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修行次第分明,果位等级森严,各人对照自查,以免自欺自误


   日期:2018/1/26 8: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行次第分明,果位等级森严,各人对照自查,以免自欺自误:

  入大乘的最低标准是初信位、断见惑。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究竟成佛。可见证果之难,成佛路远,我们末法众生根本就谈不上修行,何况证果?!生死事大,轮回路险,末法众生只有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佛力加持,才能即生了脱生死,迅速成佛。

  修行之次第,犹如从幼儿园到博士后,决不可能颠倒,颠倒了就是自欺自误:

  先破我执(断见思惑,成阿罗汉,证七信位),再破法执(断尘沙惑,十信位以上的菩萨),最后破空执(断无明惑,初住位以上的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惑断尽才能离幻归真,彻证实相。从凡夫到圆满佛果有52个阶位,一地不知二地事,一级更比一级难,所以华严经反复强调: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印光大师指出:“世之学佛者,率以开悟为志事。不知悟而未证,尚不济事。即使证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之人,亦难免来生因福造业,或致堕落。证四果(阿罗汉),方了生死。此依小乘说。若依大乘圆教说,初信位断见惑,与小乘初果同。七信位断思惑尽,方了生死。初信至六信,尚未了生死。初信位菩萨,其神通智慧,已非凡情所能测度,何况二、三、四、五、六信位乎?! 参禅之人,每以宗家机锋转语,净宗教宗皆无能答,为道高妙而人不能知。实则起此知见之人,亦不知古人之意。果真知者,必无自雄自矜之态。何以故?以绝妙之语,亦极平常之语。不但会得不济事,即使大彻大悟亦不济事!直须完全证得,方为了生死事。而后世能证者,实不多见。五祖戒禅师(五祖,寺名,师戒禅师为五祖寺住持,故称“五祖戒”),于宋初名喧宇宙,门庭高峻,若龙门然,死后转世为苏东坡(有事迹可证)。东坡以前世慧力,其文字、见地,俱不平常,而复不拘小节。其守杭时,尚常邀妓自娱,可知戒师并初果尚未能证。何以故?以初果得道共戒,任运(自然而然)不会犯戒。若不出家,亦娶妻室。纵以杀身威胁之,令犯邪淫,宁肯就死,决不肯犯戒。禅者若知此义,何敢藐视净土,高推禅宗,让愚夫愚妇仗佛力以往生,而自己甘处轮回,不愿出离乎?光说此者,恐汝不知所以然,被禅者所屈,而捨佛力以仗自力,致了生死于驴年(尽未来际亦无驴年)!”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 复化凡居士书)

  未证阿罗汉,只能仰信圣言量,不可师心自用。诚如佛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泛指五蕴四相)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佛说四十二章经》)

  【宣化上人讲解:“慎勿信汝意”:你不要听你自己意念的话,你不要信你自己所想的东西,所以说你要特别谨慎一点,特别小心一点,不要信你的意念和你那个意思。“汝意不可信”:你那个心意是靠不住的,不可以相信的。

  “慎勿与色会”:你切记,不要著到一切色相上。“色会即祸生”:你若是和色相合而为一,就会有祸患生出来。

  “得阿罗汉已”,你若得到阿罗汉了,证果了,断见思烦恼了,“乃可信汝意”:你那时候,才可以稍微信你自己的意念一点,还不可以多信。】

  入大乘的最低标准是初信位、断见惑。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究竟成佛。可见证果之难,成佛路远,我们末法众生根本就谈不上修行,何况证果?!生死事大,轮回路险,末法众生只有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佛力加持,才能即生了脱生死,迅速成佛。

  从初信位菩萨到圆满佛果的52个阶位,诸位扪心自问自查,你已修到哪一级?

