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学说话


   日期:2017/10/23 8: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人说:“我又不是呀呀学语的小孩,我什么话不会说?为什么还要我去学说话?”是的!在没有学习佛法中有关语言方面的学问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我学了《入行论》中所阐述的有关言语方面的要领后,内心感到悲喜交加:悲的是,我在世间虽然已经活了将近四十年,但在语言的运用上说得严重一点只能算是“会发音”而已,对说话时要注意的基本要领也不甚了了,因此时常因言语的不当而自食其果。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人教导过我如何去正确地说话,因此也更谈不上主动地去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了,所以在说话方面,我诚实地反省自己之后觉得,自己的的确确是一个既没有“教”也没有“养”的人。喜的是,今生我有幸遇到了殊胜的佛法,终于知道了如何正确地去说话,并且从心里真诚地发愿要按照佛陀的教导改正自己在言语方面的种种不良习气。

  众所周知,语言的功能是与人沟通,而与人沟通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乐、去除痛苦。但是,世间数不清的“祸从口出”的例子可以说明,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正确的语言习惯,则虽然能够开口说话,主观上也希望自己所说的话语能够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安乐、遣除痛苦,但是所说的语言客观上却给自己和他人制造了无边的痛苦。仔细想来,没有掌握语言要诀,因为恶劣的语言习惯频频给自己制造痛苦和灾难的人还不如那些不能开口说话的哑巴呢!因为哑巴虽然得不到语言的利益,但也不会因为不正确的语言习惯屡屡给自己制造痛苦和灾难。

  那么一个人说话时,到底应当注意哪些要领呢?《入行论》的“正知正念品”中说:“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开口说话时,应当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的要领: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所谓出言当“称意”,意思是我们所说的话要“称”听者的“意”,要说对方爱听或者能够听得进去的话。这当然不是要我们去阿谀奉承别人,而是要我们注重说话的效率。试想,如果我们在说话之前,不管听者的职业、习惯、爱好、志趣、教育背景等,不管对方能不能听懂,不管对方能否接受,不管说话的场合和环境,而只是一味地随顺自己的语言习惯,“称”自己的“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我们所说的话很可能就不会起到任何作用。这样,不仅会白白地浪费自己的口舌,而且还往往会导致双方的不愉快。古人也说“话不投机半句多”,意思就是让我们说话要看具体的对象和场合,以提高说话的效率。

  所谓出言当“义明”,意思是说话时要“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让对方能够通过你的话语很容易地了解你所要表达的义理、说话的目的和意图。所以,在说话之前,我们要对话语所要表达的主题清清楚楚,这样才能避免语言没有重点,使听者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古人说: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说话者自己心中尚且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听者怎么会清楚说者要表达什么呢?所以,说话时主题突出很重要。

  所谓出言要“语相关”,是指说话时句子和句子之间要注意逻辑上的关联,不能“前言不搭后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前一句话与后一句话所表达的内容之间出现很大的跳跃,在意义上没有关联,这样会使听者感到莫名其妙。语言缺乏逻辑性,就会使听者无法清楚地理解说者所要表达的义理,结果就会使所说的话语失去其沟通和交流的作用,成为一堆令人生厌的废话。

  出言“悦意”,是指自己说话时要悦意,也即面带微笑、声音动听而亲切,犹如母亲对爱子一样亲切,这样听者也会感到很“悦意”,心生欢喜。使对方感到悦意的沟通是最有效的沟通。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开口说话时,即使是吃饭穿衣的平常事情,也是表情冷漠或痛苦,语气上就像吵架骂人一样,声音也非常刺耳,“火药味”很重。具有这种语言习惯的人实际上是非常可怜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不仅自己痛苦,还会给别人制造很多痛苦。所以,我们说话时要养成面带微笑的习惯。

  什么叫出言“离贪嗔”呢?就是自己的言语如果是因为内在的贪心和嗔心所发动,就不应该让其说出口,换句话说,就是说话时不应当有贪嗔等五毒烦恼伴随。因为贪嗔等五毒烦恼所发动的语言肯定是丧失理智的,只要一出口,必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和灾难,所以一个理智之人应当用正念的绳索紧紧地拴住自己如狂象般的心,绝对不能随顺自己的贪心和嗔心等烦恼,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此时,应当如《入行论》中所言:“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什么叫出言“柔和”呢?就是说话时要贯彻“语气柔和、用词文雅和委婉”的原则,如果语气强硬、用词粗俗和刺耳,或者语言过分直接、不考虑别人听了之后的心里感受,就会有意无意地刺伤别人的心,这样的语言由于没有用慈悲和智慧来摄持,还不如不说,说了也往往没有任何作用和效果,而且还会滋生争论和彼此的仇恨。特别是在批评或建议时,语言一定要中肯、委婉、含蓄,避免任何刺激对方的词汇出现,要让对方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应该放弃批评和建议,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彼此之间的争吵和怨恨,结果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

  最后,出言“调适中”的意思是,说话时语调、语速要适中。语调平和,会使听者的心情自然趋于平和,而怪声怪调则会使听者心绪不宁;说话的声音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会使听者感到压抑和难以适应,太低会使人听不清楚,内心产生焦急情绪;此外,说话的速度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太快会使人听不清楚,太慢会使听者感到不耐烦。

  总结《入行论》所说的这七个语言要点,其中“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是对语言内容方面的要求,“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是对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要求。

  “学会说话”这件事情真的对我们很重要。如果我们具有某个专业的博士学位,懂得了许许多多自然科学的定律,但却不懂得上面所说的这七个说话要点,那么我们就不太可能有快乐和幸福的人生;但是,如果我们学会了上面所说的这七个说话要点,即便没有博士学位,对自然科学的理论也知道得不多,但这个人的一生一定会充满祥和与安宁。

  对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毫无兴趣的人,无论受过多少次皈依、参加过多少次轰轰烈烈的佛事活动,此人也不可能是真正的佛弟子。一个人只有充分认识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完全依赖于自己的身口意,并且将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身口意作为一生的追求和目标,这个人才可能真正进入佛门,成为名副其实的佛弟子。所以,一个真正的学佛之人一定会对《入行论》中所说的这七个说话要点生起信心和欢喜心,并会主动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只有真实地按照佛法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才能从佛法中得到真实的利益。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说话)(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说话)  

 仁焕法师:少说话多念佛 

 仁焕法师:说话的道理 

 空海(惟传)法师:如何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与内容? 

 体慧法师:不乱说话 成佛一半 

 白云禅师:人际关系与说话技巧 

 净土法门法师:把说话的时间改成念佛 

 净土法门法师:爱说话的人特别容易惹祸 

 做人,一定要​说话算数! 

 不讲是非、不撒谎的人,言语方面的威力就大,说话很有分量。 

 宣化上人:说话行事若是不直,就是与佛法不相应了 

 印光法师:为​什么我们要少说话、多念佛? 

 不可说话口满,不可心生恶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