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蕅益大师的忏悔思想


   日期:2017/6/24 7: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2017年第1期 文/贺志韧

  忏悔法作为佛教的重要行法,是修行人必须了解的重要修行科目,它能快速有效地断除罪愆、显发善根,从而达到清净身口意三业、进趣菩提道果的目的,故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释尊的一代言教,还是历代诸祖的各种论著中,对忏悔思想的论述不胜枚举,有梁皇宝忏、大悲忏、地藏忏和净土忏等各种忏法广传于世。净宗九祖蕅益大师一生著作等身,兼通宗教,出禅入净,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大师虽严净毗尼、精通律藏,有《毗尼事义集要》《梵网合注》等律著传世,却谦德流光,常以“三业未净,谬有知律之名,名过于实”为“生平之耻”,并长期修持地藏占察忏等忏法忏除业障,以期获取清净戒体,故忏悔思想构成了其律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将蕅祖的忏悔思想作一简单梳理,错谬之处,还请诸位方家指正。

  一、佛经中关于忏悔意义的论述

  忏悔思想在佛教的教理教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诸多佛经中关于忏悔的内容不可胜数,关于忏悔得道、往生净土的故事也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是阿阇世王向佛陀忏悔的故事。阿世王为太子时,受提婆达多的蛊惑,为了早日登基称王,作出囚母、弑父、放醉象妄图杀害佛陀的五逆重罪,然而最终因为诚心向佛陀忏悔而免除了病痛和地狱之苦,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关于阿世王的故事在《观无量寿佛经》《大般涅槃经》《经》等经典中多有记载。

  有关忏悔的意义在佛经中多有论述,且看《占察善恶业报经》所云:“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经文开示佛学的初学者在学习禅定、慧观等法门之前,应当先进行忏悔。首先要彻底反省、认清其所犯下的一切罪过,然后根据多少、深浅程度一一进行相对应的忏悔,使其彻底清净,不在内心留下任何不良的痕迹,然后才能修习禅定、慧观等高级阶段的法门。经文告诉我们,修忏悔法能令戒根清净,使修行者保持身、口、意三业的相对清净。 以此清净三业勤修三学及其他一切法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失去了修行的根基,会导致在禅定与慧观等其他法门中产生妄想、恶念等损害修行的情况。

  而《占察善恶业报经》是蕅祖非常重视的一部经典,据弘一法师所作的《蕅益大师年谱》记载大师三十三岁时,从温陵(今泉州)徐雨海居士处得知此经,即委人赴云栖寺恭请。展读之后,悲欣交集,撰《读持回向偈》流通。次二年述《占察行法》,将其与大悲忏、净土忏一起作为自己忏悔罪障的常用忏法。

  二、从蕅祖的自我忏悔看其忏悔观

  蕅益大师对戒律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其戒律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忏悔,忏悔思想在他的戒律思想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和非常重要的地位。《灵峰宗论》所收录的书信及各种发愿文中,有大量关于忏悔的内容。尤其是在发愿文中,经常是先进行自我忏悔之后,才继而发愿,表示希望得到佛祖的加持来摆脱各种欲念、苦恼,并实现往生净土的愿望。如《结坛念佛回向文》中,他忏悔自己从“无始来,迷常住理,失智慧明,背自性而枉受轮回,取妄心而永违真境”,对自己经常离开对真如佛性的觉悟而沉溺于各种不利于身心的恶缘、秽缘之中感到十分愧疚。在《结坛水斋持大悲咒愿文》中,他忏悔自己“自惟障缘深厚,慧力衰微,行浊言清,始勤终惰,负生我重恩,背慈尊明诲”,对自己言行不一知而不行懈怠懒惰辜负父母及诸佛的深重恩德非常懊悔。在《大悲行法道场愿文》中,他忏悔自己“自惟旷大劫来,言不顾行,口与心违。今虽幸厕缁流,仍不能忘故辙”,对自己经常言行不一致、心口不相应的虚浮、浅薄感到极为痛心。在《礼千佛告文》中,他忏悔自己“自从无始至于今生,昧我法本空,起遍计情执,具迷事、迷理二种无明,作分段、变易二死根本”,对自己时常迷失真我本性,对我空法空不能参破、领悟,对万法的现象和理体不能明了,造作诸般惑业,从而承受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苦而惭愧不堪。