  菩萨五十二阶次,即菩萨从初发心修行直至成佛所要经历的五十二个等级,根据《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述,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具体是:

  十信位

  ‘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然欲从凡入圣,必以信为先导。始自信心,终至愿心,以作菩萨真修之方便。’

  一、信心 谓心与理契,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

  二、念心 谓对过去劫中轮回状况,相信明了,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 谓以精纯、无间之不懈努力,以念心之精明,进趣真正清净境界。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 谓精进之心,即已现前,则纯真之慧,自然显发。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曰慧心。’

  五、定心 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 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目标在即,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 谓保持心进无退,与十方如来感应道交。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 谓以护法心力,将佛光回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映。经云:‘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九、戒心 谓将心回向于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

  十、愿心 谓由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 关于修行十信位的时间,《璎珞经》谓,修此十信,经一劫乃至三劫,可至初住位;《仁王经》云,十千劫中行正道,其进退不定,犹如轻毛随风,东西不定;《起信论》则谓,经一万劫修此十信,可得成就。

  十住位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位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

  一、发心住 谓由前十信,继续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显发光明,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 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证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 修行者,起行修德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游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 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 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化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 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 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真佛子,而绍继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 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十行位

  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已得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由浅至深,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

  一、欢喜行 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利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二、饶益行 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厌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嗔恨行 谓嗔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嗔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四、无尽行 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五、离痴乱行 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 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 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 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异,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

  九、善法行 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 谓前圆融得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十回向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转向法界万类众生,圆满梵行,进入平等法界。

  一、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谓由前修十行,具备神通,成就诸佛所行事已,当修此回向之行。然回向之行,以悲心为最,化度众生,而无能度之相,回此无为之心,趣向寂灭之地。经云:‘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盘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 谓前离众生相,则是可坏,今复坏前可坏,离于能离,则是不坏,坏即空,不坏即假,空假不二,正显中道,而归趣于本觉。经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谓所向本觉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觉之智,齐于佛觉。经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 谓前能觉之智,无处不遍,既齐佛觉,则所证真如理地,如佛无异。经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谓前至一切处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来,然如来为一切世界之如来,世界即一切如来之世界,世界如来,涉入无碍,功德无尽。经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谓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显证一乘寂灭之道,行从理起,故曰随顺平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经云:‘于同佛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设既修真因,善根成就,则知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既平等,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无有遗失,亦无高下。经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谓一切法性本真如,不即不离,二俱无著,则真如相现。经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九、无缚解脱回向 谓真如之相现前,则智慧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摄圆融,自在无碍。经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回向 谓所证性德真如之理,圆满成就,含摄遍周,其量无外,十界差别之相,了不可得。经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位

  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依此渐进,终至佛位。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地,终于法云地(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分为十阶位:

  一、欢喜地 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二、离垢地 谓由进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 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显发。经云:‘净极用生,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 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照破一切情见。经云:‘照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 谓由前焰慧,照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 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 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证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至。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 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 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 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润泽,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等觉

  经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疏云:‘此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故先举如来,而言逆流者。盖谓如来,已先证入妙觉果海,无复进取,但惟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萨,乃言顺行而至者,谓其进取未竟,方趣果海,顺流而入也。觉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齐正齐,但顺背之不同耳。’

  妙觉

  指觉行圆满究竟佛果。修行至此阶位,则可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满,悟得绝妙涅盘之理。且可超越四魔,照达一切事理,一念一时知一切佛国等事。经曰:“常住一相,第一无极,湛若虚空,一切种智,照达无生,有谛始终。唯佛穷尽,众生根本,有始有终,佛亦照尽,乃至一切烦恼、一切众生果报。佛一念心,称量尽原,一切佛国、一切佛因果、一切佛菩萨神变,亦一念一时知,住不可思议二谛之外,独在无二。”

  由此可见,悟与证是两回事。理上悟了,还不能了脱生死,还必须继续修行断见思二惑,断尽见思二惑那才真正证四果阿罗汉,了脱生死轮回。再继续修至断尽尘沙惑证十信位菩萨。继续断一品无明惑,证初住位菩萨……一直不断断无明惑,直至无明惑断尽才是成就觉行圆满的佛果。所以靠自力修行成佛,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人的寿命有限,在未修成时寿命若结束,那么再轮回就不一定会继续修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祖师大德建议往生极乐修行成佛的原因。

  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

  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如本法师

  佛教把一切迷事、迷理的惑业归纳为三大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总称“三惑”。

  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见惑总有八十八使);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思惑总有八十一品)。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亦称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属于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断惑的渐次(次序),先在十信位断见思惑和尘沙惑,其中初信断三界的见惑,次六信断三界的思惑,后三信断界内外的尘沙惑。从十住位的初住以后到十地渐次断无明惑一品,证中道理一分,即断四十品惑。更破一品无明,进入等觉位。再进而破第四十二品无明惑,发究竟圆满的觉智,智断二德圆满,即为圆教的妙觉果位。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

