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信仰浅说


   日期:2018/2/1 11: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信 仰 浅 说

  大 舟

  人生世上,究竟为了什么?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无数圣哲、无数思想家、宗教家,甚至每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在用一生的行为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竭尽所能地提出无数答案,于是,人就有了不同的活法、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困扰、不同的烦恼。

  在生物的层次,他可以为食不饱、穿不暖而不安,这就是人的动物性;在社会层次,他可以为世风日下、社会治安堪忧,或他自己受到歧视而不安;在文化层次,他可以因一个错误的理论、或邪见流行而不安;在道德层次,他会为自己的势利、自己的庸俗、自己的过失而不安;这三方面体现了人的社会性。在终极的层次,人最深刻的需要是要摆脱死亡和毁灭的焦虑,这是最大的不安,这是人的超越性,这就是宗教信仰存在的基础。

  现在科技越发达,人们的心愈向外驰求,它如何能有止息呢? 亦即如何能“安”呢? 科技只能解决人类的物质生活,而对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是无能为力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认为:人的主要动力是竭力要理解生存的意义。动物寻求快乐与征服,但却不懂得生存的意义。人的本质是探明意义。

  尼采说:谁懂得了为什么而生活,谁就能承受任何一种生活。

  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爬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尊荣富贵,有子有孙,家庭圆满,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有这种人生观的,在世间占绝大多数,他们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生在世,吃穿二字。”

  其次,高兴或有力爬楼梯的,就花力气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就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脚力大,人生要求高,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爬楼梯,登上三层楼,这便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决志追求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彻底解脱自己。

  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上逗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爬上三层楼,这些就是以追求解脱为目标的出家人。由此可知,人的灵魂生活,是超越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

  人需要用有意义的行为,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方向和价值。人类大多数行为,是为人最基本的需要服务的。但是,当基本需要已经得到保证——人只能吃掉一定的食物,只能被爱到一定的程度,只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下一步,他将如何运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呢? 什么是值得一做的呢?

  大多数人都把思想局限在生活中的小问题上,社会向他们提出这些问题,引起他们的烦恼,于是他们就以这些烦恼消磨自己。这些“急功近利”者和“实利主义者”,“用琐碎之物来平息自己”——可能会献身于积累财富或获得社会地位;他活着可能只是为了吃饭,为了放纵性欲,或者为了保持一种虚荣,中国人所谓的“面子”:他的时间和生命的中心和目的——这样他们就能过“正常”的生活。

  尽管大多数人不知道身体为什么需要盐,每个人出于本能都需要它。精神上的事情也是如此。对于“我应该怎样活着? 为什么要这样活着? ”这类问题,如果不作出确凿无疑的、奋发向上的答复,人就会限入绝望和虚无的境地。

  宗教的功能有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个人自我中心的需要。马克思把宗教比喻为苦难民众的鸦片,他的意思是说,宗教能够帮助个人继续运转,能带给人精神上的安慰,减轻痛苦。

  对某事物的信仰,认为它能控制现实世界中的有害事件,这就使许多人把对未来的恐惧和忧虑交托于它——这就必然会导致内心思想紧张的放松,心理平衡状态的恢复。这就是信仰的功效。信仰成了那些希望稳妥感的人的拐棍,信仰成了那些渴求安全感的人的靠山,信仰成了人生的希望与目标。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Dr·SHah教授的研究表明:该国近五分之一的死亡可能是缺乏信仰所致。拥有高尚信仰情操的人,内心比较充实祥和,对物质和名利没有过分的奢求,较少吸烟、赌博、酗酒、暴食、纵欲等不良习惯,因而不会有太大的精神压力,身心较为健康。缺乏信仰者则精神压力较大,容易罹患心理、精神疾病。

  伟大的宗教对它的信奉者起到一种伦理系统的作用,向人们提供一种有着神圣来源的生活指导。依教奉行,那么生活将会是安定的、幸福的和长久的。信仰,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关于美好生活的标准,是内心的一个目标,一种态度。

  宗教向人们提供了终极目标和价值的定义,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了解自己的经历,理解自己心灵的自性,我们的自心,我们的感觉。正确的信仰提供人生的终极理想,是人安身立命之大本,乃一切精神力量包括自治其心的精神力量之源泉。

  佛教以正信正皈依正见安心,让人们的精神有所依靠,在苦难的人生大海中航行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有一个舵。如果你有成熟的佛教信仰,那么,守戒,会使你成为社会的好公民,道德高尚的人。忏悔,能带给你自我认识、摆脱罪感并推动必要的“生活上的改弦更张”。禅坐,让你淡薄名利,心地清净、专一。念佛,使你产生安全感,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完全不必惧怕死亡。