  其中,在《大悲行法道场愿文》中,大师还对自己一生的过失和业障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自己“有六大罪,而小过盖无数焉。明知向上一路,而不能亲到佛祖真受用处。明知圆顿教观,而不能登五品以净六根。明知大小毗尼,而不能清净性遮诸业。明知杀业是刀兵劫因,而杀机尚未永忘。明知偷盗是饥馑劫因,而偷心尚未全断。明知淫欲是疫病劫因,而淫机尚自炽然” 大师特别提到了自己从根本上还没有完全做到对杀戒、盗戒、淫戒这三大基本重戒的持守,在其他的小罪小过上更是难以做到清净无瑕。比如从杀戒上来说,大师认为自己虽然知道杀业会带来未来的战乱之因,但是在他内心之中却时常会不由自主地萌发出杀生的念头(蕅祖这里的杀生不是指杀人);就偷盗戒而言,大师认为自己虽然明知偷盗会导致人们心地不纯,与纯良正直的天性相悖,是导致未来社会出现饥馑灾的因由,但偷盗之心却难断除;从淫戒而言,大师认为自己虽然明确地了解淫欲会带来各种不良的果报,不仅出尘无望,还是导致未来社会疫病广泛流传的原因,而自己内心中的淫欲之念却始终难以消除。

  此外,在《结坛水斋持大悲咒愿文》中,蕅益大师还对自己过去犯下的谤佛罪行进行了深刻的忏悔:“言念智旭七岁断肉,未知出世正因;十二岁学儒,乃造谤法重……身汨浮沉之浪,云何度他?心缠爱见之丝,云何脱彼?”并发愿希望自己能够通过礼敬三宝、燃香供佛、虔心持斋、勤心念咒等方式来寻求佛的加持,从而能够做到“愿从今去,戒根永净,遮性无亏,定慧齐彰,寂用自在。三途息苦,九品莲敷,共睹须弥毫相,同圆法界藏身”,可见蕅益大师认为忏悔能够帮助自己带来非常多的功德和好处,甚至能够帮助自己息灭三恶道苦、往生西方、解脱成佛。

  三、发露忏悔的重要性

  蕅益大师认为“破戒虽恶,覆藏尤恶;无过虽善,改过尤善”,所以犯下错误、作出触犯戒律的事并不可怕,只要能够虔心改过就好,并认为 改过一法是三世诸佛证得菩提道果的共同路径。无疑,他在此并没有将众多的佛菩萨进行神圣化,而是将他们与芸芸众生等而视之,都需要通过一步步进行自我更新的改过才最终证悟成佛、获得正果。而要做到改过,就必须先进行忏悔。所以蕅益大师认为“故五悔法门,凡夫迄等觉,无不藉为进趣方便”,九法界众生都需要将忏悔法作为修行、精进的方便法门。他认为忏悔具有非常了不起的作用和功德,能够帮助犯戒之人减轻乃至消除过去的罪业,并作为一个反面的教材来告诫自己在未来进行更加良好的学习。

  除此之外,如果一个犯戒之人在大众之中公进行忏悔,不但能迫使忏悔者自身因为公众舆论的因素而深感自责、愧疚,避免重犯;而且能够警示其他尚未犯戒者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同时还能够让已经对戒律持守得很好的人产生持戒的信心和荣誉感,从而更加严格地持守戒律,增长善根。所以大师认为“矧造已能悔,即是勇丈夫”。若非对佛法具有坚定的信心和累世积下深厚善根之人,是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的。

  关于犯戒之后不进行忏悔和改过的行为,蕅益大师认为这样会使其罪恶延续下去,从而形成深重的恶业,障碍修行者的成佛之路。大师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正造罪时,实是大恶,不以为耻,向人发露,善中之善。反以为羞,甘于恶而苦于善,遂成恶中之恶永无出期。颠倒愚痴,莫此为甚!”认为世人的一切祸福都是自己感召的,而个人所承受的一切苦难都是自己造成的。人们出于颠倒梦想的愚痴妄见,造恶之时不感到羞耻,反以行善为羞耻,不以造恶为痛苦,反以行善为痛苦。这些都是颠倒愚痴的表现,都是堕入恶道永无出期的表现。大师认为只有通过忏悔,然后加以改过,才能避免堕入恶道,实现自身的解脱。若行者能以殷重心进行忏悔,以此忏悔之力,回向往生西方,亦能往生。如大师在《示法源》中云:“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

  忏悔何以能有这样重大的作用和功德?大师从缘起性空的本体论上进行了解释:“罪性本无生,何须复覆藏?覆藏罪成有,不覆罪乃空。”大师认为所谓的“罪”,在本质上其实是属于空无自性的,并没有一个真实的罪存在于世间,就好比“苦”也只是众生对于现实生存状态的一种虚幻的感受一样,并没有一个真实独立的实体,都只是存在于众生的一念之间,是虚幻不真的,因此就没有必要对它加以隐藏。只要正确地对罪进行认识,真诚发露忏悔,罪业也就被化解了。