  印光大师云: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

  【译文】一切法门,都是倚仗自力修行,出离生死。就算是有宿世善根极为深厚、能够彻悟自心本性的人,假如见惑和思惑的烦恼,稍微有一点点没有断尽,就会仍在三界的生死轮回中,仍然没有办法出离。更何况既已转世,受于五阴胎胞,因情污染接触境界而生起执著,所以生生世世从觉悟而至觉悟者少,从迷惑而入迷惑者多。上根器的人尚且是这个样子,中下根器的人还用说什么呢?想要断除见惑就好像要截断四十里宽的河流一样困难,更何况是思惑烦恼呢?想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哪里像说的那么容易啊?因此靠自力修行的法门,不能普被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不能究竟畅演佛陀的出世本怀。(圆涛法师译)

  【讲解】印祖所说,是一切学修人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只是有许多人因种种原因,木然不觉,无动于衷,所以于此殊胜易行的净土法门,难以生起信愿。兹依教理,稍作说明。

  见惑、思惑二十六种烦恼见前所注。见惑障于智理,亦称“见道所断惑”;思惑溺于情感,亦称“修道所断惑”。你我及众生不能脱离三界生死,就是由于见思惑业所系。见惑于三界有八十八使,思惑于三界有八十一品。

  所谓见惑八十八使,即众生因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十种烦惑而迷昧于苦、集、灭、道的四谛之理,形成欲界三十二使,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各二十八使,合成八十八使。断除这见惑八十八使,方能见道。如论文说“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这句话见于《大般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共40卷)第36卷。经文的原话是: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犹如纵广四十里水。(《大正藏》第12卷,第577页中)

  “纵广四十里水”,按通常理解,便是纵广四十里的水(流),其流势之汹诵,不易遏止。其意是指十惑(如前说)迷于四谛,障于见道,其势力犹如纵广四十里水(流)——苦集灭道各为纵广十里水(流)。是即三界的见惑八十八使。

  断见惑八十八使,须修“七方便道”。所谓七方便道,即: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所谓停心,就是要把妄想杂乱的虑知心停息止住,以净戒为基,定慧调适,故名停心。其名目是: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散乱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着我众生析界观)。修行七方便道的人,称为“七贤位”,邻近圣位,故曰贤。以修此方便道,能够显发相似慧解,降伏见惑。如《法华经玄义》卷四下云:

  五障既除(指修五停心观已经成功——作者注),观慧谛当,能观四谛,而正以苦谛为初门,作四念处观,破四颠倒。(《大正藏》第33卷,第727页下)

  因此,五停心观修成以后,接着修“别相念处”。以欲界苦谛为境,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别,谓各别,身、受、心、法不同故。相,谓行相,观此四法,作不净、苦、无常、无我行相故。是即先各别地修观。所谓“念处”的“念”,不可混同于“念佛”的“念”,须知观体非念,观是其慧。定慧调适,进一步地提高。

  别相念处修成以后,修“总相念处”,即将四者合修,四者之中任何一相,皆举一即四。如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则身、心、法亦皆是苦;观心无常,则身、受、法亦皆无常;观法无我,则身、受、心亦皆无我。此中若要细说,尚有“境别观别、境别观总、境总观别、境观俱总”等分别。应该说,这实在不是一般没有根机的人或业障深重的人所能轻易修行成就的。而以上这三科(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仅属藏教的外凡位,名资粮位。

  七方便道的后四位——“暖、顶、忍、世第一法”为内凡位,名加行位。所谓加行,顾名思义,即加功用行。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名“内凡”。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加行”。这四位是出生圣道的根本,所以也叫“四善根位”。经过资粮位的别、总相念处的修行,发相似解,伏烦恼惑,获得佛法气分,喻如钻燧取火,火发之前,先有烟生;又如阳春生暖,以喻四谛观慧的行相,故名暖法。慧解增胜,得“欲、念、精进、思惟”之“四如意定”,喻如登上山顶,观瞩四方,悉能明了,故名顶法。相似慧解继续增强,则“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法长成为根,于四谛十六行相[2]忍可于心,故名忍法。修至“上忍位”时,惟观欲界苦谛,仅为一行一刹那心,即入于“世第一法”[3],又一刹那间,遂即入于“见道”位,证初果须陀洹,至此,三界的见惑烦恼断尽。