  人的根性不同,许多人不能体验宗教信仰的力量。有的理智上过于悲观或者过于追求实利,有的可能太迟钝,太无味以致感受不到宗教信仰的“热诚与安宁”。思想固执的人仅仅考虑事实,坚持“眼见为实”。这种头脑极端固执的人往往彻底拒绝宗教。

  正确的主张则是:既不盲目迷信,也不轻易否定,应该让信仰去经受实践的检验。凡属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人的品位者,使人倾向真、善、美、圣,使生活得到充实,使精神有了依托,那么它就是健康的,是应该加以提倡的。能激发人信心的哲理、学说、宗教才称得上是好的,对人、对社会有益的。

  家庭、事业、信仰,是人生三大支柱。没有信仰,人生就没有目标,没有中心,没有依靠,随波逐流,听凭命运的摆布,就会感觉空虚、百无聊赖,就会在灵魂最深处充满恐惧。

  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往往来自于正确了知宗教精神后产生的信心,而各个不同的宗教,适应的也是各种根机的众生,他们凭借对各自所信奉宗教的理解与信心,在信仰这面大旗的感召下,灵魂充实地度过此生。

  宗教信仰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找到精神归宿的问题,它还牵涉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与文化质量。自由选择的正确宗教信仰,将对整个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

  环顾我们生存的现实,人们大讲提高生活质量,其实这只是物质层面的提高,如果打开一个个现代人的灵魂,恐怕看到的只是黑暗与空虚:没有信仰,精神没有依托,生命没有归属感,他们什么都不相信,只相信钱。这些脆弱的心灵,只会追求时尚,缺乏自己的思想,缺乏人的精神境界。一旦生命发生挫折,怎么能够承受?这就是现代社会自杀率增高、精神病患者日益增多的原因。

  信仰是一种需要。什么都不相信,你又怎么能够生活下去呢?你又怎么能够有精神去微笑,去感触大自然的美丽或者平静地面对自己的良心呢?你已经迷失了,金钱、权位、性、酒精、毒品、赌博正摧毁着你的身体和心灵。他们借此来忘掉生活,打发时间,消耗生命。他们需要的是某种可信仰的东西,某种可以向他们证明生命是有意义的东西。

  信仰的失落使个人无法找到“ 终极关怀 ”,无法实现生命的根本转变,从而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永无休止,个人利益的追逐变成生命的唯一意义,自我成为单向度的占有财富的“ 挣钱机器 ”,道德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

  哪里没有信仰,哪里就没有道德。社会不能没有法律,更不能没有道德。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防患犯罪行为于前;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惩罚犯罪行为于后。一个民族的精神产生于文化,文化的灵魂体现于道德,道德的支撑在于信仰,而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信仰的缺乏是人类道德危机的深层原因。美国乔治.万雷说:“现今世界急需拯救!我以为只有佛的光明,佛的圣洁,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佛教有其符合宗教信仰的特质:对无限生命的憧憬与解脱的要求。而它的方法、解决之道,必须反求于自心。佛教的立场,以解脱为门,开展无限生命的想象,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这种对佛法的信仰是靠内心对自己的自我的体验来保证的,它是一个不断的、积极的自我创造的过程。佛法看重个人的实践,如何将佛法与现实生活融合,我们的心是转变,或者还是像从前那样没有控制?贪瞋痴的习气和烦恼是否减弱?-——这,就是佛法。佛法如水,能洗净众生污染的心。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只有启迪你的道理才是真理。”真正的信仰只存在于信仰者与被信仰者之间真实的关系中,而不在知识的考证与辩解中。

  宗教信仰是人类的精神追求,是人类对真、善、美、圣的无限渴望,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它使我们的心灵不再漂泊,不再流浪。它赋予生命全新的意义与价值,给人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勇气与无穷的力量,给人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让你的内心与生活极度充实。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庸俗的人,是精神上的孤儿;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是盲目的民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仰       学佛)(五明学佛网:信仰       学佛)  

 李向平教授:信仰共同体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仁焕法师:学佛是为了什么 

 李向平教授: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 

 李向平教授:生活即是信仰 

 李向平教授:宗教信仰不等于科学——从佛法与科学的关系谈起 

 李向平教授: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李向平教授: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李向平教授:中国当代佛教的社会建设功能——佛教信仰及其认 

 李向平教授: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 

 李向平教授:信仰转形:从大师型到仪式化——永明延寿的禅净 

 严耀中教授:墓志祭文中的唐代妇女佛教信仰 

 吕有祥教授:浅说佛舍利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