  四、忏悔法的类别

  根据《天台四教仪集注》,忏悔可分为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三种。“作法忏”指的是通过身业礼拜、口业称唱、业思惟进行忏悔。“取相忏”指的是通过进入禅定之中,运用观想思维,对过去所犯的罪一一进行放电影式的回顾,深入地进行忏悔,比作法忏更加深入、具体。该忏需要在定中见到相好才可见效,《三藏法数》中解释说:“于道场中或见佛来摩顶,或见光现,或见华飞,或梦中见诸瑞相,或闻空中声;于此诸相,随获一种,罪即消灭,是名取相忏。”“无生忏”指的是从根本智慧上认识到世间一切都是缘起而作,其性本空,故此无善恶业之分,也就无从获报,并不再投生六道。

  犯垢罪及轻罪者只需作作法忏即可悔罪,犯重罪者须进行取相忏,犯逆罪者须进行无生忏。关于犯重罪作相忏者,蕅益大师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取相忏者,所谓日夜六时诵重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此须十科行道,备极精诚,仍复内资理观,外假坛仪。”可见行此忏法之不易。关于犯逆罪作无生忏者,就不仅仅是不易的事了,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一个人是否有相应的慧根,慧根不足者就只能遭受堕入三恶道的痛苦惩罚了。因为与前种忏法属于事忏不同,该种忏法属于理忏根据《涅槃经》的记载,犯逆罪者属于永弃佛海、永失菩提种子、永堕无间地狱的极端严重的罪业。只有完全依靠智慧上的超越成就才能跳出苦海,这就必须要求忏悔主体对世间万法的空、假、中三谛的真实本质完成彻底认识。

  五、触犯五戒的忏悔方法

  蕅益大师还在《梵网经合注》中详细规定了关于触犯五戒相对应的忏悔方法。

  关于触犯五戒的忏悔方法:

  (一)杀戒

  蕅益大师认为杀戒的轻重程度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一、上品杀(即杀父母、阿罗汉等)为逆罪;二、中品杀为“失戒重,不任更受”罪(即重罪);三、下品杀可分为“失戒重,堪任更受”罪以及“不失戒重”罪(即轻罪);四、其余如方便杀等类属于轻垢、重垢之类。

  (二)盗戒

  蕅益大师认为:“若盗三宝父母师长物,失戒。先须偿还,方行取相忏法。盗人道物,失戒。偿与不偿,随时斟酌。”指出对盗戒忏悔的关键在于偿还,只有先行偿还,才能进行忏悔。因为盗戒与杀戒不同,杀戒造成了前人命断的既成事实,只能够单纯地通过心理上的忏悔进行赎罪。而偷盗过来的财物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即便已经因各种原因被花销掉或丢失掉,也是可以用等值的财物进行偿还的。如果不进行物质上的赔偿,那么心理上的忏悔就不具有真实性和公正性。

  (三)(邪)淫戒

  关于此戒,蕅益大师没有进行多少理论性的阐述,只是就各种不同的淫行应当向谁忏悔作了相应的说明,故此不加论述。

  (四)妄语戒

  蕅益大师认为:“大妄语成,失戒,须取相忏。小妄语、绮语等,增上频犯,失戒,应须更受。余一切等流及方便罪,随其轻重,用三种作法除之。复有法说非法等一切妄语,或破法轮僧,或破羯磨僧。若破法轮事成,犯逆罪,不可悔,惟得用无生忏,转重令轻耳;不成,犯方便重垢,须向一切僧悔过。”即认为大妄语和经常性的小妄语、绮语,需要进行取相忏;毁谤佛法、破坏僧团团结(破和合僧)的,需要作无生忏。

  (五)酤酒戒

  酤酒业只需取相忏即可。

  六、结语

  忏悔是对戒律清净的维护和保障,真正的忏悔,必须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虔诚而深刻的自我醒悟,很多忏悔必须要对当事人真诚发露,因此不是一件轻松就能完成的事情,也不是停留在口头或流于形式的事情。但若能如实做到,则能帮助修行者断除一切恶缘,从过往的罪业中拯救出来,故诸佛祖师苦口婆心地告诫我们要重视忏悔。只有至诚地忏悔自己的罪业,保障戒体的相对清净,才能进入下一步的禅定、慧观及其他修行法门。净业行人若能信愿念佛,又能虔心忏悔自己的业障,则有益于增上往生净土的品位。

  透过大师的这些忏悔思想,我们可以略窥其浩博佛教思想之一端,感受一代祖师严以律己、勤于忏悔的真实行持。对我们后学者而言,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提醒我们在修行中重视忏悔的作用,懂忏悔、常忏悔、真忏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蕅益大师       忏悔思想)(五明学佛网:蕅益大师       忏悔思想)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 

 游祥洲教授:空与太极--略论明代蕅益大师所著《周易禅解》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四)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三)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二)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一) 

 宗舜法师: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删改问题初探 

 业露华:蕅益大师净土思想研究 

 余池明居士:试述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净土教义的继承与弘扬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后跋(蕅益大师跋) 

 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八不道人的归宿——蕅益大 

 蕅益大师:痛念生死事大,觑破一切世情,若顺若逆,总虚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