  如上所说断除三界的见惑,不过是仅仅介绍了一点名目而已,此中内容,如果还欲详知,可以参阅《法华经玄义》、《天台四教仪》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断见惑如同截断纵广四十里河流的譬喻,是有根据的。

  证得初果的圣人,仍然有通于三界九地的思惑没有断除,直至断尽,方得完全摆脱三界生死。

  所谓三界九地者,即欲界六天、人间及三途,名五趣(阿修罗摄于天人畜等,故不计之)杂居地;色界初禅有三天,名离生喜乐地;二禅有三天,名定生喜乐地;三禅有三天,名离喜妙乐地;四禅有九天,名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四天,名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九地亦称九有,地,即区分、依托的意思。有,即有漏,以烦恼惑业未断,或断而未尽,系缚于三界,具惑、业、苦,惑、业为因,苦报即果,有因有果,故名曰有。

  这欲、色、无色三界九地,每一地具有九品思惑,系缚众生,使之不能解脱于该地。所以,三界共有思惑为九九八十一品。把这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断除了,才能完全超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苦轮。

  先说如何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已经断除了见惑,证得初果——须陀洹果的圣人,继而要断除欲界的九品思惑,须要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七次。这种受生,叫作润生,是渐以断惑而得出离的意思,如人负有债务,须要还清,故曰润生。具体来说,欲界的九品思惑依其轻重程度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是较重的思惑,也是较为难断的;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这是次重的思惑,较前稍为易断;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是较轻的思惑,较前又为易断。

  初果——须陀洹果圣人,要断除欲界的上上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两次,即人间天上往返受生两次。为断除上中品思惑,须要润生人间一次,即天上一次、人间一次受生。为断除上下品思惑,又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上品思惑,亦须要润生人间一次。为断除中中品和中下品,这两品思惑合起来共须润生人间一次。至此,已经往返润生人间六次,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证得声闻第二果,名斯陀含。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意为仍须来此人间受生一次,为什么?欲界的生死债还没有了结,还有欲界的后三品思惑,即下上品、下中品和下下品。为断除这三品思惑,还须要来此人间润生一次。至此,欲界的九品思惑全部断尽,证第三果,名阿那含。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意即再不需要来此人间受生死之苦了,把欲界的生死债偿还完了。

  可是,还有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的思惑没有断。为断除上二界的思惑,三果圣人住于色界第四禅上边的五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意天,名曰“五净居天”,亦称“五不还天”。干什么呢?居在“五不还天”上修“夹熏禅”,以断除色界的和无色界的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所谓夹熏禅,就是要把九次第定修得滚瓜烂熟,要丝毫不杂异念地或顺或逆、或中间或跳跃,任运升降、往返出入于九次第定,是即“师子奋迅三昧”。

  所谓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四空定(名称与前述的离生喜乐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同),另加灭受想定(亦称灭尽定)。对这九种禅定,行人要不杂异念地次第由一定入于一定,故曰九次第定。

  修夹熏禅成就,得到师子奋迅三昧,断除色、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净尽,证第四果——阿罗汉果,则长别三界,永出分段生死。梵语阿罗汉,华译具三义:杀贼——杀见思烦恼之贼;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是真福田;无生——永脱生死轮回,不受后有。

  这样仗自力了脱生死,叫作竖出三界,不仅要求行人的根机必须特别聪利、禅定的功夫非常高深,而且须要多生和长时。所以印光法师论文说:“了生脱死,岂易言哉!”

  现举一例。安世高,法讳清,为安息国(伊朗之古国)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得宿命智。东汉桓帝(刘志)建和初年(147)来至洛阳,至灵帝(刘宏)建宁四年(171),二十余年间翻译经典,计有《安般守意经》等39部。遂告同居道侣说:“前世已经出家,其时有一道友,生性多瞋,屡劝不改,堕在恶道,受大蟒身,我要去度脱他。然而,我自己先世欠人命债,债主在广州,须先偿还。我至广州,正值寇贼作乱,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便对我说:‘这回可逮到你了!’遂受其杀。转世为安清(安世高)。我当往庐山度昔时道友。”行达九江 (读gōng)亭湖庙,庙神颇有威灵,往来商船,皆须奉牲乞福。神见世高,犹识昔因,悲欣交集。世高为诵经咒,得脱蟒形。此庙遗址为浔阳郡蛇村,距东林寺五公里,今称“蛇头岭”。

