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只做慈善的,不是真正的佛教


   日期:2018/2/27 21: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当代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要主张做慈善,还说做慈善事业是佛教的正务。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很容易引起社会人士的共鸣,混淆了佛教的本来面目。佛教最注重的是了生死、出三界,最终成就佛道,而并非只以做慈善为正务。如果佛教只以做慈善为正务,而不注重解脱生死,成就佛道,则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何不同?

  当知,佛出世之本,诚如《法华经》所言,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而并非只以做善事为本务!倘以做善事为本,而以断烦恼、了生死为末,实是本末倒置,是非颠倒!此等浅近之理,何须多辩,凡略看佛言祖语者,自当知之。然今之末法,邪人横行,魔说纵飞,学佛者多如盲人,只知盲从近代某某名法师、名居士,而决不看历代祖师之言。

  持这一类观点的人现在还不少,他们主张做慈善事业为佛教之要务,极力劝人要生生世世留于此娑婆世界,生生在此行善,而不劝人求生净土,了生脱死。此等魔说,实是自误误人,此等人死后,当要下无间地狱。以其坏乱佛法,贻误众生。慈善事业,固然是好,然佛教非以行善为要,而是以了生死、成佛道为要。不以了生死为要,而一味只劝人行善事,此等之说,好是固好,然非佛教之正说!当知,如果佛教只以行善事为是,而不注重解脱,则与外道无异,此等魔说害人不少!佛教是出世间之教,非只人间行善之佛教,人间佛教只可为最初之设,而非究竟也。又大乘佛教以实相为印,小乘佛教以三法印为印,而非以行慈善事业为印也。近见一些无知居士,一味主张佛教就是行善,而舍断烦恼、了生死之大利益,此是丧心病狂之邪说!

  当知,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师在《与茅静远居士书》中谈到:“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孜孜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居士世间公案,久已参透,西方净业,久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于此二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虽不求福,而常作福,虽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缓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辕适越,却步求前也。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显然,省庵大师认为修善虽是好事,但要以往生净土了生死为大事,倘不注重往生,而一味只知道行善,则善事越多,生死越广。所以大师在文中,劝茅静远居士当要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再加斋戒。

  又天如大师于《净土或问》中言:“何况你更道且做世间事业,你真痴人,说此痴话。敢保你错用身心了也。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影如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广造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结官豪,你将谓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岂不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刀枪。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

  近代印光大师也同样认为,修净土法门的人,如果不以往生净土为正行,而一味行善,则容易被善行所转,而导致难以往生净土。正如《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方圣照居士书五》所示:“修行人外功内功皆当修。汝一向多方帮助各善举,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内功。外功为助行,内功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来日无多,固宜偏重内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举所转,终至仍在娑婆也。”

  是故,佛教正助二行,不可颠倒。近见无知痴人,以末为本,以次为主。恰似无知小儿,以无价宝珠,向卖糖人换取一颗糖吃,因无知故,拿得此糖,狂喜不已。而明眼人见之,心生怜悯,善言劝之,无知小儿不以为然,反以明眼人为不懂。诚然可笑!可悲!此等人,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善       佛教)(五明学佛网:慈善       佛教)  

 仁焕法师:实践人间佛教 

 李向平教授:功德与慈善不能混同为一件事情 

 李向平教授: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李向平教授: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李向平教授:中国当代佛教的社会建设功能——佛教信仰及其认 

 李向平教授:人间佛教实践与中国公民社会 

 李向平教授:佛教社会”如何可能?——中国佛教公共形象的社 

 仁焕法师:佛教不是迷信 

 李向平教授:中国当代佛教经济的“社会性”刍议 

 沈海燕教授:“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 

 陈兵教授: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严耀中教授:综说中国佛教断肉食蔬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