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独尊湛现:大家要如何降服其心? |
||
|
||
大家这时在这一愣神,我们所修行的目的就是此地。 阿弥陀佛,大家好。 所有的佛法,三藏十二部主要的就一个目的,犹如《金刚经》里面所说: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这也是我们众生所要修行的主要的目的。 须菩提,代我们向大家表白了,这颗妄想杂乱的心是多么地难安,特别是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各种工作的事实,很容易被境所转。 在工作繁忙的时候,也是身不由己,加上自心的智慧不足,定力不够,认妄为真。 在这些环境中,我们首先必须要具有强烈的出离心。 要对事相能够彻底的了解,彻底的认识,这样才会慢慢地从执着的心态逐渐地退出。 了解了世间的万事万物皆为影像而已,所以对影像不必有所强烈的执着与分别。 就是说学佛修行,首先要明理,就是了解事实真相,然后再寻找一些方式来调服自己的心态。 那么我们的心态应该静到什么程度? 佛在经典里面其实明确了告诉我们,可能大家对此忽略了。 须菩提提问完之后,佛就安然地静止入定。 大约一刻钟的时间,佛微微地睁开眼睛,告诉大家,如此降服其心。 其实这一个动作也就是如同,拈花微笑,是同等的意思。 也就是借助这个花,这个条件,大家这时在这一愣神,我们所修行的目的就是此地。 如果我们初期,开始的时候心态若是定不住,可以用观想的方式或其它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的妄念,全部聚集在这某一个条件上,这样时间久了自然心态有所安住。 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就是慢慢地把我们以前所用的这个条件,这个相要驱除。 把心态,也就说思想意识不要集中,要放开于法界,就是与大自然同等相融合一体。就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要与大自然融入呢? 因为本来的自我就是自然,就是因为起了念,动了心,造成的轮回。 如果能够与法界自然融入,那么这就是回归于真正的自我。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如此而已。 望大家早日回归于自我。世间的一切皆是同源之妙相。所以说大家一定要相亲相爱一家人。 阿弥陀佛,释桑吉。 |