  安世高复至广州,前世害己少年已成老者,至其家叙说宿世因缘,冤对既解,欢喜相向。世高告曰:“尚有宿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须往酬偿。”广州客悟知世高非凡,厚相资供,伴随世高前往会稽。才至市中,正值市中有人互相打架,相打者误着世高的脑袋,应时殒命。广州客频验先后因缘果报,远近闻知,莫不感叹,皆深信三世之有征。(《大正藏》第50卷,第323、324页《高僧传》卷一)

  安世高法师这样度众生了脱生死,只可独被上上利根之人,中下根人难以企及。此法不能普被三根,不能畅达佛度众生的本怀。

  [3]净土法门仗佛力,往生不退

  【原文】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印祖阐明净土法门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的所谓特别之处,大须着眼!总结如下:

  一、净土法门专仗阿弥陀佛宏誓愿力,所谓“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二、行人宿世与现生所有善根,无论成熟与否,但肯执持名号,临命终时与佛相应,即得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三、善根成熟者,顿圆佛果。破无明惑,得“念不退”,证常寂光法身,直至妙觉。

  四、据此可知,善根未熟者往生净土即得“行不退”,证入三贤之位。

  五、行人的恶业无论重或轻,但能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执持佛号,一念相应,即得往生。

  六、行人即使恶业重者,一得往生,即预圣流。预圣流,即意味着断除见思惑,得“位不退”,永超凡流。

  诸如上事,皆有别于通途教道的一般法门,故称之曰特别法门。吾人惟当仰信佛语,遵行励修,便获如是殊胜利益。(释传印讲记)

  梦参老和尚:证须陀洹果有多难?!

  “须陀洹名为入流”。入流,入了圣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圣人,虽然没有全部了生死,已经把见惑断了,断了,入流无所入。为什么说无所入呢?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啊,对六尘境界相他不起分别了,他不为六尘境界相所转,这就证了初果的圣人。

  那么一般的没有证这个果位的人,见色就起分别,闻声也起爱憎,香味触法都执著贪享,有是非观念。须陀洹证得了,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他不起分别,没有迷惑了,他明白了,全是假的,不为色生香味触法所迷,就这个意思。咱们凡夫就被色生香味触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别心,有贪爱心。证了初果,他在这些个事物上不起贪爱心了,不起分别心了,因此就叫证果了,断了这种迷惑。

  咱们见什么分别什么,证了初果的人,他见惑断了,他不起分别了。这个断惑,看来是出凡入圣,但是这一步非常难啊!在凡夫,突然证了圣果,佛形容这“如四十里路急流水”。说从那个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华里,那股力量,能够把他断绝了,使他不流,得有这么大力量。

  咱们见色,生贪爱心,好的,就想取,这不高兴的,就想舍,舍又舍不掉,取又取不着,这叫迷惑。证了初果的圣人没有这种思想了,他能断,所以佛形容“如断四十里路急流水”。但是,看来是入圣道的时候,这是第一步,但是在这大菩萨看到这初果呀,他看着很小,在我们一般的我们出家人学了佛法的,对于初果圣人呢,这小果,证不证没什么关系,其实是你能断了这个见惑无分别,就很难很难了!咱们见什么起贪爱心,见什么起分别心,因此而造的这个染业啊,很重很重!若能把这个断了,第一步就达到了。

  但这也是入空意啊!在这个空的当中呢,没有色生香味触法,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顿断,悟到空理那叫顿断啊!因为须陀洹他现在入到圣流,入了圣位了,入了圣流,从凡夫地出入圣流已经非常不容易!他见什么能够断贪爱心,那我们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牵引了,牵了,你随着外头的业缘转化,外头的业缘,你见什么分别什么,见什么贪爱什么。所以,能断见惑,不被六尘境界牵引,已经非常不容易,但是对我们说般若波罗蜜的人啊,这个不是我们的目标啊。

  李炳南大德:我学佛七十多年,一品惑也没断!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故知断见惑甚不容易,何况断思惑!

  断一品惑如截断四十里的瀑流,非常难!

  断惑甚难甚难,断一品见惑如断四十里瀑流,何况断思惑!

