对世间贫困之人,同情援助,施其所需,救急扶危,积福必多,名贫穷福田。

  三是趣田、苦田、恩田及德田等四种。对一切畜生,平等爱护,是趣田;对苦恼群众,平等救济是苦田;对父母师长孝顺恭敬,供养侍奉是恩田;对三宝恭敬供养,是德田。

  四是梵网经中所说,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受戒本师),四师长,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凡对以上八种人生恭敬心,布施供养,慈悲护念,能生无量福,故名福田。然八种田中,尤以看病福田,是为第一。佛在世时,曾亲为有病比丘照顾汤药。而唐朝悟达国师,亦因慈悲心侍候病僧,得免人面疮之苦,以解多世之冤。所以,有意修福的人,应该注意看病福田。

  修福的人,除广种福田,乐善好施外,还要慈悲一切。因为一切众生,无不于我有恩;我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倚赖众人的供给,假如农夫不耕,工人不织,交通不发达,商人不转运,我们就无法解决日常生活所需。假如无师长的传授与教导,如何增长知识?如无法律的制裁,医药的服务,秩序的维持,以及公共事业的推展,人又如何安居乐业?所以,人不但要报答父母师长之恩,也要报答一切人的恩。所以佛说:父母恩、师长恩、三宝恩、国土恩、众生恩都要报答。人与人之间相处,如果能抱看报恩之心,互相恭敬,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惠互助,何止是种福,而且大家都有福,简直是造福人群,福利社会,其福报之大,之多,实不可限量。

  或有人说:贫穷布施难,我原本想修福,可惜经济有限,教我如何种福?当知修福,并不限于金钱,金钱只是财布施之一。此外,家中所堆积的杂物,可以布施,堆积的衣服,可以布施,个人知识,可以布施,个人力量,也可以布施。

  在家中恭敬侍奉长辈,是修福;照顾爱护下辈,也是修福;到佛门顶礼三宝,是修福;协助众人,清洁道场,亦是修福;在社会奉公守法,是修福,保持公共卫生,也是修福;甚至劝人行善,或济急扶危,都是修福。只要发心,只要肯做,随时随地,都是福田,随时随地皆可以种福、修福。

  修福之人,除了广种福田,还要惜福,积福,切莫损福。俗语所谓:“有福不可享尽”。否则,乐极生悲,福尽还堕,比无福之人更苦。所以,佛教劝人种福,培福,积福外,还要惜福。最好是由修有漏之福,进修无漏之福;由修人天小果之福,进修佛道广大无限之福。昔日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吾即位以来,广修佛寺,度人出家无数,功德如何?”师说:“毫无功德”。原因是武帝所修,皆是有漏之福。达摩祖师认为,有漏之因,所得仅人天小果,福尽还堕,对于见性成佛,毫无补益,故有此言。可惜武帝著相布施,不悟圣人之旨,致使话不对机。达摩祖师,唯有面壁静坐,等候良机矣!

  至于无漏之福,是从无漏心生。所谓无漏心,即是无我之心,以无我之心而行布施,便是无相布施。金刚经言:“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又佛问须菩提:“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否?须菩提言:甚多。佛言: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读此,可知无相布施之福虽大,但仍不及修慧。因为修福,加上修慧,福慧双修,才是成佛的真因,才可以福足慧足,觉悟成佛。

  二、修慧

  (一)慧的意义与种类

  慧的意义,是能分别事理,了解事物的真相,断除自他心中疑惑,对人对事,皆能正确理解,谓之慧。古人说:“能达有为之事相名智,能达无为之至理为慧,合言之名智慧。”大乘义章言:“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慧决断,说之为智。”又言:“据行方便,发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为慧。”可知智慧,实是人性的光明,可名之为觉性,亦即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众生迷真起妄,背觉合尘,致使人性的光明,罩上无明的帐幕,使人性本具智慧光明无法显现。如果,人能舍妄归真,趣向觉道,便可以随其修证的浅深,而展现不同程度的智慧。天台宗据此,分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二乘圣人,以一切智观空,而证真谛理;大乘菩萨,以道种智观假,而证俗谛理;佛以一切种智观中,达空假不二,真俗圆融,而证中道实相理。大智度论言:“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种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

  止观疏亦说:“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一切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佛于一心中,圆其三智,圆断三惑,圆证三德,所以佛是人天导师,四生慈父,属于圣人中的圣人。

  智慧,又可分为世间智,出世间智,以及出世间上上智三种。凡夫之人,对世间事物,不能从其现象界,透视本体,因于事相分别取舍,妄生执著,心生憎爱,作业流转,不能超越生死苦海,因于世间,用于世间,名世间智。声闻缘觉,修三无漏学,发无漏智,照偏真理,能出生死,证涅槃,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名出世间智。诸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的形相时,能深达诸法的体性,证实相理,得妙觉慧,超越世出世间,五住净尽,二死水亡,名出世间上上智。

