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第十八愿善导释》 027 第十八愿是根本愿 |
||
|
||
(一)“本愿”——第十八愿 本愿——直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第十九、二十及其余诸愿,皆非根本愿。为使众生欣慕极乐净土而归第十八愿,故余四十七愿谓之“欣慕愿”。 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其中有所谓“摄生三愿”,就是救度众生到极乐世界的三种法门,也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论四十八愿,以因愿来讲,每一愿、每一愿都是本愿;如果以根本来讲,则第十八愿才是根本愿,也就是龙树菩萨在这里讲的“阿弥陀佛本愿”。这里所讲的阿弥陀佛的“本愿”,并不是以第十九愿或第二十愿的内容来解释,而是以第十八愿“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来解释,同时也以第十八愿的成就文“愿生我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来解释,由此可以晓得“本愿”就是指第十八愿,而不是指其他愿。 根本愿,枝末愿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的目的是什么?每一愿每一愿都是为了救度众生,这是无可怀疑的;只是,有根本愿,有枝末愿。枝末愿就是其他的四十七愿,这些愿也叫欣慕愿,目的就是让十方众生向往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而归入第十八愿的专称弥陀佛名。如果没有其他的愿,就不能显现出极乐世界是十方世界第一的净土;如果没有往生就能顿超十地、快速成佛,就不能显现出极乐世界的殊胜,也就不能引起十方众生的欣慕向往求生。既然有其他的愿显现出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殊胜是法界第一,那么十方众生不知则已,一旦知道,必定会欣慕向往求生,必定会寻找到达这样的世界的方法。而在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就把十方众生必定往生,而且平等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显现出来。 所以,其他四十七愿叫“欣慕愿”,欣慕极乐世界;至于第十八愿,就是“往生愿”,亦即“念佛往生愿”,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愿。念佛是因,往生是果,这里所讲的往生,就是往生成佛。所以,完整地讲就是“念佛往生成佛之愿”,简单讲就是“念佛往生愿”。所以,第十八愿在四十八愿中就是根本愿。 本立而道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是“四书”之一《论语》里的话。也就是说,一个君子应该从根本去掌握,只要掌握到根本,其他就能自自然然成就。因此,掌握根本便能涵盖其他。当然,这里的“务本”是儒家的根本思想——“孝悌”,因为儒家强调“仁道”,所以接下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只要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推广此心,就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最根本是要有孝悌之心,有孝悌就会有仁心,有仁心就会爱物。所以,只要掌握这孝悌的根本,一切仁道之行为便油然而生。 我们也是一样。我们这个法门,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要掌握第十八愿。净土法门如果不掌握第十八愿、不依循善导大师的解释,就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因为往生的方法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还有称名念佛,而称名念佛的内涵也各有不同的说法,只有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这一法脉的教理思想才能完全跟第十八愿相符。 所以,净土法门掌握根本就要掌握第十八愿,掌握第十八愿就要掌握善导大师一系法脉。 (二)“如是”——念我、称名、自归、必定 本愿如是——“如是”者,下之“念我、称名、自归、必定”,非此则非弥陀本愿。 这个很容易了解。所谓阿弥陀佛本愿,是指什么?就是指“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讲阿弥陀佛的本愿,却不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是彻底放下、全身靠倒,却要修其他法门来回向,就不是本愿;或虽念佛,可是有种种的条件要求,譬如要理一心、事一心,要功夫成片,要念到清净心,这样也不是弥陀的本愿称名。 含方法与目标 有具体内容,亦即方法、目标。清楚明朗,一目了然。 所以,我们晓得本愿就是“念我、称名、自归、必定”,有很具体的内容,方法、目标非常清楚明白:“念我、称名、自归”就是方法;目标就是“必定”,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净土法门、第十八愿,由龙树菩萨《易行品》这段法语就很清楚明白,我们一看就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