  学佛要彻底,必须断惑证真。最先要断的是见思惑,见思惑是什么呢?见思惑有一百六十多品,很难明白,既然难以明白,要断它就更困难了。经上有一比喻,要断一品惑就如同截四十里瀑流那么因难。由此可知,断惑是很难办到的。若问本人活了九十六岁,学佛七十多年,断了多少惑呢?跟诸位讲实在话,我一品惑也没断。

  但是,我有了‘特别法门’,什么特别法门呢?不用七十年,只要当生,十年、八年或三个月、二个月,就能成功。‘有这么便宜吗?’有!这特别法门就是净土法门。法门这般便宜,但却难信。这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且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我个人修了很多方法没了门,只有靠这特别法门。

  净土法门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太多,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也非思量能够了解,只能用‘不可思议’这句话去体会。在此只有提出一个问题给诸位参考。试问,人人懂得自己的生死吗?人在六道中,此生是人,下一生不一定是人,或投生做鬼或变畜生下地狱,永远轮回不息,这叫六道轮回。

  这样说,不得‘道’还死不得。因为,现在死了,就不知要变成什么生物了!经上比喻六道是个苦海,在六道中,就是在海中头出头没。学了佛得了道,就可免去轮回之苦,叫它不生也不灭。而净土法门,就是脱离轮回最好的办法。

  那净土法门要怎样学?怎样修呢?

  净土法门最简易的,就是持名念‘阿弥陀佛’。念这一句佛号虽然简单容易,但内容道理却非常深妙。所以世尊说此法门是难信之法。弥陀经上有‘众鸟演法’,这些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其外如七宝池之莲花亦然。

  念佛往生不是今天念佛,明天往生,没这么便宜。而且到西方极乐世界并非马上成佛,往生之后,托质莲胞,随个人功夫分九品。有的马上花开见佛,有的经宿即开,有的一日一夜乃开,有的数劫方开。在那里修行断惑,不会退转,因为环境好,蒙诸佛护念,还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等利益。这些利益在短时间实在无法讲清楚的。

  诸位若要知道,可以去研究弥陀经就能明了。那么,这个法门,你得到了吗?‘我是得到了’。印光祖师——我的老师教我的。诸位可常看印祖文钞和嘉言录,自然就相信了。但愿大家深信净土,从此将心定住,一心念阿弥陀佛,将来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第三十九: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若广说者,假使无量阿僧祇劫亦不能尽。佛子,菩萨住此地(十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佛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进,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所谓:若修行、若庄严、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语、若光明、若诸根、若神变、若音声、若行处,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注】学佛修道者,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从初发心,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即‘三贤位’之菩萨;再从‘初地’至‘十地’,即‘十圣位’之菩萨,共四十阶位,十地菩萨修至等觉、妙觉,方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圆满成佛。

  ‘ 十地’是从欢喜地到法云地。登地后才进入修道位,因大地能生万物,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有大慈悲,大神通,可以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入诸佛位。《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 法云地的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修行功满,很快成佛,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十地菩萨有什么境界? 请看《华严经》对十地菩萨的描述:

  《华严经.十地品》第十地(法云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是等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码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门,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大方廣佛華嚴經》: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

  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

  地行亦如是,難說難可受。

  智起佛境界,非念離心道,

  非蘊界處門,智知意不及。

  如空中鳥迹,難說難可示,

  如是十地義。

  净土法门法师: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从什么地方知道净土殊胜?从《华严》、《法华》、《愣严》这些大经、大论里面看到了。尤其是《华严经》,文殊、普贤、诸大法身菩萨,统统都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看到后非常惊讶,我在《华严经》上搞清楚了。法身菩萨修行登地了,经上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这包括十一个位次。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情!那就是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的最后归宿是华藏世界,在华藏世界再去修。华藏世界是从圆教初住位开始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三十个位次要修多久?一个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修到第二个阿僧祇劫才登地,登地菩萨修什么法门?一定是跟着文殊、普贤修念佛法门。从初地修到七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从八地修到十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对我们凡夫讲的,是对圆教初住菩萨讲的,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作佛」,那个“佛”是圆教初住。从明心见性那一天开始,你要证得“法云地”(十地)的果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华严经》上的境界!你在华藏世界修。如果你要到极乐世界修,那就快了,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很快你就成佛。所以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是这么个道理啊! (按:《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名法云地(十地)。” 法云地的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修行功满,很快成佛,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 “出過於三世,其相如虛空。寂滅佛所行,言說莫能及;如是十地義。”——华严经)