  唯识宗就人转凡入圣的层次,分为四智,即是转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成为成所作智;转人的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人的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人的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此外,俱舍论说小乘人有十智,华严经亦说如来十智。现限于时间不谈。

  (二)如何修慧

  智慧是佛学的根本,成佛的基石。佛教之所以成为理智的宗教,原因是佛教整个教义,都建筑在智慧的盘石上;佛学之所以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与科学,原因亦是凭借智慧的力量。没有智慧,根本无法理解佛所证的真理,更不可能明白是非,分析邪正,甚至断烦恼,了生死,得解脱。所以,我们要学佛,固然要修智慧,要成佛更要修智慧,甚至二乘圣人,或登地菩萨,都要修习智慧。不过,因其所修智慧大小不一,故其位次亦有高下不等。

  凡夫之人,因恭敬三宝,亲近善知识,听闻学习佛的正法,接受真理的启示,谓之闻慧;对闻慧所得理解,加深思考,以增进内心的慧解,谓之思慧;依其所解之理,如法进修,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揭示人生光明的另一面,谓之修慧。

  二乘圣人,由闻思修三慧,解行并进,定慧均等,而能引生无漏智慧,破见思惑,断分段生死,彻底取消人生的迷惑与苦恼,进入清净明亮的智慧境界,证真空理,居涅槃城,得一切智,是名修习空慧。

  菩萨从空出假,从真入俗,一面观空无我,与诸法性相应;一面以种种法门,通达种种事相,广度众生,破尘沙惑,证俗谛理,得道种智,是名修习不空慧。

  诸佛因中,本其超越的智慧,了解诸法现象,洞悉诸法本体,深达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性,随缘幻现,所谓不变随缘。虽然如来藏随缘能生万物,但如来藏性,并不因生万物而变为万物,是即所谓随缘不变。楞严经言:“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火,非风……如是乃至非但闼阿竭,非诃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诸佛菩萨因中,深知道如来藏性,不变而能随缘,幻生万物,虽然,但如来藏性,并非凡夫之七大及十八界,亦非二乘的四谛及十二因缘,更非菩萨的六度四摄,及佛果的常乐我净,如是修习空观,所谓: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因而修成奢摩他空观,证如来藏圆真谛理,得一切智。

  如来藏性,本身虽非十法界圣凡诸法,但其性具一切诸法。诸法无不包含于如来藏性中,依其性具而言,“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火,即风……如是乃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佛菩萨因中知道如来藏性,虽非诸法,却性具诸法,四科七大,四圣六凡诸法,无不包括其中,依之而修假观。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因而修成妙三摩钵提假观,圆证俗谛理,得道种智。

  据如来藏性,随缘不变言,故非一切法;据不变随缘言,故即一切法。如楞严经说:“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是非”。如是双遮双照,遮照同时。诸佛菩萨因中依之修空不落空,依之修有不著有,所谓,空有皆不著,二边皆远离,双遮空有,但又不妨双照空有。空有不二,事理圆融,而成就妙禅那中观慧,得一切种智。

  佛菩萨由于圆修空假中三观,得大智慧,圆照真假中三谛理,能圆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圆证如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修慧至此,方算圆满,位等诸佛。

  三、福慧双修

  修福不修慧,不能明白道理,辨别是非,更不能断烦恼,了生死,所修之福,属于痴福。痴福之人,往往目不识丁,笨头笨脑,不是不懂得享福,便是不懂得惜福,致使福尽还堕。永嘉禅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修慧不修福,不能广结人缘,广种福田,所修之慧,只是穷慧。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结果不是怀才不遇,便是穷途潦倒,愁苦终日。往昔有两人学佛,一人专修慧,一人专修福。修慧者后证阿罗汉果,由于不兼修福,虽证圣道,但出外托钵,竟然无人供养,常受饥饿之苦。其修福者,因不持戒,死堕畜类,身为大象,但福报所感,虽堕畜类,尤生帝王之家,为王坐骑,何止饮食丰足,而且身披璎珞,高贵华丽,傲视同类。一日,阿罗汉途中遇见大象,因言:“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所以古人说:“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大乘菩萨,上求佛道是修慧,下化众生是修福。大乘法门中,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无论修福或修慧,皆当勤求精进,切莫懈怠,始可度六蔽,登彼岸,是名六波罗密。

  现在,佛教住持僧宝中,研究佛学,精通教典,是自己修慧;建造道场,广度众生,是自己修福。法师讲经说法,以佛法为自己之师,亦可以佛法为他人之师,是教他人修慧;法师们修建道场自己出钱,也教他人献捐,是教他人修福。可惜世人不解,以为一进佛门,便要花钱,甚至毁谤僧人,贪心敛财。殊不知佛门正是人间福田,有福之人,才有因缘,进入佛门。因为进入佛门,不但有机会布施修福,还有机会学佛修慧。由于广种福慧的种子,将来必然获得福慧双足的结果,不久的将来,当得作佛,所以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