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万行大和尚:福报何处来? |
||
|
||
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取决于他对团体、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什么都没有做的人,何来的价值?没有价值又何来的意义?所以学佛的人特别注重“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四个字放到东华家风里就是“修道先发心”。做到了慈悲喜舍,说明你发心到位了。 出家人在西方国家被称为传教士。什么是传教士?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引导人类的灵魂健康地成长,而且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传教士是走在社会最前沿的人,所以在西方国家很受尊重。 在佛门里,一个优秀的法师是精通五明的。何谓五明?把世间和出世间的学问归纳为五个方面,称之为五明。前四明——医方明、因明、声明、工巧明为世间的学问,最后一明——内明——为出世间的智慧。世间的四明我们一明都没有掌握,又如何获得出世间的内明?数量还没有累积起来,如何达到由量到质的转变和飞跃? 数量的累积确实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大家都是从二十来岁开始努力,三十年后才五十多岁,佛门里有句话,“和尚六十方启用”。六十岁之前都是修学的阶段。东华寺的硬件在全国来讲应该是最好的了,我们所缺的就是佛学知识和智慧。 一个修行人要耐得了孤独和寂寞。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会享受孤独和寂寞。一个大成就者的心中是没有孤独、寂寞的,他视孤独、寂寞为人生至高享受。比如今晚在座的有两百多人,我就要考虑到这两百多人的感受,照顾到这两百多人的情绪,把自己分成两百多份,所以今晚我就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人。等共修结束就剩我一个人时,那分出去的两百多份收回来了,我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有几个人能达到欣赏孤独、寂寞的境界呢?多数人工作之余都是在家里看电视、喝茶、聊天、煲电话粥,要么找几个人一起所谓的“论道,修道”,实际上往往是在一起说是论非,不干正事,不务正业。 共同的信仰使我们走到一起。我们都这么年轻,又有这么好的环境,应该好好利用这个环境来学习,成长。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大家无量劫前都修了一定的福报。每个人没有入道之前所受用的,都是自己过去积累的福报,都是在吃老本。如果用蓄电池来打比方,我们都是没有和电源接通就开始使用的蓄电池。 这些电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原来就蓄好的,也就是我们先天带来的、过去世积攒的福报。除非你得道了,就等于你学会了充电,你的插头就可以接通宇宙这个总电源,这时你才会获得充足的、源源不断的电,你想为谁充电就可以为谁充电,想把力量给谁就可以给谁。 我经常和几个沙弥说:“你们几个的智商都比万行高,只是你们没有万行这么多的学习时间和阅历。如果你们像万行一样努力上二十年,再加上你们先天的智商,个个都会超过万行!就我这么笨的人今天都能当 “大师”,何况你们,个个当大师都有余!三十年做一件事,哪有做不好的?我们缺的不是信心,而是耐心和毅力。既然决定当一辈子的和尚,为什么不做一辈子的计划和打算呢?实现理想唯一的保障,就是付诸行动和努力。 报佛恩的具体体现就是普度众生,做佛菩萨的工具。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报四重恩。我们在娑婆世界索取得越多,拥有的越多,身上的光就失去越多。你喜欢什么,你身上的光就跑到什么上面。比如你喜欢兰花,心想着兰花,你的光就分一些到兰花上;你喜欢金银首饰,你的光就分到金银首饰上。 你想到什么,心存什么,你的能量,也就是那团光就流向什么,就分出去一部分。如果娑婆世界的一切你都不喜欢,也就是你的六根一尘不住,你身体的能量瞬间就会充足。为什么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有用不完的力量呢?因为他的六根不住在六尘上,他的力量就不被六尘所分散。当六根的力量充足了,灵性的力量就会更加充足。 世俗的爱好太多,所谓的习气、业障太重了,就是导致众生轮回的原因。轮回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世俗的爱好。可是每次轮回,我们又养成了更多的习气,于是很难再回到源头,很难再回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如果一个人能守住自己的六根,守好自己的本位,不仅自己解脱了,身边的人也解脱了,谁都不会管你。 当别人不管你的时候,你不就解脱了吗?不就变得高贵了吗?当你需要别人管的时候,不就被某种力量束缚了吗?一个高贵的人是不需任何力量来管束的。为什么我们需要规矩呢?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高贵的层次。所以我们需要管理者,需要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我们的身心。所以修道人对世俗的一切都不能执著、留恋,世俗的嗜好越多,越难与高境界相应。 为什么学佛先讲“无我”呢?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无我”?做不到无我,就不能和领导相应,不能和自己的信仰相应,人天合一的境界就更不用想了。我们之所以不能和身边的人沟通,不能和自然沟通,就是由于我们的我执太重,真我被牢牢地束缚起来,和宇宙隔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