  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我学佛之后第五年即接触到净土法门,但不相信。跟李炳南老师十年,他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专弘净土者,我接受他的教法,尊敬他,不排斥,但不相信。到我讲《华严经》讲了一半的时候,发觉华严会上所有菩萨都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普贤是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还要发愿求生净土,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共十一个位次的菩萨,他们都念佛求生净土!知此事实之后,才相信净土法门是一切诸佛度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第一法门。发现之后,乃将其余经教全部搁置。

  念佛的人,十方诸佛加持你,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

  “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

  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本愿”就是四十八愿。他有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今天真正照干、照做,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们有感,阿弥陀佛就有应,好像我们这里发的电波,他那里就收到了;他发的电波我也收到了,这感应道交。

  “即自即他”,“自、他”是一不是二。《三时系念》法本里头,中峯禅师有两句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阿弥陀佛即是我心”,阿弥陀佛是我的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这两句话说绝了。我跟阿弥陀佛是一体,是不是真的?真的!一点都不假,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你分自、分他,你要知道是一体,问题就解决了。你肯定一天到晚一分一秒都不空过,真的分秒必争。争什么?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无量无边的功德。修善,修整个宇宙的善,都不如一句“阿弥陀佛”。大乘经上佛常说,像《金刚经》上讲的,你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报还得了吗?比不上大乘经里面的四句偈,为人解说,比不上这个功德。那更进一步?大乘四句偈为人演说,比不上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你才知道,这一句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真正明白的人,哪有不念佛的道理?!念佛的人,十方诸佛加持你,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为什么?你是个真念佛人。

  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要学这部经?把念佛的道理、因缘、果报、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搞明白,我才真相信,我才真发心求生净土。净土是老家,我才真肯念佛,一分一秒也不会让它空过。一秒钟没有念佛空过了,对不起阿弥陀佛。念念相续,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合而为一了。“感应道交,即自即他”。说我是佛,行;说佛是我,也行,是一不是二,无虚无实,虚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唯一真如,周遍法界。这是什么?这就是报身,报身周遍法界。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53集 2013年9月23日讲于香港

  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

  定弘法师

  如果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你八识虽然还存在,但是它不起作用。因为极乐世界缘太殊胜,你这些八识里头的种子(烦恼种子)全都不会起现行,因为没有缘。种子要起现行,必须要有缘、有条件,极乐世界根本没有你造业的这个条件,你想造业都不行。那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全都是佛的这个缘,让你八识里头的佛种子起现行,除了佛种子以外其他都不起现行。所以你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理论上讲你这个八识还有,实际上还没转,但实际你在受用上就跟转了一样,八识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全都是八识里头的佛种子,也就是跟常寂光土里头和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佛菩萨他们的四智菩提是一样的,受用是一样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谈八识在那里头没什么意义,它不起作用。殊胜!我们这些烦恼一品都没断的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佛菩萨的受用,这菩萨也是阿惟越致菩萨,圆教七地以上的菩萨,这样的受用。

  所以你问这个问题在极乐世界就没有意义,你说习气搁在哪?在理论上讲应该是搁在你的八识田中,还在阿赖耶里头,但是对你来讲根本不起作用,所以问这个话没有意义。换句话说,你的受用就是佛菩萨受用,就跟那个转识成智的法身大士受用是一模一样,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极乐世界最最殊胜的就是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而以凡圣同居土为最殊胜。为什么?烦恼没断的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就跟阿惟越致菩萨一模一样。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你说他是法身大士,他实际上又不是,他自己没断烦恼;可是你说他是凡夫,他又不是,他又是阿惟越致菩萨,太妙了!所以在那里就根本不需要去区分凡夫还是菩萨,没有意义去区分,那是无分别的一真法界。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里头,我们要区分,确实受用不一样,在那里根本没有区分的必要,真的,皆作阿惟越致。等到自己真的八识转成四智,你自己在极乐世界就升到上面两土,先升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就入圆满的常寂光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经典       修行指南)(五明学佛网:佛教经典       修行指南)  

 韩廷杰教授: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的形成 

 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教经典语录之人生哲理 

 传喜法师:修行指南 

 佛教经典禅语,让人大彻大悟​ 

 大安法师:佛教经典不能随便增​减 

 佛教经典: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 

 佛教经典动画、高清美图 Aputi原创 

 济群法师:佛教经典里的概念术语 

 对于佛教经典不可亵渎 

 佛教经典的三藏十二部,学佛的你知道吗? 

 佛教经典《金刚经》的简介、主要内容,原文及现代文翻译与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